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庚戌年-明朝宗室请名制度是怎么回事
万历庚戌年,明朝宗室请名制度是怎么回事?
是个人就应该有名字,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般父母给子女起名,或者长辈给晚辈起名。考究一些的要么请人算命,要么按族谱排字辈。但大概率来说,起名权还是在父母手上的。
但是对于明朝,特别是中后期以后的那些远支宗室来说,请个名比登天还难。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王府代奏根据明代的封爵制度,皇子封亲王,成年以后要去自己的封国就藩。对于皇帝来说,亲王们都是小宗。但是在各自的封国,首封亲王就是老祖。亲王嫡长子袭封爵位,其他儿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封爵位,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自镇国将军开始,其后代逐代降封,次序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乃至降无可降的奉国中尉。王府内建家庙,以首封亲王为始祖。当年周王朱橚在王府内祭祀太祖朱元璋,遭到了亲哥哥永乐皇帝的斥责,因为这是皇帝的活,和亲王没有关系。
乙卯,上闻周王橚于国中作殿奉祀太祖高皇帝,赐之书曰:《礼》支子不祭,王国庙祀则肇于始封之王。若太祖高皇帝之祀,朝廷自有宗庙,王今祀于国中过矣。孔子曰祭之以礼。若不得为而为之,不可为孝。王其审礼而行,毋贻物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
朱元璋画像同理,各封国之内,亲王更大,和朝廷之间的正式沟通只能由亲王来进行。上到郡王、将军,下到中尉,均受本府亲王管辖。请名这件事情,需要各郡王府上报亲王府,再由王府长史司向朝廷奏报。由于不请名就无法请封,即获得爵位,结果长史司趁机喝拿卡要,大肆敛财。到了明代后期,有些低级宗室本身自己都快饿得吃不上饭,哪有钱去行贿,结果就有人一辈子都是“无名之辈”。比如万历年间晋王府有宗室叫做“小 *** ”,周王府有宗室到了六七十岁还在称呼乳名。
有的时候即使过了长史这一关,如果亲王看你不顺眼,一样会“挟私不为奏请”。比如明代靖江王朱佐敬和弟弟奉国将军朱佐敏关系破裂,朱佐敬就迟迟不给朱佐敏两个儿子请名。靖江王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后代,虽然只是郡王,但是上面并没有亲王,靖江王本人就和他府亲王一样。最后逼得朱佐敏走投无路,只能扬言进京告御状。这场口水官司打了多年,朝廷才最终给他两个儿子赐名封爵,也不知道之前欠的岁禄有没有补足,大概率是赖掉一大半。
壬午,书谕靖江王佐敬曰:曩因王奏奉国将军佐敏违礼犯分等情,已敕佐敏具实回话。今得彼奏云因请授二子名分,亲欲启王。王怀旧嫌,不容入见,亦不为奏达。又同各将军率二子赴府谢过,王复不纳,止令纪善宣旨谕责。彼情不能通,故欲来京陈诉,别无他情。观彼乃固僻不通之人,因王拒绝之甚,衷情不平。欲求开释,余皆服过。已敕令回府,改过自新,务尽逊悌之礼。...佐敏所请二子名分,今名其长曰相穆、次曰相积,俱封镇国中尉。冠服、禄米,悉命该部施行。...—《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
桂林靖江王府礼部审核在长史司和亲王本人都点头的情况下,长史将需要请名的宗室名单奏报宗人府(后改为礼部)进行审核。在明初的时候宗室人少,这个流程很简单。但随着人口的繁衍,审核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时候,朝廷通知各王府:今后男性宗室到了八岁才可以请名,女性宗室到了十五岁才可以请封。到了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的时候,朝廷再次严令宗室子弟凡是未婚先孕的子孙,不可请名。
庚戌,礼部奉旨检详累朝政令凡涉王府者,条列上请。...凡王府婚礼奏选有制,若未娶正室而侍女先有生育者,辅导官举奏区处。所生子女不得请名请封,著为令。辅导官匿不以闻,坐之。—《明武宗实录卷五十八》
