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卦怎么念-易经成书于何时

admin2023-03-06 10:48:2615

艮卦怎么念,易经成书于何时?

《易经》是历来被称作卜筮书,卜筮最早在殷周时期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非常崇高的地位。

具有关文献记载,但是处理国家大事,即使国君和卿大夫都同意,卜筮的结果说不该就要取消。反之,如卜筮的结果说某事该做,即使公卿大夫卜筮结果执行活中的作用,使卜筮者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事卜筮的神职人后来也往往是公卿宰相之类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理性 *** 兴起,传统的神学一步步破步步降低。秦汉以后,公卿将相就不再从事卜筮,而从事卜筮渐降低,有的甚至流落民间科学的发展,就出现许多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占卜的专职人影、候钟律,权土炭等等。他们和原来的卜筮职业者争地位。

召来各种占卜专家,以求选个好日子,但众说纷纭,最后还是五行家为准。这件事也说明《易经》占筮,即在占卜领域,也不再下令,占卜职业者的官职,不得超过司膳寺诸署令。

司膳寺不署令更是官低职微,大约最多不过相当于今天一个处长。宋明还都配备一名专职占卜者,但“有职无禄”,事实上,和民间样。上述事实说明,封国家越来越不把占卜当作一回事了殷周时代居于崇高地位的龟卜,汉唐以后就完全失传了。《易经》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向子及其以前,称做学问的有六种,叫做“六艺”。六艺不包括《易经》不是一种学问,无法用它来教人。

《易经》书中透露出来零碎碎的、有关各种知识的只言片语。在《易传》中,讲了一在《易经》中,连这完整世界观也没有。因为它的目的是占识,也不以记载知识为目的的发展,大约从春秋时代起,就提出“《易》不可以占险年)的思想。当时的易学家,主要用《易》来借题发挥,作为的理论依据。战国时代,荀子更进一步提出:“善《易》者不略。

依荀子的说法,用《易》进行占筮的,都是些不善为学家。正是在这样的形势,逐步产生了《易传》,把《易》哲学书一时期大约是《易》由专门的筮书到主要作为哲学书的转变时,才不烧《周易》,认为它是一本卜筮书把《周易》作为讲天人之道的书,并且由于它讲得好,讲得集都援引《周易》的道理,《管子》、《吕氏春秋》,《庄子》、《荀周易》有所介绍或阐述,或者是借用《周易》来讲述他们自己由于《周易》已被先进的思想家们当成讲天人之道的哲学书,且《易传》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学说,这就可以当做知识用以教授学生了。

所以汉初年,《周易》就被国家列入学官,置博士,教授学生用一番道理去解释《易经》,《易传》已经开了一个头。汉代学者虽然把《周易》尊为经,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但在当时,被尊为经的还只是五经或六孔子的作品,如《论语》,虽认为很重要,但还不算经。因此,汉代初年,人约也未把《易传》看做经,所以他们才模仿《易传》,开始注释《易经》。

汉代易学家中,象数派居多数。留传至今的易学著作,有《易纬》七部,有《京房易传》、《焦氏易林》等。魏晋时代,由于义理派兴起,几百年中,汉代的易学著作几乎丧失殆尽。到唐代,李鼎祚汇集了他能见到的汉代易学材料,才使濒于绝的汉代易学得以一脉绵延,清代,汉学家更大规模地搜集汉代的易学材料从他们的著作中;使我们得窥汉代易学的只鳞片爪汉代易学影响较大的思想,是卦气说,以及与之相伴或由它派生的纳甲、爻辰等说法。汉代炼丹术兴起,炼丹方士借用当时的易学理论,去说明丹药的化合过程,这就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现代不少人说这是一部内丹书,其实只是在唐代以后,当内丹术兴起的时候,道教才把它当作内丹书。

说它一开始就是内丹书,不符合历史事实汉代从刘歆开始,把历法数据和易数相比较,认为历法数据都是从易数推出来的。刘歆和在他之前作卦气说的孟喜,可说是“科学易”的创始人。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继承刘歆的作法,把历数和易数相附会。他们都遭到后来天文学界的严正批评《周易》在汉代就成了五经之首,所以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儒经是《春秋》。

