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怎么读-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 ***

admin2023-02-28 01:22:4323

丁丑怎么读,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 *** ?

吕蒙正(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980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988年,拜吕蒙正为宰相。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过洛阳两次看望吕蒙正,曾问其子中谁可为官。蒙正道:“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吕夷简,真乃宰相器也!”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岁,谥文穆,赠中书令。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其墓葬在尉氏县朱曲乡北二里小寨村内,海拔83.6米。冢高约20米,直径是66米,现保存完好。据《洧川县志》载:“吕蒙正字呈功,河南洛阳人。祖梦奇户部侍郎,父龟图起居郎。恶蒙正而逐之。蒙正流寓于洧,在此苦读。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状元第授临丞,太宗、真宗时以敢言著称,任三任宰相。卒谥文穆,葬于洧,建有祠堂,春秋致祭”。 墓周有小寨,墙高三丈(小寨村名由此而来),每逢春秋,乡人谒陵,登高远眺,空旷无际,爽气宜人,故有“吕祠爽秋”之誉,列入洧州八景之一。在吕蒙正墓南约一里许的地方,立有“吕蒙正养晦处”石碑一通,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立,1930年重立。另据记载,洛阳金石乡奉先里也有吕蒙正墓并有富弼所撰神道碑。旧志郑北四十里有吕蒙正墓。洧川在新郑北,是否指此墓,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查实。

丁丑怎么读-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

关于冰霜的诗句?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卜算子·咏梅》近代· ***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近代· ***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卖炭翁》唐·白居易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6.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琵琶行 / 琵琶引》唐·白居易 7.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琶行 / 琵琶引》唐·白居易 8.或为辽东帽,清 *** 厉冰雪 《正气歌》宋·文天祥 9.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元·王冕 10.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 11.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五代·李煜 12.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1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唐·王昌龄 14.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临江仙·寒柳》清·纳兰性德 15.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16.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琵琶行》唐·牛殳 17.时载酒,调冰雪 《满江红·翠幕深庭》宋·吴文英 18.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从军行》隋·卢思道 19.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20.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宋·苏轼 21.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 · 张孝祥 22.玉碗冰寒滴露华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 · 晏殊 23.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清 · 纳兰性德 24.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 《竹里馆》 唐 · 卢象 25.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苦寒行》 魏晋 · 曹 *** 2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三首》 唐 · 李白 27.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乐游原》 唐 · 李商隐 28.起看清冰满玉瓶 《南乡子·冬夜》 宋 · 黄升 29.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早春》 唐 · 白居易 30.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偶作寄朗之》 唐 · 白居易 31.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唐 · 杜甫 32.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从军行二首》 唐 · 王昌龄 33.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西江月·梅花》 宋 · 苏轼 34.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生查子·重叶梅》 宋 · 辛弃疾 35.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 《生查子·重叶梅》 宋 · 辛弃疾 36.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 · 苏轼 37.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立春偶成》 宋 · 张栻 38.沈李浮瓜冰雪凉 《忆王孙·夏词》 宋 · 李重元 39.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金缕曲(二首)》 清 · 顾贞观 40.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金缕曲(二首)》 清 · 顾贞观 41.冰与炭,周旋久 《金缕曲(二首)》 清 · 顾贞观 42.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 · 苏轼 43.冰明玉润天然色 《菩萨蛮(木芙蓉)》 宋 · 范成大 44.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 · 赵佶 45.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 辛弃疾 46.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47.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48.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49._(:з」∠)_

为什么今天的韩国人几乎只字不提?

乾隆帝南巡的时候,曾经发生了很多奇葩的事情,据史 *** 载,乾隆皇帝回至涿州的路上,有一个僧人率一幼童接驾,所该幼童是履端郡王永珹的次子。

这就是乾隆45年,第五次南巡回銮,到涿州时发生了一件幼童拦驾认亲的怪事。

事实上,永珹就是乾隆皇帝的第四子,他的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这个金氏 *** 族,比较得宠,居然生育了4个皇子,永珹就是其 *** 个儿子。

其实这永珹并不十分得宠,乾隆28年的时候,他被乾隆皇帝出继给了允陶,承袭郡王衔。幼童拦驾认亲的时候,永珹已经病逝。

永城的母亲淑嘉皇贵妃确实是 *** 族,为什么今天的韩国人几乎只字不提呢?不是不知道,而是另有原因。

淑嘉皇贵妃是 *** 人,但确是满族化的 *** 人,其祖辈曾经担任 *** 人编立的正黄旗属下的一个佐领

新达理的孙子常明,在康熙至雍正时期曾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等职,并兼领皇太极时期由 *** 人编立的正黄旗属下一个佐领,以及其中分出的汉军正黄旗属下一个佐领。

乾隆皇帝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是新达理的三弟三达理的孙子三保之女。

金佳氏为乾隆皇帝诞育了四位皇子,其中皇十一子永理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能够进入满族贵族阶层的 *** 族毕竟是少数,尽管是自愿投奔而来的 *** 族,大部分人只是上了旗籍,“被编为民”。

金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满族稀姓,清初2户,世居讷殷江、瓦尔喀等地,所冠汉姓金。

