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八字算命免费算命-陆压道人的斩仙飞刀可以 *** 孙悟空吗
三藏八字算命免费算命,陆压道人的斩仙飞刀可以 *** 孙悟空吗?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陆压道人,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家住西昆仑石桥南畔的一处旧宅,混元初得道已达长生之境,是跨青鸾骑白鹤逍遥自在的闲人,也是不赴蟠桃不拜老君以及不上玉虚的野人。陆压绰号仙癖,是火内之珍离地之精三昧之灵,若问其具体来历恐怕就是“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用来形容陆压的神秘再合适不过,封神中连燃灯道人、赵公明、孔宣这样的名流大腕,对于陆压的身份也是一脸懵逼。
有的人吹嘘是好面子爱慕虚荣,实际上啥也不是,但人家陆压的吹那是吹的货真价实。不用炮灰破烈焰阵、三个礼拜干掉赵公明、逃脱混元金斗法力无损、战孔宣化长虹而去、斩杀蓬莱岛余元、万仙阵击毙丘引……灵鹫山的燃灯道人对其法术都羡慕嫉妒恨不由得称赞:“道兄法术真个堪羡。”
陆压不仅人神秘莫测,连法宝也是神乎其神。两 *** 宝一个是钉头七箭书,一个是斩仙飞刀。前者在封神中仅出现一次,就是西岐射杀峨眉山赵公明,后者则多次亮相分别斩杀白礼、余元、丘引、袁洪、妲己。
斩仙飞刀,装在一个红葫芦内具体真形不明,打开后可放出白色毫光,并出现一个有眉有翅有头有眼之物。钉住对手的泥丸宫封住元神法力,使其不能变化无法逃脱和反抗,然后念一句宝贝请转身,飞刀便自动旋转取人首级。此刀又名:斩仙封神飞刀, *** 各种疑难杂症,能彻底 *** 法力高强的仙人和妖魔,不夸张的说堪称封神 *** 大杀器。据姜子牙个人猜测斩仙飞刀,大概是用宾铁修炼,采日月精华夺天地秀气,颠倒五行至工夫圆满,如黄芽白雪结成此宝,名曰“飞刀”。
子牙对众人曰:“此宝乃在破万仙阵时,蒙陆压老师传授与我,言后有用他处,今日果然。大抵此宝乃用宾铁修炼,采日月精华,夺天地秀气,颠倒五行,至工夫圆满,如黄芽白雪,结成此宝,名曰‘飞刀’。此物有眉,有眼,眼里有两道白光,能钉人仙妖魅泥丸宫的元神,纵有变化,不能逃走。那白光顶上如风轮转一般,只一二转,其头自然落地。前次斩余元即此宝也。”
——《封神演义》·九十三回
孙悟空,神魔小说《西游记》里的一个人物。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乃仙石孕育而成,是正儿八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主被尊为美猴王,后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赐名孙悟空,修成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以及筋斗云高超法术。闯龙宫得如意金箍棒,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名讳,官封弼马温看管蟠桃园,八卦炉中炼就火眼金睛,十万天兵天将布天罗地网擒拿不住。
后来,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经南海观音菩萨点化,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赐法号行者,保护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菩提祖师传授孙悟空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以及筋斗云。什么是大品天仙诀呢?此秘诀又称显密圆通真妙诀,乃修炼根本养成金丹的妙诀,可凝练精气摒除邪欲。通法性得根源注神体修成天仙,水火既济百病不生,跳出轮回万劫长生不老。七十二变也称地煞七十二变,主要用途是躲避天雷、阴火、赑风三灾带来的伤害。
大众曰:“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师父拊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 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
——《西游记》·第二回
二师兄曾说过:“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条性命。”
同灌江口二郎真君大战不分胜负,斩妖台刀砍斧剁枪刺剑刳无法近身,放火煨烧雷屑钉打不能伤损一毫。取经路上历经多少劫难,即便有不敌者也可全身而退,真的是:七十二变神通大,指物腾那手段高。
那么问题来了,陆压的斩仙飞刀可以 *** 孙悟空吗?