此外有的宗室生子太多,也给审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比如著名的山西晋藩庆成王府。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的时候巡抚山西都御史杨澄就上奏称庆成王子女多达94人,只怕其中有“收养之弊”。此事虽经礼部查勘得实,但对于朝廷来说负担实在太重,礼部每年都为此牵扯了大量的精力。
礼臣拟名礼部审核通过之后,礼部仪制司会根据太祖皇帝留下的取名规则,为各府宗室起名字。朱元璋是个绝对的劳模,连子孙后代名字怎么起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癸巳,上以子孙蕃众,命名之际虑有重复。乃于东宫、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一字为一世。以某字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则临时取义以为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复拟续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岷王府复原图举个例子,明成祖朱棣那一脉名字中第二个字的字辈为“ *** 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第三个字按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原则起名。比如明仁宗朱高炽,就是高字辈火字旁。崇祯帝朱由检,就是由字辈木字旁。
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那一脉的字辈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镕字辈对应的土字旁,也很有趣。
当然到了后期由于宗室人口众多,为了避免出现重名,礼部只能大量使用生僻字,甚至自行造字,只为给这些天潢贵胄凑个名字。难怪有人说朱家子孙的名字,就是一部化学元素周期表。
皇帝赐名一般来说礼部拟名之后,皇帝需要再审核,但流程都走到这儿,基本也就是过过场子。最后皇帝会选一个时间统一赐名,并将相关信息登记进入玉碟。有了名字之后,到了对应的年龄才可以请封,才可以拿到岁禄。所以请名这件事情看似小事,实则无比重要。
结语:从中后期开始,由于嫌弃越来越多的宗室人口是朝廷的包袱,从请名这一环开始就进行了层层堵截。可惜这些措施只是节流,没有真正的开源,宗室问题最终也是成为压垮大明财政的众多稻草之一。
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怎么回事?
皇帝与儿子们难相见,不算稀奇事,毕竟皇帝们后宫工作量大,儿女众多,实在照顾不过来。但是对嘉靖帝来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尽管他也是热衷于“耕耘事业”的皇帝之一,可惜他的种子没有经过 *** 改造,导致产量太低,偶尔长几根苗,还都病是病秧子。
嘉靖帝朱厚熜14岁即位,活了60周岁,先后有皇后4位,皇贵妃3位,贵妃3位,妃41位,嫔31位,还有若干没有名分的“义务工作者”。八十多位红粉军团,加一堆娘子军,四十余年居然只给嘉靖帝留下八棵苗。
即便这八棵苗,嘉靖帝提起来泪汪汪。
嘉靖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册立 *** 任皇后,脊梁骨还没长结实,就为生小猪努力奋斗。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嘉靖已经壮得像头牛,耕耘工作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可惜一棵苗都没长出来。估计汉武帝见了他,会有共同语言。
不过汉武帝显然不认同,人家虽然28岁前没儿子,但好歹女儿生了几个,你嘉靖是“家净”,严重怀疑你就是个“瘪种”!
好在嘉靖身边不缺少“科学家”,有个叫邵元节的道士,帮嘉靖摘掉了“瘪种”的帽子。嘉靖十二年(1533年),皇长子朱载基降生了,那一年嘉靖帝26岁。