汉代讲天人感应,《春秋·公羊传》是天人感应的经典魏晋玄学兴起,《周易》为“三玄”之一。然而由于王弼以老解易,所以玄学的实质乃是魏晋人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唐代在思想上多继承玄学,在易学上无大创造。宋 *** 学兴起,理学家们又以理学解易。其中最著名的是《周易程氏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

这些著作后来都被作为标准教材,供士人们阅读、学习,并以此应科举、求官做北宋时代,出现了《河图》,《洛书》,《先天图》等等,作者们说是上天所赐圣人所作,他们只是发现了这长期失传的秘密。从此以后,作图风起,明代以后的易学著作,几乎是无图不成书唐宋以后,《周易》的流传更加广泛,不仅儒家的著作几乎没有不谈《周易》的,《易传》中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成了理家的口头禅,道教、佛教也广泛利用易学理论来阐述他们的教义清朝人编《四库全书》时,对以前易学的发展做了总结,他们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是否说明孔子在百家中得道更高?

首先要澄清的是,孔子尽管对《易传》的形成很大贡献,但是,《易传》应该是他的学生,综合道家、阴阳家等认识成果,同时也吸收了历史上的解释《易经》的成果进行编纂而成的。孔子述而不作,看来,在《易传》的编纂上也是如此。

但是,应该肯定,孔子对《易传》的成书有巨大影响和贡献。在后世正统学术和文化思想方面,他的易学思想影响更大,占据主导地位的持续时间最长。直到今天,孔子《易传》的思想和 *** ,在文化界事实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孔子的易学思想,有他的独 *** 献。由于各家对道的认识并不统一,不能说孔子得道更高,但是,可以认为孔子对于《易经》价值的判断和发展,是高于同时期其他人的。

在他的时代,《易经》主要是作为占筮之用。对于《易经》之中的哲理,特别是伦理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 *** 的研究。而我们从《易经》本文可以看出,《易经》和一般占卜书,确有一定差异。

《易经》本身不是卦签一样的书。严格地说,它一方面是教给人们利用卦象进行占卜的书,是占筮 *** 书 。另一方面,它是周王朝对历史经验进行的总结,包括了丰富哲理的书。在《易经》文本中,忧患意识非常浓厚,虽然在写作卦爻辞时是通过卦象,推天道以明人事,自然,人事主要还是和占卜联系在一起。《易经》在卦爻辞里,写入了很多富有哲理的占辞,这些占辞,和卦爻象有联系,同时,抽取出来看,也有 *** 的哲理价值。比如“履霜坚冰至”,“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等等,这在一般卦书里是看不到的。

孔子的时代,是人类的思维开始体系化、哲理化的时代。老子已经在孔子前面撰写了《道德经》,《道德经》的道论,其实是来自《易经》。孔子在易学的理性化方面,有他的独特认识。他坚持认为《易经》本身应当被用来思考修德、治国的问题,从而把《易经》的学说,导入了儒家的理念,这开启了《易传》的解说 *** ,大量运用伦理和哲理关系的基本导向。

孔子的这种认识也不是他独创的,比如《左传》就记载了在孔子之前,对《易经》进行道德解释的例子。但孔子在《易经》占筮从王室流入民间,权威开始下降,而哲理化的倾向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他对《易经》解说做了比较彻底的改革。《易传》在解释《易经》的时候,把卦爻辞中的“贞”字,一律解释为“正”,把“德”一律解释为精神道德的“德”。这和这些字原来的意思有了很大区别。在《易经》原来的文本里,贞,就是“占卜,问事”;德的意思,是“得到,积累”的意思。类似的改变字义的解释还有很多,《易经》根据《易传》的 *** 解说,焕发了理性的光彩,成为了义理著作。自孔子开始,《易经》用于占卜的功能逐步退居其次。