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首先,陆压的斩仙飞刀定位就是斩仙,而孙悟空虽说修成大品天仙决,但也还是仙的范畴,既然如此那就在斩仙飞刀的射程内。封神里陆压的斩仙飞刀共干掉金鳌岛白礼、蓬莱岛余元、青龙关丘引、梅山袁洪、轩辕坟九尾狐五人。其中蓬莱岛余元乃截教门人,金灵 *** 的徒弟,生得面如蓝靛赤发獠牙,坐金睛五云驼使一尺三寸金光锉,已有仙体炼成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躯且水火不惧。
仙体与金刚之躯与孙悟空的情况一样,不过,最后余元也挡不住斩仙飞刀,由此推断孙悟空也扛不住。要知道蓬莱岛余元的道行岂是一个孙悟空可比,余元在蓬莱岛修仙时孙悟空还不知道在哪呢。炼就的化血神刀连伤哪吒、雷震子,就是杨戬也不敢轻易抵挡。
再看梅山袁洪,乃梅山七怪之首,由白猿修炼得道。身高八尺有余有千年道行,精通 *** 玄功及多种妖术,能日行万里神通广大,武艺高强手使一条铁棍。袁洪的神通和武艺与杨戬不相上下,二人各使神通各穷其技难分胜负。而西游里二郎真君与孙悟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伯仲,封神里的杨戬与西游的二郎真君是同一个人,由此可见袁洪、杨戬、孙悟空三人的神通半斤八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相同的技能都会七十二变化。
封神里,袁洪被女娲娘 *** 法宝山河社稷图所擒获,姜子牙用陆压道人留下的斩仙飞刀将其斩杀。如果说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化就有七十二条性命,那么袁洪也可以做到。这个原著中有介绍:杨戬一刀下去猴头落下颈上无血,一道青气冲出颈子上长出一朵白莲花一放一收又是一个猴头,杨戬连诛数刀皆是如此。不过,当姜子牙亮出斩仙飞刀时袁洪再不能变化,顷刻间猿头落地鲜血满流。杨戬杀不死是因为袁洪有七十二变化可元神不死,而陆压的斩仙飞刀的更大特点就是能钉住元神,使其无法变化且不能逃跑反抗。
众将把白猿拥至辕门,杨戬将白猿一刀,只见猴头落下地来,他颈上无血,有一道青气冲出,颈子里长出一朵白莲花来;只见花一放一收,又是一个猴头。杨戬连诛数刀,一样如此,忙来报与子牙。
——《封神演义》·九十三回
袁洪、杨戬(二郎真君)、孙悟空最厉害的本事也就是七十二变,斩仙飞刀既然能干掉袁洪,那么也定然能 *** 法术相同的孙悟空与杨戬。
其次,陆压道人可以说是散仙鼻祖,自称不赴蟠桃不拜老君不上玉虚,能达到让燃灯道人羡慕的地步,可见修行路数另辟蹊径自成一脉,且还属正道能代天行罚。封神中陆压虽非圣人却仅次于圣人,法术在燃灯道人之上。后来,燃灯道人加入了西方教成为燃灯古佛其地位高于如来,而封神中虽然没有介绍陆压的归宿,但成就绝不会低于燃灯。姑且不论菩提老祖是何许人也,如来佛祖能一巴掌降服孙悟空,那么燃灯道人想必也可以,而原本法术就略胜一筹的陆压就更不在话下了。即便不用斩仙飞刀 *** 一个孙悟空也绰绰有余。
最后,上述分析的判断仅限定于孙悟空在成佛之前,也就是说成佛后陆压的斩仙飞刀对孙悟空就无效了。仙不能一概而论有好几个等级,有金仙、大罗金仙、混元大罗金仙,比如玉虚宫十二弟子是金仙,燃灯道人与陆压、孔宣是大罗金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人是混元大罗金仙。再往上还有混元太极、混元无极大罗金仙,而证得混元便是圣人,为圣者无极无量无生无灭,归寂虚空可聚可散,不生不灭万劫不磨超脱时空,因果不沾其身游于物外永恒永存。为圣人者元神寄托在虚空,因此,陆压的斩仙飞刀在圣人面前就没什么用了。
西游中,孙悟空 *** 被如来佛祖加封为斗战胜佛,从太乙散数入了真流,永离生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几乎等同于混元大罗金仙,其体内也可元神超然物外游离虚空。
所以说,当孙悟空成佛后斩仙飞刀便杀不死了。而在成佛之前,斩仙飞刀对付孙悟空轻而易举。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一个热衷武侠与神话的文学爱好者,欢迎广大朋友们留言点评,不足之处望予以批评斧正,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云中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戴笠的死是不是 *** 的阴谋?
