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咋读-这个字的功底怎么样
庚子咋读,这个字的功底怎么样?
这幅如果只有一个错误,那就是一切错了。如果说这是书法,估计没有人信。反正我是不信。
就算这是一幅书法作品,也是一幅有“罪“的作品,有五宗罪。
一宗罪,以刷代笔。毛笔的优势在于,毛笔是圆的,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出锋,也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所以,毛笔虽难控制,却也极自由,极丰富。如果用毛笔去刷字,真是对毛笔的极大浪费。
判断字是不是刷出来的有一个简单的 *** ,刷子的两根毛之间,其位置基本不变,刷字时形成的轨迹不可能出现缠绕的感觉,而是一种大致的平行关系,如下图:
二宗罪,不知提按。提按是书法形成节奏感的主要技法,这基于毛笔是软笔,其丰富性无可比拟,精细入微的提按,在宣纸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对比,明快的节奏。用毛笔而不知提按,简直就是污辱毛笔呀。
不懂提按的表现是,写字均匀用力,没有变化,直来直去,如下图;
三宗罪,乱用墨法。书法的根本是用线条表现节奏与韵律,墨法在书法中只是随书写者内心的情绪和书写的进程而自然的变化,浓淡干湿贵在天成。近代书论家叶百丰在《书说》这么说:“以浓淡澡润取媚于书,乃子厚(柳宗元)之恶习,可见,用国画调色的 *** 来写字,是违背书法本意的。
这种故意调出墨色,让线条显出层次的做法不高级,也是不足取的。
四宗罪,文法不通。这幅所谓的作品题有“山高人为峰,峰高人攀登。”文法不通,“山高人为峰”出自“海到尽头天是岸 山至高处人为峰。”山高人为峰的本意为,山再高,也没有人高,有志之人能登高山,成为山的顶峰。此处再加一句峰高人攀登,简直是狗尾续绍。
中国诗词的“不说尽”和意境美,被这一句峰高人攀登 *** 殆尽,可悲。
五宗罪,礼法混乱。赠书法作品与人,落上别人的名字,叫上款。何为上款,就是要放在尊贵的位置,一般要靠上靠右,放在左下的只能是自己的款识。
无知者无畏,可见一斑。
不总结了,欲加之罪 ,不怕我肚子里没有词汇,因为这幅字实在是有太多错误,太多漏洞。
如果有人说,你太苛刻了,如果只让你说其中的一个错误,你会怎么说?
我会说,好吧,那就是“一切错了”。
为什么美国把庚子赔款的钱退还回来了?
清 *** 驻美国大使梁诚努力游说,加上当时中美两国的形势,才使得美国国会,同意将到那时为止,应支付的1700万美元赔款,用于创办清华大学,和设立庚子赔款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何况当时,美国人也有自己的打算盘。
根据1901年9月签订的《辛丑条约》,清 *** 支付赔款共4.5亿两白银。条约规定,所有款项在39年内、即到1940年以前,全部付清,利息为4%。这样,单是利息就有1亿两白银。本金和利息相加,赔款高达5.5亿。
这笔巨额赔款是这样被瓜分的: *** 28.97%、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7.32%,另外,比利时、奥匈帝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挪威,也分得少许。
美国的7.32%,按当时的汇率算,本利相加约8000万美元。由于1882的《排法法案》,中国移民和劳工,在美国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甚至十分悲惨。在那以后的10数年,矛盾有增无减。消息传回中国,反美情绪日益高涨。到1904年,中国 *** 美国商品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成千上万吨机械、棉花、粮食、汽油、日用产品,还没进入中国的港口就被退了回去,美国出口中国的商品数量锐减。美国的传教士,也在中国受阻。在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的情况下,美国如果武力解决商业矛盾,可能会导致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冲突。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梁诚了解到,美国实际获得的庚子赔款数额,远 *** 们最初的期望。于是,他联络了众多在中美关系上有影响力的人物,施压美 *** 归还庚子赔款。美国商会、美国基督教协会,也积极配合。
但是,也有更多美国人,不赞同归还赔款。争吵之中,美国 *** 接受了梁诚的提议,将赔款用于教育和文化投入。罗斯福认为,将赔款用于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教育,是美国参与中国改革 *** 契机。改善了中美关系,也会使美国的利益更大化。
然而,这笔钱究竟怎么花,大家却都没有主意。这时,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斯,提出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伊利诺伊大学,是最早接收中国留学生、授予中国学生博士学位的大学之一。
詹姆斯对中国留学生,有非常好的印象,还留下过中国学生任他的助手。罗斯福总统,最终同意了詹姆斯的计划。要接收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自然得为他们接受美国的考试、赴美留学作准备,于是便有了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最初是作为留美预科学堂而设立的。
