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算命 八字详批-厕所都不敢去是什么意思
三藏算命 八字详批,厕所都不敢去是什么意思?
可能很多人看了后,不知所措,什么是《玉匣记》,咱也没看过呀。这是本什么书?看了连厕所都不敢去。有必要给大家来说明这个问题。
《玉匣记》是集各类占卜之术的一本古书。主要内容为了给人们办事,从政、经商、求学、出行、婚丧嫁娶寻找一个“黄道吉日”的。
《玉匣记》相传为我国东晋道士许真人所著,一出来就非常受人们欢迎,它主要是迎合了中国人的“贵中求和,近利远害”的心理。
《玉匣记》也可以说是一部占卜类的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测,甚至还对人们上厕所还进行了占卜,所以才有了“看了玉匣记,厕所都不敢去”的调侃说法。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科学知识缺乏,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书上讲的内容是深信不疑。《玉匣记》的权威性也很高,人们无论干什么, 凡事必看《玉匣记》,都要来测算一下凶吉再说。
为了确保自己的好运,人们通常要把自己日常活动,甚至连一些家中大事要事,都要提前去看一看书中是怎么预测的。书中所预测出来的吉凶,被人家用来作为日常行动的依据。
当然,过去人们相信《玉匣记》,是由于他们迷信、僵化、固执。而现在,人们已不大相信了,只是为了好玩、开心才去看的。这句:“看了《玉匣记》,茅房不敢去”的话主要引申来讽刺社会一些干什么都固步自封、封建顽固、照本宣科、教条主义的人。
图片来自 ***
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
谢邀!
佛教源自印度,不少人以为印度就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其实佛教从来都不是印度人的主流宗教,无论是孔雀帝国时期还是戒日帝国时期,佛教只是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而印度底层的百姓以及南印的诸多小国依然主要信奉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随着印度教的建立以及 *** 教的传入,佛教在印度逐渐衰退,几乎接近消亡。现在,在印度只有0.7%居民是佛 *** 。
(菩提伽耶,佛教的诞生之地,图片来源于 *** )
公元前1500年,入侵南亚次 *** 的雅利安人,有着自己的古老的宗教信仰,崇拜种种神化的自然力与祖先、英雄人物,后来逐渐演化成婆罗门教。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 *** 后,为了争夺新的领土,雅利安人之间开始争斗,逐渐 *** 成多个王国,印度的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婆罗门教自身的局限性,出现了社会下层人民 *** 婆罗门教的强大 ***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和印度另一古老宗教耆那教逐渐兴起。
(鹿野苑,佛祖 *** 次传教之地。图片来源于 *** )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解决人间疾苦,通过苦修而大彻大悟。释迦牟尼成佛后,一直四处云游说法,教化芸芸众生,引导人们脱离苦海。在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皈依佛门,在全国大力推广佛教,并派遣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和僧侣到世界各地传播佛教,这一时间佛教不仅成为印度国教,还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桑吉大佛塔,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早期佛塔。图片来源于 *** )
佛教在孔雀王朝和戒日王朝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从笈多王朝开始,佛教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一方面,婆罗门教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统治者大力宣传和扶植,但是印度广大底层百姓及南印诸多小国依然主要信奉婆罗门教,而佛教教义主张的宽容、忍耐的思想,也让一些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雅利安人逐渐放弃信仰佛教;另一方面,佛教的部派 *** ,尤其是大、小乘 *** ,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得不到广大下层人们的支持,而这一时期印度开始进入长期 *** 状态,官方对佛教的支持不断减少。
(阿旃陀石窟,佛教文明最后的赠礼。图片来源于 *** )
公元8世纪,婆罗门教进行了改革,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吸取了佛教的一些精髓,如因果报应、人生轮回、非暴力不杀生等,逐渐发展成集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错综复杂的规则体系,也让佛教丧失了它的独特性。经过改革的印度教,让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还吸纳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加速了佛教的衰落。
(拘尸那罗,佛祖圆寂地。图片来源于 *** )
随着印度教的复兴以及 *** 教的传入,大批佛 *** 改变信仰,在公元8、9世纪佛教逐渐衰退。11世纪,突厥人入侵,那时已经被印度教完全压制的佛教,被来自北方的 *** 军队彻底击垮。13世纪时,印度的佛教几乎衰亡,印度境内的佛教寺院也被焚烧拆毁,长埋于地下,而人们只能通过《大唐西域记》等著作了解当初佛教的盛况。
(那烂陀寺,古代印度佛教更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图片来源于 *** )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当佛教传播到海外,对南亚文化、东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却被逐渐被遗忘,只有那些佛教遗迹的残垣断壁,诉说着佛教在印度的遭遇,而古老的印度教依然蓬勃发展。
任何关于斯里兰卡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我是“最懂兰卡旅行的人”:斯里兰卡小妞。
感谢点赞,么么哒。
庆云寺今年开放吗?
