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艰是指-古代官员一年能休假多少天

admin2023-03-01 11:12:4718

丁艰是指,古代官员一年能休假多少天?

我也发一个惊人之语:要是国家 *** 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中国古人休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当然,这里的“中国古人”是指有班上的古代官员。一、休假又叫休沐 古代把休假叫作“休沐”、“洗沐”、“洗浴”等。休就是休息,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休假就是休息下来洗头、洗澡。为什么洗头、洗澡演变成休假呢?据宋杰先生考证,“休浴”源于先秦的沐浴礼:古代贵族讲究沐头浴身,而沐头浴身之后,湿发无法束冠,不能坐堂理事;所以通常在洗沐之后不办公,也不见外人。(宋杰《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苑明晨先生亦有考证说,这一说法比较可信。 *** ,古人把沐浴视为一件神圣的事,人们进行重要活动之前,譬如祭祀,朝拜之前,常须先斋戒沐浴、沐浴净身,譬如,周代诸侯要朝见周王时,要“沐浴而朝”,体现出对天子的无上尊重。 第二,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头发蓄得很长,只能梳髻起来,洗头便成为一件费神的事。据说唐代诗人 *** 甫头发长达五尺余,每次洗头都要婢女来扶持,让她们“捧金盘承而梳之”,可见洗一次头是多么麻烦的事。洗完之后,不像现在有吹风机一下子吹干,只能披头散发晾干,不能出门办公应酬。所以周作人先生在《休沐日》中说:“他们留着长头发,时时要洗,必须把它晾干了,挽好了髻,才能戴上纱帽,出去办公,一整天的休息的确是必要的。” 第三,沐浴既是一件颇为不便的事,也很有必要给官员留出时间来沐浴,因为贵族(或官僚),头发脏乱,一身臭哄哄去上班,不但自己不舒服,也影响朝廷观瞻,有必要让官员回家休沐,后来则成为一种制度。二、休假种类很多 古代官员休假的种类很多,有休沐,有节(庆)假,有装束假,有赐假。此外,还有丧假,探亲假,事假,病假,婚假、田假(农忙)、游假(旅游休闲)、授衣假(古时有九月备制寒衣的习俗)、朝假(免除朝参)等等。 拿休沐(法定工作休息)来说,秦朝及以前,似乎并无法定工作休假制度,这可能与史料失传有关。“官吏洗沐,在周秦时不见,然汉制多沿秦,疑秦时即有,载籍失之耳。洗沐亦名休沐,借洗沐之名,出署休息一日,盖古官吏与后世异。既入署则日食夜寝于其中,至五日洗沐然后得出。凡请宾访友游戏诸事,皆于是日行之。非若后世官吏散值即归私邸也。”(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书屋出版社1991年版P351) 汉代,休假制度才成为定制,实行了“五天工作日制”。唐代张守义《正义》记载:“汉官五日一假洗浴也”;《太平御览》也说到,“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唐《初学记》解释得更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都是说官吏们工作五天,就可以休沐一天。这可以与汉代史料互为印证,《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休沐。” 为了不影响公务,官员还可以轮休。如《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说的是汉昭帝的辅政大臣霍光休假时,由上官桀 *** 他处理政务,可见当时朝廷已经采取官员轮休制。 据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杨联陞《 *** 的作息时间表》一文考证,汉代的“五天工作日”一直延续至隋朝。(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隋朝诗人江总在隋朝末年写有《山庭春日诗》:“洗沐惟五日,栖迟对一邱。”亦可印证“五天工作制”在隋朝末年仍实行。 唐朝,“五天工作日”延长为“十天工作日”,称为“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许自后,百官每旬节假,不入曹司……每至旬假休假,中书门下及百官并不须入朝,亦不须衙集。”(王溥《唐会要·休假》)意思是皇上以国事烦扰为名,要求官员多上班,少休假,由每五天休息一天,改为每十天休息一天,休假福利明显缩减。这种十日一休的旬假制被宋代采用,譬如,宋代“太祖开宝九年四月二十四诏,自今遇旬假不御殿,百官赐休沐一日。”(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休沐》)但明、清两朝,旬假制基本上被取消。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礼拜天”一词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礼拜天”被定为七天一次的“星期天”休假日。 又如拿丧假而言,传统社会重孝道,在职官员父母去世时,需回家守制,叫丁忧。回家时请丧假叫“告宁”,李斐注《汉书》卷一《高帝纪》:“告宁,休谒之名,吉曰告,凶曰宁。”据温显贵先生考证,告宁制创立于汉初,“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告之科,令于致忧之义”(范晔《后汉书·陈忠传》)。对官员丁忧,朝廷往往给假并优待,唐“天宝四载六月十四日敕:顷以乡闾侍丁,优给孝假……不须差行(免劳役、赋税)。”(王溥《唐会要》)清朝规定,对丁忧的官员,皇帝一般要派遣官吏前往慰问,并赐以钱米等物。丁忧期间论资历年可享受三个月俸禄或半年俸禄。(刘鹏九、王家恒、余诺奇《清代县官制度述论》,载《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另外,丧假时间往往较长。