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庚戌年-万历四年哪一年
嘉靖庚戌年,万历四年哪一年?
万历四年是1576年。
因为,万历元年是1573年,所以,万历4年就是;1573+4-1=1576年。
万历(1573年-1620年七月),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水浒传到底是施耐庵写的还是罗贯中写的?
《水浒传》就是施耐庵写的,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罗贯中早就不在人世了,焉能穿越而来。
那么,现在通行本上印着的“施耐庵、罗贯中著”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师父,《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吗?
其实,这都是以讹传讹,以一个荒诞的故事演绎了罗贯中、施耐庵的超时空接触。怎么回事呢?
“王道生”剥夺了罗贯中、施耐庵的著作权咱们暂且不讨论《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先来说说《三国演义》到底是谁写的吧。
难道这个问题还要讨论,《三国演义》不就是罗贯中写的吗?
且慢,罗贯中写没写过《三国演义》,还得请教一个叫“王道生”的高人,这个科幻式的人物,最知道是谁写了《三国演义》,更知道是谁写了《水浒传》。
“王道生”绝对是一个科幻级别的人物,因为他科幻了一个“施耐庵墓志”。在这篇科幻短文中,“王道生”说:
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
“王道生”说,施耐庵写了很多书,其中,《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都是施耐庵写的,而不是罗贯中的著作。奇怪的是,施耐庵却没有写过《水浒传》。后人附会,便把《江湖豪客传》加了个破折号“——即《水浒》”。
这个破折号真的有点太搞笑了,无论查哪种资料,都没有记载过《江湖豪客传》这部书。仅此一点,“王道生”便撒了个弥天大谎。
如此一来,施耐庵便没写过《水浒传》了,好个“王道生”,竟然剥夺了施耐庵的著作权。
更为荒诞的是,曾经在“垂髫”之年与活着的施耐庵是邻居的“王道生”,竟然穿越到明末清初,偷看了毛纶、毛宗岗父子校订的《三国演义》。然后,又悄悄的穿越回来,写了一篇科幻短文,说施耐庵写了《三国演义》。
罗贯中把自己写的书叫《三国演义》了吗?目前已知罗贯中小说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元年时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嘉靖壬午本”。此时,“王道生”恐怕都已经追随他的邻居而去了,他凭什么知道施耐庵写的是《三国演义》呢?
如此不值一驳的弥天大谎,学术界竟然相信了,咬死施耐庵就是“王道生”科幻出来的施耐庵,而去,还认定这个施耐庵就是江苏兴化白驹场施家桥的施彦端。
于是,各种穿凿附会、穿越、奇幻的“施耐庵”故事横空出世,假的却变成了真的,罗贯中、施耐庵的著作权不断的被篡改,甚至剥夺。
罗贯中不可能写《水浒传》为了剥夺罗贯中的著作权,“王道生”继续说瞎话:
盖公殁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灺烛畅谈先生轶事。
以我对《水浒传》的解读,这部书的故事写到了明朝的“靖难之役”,说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即便是学术界目前尚未读懂《水浒传》,不知施耐庵的著作竟然还藏着“靖难之役”的神机,那也容易证明施耐庵不可能死于洪武三年。
“王道生”说,施耐庵死的时候是七十五岁,此时,距朱元璋立国建洪武年号,只有两年多的时间,施耐庵又怎么可能把“朱洪武”隐写进《水浒传》中呢?两年时间莫说重新架构、重新修改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就是抄一遍都无法完成。
因而,后人便依据“王道生”的谎言,以及高儒的讹误,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耐庵死后,当然就可以“编次”师父的小说了。
遗憾的是,罗贯中也基本上被考定死于1400年。此时,“靖难之役”尚未结束,他又怎么可能把这段秘史“编次”进《水浒传》中呢?
为了揭穿“王道生”的弥天大谎,我以《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的诸多版本,对照了两大名著,得出的结论是,罗贯中极有可能在大明王朝尚未立国时就去世了——他就是个元朝的小说家,跟明朝没有关系。
这其中,讲起来很复杂,此处只说一点。那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三百多首(篇)诗词文赋,竟然连一篇明朝人写的都没有。
这就奇怪了,罗贯中不是施耐庵的学生吗?施耐庵不是刘伯温的同科进士吗?施耐庵为何不指导罗贯中把诸葛亮式的人物、刘伯温那么多赞咏诸葛亮的诗词引用入书呢?