其姓氏著名人物有淑嘉皇贵妃,乾隆帝妃子,她是上驷院卿三保女,其兄为礼部尚书金简。

开始他们隶属于内务府汉军包衣,后奉旨出包衣,赐姓金佳氏,而淑嘉皇贵妃初为贵人,乾隆二年册封嘉嫔,迸嘉贵妃,薨后,才谥号为“淑嘉皇贵妃”。

生皇四子永珹、皇八子仪慎亲工永璇、皇十一子成哲亲王永理。

金简满洲正黄旗人,初隶内务府汉军,本 *** 金氏,新达理之弟达礼的曾孙,以乾隆贵妃兄,而被赐姓金佳氏,改入满洲旗人,乾隆朝曾经充任《四库全书》的副总裁。

可以看出,淑嘉皇贵妃出生于已经满族化的 *** 族家庭。

淑嘉皇贵妃的哥哥金简,初隶汉军旗,后来沾了妹妹的光,得到了重用,不仅赐姓金,而且抬旗入满洲旗分

查阅清宫档案时,咱们可以看到好很多关于 *** 氏的记载。

在清东陵,陪葬着一位 *** 族女子朴氏,诏封为奉圣夫人。她曾抚育过顺治帝和康熙皇帝,死后,陪葬在东陵风水墙外东侧,其丈夫也一起陪葬。称为“奉圣夫人园寝”,立碑勒文,甚为壮观。

而乾隆帝的淑嘉皇贵妃,金氏,也一样是 *** 族。

清宫中的皇贵妃大多数是上三旗中人,如康熙帝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为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帝纯懿皇贵妃为满洲镶黄旗。

皇贵妃中明确记载抬旗的当为乾隆帝的两位皇贵妃,即慧贤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

前者初隶出身卑贱的包衣,后被抬人满洲镶黄旗;淑嘉皇贵妃则初隶内务府汉军旗,后抬入正黄旗包衣,并赐姓金佳氏,实际上她本是一名 *** 族女子。

不过,她出身不高,父亲为上驷院卿,名叫三保,是正黄旗下包衣人,典型的奴仆出身。

她的哥哥金简,初隶汉军旗,后来沾了妹妹的光,得到了重用,不仅赐姓金,抬旗,还委以重任,授吏部尚书,掌控全国的官吏事务,可以说已经颇有权势了!

淑嘉皇贵妃虽说是 *** 族人,但是她是在关内长大,跟土生土长的 *** 人非常不同,而淑嘉皇贵妃的宫廷生活,更加没有涉及 *** 和韩国方面的任何历史事件

淑嘉皇贵妃频繁地生育,说明其在宫中很得宠,生育的4个皇子,除皇九子早殇外,余者都成年分府出宫,其中,永璇活了87岁。

而永理又十分擅长书法,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裕陵大碑楼中的碑文就是永理书写的,其书法也是颇见功底。

金氏死于乾隆20年,终年不足40岁。

乾隆帝淑嘉皇贵妃以其入宫较早,诞育4个皇子,追封为皇贵妃,葬入裕陵地宫之中,位在地宫金券左侧。

1928年7月,孙殿英盗掘裕陵地宫,淑嘉皇贵妃早已化为一堆朽骨。

据说淑嘉皇贵妃美如天仙,有嘉妃像留存后世,是嘉妃头戴冬吉服冠、身着冬季龙袍的半身肖像,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弟子所绘。

所以,乾隆二年十二月,她被封为嘉嫔,六年晋为嘉妃,十四年四月晋封为贵妃。

清朝时入宫备皇帝妃嫔之选,或配近支宗室,谓之“选秀女”。

尔后,“秀女”延及八旗蒙古、汉军,自然也包括八旗中适龄的 *** 姑娘。

正黄旗包衣人金氏三保之女被选中“秀女”,成为高宗弘历的皇贵妃,即是通过选秀女进入宫廷,她的一生跟 *** 和韩国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尽管现在的韩国人“只字未提”淑嘉皇贵妃,但是历史上的 *** 人却写过关于她的书籍。

*** 李押著《燕行记事》中,就记述金简女弟入选后宫为乾隆帝贵妃之事。

因金简胞妹被清高宗纳为贵妃,又生有四位皇子,深受高宗宠爱,死后追封为皇贵妃,作为皇帝“堂亲”,其家族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兄金简、金辉仕途亨通。

嘉庆初,仁宗“命其族改入满洲”,即将正黄旗包衣金氏抬入“上三旗”,赐姓金佳氏。

惟玉牒内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责妃之母家姓氏,交宗人府,于玉牒内淑嘉皇贵妃之母家,书写“金佳氏”

淑嘉皇贵妃的儿子,爱新觉罗·永理是清高宗第11个儿子,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乾隆54年封为成亲王。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加上身为皇子,所以能够翻看内府收藏,加上自身的收藏也十分丰富,书法名重一时。永理的楷书学习赵孟频、欧阳询,小楷出入晋唐,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

努尔哈赤有关“通和 *** ”的思想观点也被继承。皇太极在给阿敏的信中指出 *** 既经和好,其顺之民,不得秋毫扰害,乾隆皇帝也重视与 *** 的关系,也娶 *** 族女人为妻。

综上所述,淑嘉皇贵妃是 *** 人,但确是满族化的 *** 人,其祖辈曾经担任 *** 人编立的正黄旗属下的一个佐领。

淑嘉皇贵妃的哥哥金简,初隶汉军旗,后来沾了妹妹的光,得到了重用,不仅赐姓金,而且抬旗入满洲旗分。

淑嘉皇贵妃虽说是 *** 族人,但是她是在关内长大,跟土生土长的 *** 人非常不同,而淑嘉皇贵妃的宫廷生活,更加没有涉及 *** 和韩国方面的任何历史事件。

所以,今天的韩国人几乎只字未提到淑嘉皇贵妃。

东汉末年的动乱到底有多可怕?

