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怎么读-康熙 *** 次见到乾隆作何反应

admin2023-03-11 12:53:2621

庚戌怎么读,康熙 *** 次见到乾隆作何反应?

康熙帝和弘历的 *** 次见面,因为康熙帝见弘历“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一下子就抬升了弘历的身价,也让他的父亲胤禛从手受益良多。

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是雍正帝胤禛的第四子。事实上在弘历之前,胤禛有过四个儿子,但其中三个都夭折了(一个未序齿),只有老三弘时还活着,他比弘历大七岁。

弘历和弘时一样,其实都不是雍正帝的嫡子,他们都只是庶子。雍正帝的嫡子是其嫡妻乌拉那拉氏为他生的嫡长子弘晖,但他七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古代嫡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皇室而言,所以胤禛起初对庶子弘时和弘历并不是太上心,再加上他一直忙于夺嫡之争,忽略了弘历的学业,导致弘历直到九岁才入学读书,比其他皇族子弟晚不少。

要是换成嫡子,胤禛的态度恐怕就不一样了,但奈何他的嫡妻乌拉那拉氏自从嫡长子弘晖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生孩子了,这是后话。不过乌拉那拉氏那时候还年轻,所以胤禛期盼她再为自己生个嫡子这件事,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弘历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钮钴禄氏当时还只是雍亲王的胤禛的妾室格格,其地位要比弘时的母亲李氏低不少,因为李氏虽然是 *** ,但她却是胤禛的侧福晋,正所谓子以母贵,所以弘时在家里的地位其实要比弘历高。

弘历母亲的地位低,再加上他的年纪小,所以他不受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也就是弘历十岁的时候,他因为 *** 次跟爷爷康熙帝见面,就被康熙帝所喜欢,还被康熙帝领到宫中抚养,他的人生因此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

那是在三月份,康熙帝到胤禛的雍亲王府作客, *** 次见到了十岁的弘历,康熙帝的反应是既感到惊奇而又喜爱,不久后又下令将弘历领到宫中亲自抚养,弘历的人生因此产生了极大的改变,胤禛也终于明白父亲康熙帝极有可能要传位给他。

有人说,康熙帝是因为喜爱“好圣孙”弘历,所以选择胤禛为继承人,正如明成祖朱棣喜爱“好圣孙”朱瞻基,所以选择朱高炽是一样的道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康熙帝 *** 次见到弘历的时候,弘历除了可能长得可爱点,讨人喜欢一点,聪明伶俐一点,并没有其他什么可以吸引康熙帝的。那么,弘历既是庶子,年纪又小,康熙帝又有九十多个孙子,怎么就单单看上弘历了呢?

庚戌怎么读-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作何反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康熙帝会去胤禛家里。

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很多人都十分了解,我就不再进一步铺开讲。但自从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之后,夺嫡大戏似乎归于平静,但实际上四爷党和八爷党依然在明争暗斗,持续的事件长达数年之久。

不过在夺嫡之争中,胤禛似乎更聪明,他善于使用两面派做法,以不争为争,以无欲无求的态度欺骗了康熙帝和八爷胤禩,实则暗地里对胤禩实施打击;胤禛还培植隆科多和年羹尧为支持者,然后采取整顿积习的策略来针对胤禩实施仁政的策略,从而取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认可。

到康熙六十年的时候,胤禛已经取得了很大优势了,但他觉得超长待机的康熙帝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立他为储君,这让他有些焦急,也觉得不得不多采取一些措施,除了在能力上进一步展现自己之外,在一些小事上也不能疏忽。

康熙帝晚年身体不太好,不太喜欢朝堂上的纷纷攘攘,而是喜欢清静的环境,读读书写写字,或者搞一些养生。而且在经过残酷的九子夺嫡之后,康熙帝对于儿子们是否孝顺十分看重,这是成为他继承人的必备品质。

胤禛就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便决定针对这件事有所行动。

为了投康熙帝所好,胤禛在自家小花园种了很多树,也养了很多花,还修建了一些假山和水池,环境十分优雅,非常适合闲居休养。胤禛多次邀请康熙帝请到家中做客,康熙帝那时候似乎因为在重点考察他,所以也很给面子,多次到应邀前往。

康熙六十年三月,康熙帝再次来到胤禛家中,不过这一次不一样的是,他 *** 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弘历。历史上记载康熙帝当时的反应是,“见而惊爱”,作出一副很喜欢弘历的样子,还跟弘历待了好一会儿,然后就回宫去了。