罗贯中起码要比施耐庵大三十岁,到底谁是谁的师父,罗贯中还能“编次”《水浒传》吗?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正直做学问的学者,否决了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把《水浒传》作者的去世时间大大的推迟到永乐中期,甚至是永乐末年。
如此一来,便是从学术界否定了罗贯中写《水浒传》的可能性。同时,也否决了高儒的讹传。罗贯中不仅不可能写《水浒传》,就是续书《征四寇》也绝对不是罗贯中写的。
因而,现在的通行本“水浒全传”应当删掉罗贯中的署名。
施耐庵大量仿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问题,简要的讲一讲。
《水浒传》中的很多人物、场景、战马、兵器,都大量的仿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一点,也是我以《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之间的比较,辨析出来的。
这里,先排除后来的《三国演义》,只要通过《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来对看,就知道施耐庵连《三国志平话》都没有仿写,直接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洗稿”。
这也说明罗贯中在前,施耐庵在后,罗贯中绝对不可能是施耐庵的学生,他绝对没有机会去写《水浒传》,更不可能在施耐庵死后,续写《征四寇》或者《征四寇》中的任何章节。
粗略的统计一下,《水浒传》中有这些内容仿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人物:关羽——宋江、关胜(勇)、朱仝;张飞——林冲(小),吕布——吕方(假)、史文恭(真),曹 *** ——曹正( *** 刀鬼),孙权(皇叔)——皇甫端(紫髯伯),关索——杨雄(病关索)。
场景:三英战吕布——关胜战林冲、秦明;关兴射雁——花荣射雁。
兵器: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三尖两刃刀(纪灵、史进)。
战马:赤兔马、照夜玉狮子。
书中还有其他隐写,也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仿写的,此处不多讲了。
不过,施耐庵仿写罗贯中的小说,绝对不是抄袭与“洗稿”,而是“借古喻今”,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人物、故事等,为《水浒传》所用。甚至可以说是“蹭热点”,读者只要从《水浒传》中读到相关的故事与人物,便很自然的理解了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更容易被大众读者所接受。
这一点,也能证明罗贯中在前,施耐庵在后,罗贯中不可能写《水浒传》,更不可能“编次”《水浒传》。
比如,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把关羽一分为三,分别以宋江、关胜、朱仝象征梁山的忠、勇、义。
把照夜玉狮子写成赤兔 *** 孪生兄弟,除了毛色不同外,其他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施耐庵以毛色象征史文恭与关胜的战力,赤兔马是红色,五行为火,照夜玉狮子是白色,五行属金。火能胜金,所以,关胜的武功要高于史文恭。
赤兔马、照夜玉狮子的隐喻,其实就是“火克金”的关系,也就是梁山好汉抗金,必将取得局部胜利而“保境安民”。
这也是《水浒传》“天道循环(五行终始)”而引出的主题——替天行道。
至于卢俊义,写的则是“玉麒麟”,专门制服照夜玉狮子的神仙坐骑。卢俊义的隐喻非常厉害,他不是作为战将来到梁山的——至于卢俊义有何隐喻,其他文章中再讲。
从施耐庵仿写罗贯中来看,谁是谁的师父恐怕就得颠倒过来了。假如这两人真的是师徒关系,那也是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师父。
但是,这两个伟大的小说家之间毫无瓜葛。除了时间上的不交叉而外,两人的经历也是天壤之别。
虽然我没有去研究罗贯中,但施耐庵是谁,我倒是大大的有谱了。
施耐庵恐怕就是来自于皇帝身边的一个僧人,至少也是个崇尚“佛道合一”的宫廷佛教信徒。
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
锦衣卫是明朝独有的 *** ,为明太祖所创立。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在逮捕任何皇亲国戚和朝中官员并且进行审讯。因为锦衣卫权力过于巨大,审讯之中难免出现急功近利严刑拷打之事。朱元璋都曾看不下去,焚烧过一批刑拘,但是到了朱棣手中,锦衣卫的势力又开始壮大起来,朝中官员惶恐不安,生怕一个不慎被抓到把柄,死得不清不楚。