至于邵元节用的是什么仙方,史书说是“设醮祈福”,信不信由你,但不要想歪了。
可惜万众瞩目的朱载基觉得活着压力太大,仅仅两个月就开小差跑了。嘉靖帝很伤心,追谥朱载基为“冲哀太子”。
为“冲哀太子”之死,另一位“首先科学家”陶仲文,特地去天界出了趟差,回来报告嘉靖:冲哀太子之死,是您犯了“二龙不相见”的忌讳。您是真龙,太子是潜龙,二龙相见必相克,潜龙当然干不过真龙。所以,以后长点记性。
虽然“潜龙”被克走了,至少嘉靖帝“瘪种”的帽子摘掉了,工作起来信心十足,加班加点不辞劳苦。三年后接连遇上丰收年,嘉靖十五年皇次子朱载壡出生,嘉靖十六年皇三子朱载坖、皇四子朱载圳、皇五子朱载𪉖、皇长女朱寿媖,又凑成一桌组团来报到。嘉靖十七年、十八年,刹不住车的嘉靖帝又接连得三子二女。
估计嘉靖帝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挑衅目光,藐视汉武帝。
虽然从皇五子到皇八子,都没活过满月,至少朱载壡、朱载坖、朱载圳小哥仨过得活蹦乱跳。人伦之乐怎可磨灭?嘉靖帝抵御不住诱惑,再加上儿子“多了”,尝试的胆气也就足了。于是他决定不册封太子,不册封太子就不是“潜龙”,就不妨碍父子相见。
小哥仨很争气,慢慢地,陶仲文的告诫在嘉靖的心目中成了屁话。
嘉靖尤其喜爱朱载壡。据说朱载壡的母亲,在怀孕时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星冠羽服”的神仙,将一个婴儿塞进她的怀里,于是生了朱载壡。
朱载壡生得神奇,长得仙风道骨,他不喜欢繁华纷杂,为人“小心斋慎”,如同仙子转世。崇信道教的嘉靖帝,对朱载壡捧在手上怕化了,终于忍不住在小朱三岁时,册封他为太子。
十年后,二龙杠上了!嘉靖二十八年,老朱决定为小朱行冠礼。冠礼很隆重,由大明帝国最牛叉的三位大佬主持,太子太傅崔元掌冠,严嵩赞冠,徐阶宣敕,众臣行五拜三叩大礼。
嘉靖原以为,儿子行完冠礼就成人了,神仙也带不走了,却不料,第三天朱载壡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病倒了。太医们一顿手忙脚乱,也没能拽住太子的匆匆脚步。嘉靖帝悲痛欲绝,他说:
“因思太子年十四(虚岁),或可渐举储仪,故令所司如例先行冠礼。岂期太子超凡,遂尔长往。且其于人世纷华,一不好玩,动有仙气,今果乃尔!”
随着朱载壡的不幸早夭,嘉靖帝对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剩下的俩儿子,老三裕王朱载坖,老四景王朱载圳,都只有12岁。嘉靖帝谨守两条规矩, *** 打死也不立太子,第二不跟儿子们见面。
按照古代立嗣原则,本来朱载坖是无可争议的储君,但是嘉靖帝赌不起了,只好迟迟不立太子。太子不立,是非就多,大臣们围绕着朱载坖和朱载圳,玩起了幸运大转盘。朱载圳觉得哥哥似乎不受宠,自己有机会,也撸胳膊上阵:
“载圳既与裕王并出邸,居处衣服无别。载圳年少,左右怀窥觊,语渐闻,中外颇有异论。”
本来围绕首辅之争,朝臣们已经斗成乌鸡眼,储君的事再一搅和,硝烟直呛眼。可是没有人敢请皇帝立太子,这种话题太敏感。有个“嫩鸡仔”礼部参赞郭希颜,不知深浅,上疏请立太子,结果被嘉靖一刀两断。
政治斗争锻炼人,皇帝放个屁,大臣们都能闻出昨天他吃啥了,何况立太子这么大事。其实嘉靖的政治信号很清晰了,嘉靖四十年,他令朱载圳就藩。朱载圳死于嘉靖四十四年,他死后,老朱冷冷地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
嘉靖的话中,哪有一点父子之情?哪有一点所谓“嘉靖偏爱景王”?可是大臣们有一碗水就能玩出翻江倒海的大戏,只要朱载坖不被立为储君,就有大文章可做。
一般人扛不住政治压力,会早早议定太子,可嘉靖最擅长玩政治,做局让大臣们往里钻的事都没少干,“二龙不相见”这么好的机会,正好是个大套子,不借机玩弄猎物,还叫朱厚熜吗?
于是,满朝明知嘉靖不公布朱载坖为太子,是迫不得已,还是义无反顾地迎着枪口上。包括千年的老狐狸严嵩,都眼睁睁往陷阱里跳!
一个“二龙不相见”,对嘉靖来说荒唐了点,但对一位父亲来说,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二龙不相见”又像一堆篝火,引来无数勇敢的飞蛾们,看来有人比嘉靖还要荒唐!
明朝有几个探花?