留学考试十分严格,以1927年为例,报名的学生人数是630,最后只有47人通过了考试成功赴美。从1909年到1929年,共有1300名中国学生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留学,如:胡适、杨振宁、赵元任、钱学森、竺可桢等。他们留美归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科学界和教育界。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免除了中国剩下的约5000多万美元赔款。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行为,对其他 *** 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俄罗斯(后来是苏联)和日本,也建立了类似的奖学金。英国用赔款在中国建铁路,法国则用来在中国开银行。
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
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中文国名中,以单字加一个“国”为简称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泰国这六个国家(大家可以找一份中文世界地图自行验证),因为题目只提到了美国,其他几个国家就不展开说了。
美国的正式国名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ica”,中文译名为“ *** 合众国”,“ *** ”对应“Ameica”,“合众国”对应“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因此要搞明白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就要从专名“Ameica”和通名“The United States”这两块入手。
“Ameica”除了代指美国,也可以表示美洲。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发现“印度”后,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最早意识到所谓的“印度”实际上是一块新 *** ,并用自己的拉丁语名字给这块新 *** 命名为“Ameica”,并在后来得到认可与使用。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将美洲的概念传入中国,在1602年利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对“Ameica”包括美洲在内的世界五大洲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将美洲音译为“亚墨利加”,注文
“若亚墨利加者,全为四海所围,南北以微地相联......自古无人知有此处,惟一百多年前,欧罗巴人乘船至其海之地方知。然其地广阔而人蛮滑,迄今未详审地内各国人俗。”
此后,亚墨利加、墨利加、美理哥等变体成了当时中国人对美洲“Ameica”主流译名。
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抵达广州,这是美国自 *** 后 *** 次以美国人的身份造访中国,但美国人和英国人在相貌、语言、服饰几乎一样,因而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两者的不同,最后还是英国人提出来“呵嘪哩噶(Ameica)另有旗号,不要和他们混到一块”。
不过广东民间有根据旗帜区分洋人的习惯,他们看到美国商船上的星条旗,并称美国为“花旗国”,同一时期,广东民间也根据西洋语,以方言将“Ameica”音译为“咪坚”、“米利坚”、“弥利坚”,或是直接成为米国,这也影响到了后来日本对美国国名的翻译。
进入19世纪,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来到中国从事贸易活动,人们对美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例如1808年,两广总督吴雄光了解到:“米利坚原系英吉利管辖,后来小法兰西国叫我国以我国(美国)夷人不服英吉利经管,已二十多年”。又如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惟米利坚货船较多,亦最为恭顺,该夷并无国主,只有头人(总统),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贸易事务任听各人自行出本经营,亦非头人主持差派。”
当然,为了避免中国对美国有什么奇怪的误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参与到宣传自己国家的行动中,比如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用中文写了一本《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全书四万字,除了介绍美国的基本情况,还专门对美国的国名进行了解释:
“夫美理哥合省(The United States of Ameica)之名,乃正名也。或称米利坚、亚墨理驾、花旗者,盖米利坚与亚墨理驾二名,实土音欲称船主亚美理哥之名而讹者;至花旗之名,则因国旗之上,每省一花,故大清称为花旗也。之所云美理哥者。即亚美理哥也;合省者,因前各治其地,国不相联,政无专理,后则合省而以一人为首领,故曰合省。”俾治文所说的“