戴笠(1896—1946),小名春风,字雨农,据说他的名字戴笠是化自《越歌谣》中的“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辑;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而这里的“君”也许指的就是 *** 。戴笠是浙江江山人。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 *** 、戴季陶等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毕业后任 *** 侍从副官。1928年开始进行情报活动。1930年建立 *** *** 个特务组织调查通讯小组,深得 *** 宠信。1932年3月, *** 为加强特务统治,先组织力行社,后在南京秘密成立“中华复兴社”(又名“蓝衣社”),被任命为特务处处长。 戴笠死后,关于死因有不少民间传闻。戴笠一生十分迷信,疑神疑鬼,号称东方的盖世太保。早年困苦潦倒,有一次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他“八字属于双凤朝阳格,但因缺水,故早年命运蹉跎,仕途难登。”于是就改名戴笠,字雨农,意思是雨中戴笠的农夫,水足得很,后果然青云直上,当上了军统局局长。戴笠每次出去时,起的化名都是带水字旁的,如“涂清波”、“沈沛霖”、“洪淼”等,一向平安无事。然而,1945年底,军统局秘书室助理袁寄演是位青年书生,接受了一些科学知识,替戴笠起工作化名时,故意不用水,而拟了一个缺水多山的化名:“高崇岳”。戴笠正好不在局本部。去了天津,无法知道新化名的拟定,而毛人凤也一时糊涂,没有好好想一下,竟马马虎虎的批准使用。但这一次却是命中注定难逃一劫。本来,他从北平起飞就有一点勉强,因为气候原因部属都劝他取消这次飞行。可是戴笠此时正与大名鼎鼎的电影女演员胡蝶打得火热。据说当天或是次日是胡蝶的生日,戴笠答应她一定赶到上海为她庆贺生日,所以强行起飞。又由于上海下雨,戴笠才改飞南京,目的仍是下机后便于乘车及时赶赴上海。哪里想到他匆匆忙忙赶的竟是一条不归的黄泉路。结果他的飞机撞在戴山掉入戴湖,这不能不说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巧合。 对关于戴笠专机失事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是天气恶劣所致; 21日 *** 的 *** 首先刊登了戴笠专机失事的新闻。戴笠的死因,就此成为定论。一件弥天大案就此掩盖了过去。 戴笠专机失事后的第四天,军统总务处长沈醉赶到失事现场,从当地百姓手中追回了两件宝物,一件是一只一尺多高的宋代羊脂玉白九龙杯,一件就是戴笠从马汉三手中讨回的九龙宝剑。 负责办理此案的 *** 司法处长 *** 成从清理戴笠的遗产和飞机失事的遗物入手,一步一步追查,终于弄清了马汉三藏留宝剑,投敌叛变,暗杀戴笠的全部事实真相。毛人凤认为将此结果公布出去,而且将马汉三等人的事实真相公开,对 *** 及军统局本身形象亦不利,于是决定马汉三案真相不许公布。1948年9月27日,马汉三、刘玉珠被秘密处决。就这样,戴笠死亡的真相就被掩盖了起来。 *** 跟戴笠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 *** 非常倚重戴笠,甚至很怕戴笠。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特务,不过是抓人隐私,以控制人,戴笠就是这么一个帮助 *** 控制人的人,他做得很成功,很有一手, *** 当然倚重他。他太成功了,抓了太多的隐私,包括蒋在内的四大家族的隐私,都抓得清清楚楚, *** 当然怕他。所以,戴笠不得不死。 这时,民间流传出一首与戴笠之死有关的打油诗,有人推断这是一处巧合,是天意: 三五三十七,骑鹤去辽西。 不怕南来一只虎,就怕北来一支机。 这首诗事出有因:原来,戴笠在北平会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李某,李某当时是某军旅长,自幼曾受异人传授,精于看解手相,并且非常灵验。那天给戴笠看了手相,嘱咐戴笠多加小心,戴笠不以为然。后来戴笠死亡后,李某曾惊呼太灵验,为戴笠之死可惜。“三五三十七”,意思是民国35年的3月17日那天要出大事,叫大祸临头,若在家中不出门,就躲过了灾难,这天正好是1946年3月17日。骑鹤去辽西,是人死后驾鹤飞往无边的西方。这里的辽西,不是辽宁。后二句说明戴笠乘飞机而死,戴(岱山之岱)落笠(泥)沟,是戴笠人生注定的归宿之所,上天早有安排,在劫难逃。这样一看,是 *** 的思想,正说明戴笠该死。 戴笠死后,这时, *** 元老张群,素知在场的章士钊先生与杜月笙交谊不浅,与戴笠也有很多交往,于是极力推荐章士钊主笔。在众人的一致附和下,章士钊先生自知已不好推辞,稍加思索后,一挥而就: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 在挽联上写着:“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绩,苛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予心”;8月, *** 亲自到了戴笠摔死的地方,并在戴山山脚一座不大的戴家庙中,对军统大特务们训话。他要给戴笠找一块风水宝地,所以戴笠、戴局长、戴将军的大柩,一直未安葬,停在灵谷寺。 *** 曾对人说:戴笠“生也为国家,死也为国家”。为此, *** 多次示意时任 *** 长陈立夫,要发动一些文化、教育、法律界的名人,写几幅挽联来悼死抚生,以提高戴笠的身份。为此,陈立夫利用一些名流聚会时,向大家提出了给戴笠送挽联的事。