曹 *** 《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 *** 曾经写过一首诗,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天下局势,这首诗起初讲的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然后说到联军不齐心,互相观望,不肯真的率军讨伐董卓,最后说到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惨状,说到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

然而最惨的还是老百姓,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暴露在荒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因此死去,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曹 ***

东汉末年不仅仅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其间瘟疫与战争并存,天灾与人祸同在,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的统计,公元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全国尚有人口5647万人,到了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三国时,全国人口总数为767万,在一百余年的时间中,人口减少了85%,这是一个相当动乱的时期。

一、天灾

东汉末年的天灾主要有:地震、蝗灾、螟灾、水灾、冰雹、海水倒灌、大旱等等,这种记载在史书中频繁出现,比如:

《后汉书 孝灵帝纪》: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河水清。。。。。。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

这里说的是公元171年二月十三日,发生地震,海水漫溢,黄河水清。同年五月,河东地裂(地震),落下冰雹,爆发了山洪。

《后汉书 孝灵帝纪》:夏四月,大旱,七州蝗。

古代地震

公元177年四月,大旱,七个州发生了蝗灾。

《后汉书 孝献帝纪》:丁丑,地震;戊寅,又震。乙巳晦,日有食之,帝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日。大蝗。

这里说的是公元194年六月初二,发生了地震;到了初三,又发生地震。三十日,发生了日蚀。皇帝因此不入正殿,不动兵器,不理朝政五天。随后又发生了大蝗灾。

根据统计,汉灵帝在位的20年间,发生了7次地震,汉献帝在位的31年间,也发生了7次地震,如此高强度的地震,给百姓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至于地震造成的 *** ,史书中根本没有记载,当时对于人口与财产的损失根本就没有人统计,这还只是地震带来的。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有蝗灾、螟灾和水灾,尤其是蝗灾,发生的次数不比地震少,往往是地震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蝗灾,蝗虫大量飞来,吃光了庄稼,导致老百姓地里根本没有收到,没有粮食吃,就会饿死很多人,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次人吃人的事件。

丁丑怎么读-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

蝗灾

《三国志 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公元194年,这一年一斛谷米价值五十多万钱,以至于出现“人吃人”,太祖曹 *** 便解散了刚招募来的新兵,因为养不起,没有粮食吃,连曹 *** 都没有粮食养军队了,那普通的老百姓拿什么活,没有东西吃只能饿死。

《后汉书 孝献帝纪: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

公元194年,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汉献帝进入正殿祭天求雨,派使者清理审查囚徒,对在押的轻罪犯人,进行宽恕。这时一斛谷要五十万钱,一斛豆麦要二十万钱,饿得人吃人,尸骨到处丢积。汉献帝派侍御史侯汶拿出京城太仓的米豆,为饥民施舍糜粥,而饥民经日而死者仍然没有减少。

古代水灾

很多自然灾害是叠加在一起发生的,地震通常伴随着蝗灾,大旱通常伴随着饥荒,暴雨与水灾共存,频繁的自然灾害让粮食欠收,人口大量减少,这也是东汉末年人口不断减少的原因之一。

二、人祸

《后汉书 陶谦传》:初平四年,曹 *** 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 *** 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 *** 攻打陶谦,打下彭城傅阳。陶谦退守郯城,曹 *** 打不下来,于是退兵。路过时攻下取虑、雎陵、夏丘,都进行了 *** 。 *** 男女共数十万人,鸡犬不留,泅水因此而堵塞不流通,从此五县地界之内,再没有人的踪影。当初三辅遭受李催之乱,百姓 *** 到陶谦这里的全被曹 *** 杀光。

这不是战争,这是 *** ,是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的 *** ,曹 *** 在攻打陶谦时,为了泄私愤, *** 了几十万徐州境内的百姓,导致五个县没有人烟,这就是人祸。

曹 *** 有屠城行为

《后汉书 袁绍传》:余众伪降,曹 *** 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官渡之战时,袁绍被打败,只带着少数人逃回了北方,袁绍剩下的部众假装投降,曹 *** 将他们全部 *** ,先后被杀的有八万人。

尽管史书上说袁绍的部将是假装投降曹 *** ,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战败,他的手下没有必要假装投降,这些人根本就是走投无路,无法跟随袁绍一起逃回北方,只能投降,结果曹 *** *** 了这些人,这叫杀降,这不是战争,是人祸,一次性就被曹 *** *** 了8万人。

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 *** 及其用下将领先后屠城有七八次之多,前后 *** 了数十万百姓,这些人白白被杀,完全就是人祸,屠城与杀降的事件在东汉末年时时发生,导致了大量无辜百姓被杀,人口大量减少,十室九空。

曹 *** 在官渡之战后杀降

三、瘟疫

东汉末年的另一大灾难就是瘟疫,而且先后持续数十年,大量百姓因此而死,甚至不少当时的名人也因为瘟疫而去世。

《后汉书 孝灵帝纪》: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二年(公元173年)春正月,大发病疫,派使者巡视送医药。

《三国志 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公元208年,曹 *** 抵达赤壁,与刘备交战,战斗失利,这时发生了大瘟疫,官兵死了很多,曹 *** 便带兵北回。

根据统计,汉桓帝时期,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瘟疫,汉灵帝时期,发生了五次规模较大的瘟疫,到汉献帝时期,瘟疫仍然不时流行,朝廷曾经派出医者四处施药,当时又没有疫苗,只能靠中药的救治以及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去世。

三国时期有严重的瘟疫

曹植《说疫气》: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强烈的传染病不断蔓延。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着丧失亲人的悲痛,哀伤的号泣声不时传来。有的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族俱亡。有人认为,疫气是鬼神带来的。而遭遇这次灾难的人,都是粗衣恶食、荆舍蓬门的贫苦百姓啊!想想那些华堂玉食、貂服厚褥的富贵人家,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而无知的人却用悬符的 *** 来驱秽,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啊!

