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十二生肖的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admin2023-01-18 00:45:4417

聊城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十二生肖的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其实十二生肖不是中国的专属,在国外也有十二生肖之说,只是里面的代表动物稍稍不同而已。在中国入选十二生肖的动物,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最贴近的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称为十二生肖?我们一一来说一下。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大家知道,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面有天干地支的说法。它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呢?是古人为了记录空间和时间用的。因为当时人们还不懂得什么经纬度,更没有什么几点几分!十天干说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十二地支说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十二地支则对应着十二种动物,它们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是根据什么排列?

其实在我国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和排序有很多种说法,各有不同。今天我想通过每个动物的不同习性和特点,来说一说十二生肖在动物上如何来选择的?有些人认为十二个动物中有些动物不配入选。也有为那些没有入选的动物感到可惜,我想既然入选了,肯定有它的道理。

*** 位子鼠:别看个子小,功劳不小。

很多人对于老鼠的入选嗤之以鼻,更为它排名 *** 气得直跳脚。其实老鼠的功劳是其他动物无法代替的。话说在上古混沌未开之际,大地被一片黑暗笼罩,由于得不到阳光的滋润,世间的生命体命垂一线。这个时候是勇敢的小耗子,用它锋利的牙齿把天咬了一个口,阳光顺着洞口普照在大地上,驱走了阴霾,生命才得以延续。把它列为 *** 位,我认为当之无愧。

聊城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十二生肖的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另外,为什么老鼠叫做“子鼠”? 在古时候,晚上十一时至第二天的1时为子时,这个时候时候老鼠出来找东西吃,是最为猖獗的时候。所以被称为“子鼠”

第二位丑牛:老牛虽慢,但是地位无人撼动。

牛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神话传说中:牛被称为神物。是老天赐给人类干农活的好帮手,不仅任劳任怨,而且很少有怨言。同时,人们也给牛足够的尊重。在古代,平常情况下是不允许杀牛的。只有战争时,才割下牛耳(执牛耳)鼓舞士气。另外在古时,凌晨的一时到三时属于丑时,老牛一般都是在这个时候吃草最多,主人也往往在这个时间段给牛添加草料。

第三位寅虎:虎文化代表着权力和威严。

老虎代表着权力和威严。别的不说,但看老虎额头上的“王”字,就问你服不服?古时战争,能够调动军队的虎牌,更是权力的象征。在古时的三点至5点属于寅时,这个时候老虎常常夜行出没,一声声的虎啸响彻山谷。

第四位卯兔:天性谨慎,兔和老虎是互补。

《狡兔三窟》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个事情也说明兔子胆小谨慎,生怕出现什么闪失。没办法,当你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保持一颗谨慎的性格来保全自己的性命。这一点上我认为和老虎的性格称为强烈的互补。兔子的谨慎认真加上老虎的力量威严,那绝对是完美的代表。有老虎照着,兔子排第四位也说的过去。

第五位辰龙:神龙见尾不见首。

龙在十二生肖中绝对是迷一般的存在。它不像其他队伍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动物,只有龙是虚幻的。正因为它神一般的存在,自己我们国人就有龙崇拜,希望借助于龙的神龙保佑五谷丰登。龙和虎是权力的象征,在古代帝王中都有龙的影子。比如:龙位,龙子,龙袍等等。在古时,早上七点至九点属于辰时,这个时候容易起雾。在传说中龙就腾云驾雾。所以龙也被称为辰龙。

第六位巳蛇:阴险毒辣,代表着重生的力量。

提到蛇,我们都会想起毒药,想起毒药都很自然的想起来“阴险毒辣”等词语。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葫芦娃》里面的蛇精一样。但是,凡是都有两面性,蛇也有它不同凡响的地方。蛇皮在蜕皮时经历了何等的痛苦,无人知道。但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皮后,蛇又重生了一次。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蛇的那种经历困难,换取重生的能力。

第七位午马:人类长久的伴侣

可以这么说,自从又了人类历史,就有了马文化。在古代人类成功的驯养了马后,马就为人们鞍前马后的干活。陪人类劳作,帮人类送信,帮人类驮物,甚至战争都要带上它。虽说现在 *** 实际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怎么能忘记这位老伙计呢?老马排在第七位,当之无愧。

第八位未羊:与人们生活最贴切的动物。

羊是与人们生活最贴近的动物。羊性情温顺,不暴躁,关键还能给人提高优质的鲜味。在古时的下午一时到三时属于未时,咱们农村很多地方称这个时间为“羊出坡”,意思就是说正是到了放羊的时候了。所以羊被称为未羊。