在场的名流们虽然感到钦命不敢违,但想到戴笠其人的黑暗一生,如何能歌功颂德?假使照实写来,岂不有违 *** 的初衷,很有可能引火烧身自找麻烦。想来想去,一个个相互推诿。去年,南京媒体报道,沉寂了大半个世纪的戴笠墓葬遗址,在中山陵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第三公墓范围内被发现。但由于戴笠墓一直处于人们的视野之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遗址的很多部分已经损毁严重,不复本来面目。有关部门正在对戴笠墓进行修缮,更大限度恢复它的原来面貌,争取尽快对游人开放。为此引来媒体争鸣——该不该修缮与开放戴笠墓地?章士钊先生于1946年所作一副挽联,可供研究或批判。“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总而言之,这起发生在南京上空的神秘坠机事件,到底是失事还是 *** ?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桩未解的悬案,至今依然没有准确的答
神和佛有什么区别?
神和佛都是人们信仰崇拜来保平安求吉祥的。
有句俗话“求神拜佛”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的信仰行为。比如到寺庙去的时候,人们会拜佛祖、拜菩萨等以求平安、健康、顺利;在逢年过节时拜老天爷,拜火神爷,拜财神爷,祭灶神等,还有门画上的古代著名大将军叫做门神,也都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家宅四季平安,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
对于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来说,不论佛还是神,都是保佑人们平安幸福的,要说到区别,一般模糊的认知可能就是神一般世俗性多一些,佛是宗教性的,超凡脱俗多一些。因为对普通人来说,佛和神都是护佑人们身心安康,家庭平安兴旺的,都是教人积德行善,善有善报的。人们到了寺庙就去拜佛,逢年过节就去拜神。
如果仔细感觉一下区别在哪里,就是感觉佛代表着一种宗教和文化教育,而神与世俗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大家一说到佛,就感觉很博大深奥,就意味着要遵守很多与世俗生活不同的清规戒律,但一般普通人去寺庙烧香拜佛也只是虔诚地去许愿还愿,和求神拜神时的心理没有太多不同。一般普通人去寺庙烧香拜佛时,除了旅游时刚好去到寺庙,如果专门去寺庙烧香拜佛,一般都是为个人和家庭甚至家族很重要的事情去祈愿许愿,或者这些事情得到满意顺利的结果后去还愿,尤其是这个还愿,是非常隆重庄重的事情,而且只要许了愿后而且愿望总体达成,就必须去拜佛还愿。
而在日常生活中拜神就更是一种世俗化的活动了。按中国的习俗过年的时候要祭拜神灵,比较有意思的风俗是送灶神,农历二十三(小年)送灶神上天,大年初一五更回来(所以大年初一早上要天不亮就放炮也是为了迎接灶神回家)。送灶神时有个习俗是叠麻糖,意思是让灶神吃了说话甜,让灶王爷上天汇报这一家一年来的情况德行时只言好事,不好的事情麻糖沾着嘴说不出来😁,这一点很贴切地说明的日常生活中神的世俗化特征。
结语:佛和神,都是普通人信仰崇拜的,以求得保佑生活过得更好,求得福气和吉祥。区别就是佛的宗教性质更浓,是超脱世俗的,而神属于世俗生活的保护神,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一些。以上@历史看历史 的回答,欢迎朋友们指点评论留言。
中国古代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
三教
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佛教(释教)、道教。
儒教
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学)。以“仁”为更高信仰,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极目标。
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孔子为教主。……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相得益彰。”
佛教(释教)
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释迦牟尼所悟到的修行 *** ,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
道教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箓、禁咒等综合文化产物。道教以“道”为更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诸多方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与道合一为终极目标,相信修道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
九流
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说,则是源于《七略》。此中将天下学说分为九流十家。
在《七略》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古人为什么说财不外露?