东汉末年的瘟疫持续了数十年,到了魏晋时期,仍然存在,从曹植的文章来说,瘟疫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几乎是十室九空,有的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个家族都因病去世,建安七子中有五个人因为瘟疫在217年去世。

瘟疫导致十室九空

著名神医张仲景的家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一个二百余人的大家族既然有三分之二的人因为瘟疫而去世,张仲景因此而写下《伤寒杂病论》的医学著作。

四、战争

战争充斥着整个东汉末年,从汉灵帝在位开始,东汉 *** 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首先是东汉与羌人的百年战争,从公元57年开始,原来为东汉守卫边疆的西羌人开始叛乱,攻打东汉边界的郡县,一直到东汉灭亡,羌人与东汉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

到了汉桓帝时期,东汉著名将领段颎(字纪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三将(号称凉州三明)对羌人进行了残酷的 *** , *** 了数万羌人,勉强才平定了羌人之乱,到汉灵帝时期,羌人与东汉之间的战争仍然在持续。

《后汉书 孝灵帝纪》: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

汉羌战争

汉灵帝时期(公元168~169年),段颎讨伐先零羌就用了两年时间,除此之外,东汉境内及境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与叛乱,公元169年9月,荆州江夏郡蛮族叛乱,几乎同一时间,丹阳山越人叛乱,围攻太守,被击败,同年11月,鲜卑人抢掠并州,170年冬天,济南出现盗贼攻打东平陵,171年冬天,鲜卑人再次抢掠并州。

174年11月,鲜卑人抢掠北地郡与并州,175年5月,鲜卑抢掠幽州,176年夏天,益州夷人发生叛乱,176年12月,鲜卑人再次抢掠幽州,177年8月,东汉 *** 军主动出关攻击鲜卑,失败而归,177年12月,鲜卑抢掠辽西,178年春天,鲜卑人侵入酒泉。

179年12月,益州巴郡板楯蛮发动叛乱,180年4月,江夏蛮族再次发动叛乱,181年冬天,鲜卑人侵入并州与幽州,184年2月,黄巾 *** 爆发,这是东汉末年更大的农民 *** , *** 席卷了东汉十三州中的八个州,涉及人数数十万人,经过9个月的强力 *** ,在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名将的领导下,黄巾 *** 被东汉 *** 军平定。

黄巾 ***

黄巾 *** 中战死及被杀的人数至少有数十万人, *** 军 *** 了大量的 *** 军官兵、地方乡绅及无辜百姓,由于战败,大量的 *** 军被官兵 *** ,更多的人则投降于东汉 *** ,或者流入各地为寇,为东汉末年的战乱增添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后来出现的白波军、黑山军、青州军均为黄巾军余党,整个天下更加地不稳定,战乱频繁。

189年,汉灵帝去世,东汉朝廷陷入了权力斗争,大将军何进 *** 了宦官蹇硕,而何进本人则被张让、段珪为首的另一批宦官所杀,袁绍、袁术兄弟则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冲入皇宫之中 *** 所有宦官,何进的部将吴匡 *** 了何进的异母弟何苗,整个朝廷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被杀得差不多的时候,董卓进京了。

董卓是有史以来被史 *** 载下来最恶劣的政治人物,董卓在朝中可以任意 *** 官员,在地方上纵容手下军队任意 *** 百姓,对于投降董卓的军队,也是被 *** ,董卓执意迁都的行为,更是引发了严重的人道灾难,因此而死的百姓不计其数,董卓离开洛阳也是烧杀抢掠,东汉数百年的都城洛阳在董卓手中成为一片废墟。

董卓乱政

随后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攻入长安,王允被杀,吕布逃走,汉献帝陷入李傕与郭汜的斗争与混战之中,直到195年,汉献帝东逃洛阳,被曹 *** 迎立到许都,朝廷才稳定下来,然而此时整个天下却陷入了地方军阀混战的局面。

曹 *** 以兖州为根据地,逐渐消灭了吕布、袁术、张杨、袁绍,赶跑了刘备,200年,曹 *** 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207年曹 *** 远征乌桓,击败了支持袁氏兄弟的乌桓人,同年,袁氏兄弟被公孙渊所杀,208年,曹 *** 发动赤壁之战,结果输给了孙刘联军。

209年,周瑜在南郡之战中打败曹仁,211年,曹 *** 进入关中,与关中十部军阀发生混战,211年,刘备入川,到215年才拿下益州,同一时间,曹 *** 也占据了汉中,孙权则占据了交州,将势力扩展到两广地区。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

217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近两年的战争中,斩杀了夏侯渊,击败了曹 *** ,219年,关羽北伐,孙权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被杀,荆州三郡尽失,221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动了夷陵之战,第二年,刘备几乎全军覆没。

227年,诸葛亮开始北伐,234年,诸葛亮去世,随后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姜维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邓艾攻打蜀汉,同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280年,西晋灭亡了东吴,统一天下,三国正式结束,在整个三国时期,战争一直不断,因战争而去世的人不计其数,这就是东汉末年的战乱。

写出乾隆的年历?

