兑卦图片-古典周易的特色在于由两个符号构成的无限循环 ***
兑卦图片,古典周易的特色在于由两个符号构成的无限循环 *** ?
古典《周易》奥秘是:天人合一法则 (一):《周易》来源古代历法盖天说
《系辞上 *** 章》中讲: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 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従;易知则有亲,易従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从上述 *** 中知道,古代易经起源于天文历法理论模型,古代的天文历法与现代天文历法不同,古代历法属于作用派历法,不是单纯表达时间的体系派历法,古代历法的作用为了用来指导当时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即“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従;易知则有亲,易従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古代中国历法有盖天说和浑天说, 根据“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 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分析,《周易》的历法属于典型的盖天说,即天圆地方宇宙模型说。
(二):阴阳符号原始本意:日月《系辞上第五章》中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中看,一阴一阳就是《周易》中的阴阳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是古代历法体系中最基本的表述符号。
但是为什么古人使用这两种符号呢?这是因为适应于古代历法的需要,古代历法中最重要的观测对象是太阳和月亮,故而将太阳用阳爻(一)来表达,月亮用阴符(一 一)爻来表达。
《系辞上第十六章》中讲: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其中“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即是太阳阳爻(一)和月亮阴符(一 一),这就说明阴阳符号的原始含义是指日月。
(三):八卦体系本意:阴阳合历表达体系太阳和月亮是不同的天体,在历法学上,太阳运动是太阳历,月亮运动属于太阴历,太阳很月亮一月交会一次就是一个月,表达体系上自然出现阴阳爻交汇表达法。由此得知,古代中国历法属于阴阳合历,最初表达方式就是以阴阳符号相互重叠构成的易卦符号体系,但是要特别提示,中国古代历法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大的变化就是盖天派向浑天的变革,由于历法的变革也就导致出现不同的易经符号卦序,最明显的就是连山,归藏,周易三种易经卦序的出现。
作为《周易》的历法模型仍然属于盖天派,故而所谓的算卦本意实际是使用阴阳符号进行历法推演,也就是所谓的“大衍之数”,《系辞上第十三章》中对大衍之数推演 *** 作了介绍: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四):《周易》奥秘:天人合一法则因为古代历法属于作用派历法,当古代历法发明后,古人就会根据历法变化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观念诞生。
当天人合一观念诞生后,古代历法的用途超越了单纯历法计时的范畴,而是运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而产生天地人三才观念。这也是《周易》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才.也就是《系辞上第三章》中讲: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天人合一之道本意是根据历法的研究,搞清楚人在天地环境中的生存法则,故而从“天人合一”观念中又延伸出"顺天应人"法则,即《系辞上第四章》中讲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故而我们知道,《周易》从古代历法发展而来,其中的秘密就是通过历法找到天人合一原理,并由此寻找把握“顺天应人”的法则来指导的生产生活。即《系辞上第十三章》中讲: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地支中从子到亥十二个字的本义是什么?