“财不外露”的心理学解读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就是说你有财不要露出来让别人知道。在我们的传统生活当中、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大家都觉得这是有道理的。我们今天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看,它的道理都在哪些方面。
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和“财不外露”有关的故事。《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说的是,唐僧师徒二人到了观音院,观音院里的长老拿出自己的宝贝跟唐僧炫耀,这个时候孙悟空也希望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大家都知道唐僧是有一个宝贝的,就是他西行取经的时候,观音菩萨货卖袈裟和禅杖,唐王把它买下来送给他的御弟唐三藏,让他去取经。其实这个袈裟就是一个宝贝,是观音菩萨送给他的。
这里边有一段对话,就是金池长老把他的宝贝都拿出来炫耀完之后,“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这时候,其实悟空就起了一种斗富的心理,因为是孙悟空嘛,他怎么会输于别人呢?于是他就要把自己的宝贝也拿出来,这个时候三藏法师就把行者扯住,悄悄地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斗富就是比比谁更富有。
现实生活当中,就会有许多的人去斗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去斗富,就是去攀比呢?甚至我们今天说幸福这个词,很多人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和别人比较的基础上。所以不管是在同学会上,还是很长时间没见面的老朋友聚会,又或者是过年过节,回乡回家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会有一种斗富的心理。
去年春节期间有一条新闻,就是有一个在外乡闯荡,创业成功的人士,他赚了一些钱,本来是想显摆一下的,结果出了丑,为什么呢?因为他让家里的人买了相当多的鞭炮,在村头那里把鞭炮摆好等他回家,他一到村口鞭炮就响起来了,因为烟气太大了惊动了消防人员。原来人家以为是山里,或者村庄里着火了,村民就打 *** 给了119,消防员就开着车去了,结果去了以后他的脸就丢大了,也就是说没有换回面子,反而丢脸了。
在这里三藏法师制止孙悟空去斗富。这个行为背后就把人与人之间那种心理上的安慰或者心理上的需求满足,或者是说和别人比个高低,所以就会有斗富。玄奘就悄悄的说“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就是说我们师徒几人,是孤立的,我们人生地不熟的,不是我们的地盘,你要把这个拿出来,“只恐有错”。“只恐有错”四个字写得非常妙,就说明这样的情景下,如果你斗富的话,那么出错误的机会就非常高。
行者说“看看袈纱,有何差错?”他还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唐僧实际上就是非常的有经验了,而孙悟空显然是对人情世故不了解。我们抛开深度的分析,先不要说。从人情世故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就能看出师徒二人的水平不一样。唐僧对于人性,对人心和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是修行人,他对性情是有把握的,他知道人会有哪些情绪,他知道,贪、嗔、痴、欲这些东西对人的影响性。孙悟空显然是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就是说“财不外露”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应该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人心的了解,对人格的了解,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价值观念出来。
三藏又说“你不曾理会得”就是说你怎么不知道呢?或者是说你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这里就是师父教训徒弟,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我告诉你,珍奇好玩儿之物就是非常好的宝贝,比如玛瑙、玉石、黄金等一些珍贵的物品,不可以被那些贪婪的、奸伪的人见到,就是这些东西好不好?这些好的东西可以给谁见到呢?可以给那些善良的人、正常的人、慈悲的人见到,但是不可以给贪婪和奸伪的人见到。“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也就是说好的东西,只要被贪婪的人见到,他必动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既然他动了心,他就会生出计来,心生一计,他就会打你的主意。
“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古往今来所有凶杀大案,被人 *** 的或者出现的不好事情的,都是因为这样情况引起的。唐玄奘说得这段话非常妙,“事不小矣”这四个字,和刚才“只恐有错”,也就是说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不是什么小事情。
你看监狱里边关的犯人,有相当多的是因为动了其心,贪婪奸伪之人,一旦动了其心就会出事。所以,经济学家也有这样一个心理学的算法,就是什么经济的回报率会使人铤而走险,如果是这个事情,让他一算,很赚钱,回报率是百分之百,或者是百分之二百,他就会铤而走险,铤而走险,他就有可能会去 *** ,就有可能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行为。
所以我们从犯罪心理学说社会的治理,这么多的犯罪分子,我们不要小看这样的一个讨论,社会上很多人犯错误,他们其实都是可以不犯错的。如果说没有很多的外部 *** “动”他们的心,即使他们是贪婪之人,即使他们是奸伪之人,他们也可能不去坐牢,他们也可能不去犯罪,被他伤害的人,被他杀害的人也可能不会死。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塑造很好的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它的价值所在。这就是“财不外露”,我们今天要去普及的社会教育。
行者继续说“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真个好袈裟!”下面的内容就是《西游记》里描述袈裟的诗句了。那个长老有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到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这就是财(袈裟)入了老院主的眼,他就动了心了,动了心之后,他就心生一计。生出什么计呢?就是说我的眼睛花了,装可怜,我没见过这样的宝贝,天又晚了,我刚刚只看了一眼,我想把它借到我家,今天晚上,在我的屋子里面,我好好的看一夜,(看一夜这个袈裟不就看没有了嘛。)这就出事儿了!
