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忧丁艰-先秦诗文与中原文化考点
丁忧丁艰,先秦诗文与中原文化考点?
社稷
社:土地神。稷:谷神。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2校、庠
序:属于乡学,地方学校。校:夏代学校名。序:商代学校名。庠:周代学校名。
3牺牲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牺:色纯牲口。牲:体全牲口。
4太牢、少牢
太牢:用牛、猪、羊各一祭祀。少牢:用猪、羊各一祭祀。
5仓廪
仓:贮存谷的粮仓。廪:贮存米的粮仓。
6府库
府:贮存文书档案。库:贮存金帛财货和武器。
7封禅
封:天子登泰山筑圆坛祭天。禅:天子登泰山脚下梁父山筑方坛祭地。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其中汉武帝五次封禅。
8朝觐、朝聘、奉朝请
朝:诸侯春天拜见天子。觐:诸侯秋天拜见天子。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使大夫;三年一大聘,使卿;五年一朝,则君自行。奉朝请:东汉设置,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隋罢奉朝请,另设朝散大夫、朝散郎,作为文散官的官号。
9践阼(祚、极、统、位、国、帝)、践政(莅)、践袭、践事
践阼(祚、极、统、位、国、帝):国君即位,登基。践政(莅):当权。践袭:沿袭。践事:供职。
10道、路
道:①汉代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当于县。②唐代原来是监察区,后成为行政区域(道-州、府-县)。路:①宋代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路-府、州、军、监-县、军、监)②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
11邻(比)、里(闾)、族、党、州、乡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25家;四里为族,100家;五族为党,500家;五党为州, *** 0家;五州为乡,1 *** 0家。
12姓、氏
姓:以女子为传承中心,别婚姻,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氏,以男子为传承中心,明贵贱。
13名、字、号
名:出生三个月后父亲命名。名供长辈称呼,自称时表谦卑,直呼时表轻蔑。字:男子20行冠礼尊长。取字;女子15行笄礼取字,词义相近或相反。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或尊敬。号:自称。
14伯、孟、仲、叔、季
伯:嫡长子。孟,庶长子。仲,老二。叔,老三。季,最小。
15孟、仲、季
孟,每季的 *** 个月。仲,每季的第二个月。季,每季的第三个月。如孟春是1月,仲夏是5月,季秋是9月。
16孝悌、孝廉
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
17椿楦
椿:代指父亲。楦:代指母亲。椿萱并茂指父母健在。
18考妣
考:先父。妣:先母。
19失恃、失怙
失恃:丧母。失怙:丧父。
20丁忧、丁艰
丁忧:丁,遭遇。忧,居丧。丁忧指遭遇父母的丧事,又叫“丁艰”“丁家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丁艰:分丁内艰和丁外艰。丁内艰指母亲或祖母去世。丁外艰指父亲或祖父去世。
21泰山、泰水、东床、乘龙、令坦
泰山:岳父。泰水:岳母。东床、乘龙:女婿。令坦:对对方女婿敬称。
22丁男、丁女、丁口
丁男:又称男丁、丁,指成年男子。丁女,到服役年龄的女子。丁口,男女人口。
23姻亲、血亲
姻亲: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血亲: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24婚、姻、娅
婚:女方之父。姻:男方之父。娅:连襟,姐妹丈夫的互称。
25姑、舅、小姑(女妹)
姑:婆婆。舅:公公。小姑:丈夫之妹。
26女弟、从弟、舍弟
女弟:妹妹。从弟:堂弟。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27期功
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28五服
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斩衰:五服最重,用最粗生麻 *** ,衣裳断处不缉边,服期三年。齐衰:以粗麻布制成,衣裳断处缉边,服期分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缌麻:五服最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期三个月。
29豪右(右族)、闾左
豪右:豪门大族。闾左:贫民百姓。
30左衽、右衽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左衽是衣服前襟向左掩,指少数民族或汉族死者的着装方式。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右衽:衣服前襟向右掩,指汉族。
31南面、北面
南面:称帝。北面:称臣。
32饥馑
饥:五谷不收。馑:蔬菜不熟。
33江河
江: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河: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
34江左、江右、江阴、江表
江左:长江以东。江右:长江以西。江阴、江表:长江以南。
35朔、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6阡陌
阡:田间南北小路。陌:田间东西小路。
37阴阳
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38行伍
行:五伍为行,即25人。伍:一伍5人。
39稽首、顿首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颂扬之辞。九拜最重,引头至地,长时停留。臣拜君,后来用于拜天地、父母、祖、师、庙、墓等。顿首:顿是“叩”的意思,顿首即磕头,请罪之辞。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用于下对上或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书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臣拜君时谢罪或有重大请求。
40征辟、察举
征辟:征辟是汉代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征:皇帝征聘。辟:三公府、州郡辟除。察举:汉代至隋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确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自下而上考察推举。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41黜陟