洪武4年辛亥科 榜眼:郭翀 探花:吴公达洪武18年乙丑科 榜眼:练子宁 探花:黄子澄洪武21年戊辰科 榜眼:唐震 探花:卢原志洪武24年辛未科 榜眼:张显宗 探花:吴言信洪武27年甲戌科 榜眼:景清 探花:戴德彝洪武30年丁丑科春榜 榜眼:尹昌隆 探花:刘仕鄂洪武30年丁丑科夏榜 榜眼:王恕 探花:焦胜建文2年庚辰科 榜眼:王艮 探花:李贯永乐2年甲申科 榜眼:周述 探花:周孟简永乐4年丙戌科 榜眼:陈全 探花:刘素永乐9年辛卯科 榜眼:苗衷 探花:黄旸永乐10年壬辰科 榜眼:林志 探花:王钰永乐13年乙未科 榜眼:李贞 探花:陈景著永乐16年戊戌科 榜眼:刘江 探花:邓珍永乐19年辛丑科 榜眼:刘矩 探花:裴纶永乐22年甲辰科 榜眼:梁禋 探花:孙曰恭宣德2年丁未科 榜眼:杜宁 探花:谢琏宣德5年庚辰科 榜眼:龚锜 探花:林文宣德8年癸丑科 榜眼:赵恢 探花:钟复正统元年丙辰科 榜眼:陈文 探花:刘定之正统4年己未科 榜眼:杨鼎 探花:倪谦正统7年壬戌科 榜眼:吕原 探花:黄谏正统10年乙丑科 榜眼:周洪谟 探花:刘俊正统13年戊辰科 榜眼:陈鉴 探花:岳正景泰2年辛未科 榜眼:刘升 探花:王亻与景泰5年甲戌科 榜眼:徐溥 探花:徐鎋 天顺元年丁丑科 榜眼:徐琼 探花:陈炳中天顺4年庚辰科 榜眼:李永通 探花:郑环天顺8年甲申科 榜眼:吴釴 探花:罗璟成化2年丙戌科 榜眼:程敏政 探花:陆简成化5年己丑科 榜眼:丁溥 探花:董越成化8年壬辰科 榜眼:刘震 探花:李仁杰成化11年乙未科 榜眼:刘戬 探花:王鏊成化14年戊戌科 榜眼:杨守阯 探花:曾追成化17年辛丑科 榜眼:黄珣 探花:张天瑞成化20年甲辰科 榜眼:白钺 探花:王敕成化23年丁未科 榜眼:刘春 探花:涂瑞弘治3年庚戌科 榜眼:刘存业 探花:靳贵弘治6年癸丑科 榜眼:徐穆 探花:罗钦顺弘治9年丙辰科 榜眼:王瓒 探花:陈澜弘治12年己未科 榜眼:丰熙 探花:刘龙弘治15年壬戌科 榜眼:孙清 探花:李廷相弘治18年乙丑科 榜眼:董玘 探花:谢丕正德3年戊辰科 榜眼:景旸 探花:戴大宾正德6年辛未科 榜眼:余本 探花:邹守益正德9年甲戌科 榜眼:黄初 探花:蔡昂正德12年丁丑科 榜眼:伦以训 探花:卢文弨正德16年辛巳科 榜眼:陆釴 探花:费懋中嘉靖2年癸未科 榜眼:王教 探花:徐阶嘉靖5年丙戌科 榜眼:杨维杰 探花:欧阳衢嘉靖8年己丑科 榜眼:程文德 探花:杨名嘉靖11年壬辰科 榜眼:孔天胤 探花:高节嘉靖14年乙未科 榜眼:孙升 探花:吴山嘉靖17年戊戌科 榜眼:罗珵 探花:袁炜嘉靖20年辛丑科 榜眼:潘晟 探花:刑一凤嘉靖23年丙辰科 榜眼:瞿景淳 探花:吴情嘉靖26年丁未科 榜眼:张春 探花:胡正蒙嘉靖29年庚戌科 榜眼:唐调和 探花:姜金和嘉靖32年癸丑科 榜眼:曹大章 探花:温应禄嘉靖35年丙辰科 榜眼:陶大临 探花:金达嘉靖38年己未科 榜眼:毛惇元 探花:林世章嘉靖41年壬戌科 榜眼:王锡爵 探花:余有丁嘉靖44年乙丑科 榜眼:李自华 探花:陈栋隆庆2年戊辰科 榜眼:黄凤翔 探花:赵志皋隆庆5年辛未科 榜眼:刘瑊 探花:邓以讃万历2年甲戌科 榜眼:余孟麟 探花:王应选万历5年丁丑科 榜眼:张嗣修 探花:曾曹节万历8年庚辰科 榜眼:萧良有 探花:王庭撰万历11年癸未科 榜眼:李延机 探花:刘应秋万历14年丙戌科 榜眼:杨道宾 探花:舒弘志万历17年己丑科 榜眼:吴道南 探花:陶望龄万历20年壬辰科 榜眼:史继偕 探花:顾天埈万历23年乙未科 榜眼:汤宾尹 探花:孙慎行万历26年戊戌科 榜眼:邵景尧 探花:顾起元万历29年辛丑科 榜眼:王衡 探花:曾可前万历32年甲辰科 榜眼:孙承宗 探花:吴宗达万历35年丁未科 榜眼:施凤来 探花:张瑞图万历38年庚戌科 榜眼:马之骐 探花:钱谦益万历41年癸丑科 榜眼:庄奇显 探花:赵师尹万历44年丙辰科 榜眼:贺逢圣 探花:林釬万历47年己未科 榜眼:孔贞运 探花:陈子壮天启2年壬戌科 榜眼:傅冠 探花:陈仁锡天启5年乙丑科 榜眼:华琪芳 探花:吴孔嘉崇祯元年戊辰科 榜眼: 何瑞征 探花:管绍宁崇祯4年辛未科 榜眼:吴伟业 探花:夏曰瑚崇祯7年甲戌科 榜眼:吴国华 探花:杨昌祚崇祯10年丁丑科 榜眼:陈之遴 探花:赵士春崇祯13年庚辰科 榜眼:葛世振 探花:高尔俨崇祯15年壬午科特科 榜眼:俞泰交 探花:章晋锡崇祯16年癸未科 榜眼:宋之绳 探花:陈名夏榜眼、探花各有90人
徐阶严嵩张居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谢谢邀请!
严嵩为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善权谋,为人心狠手辣,阴险狡诈,贪得无厌,是个典型的奸臣。
徐阶与严嵩同朝为官时,开始为内阁成员之一,大学士。严嵩被扳倒后,徐阶担任内阁首辅,徐阶属清流派的领袖人物。