美理哥合省”和后来的 *** 合众国已经十分接近,体现了美国联邦制的国家性质。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也意识到了美洲和美国的区别,例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林则徐《四洲志》,都将美国译为“育奈士跌国”,即“United States”的音译。由于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一个联邦共和国,所以译为“育奈士跌国”问题并不大,只是“育奈士跌”晦涩难读,并没有得多普及,人们还是更习惯米利坚这样的名称。
1844年,美国人在 *** 战争后也想分一杯羹,派出特使与清朝签订《望厦条约》从而获得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权利,是中美之间的 *** 个不平等条约。在条约落款中,中国的落款为“中华大清国”,美国的落款为“亚美理驾州大合众国”,此后美国在与中国的交流中,一直使用“亚美理驾合众国”的译名。
从亚美理驾合众国变成 *** 合众国,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1860年,曾国藩上书咸丰皇帝,希望能借助洋人的力量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在奏折中曾国藩 *** 次使用了“ *** ”这个名称, 认为“ *** 人性质醇厚,其余中国素称恭顺”,可以为援助剿太平天国。1871年,洋务运动 *** 批公派留学生也以美国为留学国,曾国藩在奏折中写道:“查美国新立合约第七条内载,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更优等国人民一体优待。”这也是“美国”这一简称 *** 次出现在官方文书之上。
此后,美国、 *** 、 *** 合众国的译名逐渐定型确定了下来,而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老牌帝国的国名演变过程,也和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李唐到底是鲜卑王朝还是 *** 王朝?
肯定是 *** 王朝。
先不说李唐的血统,争来争去说得清吗?开棺验DNA?
再说了,确定一个王朝、一个国家政权的民族属性就只看血统?
要知道 *** 是格鲁吉亚人、 *** 名义上是 *** ...................
康熙皇帝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是佟图赖的女儿。佟图赖是一位血统纯正的汉族人,父亲叫做佟养真 。佟养真是一位商人,1618年努尔哈赤攻克旅顺后,就投奔了努尔哈赤,编入了汉军镶黄旗。
嘉庆皇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是 *** 的后代,也是清朝唯一一位辛者库出身的皇贵妃。乾隆25年(1760年)生下皇15子永琰(即嘉庆帝),一直到乾隆30年(1765年)才被晋封为皇贵妃;但是到她死了,乾隆也没有追封她为皇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她是内务府管领魏清泰的女,而这个魏清泰也是拖了女儿的福,才被抬入旗籍的。
清朝入关的10位皇帝当中,多达9位有汉族血统,尤其康熙、嘉庆2位的汉族血统占了一半;其他7位则不到一半。那是不是可以意 *** 清朝是 *** 政权?
要分析一个政权的民族属性还是要看她对待主体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政策,可以对比下李唐与满清的方方面面:
政治上首崇满洲
满汉双轨制,就是大清帝国的权力结构,在中央的阁部,必定双设 *** 。例如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无不双设 *** 并严分满汉。以六部为例,通清一代均设满汉二尚书,满汉左右侍郎各二名,就是说每部有正部长二、副部长四,而且都强调族群出身,凸显以满驭汉。而且满洲大臣得以任职主要来自八旗子弟世袭的身份及特权,与汉大臣主要靠科举晋身的尺度,有很大区别。
而管理“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的理藩院,专设满人理藩院尚书职位,禁止 *** 担任。
除了中基层官员外,太平天国之前满蒙八旗占据了地方督抚及中央七成以上的关键职位,独霸了核心阶层。是清王朝等级民族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
经济特权
入关时通过圈地、占屋、投充等暴力掠夺手段,满人就发了大财,占有大量田庄、土地等。满人不需要缴纳钱粮,清朝 *** 曾颁布法令“凡八旗壮丁,差役、粮草、布匹,永停输纳”,这意味着,旗人从出生开始便不再有缴粮纳税的负担。
更何况满人还有铁杆庄稼可吃,兵丁月饷4两银子,饷米46斛。除了每月领取的粮饷,八旗兵每个季度还可以领取“季米”一次。此外,满人还有一些福利收入。比如皇帝遇上什么大喜事,就会来个“遍赏八旗”,每个兵丁能额外领到一个月的饷银。还有遇上红白喜事,也有银两补贴。因此说满人出生带“矿”并不为过。
法律特权
司法方面,满人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京师平民满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件由户部现审处审理。地方涉及满人的案件,只能提出审理意见,交由相应的满人审判机关——理事厅处理,理事厅是类似“军地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八旗驻军和地方关系,官员也都由满人担任。满人的刑罚执行也不同于 *** ,斩立决者可以减为斩候监,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则有专门的监狱。
犯死罪的满人,只要直系亲属及兄弟有阵亡者,可以免除一死,自己出征负有重伤或是立下军功的,也能免死一次。犯罪的满人可用鞭责、枷号代替正刑,同时免发钱,看到这,或许就有人忍不住道:还有天理么?还有王法么?
