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卦类象-大家觉得玄学是怎么样一门学问呢
艮卦类象,大家觉得玄学是怎么样一门学问呢?
《易经》被称为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
《山海经》、《周易》与《黄帝内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上古时期和我们相距很遥远,而且《易经》的原始行文格式与现在差距很大,尤其是最核心的64卦,都类似天书,没有悟性很难自学。那么能不能自学呢?答案是肯定的。学习《易经》,就要把它当成一门外语学习。想想自己当年学习英语时是怎么学习的。任何一门外语不外乎以下这几个要素:字母,单词,词组,语法结构,时态等等。易经应该怎么自学?
瞅准喽——“一阴一阳之谓道”,不留神会错看成“一阴一阳谓之道”。看似区别不大,其实大相径庭!若依后者,是说阴阳两仪就是道。而前者的意思则是,将事物“一分为二”才是道!“一阴一阳之”是动词。而“一阴一阳”只是名词。《易经》的内涵,就是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如“否极泰来”,如“上九潜龙勿用”)。所以——《易经》之谓“道”,是个动词,而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名词。可见——《易》本义就是“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看好啦——“生”,“定”,都是动词!这就表明,《易经》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所以要“活学活用”,要用“变化”眼光和“辨证”的思维去正确看待《易经》。
周易有几部分构成呢?
在《周礼.春宫.大卜篇》中有记载,易有三种 *** :夏代之易《连山》,商代之易《归藏》,周代之易《周易》。夏易、商易、周易,总称三易。夏易和商易己经失传,内容无从考据,唯周易传至今天,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三易的共同点都是:有八个经卦,有六十四个别卦。
夏易以艮卦为首,有“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之意,故称《连山》,商易以坤卦为首,有“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之意,意思是:万物以大地为根源,始发端于大地,终又归藏于大地,故称之《归藏》。《归藏》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也称《坤乾》
《周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 *** 部分,二是对 *** 的注解和发挥,也就是《传》的部分。
经部分由卦、卦辞,爻、爻辞组成。分上下两卷,共六十四卦。
《传》部也称《十翼》。其包括《象》上下、《彖》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这十篇。
《易经》形成于殷商之际,《易传》形成于战国时期,二者相距七八百年的历史,《周易》成书于商周至春秋之际。
《周易》的基础是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卦的符号:“——”和“—”,是组成八卦最基本的符号,这八个称为经卦。八个经卦又进一步交错重叠而得六十四卦。即: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即济、未济。这六十四卦称作别卦
每个别卦有六个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另外乾坤二卦各另有一爻,实际是三百八十六爻。卦下面有卦辞,爻的下面有爻辞。据传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的爻辞共有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个字。每个卦辞又分两类,分为示事辞和贞兆辞。也有的只有贞兆辞而无示事辞,或只有示事辞而无贞兆辞。每一个别卦由两个单卦组成,下边的单卦叫内卦,上面的单卦叫外卦。
《易经》是一部占筮书,由古代的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而成,专用于信息预测,分上下二册。而《易传》则是一部哲学著作,共十篇文章组成,成书于春秋中国时期,应是多人所作之合。《易传》的解《经》哲学思想,是在易经占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从天文、地理、人事等诸多方面,来进行全面又 *** 的论述,揭示了《易经》的占卜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观。
《易经》有简易、变易、不易的特点。简易是指易的概括性和可行性,大道至简,直指根本。变易,是易所揭示的宇宙万物的运动性和变化性,是无时不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不易是易所揭示的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和规则性。
《易经》的义理是通过“象征”的形式来表达的,《系辞下传》:“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可见,《易经》一书,就是“象征”,即是“模像外物以喻意”。
《易经》的功用是占卜,但其中又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哲学内涵。《易经》有象数也有义理,象数蕴涵义理,义理寓于象数,象数与义理结合,以象喻理。这是《易经》的一大特色。后世学者就有所谓“象数派”和“义理派”之说。
八卦,也各有其卦形和卦名,有象征物和象征的义意,八个卦有八种象征物的物象,可以依类博取,不断细分,分门别类。如乾象天、父、君、龙、金、健马。坤象地、母、牛、土等。有动的意向的、比如车子,可以用震卦来表示,有静的意象的,比如山等,可以用艮卦来表示,有火、温暖、明亮、文明等意象的,可以用离卦来表示等等。每个卦的八种物象的特征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大体上做了归类的。
而六十四卦的象征也有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卦形、爻形(卦爻符号)和卦辞、爻辞(文字描述)来表达,二者相互依存、融会贯通,一起表达卦爻的象征意义。《易经》象征有两个规律特点:一是触类旁通,二是辞形相辅而明象。象征的 *** 、功用和目的是假象喻意,如乾卦借龙来喻刚健之质,如震卦借车来喻其动象,如艮卦借山来喻其静象。说龙非真龙,说车非真车,说山非真山,这只是一种意象,这也是我们学习《易经》的一种 *** ,学会这种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见《易经》说一个物,马上就要想到它的象征,并联想到它的象征意义。又根据《易经》的象征规律,通过卦形、爻形,卦辞、爻辞,的外在喻意,探究其象征意义(内在喻意)。象征,在《易经》中这样的内容非常多,我们可从中细细揣摩。无数易学研究者、大师们无不从中获得益处,《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其意义深远,八卦预测、风水学、四柱预测学、奇门遁甲等学说,是以《易经》为总纲而衍生出来的易学具体运用。
易经的经典之处在哪里?