也就是说,康熙帝并不是一见到弘历,就下令将其带到宫中去的。这就说明弘历身上有些特质很让康熙帝喜欢,但没有让他喜欢到一见到弘历就想要亲自抚养的程度。

事实上,根据康熙六十年的夺嫡情况来看,康熙帝心中储君的 *** 人选,其实就是皇四子胤禛,只不过他还没有最终下定决心而已。

康熙帝之所以会去胤禛家里,一是为了表现自己对胤禛的积极态度,二是多一些机会考察一下胤禛,第三才是去享受一下环境优雅的老年生活。

所以说,康熙帝见到弘历只是个意外,但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意外。

康熙帝见到弘历之后,虽然当时没有做什么,但他回宫之后就派人向胤禛索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然后才下令将弘历带到宫中亲自抚养的。

那么,弘历的生辰八字有什么特殊的呢,以至于让那个康熙帝要亲自抚养他?

根据故宫博物院公布的首批清内阁大库档案记载,弘历的生辰八字是这样的:

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

康熙帝虽然对八字有些研究,但为了保险,他还是请来了许多专业人士对弘历的生辰八字进行解读,结果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弘历是富贵天然,子孙众多,福寿绵长!

当时康熙帝还为弘历的生辰八字写了批语,专业水平也挺高的:

此命贵富天然,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

大家看这个批语,简直跟预言似的,跟弘历后来的人生是对得上号的,因为弘历后来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他文治武功都有,号称是十全老人,而且子孙众多,自己也活了八十多岁,受命非常长。

庚戌怎么读-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作何反应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是十分相信生辰八字的,特别是皇室家族,对这些东西是十分讲究的,甚至可以因此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康熙帝自然也不例外,弘历的生辰八字这么好,各项指标都这么优秀,简直是做皇帝的好料,所以康熙帝对弘历就更加喜欢了,因此下令将其接到宫中亲自抚养。

当然了,将弘历接到宫中抚养这件事意义重大,因为一旦这么做了,就等于默认胤禛就是自己的继承人了,那么康熙帝当时如何考虑的呢?

前面我也说了,康熙帝可能早就将胤禛视为自己的 *** 人人选了,只是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而已。但康熙帝在看到弘历的生辰八字之后,开始逐渐坚定自己的选择,所以才毫不犹豫地将弘历接到宫中。

所以说,弘历是沾了胤禛的光才得以跟康熙帝见面的,但因为弘历的生辰八字很好,反过来对胤禛也是很有帮助的。

康熙帝将弘历接到宫中居住,可能也是为了给外界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他准备选择胤禛作为储君了,大家不要再给他使绊子了,而是要开始极力辅佐他,帮助他,给他打下一些基础,他将来继承皇位了也好开展工作。

不过比较神奇的是,康熙帝将弘历接到宫中之后,他表现出来的素质,确实让康熙帝决定十分震惊。

据记载,弘历入宫之后,康熙帝让他的启蒙老师富察·福敏继续当他的老师,教他学习汉文和满文,弘历“过目成诵”,展示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

有一次,弘历在滔滔不绝地背诵书籍的时候,康熙帝极为惊讶,手中的茶杯还差点摔到地上去了。

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后,康熙帝还让允禄和允禧教弘历使用火器和弓马骑射,弘历的表现也很出彩。

有一次,弘历跟着康熙帝去热河避暑山庄的木兰围场狩猎,康熙帝让他带着侍卫一起去射杀一只熊。弘历靠近熊之后,或许是熊发现他了,突然向他冲了过去,但他并没有害怕,而是镇定自然,先是稳定住胯下之马,然后朝那只熊连开数枪将其击毙。

要知道,弘历那时候只有十一岁而已,站在远处的康熙帝都为他捏了把汗,但他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的魄力,也让康熙帝十分惊叹。康熙帝回到大帐之后,还向一个妃子夸赞弘历,说他“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康熙帝的意思是,弘历的命不但金贵而是命硬,他是一个比我有福气的人。要知道这话从皇帝嘴里说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天下哪有比皇帝更有福气的人呢,皇帝又怎么会让天下存在比自己更有福气的人呢?