庆云寺
(江苏泰兴庆云寺)
庆云寺,位于江苏泰兴城内庆延铺,建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中文名庆云寺位 于江苏泰兴城内庆延铺
建 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重建时间1986年
目录
1 寺庙历史2 兴盛时期3 寺内禅师4 *** 古塔5 古今人文6 大雄宝殿7 镇寺之宝8 历史文物9 雕刻艺术10 相关典故11 对外开放寺庙历史
编辑
史载:“庆云寺在城庆延铺,宋咸平二年建”“寺本宋都尉蔡梦祥舍宅为兹邑为名蓝”,法脉由浙江嘉兴传入。然而随着岁月的剥蚀,庆云禅寺渐有颓废“寺旁隙地渐没入民间,僧徒遂散”。明嘉靖末年,寺院被道人强占。万历年,县令段尚绣查处此案,庆云禅寺回归佛门
泰兴庆云寺。可是此时的庆云禅寺已是面目全非,百废待兴。幸有秣陵(今江苏江宁县)安隐院僧洪祗禅师来领寺事,启告十方,募缘修寺。
万历二十六年,在县令陈继畴的大力支持下,“诸檀越善信踊跃效命施财”,未几“大殿、山门、禅堂、香积无不一新”,殿内“绀发金身之容,石筵香案之供,皆种种庄严”,“又建二楼于殿旁,左钟右鼓,以警晨昏。”“庆云清梵”也成泰兴四景之一,寺院再现辉煌。
兴盛时期
编辑
庆云寺风光(1)(18张)
清顺治年间,硕揆原志禅师和洪约禅师相继住持庆云禅寺,朝廷赐“敕赐庆云禅寺”楠木匾额立于寺内(传为御笔)。康熙十六年,住持宜泽禅师建西竺庵;续有雪悟、旦孚、佛眉、德溥、妙懋、真济、照潭等名僧先后住持庆云禅寺,相继修缮殿宇。迨至光绪年间,在全寺一百一十亩土地上,拥有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佛殿、准提楼、千佛楼、定慧斋、崇福院等建筑130余间,僧众数百人,另外还有下院法乳庵、观音庵、宝莲庵和普同塔院。全寺黄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木参天,四周均为河水环抱,只有一石桥通入寺内,形成城中之城。庆云禅寺成为名闻大江南北的大丛林。
民国以来,履苇、慧真、智林相继住持庆云法席。1940年,泰兴沦陷后,伪十九师蔡鑫元部强占庆云禅寺为司令部,他们砍伐古木、毁坏僧房,佛门圣地被肆意践踏。19
泰兴庆云寺46年, *** 一百军刘光宇部将团部设在寺内,他们筑地堡暗道、防御工事,将寺内建筑设施损坏得百孔千疮。
1946年夏秋之际,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苏中七战七捷的首战宣泰战役中,刘光宇部依托庆云禅寺作最后的顽抗,寺内建筑弹痕累累,这座凝聚着佛教文化艺术结晶的古刹,遭到很大 *** 。
十年浩劫中,庆云禅寺作为“ *** ”接待站,1973年改为“县革会”第二招待所。1986年,庆云禅寺在其下院宝莲庵遗址上恢复重建,1990年经省 *** 批准对外开放!