黜:对官员降职或罢免。陟:对官员晋升或进用。
42秋闱、春闱
秋闱:即乡试,每隔三年秋天八月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凭秀才身份考取举人, *** 名为解元。春闱:即会试,乡试第二年春天三月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凭举人身份考取贡士, *** 名为会元。
43荫、袭、赠
荫:子孙因先人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免罪、入学或得官(入学,荫生;得官,荫籍)袭:爵位分世袭罔替和世袭。世袭罔替,原爵次数不限。世袭,每承袭一次降一级。赠:皇帝为已死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存者称封,死者称赠。
44孝廉
汉武帝设立的察举制,东汉规定年满40岁,三国魏不限,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分岁举与诏举。对象是地方600石以下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孝:孝顺亲长。廉:廉能正直。
45致仕(休致、致事、致政)、乞骸骨、乞身
致仕:交还官职(辞官或正常退休、一般为70岁,称悬车之年。)乞骸骨,乞身:自请退职。
46介(甲)、胄
介(甲):铠甲。胄:头盔。
47拔擢
拔:无职为官。擢:在原官上提拔。超擢:越级提拔。
48俸禄
俸:俸银(唐中期至清朝)禄:禄米(战国至唐中期)。
49臧否
臧,表扬(褒)。否,批评(贬)。引申义:褒贬、评论(人物)。
50经传
经:儒家经典。传:解释经典的著作。
51四书、五经、六经
四书:论、孟、中、大。五经:诗、书、礼、易、春。六经:比五经多出《乐经》
52风 ***
风 *** :《诗经•国风》和《楚辞•离 *** 》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诗经》是我国 *** 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 *** 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53脍炙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脍炙:佳肴,被人称赞的诗文或事物。
54合纵连横
秦居西,燕赵魏韩楚从北向南依次排列(齐最东)。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秦结盟某国谓之连横。
55间道、倍道、间行
间道:偏僻小路。从小路走。倍道:日夜兼程。间行:从小路走。
56穷达
穷,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困窘。达:显达。
57治乱
治,治世,安定。乱,乱世、动乱。
58本末
本:农业。末:工商业。
59桎梏
桎:脚镣。梏: *** 。
60涕泗
涕:眼泪。泗,鼻涕。
61户部、礼部、工部
户部又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北周始设民部。唐高宗改民部为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侍郎为副长官。掌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漕运、财政收支。类似现在的 *** 、 *** 、国土局等部门。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侍郎为副长官。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 *** 、 *** 、 *** 等部门。工部又称冬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陵寝修缮、宫室官衙营造修缮。类似现在的工信部、 *** 、城乡建设部。
62歃血、衅钟、衅鼓
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衅钟,古时的一种祭礼,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衅鼓,古代战争时, *** 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63御史、刺史
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东汉之后成为州郡更高军政长官。
64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
65上九、中九、下九
上九:每月二十九日。中九:每月初九。下九:每月十九日。
66春社日、秋社日
春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67河汉、河南、河东、河朔(河内)、河西
河汉:又称天河,云汉,星汉,即银河。河南:黄河以南地区。河东:黄河以东地区,指今之山西省。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西:即西河,黄河以西的地区。
68考课、铨选
考课:又称为考绩、考功,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优秀称为“最”,较差称为“殿”。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
69三公、三师、三孤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御史大夫主法)。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汉至宋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宋徽宗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沿袭到清。秦朝以后多为虚职。三师:东宫官职,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后成为荣誉称号,是虚衔。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称为三孤。
70出、入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为贬谪。入,入京为官,由地方官调任京官。
71明经科、明法科
明经科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是指考察通晓经学(汉代专指儒家经典)的水平。明法科是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是指考察通晓法令知识的水平。
72中央学官、地方学官
中央学官有祭酒、司业、博士、助教等。祭酒: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司业: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专掌经学传授。现为
丁不忧是谁演的?
《飘香剑雨》丁忧扮演者是宋铭宇。树心加尤念什么?
