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日天干-伏的日期是怎么确定的
庚日天干,伏的日期是怎么确定的?
伏的日期的确定与三伏天计算公式
伏的日期的确定:
初伏的 *** 日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的 *** 日为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的 *** 日为立秋后的 *** 个庚日。三伏是从夏至之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计算的。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三伏天计算公式: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 *** 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 *** 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 *** 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10(GR为庚日、D偶数年为1,单数年为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10、中伏GR+20、末伏GR>7时减1;GR<8时,加9。
夏至三庚入头伏啥意思?
冬数九,夏数伏。在民间,对一年四季节气天气特征有许多说法算法。如春社秋社,春汛秋汛,入梅出梅,夏热三伏,冬冷三九等等。夏至三庚入头伏。就关系到节气与干支历及计算伏天的 *** 。
伏指三伏,初头伏,中伏,末尾伏。伏是伏藏,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要少动多伏藏,防炎热中暑。热在三伏,那么这三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夏至三庚入头伏,这话就是教人计算数伏的 *** 的。我国使用的农历,是阳阴合历,既有阳公历,又有阴历,阴阳历有对照,也排二十四节气,除此外,还习惯使用干支历,达到阴阳历干支历同排来对照。如今年是6月21号阴历五月初一交夏至,这日依次排的干支是乙未日。6月26号对应五月初五,对应干支是庚子,这是交夏至后 *** 庚日,第二庚日是十六,第三庚日是廿六庚申。天干仅有十个,这个是十进制好记好算。夏至三庚入头伏,这五月廿六就是交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一是庚子,二是庚戌,三是庚申,这一日就入伏了,是头伏的 *** 日。头伏共有十天,前六月初六是第四庚,庚午日,这就入中伏了。
三伏中,一般每伏各十天,但中伏常有二十天的,末伏并不是夏至后第五庚就算,而是以“立秋见庚入末伏”为准的,要是夏至后见庚迟,第五庚交立秋了,那就是,三伏各十三,要是夏至后见庚早(六七日前),见第五庚还下立秋,那中伏就有二十天,是第六庚才进末伏了。如今年是夏至后五日见庚,算是早的,第六庚才是立秋头庚,所以今年中伏有二十天,到了六月廿之庚寅日才算交末伏。夏至到立秋,中间有小暑大暑,时长是超四十六天的,夏后六天内见庚,中伏必多十天。三伏中,最热在中伏,这正是大暑前后节令。夏至三庚后必过二十天,必在小暑后见头伏。庚在十干中排第七位,夏至七日后见庚,中伏就无二十天的机会。
2021年啥气候入伏?
2021年7月21日就是入伏 *** 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这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2021年入伏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是2021年7月21日入伏,一个是2021年7月11日入伏。这个和入伏时间的算法“夏至三庚”有关,“夏至三庚”即从夏至开始起的第3个“庚日”。因为2021年夏至日是在6月21日,干支纪日法上这一天是甲午月 庚子日,如果将这一天也算作一个“庚日”,那么入伏的时间就是2021年7月11日。庚日即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几庚是什么意思?
庚(拼音:gēng)是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商代金文。“庚”字的本义未见于文献,颇有争议。早在甲骨文中,“庚”就已经假借作天干第七位的名称。古人将干支与五行、五方、五味及五常等相配,故“庚”又被赋予“金”、“义”等含义。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第五庚日为末伏,所以“庚”又成为“伏天”的代称。此外“庚”还有道路、道理、年龄、更替、偿还等义,疑均为假借义。
几庚就是几岁的意思。
1971年入伏是哪一天?
1、1971年阴历闰五月二十二(阳历7月14号)入伏。2、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期间湿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