寺内禅师
编辑
妙懋禅师,庆云寺第十七代住持。史载其“十六岁因照井见僧像,悟前身乃度牒归释,性恬雅,内典外尤多所究心”。禅师修持精进,明心见性,先后两度住持庆云寺。后圆
泰兴庆云寺
寂于寺内,史载:“逾岁圆寂,梅忽先槁,乃集大众预示以西逝期曰‘老僧本自山中来,今日仍归山中去’其来去明白,真能了彻前后身者”。
德溥禅师,庆云寺第十五代住持。有“诗僧”之称,史载其“工诗,有《腰雪堂集》一卷,宋生王令树孙骥为之序”。
佛眉禅师,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史载:“佛眉,庆云寺僧,性清雅,于释典外究心儒书,临摹颜平原《争座位帖》决无缁流俗态,浙人闻其名,请主灵隐方丈”。
硕揆原志禅师(1628-1697),号借巢,盐城孙氏子。手刃父仇后于顺冶庚寅(1650)投海州佛陀寺出家。嗣法杭州灵隐具德弘礼门下,为汉月法藏再传弟子,临济三峰宗门下俊杰,著名的禅宗大师。康熙十五年(1676)硕揆禅师主庆云,主张禅净双修,为庆云寺中兴后第八代住持。《大藏经》高僧语录栏和《正源略集》中均有其在庆云寺讲经开示的语录。禅师圆寂后,朝廷赐谥净慧禅师,着《七会语录》、《借巢诗集》等行世。
*** 古塔
编辑
*** 古塔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复建于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当时位于原庆云寺下院宝莲庵内,后宝莲庵被毁,唯有此塔独存,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
泰兴庆云寺史载,清顺治中,僧人宝莲宴坐、经行于此,后在成延珍、沈兆丰、陆士明、季显庸、徐九皋等诸多善信资助下,建造 *** 庵和 *** 塔。庵既成,“更募旃檀香成菩萨像,就旁置香火田一百四十一亩五分。”“其地之所出煮糜济众。”一时“四方老衲雏僧携瓢提笠、安单就食者往来如织,不减胜地丛林。”只缘庵主宝莲圆寂, *** 塔未能封顶安刹而功亏一篑。 *** 庵也因为宝莲募建,由此人称宝莲庵。
幸有 *** 庵“ *** 捐资”者之一的季式祖,于康熙二年继承宝莲和尚未竟事业,再修 *** 塔,但不知何因,仍失其顶,遗为憾事,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1989年原县 *** 在宝莲庵遗址上复建了庆云寺, *** 塔现位于庆云寺塔院内,和庆云寺一体成为泰兴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和人文亮点。
古今人文
编辑
泰兴庆云寺
山门正上方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居士手书“庆云禅寺”四个镏金大字;两边八字墙上的“佛日增辉, *** 常转”八个铜字为已故高僧真禅法师手迹,笔力圆润遒劲,尽显一代高僧的风骨。山门内东西两侧分立彩塑哼哈二将。山门内甬道两侧分布着钟鼓楼,过甬道便是天王殿,殿内中央面南端座其上整日满面笑容的是弥勒佛,袒腹大肚,喜笑颜开,使人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得人们的喜爱。两边对联尽显其心“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天下可容之事”。
背后威严的 *** 韦驮是佛门的 *** 天神之一,相传他在释迦佛涅槃后火化遗体时曾奋勇抓获盗取佛牙舍利的罗刹鬼,夺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 *** 佑民。因此,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 *** 多以威武勇猛的将军形象出现,且面向大雄宝殿,以示 *** 赤诚之心。两边怒目魁伟的四大天王为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在佛门中他们各自率领着八神将守护四方天下。
大雄宝殿
编辑
出天王殿,过丹墀,沿着中央通道抬级北上便是大雄宝殿,大殿重建于明末清初,歇山单檐抬梁式结构,朴实而庄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殿上“大雄宝殿”四个大字