第九位申猴:聪明,精灵的代表。

说到猴子,代表着聪明的代表。用精灵古怪来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它也是人类的近亲,作为亲戚自然我们也不能亏待它,十二生肖也要把它带上。

第十位酉鸡:人类的准时闹钟

把鸡排在十二生肖理由很充足:在古时的下午五点至7点属于酉时,这个时候呢太阳也落山了。家里面养的鸡呢,也在窝前打转。所以叫酉鸡。况且每日清晨准时叫人起床,这一点其他动物没有一个能做到的。

第十一位戌狗:人类的好朋友,小孩的好“大黄”

想必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你的记忆中总有一条“大黄”吧。它时我国独有的“中华田园犬”,被一些人称为“土狗”。土狗从来不像其他宠物犬一样娇气,它不嫌弃主人贫穷,是人类忠实的斗士。在古时的7点到九点,属于戌时,人们劳累了一天了准备关门睡觉。只有一条狗还卧在门前,做起了我们的“守护者”。我只想说句:狗哥,好样的,我爱你。

第二十位亥猪:天蓬元帅也有位置。

都说老猪好吃懒惰,一点用没有。如果这么说的话,《西游记》中如来为什么还给猪八戒封了一个美差。别的咱不说:过年的肉是谁提供的?其他十二生肖有种你们提供啊?

聊城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十二生肖的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结束语:大家看,十二生肖中每个动物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都伴随着我国的文化健康发展,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是聊城王岗,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历史上有肖皇后吗?

古代有一个女子,有着神奇的经历,拿到现在来说都是传奇人物,她就是萧皇后,说道这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没错,她就是有名的萧皇后,据说这个女子,经历几位皇帝,七十多岁了,还让李世民迷恋不已,来看看事情的真相。

古代很相信玄学,曾经有一个看相就说,萧氏命带桃花,注定会母仪天下, 这事穿了出去之后,很多男人都想得到她,不仅是因为她长得好看,还因为这个算命得一句话,因为古代人都迷信。

其实真实的萧皇后,并没有经历过六个皇帝,首先她是隋炀帝的皇后,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后来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萧氏自然就落到了宇文的手里,跟着乱军到了聊城,后来窦建德又攻破了聊城,把萧皇后又安置在了武强县。

这两个男人,虽然宇文化及称过帝,但是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所以正史是不承认的,窦建德虽然建立了一个夏国,但是他自称自己为夏王,也并没有称帝,而且当时萧皇后已经五十多岁了,孙子都有了的人。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史书上并没有说,萧皇后被这两人给纳为妾室了,连隐晦的都没有提到过,窦把她安置到武强县,两人都不在一个地方,也谈不上什么妾室。

后来隋朝的义成公主在 *** 厥当上了阏氏,听说萧皇后流落在外,于是就说服了丈夫把萧氏接到了突厥,当时突厥的实力是很强大的,窦根本不敢惹,只能乖乖把萧氏送到 *** 厥去,这也证明了,窦建德和萧皇后并没什么关系。

就算突厥的处罗可汗宠幸了萧氏,问题是这个可汗也并不是皇帝,而且萧氏已经这么大年纪,自己的孙子还成为了隋王,萧氏还在突厥生活了十年,应该不能让可汗被这个黑锅。

李世民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当时萧氏到了唐朝的皇宫里,她都七十多岁了,比唐太宗整整大了三多岁,当时李世民对武则天都不怎么有兴趣,怎么会去喜欢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

其实,只是李世民并没有在乎她怎么样,只是下令叫李靖打突厥的时候,李靖比较能干,顺手就把萧氏给带回来了,而且她回到了唐朝之后,皇帝在兴道里给她赐了宅院,所以李世民宠她,估计是有钱闲的无聊瞎编的。

你看过有哪些是直指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

这里我分享几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1.《失孤》

上映时间:2015年3月20日(中国 *** )

主演:刘德华 井柏然

影片将“人口贩卖”的话题拉到现实来讲 故事取材于郭刚堂真实的寻子故事——1999年起寻子至今17年 长途跋涉累计40万公里寻子路上曾骑坏10辆摩托车 自己的孩子还未找到 却让7个家庭重新团聚 剧中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正是以他为原型 寻找被拐的儿子 踏上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

此剧中华仔一改以前的形象在剧中演了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 一位寻子父亲 并且他的动作和性格都非常贴切现实中的农民形象 有人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影帝 能够放下身段演一个默默无文的小角色 演什么就像什么 要知道华仔是香港四大天王之一 以前演的角色多以老大 打手 或者 *** 的身份出现 跟这部剧大相庭径