民族隔离
满汉不通婚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乾隆年间有一个“曲线通婚”的故事,这就是乾隆嫁女的故事。乾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
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
文化 ***
从文化上最容易看出一个政权的民族属性,满清对 *** 是 *** 、对满人则是满语骑射。
清代 *** ,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为之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 *** 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
清朝 *** 的危害不仅限于当时,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受到了严重摧残,导致现在所读的许多名著都是经过补撰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缺憾。
关于清朝 *** 方面的话题太多,对中华民族各方面的影响太深了,就不一一细说了。更不为人知的是满语骑射。
满语骑射又名国语骑射,清朝定满语为国语,又称为清语。从这个语就看得出大清国的民族属性了。
清朝规定“国语骑射”是满族的根本。雍正、乾隆两代皇帝曾多次下达谕旨强调“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提倡“国语骑射”的目的,是要求八旗保持本民族的特长、习俗,防范浸染汉民习俗而全盘汉化。
按清治者思维,汉语并不算“本国言语”,黄台吉曾对其诸王贝勒下谕说: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金)太祖、(金)太宗之业遂衰。……
到乾隆时更是时常下旨宣传“国语”,比如:……朕常躬率八旗臣仆,时时以学习国语、熟练骑射、 *** 演技勇,谆切训诲。……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
乾隆十八年:
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著各省将军、都统等,将伊等不时教导,务使骑射优娴,国语纯熟。……
兵部侍郎虔礼宝的祖先曾因不能用满语奏对被剔除了满人的身份,从此改隶汉军。
“盛京将军”琳宁也曾因奏折用了汉语遭到过乾隆的痛斥。
光绪对不能用“国语”与他对答的满清官员加以呵叱、追责、免职。
满语不仅是满清内政事务的“国语”,也是外交事务的“国语”。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使臣要用满语,清末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正文也是用满文签署的。在清末对外条约的交涉中,很多清方官员并不通晓满语,在外语、满语和汉语之间的多重辗转翻译中,措辞已经走样,无疑带来了更多的被动和危险。
军事上
就说下子母炮吧!在明朝叫佛郎机炮,嘉靖年间入华,由于密封不严,射程近,但射速较快。就这么一个不怎么先进的装备都禁止绿营拥有,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太原总兵金国正请求造子母炮,被康熙明确驳回——“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即便到了道光时代,对子母炮控制得依然很严,秉持着大清一贯防汉的传统。对于清中期出现的赞巴拉克火枪更是只准八旗使用,绿营禁止执有。
清王朝统治者不知道欧洲火器的突飞猛进,已经远远超过东亚吗?绝非如此。对于西学有很深研究的康熙皇帝曾公然说过——“火器之害烈矣……西洋之器其大者能推数仞之城,能击数十里之远,当之者无不糜烂。自有其器而守者不可为守,战者不可为战矣。............设火器营于京师,京师而外不得用火器。诸边镇当用者皆自京师给遣,或四方有寇盗者亦然,事平仍归京师。庶四方不习其法不至流毒无已。”
显然,限制火器发展,尤其是限制 *** 拥有火器,保持八旗对绿营的优势是满清一朝的基本国策。
更不用说满清搞的剃发易服、屠城、迁海这些了............