泰兴庆云寺及殿内两副楹联均出于名士之手,中间一联为已故高僧茗山法师手书“国庆适逢四十年风调雨顺呈安庆,慈云普荫三千界塔影钟声示色空”。这幅对联巧妙的将“庆云”寺名隐于其中且描绘了庆云寺的特有景观,书法精妙,笔走龙蛇,高僧才情尽在其中。两旁的一副是由泰兴籍书法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教研室主任陈仲明教授书写的“幕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书法境界十分高深。
大殿正中供奉着本尊释伽牟尼佛,两边东为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西为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三尊大佛神态安详,金光耀人。大殿上方正中的斗八藻井在中国古典建筑的藻井样式中极为罕见,建筑学上很有研究价值。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他们或喜或怒,或悲或慎,神态各异,妙趣横生。三尊大佛背后的是海岛观音雕塑,南海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脚踩鳌头,童子龙女诸多善知识分布于海岛各处,翊翊如生,蔚为大观。
大雄宝殿东侧是观音殿,里面供奉的又是一种观音造形,这尊观音像呈跌趺坐,结大悲印,神态端详。佛教中称为“圣观音”,又作正观音,是 *** 所说的“六观音”的总体和正体,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以发大悲心救度持其名号者而闻名于世。
镇寺之宝
编辑
沿着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中间的甬道往后就是藏经楼,藏经楼底层中间法堂供奉着玉雕释伽佛,佛像用上等缅甸白玉雕琢而成,工艺精湛,表面服饰镏金,华美异常。佛像呈跌
泰兴庆云寺趺坐,结无畏印,佛面清秀慈祥,目光矍烁,唇角含笑,众生观之,顿生敬仰慈悲之心。楼上藏有佛典《大藏经》一百部、清朝顺治年间御赐“敕建庆云禅寺”楠木扁额一块和清版《大藏经》1000余部。
清版《大藏经》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1735年-1738年)在北京刻成,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刻成后仅印100部,颁国内名寺珍藏,所以又称“御赐龙藏”,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庆云寺镇寺之宝。
历史文物
编辑
出藏经楼,沿大雄宝殿西侧向前便是地藏殿,里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过地藏殿,就是西厢房, *** 塔就位于寺院西厢院内,此塔建于清康熙二年,历经三百多年岁月的剥蚀
泰兴庆云寺,原已十分破旧。为保护历史文物,1994年 *** 拨款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 *** 塔,高五层,外形八角,内呈正方。
三十二尊石刻佛像分嵌于宝塔内壁,古朴典雅。凭塔临风,东望,市内高楼大厦繁华市井尽收眼底;西眺,天际,江水滔滔,云帆点点,晚霞染赤,扬子胜景一览无余,颇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气势。
使人感到妙趣横生的是,每当傍晚,总有一群八哥翔集塔顶,伴着晚霞,绕着塔顶飞来飞去,成为庆云寺独特的自然景观。塔院内莺啼鸟鸣入耳,草木幽香入腹,风过处塔铃铮然,修竹摇曳,松涛阵阵,真可谓“古刹山门枕流水,苍松翠竹有烟霞”。
当年庆云寺高僧德溥禅师曾流连于此园,留下了《夜宿 *** 塔院》之吟,诗曰:城西问讯老僧家,咫尺名园隔水斜。满院烟浮孤塔影,数群鸥泛一溪沙。春风次第争新草,山色朦胧亲晚霞。好共徘徊高塔下,闲持茗碗对梅花。有居士在一览庆云风光后赞曰:禅院无须隐深山,香护绿隐生紫烟。老僧闲作庭院步,了悟何必坐 *** 。
雕刻艺术
编辑
乾隆《大藏经》,又称为“龙藏”。它是清代唯一的官修大藏经,由两代皇帝雍正和乾隆敕命编修,由和颐庄亲王允禄、和颐和亲王弘昼主持编刻。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编刻,