影片直面现实问题 抨击现在社会上“ *** 儿童”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也才会有人注视到社会上有一群坚持不懈的坚持寻子的失孤父母 从而有机会推动社会真正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2.《素媛》

上映时间:2013年10月2号(韩国)

主演:薛景求 严志媛 李来

故事取材于2008年12月韩国赵斗顺 *** *** 一案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故事讲述了一个8岁少女素媛在经历 *** 伤害之后 如何走出心里阴影和家人共同开始新的生活的故事

这部影片在豆瓣上高达9.2的评分 我想每个看过的人都会为之落泪和气愤 恨不得想冲进屏幕把那个变态 *** 犯给打死 世上竟会有如此丧尽天良之人

地狱空荡荡 魔鬼在人间

有人说《素媛》这部电影太残忍 不敢看 但是真实事件远比电影残忍的多 因为电影《素媛》 韩国真实的案件才被大众熟知 同时也改写了韩国对于 *** 儿童的法律条文 从2009年开始 韩国宣布将儿童 *** 犯罪的更高刑期从15年提高到30年 之后更是直接提升至50年 2013年进一步升级到无期徒刑 同时不得假释 这部片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还有很多 大多是反应现实社会意义的 有很多优秀的影片也是在此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得影响 意义非凡

十大坠子名家?

1、赵铮 赵铮(1925、3月—2006、12月),女,原名赵淑君,赵沨(详见前文)胞妹。祖籍今项城市范集乡小王庄,出生于开封,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春节,河南籍诗人徐玉诺看过赵铮演出的河南坠子《摘棉花》后,找到她说:“赵铮,你唱的坠子,听起来像乔清秀的唱调,可又不是,你把它改动了、丰富了,这就对了。不能停留在学谁像谁,那是继承。要有发展就要有自己的创造,要走自己的路。”

在徐玉诺的点拨下,赵铮对《摘棉花》进行了反复揣摩,进行了创新。赵铮是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赵派坠子宗师,享受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曾任河南省 *** 、第六届委员,民盟河南省委七届委员,民盟河南省文艺界支部主任委员、民盟河南省妇女委员会第六至八届主任,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刘宗琴

刘宗琴是登封大冶镇人,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14岁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西安的刘喜禄,又教会她《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刘宗琴用“中路河南坠子”、“乔派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宗琴的书迷遍布城乡。有一次在密县(今新密市)一村庄演出,邻村十几里外的农民手举火把陆续拥向书场。拥挤中一姓丁的老人不慎失足跌进山沟腿骨摔折,村民忙找来门板要送他去医院,老人说:“不去医院,我要听刘宗琴说书。”众人只得把他抬进书场。耳听坠琴高奏,简板连击,刘宗琴粗犷豪放的演唱,丁老汉早忘了疼痛,直到书尽散场,他才去了医院。

3、乔清秀

乔清秀(1910~1944)中国河南坠子艺人,河南坠子北路调的创始人之一。原名袁金秀。河南内黄人。是河南坠子北路调创始人之一,以吐字俏利、旋律悠扬的“巧口”着称。她幼时接受多种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熏陶,拜乔利元为师,学唱河南坠子的短段曲目。

金秀随乔利元学艺,尽显天分,对坠子的热爱也日渐加深。“大姐可要强,不吃不喝也得把曲儿唱好,免得别人瞧不起。”乔清秀的一个妹妹阮秀娇评价她说。乔利元原是梨花大鼓艺人,后改唱坠子,故其腔调中仍带有明显的梨花大鼓味儿。金秀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条件,精心创造,逐渐唱出了新腔。

不久后,二人搭档到邢台演出,好评如潮。这为乔派坠子的的诞生创造了良好基础。1926年秋,金秀十六岁,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回大名姥姥家过正常日子,二是答应乔利元的要求嫁给他。个性中深藏叛逆色彩的金秀选择了后者:嫁给师傅,随他说一辈子书。这件事在当时掀起了轩然 *** ,引起了金秀家人和曲艺行内的双重反对。但金秀决定了就不再回头,并改名乔清秀,更显出了她的叛逆与固执。

4、乔利元

乔利元(1898年~1940年)小名春秋,乔派坠子创始人。南乐县北乔崇疃村人。出身普通农家。少时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十几岁到本村一户姓杨的富户家当“掌鞭”(雇工)。东家会唱山东大鼓,又会弹三弦,乔利元就跟东家学弹唱。17岁那年,乔利元离开杨家到大名县龙王庙镇投师名艺人程长会,正式学唱山东大鼓,开始了梨园艺术生涯。不久,乔利元改唱河南坠子,唱腔带有浓厚的梨花大鼓味儿,听起来耐人寻味,别具特色。

