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日怎么算-三伏天怎么计算
庚日怎么算,三伏天怎么计算?
所谓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 *** 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更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扩展资料:
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怎么计算入伏?
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说:冬至的当天就算入九(到了数九寒天的日子),而夏至再过三庚才入伏(到了酷暑难耐的大热天了),“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日,从第三个“庚”字日起便是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共10天为初伏。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为一个循环,故称60花甲子。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 *** 天。 由于夏至与 *** 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每年都不一样(每年的天数都不是10的倍数,所以,庚日并不是固定的日期),故“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为20~29天之间(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第二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 *** 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是中伏,立秋后的 *** 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逐渐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当然,要知道哪一天入伏,就要知道农历每天的甲子日,推算出夏至是什么甲子日,就能推算出哪一天入伏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细细品味,真的意境幽长而合乎情理,可称经典,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慧和睿智。
21年入伏怎么算的?
2021年入伏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是2021年7月21日入伏,一个是2021年7月11日入伏。这个和入伏时间的算法“夏至三庚”有关,“夏至三庚”即从夏至开始起的第3个“庚日”。因为2021年夏至日是在6月21日,干支纪日法上这一天是甲午月 庚子日,如果将这一天也算作一个“庚日”,那么入伏的时间就是2021年7月11日。庚日即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
三伏天的日期分段?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由此可见,三伏天和二十四节气联系紧密,因此探索三伏天的划分及其节气对应对掌握三伏天及其二十四节气都有一定帮助。
一、三伏天的划分及节气对应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日子。“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作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天并没有固定时间,而是在每年的小暑和大暑之间。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中“夏至”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配合决定的。我国传统“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如庚子、庚寅、庚辰…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称头伏)的开始日期,第四个庚日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 *** 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 *** 天,因此一般头伏10天,中伏10天或者20天,末伏10天,合称“三伏”。
对应到二十四节气,三伏天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恰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正如农谚“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也可得知,三伏天与二十四节气的密切联系。
原火生怎么计算三伏天?
原火生可以这样计算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 *** 伏的开始天。原火生可以这样算: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 *** 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 *** 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 *** 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 *** 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