锦衣卫让人闻之变色,但锦衣卫历代指挥使并非人人都是不可一世、滥用职权的嗜杀之人。朱棣之后东厂、西厂出现,锦衣卫在夹缝之中求得生存,出了不少东厂的鹰犬,也有忠义刚烈的豪杰。不过无论人品好坏,这些锦衣卫指挥使一生风云变幻,因官位特殊,善终者甚少。
人生沉浮,天下股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明朝锦衣卫最厉害的八位风云指挥使
*** 任指挥使毛骧
从史书上的蛛丝马迹来判断,毛骧很有可能是锦衣卫 *** 任指挥使。毛骧手握锦衣卫之后,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帮朱元璋抓谋逆的乱党。当然,在朱元璋需要的时候,他也可以“制造”出谋逆的证据,将朱元璋指定的大臣推上刑场。
胡惟庸一案,毛骧罗织各种谋逆的罪状将与胡惟庸稍有牵扯的大臣全部一网打尽,短短五年之间死了几万万人,朝中的文臣差不多都要被他杀空了。也就是因为胡惟庸之案,身着飞鱼袍、手拿绣春刀的锦衣卫,已经在官员和百姓心目之中留下了地狱修罗一般的形象。
毛骧 *** 太多,朱元璋心中都开始发毛。他不能将杀戮的罪过揽在自己身上,所以死的只能是那个刽子手——毛骧。兔死狗烹,不过如此。
两面都督陆炳
陆炳是明朝唯一的三公兼三孤,而且很难得活到了善终。
陆炳对嘉靖帝十分忠心,曾两次拼死救其性命。嘉靖十分欣赏他,升任他为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为扩大锦衣卫实力,和夏言、严嵩关系密切。明史称陆炳"势倾天下",他先后灭了夏言、仇鸾还有李彬这几位嘉靖帝手下的重臣,可以说在朝堂之上,陆炳心狠手辣,将权谋玩得炉火纯青,也没少干贪赃枉法之事。
但是在嘉靖帝想要制造罪行杀害官员之时,陆炳又尽力保护了一些忠义之士,在党争之下,朝堂风起云涌之时,他没有刻意去加害别人。无论后人怎么评论,说他是严党余孽或者侠义之士,他可以称作锦衣卫史上的 *** 人。
死神之手纪纲
在纪纲的领导之下,朱棣的默认之下,锦衣卫迎来了最为血腥的时代。纪纲早在朱棣争夺天下之时就跟随着他,朱棣称帝之后,他毛遂自荐掌管锦衣卫。此人性格阴鸷,满腹诡计,朱棣对他的手段却是十分欣赏。
大臣景清为给朱允炆报仇,带着凶器进入朝堂刺杀朱棣,朱棣大怒,命锦衣卫彻查。景清被磔死之后,他全族受到株连。纪纲甚至在朱棣授意之下杀了他老家的乡亲邻居,谓之瓜蔓抄。
纪纲深受朱棣信任,却私养亡命之徒,暗中制造刀枪万计,意图谋反。他在查抄吴王家中之时得到他的冠服,在家宴之上常常穿着叫下人三呼万岁,竟然没人敢告发。后来还是一个小 *** 告诉了朱棣,朱棣查清楚之后将他凌迟处死。
土木堡忠臣袁彬
在土木堡之变之前,袁彬只是一个小人物。三十几岁了还是锦衣卫之中一个小小的校尉,十年都没有得到升迁。而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的时候,只有这位小小的校尉照顾他、帮助他、鼓励他。路上有泥泞的地方,袁彬背着朱祁镇走;朱祁镇想要 *** ,袁彬给他宽慰;朱祁镇受到瓦剌的欺辱,袁彬为他交涉声讨……也先曾经动了杀袁彬的念头,朱祁镇跪下苦苦哀求,为他求得一丝生机。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将袁彬升为锦衣卫都指挥,给他厚赏,为他主婚,向天下人公告自己要报袁彬之恩。不久之后,门达为打击石亨 *** ,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一时间门达权倾超爷。因袁彬不从他,他竟诬陷袁彬,意欲将其铲除。而英宗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只要不要弄死袁彬就行。
六十岁的袁彬被门达严刑逼供,若不是一个小小油漆工杨埙为其伸冤,引起百姓不满,袁彬很难逃过一劫。袁彬最终被贬去了南京,在那里他写下了北征事迹。因为这本书,后人对英宗被俘的过程更加了解,多了一些同情和敬佩。
君负臣若此,臣却依旧重情至斯。
锦衣青天朱骥
朱骥是于谦的女婿,可见人以群分,于谦的眼光不错。相比于 *** 追命,朱骥在任期间对断案洗冤更感兴趣,被后人称为“青天”。他将诏狱之中的重刑刑具轻简化,还将积累的案件细致审问,追求真相。在锦衣卫的历史上,朱骥的锦衣卫是更具人性的。
只可惜英宗复位之后,朱骥被牵扯进于谦一案之中,后来沉冤昭雪,在成化年间再次掌管锦衣卫,将门达搞得乌烟瘴气的锦衣卫重新整顿。在他手下的锦衣卫从未出现过大规模的 *** 。
清正无私牟斌
牟斌的偶像是袁彬和朱骥,他进入锦衣卫时还是一个小小的基层人员,当时的指挥使正是万贵妃的弟弟万通。幸而不久之后明孝宗登基,牟斌的才能没有被埋没,在 *** 怀恩的推举之下,他成了锦衣卫指挥使。
牟斌仁厚刚正,和朱骥一样是一位人道的锦衣卫指挥使,所有他经手的案情都要做到清晰无误。牟斌追随朱骥的步伐,让锦衣卫在明朝之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了出来,他救护名士李梦阳,因为刚正不阿两次被罢官,在面对奸臣刘瑾的诬陷之时毫不低头。史书上对于牟斌的最后记载是被降职为百户,贬至沔阳卫带俸。卒于何年并无记载。
荒唐小奴钱宁