1926年,乔利元与小他12岁的乔清秀结婚。此后,乔氏夫妇便常在邱县、临清、聊城、济南、安阳、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巡回演出。乔清秀在乔利元的帮助下名声大振。演出之余,乔利元帮乔清秀革新、改造河南坠子传统唱腔,与清秀一起共同创立了乔派坠子。

1929年,乔氏夫妇到天津,先在“玉茗春”、“东来轩”演出,后在“小梨园”与着名京韵大王刘宝全同台演出。乔清秀唱腔抑扬分明,清脆自如,嗓音甜润,字正腔圆,情感逼真,配合动作,幽默高雅,一时轰动天津艺坛。各剧场不惜重金聘其演出。海报一经贴出,门票抢购一空。乔清秀每次出场欢声雷动,谢幕掌声经久不息。后,她应邀赴北京(旧称北平)西单游艺场演出,名震京都。

5、董桂枝

董桂枝13岁登台演出,16岁应邀赴天津献艺,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董派坠子,气正腔圆,深沉悲亢,婉转含蓄,荡气回肠。其演唱内容,多为三国,列国人物故事。1930年以后,河南坠子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乔、程、董三大流派,董桂枝就是“董派”创始人。

1934年,董桂枝在上海美国胜利唱片公司,天津昆仑公司录制唱片《俞伯牙摔琴》、《哭祖庙》、《火烧棉山》、《相府借银》、《兰桥会》、《玉堂春》、《九子图》等大量唱片。1983年, *** 录制董派传统保留节目《走马荐诸葛》。董桂枝对河南坠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赢得了“坠子大王”的美称。

6、程玉兰

程玉兰(1970年~1968年)女,河南坠子演员。字香圃。自幼拜师王玉和学艺,出师后遍走河南,直隶(河北省)城、镇、乡村。20岁来天津,继乔清秀、董桂枝之后,她是第三名河南坠子演员,自成一派。1911年她到天津后,名茶园争先约请轮流演唱。曾与董桂枝搭档演出双唱,二人风格虽异却配合严谨,因程玉兰曾嫁董家之兄永信,故观众称她们是“姑嫂英雄”,并灌制唱片多种。

1940年她与董永信离异。20世纪40年代初,她的演唱艺术达到高峰,成为河南坠子曲种的主要演员,被称为“坠子大王”。1953年,她参加天津市广播曲艺团,随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得到好评。后因下肢瘫痪,不再登台演出,致力于授徒传艺。她对学员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嘉掖后进不遗余力,深得文艺界赞许。

程玉兰嗓音高亢、爽朗,低音也柔和,翻高落低刚柔相济。演唱时口齿伶俐、表情细腻,唱腔幽邈绵密,后期稍趋宽低。她用河南方音演唱,注重吐字发音技巧的使用,字重、气足、韵味厚。根据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唱法绝不雷同,并能把感情溶化于曲词、腔调中,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

【结束语】当然在早起的时候还有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河南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艾宝莲等。民国初年,又有孙民德、冯治邦、党治法、刘世禄、程万林、高治安等艺人在开封和郑州一带享有盛名。1952年以后,国家提出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外地许多河南坠子艺人先后来到甘肃,使甘肃成为河南坠子另一个比较活跃的地方。

聊城结婚都有哪些习俗?

结婚被人们誉为“小登科”,是人生中的大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婚姻习俗。而地处黄河之畔的鲁西聊城,婚嫁风俗则别有风趣。

通 媒

通媒亦成为提媒。男女青年到了成年,由父母请媒人求亲。双方父母通过对男方(女方)的家庭、年龄、外貌、为人处事等情况进行了解后,认为“门当户对”,即可“允婚”——男女双方经过媒人的安排“见面”,让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相互介绍情况,联络感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机会增多,男女多自由恋爱,通过长时间的接触相互进行更层次的了解。

订 婚

订婚,也称为“换小字”,民间又叫“传柬”、“传帖”。传柬又分为“传小柬”和“传大柬”两个步骤,是旧时男女双方彻底落实婚姻的一种书面形式。

“传小柬”是男方请人用红纸将男方的求亲之意写成小柬,内容是男方的生辰八字。女方接到传柬后写允柬,内容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传小柬后,男方一般不准再悔婚,女方则可以对男方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如果不中意,允许悔婚,俗称“羞男不羞女”。女方的考察主要是男方的家产和男子的品行等(传小柬的风俗已经不见了)。