汉制,丧假长者3年,短者36天(范晔《后汉书》)。《清会典·吏部》载,“凡官守制者,子为父母,丧三年,皆丁忧,二十有七月而除”。 再又如拿探亲假而言,古代官员异地做官,父母不随行,难免要请假探望双亲,是为省亲假。《汉书·高帝纪》记载:“魏王豹谒归视亲疾”,颜师古注:“谒,请也”。即魏王豹请假回家探视母亲的病情。南朝“(刘峻)典校秘书。峻兄孝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姚思廉《南朝齐会要》)五代时省亲假叫“觐省”,五代后唐天成四年,对“朝臣时有乞假觐省者,欲量赐茶药”([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金史·章宗纪三》:“泰和三年春二月甲子,定诸职官省亲、拜墓给例假。”清朝规定“汉官省亲者、侍亲的行者……则告,既事,各返其衙门供职”。(王溥《五代会要·休假》)省亲假“除去路程外,给假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5期)三、休假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古代官员一年究竟能休多少天假,这是难于精确计算的。但法定的休假时间可以计算出来。按照杨联陞的统计,中国历史上休假日最多的是唐朝,我们看看杨先生的统计: 1.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0天(旅途时间不计在内)省亲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 2.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亲戚的有1天假。 3.子女婚事有9天假(旅途时间不计在内);其他近亲婚事有5天、3天或1天假。 4.父母丧事,文官强制性退职3年,武馆退职100天,以便官吏奔丧“丁忧”。 5.其他近亲的丧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不等;远亲的丧事放假5天、3天或1天不等。 6.师尊的丧事,放假3天。 7.父母和祖父母的生辰和忌日,放假1天。 8.每年的5月有15天的“田假”,9月有15天的“授衣假”。 仅据上面的这些规定,一个唐朝官员每年最少应当有120天以上的假期。这个数据与汉代官员相当。张艳玲女士说,汉代按“五日一休”制度,官吏一年就有60多天假期,再加上节假、事假、病假、丧假、赐假等,就有百日之多,接近于一年的三分之一。(张艳玲《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4期》) 唐朝这些规定中的绝大部分在宋朝依然有效,但到了明清,不是被完全废除,就是作为特例必须得到皇帝的钦定恩准。惟有“丁忧”制度在明清两朝得到了更为严格的遵守,但实际假期通常不满3年,而是27个月。“即便是这样,在明清两朝的做官办差,实际上每年仍有70余天的常规节假休息日。若算上‘丁忧’的27个月,则平均每年的休假天数多半会超过100天。”(陈季冰《中国历史上的“公共节假日”》,载2013年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所以,我说中国古人休假早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大抵没有错。四、不休假是为“不忠不孝” 对官吏的休假,历代均有严格的规定。譬如,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五月。御史台奏。今请准例三品以上。假满日。正衙见。如有违越。请准乾元元年三月敕。每犯夺一月俸。依奏。”(王溥《唐会要》)即三品以上官员假满之日,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便罚停俸禄一月。对于找各种借口请假而“吃空饷”的,唐代规定:“诸州府县官请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权差诸厅通判;一月以上,即勾当留官,例其课料等,据数每贯克二百与见(现)判案官。”(同上)太学、国学学生,逾期返校者,将被开除学籍。 但也有一些官员有假不休,一心扑在工作上。《汉书·薛宣传》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放假了,张扶仍然每日办公。薛宣批评他说,休假制度相传已久,不可能更改。你觉得公务重要,你家里老婆孩子就不重要吗?所以在古代,官员不休假一般不会得到“先进工作者”的美誉,反而会落得“不忠不孝”的骂名。(刘文彬《中国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载《记者观察》2011年第15期)其实,站在薛宣这样的官僚角度看,你有假不休,勤勉工作,要将同僚置于何地? 休假对于官僚以及太学、国子监学生等准官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收益福利,而对一般的士农工商来说,他们会根据各地风俗传统及各自营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休息。可是,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讲,草不锄不自除,秧不插不自长,不劳就不获,为了生存,一年有几回舍得自己给自己放假的呢。农闲时,又要服各种劳役、兵役,也不得休息。过年等节假休息一下,也是“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而做官呢,民间说得好,“读得书多胜斗丘,不劳耕种自然收。白日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一年休假上百天,等于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劳耕种”,却可以“自然收”,傻子都能看得到这些好处,傻子都想当官。