他的这些贡献,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要》、《二三子义》等篇中被记载下来。

孔子对自己的这一创新,心中颇有不安,因为他的《易经》用法,和历史上的用法大相径庭。他叹息道:“罪我者其惟易乎?” 怕遭到身后的学术清算。 但是,他可没有想到,他的解说,是与当时的时代要求是相符的。用各种经典服务于理性,发展理性思维,活学活用《易经》在内的经典,字孔子开始形成了风气,后来轻松获得了广泛响应。

孔子的智慧,在于把握了学术思想发展的趋势。从当时历史的总趋势总要求看,他的仁学、礼学,是看准了当时的社会很需要政治认同,有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整合的需要,人们有追求稳定和公正的强烈愿望。

至于《易传》中的道学思想,看起来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孔子不大讲道论,这些道论的发明者,应该是负责占卜和历史记载的史官积累创造的成果,比如老子一类思想家的成果。当然,这些思想,很多要早于老子,当然也早于孔子。

《易传》是几代思想家的集体贡献。孔子的思想,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孔子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地位,主要是他坚定地主张《易经》应当被用作哲理、政治、伦理的指导和研究,这在当时是比较超前和独特的,也是要有一定勇气的。要说孔子得了什么道,他得的就是这个道,这使他在易学传承史上,占有了最重要的地位。

设想一下,如果《易经》没有在理论化、理性化的方向上发展,它还能被当做经典流传至今吗?

当然,孔子对《易经》的伦理化解释,也有缺点,孔子不能被圣化、神化。他对《易经》解释有局限性,为了道德教化的需要,改变字义的情况较多,比较轻视卦象的探讨,对后来原原本本理解《易经》带来了误导,对《易经》的全面传承确实带来了负面作用。

好在对《易经》解说的史官传统并没有完全失传,在孔子忽视的那些象数 *** ,没有停止传承,为我们今天认识《易经》本来面目,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但客观地说,《易传》的解说 *** ,总体上是兼顾哲理、伦理和象数的,后来以王弼为代表,扫象不谈,排除象数,对孔子也是一种偏离,那就歧义太多了。这笔账不能记在孔子身上。

曾仕强先生的易经的奥秘和易经的智慧?

为死者讳,对曾仕强先生的易学造诣,太愚在此不便多言,但太愚可在此用周易模型来解释«周易»之中的一些具体概念,让读者通过这些案例去对曾先生的易学水平作出一个总体判断。

例1。«蒙卦卦辞»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山水蒙卦是图1的地盘艮卦(山)与天盘坎卦(水)相荡而成的重卦,如图1。

图1

荡成山水蒙卦之后,天盘旋转变动成图2之象。

图2

图1变为图2的图变过程,产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概念。

艮卦是最小的阳卦,用来表象童蒙。乾卦表象我(«周易»是站在君子的角度来论述的,乾卦为君子,故用乾卦表象我)。 图1变为图2,则天盘乾卦向地盘艮卦靠拢,这个过程就好像是我(天盘乾卦)有求于童蒙(地盘艮卦)。但是,上述这个图变过程,又使天盘艮卦(童蒙)发生变动越过地盘易道而居于地盘乾卦的对宫(图2),就好像童蒙(天盘艮卦)有求于我。是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我求于童蒙,而是童蒙求于我)。

图2变为图3。

图3

图2变为图3的过程,使天盘乾卦(我)与地盘艮卦(童蒙)发生相荡,就好像是我(天盘乾卦)求于童蒙(地盘艮卦),但这个图变过程,又使天盘艮卦(童蒙)逐渐向地盘乾卦(我)靠拢,就好像是童蒙(天盘艮卦)求于我(地盘乾卦)。是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例二。«履卦»初爻«爻象辞»:“"素履",独行愿也。”直译:“白走了一趟”,是自己愿意单独往前走的。

古人用周易模型演绎抽象概念时,最终要用文字去表达这些概念,由此产生诸如«爻辞»这样的文字堆砌。«爻象辞»是后人对前人的«爻辞»而作的补充解释,«履卦»初爻的«爻象辞»,是后人用“独行愿也”对初爻«爻辞»“素履”作补充解释。“素履”二字的演绎解析较繁琐,在此只演绎解析“独行愿”三字(概念)。