张居正是后来万历(嘉靖皇帝的孙子)的帝师,首辅。张居正为嘉靖朝时的进士,按古代的约俗成规,张居正应属于严嵩的学生,徐阶的门生。在嘉靖担任首辅时,张居正还是个芝麻官,加上张居正属于徐阶清流骨干之一,所以严嵩并不待见张居正。
嘉靖皇帝是个道士皇帝,追求问道成仙。经常要与玉皇大帝等人书信来往,这个书信称为"青词"。严嵩会写,其儿子严世蕃更会写,嘉靖与玉皇大帝的书信大都由严嵩父子捉刀代笔,因此这父子俩得以青云直上,一手遮天。
徐阶为博嘉靖欢心,也憋着劲学写青词,无奈只是二流水平,嘉靖采用的不多。徐阶便与严嵩结亲,将宝贝小孙女嫁给其孙子为小妾。后来严世蕃被处死,徐阶授意其子将小孙女毒死,在徐阶眼里,为了政治,可以牺牲亲情。在很长时间,徐阶夹着尾巴做人,从表面上看,徐阶与严嵩有较长时间的合作愉快。
但徐阶与严嵩毕竟不属于一个阵营,相互间又互为官场对手。互相看不顺眼。嘉靖老狐狸,让严嵩与徐阶在内阁互相制衡、制约。徐阶在政治手腕上略胜一筹,最终扳倒了严嵩,成为首辅。
徐阶善于发现人才,也爱护人才。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自己不可能长久为首辅,便培养门生、培养 *** 人。高拱、张居正等都是他发现和培养的,事实证明徐阶发现并培养的人,确实是人才。徐阶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问题分析】:关于历史“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比如:敬王元年。从问题本身来讲,所谓“历史”,指的就是过去发生的史实事件,而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和记录的依托就是历法,也就是说没有历法时间作为依托,史实事件就没法达成共识形成记录和记忆,所以历史“时间”的计算 *** 其本质就是古人的天文历法,而古人的天文历法演变过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其中“敬王元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是古人用来“纪年”的其中一种计算方式,而天文历法对于自古以来就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民族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正是由于人们对时间有了认知,才真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创世纪,所以时间对于我们的祖先的重要程度,远远超出我们今人的想象,关于历史“时间”是怎么计算的,我们可以从古代天文历法入手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从“时间”本身来看,古人历史时间的计算基础源于太阳。历史时间的计算方式演变背后的实质是古代天文的进步和发展。甲骨文的“时"是“日”上面一个“止”,本义是太阳运行的分隔,所以古人认知时间首先是从认知太阳开始的,所以古人把时间又称之为“光阴”。
从古至今,古人对历史时间的计算方式,有着一个不断演变和变化的过程,而计算方式演变背后的实质是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二、历法自诞生开始就与天命神权和皇权紧密联系,所以历史事件的计算 *** 也是围绕帝王君主而展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在古代,农业耕种的播种时间就是人们的“天”,天时决定了人们一年的收成,所以人们常说“靠天吃饭”,但是在古代,从三皇五帝开始,能真正观天授时的只有当时的部落领袖,也就是帝王。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的首要任务,这也是为什么新的帝王就要颁布新历。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
1、上古时期以部落领袖的名号记录时间。古人认识时间是从太阳开始,所以我国最早的历法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历,也就是伏羲的八卦历,至今我们仍把日历称之为挂历也源于此,将一年分为10个月。 女娲时期,女娲补天创立了太阴历以月亮的望朔为制定太阴历,将一年划分成了十二个月。
而一年的划分是以太阳的回归周期为参考。
上古时代,历法的创建主要源于农时的需要,而人们主要是以氏族部落为主导的群居生活,我们所熟悉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其实都不是一个人,而是部落领导者的通用称号。