乾隆年间大事记

乾隆元年(1736年 丙辰)

正月 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每年之建京师先蚕坛

二月 祭社稷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每年之定世宗山陵名泰陵设西陵总管大臣由泰宁镇总兵兼任

三月 太祖、孝慈皇、太宗、孝端皇、孝庄皇、世祖、孝惠皇、孝康皇、圣祖、孝诚皇、孝昭皇、孝恭皇加尊谥

七月 召 *** 事务王大臣九卿等宣谕密书建储谕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上追谥明建文帝恭闵皇帝

八月 祭大稷、大社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每年之

九月 御试博学鸿词百七十六人于保和殿授刘伦等官

十月 奉皇太送世宗梓宫至泰陵

十月 御乾清门听政亲王允礼坐事罢其双俸冬至祀天于圜丘乾隆帝亲至行礼自每年之

年 停捐纳制定清厘僧道之法发度牒妇女须四十上方许出家

乾隆二年(1737年 丁巳)

二月 乾隆帝奉皇太送孝敬宪皇梓宫至泰陵

三月 葬世宗于泰陵孝敬皇祔葬世宗、孝敬皇祔太庙

四月 祀天于圜丘奉世宗皇帝配享释放雍正末年获罪傅尔丹、岳钟琪

五月 御试翰林、詹事等官擢陈大绶等三员等余各升黜有差祭地于方泽奉世宗皇帝配享

七月 御试续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万松龄等官

八月 用嵇曾筠议命筑浙江鱼鳞大石海塘

闰九月 马兰峪陵(即乾隆帝裕陵)工竣

十月 修盛京三陵乾隆帝谒东陵各陵

十月 改泰陵总管副都统祭告泰陵乾隆帝释服皇太圣寿节御慈宁宫乾隆帝行礼庆贺自每年之命仍设军机处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尚书讷亲、海望侍郎纳延泰、班第军机大臣

十二月 乾隆帝御<-太和殿嫡妃富察氏行册封礼册封大学士高斌之女贵妃侧福晋乌拉纳拉氏娴妃晋纯嫔苏氏纯妃晋贵人金氏嘉嫔命释皇十叔允封辅国公集乾隆帝皇子时期所著诗文《乐善堂全集》刊刻成书

乾隆三年(1738年 戊午)

正月 初行元旦朝贺礼乾隆帝率王下文武大臣诣寿康宫庆贺皇太礼成再御太和殿受百官之贺自每年元旦此祈谷于上帝奉世宗配享初幸圆明园奉皇太居畅春园谒泰陵命鄂尔泰京 *** 切事务

二月 举经筵自每年春秋仲月举行次举行耕藉礼奉雍正帝之法四推四返自每年此

三月 乾隆帝诣太学释奠御彝伦堂命讲《庸》、《尚书》皇六弟弘曕过继给亲王允礼

年 定宗室子女世系远者婚姻听其便无须候旨指配

乾隆四年(1739年 己未)

正月 召王大臣、翰林、科道及督抚学政京者99人赐宴于乾清宫西暖阁赋柏梁体诗

九月 谒东陵各陵乾隆帝因病命和亲王弘昼代行孟冬时享礼

十月 庄亲王允禄与理亲王弘晳等人结党,宗人府议削爵圈禁谕:庄亲王宽免理亲王弘晳、贝勒弘昌、贝子弘普俱削爵弘升永远圈禁弘皎王爵系皇考特旨从宽留王号停俸

十二月 谕旗下 *** 近便随侍处当差只宜外围熟火打扫处服役

乾隆五年(1740年 庚申)

年 于圆明园西北隅建安佑宫庙寝制奉圣祖、世宗圣容重辑《大清律历》成《大清统志》修成

乾隆六年(1741年 辛酉)

二月 御史丛洞请暂息行围乾隆帝行围乃饬兵怀远之意训之皇五子永琪生母贵人珂里叶特氏(即愉贵妃)

七月 初行秋狝大典奉皇太于避暑山庄

十月 谕总管 *** :御笔匾十面著挂于十二宫其永寿宫现有匾此十匾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之至千万年擅动晋嘉嫔嘉妃晋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贵人愉嫔贵人叶赫拉氏舒嫔

十二月 谕:各宫太妃、母妃、妃宫所有移给本家其家之物亦许向宫内传送

乾隆七年(1742年 壬戌)

八月 定皇亲蚕礼谕:嗣凡挑选内务府女子有妃、嫔、贵人等姐妹及兄弟之女选入使女者著总管查奏

十月 命执法宽严务归平允定大祀南郊前日先诣斋宫斋戒定《宫现行则例》共计18门定 *** 官秩得超过四品永例谕令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纂修《国朝宫史》

乾隆八年(1743年 癸亥)

正月 遣和亲王弘昼代祀先农坛用和韶乐与乾隆帝亲祭同著令考选御史杭世骏对策言满汉畛域太分被革职

四月 命奉宸苑试行区田法

六月 御史陈仁请经史考试翰林官宜用诗乾隆帝嘉纳之

七月 奉皇太自热河起驾诣盛京谒陵此首次谒盛京陵寿祺皇太妃逝辍朝十日

九月 奉皇太谒永陵、福陵、昭陵行大享礼乾隆帝御盛京皇宫崇政殿受贺御大政殿赐酺诣文庙释奠幸讲武台大阅谕王公宗室大臣等洁蠲礼典训导民兵勿忘淳朴旧俗乾隆帝亲祭宗室、功臣岳讬、扬古利、额宜都、费英东墓遣官望祭长白山、北镇医巫闾山及辽太祖陵

十二月 谕令张照、梁诗正、励宗万等编宫所藏道释画目录《秘殿珠琳》

乾隆九年(1744年 甲子)

正月 于西苑瀛台赐宴准噶尔特使

二月 谕令张照、梁诗正、励宗万等编宫所藏绘画目录《石渠宝笈》

四月 先蚕坛建成乾隆帝诣圜丘行大雩礼特诏贬损仪节示虔祷祭地于方泽乘辇设卤簿

九月 重修翰林院竣工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赋诗复御制柏梁体诗首句群臣次赓续幸贡院赐御书匾联额幸观象台