一、竖心旁一个尤是个“忧”字。
忧的读音是yōu
部首:忄 结构:左右结构
笔画:7
笔顺:丶丶丨一丿乚丶
二、忧的基本释义:
1.发愁:忧愤。忧惧。忧烦。忧惶。忧急。忧煎。忧思(a.忧念;b.忧愁的思绪)。忧戚。杞人忧天。
2.可忧虑的事:忧患。内忧外患。乐以忘忧。高枕无忧。
3.指父母之丧:丁忧。
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准确说,包拯一生只娶了两个老婆,即原配李氏和继室董氏,并不是三个!另外一位孙氏的身份只是妾,并不是正室,不能算老婆!在中国古代,妻和妾是泾渭分明的,地位相差之大堪称“天壤之别”!妻坐着、妾只能站着,妾必须视妻为主母。妾生子女为庶出,必须认妻为嫡母,对生母却只能以姨娘、小娘称之。而且,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庶出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而孙氏便是这样的地位。但是,最终成为包拯继承人的恰恰就是这位妾孙氏所生的儿子包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史载,包拯的原配李氏很早便去世了,并没有为包拯留下子嗣。在李氏去世后,包拯续弦娶了董氏为妻。后来,董氏生下了包拯的嫡长子包繶,而包繶也成了包拯彼时唯一的儿子!包繶十九岁时迎娶了“三朝元老”、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并生下了儿子包文辅,也就是包拯的嫡长孙。只可惜,天不假年,包繶在婚后第二年便去世了。而包拯彼时已经五十四岁,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其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好在包繶还留下了一个儿子,对包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慰藉。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跟包拯开玩笑,在唯一的儿子去世数年之后,唯一的孙子包文辅也死了……这下包拯彻底绝嗣了!在中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虽然号称“包青天”,却也不能免俗。面对这样的情况,包拯只有两个选择:一、过继一个孙子。二、再生一个儿子。可是,彼时包拯已经年近六旬了,包夫人董氏的年龄即便比包拯小十岁,恐怕也已经五十上下了!在那个年代,想再生出孩子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包拯进行了两手准备。先给儿子包繶过继了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嗣孙。同时,在征得正室董氏同意后纳了一房小妾,即孙氏。
要说包拯的身体那是没得说,杠杠的!就在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后不久,孙氏便怀孕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孙氏怀孕之后,包拯居然把孙氏给打发回了娘家。打发妾回娘家不能用“休妻”二字,但和休妻也差不多了,而包拯对孙氏怀孕之事似乎也并不知情。就在这个时候,包拯的儿媳崔氏知道了庶母孙氏怀孕的事情,私下里对孙氏这位庶母多番照顾,使孙氏得以平安生下了儿子。在孙氏的这个儿子出生之后,崔氏便把这位襁褓之中的小叔子抱回了包家,亲自抚养。
不久之后,在包拯六十大寿时,崔氏趁着老公公高兴,将小叔子抱到了公公包拯与婆婆董氏面前。包拯这才知道,自己又有了一个儿子,于是给儿子取名包綖,后又取名为包绶!也正是因为与崔氏的这层关系,包绶虽然是崔氏的小叔子,却一直视长嫂如母。在包拯夫人董氏去世之后,崔氏成为了包家的女主人,包绶的婚事也是由崔氏这位长嫂一手包办的,先是娶了庐州知州的女儿张氏,张氏去世后,又由崔氏出面,让包绶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为继室。后来,崔氏又做主,将包绶的生母孙氏回了包家养老,算是给了这位庶母一个迟到的名分。而包绶对这位长嫂也是非常感恩的,在崔氏去世之后,包绶不仅连夜返乡奔丧,而且还违背常规,将自己置于了“儿子”的地位,亲自为长嫂披麻戴孝,一时间被传位佳话。这段故事后来被人安在了包拯身上,于是便有了戏曲《铡包勉》里的那位“嫂娘”!实际上,这位“嫂娘”并不是包拯的“嫂娘”,而是包拯的儿媳、包拯次子包绶的“嫂娘”!
最后顺带说一句,包绶后来为官也继承了包拯,刚正不阿的作风,成为了著名的“清官”。只可惜,包绶还没能在官场之上一展拳脚,便于一次赴任途中病逝了,享年四十七岁。包绶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行李之中只发现了四十六枚铜钱……足见其清廉!
丁日昌字禹生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丁日昌,字禹生,广东丰顺人。以廪贡生治乡团,数却潮州寇。选琼州府学训导。录功叙知县,补江西万安,善折狱。坐吉安不守,罢免。参曾国藩戎幕,复官。李鸿章治军上海,檄主机器局,积勋至知府。江宁既下,除苏松太道。鸿章倚以办外交,事有钩棘,徐起应付,率皆就范。调两淮盐运使,淮盐故弊 *** ,至则禁私贩,纠贪吏,畅运道,岁入骤增。同治六年,擢布政使,授巡抚。江南戎烬后庶政不缉日昌集 *** 除豪猾设月报词讼册定钱漕科则下其法各省又以州县为亲民官,疏请设局编刻牧令诸书。八年,奉敕训勉臣工。日昌条上六事,曰:举贤才,汰虛冗,益廉俸,选书吏,输漕粟,变武科。言合旨要。遭忧归。
光绪元年,起授福建巡抚,兼督船政,辞,不允。既莅事,会霪雨,城内水逾丈,躬散赈,口煦手拊,卵翼备至,全济灾民数十万。众感泣,佥曰:“活我者,丁中丞也!”