对比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唐王朝的民族属性了吧?
他在经济、政治、法律上优待鲜卑吗?歧视汉族吗?打压汉文化吗?推广鲜卑语吗?鲜卑族高人一等吗?组建纯鲜卑族军队吗?
李唐就是标准的汉家王朝!
地支中从子到亥十二个字的本义是什么?
古人创天干地支来表时,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十二地支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时间意义,而且造字的本义也一定和时间有关。十二地支用以精确地表示一年四季中的月份及其节气,还可以精确地表示一日当中的十二时辰。
“子”代表一年当中的仲冬之月,节气为大雪、冬至,子正即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子亦代表一日当中的“夜半”之时,即23时~1时之间,子正即为0时整。“子”字的本义就是指下一代,指小孩了。子是生机和希望的重现,象征阳气复来。《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这种解释是十分正确的。仲冬之月一般在农历的十一月份,冬至时阴极而生阳,同理,夜半时亦为阴极而生阳矣。阳始生,阳气虽弱却一天天渐长,如子生而渐长也,故以“子”代表阳气初生之时。
“丑”代表一年当中的季冬之月,节气为小寒、大寒,丑正即为大寒日;丑亦代表一日当中的“鸡鸣”之时,即1~3时之间,丑正即为2时整。“丑”字甲骨文,是手指并扰而握持状。是扭、纽等字的初文。《说文》曰:“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丑”代表鸡鸣之时,鸡鸣之时,是人开始苏醒却未动之时。鸡鸣之时并不是起床时间,“闻鸡起舞”是特别勤快的人或有志者才能做到。一般人听到鸡鸣,开始苏醒,但眼睛不睁,身体也不会马上坐起来,还处于迷糊状态,只是手会微微动一动,但手指还并在一起未张开,故用“丑”来表示这时的状态,“丑”象手,指相连也,象握持状。手指握在一起还没有张开,说明还没有开始劳作,故丑代表苏醒之时。
“寅”代表一年当中的孟春之月,节气为立春、雨水,寅初为立春日,寅正为雨水日;寅亦代表一日当中的“平旦”之时,即3~5时之间,寅正即为4时整。“寅”字甲骨文字形从人在宀下,双手在腰间,是起床穿衣的形象,故寅代表起床之时。《说文》:“寅,髕也。正月,尚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髕寅于下也。”这种解释就牵强而让人莫名其妙了,实际“寅”就是起床穿衣的形象。平旦之时,正是人起床穿衣而未外出的时候。“宀”指家中,人在家中,双手在腰间不是提裤就是束带,为起床之象。
“卯”代表一年当中的仲春之月,节气为惊蛰、春分,卯正即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而趋北;卯亦代表一日当中的“日出”之时,时间在5~7时之间,卯正即为6时整。《说文》:“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这种解释属硬着头皮强解,没有点破实质。实际上,“卯”与“榫”是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木结构,凸者称榫,凹者称卯。木结构之凹者称卯,而木之凹处常有虫卵。《礼记·月令》云:“(仲秋之月也),蛰虫坏户。”蛰虫坏户就是指秋虫咬破门窗产卵。蛰虫秋天产卵,春天则卵出。《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阴阳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卯在这里就是卵中虫出而尽之象,故以卯代表万物出达的仲春之月或日出之时。
“辰”代表一年当中的季春之月,节气为清明、谷雨,辰正即为谷雨日;辰亦代表一日当中的“食时”之时,时间在7~9时之间,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辰正即为8时整。《说文》曰:“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笔者认为,“辰”当从衣而破,虫在内也,乃为虫蜕皮象。虫蜕一次皮就会更长大些,引申指膨胀、扩张、壮大的意思。季春之月,正是万物壮大之时;食时,正是吃早饭时间,吃了饭肚子就会膨胀,故用“辰”来代表季春之月和食时。