锦衣卫之中多的是 *** 不眨眼的主,但是论荒唐,只有钱宁和江彬。明史传之中赫赫有名的锦衣卫钱宁,以男子之身行妾妇之道事君,是个真正的狗奴才。正德八年,钱宁被赐姓朱,成为锦衣卫指挥使,对外自称是皇庶子,一时间风头无二。他无才无能,只将诏狱作为自己搜刮钱财的工具罢了。
正德十六年,宁王 *** ,钱宁平日与其交往密切,被朱厚照抄家发配。世宗即位后,他被处以惨死。
恶贯满盈江彬
江彬是踩着钱宁得到朱厚照的宠信的,其大名同被收录在明史传之中。初始江彬只是为朱厚照的豹房填充美女,为了让朱厚照远离钱宁,江彬怂恿朱厚照出宫寻乐,钱宁逐渐被江彬替代。钱宁倒台之后,江彬完全代替了钱宁的位置,而且兼管东厂,势力强盛。
武宗死后,江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皇太后下懿旨将其逮捕抄家,和钱宁同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
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是谁?
感谢邀请,欢迎关注猫叔说历史。
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这个“最”字不敢轻言,因为,被低估的程度是无法用量化来估算的,所以,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
中国历史,两千年的帝制,前后除了约四百多个皇帝,可以说,强人不少,奇葩也不少,要是列出来被低估的人,估计都列出一个排。我就随便说一个吧,如果有不妥,欢迎一起讨论。
我认为,柴荣是个被严重低估的人。
柴荣,即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皇帝,他一生只在位了6年,所以,存在感比较低,很多人对他都不太了解,这种人最容易被低估,那么,我就简要说说他的能耐吧。
*** 、战斗力爆表,堪称军事奇才。
首先,暴揍后蜀,收复战略要地秦、风、成、阶四州,钳制住了后蜀北上的道路,为统一西南奠定了基础。
其次,三伐南唐。大家不要以为南唐国力不行,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这也是他们能够存国如此之久的原因。柴荣在世的时候,曾经三次兴兵征伐南唐。为了能够鼓舞士气,柴荣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亲自指挥作战,打得南唐最后去掉了帝号,只敢自称南唐国主。至此,柴荣攻占南唐十四州,六十多个县,江北一带尽数纳入后周囊下。
再次,大败契丹,险些收回燕云十六州。关于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的作用,这个我就不多赘述了,瞧瞧宋朝那么多年为什么一直被动挨打就知道这里面的原因了。柴荣不惧怕契丹,兴兵北伐,仅仅用了42天,就收复了三州三关,十七个县,只可惜柴荣在军中生病,最终被逼无奈班师回朝。事实上,这次北伐对契丹的震动很大,有一些人已经提出放弃幽云十六州的想法,真是天不助周。
第二、胸怀宽广,善待臣子。别看柴荣在位时间不长,他做的工作确实不少。他整治吏治,修订律法,虚怀纳谏,下诏让臣子们主动给他提意见,从来不因言降罪,一时间,后周朝廷得到大治,大有贞观的影子。
第三、整顿军务,开创很多军事制度的先河。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动乱,生存之道就在于实力,没有一个好的军事制度,国家随时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柴荣非常能干,很多事都事必躬亲,他吸取了战争经验,对军队弊端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比如,他主张“兵在精,不在众”,建立一套严格的选兵制度,甚至有时候亲自选兵,淘汰部队里面的老弱,选出身强体壮、作战勇猛的士兵,给予优厚待遇,被淘汰的士兵一律回乡务农。
随后,他命令赵匡胤发布公告,广招天下勇士,把表现优秀的年轻人都纳入军队中,不计较出身。通过一系列的整顿,后周军队作战能力大大提升,拥有了一支令天下闻风丧胆的精锐禁军。这其实也是北宋初年的制度雏形,所以,北宋初年的时候,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都得益于尺阿容的改革。
第四、勤俭节约,与民休息,非常有明君范儿。中国帝王能称楷模者,汉文帝肯定要入围,原因只有一条:他爱民如子,与民休息。柴荣在位期间也是如此,他启动国家机器,兴修水利,恢复漕运,奖励农耕,使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快速恢复,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资基础。
可以说,柴荣是五代十国少有的雄主,各方面都很出色,只可惜,英年早逝。
好了,就说这些吧,不妥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有补充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卫拉特蒙古为何能一直称霸西域?