2、观象授时时期,帝王名号记录时间及干支历法的产生黄帝时代,历法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就是在太阳和月亮为基础上加入了星辰,从而建立了以北极星为中心的阴阳合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历。
《正义》注曰:“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从黄帝开始,古代的历法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后每种历法在黄帝历法基础上完善增改。
《黄帝内经》中完整的保留了上古历法的记载: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子相合名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故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黄帝时期,文字创立,天干地支完善,六十甲子的干支历法建立,很多人说,西汉以前,只有干支纪日,没有干支纪年,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六十甲子的历法一建立,年月日比必然是同时建立的一个完整的历法模型,有干支纪日,必然有干支纪年纪月。
因为年月日的概念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当时历法知识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帝王手中,而帝王通过观天象授予民时,从而指导人们的耕种劳作,由于文字传承的不便,而干支历法刚刚创建,并不成熟,所以五帝时期,到史学界公认的西周共和元年为确切纪年的开始,以往的时期都是以帝王名号作为历史时间的记录,历代君王还是以观天象授民时为主导,干支纪时为辅,并不流通。
3、西周时期开始的王公纪年西周以后,《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从此开始,有了明确的书面文字记载的纪年,史学界称之为"王公纪年",王公纪年就是以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比如“敬王元年”就是东周第十四任君主周敬王新君即位的 *** 年,往后是二年、三年......。
4、战国时代的岁星纪年战国时期,天文学家了解到岁星移动的周期规律,从而采用了岁星纪年的 *** ,但岁星的回归周期并不精确,所以岁星纪年并未完全推行起来。东汉废止了岁星纪年法,仍用干支纪年法。
5、汉代年号纪年及干支纪时的普及到汉武帝时代,颁布了《太初历》,历法又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并纳入了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成为了最精密的历法,以后历代历法的修订都是基于此。
同时君权神授理论的提出,君主 *** 正式开启,汉武帝首创年号来纪年,称之为“年号纪年”,年号是皇权的象征,在此之前的只有年数,而无年号 ,汉武帝刘彻首创年号“建元”,从此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年号纪年的制度。自此以后,历代皇帝登基首要事情就是更改年号。
虽然年号纪年一直都在使用,但天干地支纪年也从未放弃使用,汉章帝元和二年,全国推行干支纪年,自此年号纪年与干支纪年很多时候都是同时兼用的,
“如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自东汉官方推行干支纪年以后,干支纪时就一直没有中断,干支纪时也推挤到古人生活的 *** 面面直到现在,干支纪时的二十四节气还在指导我们的农耕劳作。
结语:历法是天命的和皇权的象征,所以历史时间的计算 *** 其本质还是以帝王纪年为主导,无论是开始的"王公纪年"还是后面的"年号纪年",都是帝王纪年的一种体现。而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历法的,所以历史时间的计算都是围绕帝王君王而计算。
但是自东汉干支历法的普及和推广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干支纪时不仅仅是历法的象征同时也上升到了哲学角度,是传统文化一切学科术数的核心基础,二十四节气的普及也让老百姓也有了机会学习天文知识,由此民间产生了基于干支历法的简化版:生肖纪年,就是基于干支纪时的民俗版,以方便百姓计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