地支,也是中华民族用来记录时间的文字,叫做十二地支。“干支”古名“岁”(摄提),“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
十二支来分配十二个月,每月各得一支。把十二支分别地建立在十二个月之中,又叫做“月建”。十二支的顺序为什么始于子终于亥呢?《汉书·律历志》有如下解释。
子:十一月建子,《汉书·律历志》说:“孳萌于子”。子,为“籽”之意,犹言种籽开始孳萌。因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更移消长,则子月一阳生,地下初阳渐生,生物的育芽已开始萌动孳生,它象征着胎儿孕育于母腹之中,代表阳气始生之象。
寅:正月建寅的意思就是说以寅为正月,这也是经历了很长变革才形成的。殷用丑为正月,周用子为正月,秦用亥为正月,夏以寅为正月,现仍用夏法。寅者,演也。万物的发生发展,皆由此演变而起。因为子月一阳生,虽有生机,而生气却潜伏未动。丑月二阳生,却被四阴所纽。到了寅月已生出三阳,故正月春令蛰虫振,春风解冻,细水长流,万物生长,蓬勃旺盛,欣欣向荣,而进入了新的生长路途。
丑:十二月建丑,丑者,纽也。有厄纽不能伸出之意。阳尚潜于内,未能外发之象。
卯:二月建卯,卯与冒同,万物冒地而出。时至二月,四阳二阴,阳气旺盛,万物之发育都显现孳茂之状。
辰:三月建辰,辰者振也,乃阳气振奋,五阳一阴,万物向前舒展。此时雷震动,民勤于农,为农作盛忙时节。
巳:四月建巳,巳者盛也,六阳无阴,阳气隆盛之极。是孟夏之始,阴生阳长,阳气盛长之时。
午:五月建午,五月夏至一阴生,盛阳能与微阴相交合,草木则开花结果。故《运气论奥》说:“午者长也,大也”。禾苗时至五月,长得皆丰满壮大。
未:六月建未,未与味同,万物成长,果实近于成熟有了滋味。六月二阴生,阴阳相交,是草木成长壮大时期。
申:七月建申,申者贼也,有贼害万物的作用。时至七月三阴渐生,三阳渐退,阴气渐盛,白露繁降,草黄叶落,万物成熟,止而不进。
酉:八月建酉,《史记·律书》说:“万物之老也”,表示万物衰老成熟之意。时至八月,四阴二阳,阴气渐盛,阳气渐弱,生物衰老。
戌:九月建戌,《说文解字》“戌者灭也”,万物尽灭谓之戌。时至九月,五阴一阳,阴杀之气盛行,万物成长之极,趋向衰灭。
亥:十月建亥,亥者害也,纯阴无阳,阴盛之极杀害万物,五谷收藏入库,但谷类生命藏止于内,待十一月建子,一阳始生而复发,所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之意也。
十二支又分配十二辰,昼夜之间共有十二时辰,即由子时到亥时。太阳由出到入谓一天,天属阳,故谓天干。月亮一盈一亏为一月,月属地阴之气故谓地支。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 *** 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为方便记忆大家可以看手势去记,起于无名指指根,按顺时针一圈,所以看到许多人在算卦时掐手指。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一、三、五、七、九、十一,为奇数。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二、四、六、八、十、十二,为偶数。
这与天干一样的原因。源于《河图》
地支分五行是按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来划分的。正东方象征着春天温和之气,与五行中木性相同。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正月和二月属于春天季节,故东方为寅木卯木;正南方象征着夏天火热之气,与五行中火性相同,而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四月和五月属于夏天季节,故正南方是巳火午火;正中央辰戌丑未四支皆属土;正西方为申金酉金;正北方为子水亥水。
地支分配脏腑:寅胆、卯肝、巳心、午小肠、辰戌胃、丑未脾、申大肠、酉肺、亥肾、子膀胱。
地支配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地支合化:子与丑合化为土;寅与亥合化为木;卯与戌合化为火;辰与酉合化为金;巳与申合化为水,午与未合化土,午为太阳,未为太阴合而为土。
作家刘心武认为秦可卿可能出身皇族?
谢谢邀请,我认为刘心武老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理由如下:
*** ,秦可卿的出身令人怀疑。她虽然长的很漂亮,但只是秦业的养女,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身份不明的弃婴。试想,一个身份不明的弃婴怎么可能嫁给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的长房长孙?