时 *** 生番未靖,遂力疾渡台,自北而南,所至扶服蚁伏。惟凤山辖境,悉芒社及狮头、龟纹诸社,素梗化,遣兵讨平之,为立善后章程,皆遵约束。中路水埔六社不谙树艺,雇汉民代耕,谓之“租坰”。复令有司计口给银米,教之耕作;广设义学,教之识字。又罢台属渔户税。拟筑铁路,开矿产,移关税釐榷造船械,台民渐喁喁望治矣。还闽,移疾去,吏民啼泣遮道。
四年,疾稍间,被命赴福州,理乌石山教案。先是道光间,英人就山筑室传教,疆吏不能争。厥后占地愈广,闽人忿,几酿变。日昌抚闽,与力争,议易以城外电局空地。未及行,遽解职,英人占如故。闽人不能忍,聚众毁教堂,英使责难亟,至是命日昌往按。钩稽旧案,获教士侵地左证,与英领事往复诘辩,卒徙教堂城外。逾岁,还里。明年,诏加总督衔,令驻南洋会办海防,水师统归节度。复命充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以疾辞,不许。八年,卒,恤如制。
日昌性孝友,抚吴日,母黄年九十矣,迎养署中,孺慕如儿时。兄寝疾,药膳躬侍,兄止之,则引李劫焚须事为喻。好藏书,成持静斋书目五卷,世比之范氏天一阁。子五人,惠康最著,好学,多泛览,有丁徵君遗集。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南戎烬/后庶政不缉/日昌集 *** /除豪猾/设月报词讼册/定钱漕科则/下其法各省/
B.江南戎烬后/庶政不缉/日昌集流/亡除豪猾/设月报词讼册/定钱漕科则/下其法各省/
C.江南戎烬后/庶政不缉/日昌集 *** /除豪猾/设月报词讼册/定钱漕科则/下其法各省/
D.江南戎烬/后庶政不缉/日昌集 *** /除豪猾/设月报词讼/册定钱漕科则/下其法各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幕,“幕府”的简称,指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的府署,其辅助人员称为“幕僚”,有参军、长史、主簿等。
B.漕,古代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者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称为漕运。后运送士兵粮饷也称漕运。
C.忧,本意是愁闷、发愁,后多用作父母丧事的专用词语,遭逢父母丧事,称“丁忧”,官员一般要辞官守丧。
D.中丞,官职名。御史台御史大夫下一级官员,主管检察。明清各省巡抚一般兼任右都.御史衔,因此巡抚也称中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丁日昌勤勉政事。他为官多地,审理案件,革除弊政,疏浚河道。还曾奉旨劝勉大臣官吏,符合朝廷宗旨。
B.丁日昌善处外交。他曾经被李鸿章倚重办理外交事宜,有则慢慢处置,总能办妥。后还在福州成功办理了乌石山教案。
C.丁日昌为政亲民。为福建巡抚时,城内水灾,他亲自散发灾粮,赈济灾民。并慰问安抚,极尽关切之情。
D.丁日昌孝悌两全。母亲年老,他把母亲接到官署中奉养,如小时候对待母亲的感情。兄长病重,他亲侍汤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录功叙知县,补江西万安,善折狱。坐吉安不守,罢免。(4 分)
(2)钩稽旧案,获教士侵地左证,与英领事往复诘辩,卒徙教堂城外。(4分)
5.丁日昌渡台,为什么“台民渐喁喁望治矣”? (3 分)
答案:
1.C
2.B(运送士兵不称漕运)
3.A(符合朝廷旨意的不是奉旨劝勉大臣官吏)
4(1)记录功绩,提拔为知县,候补到江西万安县,丁日昌善于判断案件,因为吉安没有守住而获罪,被罢免。
(2)查考过去的案卷,获得传教士侵占土地的证据,与英国领事反复辩论,最终英国人将教堂迁到城外。
5.(l)丁日昌渡台后平定土匪叛乱,给他们立定法规,让他们遵守。(2)让当地人雇佣汉民帮助他们耕种土地,教给他们耕种。(3)兴办教育,减少租税。(4)计划修筑铁路,开发矿产,制造轮船。 *** 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希望国安民治,所以“喂喂望治”。(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