泰兴庆云寺至乾隆三年(1738年)12月15日完成,共收经1669部,7168卷。其所收 *** 之多,字体雕刻之精美,历代藏经皆无出其右。
庆云寺的这部《大藏经》,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京城请回。当时镇江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句容宝华山的隆昌寺、泰兴庆云禅寺等江苏十大名刹联合,结团偕往北京,具呈内务府,敬请十部龙藏,每寺一部。得到皇帝批准后,十大名刹自备纸张,雇工开版印刷。印刷后,再请御旨,择吉日遍请京内高僧启建 *** ,装箱起运。皇帝还赐金符銮驾护送藏经,并赐请藏高僧紫衣玉印和锡杖如意。一路上请藏经的诸大寺皆制有“奉旨回山”、“钦赐龙藏”的牌匾,沿途官员接送,水陆车船,上上下下,十分风光便利。
请回来的经,只是宣纸卷儿。然后将它折成经折本,每册再用泰兴特有的银杏树制成夹板,九册一盒。盒子采用香檀木,计750余盒,分装十几大橱柜。盒子上、夹板上皆刻上经、律、论的名字。取阅时,先看目录,抽取一盒,不动余盒。
因 *** 之难,“龙藏”流落民间惨遭 *** 。落实宗教政策后,庆云禅寺恢复重建,历经劫难的“龙藏”被重新迎回,现存于藏经楼中。
相关典故
编辑
朱铭盘(1852—1893),字俶僴,江苏泰兴人,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幼年朱铭盘家中贫寒,衣食堪忧,但其聪慧好学,过目成诵,于儒、释道三家皆有究心。时城中有巨刹,名“庆云寺”,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历代高僧辈出,人文荟萃。朝庭曾御赐楠木匾额及
泰兴庆云寺龙藏,享誉大江南北。寺中藏书丰富,住持照潭和尚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学识渊博。朱铭盘常出入于庆云寺,向照潭和尚请教学问。
和尚见其性情耿直,不拘小节,聪颖清雅,虚心好学,颇具释子之风,十分喜爱。断定此子必有大用,便应机相授,任其遍阅寺中藏书,时时以禅理相论,虽无师徒之名,实成忘年之交,很快朱铭盘便脱颖而出,弱冠时已负才名,与南通张謇、范当世,如皋顾锡爵、海门周家禄并称为“江苏五才子”。
同治十年(1871年),朱铭盘离开家乡,惜别照潭和尚,随读于 *** 学署。同治十三年为两淮盐运使方浚頣聘为记室,办理文牍三年,深受器重。方赞其书法诗文“高古奇逸,离尘绝俗,近今人士,得未曾有。”其间朱铭盘书法渐成一家,除善篆隶外,其魏体熔魏碑和汉隶于一炉,气魄雄厚,风格独特。他用魏体手书“东阳古刹,西京宗风”一联赠于庆云禅寺,照潭和尚命人勒石于山门两侧墙上。
光绪三年,朱铭盘应聘于南京浦口庆军统领提督吴长庆军中,与张謇、周家禄、束纶、邱履平、林葵等名士同为军幕,深受吴长庆赏识,待以师礼。八月,有人告知朱铭盘,吴督拟为朱、张二人捐官为部郞,朱
庆云寺风光(2)(15张)
铭盘不愿藉人力进身,以书信相询于照潭和尚,和尚支持其以科名正途进身的想法。朱、张二人遂再三推辞吴督好意。光绪八年朱铭盘中举,光绪十一年张謇中举,二十一年中状元。不久光绪帝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张就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状元。
其间,照潭和尚整修庆云禅寺,朱铭盘虽军务繁忙,仍抽出空来帮庆云禅寺谋划募捐,不久寺内殿堂楼阁为之一新。光绪六年九月十二日,照潭和尚在庆云禅寺圆寂,享年五十五岁,朱铭盘闻之十分悲痛,回乡哭祭。
光绪十年,吴长庆于金州军中病逝,宾客星散,朱铭盘与张謇诸人述别南归。回乡后,朱铭盘愈发崇信于佛法,时时往来于庆云寺,并与方丈贯之禅师交好。对于贯之禅师不执于 *** ,于行住坐卧中参禅悟道十分称道。他对贯之禅师圆融处事、统理大众井井有条很是佩服,故贯之和
泰兴庆云寺尚圆寂后他曾作一挽联吊曰“不执三藏经律论,只知柴米酱醋茶”。
光绪十一年五月,庆云寺为照潭和尚举行荼毗之典,造身塔于寺西普同塔院。朱铭盘彻夜难眠,写下了著名的《庆云寺照潭和尚身塔铭》,并书写刻石于寺内(即原庆云寺中之六角碑)