第二,秦可卿的卧室的陈设不一般,全是帝王公主贵妃使用的物品。什么武则天用过的宝镜,赵飞燕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过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的卧榻,同昌公主的连珠账。这些东西,有许多都是禁品,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而秦可卿却敢使用,我们推测作者是在向读者暗示秦可卿的皇族身份。
第三,受到宁荣两府充分重视。贾珍非常喜欢她,虽然是翁媳,但居然两个人有了肌肤之亲。就连荣府的贾母都认为秦可卿是“重孙媳中 *** 个得意之人”但她为贾家做出了什么贡献了吗?书中并没有什么交代。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怀疑。
第四,秦可卿死的蹊跷。本来只是偶感风寒, *** 不调,怎么可能很快就死了?我们看,她和公公贾珍的不伦之恋,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因为这个问题 *** 。我们发现,在张友仕张太医看过病并开了一个药方(方曰: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后,她就命丧天香楼了。并且贴身丫鬟瑞珠一头撞死,另一个丫鬟也守灵不归,一切的一切都迷雾重重,怎么不令人疑窦丛生?
第五,秦可卿死后葬礼规模很大。秦可卿死后,贾珍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大讲排场,所用的棺木也是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来祭祀的人都是王公大臣,就连北静王和宫中的掌权 *** 都来了,从中我们不能看出秦可卿真不是一般人。
总之,秦可卿身上疑点重重,再加上康雍乾三代变幻莫测的夺嫡斗争,以及乾隆初年的迷雾重重弘晳谋逆案,都不得不让人怀疑秦可卿的身份不一般,甚至是皇族。当然,刘心武老师也只是一个大胆的推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同时也正是刘心武老师的大胆推理,得出秦可卿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这一石破天惊的结论,才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股红学热潮。以上陋见仅供参考。
金箍棒与九齿钉耙为何都是太上老君造的?
在吴老爷子《西游记》中对金箍棒的来历是借由东海龙王之口介绍的,我们来一起看一起东海龙王是怎么评价金箍棒的:
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在老龙王眼中,这金箍棒只不过是上古大能手中的一个定子,很是不中用,但这也不能全说东海龙王不识宝,毕竟东海龙王并没有真正见过金箍棒的露出原始面貌是什么样子,所以对金箍棒的理解就是一块神铁,而不是神兵!
为什么说金箍棒是一件神兵呢?我们再来看一下孙悟空初见金箍棒的情景:
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文有余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颤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有携成的一行字,唤作“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干五百斤。我们透过孙悟空眼前的场景可以看到,定海神针铁并不是一根简单的铁棒棒,两头有两个金箍,而且在金箍棒上镌刻着【“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金箍棒并不是一根未锻造过的神铁,定有某位大能铸造过的,这位能锻造金箍棒的大能肯定不是大禹,因为小编从各种神话典籍中都没有找到关于大禹拥有锻造之术,但是小编却找到了一段关于金箍棒由来的诗文记载:
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 *** 难见。成形变化要飞腾,飘爨五色霞光现。老孙得道取归山,无穷变化多经验。时间要大瓮来粗,或小些微如铁线。上面的诗文节选出自【禹王求得号神珍】,从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意金箍棒是出自太上老君之手,“如意金箍棒”自然也就是太上老君镌刻而成!所以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是由太上老君锻造的,而太上老君能够炼铸神兵器具费八卦炉莫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八卦炉不单单是一件炼丹器,同时也是一件铸造器!
至于猪八戒的兵器九齿钉耙的出去不用小编过多介绍,想必各位小伙伴也都清楚的很,确是出自太上老君之手,小编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直接看一下原著中猪老二对自己兵器的介绍吧!