年 谕于敏等始编内府所藏宋元明善本书目《天禄琳琅》雍亲王府 *** 庙申斥科场弊端顺天府乡试稽查严密敢入场者达2800余人

乾隆十年(1745年 乙丑)

正月 始召大学士、内廷翰林于重华宫联句

三月 乾隆帝幸鄂尔泰第视疾加太傅

五月 颁御制《太学训饬士子文》于各省学宫同世祖《卧碑文》、圣祖《圣谕广训》、世宗《朋党论》朔望宣讲

七月 于香山旧行宫基址建静宜园

九月 遣官祭明陵修明愍帝陵

十月 晋娴妃娴贵妃贵人魏佳氏令嫔(即嘉庆帝之母)愉嫔愉妃

乾隆十年(1746年 丙寅)

二月 定皇行亲蚕礼之年遣妃代行

闰三月 饬陕西修列代陵墓

四月 诫军机处泄漏军机

七月 改瀛台崇雅殿敦叙殿赐宴宗室王公遵旨长幼列坐行家人礼并引至淑清院流杯亭游览

九月 奉皇太谒泰陵巡幸五台山

十二月 大学士张廷玉年老命其子张若澄南书房行走设养鹰处、养狗处饲养鹰狗助围猎

年 禁民人出山海关

乾隆十二年(1747年 丁卯)

六月 谕明年奉皇太东巡命各衙门预备各项事宜派张广泗率军开始平定大小金川叛乱

十二月 年定庆贺皇太寿辰许二品命妇入班改香山行宫静宜园定坤宁宫祭神背灯供献

年 八旗汉军愿外省居住者京禀报该旗外呈明督抚准其随便散居命修《续文献通考》

乾隆十三年(1748年 戊辰)

二月 奉皇太率妃嫔东巡山东驻曲阜诣阙里谒孔林祭少昊、周公留曲柄黄盖于孔府大成殿

三月 皇富察氏逝于山东德州舟次乾隆帝哀痛至极兼程还京师殡皇于长春宫乾隆帝辍朝九日亲定大行皇谥孝贤 并责皇长子永璜于皇丧事能尽哀罚其师傅、谙达俸禄移大行皇梓宫于景山观德殿

六月 谕禁廷臣请立太子

七月 皇太懿旨:娴贵妃拉氏承体坤宁先册立皇贵妃摄行六宫事

十月 移孝贤皇梓宫于静安庄乾隆帝至静安庄奠酒于西苑丰泽园赐宴平定金川之士傅恒等至宝谛寺阅八旗演习云梯兵至堂子行祭告礼及祭吉尔丹纛

十二月 定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满、汉员或二员改所兼四殿二阁三殿三阁

年 景山寿皇殿由景山东北移建至景山正安佑宫之制并御制碑记设三旗包衣先锋营演习马上技艺更定皇帝仪卫大驾卤簿法驾卤簿行驾卤簿銮驾卤簿行幸仪仗骑驾卤簿合三者大驾卤簿厘定皇帝二十五宝

乾隆十四年(1749年 己巳)

二月 大金川之役无功而罢乾隆帝决定撤兵乾隆帝至西苑丰泽园演耕

四月 御太和殿行册封娴贵妃乌拉拉氏皇贵妃晋嘉妃贵妃舒嫔舒妃令嫔令妃贵人陈氏婉嫔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庚午)

正月 乾隆帝幸西苑紫光阁赐宴准噶尔使 *** 宴

二月 奉皇太西巡五台山阅视永定河堤工程

四月 罢致仕大学士张廷玉太庙配享

五月 谕九卿科道直陈得失

八月 礼部请遣皇贵妃代皇行祭先蚕礼乾隆帝妃所代代也位未正何代由御太和殿册立皇贵妃乌拉纳拉氏皇奉圣祖、世宗御容于景山寿皇殿

年 给皇太祝寿于瓮山建大报恩延寿寺更山名万寿山易西湖名昆明湖

乾隆十六年(1751年 辛未)

正月 奉皇太第次南巡江浙命更定圜丘大享殿祈年殿

二月 南巡至江宁祭明太祖陵

四月 南巡驻泰安府祀东岳庙遣履亲王允祹代行常雩礼

六月 册贵人陆氏庆嫔贵人巴林氏颖嫔

十月 皇太六旬圣寿大庆于京西西直门外长河畔建万寿寺并皇太自长河至高粱桥易辇进宫于该处建倚虹堂

年 云、贵、鲁发现伪撰奏本、朱批准噶尔部内乱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壬申)

正月 设盛京总管内务府大臣盛京军兼管

三月 儒臣巴克达等上疏改满洲衣冠而效 *** 服制发布上谕训诫八旗子弟学习骑射娴熟国语并于紫禁城箭亭、西苑引见楼及侍卫教场、八旗教场立碑刊刻

年 查办伪奏本案

乾隆十八年(1753年 癸酉)

正月 授和亲王弘昼议政大臣

二月 奉皇太至涿州荷花淀阅水围视永定河工程

十月 江西生员刘震宇所著《治平新策》有更衣服制度等语被斩

年 申禁朝官与诸王交通往来禁译满文小说

乾隆十九年(1754年 甲戌)

四月 册封总督苏图之女戴佳氏忻嫔

五月 巡盛京再至避暑山庄召见准噶尔部三车凌

九月 谒永陵、福陵、昭陵御大政殿盛京宗室觉罗军等进御宴

十月 于避暑山庄赐宴阿睦尔撒纳

年 会各省驻防汉军照京城汉军之例听散处民乘准噶尔部内乱发兵进攻

乾隆二十年(1755年 乙亥)