《西游记》里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被别人算计了,被别人敲诈了,被别人伤害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怎么归因呢?我们都会归因说,这是别人不好,是算计我们的人不好,很少说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是不是?我们很少说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自己倒霉,我们找理由,即使不找别人的理由,也会说运气不好。这是那个伤害我们的人不好,我们很少说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对不对!我们很少说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自己倒霉。我们既便是找理由。我们也会不找别人的理由,我们也要找运气,是我的运气太差。要不就是觉得是别人太坏,要不就是自己运气太差,很少说自己的原因。其实这个里边我们说自己有没有原因啊,自己有原因。自己应该是第几责任人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僧制止孙悟空,唐僧明白这个道理,唐僧制止他,唐僧已经把自己当成了 *** 责任人。就是说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是说“事不小矣,只恐有错”。这个错发生了,是怨谁呀?唐僧就肯定不会归结于金池长老——那个贪婪的人。唐僧归为谁的错误啊,唐僧归为是孙悟空的错误。而不是那个贪婪的人的错误。
这就是修行的人,心理成长的人。或者我们今天说学心理学的人,他和一般的人不一样的地方。 学心理学的人更多的是看心理行为和动机。就是说我们做的行为,导致了别人产生那样的心理活动,而不是说我们就去指责别人有那样的心理活动。应该去反思一下,反观一下我们为什么让别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产生了这样的一个计策来去图我们的“袈裟”宝贝。所以这个就是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呢? 因为孙悟空的行为诱发了别人的什么?诱发了别人的算计的心,也就是说你把别人的贪心给诱发出来了。
从这个角度去说的话,我们多做一些什么行为呢?多做一些诱发别人的善良之心的行为;少做一些诱发别人奸滑的行为,贪婪心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激活了别人的善良之心。那么我们就是一个什么人?我们是一个具有积极的正念正知正行的人。“正念”“正知”“正行”。
如果我们每一天很多的行为都是激活别人的贪欲之心。比如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我有三个层次介绍我的产品。 *** 个层次介绍我的产品呢,是告诉这个客户:他穿上我这个衣服,他会产生什么样的美的感觉。这样的话呢,就让这个客户产生了美的享受。这个产品他们购买的时候,他已经和产品建立了一种关系,就诱发激活了消费者内心的一种什么?一种喜悦,一种幸福感。这是高水平的。
第二个水平呢,就是我去客观地夸奖我的产品好,让他觉得我的产品是货真价实的,这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后来他就购买了产品,我让他觉得我的产品和他的需求是有关系的。所以是比较货真价实的。然后他就购买了,这是中间水平的。
低级水平的是什么呢?我让他感觉到他占了便宜。所以我要把这个产品呢,本来是三百块钱的产品,我在门口挂一个牌子三千块钱,然后里边再搞一个三百块打折,他一下子就觉得占了很大的便宜。
那么大家来看,如果从这三个商家这三个水平来看的话, *** 个就是高水平的,就是说你是真正的在做一个服务他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生意。所以这是非常可取的。往往我们说的“儒商”,就是温柔的、善良的去满足别人的需要,获取自己应该获得的价值。
那么中间的这一个呢,就是我为别人服务,提供别人的需求,我也没有更多的所谓的这个积极,既不消极也不积极。但是低极的那个呢,就是利用了人的贪欲,或者是激活别人的贪欲而达到让别人购买,从而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样子来看的话呢,这个层次立马就出来了。所以这个水平就立马出来了。 那么第三个层次的水平就是激活别人的利益心的。
所以财不外露背后我们可以解读很多很多这个部分的,那么至少我们今天可以去明白,善良的行为和积极的行为是可以让别人因为你的行为而获得幸福。也同时你可以因为你的行为而使自己成为更加正直的、快乐的、善良的、幸福的人。这是非常厉害的。