这钯岂是凡间之物?你且听我道来:此是锻炼神冰铁。磨琢成工光皎洁。老君自己动钤锤,荧惑亲身添炭屑。五方五帝用心机,六丁六甲费周折。造成九齿玉垂牙,铸就双环金坠叶。身枚六曜排五星,体按四时依八节。短长上下定乾坤,左右明阳分日月。六爻神将按天条,八卦星辰依斗列。名为上宝沁金钯,进与玉皇镇丹。因我修成大罗仙,为吾养就长生客。勅封元加号天蓬,钦赐钉钯为御节。看到这里相信小伙伴对金箍棒和九齿钉耙的来源出处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至于八卦炉的究竟有多厉害,小编觉得我们可以从原著中两处细节略知一二:
其一,孙猴醉酒蟠桃宴后,偶入兜率宫时所说的话:
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者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些金丹济入,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君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其二,八百里火焰山:
八戒道:“原来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为天尽头。若到申西时,国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杂海沸之严。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如火淬水,接声滚沸;若无鼓角之声混耳,即振杀城中小儿。此地热气蒸人,想必到日落之处也。”八百里火焰山是孙悟空被放出八卦炉时从天上掉下的垫炉石形成的,而八卦炉既能锤炼神兵,又能练出九转金丹,虽然没有表现出其他什么战斗既能,但是仅凭以上几点也足以奠定八卦炉在神器排行榜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感谢各位小伙伴们的阅读,我是东一徐阳,一个喜欢用独特视角去解读经典名著的创作者!喜欢本文观点的小伙伴可以关注、点赞,或者在下方留言评论!
声明:图片来源于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中国文化的根是河图洛书吗?
河图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之原
要解释河图洛书是不是中国文化的根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河图洛书,以及河图洛书有什么作用。
«系辞上»第十一章:“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河图、洛书概念见于典籍的最早记录,但是,唐朝以前的书籍都没有提到过什么是河图洛书,直到北宋道士陈抟献出如下两个图,人们就把这两个图称为河图洛书,如图一、如图二。
图一 陈氏河图
图二 陈氏洛书
这两个图是不是河图洛书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从“陈氏洛书”说起。
1,“陈氏洛书”是用周易宇宙模型的天盘之数推演出来的地盘八卦之数的概念
把周易宇宙模型贴图出来,如图三。
图三 周易宇宙模型图
这个模型的来龙去脉在太愚的前面有关文章中作过专门的推演,在此不再重复。本文将从另外的角度来证明这个模型源于河图。
如上图周易模型图所示,其天盘配置了象数,但地盘还没有配置象数(严格来说,地盘之数不能称为象数,因为“在天成象”,但为了便于解释,亦称之为象数)。那么,地盘的象数是怎样配置出来的呢?
«系辞上»第十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参,即参差,引申为围绕;伍,即天盘5-5线。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即以天盘5-5线为对称线,把天盘之数对称地演绎到地盘之中。«说文»:“错,金涂也。”用金涂饰是层叠关系(例如,房屋的错层)。周易模型的天盘、地盘呈层叠关系,当天盘之数对称地演绎到地盘之后,天盘之数和地盘之数也呈层叠关系,故称错综其数。
下面来推演。推演时,出于对称性演绎的要求,当天盘阳卦之数作顺旋时,则阴卦之数作逆旋;反之亦然。
*** 步,以5-5线为对称线,把天盘艮卦1数逆错两个卦位到地盘、天盘兑卦2数顺错两个卦位到地盘,如图四。
图四
如图所示,经过推演,地盘坎卦得到1数,地盘坤卦得到2数。
第二步,以5-5线为对称线,把天盘坎卦3数逆错一个卦位到地盘、天盘巽卦4数顺错一个卦位到地盘,如图五。