但康熙帝却当着妃子的面说弘历比他有福气,这就至少说明他当时对弘历已经从喜欢上升到欣赏的程度了,也有意无意向外界传达一个讯号,那就是弘历是一个可以在未来当皇帝的人。

既然弘历未来可以当皇帝,那么胤禛自然就必须先当皇帝了。所以说,因为弘历在康熙帝面前的表现良好,又进一步确保了胤禛从夺嫡之争最终脱颖而出。而最后的结果也确实如此,胤禛最终顺利登上了皇位。

那么,自从弘历入宫之后,胤禛又是如何看待弘历的呢?

儿子弘历对自己取得胜利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胤禛自然是很高兴的。但自从弘历入宫之后,他就很少见到弘历了,所以他对弘历有什么新的看法,也就无法体现了。但自从胤禛继位之后,他对弘历的态度就立马体现出来了。

胤禛继位之初,除了弘历和弘时之外,他还有一个年纪不大的儿子弘昼,但胤禛唯独对弘历格外关照,非常重视他的教育,请了很多老师教他读书,而且这些老师要么是一代大儒,要么是朝廷重臣,比如说张廷玉,朱轼和徐元梦等人。

胤禛还选派了很多宗室重臣教弘历学习武功,经过数年学习,弘历精通满文和 *** ,武功也十分了得,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

除了重点教育之外,胤禛对弘历的格外关照还有很多,比如说让弘历代替自己做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情。

就比如说在雍正二年的时候,胤禛原本应该亲自去祭拜景陵的,但他却让弘历代替自己去。根据清朝礼仪,这种事是一般只有天子或者储君才能做的,但胤禛让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代替自己去做,可见他对弘历是多么看重。

还有一件事可以也说明胤禛是多么看重弘历,我们都知道弘历其实老二,他有个哥哥弘时,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做法,胤禛登基之后,怎么着也应该是弘时受重视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康熙时期,弘时作为胤禛实际上的长子,就没有得到任何册封。胤禛继位后,弘时也没有得到册封,而且他还在雍正四年的时候被胤禛逐出皇宫,过继给胤禩为子,连他皇子身份都给剥夺了。

这还没完,到雍正五年弘历与富察氏成婚的时候,胤禛又以削去弘时的宗籍,交由胤禛的十二弟胤祹管教,一年半之后就去世了。

弘历更大的竞争对手弘时就这样没了,虽然当时采取的是秘密立储制度,但谁都知道弘历就是太子的唯一人选。所以说,无论是康熙帝也好,还是雍正帝也罢,都在有意无意打压弘时,而他们这么做的目的,除了弘时本人行为不端之外,还在于他们想要给弘历扫清道路。

胤禛为什么这么看重弘历,还不是因为康熙帝喜欢弘历,弘历有帮助胤禛从夺嫡之争中脱颖而出的功劳。而且弘历的生辰八字确实好,他本人的资质也是胤禛几个儿子中最让人满意的。

也就是说,弘历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更佳的,他想不被胤禛内定为继承人都难。

总结一下:

弘历在入宫之前,康熙帝已经对胤禛重点考察了;弘历入宫之后,康熙帝才最后下定决心让胤禛成为自己的 *** 人。

而弘历的生辰八字确实是好,再加上他表现出的资质确实优秀,因而让康熙帝喜欢,最终间接助攻胤禛从夺嫡之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说,胤禛和弘历其实是相互成就的,没有胤禛,弘历不可能被康熙帝发现;没有弘历,康熙帝未必最终下定决心让胤禛继位。

庚戌怎么读-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作何反应

宋太祖为什么想花钱买回来?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主要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便可长驱直下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复,燕云十六州足被非汉族政权统治了四百余年。

后唐内部政争激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求援

自朱温篡唐之后,燕云十六州先是被刘守光的桀燕和晋王李克用各占一部分,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燕云十六州这才完全落入晋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燕云十六州便顺理成章的归属了后唐。

李嗣源执政时期,石敬瑭不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从龙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厚继位,为了瓦解 *** ,调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镇州成德节度使,并让李从珂接任河东节度使。然李从珂并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陕西,于是发动兵变攻打洛阳,而石敬瑭也从河东杀来俘虏了从洛阳逃出的李从厚,并像李从珂请功,李从厚遂被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夺得帝位后,石敬瑭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然而,石敬瑭虽有扶立之功,但却也成为了李从珂更大的威胁,李从珂便想将其调离经营多年的河东,石敬瑭则以辞去马步兵总管、调任别处为由试探李从珂,没想到李从珂果然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