根据归藏演绎原理,履卦初爻的主爻象是图6。

图6

图6的前象是图5。

图5

图6的后象是图7。

图7

图5-图6-图7连山象演绎出“独行愿”三个文字(概念)。

獨,从犭(犬),表艮卦(“艮为狗”);从蜀,蜀者西北也,西北者乾也。图5得天盘艮卦(犬)居于地盘乾卦(蜀)的邻位,二者的概念进行组合,是为獨。 图5变为图6,图6得乾(蜀)艮(犬)相荡,二者的概念进行组合,是为獨。 图6变为图7,图7得天盘艮卦(犬)居于地盘乾卦(蜀)的邻位,二者的概念进行组合,是为獨。

獨字的组字 *** 较简单,文字的演绎并不困难,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用犬(犭)字与蜀字来组合为獨以表独的概念。

过去,由于人们不知道或不肯承认汉文字源于周易这个事实(实际上在太愚未复原周易模型之前,二千多年以来没有人懂得什么叫做周易),所以,就不能用周易模型来对文字进行演绎解析,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强解。比如,对“獨”字的解释就属于此类。

«说文»:“犬相得而独也。”太愚是农村出身,常见犬群而耍,什么“犬相得而独也”!清代段玉裁在许慎的强解基础上又作强解:“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看看吧,都说了些什么乌七八糟。周易模型失传真的是损失至大! 那么,“獨”何以为独?

獨字从犬(犭),表艮卦,艮卦之数为一,独一无二是也;从蜀,表乾卦,乾为天,天为道,道为一(l),独一无二是也。是以为獨。 今独字从虫,虫者必群,失义也。

图5得到“獨”字之后而行,成本爻主爻象图6再演绎出“獨”字,再行,成图7之象又演绎出“獨”字,是为独行。 图6、图7又分别演绎出“愿”字,是为独行愿。

愿,小篆写如下图。

把上图中的“愿”字分解为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参看图6,其象得乾、坎相对,乾为天为(本)原(图一),坎为心(图二),二者进行概念组合,是为“愿”(如愿字图所示)。 图6变为图7,图7得乾坎相荡,二者进行概念组合,是为“愿”。

图7又可用另一种组字法来演绎“愿”字。 图7得乾坎相荡,乾卦天干为乙,乙字小篆写如图三。

图三

把图三中的“乙”字反写,成象如图四。

图四

坎为泉,泉字小篆写为图五。

图五

所以,图7乾坎相荡是为“原”(如图一所示),再与邻位地盘坎卦(心)进行组合,是为“愿”。

愿字或写为願,从頁(大首),表乾卦。

例3。«蒙卦»四爻«爻象辞»:“"困蒙之吝",獨遠實也。”下面详解之。

根据归藏演绎原理,蒙卦四爻主爻象是图2。 为便于阅读,再 *** 图2。

图2

图2得天盘坤卦居于地盘巽卦对宫,坤为地为地盘,地盘抽象为囗,巽为木,故图2坤、巽相对是为困。天盘艮卦表象童蒙,故困蒙。

图2变为图3。

艮卦怎么念-易经成书于何时

图3

图3得坤兑相荡,坤为文,兑为口,故坤兑相荡是为吝。

独远实:图2得天盘艮卦(犬)居于地盘乾卦(蜀)对宫,二者进行概念组合,獨也。图2变为图3得艮乾相荡是为獨。

图2变为图3使天盘艮卦远离地盘艮卦之位,是为远。此其一。其二,蒙卦是地盘艮卦与天盘坎卦同宫相荡而成的重卦,如今,图3的天盘艮卦居于地盘坎卦对宫,二者相距远也。

遠字的演绎较繁琐,在此不能详尽。

實,小篆写如下图。

这个字是图2-图3连山象演绎出来的。

把上图中这个实字分解为图六、图七、图八。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2得离兑相荡,离为目,兑卦之数为二写为八,故离兑相荡是为“貝”(如图八);图2变为图3,图3得兑离相荡是为“貝”。