中国古代的夺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解释“夺情”是什么,首先得解释好“丁忧”是怎么回事。

古代封建丧制有规定,如果遭遇父母的丧事,在三年内(准确的说是27个月)官员要去职守制,即离开官位回家守丧守孝;读书人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要停止婚嫁宴会,这就叫“丁忧”。也就是说自己遭受了哀痛之事,也叫“丁艰”。

甚至于,在丁忧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可是,如果匿而不报,一经查出,该官员将受到惩处,也会受到广泛的 *** 抨击。

那么国家 *** 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需要,国家可能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应该说,历史上夺情之事很少见,但常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因为, *** 是至关重要的,前线将士的战事不应受到影响,因此丁忧制度不应用在战场上面,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百善孝为先, 金革之事不避,舍孝尽忠”。

所谓的“夺”,就是强行改变的意思。比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就是此意。但是,丁忧之后的夺情,除了是战场将士外,还有的是出于政治原因,朝廷命令或者当权者自己安排等等来“不允丁忧”,继续为政事服务。

从题干的插图来看,应该是说的明朝大学士张居正的“奉旨夺情”之事,并且还由此引起了朝廷内部不少“维持正义”之士进行反对;结果反对者一概受到皇帝的打击,对有的还动用了廷杖之刑。

另外,明朝晚期兵部尚书杨嗣昌亦曾接受夺情起复;而到了清朝,曾国藩父曾麟书卒,当时兵部右侍郎衔曾国藩正在襄办湘军,他原本为国事应该夺情,但是他坚决守制竟离营回湘。为此,曾国藩还受到了左宗棠的强烈批评,说“顺乎天理之正,即乎人心之安,则世俗所谓'夺情'者,乃圣贤所谓'遵礼',又何拟议之有?”

总之,夺情是为了国事或政事,而不接受夺情坚持丁忧又是在坚守古制合乎“礼仪”,都是可以理解的。

先秦诗文与中原文化考点?

社稷

社:土地神。稷:谷神。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2校、庠

序:属于乡学,地方学校。校:夏代学校名。序:商代学校名。庠:周代学校名。

3牺牲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牺:色纯牲口。牲:体全牲口。

4太牢、少牢

太牢:用牛、猪、羊各一祭祀。少牢:用猪、羊各一祭祀。

5仓廪

仓:贮存谷的粮仓。廪:贮存米的粮仓。

6府库

府:贮存文书档案。库:贮存金帛财货和武器。

7封禅

封:天子登泰山筑圆坛祭天。禅:天子登泰山脚下梁父山筑方坛祭地。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其中汉武帝五次封禅。

8朝觐、朝聘、奉朝请

朝:诸侯春天拜见天子。觐:诸侯秋天拜见天子。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使大夫;三年一大聘,使卿;五年一朝,则君自行。奉朝请:东汉设置,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隋罢奉朝请,另设朝散大夫、朝散郎,作为文散官的官号。

9践阼(祚、极、统、位、国、帝)、践政(莅)、践袭、践事

践阼(祚、极、统、位、国、帝):国君即位,登基。践政(莅):当权。践袭:沿袭。践事:供职。

10道、路

道:①汉代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当于县。②唐代原来是监察区,后成为行政区域(道-州、府-县)。路:①宋代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路-府、州、军、监-县、军、监)②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

11邻(比)、里(闾)、族、党、州、乡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25家;四里为族,100家;五族为党,500家;五党为州, *** 0家;五州为乡,1 *** 0家。

12姓、氏

姓:以女子为传承中心,别婚姻,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氏,以男子为传承中心,明贵贱。

13名、字、号

名:出生三个月后父亲命名。名供长辈称呼,自称时表谦卑,直呼时表轻蔑。字:男子20行冠礼尊长。取字;女子15行笄礼取字,词义相近或相反。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或尊敬。号:自称。

14伯、孟、仲、叔、季

伯:嫡长子。孟,庶长子。仲,老二。叔,老三。季,最小。

15孟、仲、季

孟,每季的 *** 个月。仲,每季的第二个月。季,每季的第三个月。如孟春是1月,仲夏是5月,季秋是9月。

16孝悌、孝廉

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

17椿楦

椿:代指父亲。楦:代指母亲。椿萱并茂指父母健在。

18考妣

考:先父。妣:先母。

19失恃、失怙

失恃:丧母。失怙:丧父。

20丁忧、丁艰

丁忧:丁,遭遇。忧,居丧。丁忧指遭遇父母的丧事,又叫“丁艰”“丁家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丁艰:分丁内艰和丁外艰。丁内艰指母亲或祖母去世。丁外艰指父亲或祖父去世。