图五
如图所示,经过推演,地盘震卦得到3数,地盘巽卦得到4数。
第三步,以5-5线为对称线,把天盘巽卦6数逆错六个卦位到地盘、天盘震卦7数顺错六个卦位到地盘,如图六。
图六
如图所示,经过推演,地盘乾卦得到6数,地盘兑卦得到7数。
第四步,以5-5线为对称线,把天盘坤卦8数逆错五个卦位到地盘、天盘乾卦9数顺错五个卦位到地盘,如图七。
图七
如图所示,经过推演,地盘艮卦得到8数,地盘离卦得到9数。
至此,地盘八卦就完成了象数的配置。把地盘八卦及其象数从周易模型之中 *** 出来,成象如图八。
图八
用“陈氏洛书”的图式把图八之中的象数画出来,成象与图二完全一致(由于地盘象数是以5-5线为对称线演绎出来的,故“陈氏洛书”把5数置中处埋),所以说,“陈氏洛书”源于地盘之数(而地盘之数则是用天盘数推演得到的)。
通过“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演绎出地盘八卦的象数之后,天盘和地盘都具备了数的概念,“遂成天地之文”。
但是,“陈氏洛书”还不是真正的洛书。
2,“陈氏河图”是错误之图,且其图式并非河图图式
把图八中的5-5线和地盘易道(天盘0-10线在地盘上的投影线及其延长线,称为地盘易道)分别用粗线条标志出来,如图九。
图九
把图九中的八卦去掉,只留下数,如图十。
图十
把图十之中的两根细线条去掉,并且把其图旋转一个角度,成象如图十一。
图十一之中,八个数被分为四对,每两个数为一对,这四对数的关系被人们归纳为“一六同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
用“陈氏河图”的图式来表示图十一之中的数,成象如图十二。
图十二 太愚河图
由于地盘之数是围绕5-5线演绎到地盘的,故图中把5数置中处理;由于天盘有1-10数,故也把10数置中,是为“五十归中”。
把该图式称为“太愚河图”。由于该图式是直接用地盘数来推演的,可见,其图式是地盘数的概念。
“太愚河图”之中,五行呈循环相生:“一六水”生“三八木”生“四九火”生“中宫五十土”生“二七金”再生“一六水”,呈循环相生。
为便于比对,再把“陈氏河图”贴如图十三。
图十三
把“太愚河图”与“陈氏河图”进行比对,发现二者的“二七”和“四九”两组数倒置,谁是谁非?
自然是太愚河图为是,陈氏河图为非。为什么?
*** ,用“参天两地而倚数”来证明“太愚河图”的正确性。«说卦传» *** 章:“参天两地而倚数。”什么意思?
经过上面的演绎,对于“参天”容易理解,就是指围绕天盘5-5线把天盘之数对称地演绎到地盘(从而给地盘八卦配置象数,并由此得到“陈氏洛书”)。
倚数,把“太愚河图”中的偶数各逆动一个卦位,则得到“陈氏洛书”;把“陈氏洛书”中的偶数各顺动一个卦位,则得到“太愚河图”。
两地,通过“参天”和“倚数”,得到“陈氏洛书”和“太愚河图”两个图式,这两个图式都是地盘数的概念,故称为两地。
请各位拿陈氏河图来演绎一下,看看他能不能够“倚数”,--他做不到!
第二,用风水学上的二十四山向来判断,证明太愚河图为是。二十四山向图如图十四。
图十四
“二七同道”之中的“二数”是指地盘坤卦之数,“七数”是指地盘兑卦之数。如图所示,坤宫三山为“未坤申”,其中的申为金,即坤宫含有金的属性,而太愚河图的“二七”为金,与坤宫含有金的属性、兑宫属性为金相附,但陈氏河图的“二七”却为火,与坤宫含有金的属性、兑卦的属性为金相矛盾!
“陈氏河图”的错误可以追踪到西汉的刘歆。«汉书五行志»引刘歆:“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曰妃以五成。然而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刘歆就是把“二七”作为火、“四九”作为金处理的--既然“七”是地盘兑卦之数,兑卦五行属金,刘歆凭什么把它变成火了?
刘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周易模型大约在秦汉相交之际失传,人们就以口传心记的 *** 记住了“一六同宗,二七同道”几句口诀,但在绘图的时候,把“二七”和“四九”两组数的位置调换错了,这个错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足以证明西 *** “不知道”。
写到这里,太愚禁不住感叹几句:地盘八卦图自伏羲推演出来之后,直至今天一直都得到应用,其间经手的周易大师何止千万计,但这些大师们居然被“陈氏河图”之中的一个如此简单的错误蒙骗了千年甚至数千年之久,这到底是怎么了?!
虽然“太愚河图”是基于地盘数的正确图式,但该图式仍然不是河图--古人心中,天决定一切,既然如此,一个源于地盘数的概念的数学模型,怎么能称为河图呢!