蒙卦四爻主爻象图2得乾坤相荡,乾卦代替十数,坤为地,地以地盘为象,把地盘抽象为符号囗,故乾坤相荡成象为如图七所示。图3得乾卦居于地盘坤卦的对宫,二者进行组合成象为如图七所示。

乾为天为道为l,用图六之中的符号(宀)把图2-图3连山象中的天盘乾卦(l)连接起来,然后再把图六、图七、图八共三个字符组合起来,是为實。

“實”何以为实?以演绎象来说,图2乾坤相荡,图3乾、坤相对,乾为天为空,坤为地为形,空虚之中加上形体,是为实,充实是也。 實字在宀之下从貝,表家有宝贝,是为殷实,富裕也。

例3。«泰卦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卦辞»云,“大往小来。”若没有周易模型,就算你拥有能把树上的鸟儿哄骗到手的如簧之舌,也没有办法把这两句话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地天泰卦是图7的地盘坤卦(地)与天盘乾卦(天)相荡而成的重卦。

图7

其一,图7坤乾相荡(为地天泰)的对宫得艮兑相荡,兑卦是最小之卦,艮卦表象“往”的概念,是为小往;坤乾相荡,其乾为大(“大哉乾元”),坤卦表象“来”的概念,是为大来。故小往大来。其二,图7荡成地天泰卦之后,若天盘顺旋,则天盘乾卦(大)向地盘乾卦方向靠拢,是为大来。与此同时,天盘兑卦逐渐远离地盘乾卦,是为小往。故小往大来。

有必要解释“往来”的概念。«说卦传»第三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周易模型的天盘配置了象数,天盘顺旋时,其阳卦之数呈艮1→坎3→震7→乾9的次序由小至大行进,是为“数往者顺”。由于艮卦得阳数1为顺旋之首位,故用艮卦表象“往”的概念。与阳卦之数行进呈相反的是,当天盘顺旋时,阴卦之数呈坤8→巽6→离4→兑2的次序由大至小行进,是阳卦之数的逆向,是为“知来者逆”。天盘顺旋时,由于坤卦位于阴卦的首位,故用坤卦表象“来”的概念。

所以,“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这句话,一是指出用天盘数随天盘旋转以表往来的概念,二是明确往来是呈相反方向行进的概念,三是隐指用艮卦表象往,用坤卦表象来。

下面解释天地否卦的“大往小来”。

天地否卦是图2的地盘乾卦(天)与天盘坤卦(地)相荡而成的重卦,荡成天地否之后,天盘顺旋成图3之象,其象得艮乾相荡,是为大(乾)往(艮);图3又得坤兑相荡,是为小(兑)来(坤)。故大往小来。此其一。

图2

图3

图2荡成天地否卦之后变动为图3,这个图变过程使天盘乾卦(大)逐渐远离地盘乾卦,是为大往;与此同时,天盘兑卦(小)逐渐向地盘乾卦靠拢,是为小来。故大往小来。此其二。

以上三例,足以证明,«周易»的主体(«卦辞»«爻辞»«象辞»«彖辞»«爻象辞»)是用周易模型抽象出来的概念和演绎出来的文字的堆砌。既然如此,解读«周易»就不能像某些大师那样随心所欲各取所需了,因为周易在演绎文字的时候,已经给文字赋予了明确的含义,你解释的语言必须与«周易»之中的文字的含义相贴切,这样当然就不可以像某些大师那样乱侃了。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问的太笼统、范围太宽泛了。

《周易》研究,自古以来就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派别和分支。

象数派是以取象来阐释卦辞和爻辞的;义理派从与象数派对立、有区别的诠释立场对《周易》进行解释。想要学习《周易》先要明确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易的领域涵盖范围极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真正能称之为博大精深的著作,首推《周易》。它是“六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华夏思想文明的源头。《周易》是包含象、数、理、占四大要素的综合体系。放弃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全面说明它的内容。因此,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是及其广博的,要言读懂谈何容易?