21泰山、泰水、东床、乘龙、令坦

泰山:岳父。泰水:岳母。东床、乘龙:女婿。令坦:对对方女婿敬称。

22丁男、丁女、丁口

丁男:又称男丁、丁,指成年男子。丁女,到服役年龄的女子。丁口,男女人口。

23姻亲、血亲

姻亲: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血亲: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24婚、姻、娅

婚:女方之父。姻:男方之父。娅:连襟,姐妹丈夫的互称。

25姑、舅、小姑(女妹)

姑:婆婆。舅:公公。小姑:丈夫之妹。

26女弟、从弟、舍弟

女弟:妹妹。从弟:堂弟。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27期功

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28五服

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斩衰:五服最重,用最粗生麻 *** ,衣裳断处不缉边,服期三年。齐衰:以粗麻布制成,衣裳断处缉边,服期分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缌麻:五服最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期三个月。

29豪右(右族)、闾左

豪右:豪门大族。闾左:贫民百姓。

30左衽、右衽

左衽:古代衣襟又称为衽,左衽是衣服前襟向左掩,指少数民族或汉族死者的着装方式。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右衽:衣服前襟向右掩,指汉族。

31南面、北面

南面:称帝。北面:称臣。

32饥馑

丁艰是指-古代官员一年能休假多少天

饥:五谷不收。馑:蔬菜不熟。

33江河

江: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河: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

34江左、江右、江阴、江表

江左:长江以东。江右:长江以西。江阴、江表:长江以南。

35朔、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6阡陌

阡:田间南北小路。陌:田间东西小路。

37阴阳

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38行伍

行:五伍为行,即25人。伍:一伍5人。

39稽首、顿首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颂扬之辞。九拜最重,引头至地,长时停留。臣拜君,后来用于拜天地、父母、祖、师、庙、墓等。顿首:顿是“叩”的意思,顿首即磕头,请罪之辞。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用于下对上或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书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臣拜君时谢罪或有重大请求。

40征辟、察举

征辟:征辟是汉代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征:皇帝征聘。辟:三公府、州郡辟除。察举:汉代至隋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确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自下而上考察推举。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41黜陟

黜:对官员降职或罢免。陟:对官员晋升或进用。

42秋闱、春闱

秋闱:即乡试,每隔三年秋天八月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凭秀才身份考取举人, *** 名为解元。春闱:即会试,乡试第二年春天三月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凭举人身份考取贡士, *** 名为会元。

43荫、袭、赠

荫:子孙因先人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免罪、入学或得官(入学,荫生;得官,荫籍)袭:爵位分世袭罔替和世袭。世袭罔替,原爵次数不限。世袭,每承袭一次降一级。赠:皇帝为已死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存者称封,死者称赠。

44孝廉

汉武帝设立的察举制,东汉规定年满40岁,三国魏不限,明清时对举人的雅称。分岁举与诏举。对象是地方600石以下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孝:孝顺亲长。廉:廉能正直。

45致仕(休致、致事、致政)、乞骸骨、乞身

致仕:交还官职(辞官或正常退休、一般为70岁,称悬车之年。)乞骸骨,乞身:自请退职。

46介(甲)、胄

介(甲):铠甲。胄:头盔。

47拔擢

拔:无职为官。擢:在原官上提拔。超擢:越级提拔。

48俸禄

俸:俸银(唐中期至清朝)禄:禄米(战国至唐中期)。

49臧否

臧,表扬(褒)。否,批评(贬)。引申义:褒贬、评论(人物)。

50经传

经:儒家经典。传:解释经典的著作。

51四书、五经、六经

四书:论、孟、中、大。五经:诗、书、礼、易、春。六经:比五经多出《乐经》

52风 ***

风 *** :《诗经•国风》和《楚辞•离 *** 》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诗经》是我国 *** 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 *** 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53脍炙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脍炙:佳肴,被人称赞的诗文或事物。

54合纵连横

秦居西,燕赵魏韩楚从北向南依次排列(齐最东)。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秦结盟某国谓之连横。