“传大柬”比较隆重,男方的家长择吉日携带礼品带儿子到女方家赴宴,名为“会亲酒”,也称“见大面”。此风俗在聊城城乡仍有流行。

看 日 子

看日子也称“选日子”。就是男方挑选结婚的日子,并提出结婚时结亲、迎亲人属相的忌讳。择定良辰吉日后,男方便通知女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成婚的日子一般不会改变。之后,女方开始整理嫁妆,男方则收拾新房,准备嫁娶,亲友们也开始送喜礼。

送 嫁 妆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服、家具以及其他用品。送嫁妆一般在结婚的前一天,20世纪90年代,聊城农村大部分在结婚当天的早晨送嫁妆。过去的嫁妆,一般全是女方准备,多是“两铺两盖(即两床褥子、两床被子)” 、桌椅(八仙桌或抽屉桌)、箱柜(板柜、立柜)、座钟、脸盆等。改革开放以来,嫁妆由女方自己 *** 办的,也由男女双方共同 *** 办的,并且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具到现代化的彩电、空调、摩托车、冰箱、洗衣机等。送嫁妆时,女方的嫁妆全部上锁,男方要设酒款待,并封谢礼。同时,新郎还要为送嫁妆的人亲自斟酒,并说些客气话,以便尽快拿到嫁妆钥匙。

迎 亲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头一天,男方帖喜联、挂喜幛,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 ”。一般当天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

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到女家迎娶。随着社会的进步,迎亲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用轿迎娶逐渐变为了马车、自行车、拖拉机、面包车,如今改成了轿车。但是不论是那种形式,有一种婚俗——“抱鸡”,一直没有变。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随迎新的人一同出发,前往送亲。迎亲时,男方则准备大红公鸡一只放在鸡笼里随迎亲队伍一起到女方家。女方出门时,则把母鸡、公鸡放在一个鸡笼里,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送到新郎家。这两只鸡不得杀掉,故称“长命鸡”。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

拜 堂

结亲的队伍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听到号声,男方要立刻出去迎接。花轿或彩车来到男家的门口时,迎亲人要点燃绑在草束的鞭炮绕新娘所乘花轿或彩车一周,称之 “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新娘下轿或下车前,由两个姑娘或年轻的 *** 揭开轿帘或车蒙布,在鼓乐及鞭炮声中扶新人下轿,脚踏红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举行拜天地之礼。

拜天地是婚姻告成的重要标志。天地桌设在堂屋(北屋)门前,桌上放升或斗(升、斗都是装粮食的木制器具),装满高粱,盖上红纸;桌上点上两支红蜡烛;斗或升中插上一杆秤,以及其他物品。新郎、新娘女东男西(即男左女右)站在桌前的红毯上,随着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喊声,不断叩头。这时,鞭炮齐鸣,花纸、喜糖满天飞,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

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

闹 洞 房

在新婚的晚上,亲友们在新房里和新娘说笑逗乐。闹洞房是每个婚礼上少不了的环节。从新娘进门开始一直闹到新婚夜半。聊城俗有“进门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什么人都可以闹洞房,但是闹洞房的主要还是晚辈,尤其是弟侄辈为甚,他们围绕着新娘索烟要糖,说些俏皮话,造成一个快乐的氛围。

喝交杯酒时的闹房,大家也一起逗新郎。闹洞房方式除了用言语表示外,还有“啃苹果”、“报户口”、“唱情歌”、“啃糖”等。新婚之夜,洞房之内的灯要长明不灭,新郎、新娘上床就寝时,与他们比较亲近的小叔、小侄们就在窗外悄悄的听房内的动静,谓之“听房”。新婚 *** 夜,有“新婚之夜不说话,将来孩子是哑巴”之类的说法。因此,新郎无话找话也要和新娘说上几句。新娘则起身开箱开柜,拿出点心和新郎共享。在外边听房的人,则从窗户外讨要点心,然后才各自散去。自此,新婚夫妇的洞房之夜才真正开始。

回 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拜见长辈和亲友,此谓“回门” (俗说“接三天”)。新娘回门时,由新 *** 哥哥或弟弟亲自接送。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

会 亲 家

婚后,男女双方的父母相聚称之为会亲家。男方父母要将女方服务请到家中或饭店设宴招待。这时,男方的亲族大都参加。席间,新郎要在父亲的带领下向岳父母行礼,女子之父则举杯敬酒。言谈之时,双方父母大都谦虚地说些自己孩子年轻不会做饭、知识短之类的话,请对方多多教育、多多指教、多多谅解,其气氛相当融洽、热闹。

新时代,新风气。如今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简单办婚事、勤俭办婚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