光绪十三年,朱铭盘丁忧回乡,常小住于寺中修身养性,并修订朱氏宗谱序。十七年,因军功朱铭盘被保为知州,效命于金州军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于金州军营,年仅四十一岁。直隶总督王文韶奏请朝庭,按知府阵亡例赐恤。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因日寇入侵,朱铭盘眷属扶柩南归,曾停灵于庆云禅寺超度。后张謇为他经纪丧事,并安排眷属生计。
*** 之中,原庆云寺被毁,寺院两边墙上朱铭盘手书对联同遭 *** ,其与庆云寺往来信札、刻有照潭和尚身塔铭的六角碑和贯之和尚碑铭等遗存一同不知所踪。
对外开放
编辑
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庆云禅寺于1989年重新建成开放,虽无晚清鼎盛时期的宏大规模,但也殿堂楼阁井然,道风纯正,修学并重,香火旺盛,不失当年之风貌。
在现任住持能慧法师的主持下,庆云寺积极发掘古老的文化积淀,搜寻 *** 中流失的文化遗存。2005年11月,贯之和尚灵塔在一户居民院中被发现,并迎请回寺院。此塔呈六角形,四面雕花,一面刻字,内容为变体篆书:“传临济正宗四十三世泰兴庆云堂上第十一代上贯下之平公和尚之塔”,字形优美,笔力圆润,据老人们回忆为当年朱铭盘手书。现重现于世,回归庆云,向我们证实了当年那段少有人知的秩事。
戴笠的死是不是 *** 的阴谋?
戴笠(1896—1946),小名春风,字雨农,据说他的名字戴笠是化自《越歌谣》中的“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辑;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而这里的“君”也许指的就是 *** 。戴笠是浙江江山人。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 *** 、戴季陶等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毕业后任 *** 侍从副官。1928年开始进行情报活动。1930年建立 *** *** 个特务组织调查通讯小组,深得 *** 宠信。1932年3月, *** 为加强特务统治,先组织力行社,后在南京秘密成立“中华复兴社”(又名“蓝衣社”),被任命为特务处处长。 戴笠死后,关于死因有不少民间传闻。戴笠一生十分迷信,疑神疑鬼,号称东方的盖世太保。早年困苦潦倒,有一次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他“八字属于双凤朝阳格,但因缺水,故早年命运蹉跎,仕途难登。”于是就改名戴笠,字雨农,意思是雨中戴笠的农夫,水足得很,后果然青云直上,当上了军统局局长。戴笠每次出去时,起的化名都是带水字旁的,如“涂清波”、“沈沛霖”、“洪淼”等,一向平安无事。然而,1945年底,军统局秘书室助理袁寄演是位青年书生,接受了一些科学知识,替戴笠起工作化名时,故意不用水,而拟了一个缺水多山的化名:“高崇岳”。戴笠正好不在局本部。去了天津,无法知道新化名的拟定,而毛人凤也一时糊涂,没有好好想一下,竟马马虎虎的批准使用。但这一次却是命中注定难逃一劫。本来,他从北平起飞就有一点勉强,因为气候原因部属都劝他取消这次飞行。可是戴笠此时正与大名鼎鼎的电影女演员胡蝶打得火热。据说当天或是次日是胡蝶的生日,戴笠答应她一定赶到上海为她庆贺生日,所以强行起飞。又由于上海下雨,戴笠才改飞南京,目的仍是下机后便于乘车及时赶赴上海。哪里想到他匆匆忙忙赶的竟是一条不归的黄泉路。结果他的飞机撞在戴山掉入戴湖,这不能不说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巧合。 对关于戴笠专机失事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是天气恶劣所致; 21日 *** 的 *** 首先刊登了戴笠专机失事的新闻。戴笠的死因,就此成为定论。一件弥天大案就此掩盖了过去。 戴笠专机失事后的第四天,军统总务处长沈醉赶到失事现场,从当地百姓手中追回了两件宝物,一件是一只一尺多高的宋代羊脂玉白九龙杯,一件就是戴笠从马汉三手中讨回的九龙宝剑。 负责办理此案的 *** 司法处长 *** 成从清理戴笠的遗产和飞机失事的遗物入手,一步一步追查,终于弄清了马汉三藏留宝剑,投敌叛变,暗杀戴笠的全部事实真相。