导读:其实从北元去国号 *** 为鞑靼和瓦剌开始,瓦剌就分布在西域地区。前文咱们介绍过由于明朝初期的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的国防政策的收缩,蒙古瓦剌部获得了宝贵的十多年的发展的机会。结果瓦剌部获得了空前的强大,在土木堡之变中消灭大明20万精锐并俘虏了明英宗。虽然由于后来瓦剌的在草原的统治崩溃,但是残余势力退守的还是西北地区。直到卫拉特蒙古之一的准噶尔部再一次强盛起来。明朝中后期瓦剌(清朝称卫拉特)势力范围的演变
如果说也先时期的瓦剌部是瓦剌最辉煌的时期,控制了从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的整个蒙古大草原。经过土木堡之变逼得大明王朝不得不采取守势,瓦剌部别说称霸西域了简直是称霸大草原。瓦剌汗国也成为自北元去国号后再一次统一草原的政权。但是虽然瓦剌强盛,但是由于首领信誓旦旦的要当皇帝(注意不是称可汗)还企图让大明予以承认。这个对于大明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口拒绝并停止贸易。依靠草原贫瘠的产出无法维持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所以瓦剌汗国迅速崩溃。
其实说瓦剌汗国奔溃无力控制草原 *** 回到祖地,所谓称霸西域有些夸张了。如上图所示:瓦剌控制在北疆及以北地区;真正的传统的西域地区由原来蒙古东察合台汗国演变过来的叶尔羌控制(主要在南疆地区)。在蒙古草原中东部俺答汗统治末期的公元1580年左右,漠北蒙古喀尔喀部首领称汗不在听从俺答汗的命令。草原上的蒙古势力按照范围大致有了漠南蒙古(俺答汗)、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和漠西蒙古(瓦剌,清朝称卫拉特)三部的雏形。
在这个时候,瓦剌在北疆及以北地区游牧,势力远说不上咄咄逼人。在等待着下一位部族英雄出现,带领瓦剌部(卫拉特部)再次崛起于蒙古草原。直到清朝初年,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的再次兴起。
清朝初年卫拉特准噶尔部的兴起清朝在崛起的过程中,控制蒙古科尔沁部消灭林丹汗把漠南蒙古纳入统治范围。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蒙古也名义上对新生的清朝称臣纳贡。由于清朝目标是中原的大明王朝,所以对漠北、漠西地区鞭长莫及。其实漠北蒙古的喀尔喀部和漠西蒙古的卫拉特部的依然是自己发展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跃跃欲试,逐渐要走上历史舞台,展现属于自己辉煌时刻。
准噶尔部从巴图尔珲台吉开始对其他同宗同源的卫拉特其他几部进行侵扰和压榨。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惹不起准噶尔部 *** 西迁(后来18世纪,渥巴锡率领部众从伏尔加河万里东归祖国说的就是西迁的这个土尔扈特部)。这样准噶尔部从巴图尔珲台吉、僧格再到噶尔丹,住噶尔部逐步完成从部族向汗国完成转化,准噶尔汗国最终成型。噶尔丹趁着大清王朝平定三藩叛乱无暇理会的时候,趁机远交近攻吞并蒙古诸部;消灭叶尔羌;消灭和硕特汗国建立了横亘刑部的庞大汗国,再次称霸西部。
等到大清王朝平定三藩、收复 *** 乃至平定了东北和沙俄的领土争端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准噶尔汗国已经完成对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的占领兵锋直指大清王朝的心脏。由此来开了清朝和准噶尔部长达七十年的战争序幕。再次过程当中,说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称霸西域是没有问题的。
小结:
综上所述,从瓦剌帝国时期到准噶尔在清朝时期的再次崛起,卫拉特一直控制着西域。不过在明朝后期那一段说瓦剌称霸西域有些勉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