所以我们 *** 段我们先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行为还是消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消极的行为这是不一样的。“财不外露”如果你露出来了,就是消极的行为,就不能够外部归因。是不是?我们很值得去反思一下,很值得反思,我们做的很多的行为,其实是有时候给我们带来不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带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去怨这个结果;我们会去不接受这个结果;我们会去抱怨他人;我们会怨命运;我们会怨什么。但是我们很少去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出了问题。因为一开始的时候你就已经露出来了,所以后来导致了一系列的不好的结果。
西游记中“谋宝贝”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金池长老这个贪心的人被烧死了,这个庙宇被烧没有了。其实这是非常大的事件,因为他本来是要烧死孙悟空和唐僧他们师徒的,但是他们没有烧死他,因为孙悟空有办法有法术。不管烧死谁,这都是恶的结果,都是事不小矣,都是大事情。烧死谁都是死啊,都是命没有了,都是一条人命没有了。所以这一个小小的炫富、斗富、财外露的行为,而导致了一个很恶的后果。
各位不信,请看“今日说法”或者是“道德观察”。我们看到监狱里面那些坐牢的、判死刑的、枪决的那些人背后,有相当一部分的案例是和这个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过去会去埋怨,人是恶的。然后就消极的就说:人都是坏的。唉呀!这个世道就这样的,就是外归因。而不想:你为什么不去避开它呢。好!
第二,我们来讲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那个时期,郑国是作为周天子的保护囯。郑庄公还有一个弟弟叫“段”,她的母亲喜欢他的弟弟,不喜欢他。为什么他的母亲喜欢他的弟弟不喜欢他呢?因为他出生的时候,他是倒着生的,就我们今天说的难产那种, *** 为了生他受尽了苦头。所以母亲在当时来说倒着生的,就是逆就不是顺。所以这个人就是忤逆的,忤逆之子。就是他肯定是不好的兆头。所以就给他起名字叫“寤生”,所以母亲从小就觉得他是一个不祥的,他是不好。那么对他就不喜欢。
等到他坐了这个王位,他的母亲就想办法支持帮助他的弟弟。所以他弟弟呢,就想要怎么样,想要谋反,想要把他的哥哥给干掉。他们俩弟兄之间的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个冲突。这个过程是他的母亲呢,听信了他弟弟的话就跑去求他,跟他说:“你弟弟小,你要给他封一块地。”然后,按照当时的规矩来封一个小的就可以了,就是因为周朝的时候是周礼是非常的完善的。什么级别应该封多大的地方。
*** 就说:“你把那个京城封给他。”把京城封给他,那就等于说他和他哥哥要平起而坐了。所有的大臣都不同意,所有的大夫都不同意。说你这样的话,一个国家不就等于两个君主了吗?这就不对了,就乱套了。他说:“我听母亲的,母亲哭怎么办呢?母亲说,我要是不封,她就不开心。”然后他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就把京城封给了他弟弟。封给他弟弟之后呢,母亲就跟他弟弟说:“你回去以后招兵买马,多弄马车、战车,多招士兵。有一天你可以超过你的哥哥代替他。”
母亲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所以他弟弟就有恃无恐。回去以后等不及了,就派刺客来杀他的哥哥。没有杀掉他的哥哥,郑庄公没有被杀掉,他的弟弟一看杀不掉,这个时候呢,就想另外一个 *** 。就跟 *** 说:“其实可以让哥哥把他的战车借给我用,”那 *** 妈又去求他的哥哥说:“你弟弟那里没有战车,你要派四百辆车给他,并且派一个大将带着这四百辆车,要每一辆车上面都有一个赶车的嘛,都要两个,一个士兵打仗,一个赶车嘛。对吧!然后他哥哥说:“我一共才有一千辆战车,派给他四百,我这个国家就完蛋了,别人来打我那我就废掉了。” *** 说:“你如果不派,我就搬出宫去。”就威胁他,他就又同意了。实际上他这个过程当中的同意都是什么?都是他的计策。
他底下的大臣都反对,底下的大臣都说:“这样的国君,我们不要跟着他了,一点儿出息都没有。 *** 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总有一天会被他弟弟杀掉的。”结果他们都不知道,他的这个国君郑庄公很厉害,很阴险。他派去的那个将军是安排的是自己的人。而且呢,他纵容他弟弟做所有的不义的事情。让他弟弟做的所有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之后呢,所有天下的人都在议论纷纷,都在说他弟弟不好,最后他弟弟把自己搞得很被动。等到弟弟跟他打仗的时候,他让他底下那个将军把他弟弟的人马全部带走,然后他弟弟失败了,弟弟失败了就 *** 了。