△石敬瑭画像

石敬瑭自然不愿离开根基之地,面对李从珂的催促,便慌不择路的勾结契丹,取得契丹对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顿生底气,竟然以李从珂只是李嗣源养子为由,要求其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职,调兵遣将围攻石敬瑭。

眼看兵临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同时,承诺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门关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袭并大败后唐军队。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并与石敬瑭合兵南下进攻京师洛阳。后唐此时虽然仍有一战之力,但李从珂却在战败后意气消沉,各镇将领见状于是纷纷叛逃,结果后唐就此被灭,李从珂则带着传国玉玺和曹太后、刘皇后、儿子李重美等 *** 而死。

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由于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虽然后晋、后汉均无力收复,但后周的柴荣却曾发动北伐,虽然最终因病而失败,但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对于北宋来说,也曾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面临两大难题。

1、辽国国力不在北宋之下。辽国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政权,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模式,虽然能够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离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对较为 *** 、凝聚力有限,因此实力其实一直相对有限,虽能对南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但很难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迅速缩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辽国)虽然同样是游牧民族,但在统治方式上其实已经与中原王朝极为相似,已经开始采取集权统治,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辽国不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于立国较早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要处于上风。

2、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说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为了统治当地 *** ,再加上该地多以农耕为主,因此辽太宗对该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对契丹人和 *** 分而治之,形成了辽国版的“ ***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懂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所求的不过是个温饱和富足生活,对于谁当家做主其实看得并非那么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时,辽国对于燕云十四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经开始接受了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容易,而这想必也是宋太祖赵匡胤最终选择“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顺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设立“封桩库”,其实更多是为战争做准备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曾将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银财务全部收缴至京师,设置府库储存,称之为“封桩库”。同时,赵匡胤还将每年的结余也存入此库,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为了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吗?

关于宋太祖意图花钱赎买的说法,源自于“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段记载。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这句话,却忽视了“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句。因此,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的确有赎买燕云十六州的意图,但并非代表他畏惧辽国的军事实力,相反对于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当决心的。

我认为,赵匡胤设置“封桩库”或许还有迷惑辽国的作用。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两个原因,赵匡胤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刚刚统一天下,贸然与辽国起冲突并不明智,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法明说“封桩库”就是为了打仗准备的,那还不得引起辽国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够用金钱赎买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辽国那边不是昏君当政,又怎么会为了钱财而出卖土地,我想这一点赵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赵匡胤设“封桩库”更多是为了战争在做准备,毕竟对于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来说,一旦直接开战,必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战争,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所需要的钱粮,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尴尬的神 *** 作?

要讲“神 *** 作”,不得不佩服 *** 叶卡捷琳娜大帝最宠爱的情人、克里米亚总督、俄军大元帅格里戈里·波将金。他的“神 *** 作”后来驰名世界,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特定的英文单词“波将金村”,意思是弄虚作假、表面繁荣。

1787年1月,为了庆贺刚刚获得的克里米亚,女沙皇决定率领宫廷成员和一部分外国使节,沿第聂伯河南巡,以向世人展示在她的治理下,俄罗斯有多么强盛,人民是多么安居乐业。

女皇和他的朝臣使节们所到之处,见到的全是青山绿水中漂亮整洁的村庄,牛羊在自由自在地游荡,鸡鸭在欢欢喜喜地觅食。男人女人们或者挤奶放羊辛勤劳作,或者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送女皇的南巡团。如此这般,女沙皇自然龙心大悦。

但是,有外国使节发现了蹊跷。在他们写回给本国的报告中,或者提供给媒体的文字中称,他们在第聂伯河两岸看到的漂亮村庄,大部分是假的或者是移动的,那些放牧牛羊或者迎送他们的村民,也是找人装扮的。

事实证明,这一切正是波将金策划和导演的。为了配合女沙皇,波将金发起了这个“可移动的村庄”项目。因为女皇的大部分行程都在第聂伯河上,所以这些“移动的村庄”主要出现在第聂伯河两岸。他用一些色彩鲜艳的木板,在河两岸建了些小村庄。

等女沙皇的船队一驶过,马上将村庄的房子拆下,赶到下一个地点,所以是“移动的村庄”。不但村庄可移动,波将金还让自己的士兵和军官们的妻子,装扮成村子里的木匠、挤奶工、缝纫工、牧民,在村子周围的房前院内自由活动,一副安宁兴旺的景象。