毛人凤认为将此结果公布出去,而且将马汉三等人的事实真相公开,对 *** 及军统局本身形象亦不利,于是决定马汉三案真相不许公布。1948年9月27日,马汉三、刘玉珠被秘密处决。就这样,戴笠死亡的真相就被掩盖了起来。 *** 跟戴笠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 *** 非常倚重戴笠,甚至很怕戴笠。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特务,不过是抓人隐私,以控制人,戴笠就是这么一个帮助 *** 控制人的人,他做得很成功,很有一手, *** 当然倚重他。他太成功了,抓了太多的隐私,包括蒋在内的四大家族的隐私,都抓得清清楚楚, *** 当然怕他。所以,戴笠不得不死。 这时,民间流传出一首与戴笠之死有关的打油诗,有人推断这是一处巧合,是天意: 三五三十七,骑鹤去辽西。 不怕南来一只虎,就怕北来一支机。 这首诗事出有因:原来,戴笠在北平会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李某,李某当时是某军旅长,自幼曾受异人传授,精于看解手相,并且非常灵验。那天给戴笠看了手相,嘱咐戴笠多加小心,戴笠不以为然。后来戴笠死亡后,李某曾惊呼太灵验,为戴笠之死可惜。“三五三十七”,意思是民国35年的3月17日那天要出大事,叫大祸临头,若在家中不出门,就躲过了灾难,这天正好是1946年3月17日。骑鹤去辽西,是人死后驾鹤飞往无边的西方。这里的辽西,不是辽宁。后二句说明戴笠乘飞机而死,戴(岱山之岱)落笠(泥)沟,是戴笠人生注定的归宿之所,上天早有安排,在劫难逃。这样一看,是 *** 的思想,正说明戴笠该死。 戴笠死后,这时, *** 元老张群,素知在场的章士钊先生与杜月笙交谊不浅,与戴笠也有很多交往,于是极力推荐章士钊主笔。在众人的一致附和下,章士钊先生自知已不好推辞,稍加思索后,一挥而就: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 在挽联上写着:“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绩,苛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予心”;8月, *** 亲自到了戴笠摔死的地方,并在戴山山脚一座不大的戴家庙中,对军统大特务们训话。他要给戴笠找一块风水宝地,所以戴笠、戴局长、戴将军的大柩,一直未安葬,停在灵谷寺。 *** 曾对人说:戴笠“生也为国家,死也为国家”。为此, *** 多次示意时任 *** 长陈立夫,要发动一些文化、教育、法律界的名人,写几幅挽联来悼死抚生,以提高戴笠的身份。为此,陈立夫利用一些名流聚会时,向大家提出了给戴笠送挽联的事。在场的名流们虽然感到钦命不敢违,但想到戴笠其人的黑暗一生,如何能歌功颂德?假使照实写来,岂不有违 *** 的初衷,很有可能引火烧身自找麻烦。想来想去,一个个相互推诿。去年,南京媒体报道,沉寂了大半个世纪的戴笠墓葬遗址,在中山陵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第三公墓范围内被发现。但由于戴笠墓一直处于人们的视野之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遗址的很多部分已经损毁严重,不复本来面目。有关部门正在对戴笠墓进行修缮,更大限度恢复它的原来面貌,争取尽快对游人开放。为此引来媒体争鸣——该不该修缮与开放戴笠墓地?章士钊先生于1946年所作一副挽联,可供研究或批判。“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总而言之,这起发生在南京上空的神秘坠机事件,到底是失事还是 *** ?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桩未解的悬案,至今依然没有准确的答
算命说不嫁北面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根据你的八字来推断的(我个人认为这个算命的可能依据的是三藏推卦法),说是您的配偶的家 *** 不要在 *** 家的北面。
我只负责解释您的话,可靠与否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