文/山若棋
易经作为经典中的经典,给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性格、对于自然的认识都有很深刻影响,尽管没有深入阅读易经,但是对于其经典之处也略知一二。
首先,看对“易”字的理解,主要是指变化,上面是日字,下面是月字,日月转换,代表着变换轮回,所以易经的经典之一就是指变化的智慧,这很厉害。俗话说,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是变化,变是永恒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本身,每天都在变化轮回,日月交替,四季变换,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等等,都是变化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和事情,今天的你其实跟昨天的你不完全一样。
其次,是经典经验的总结和运用。这里就涉及到八卦六十四爻,易经经历“文王拘而演周易”,经过历代包括孔子在内的大家或大师,通过自己对周易演绎和解释,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验体系,这种经验体系对人类和社会通过推理,可以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这不是迷信,而是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就像,人有五脏六腑和经络,五脏六腑基本能够对接上,但经络是现代解剖学看不到的,因为经络一般存在于 *** 身上,比如活着的你我,都有经络。
最后,是阴阳五行思想。这个也很厉害,阴阳五行是基本涵盖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都是不可取的,必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轮流顺畅,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中医其实不是我们理解的中国医药,而是中和之医药、中庸之医,中医诊病主要着眼点是调理阴阳、祛邪补正,重在调、养和治未病。五行对应五色、五味、五音、五官、五香等。
当然,还有其他经典之处。这里不再逐一赘述。
小人剥庐如何解读?
易经当中的剥卦,是艮在上卦坤在下挂。在八卦当中,我们知道阴爻代表小人,阳爻代表君子,而在这个卦当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五个阴爻,只有一个阳爻在上。就是表示小人逐渐的往上侵蚀,君子被挤兑的没有地位,所以就形成了群阴剥阳之势,所以说这个卦总体是不利君子而利小人的。在古代所谓君子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高尚的人,而是地位比较高的人,而小人不是说品德比较低贱的人,而是表示地位比较低贱的人,但是呢,真正在占卦当中,要具体看占什么事情,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事物,所应的吉凶是不同的,没有纯粹的吉卦,也没有纯粹的凶卦。
这句卦辞是上九爻辞.大概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在八卦的类象当中艮卦是代表果实,代表房子代表山,而坤卦代表小人,代表大众,代表民众也代表大舆,也就是大的车辆,也代表平原土地。这里上九动的时候,变成坤为地了。艮为果实不见了,而落于地上,尘归尘土归土。所以说果不得食,也就是没有吃到,表示要看到的成功,但是呢却化为灰烬,剥卦上面是顶着一个艮卦,下面是一个坤卦,坤为大众表示大众头上有房子,但是一旦上九动,这便成了坤为地!表示大众都曝露在外面没有房子住了,所以表示小人剥庐,也就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没有房子住了。而君子呢,有地位的人呢,这不一样。凡是盛极而衰,衰竭而复盛。因阴极而阳始,表示阴极,必将阳复得生,反而变成群阴生阳,坤为车。乾为金为君子,变卦是坤,为地必定复而阳盛,一群阴爻将生阳爻,所以君子有大舆.而且艮卦又为坐的意思,坤为车,这个山地剥这个意思就是君子坐于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