村庄被移往下一个地点时,假扮的村民也一并赶过去,同样的戏份再演一场。所以女沙皇的船队行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如诗如画、欢乐吉祥的场面。波将金的戏份做得很细致,他让人将临河的一面房屋,涂上一层鲜艳的颜色,青山绿水中更加漂亮如新、五彩缤纷。

由于“波将金村”还有可拆卸、移动、组装的特点,所以它也不仅仅是弄虚作假、虚假繁荣的代称。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活动房屋的普及和大受欢迎,它更成为“活动房屋”的代名词。有些专门生产活动房屋的公司,干脆取名“波将金有限公司”。

尤其在一些滑雪胜地、登山基地,季节性购物中心、度假胜地、酒店、赌场、娱乐中心,也被叫作“波将金村”,或简称“波将金”。

巅峰明朝与巅峰清朝哪个强?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因为就不是一个时间线的。

但我们可以在多个维度上多角度进行对比,大家对明清有个印象自行判断。

一,领土,明朝997万平方公里vs清朝1316万平方公里。

二,人口,明朝0.66亿~1.5亿vs清朝4.36亿。

三,时间,明朝276年vs清朝276年。

四,影响力,明朝是半个世界性帝国,郑和下西洋将明朝的名字传到了非洲东海岸;

清朝只能算东亚区域性帝国,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革,在世界能进十强。

光比数据的话,在领土人口方面清朝是要强于明朝的,但这参考性不大,清朝是半只脚踏入现代社会的国家。

明朝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领土,失去了新疆蒙古,但收复了交趾。

领土的大小不是对等的,对任何一个古代帝国来说,荒漠 *** 是非常廉价的,就算直到清朝末年,关外上百万公里的领土价值也抵不上一个渔港。

这是黑河腾冲线,东部占据了全国96%的人口,而西部只占4%。

我们北面的邻居 *** 面积156万公里,但总人口只有三百万,而我们南面的越南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一个亿。

*** 人口有三百多万, *** 口两千多万,两者加起来跟上海差不多,上海人口两千三百万。

如何评价陶渊明?

何人能有资格评价陶渊明呢?唯有钟嵘!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定在中品,排名第37位,并名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奠定了陶诗美学与史学的定位。

在陶渊明经典化的历程上,钟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在对陶渊明诗人的身份认定和诗史定位等方面,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南朝,与陶渊明有过文字交集的先后有颜延之、鲍照、沈约、钟嵘和萧统。作为陶渊明归隐后的挚友之一,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并序》仅用“文取指达”来概括他的文学成就,其潜台词或许暗示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无法与其道德人格比肩,崇尚词藻的文坛领袖不大看好崇尚自然、“高情淡采”的陶氏诗文。

鲍照的《效陶彭泽体》说明了陶渊明的诗人身份在一定范围内的被认同。沈约成书于永明六年(488)的《宋书》把陶渊明录人《隐逸传》,说明陶渊明主要以隐士身份传世。

钟嵘写就于天监十三年(514)后的《诗品》首次将陶渊明定在中品,排名第37位,并名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更大贡献是首次给陶诗以美学与史学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萧统才得以整理编撰《陶渊明集》,撰写序言和传记,并在《文选》中收录其作,使之青史留名。

《诗品·宋征士陶潜》全文如下: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懽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钟嵘首先指出陶渊明的诗歌来源于应璩和左思。关于应璩,钟嵘着眼于他的“古雅”与“华靡”,与评陶有相似处。“祖袭魏文。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至于‘济济今日所’,华靡可讽味焉。”而关于左思的评价,“其源出于公斡。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谢康乐尝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由此可知,二人的共性就是质朴。

另外,陶诗还兼具左思的“风力”即“风骨”——刚健有力的内容和讽喻深沉的内涵,与左思有相近的风格。另外,陶诗还因文体简洁干净、语言过于质朴而缺少华丽的警策语。陶渊明为文“殆无长语”,这里的“长”即“多余”。相较于华丽的诗风,陶诗异常质朴。按照时人争奇斗艳的审美标准,陶诗堪称寒碜而受排斥。这里的“长”亦兼有突出、超拔、警策之意。结合“岂直为田家语耶”来看,论辩的语境包 *** 反向质疑的思路。