3,河图洛书是指分别对应天盘地盘的两个数学模型
太愚在前文中通过推演,得到天盘八卦图图式如图十五。
图十五
上引«系辞上»第十一章所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其中的“天生神物”应当是指乌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受到乌龟壳纹理的启发,首先推演出天盘数式,然后再配置出天盘八卦,此所谓圣人则之。如图十六。
图十六
这个就是著名的龟图了(早期没有卦名,其数可用圆圈和黑点表示)。
比对图十五和图十六,二者其实是相同的,所以说,天盘八卦图源于龟图。
当年,伏羲在受到乌龟壳纹理的启发之后,“圣人则之”推演出周易模型,所以,早期古人就认为乌龟与天地同,更具灵性,于是就用龟壳而卜,这也是早期王室接受龟贡的原因所在。
古人在上述数式的基础上,“极其数”推演出“太极级数扩展图”即伏羲--太愚数学模型(推演过程请参阅太愚前文),如图十七。
图十七
该数学模型中,级数可以扩展至无限,是为“极其数”,太极是也。
该数学模型中,阳卦与奇数发生对应,阴卦与偶数发生对应,这就是«系辞»所说“阳卦奇,阴卦偶”。
古人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灭和更新换代以及循环往复(详见前文),“故知死生之说”。
伏羲在推演上述数学模型时还没有发明文字,估计他是用捡石子的方式来推演的。
图十七数学模型是早年伏羲在黄河流域活动期间推演出来的,故称为河图。
“平王东迁”之后,通过“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方式,推演出地盘八卦数式(如图九),并在此基础上“极其数”推演出“地盘级数扩展图”即洛书--太愚数学模型(推演过程请参阅太愚前文),如图十八。
图十八
该数学模型是“平王东迁”定都洛阳(或洛水附近)之后推演出来的,故称为洛书。
洛书是没有太极概念的,因为它的 *** 级数缺少10数,即其数无法达到无穷大。
由前述可知,“陈氏洛书”和“太愚河图”两个图式都是地盘数的概念,而周易是由天盘和地盘所构成,所以,河图应当是指对应于天盘的数学模型,而洛书应当是指对应于地盘的数学模型,亦即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这样才合乎道理。
4,河图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之原
由上论可知,古人受到“天生圣物”的乌龟壳纹理的启发,首先推演出天盘数学模型,然后“圣人则之”推演出天盘八卦,再“效法”事物的特性,推演出地盘八卦,在此基础上建立周易模型,这个模型就成为古人的万能宝贝。
古人利用周易模型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用来解释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生灭和更新换代以及循环往复;二是用来抽象概念演绎文字以解释一切事物、事件、现象、概念等;三是利用演绎这个模型所产生的理念以治国;四是古人通过它来观象制器;五是用它来占卜判断吉凶,以明确行动的方向;六是它的应用形古代的信仰和习俗。如此等等。上述这些是构成一个文明的基本要素,由此可见,周易是催生伟大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总根源,而周易源于河图数学模型,所以说,河图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之原。
洛书是“平王东迁”之后“圣人则之”推演出来的,其时周易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了,所以,说洛书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根源似乎说不过去。但由于该数学模型出现在文明早期,且该数式与地盘八卦结合成为后世“术数”的主要依据,而“术数”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所以,把洛书作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还可以接受。
此前,人们总是撇开«周易»去讲周易,先入为主把迟至北宋才见诸于世的“陈氏河图”和“陈氏洛书”认定为河图洛书,同时死认邵雍之图为“周易”,这样,就无法说清楚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图)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没有办法解释河图洛书何以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之原这个问题。太愚则从«周易»入手,先把周易的概念搞清楚,然后反推河图洛书,搞清楚二者的内在联系,为周易和河图洛书正本清源,算是把这个问题介绍清楚了,--此事事关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太愚捅的娄子可就有点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