古往今来的历代圣贤大儒,研习易经者虽多有著述(据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但敢言看懂易经者却绝无一人。可见,易经思想内容之深隧。

《周易》之所以难懂,我以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太过“简易”,用八卦而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这一套人造的抽象符号 *** ,来概括自然与社会的万千事物,并通过对符号按一定规律(卦象)的变化,来预测自然和社会的种种规律,趋吉避凶,做适应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事。

概括而言,就是通过:概括自然与社会的万千事物(类万物之情) → 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以:适应自然、社会规律 →最终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2、 距今年代太过久远(从伏羲创卦至今约7~8000年),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时代背景和现在相差太大,因此对于卦爻辞中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场景及现象的表述,现代人都很难理解和展开联想,理解起来自然很是费劲。

艮卦怎么念-易经成书于何时

3、《周易》一书是由易经加上易传两部分内容构成的。易经部分主要是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是为了解释易经部分由孔子及其弟子而写的,有十部分内容,简称 “十翼”。尤其,易经的卦辞和爻辞部分文字本就古奥难懂,再加之,它不同于我们以往学校的训练习惯形成的惯性思维方式,这些卦辞和爻辞它只是告诉你结果或答案,而究竟为啥的原因需要我们自己去找。这就要命了,不懂得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 、规则、窍门等,就根本别想看懂。

4、要想看懂《周易》还得具备一定的悟性,因为易经是“设卦取象,以象言志”。即八卦是对“天垂象”的图象(符号)地抽象概括,然后又以这些图象(符号)组成64卦结构,来表达《周易》作者的世界观。这里的 “志”是作者自己的认识,而64卦是对“天垂象”总结、概括出来的一套 *** 模型。“卦”者“挂” 也,它就在那里,我们每一个读《易》者都可以用自己的 “悟”,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

以我粗浅的认识而言,个人觉得,学易的 *** 应该循序渐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周易》这本书的结构和体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和脉络;

2、了解《周易》成书的时代背景,搜集学习接近该时代的其它历史典籍,打好国学基础,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打好易经学习的基本功。

了解常见关键词语的基本含义,如“元、亨、利、贞,悔、吝、无咎”等等;

记熟八卦、六十四卦卦名、卦序,上下经内容;

学会卦的知识:内卦、外卦,阳位、阴位,当位和中正、乘承应与、错卦、综卦、本卦和变卦、互卦等;

学会爻的知识:爻辞、爻位以及爻位代表事物的含义等等;

4、学会周易预测,坚持练习占卜,每天至少一卦,对照《周易》原文,反复揣摩,探究原因,以“玩其占”的态度来学习(因为太枯燥,便于坚持),在实战中领悟和增进对卦的理解。

5、切忌急躁冒进,先加深人生阅历和历练,注重生活知识积累,慢慢学习和领会。

学习《周易》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但也是非常奇妙的经验,祝易经爱好者能学有所成!

文学的起源是什么?

中国文学的起源应追溯到文字没有发明以前的时代,在原始的时期,文学、跳舞、音乐是三位一体的。

《礼记·檀弓》云: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又不足,故永哥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蹈之也。所以说有韵律的姿势便是跳舞的起源,有韵律的声音便是音乐的起源,有韵律的语言便是诗歌的起源。然艺术起源于劳动,它最初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于劳动生产的实践,在艺术产生的过程中,是劳动早于游戏,实用的功能先于审美的感情。在考发掘中我们看到了石器时代狩猎民族精美的造型艺术和色彩鲜明的装饰品。所以我们知道是狩猎的劳动实践才产生了这科艺术。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的实践,劳动韵律的再现和生产行为的模拟,是歌舞产生的主要根源。

中国真正有可信的文字记录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商书》中的《盘庚》。这也是表现了由口头文学开始进入了书面文学的新阶段。

创造文字初期,文字是由图画变成符号,逐步进化而来。在当日的社会里,巫术是最重要的文化事业,所以文字只为巫术服务,成为巫师的符咒,和占卜的记录。

除此神话和传说也是文学发生的一个源头。神话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是由辗转口述流行于部落中再代代流传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