六月 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先师孔子皇太上徽号午门受俘

九月 蒙古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入觐途反叛

十月 达瓦齐等被解至京师行献俘礼乾隆帝御午门受俘

年 谕八旗力戒效法 *** 习气并准与 *** 唱和往来

乾隆二十年(1756年 丙子)

二月 谒泰陵巡山东诣孔林

五月 *** 李连栋于圆明园纵火偷盗李连栋 *** 示众其父母兄弟五人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奴

年 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再次纠合部众准备复乱取消八旗驻防兵丁得驻防地私置田产禁令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丁丑)

正月 奉皇太第二次南巡江浙

三月 清军再攻准噶尔部彻底平定该部

四月 因直隶总督方承观劾奏巡检张若瀛擅责内监僧人被乾隆帝斥识大体下谕内监外生事者听人责惩

六月 拒绝英人赴浙贸易规定与西洋贸易仅广州处通商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戊寅)

十二月 因日蚀左副都御史孙灏奏请明年停止巡幸乾隆帝斥其识见舛误并效法皇祖练武习劳谕外

年 设内务府 *** 工程处负责勘估核销宫殿、苑囿、热河行宫等重大工程派兵进军天山两路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己卯)

七月 清军继续扫除大小和卓木叛域二人被杀天山南北路底定平回之役结束

十月 平定回部率诸大臣诣皇太寿康宫庆贺

十二月 晋庆嫔庆妃颖嫔颖妃贵人博尔济吉特氏豫嫔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庚辰)

正月 再平准回二部御午门受俘

十月 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生于圆明园天地家春母令贵妃魏佳氏

年 于伊犁兴办屯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辛巳)

正月 紫光阁落成赐宴被画像功臣及文武大臣、蒙古王公等

二月 奉皇太巡五台山谒泰陵

十月 万寿山清漪园建成皇太七旬举行大庆

年 <--pw-->《国朝宫史》编纂完成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壬午)

正月 奉皇太第三次南巡江浙于海宁阅视海塘

五月 封贵人和卓氏容嫔

十月 设立伊犁军统辖天山南北路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癸未)

正月 乾隆帝御西苑紫光阁赐爱乌罕、巴达克山、霍罕、哈萨克各部使者宴停止恰克图互市

五月 圆明园九洲清宴火灾皇六弟亲王弘曕至与诸皇子谈笑露齿乾隆帝悦干预朝政罪削弘曕爵仍赏给贝勒和亲王弘昼好演丧仪使家人祭奠哀泣乐至仪节僭妄罪罚俸三年

九月 晋忻嫔忻妃

十月 出继皇四子永珹履亲王允祹之孙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甲申)

年 取消丝绸出口禁令命重修《大清统志》

乾隆三十年(1765年 乙酉)

正月 奉皇太第四次南巡江浙皇乌拉纳拉氏忤乾隆帝意又自剪发辫命其先返京城

四月 亲王弘曕逝

六月 晋令贵妃魏氏皇贵妃

十月 封皇五子永琪荣亲王

年 准八旗大臣子弟体参加科举考试毋庸奏明请旨甘肃大地震滇缅间诸土司屡与缅人冲突缅甸之役开始

乾隆三十年(1766年 丙戌)

正月 诏自本年始普免各省漕粮次

五月 皇十五子永琰所执扇头有题画诗句落款兄镜泉三字系十阿哥永瑆所书训谕皇子得效法书生习气而疏于满洲根本

年 《大清会典》成书较前两朝《会典》增加《事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丁亥)

三月 阅视子牙河堤

年 《续文献通考》成书命续修《续通典》、《续通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戊子)

八月 复俄罗斯于恰克图通商

十月 晋庆妃庆贵妃容嫔容妃贵人钮祜禄氏顺嫔

年 发生两淮盐政提引征银案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己丑)

十二月 巡幸天津

年 缅甸之役清军久攻克士死伤甚众至此清廷下令撤兵令各王公属下之人从外任来京者得谒见本管王公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庚寅)

正月 因六十寿辰明年皇太八十圣寿下诏普免全国额征地丁钱粮

五月 皇八子自园擅自进城夺上书房行走观保、汤先甲职并训诫之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辛卯)

正月 渥巴锡汗率领土尔扈特部踏上回归祖国征途

二月 奉皇太东巡山东

十月 册封都统四格之女贵人汪氏敦嫔举行皇太八旬圣寿庆典

年 大小金川之役开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壬辰)

正月 诏开四库馆网罗天下遗书

十月 三通馆进呈所纂《嘉礼考》于辽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叙载未能明晰再度申谕衣冠代昭度得辄改衣冠去淳朴之风

年 停止五年编审人丁旧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癸巳)

闰三月 命刘统勋等《四库全书》总裁

十月 再次秘密建储皇十五子永琰储君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甲午)

七月 于敏未奏 *** 高云从嘱托公事下部严议高云从被斩

八月 山东王伦反对官府额外加征口号率众 ***

十月 晋敦嫔敦妃

年 赐内大臣副都统和尔经额之女喜塔腊氏皇十五子嫡福晋

乾隆四十年(1775年 乙未)

年 《天禄琳琅》编成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抉择使群言悉归雅正

乾隆四十年(1776年 丙申)