这个过程当中呢,他到外面走在河边散心的时候,听一个钓鱼的老者在那里唱,唱什么呢?就唱说:“鱼呀,鱼呀,你真蠢哪。你被钓鱼的人给骗了,钓鱼的人何其之险恶呀。”他就去问那个渔翁说:“你怎么不骂鱼,你怎么骂钓鱼的呢?这个天下所有的人都是说鱼蠢,没有说钓鱼的人。而你却与他们不同。他说:“对呀,天下的人都说鱼太贪婪、好吃,所以被人钓上来了,活该!但是有没有想过,钓鱼的人你在干什么呢?你在拿一个鱼钩,你上面弄上鱼饵,你去勾引人家。最后让人家被骗,让人家起了贪心,所以把它钓上来。你还冠冕堂皇的。”其实那个钓鱼的就是一个隐士就是一个隐者。这个隐者隐士呢,就等于说道出了他的内心,道出了他大哥的内心。从一开始这个事情就是一个钓鱼的行为。
当然在这个钓鱼的行为当中,我们看到了几件事情。 *** ,母亲对小儿子的纵容。这个是不得了的,这个母亲对小儿子的纵容,让小儿子觉得他可以有恃无恐。小儿子有恃无恐之后就去做出以下犯上的行为,想要去杀他的哥哥。他一开始是不敢的,但是因为母亲纵容他,所以他敢了。
这让我想起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严打,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妈妈,她有一个儿子,儿子枪毙之前说:“妈妈过来,我再亲你一下”,把妈妈身上的肉咬掉一块,妈妈觉得很痛苦说:“为什么你要咬我?”儿子说:“都是你害了我,如果一开始你不什么事都纵容我,我怎么敢去做这么多坏事情,所有的事你都帮我摆平。”当然,那段时间很多这样的故事。这个母亲是谁纵容的呢?一个母亲虽然她的儿子很孝顺,在周朝周礼的制度下,人人都要孝顺自己的母亲,这个大哥是可以不去纵容自己的母亲的,他纵容母亲是在钓母亲的鱼,母亲再去纵容自己的儿子,就是钓儿子的鱼。这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这是一种钓鱼的行为。如果上面那位长老的贪心和奸诈看到“袈裟”这个财,第二个故事里段和他的哥哥郑庄公他们之间产生的这个“财”是才华的“才”,今天我们讲的财不外露是要延伸一点的,包括“才”,这个才也是不能外露的,否则有时候也会吃亏。
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 *** 单位里面、国企,军队做心理学培训时,说发表你的感想,有很多人不会轻易表达自己,为什么?这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有时候很难理解,但你要知道这背后有他的道理的。
所以正是因为你促成了别人的坏,促成了别人的恶,帮助让别人行凶,这是一个最不真诚的事情。很多人会说让我舒服的事情我就去做,让我舒服的人我就跟他交往,让我不舒服的事情我就不做,让我不舒服的人我就不跟他交往。那你要小心一点,有些人他是会让你舒服的。他可以纵容你,他可以帮助你,他可以提携你,满足你,但最后你注定被他控制,成为被他钓的一条鱼,这是很糟糕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跟不舒服的人相处,也许我们会更加的强大,更加的认真更加积极上进,我们跟一个很舒服的人相处时间长了,我们会丧失本性的。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关键在于如果我们看到了人心和人性的美丑善恶之后,还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依然对我们自己的追求初心不改,那才是最牛的;如果我们经历了世事无常,酸甜苦辣的人生的挫折,困难,愁苦之后,依然有一腔热情追求我们的理想,实现我们的抱负,帮助他人,这才叫真的英雄、真的君子。所以说赤子之心是在经历之后所保留的一颗心,而不是没有经历保留的,没有经历保留的那叫纯真和天真。经历之后依然带着一颗善良之心,这才叫赤子之心。
我们要明白赤子之心的两层含义,一个是最初的那颗本心,一个是经历了沧桑变故、人性善恶、风霜雪雨,依然还保留的那颗本心,这才叫赤子之心。
这个就是我用积极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解读的财不外露,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韦志中,民盟盟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学著作17本,发表论文60多篇。中国环保大学、广州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等。曾先后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现担任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 *** 学校校长等职务,其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2万多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