55间道、倍道、间行

间道:偏僻小路。从小路走。倍道:日夜兼程。间行:从小路走。

56穷达

穷,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困窘。达:显达。

57治乱

治,治世,安定。乱,乱世、动乱。

58本末

本:农业。末:工商业。

59桎梏

桎:脚镣。梏: *** 。

60涕泗

涕:眼泪。泗,鼻涕。

61户部、礼部、工部

户部又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北周始设民部。唐高宗改民部为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侍郎为副长官。掌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漕运、财政收支。类似现在的 *** 、 *** 、国土局等部门。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侍郎为副长官。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 *** 、 *** 、 *** 等部门。工部又称冬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陵寝修缮、宫室官衙营造修缮。类似现在的工信部、 *** 、城乡建设部。

62歃血、衅钟、衅鼓

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衅钟,古时的一种祭礼,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衅鼓,古代战争时, *** 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63御史、刺史

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东汉之后成为州郡更高军政长官。

64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

65上九、中九、下九

上九:每月二十九日。中九:每月初九。下九:每月十九日。

66春社日、秋社日

春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67河汉、河南、河东、河朔(河内)、河西

河汉:又称天河,云汉,星汉,即银河。河南:黄河以南地区。河东:黄河以东地区,指今之山西省。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西:即西河,黄河以西的地区。

68考课、铨选

考课:又称为考绩、考功,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优秀称为“最”,较差称为“殿”。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

69三公、三师、三孤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御史大夫主法)。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汉至宋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宋徽宗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沿袭到清。秦朝以后多为虚职。三师:东宫官职,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后成为荣誉称号,是虚衔。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称为三孤。

70出、入

丁艰是指-古代官员一年能休假多少天

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为贬谪。入,入京为官,由地方官调任京官。

71明经科、明法科

明经科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是指考察通晓经学(汉代专指儒家经典)的水平。明法科是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是指考察通晓法令知识的水平。

72中央学官、地方学官

中央学官有祭酒、司业、博士、助教等。祭酒: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司业: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专掌经学传授。现为

天公丧母地丁忧下联怎样对?

上联为:金圣叹临刑前写的诗句

《七绝》

天公丧母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作吊,家家檐下泪珠流

下联:对龙王失子世人愁(龙王失去儿子,痛哭下大雨了,人间发洪水了)

刘珝列传节选阅读理解?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

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 *** ,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

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 *** 。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帝大怒,决意去珝。遣中官章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廩、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诩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

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遭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

(节选自《明史·刘珝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B. 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C. 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D. 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西厂,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

B. 文渊阁,始建于明代,早期功能是藏书、编书,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事实上的秘阁禁地。

C. “成化十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成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帝王纪年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纪年法之一,如文中“正统十三年”、“嘉靖初”以及历史上“赵惠文王十六年”都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 遭母忧,指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孝,这一制度称 “丁

忧”,又称“丁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珝深受推重,仕途亨通。他中进士后曾任东宫侍讲,后经多次升迁,入朝担任御前日讲官,深受皇帝推重,官职屡有升迁。

B. 刘珝性格坦率,为人直爽。因是宪宗旧臣,遇到事情从不回避;他多次上奏章劝谏皇帝,为林俊开脱罪责,罢免了李孜省,还与人合力罢除了西厂组织。

C. 刘珝性情耿介。刘珝因为得罪了万安而被万安陷害,再加上他儿子做了不得体的事,以致被皇帝厌弃,万安等人装模作样地替他求情,他竟上奏章请求退休。

D. 刘珝恪守孝道,事亲至孝。刘珝任职期间,母亲病亡,他离职回家庐墓三年。致仕回家后,侍候父亲极为孝顺。父亲死后,又在墓旁搭庐舍守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 *** 。安积忿,日夜思中珝。(5分)

(2)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5分)

10. C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句子,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如“珝”是“折”的主语,“王越”是“折”的宾语,故“珝又折王越”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设”在句中是“设立”的意思,故“西厂复设”应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根据句意可知,“遂独奏”的主语是“安”而非“珝”,故“安遂独奏”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

除B项。

11. C “赵惠文王十六年”不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而是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 *** 。

12. B “罢免了李孜省”错,由原文“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可知,刘珝只是秘密上奏章劝谏,稍微阻止了李孜省等人的阴谋,并未罢免李孜省。

13. (1)(刘珝)一向轻视万安,曾经斥责万安辜负国家不顾羞耻。万安愤恨郁积于心,日夜想法中伤刘珝。关键词“素”“薄”“中”,句意2分。

(2)万安贪婪狡猾,刘吉阴险刻薄。刘珝稍微好一些,但是因为喜欢谈论,人们认为他浮躁轻狂。关键词“顾”但是,只是;“谭论”,“谭”通假,谈论,“目”动词,认为。 句意2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