二月 金川土司索诺木势穷请降两金川之役结束命绘平定金川前五十功臣像悬于紫光阁

三月 再奉皇太巡山东奠孔子谒孔林回銮行至涿州有僧携童子迎驾自称皇四子永珹子诘之童子称僧教妄语斩僧童子发伊犁命户部侍郎和珅军机处行走

四月 于瀛台亲审大小金川战俘并于紫光阁宴凯旋士

十月 命《四库全书》馆详核违禁各书分别销毁

十二月 命于国史立《贰臣传》

年 归政颐养之所宁寿宫建成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丁酉)

正月 御阅武楼阅兵命诸王大臣、外藩蒙古及回部、库车、哈萨克使臣、金川土司等从观皇太逝于圆明园长春仙馆奉安于慈宁宫正殿乾隆帝含清斋倚庐谕穿孝百日王大臣官员等二十七日服除上大行皇谥孝圣陵泰东陵

四月 乾隆帝亲送孝圣皇梓宫往泰东陵

年 令广东禁洋船运棉进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戊戌)

正月 追复多尔衮、多铎、代善、济尔哈朗、豪格、岳托原爵配享太庙世宗晚年有谕由复允禩、允禟原名收入《玉牒》并配享太庙

七月 谒盛京各陵

九月 东巡回銮路途锦县生员金从善疏言建储、立、纳谏、施德被处斩申谕立储流弊及宣布归政日期

十月 徐述夔《柱楼诗集》案发

十月 因敦妃殴死宫女受罚降敦嫔禁止贡献整玉意及大玉

年 升热河厅承德府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己亥)

二月 命从所焚书辑《明季诸臣奏疏》其切彼时弊病足资考鉴建江南龙泉庄等行宫

八月 命和珅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

十月 补晋贵人伊尔根觉罗氏循嫔顺嫔顺妃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庚子)

正月 乾隆帝第五次南巡江浙

五月 云贵总督李侍尧收受属员银两众多处斩监候

七月 *** *** 自藏入觐于万树园赐宴

八月 七旬万寿节御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受群臣庆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辛丑)

二月 西巡五台山

七月 查办甘肃捏灾冒赈等贪污案原总督勒尔谨赐死前任布政使王亶望处斩现任布政使王廷赞处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壬寅)

正月 第部《四库全书》缮写完成建盛京文溯阁

二月 御文渊阁赐宴《四库全书》总裁等官

四月 和珅、刘墉同御史钱澧查办山东贪污案

八月 皇十五字永琰第二子绵宁(即道光皇帝)生于紫禁城撷芳殿母喜塔腊氏

九月 建杭州文澜阁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癸卯)

八月 赐 *** *** 玉册玉宝

九月 至盛京谒陵御崇政殿受贺至清宁宫祭神于大政殿赐宴宗室命皇子、王公等及三、四品顶戴宗室1308人入宴命皇十子永瑆等迎从京师太庙撤下谥册谥宝至盛京供奉于盛京太庙申谕詹事府备词臣升转之阶及建储之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甲辰)

正月 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江浙

九月 命举行千叟宴

年 第艘美国商船--国皇号抵广州

乾隆五十年(1785年 乙巳)

正月 登位五十年大庆举行千叟宴宴亲王下60岁上3000人于乾清宫

十月 乾隆六十年乙卯正旦推算日食宣谕定次年归政

年 令直隶、山东、河南推广种植甘薯

乾隆五十年(1786年 丙午)

三月 西巡五台山

七月 御史曹锡宝 *** 和珅家人刘全反实其革职留任

十二月 因清兵 *** 搜捕天地会众并焚烧村庄相威胁彰化林爽文率众 ***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丁未)

三月 重修明陵成乾隆帝临阅申谕严禁樵采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戊申)

二月 晋和珅三等伯爵林爽文与另 *** 领袖庄大田均被俘 *** 失败

六月 *** 阮氏打败黎氏国王黎维祁出走清廷黎氏守藩奉贡甚谨欲恢复黎朝统治遂派两广总督孙士毅统兵征讨 *** 之役开始

八月 秋狝木兰大水停围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己酉)

六月 清廷鉴于阮氏遣使求和赦其罪允其纳贡改封阮光平 *** 国王

九月 廓尔喀遣贡使入觐

十二月 明年八旬万寿命镌刻八徵耄念之宝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庚戌)

正月 普免全国各直省钱粮

三月 巡山东登泰山谒孔庙、孔林

八月 八旬万寿御太和殿受群臣及使节朝贺礼毕至宁寿宫、乾清宫赐宴

十月 内阁学士尹壮图奏陈吏治腐败遭乾隆帝斥责尹 *** 往外省山西调查库亏受多方挚肘未能查出亏空反被治挟诈妄议罪

年 四大徽班进京

丁丑怎么读-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辛亥)

八月 皇孙绵宁随围引弓获鹿乾隆帝大喜赐其黄马褂、花翎廓尔喀索岁币得进攻藏清廷派兵反击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壬子)

十月 击退廓尔喀入侵颁布《钦定 *** 章程》乾隆帝撰《十全武功记》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癸丑)

四月 宣谕设金奔巴瓶于前藏大昭寺及京师雍和宫公同掣报出灵童除王公子弟私作灵童陋习

七月 于避暑山庄万树园召见英国来使马噶尔尼等人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甲寅)

八月 御宇周甲普免各省漕粮

十二月 晋陈廷伦之女贵人陈氏芳嫔

乾隆六十年(1795年 乙卯)

正月 贵州苗民石柳邓等 ***

九月 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孙、王大臣等宣示立皇十五子永琰太子明年嗣皇帝元年

十月 颁嘉庆元年时宪书普免明年地丁钱粮

十月 命皇太子居毓庆宫

十二月 谕:朕于明年归政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传位皇太子祭告天、地、太庙、社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