另外,陶诗还有用意笃实、真诚古朴、文辞起兴和婉转惬当等长处。每当读到他的作品就想起了他的人格品德,可谓睹物思人、阅文见德。这也间接说明了陶诗是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样板,具有表里如一的质朴与纯真。不虚美,不掩恶,地地道道,澄明透彻。这种为诗与为人的合一、质朴与正直的交融理应受到世人的赞叹。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的评价很高且属实。钟嵘的确把握到陶氏的精髓,那就是“文如其人”,道德文章高度吻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劳作中游心万物,气定神闲。“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后的生活如同实录。这里既无虚张声势的作秀,也无豪言壮语的滥情,纯是一派自然恬淡的生活场景和心灵闲适的本色呈现,可谓低调的奢华,平淡的丰腴。

这里的“叹”还有感叹、哀叹之意,结合后面的“田家语”的辩护,说明当时的评诗标准是轻视“古直”“田家”的。“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眺今古独步。”连曹植、刘祯都被笑话,更遑论其他!“田家语”即乡下人的话语。

在《诗品》中,大凡“质直”“古直”等皆是中性兼贬义的,如阮籍的“鄙近”,应璩“善为古语”,曹丕“率皆鄙直如偶语”,曹 *** “古直”,班固“老于掌故”,张永“颇有古意”等。钟嵘最看重的还是陶诗的“清”。在这里,钟嵘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懂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质朴无华,明白如话,类似于“田家语”,但却不鄙俗。原因就在于它的“清靡”而有“风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对陶渊明的空前高评和独特发现。

此后,萧统才能整理写作《陶渊明一集》《序》,收录其诗文于《文选》以扩大他在文学史蓄昌上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钟嵘的独到“发现”,就不会有文学史上诗人陶渊明的流传。

首先,钟嵘的发现奠定了陶渊明的诗人地位。三相较而言,钟嵘的更大贡献就是从诗学史的角度充分肯定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对前人的超越。颜三延之识之较深但简而未明,鲍照视之为诗人但明而未详,沈约载入史册但以隐士视之。

他们或以亲历者、膜拜者和史学家等身份仅从某一方面将自己对陶渊明的印象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视野狭隘而模糊。

而钟嵘则以文学史家的身份肩负起历史使命,据理力争,秉笔直书,敏锐地发现并总结了陶渊明的诗人身份,为陶渊明在诗学谱系上奠定了坚实的作家地位。

其次,钟嵘的发现奠定了陶渊明的文化归属。陶渊明是隐逸诗人这一历史定位充分认同了陶渊明的文化身份,同时还暗 *** 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团体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开辟了隐逸文化和隐逸诗歌的研究先河。

此前的历史资料显示,隐逸文化仅仅局限在《隐逸传》中,而诗人的诗歌创作也仅存载于《文苑传》,隐士与诗人是两条道上行走的人,从未有过交集。事实上,集两个身份于一体者确有人在。从历史上予以总结概括者却是从钟嵘始。钟嵘的总结使得世俗而神圣的事业与隐秘而神圣的职业从此携手同行于文学史中,为后世留下灿烂的文学天空,开辟了隐逸/僧侣诗人、隐逸/僧侣文学的研究先河。

最后,钟嵘的发现奠定了陶诗经典化研究的审美路径。作为诗学著作,《诗品》为后世诗歌研究提供了许多研究范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对陶渊明的研究与发现也为后世研究陶渊明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一,注重陶诗的源流研究。这是孟子开辟的“知人论世”研究范式的具体实施。

其二,注重陶诗的审美研究。从语言建构、文体风格、意蕴开拓、意象经营和审美感兴等方面切入,探讨陶诗的美学意蕴。

其三,注重陶诗的阅读效果研究,涉及到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每观其文,想其人德”,既是阅读期待,也是为文与为人、文章与道德相结合传统的升华与发展。

其四,注重陶诗的比较研究。在比较视野下,通过摘引诗句的形式对陶诗进行语言学分析。

其五,注重陶诗的 *** 研究。不足百字的陶评蕴 *** 巨大的信息, *** 而深入,涉及到陶诗研究的各方面,体现出《诗品》“思深而意远”(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的总体特征。

综上,钟嵘对陶渊明的发现奠定了陶诗研究的基础,开辟了陶渊明经典化的道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天的我们对于陶渊明的评价都是基于钟嵘的定义,可见一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