“巳”代表一年当中的孟夏之月,节气为立夏、小满,巳初即为立夏日,巳正即为小满日;巳亦代表一日当中的“隅正”之时,时间在9~11时之间,巳正即为10时整。《说文》曰:“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笔者认为,“巳”并非指蛇,而是指蚯蚓。《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又云:“(孟夏之月)蝼蛄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春天万物出达,于季春之月则尽达,无有内者,然迟出者莫若蚯蚓,蚯蚓是在孟夏之月才出,故以“巳”代表孟夏之月。
“午”代表一年当中的仲夏之月,节气为芒种、夏至,午正即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达到极大;午亦代表一日当中的“日中”之时,时间在11~13时之间,午正即为12时整,日影达到一天当中最短。《说文》:“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笔者认为,“午”是指示字,从干而指示其顶。“干”就是测日影的木杆,指示其顶表示太阳照到其顶,太阳高度角达到当日更大值,日影达到当日最短时。那么为什么不指示杆顶正中而是偏向左呢?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太阳准是偏于南方,从来没有直射过头顶正中。“午”的本义就是指太阳升到头顶更高处,日影达到一天中最短的时候。
“未”代表一年当中的季夏之月,节气为小暑、大暑,未正即为大暑日;未亦代表一日当中的“日昃”之时,时间在13~15时之间,未正即为14时整。本、未、末三字皆为指示字,木为树,本指示树根,末指示树梢,未指示树中,故“未”有树中荫凉处之义。日昃之时,太阳偏西,阳光虽毒,阴生其中矣,故言昧。季夏之月,处夏秋之间,在四季之中,五行属土,物始育子实,虽不成熟,尝之有滋味也,故言味。“未”在树中有阴凉,表示阴气始生,故很能代表季夏之月和日昃之时。
“申”代表一年当中的孟秋之月,节气为立秋、处暑,申初为立秋日,申正即为处暑日;申亦代表一日当中的“晡时”之时,时间在15~17时之间,申正即为16时整。立秋之後还有一伏,天气毅然炎热,立秋後的伏天是夏季的自然延伸,故申者,伸也。孟秋之月,在一年四季之中,五行属土,北斗斗柄指向西南,于卦位为坤,故申者,坤也。《说卦传》曰:“坤,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孟秋之月,正是万物哺育後代的时候,晡时也正是人们吃晚饭的时间,养在其中也。
“酉”代表一年当中的仲秋之月,节气为白露、秋分,酉正即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而趋南;酉亦代表一日当中的“日入”之时,时间在17~19时之间,酉正即为18时整。仲秋之月,万物成熟,天下丰收,故有余粮可酿酒。“酉”就是酒的初文,酉从西而示之,“西”的古字形就是酒坛的形象,从西而示之就是指坛中的酒。仲秋之月是酿酒的季节,故以“酉”代表仲秋之月。
“戌”代表一年当中的季秋之月,节气为寒露、霜降,戌正即为霜降日;戌亦代表一日当中的“黄昏”之时,时间在19~21时之间,戌正即为20时整。季秋之月,五行属金,万物毕收,天道肃杀。“戌”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柄利斧,象征肃杀,故能代表季秋之月。
“亥”代表一年当中的孟冬之月,节气为立冬、小雪,亥正就是小雪日;亥亦代表一日当中的“人定”之时,是人安定入睡的时间,时间在21~23时之间,亥正就是22时整。立冬之後,万物闭藏,许多动物都进入冬眠状态;人定之时,人也进入了睡眠状态。“亥”字古字形,当为动物藏头缩尾的冬眠状态,引申而泛指睡眠状态,故能代表孟冬之月和人定之时。
到这里,地支十二个汉字就阐述完了。这十二个汉字的阐述解释基本是笔者的主观臆断,与传统的、权威的解释多有差异,仅供参考。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以求真知。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