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念什么-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admin2023-03-11 20:17:4023

庚戌念什么,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这个问题不错。关于这件事史学界确实有所争议,我也不敢轻易下定论。但我认为无论从史料层面分析还是从兵器杀伤角度分析,努尔哈赤的死大概率和火炮重伤没有关系,至少努尔哈赤中炮而亡的概率还是很小的(注意:对于此类历史事件我也不想一口咬死,就这样),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从史料层面上来看,说努尔哈赤因为炮伤身亡的证据是极不充分,无论是明清之际官方档案还是私著史书大部分都没有采信此说。

首先来看看私家著述,稍微著名一点的都没有提及努尔哈赤在宁远中炮。

《国榷·卷八十七》:连发西洋炮,相持三日夜,敌气沮,退走灰山,斩二百六级。

评:谈迁对宁远之战的记载堪称保守,只说了极其简单的经过和斩级数目,根本未提后金军有高级人员死伤,更没有“建酋中炮死”这一类的情节,以这哥们的“捧明史观”,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被红衣炮击成重伤,非得大书一笔不可,而其没有将传闻写入,可见史笔严谨。

《石匮书后集·卷十一》: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

评:此书倒是明确提到了打到“黄龙幕”了,有可能是努尔哈赤的驻地,但后面也说只是伤到了一个“裨王”,显然不是努尔哈赤本人,至于那个“裨王”是谁?没有提及。但从此书毛文龙的传记显示努尔哈赤乃病死,“适当女直主病死”,并没有说明努尔哈赤病死与炮伤相关,也是证据不足。

《山中闻见录》:燔死锦衣名酋十余,杀千余人,晡时乃却走。

评:仅仅是“锦衣名酋”,没有提及努尔哈赤,证据不足。

庚戌念什么-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明季北略·卷二》:毙其锦服者十余人,所谓固山、牛鹿也。敌号哭舁尸而去。

评:原文说击毙的是固山、牛录这样的军官,不关努尔哈赤啥事。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建州兵大举攻宁远,参政袁崇焕力御之,发炮击死无算,毙其帅长孙哈兔,斩级六百,建州兵从灰山解还。

评:努尔哈赤痛失一名叫“长孙哈兔”的军官,有可能是其手下在宁远城阵亡的二备御和二游击之一,并无提及努尔哈赤受伤。

至于明朝一方的官方奏报也没有明确提及努尔哈赤中炮身亡,可能有人会说努尔哈赤阵亡是不是袁崇焕吹出来的,但是实际上从袁崇焕的奏报上显示他根本就没提努尔哈赤中炮身亡这一嘴。以下是《三朝辽事实录》兵部转奏袁崇焕军报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

后来,努尔哈赤去世,袁崇焕听说“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这个传闻后,一度认为是努尔哈赤诈死,“夫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仍诈,亦不可知”。

像徐光启为了吹红衣大炮的强劲实力,也只敢说红夷火炮一放,后金死了17000,只在敌军死亡数目上作文章,如果真的把努尔哈赤炸重伤了,把这写上去,岂不是广告效应更强?但是这就不敢乱吹了,敌军死亡数目还能糊弄一下,万一努尔哈赤还活蹦乱跳,岂不是很打脸,老徐可能想了想,还是不要乱写好。(此段有所脑补,见谅)

言之凿凿记载努尔哈赤中炮死亡的是 *** 人韩瑗写的《春坡堂日月录》,据此书载努尔哈赤攻宁远时,他正在此地,上面对战斗过程还是大致可信的,而且还颇为详细。但是努尔哈赤如何受伤,韩瑗并未写明,只是在文末突兀的来了一句“奴儿赤先已重伤”,这就有点脑补之嫌了。而且其与袁崇焕同在宁远,如果努尔哈赤真的被炮击伤,能被他知道的消息,做为守城主将的袁崇焕难道就不知道吗?何以袁崇焕的奏报毫无显示,更让我怀疑有脑补的嫌疑。

说实话, *** 出于对清的极度愤恨,经常性的脑补额外情节已不止一两例了,比如说在崇德元年,皇太极坐稳了大汗的位置已经10年了, *** 人不知哪来的情报说清廷朝政不稳,有可能自相残杀云云,“今闻彼中已有相图之渐,此乃天亡之秋”,简直就是凭空想象。皇太极:“相图之渐?还天亡之秋?我怎么不知道?”

至于我国史书如《玉镜新谭》也有努尔哈赤被炮重伤一说,但是叙述极为夸张奇幻。比如说打仗的时候,天降流星,“其落地如天崩之状”,后金军集体震恐;努尔哈赤不仅重伤,还额外死了两个儿子;努尔哈赤死后,后金的汗位居然靠抓阄抽签决定。这确定不是脑补吗?这段的真实性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从史料角度看,明朝的官方奏报真心没有明确说努尔哈赤中炮受重伤,至于严谨一点的私修史书也没说努尔哈赤中炮受伤而死,所以这事真的是证据不足。

‬从火器运用角度来说,努尔哈赤中炮死亡的概率也很小,抑或是其受伤可能与炮击有关,但绝非致命。

关于红夷炮的射程威力,史著很多,我一个外行人谈谈看法。首先,我们要摒弃西法党的吹牛之词,就比如说李之藻言红夷炮“二三十里之内,折巨木,透坚城,攻无不摧”,这个大家看看就好。

从《明清史料》看,清朝围锦州时候离城5~6里挖壕设营来看,红夷火炮的射程应该在这个距离以内,而《三朝辽事实录》里,努尔哈赤在从宁远撤退后就在距离5里的龙宫寺下营也可以印证这个判断,还有《平叛记》记载孔有德在登州城炮击明军也是“一发五六里”,可见红夷炮在城上布置其射程应该在5里以内。当然仅代表个人意见,具体射程学术界也无法统一,我就不再论述了。

至于威力无论是明清官方档案还是野史倒是很一致,被红夷大炮直接命中的后果很严重,大概率是直接死亡的,清军甚至能用红夷炮把塔山城给轰塌,就这威力什么甲都没用。

《平叛记校注·卷上》:在红夷大炮,铁子每个重六斤,触之即折,城垛尽倾,守垛者无处站立。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初八日始发炮,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我兵由崩处登城。

如果努尔哈赤被红夷炮直接命中,那生还概率几乎为0,至少也应该会有缺胳膊断腿这样的重度伤残。但事实就是努尔哈赤在之后还亲率兵马长途奔袭内喀尔喀五部,还与科尔沁台吉奥巴进行会盟,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出城10里迎接奥巴,席间还热情的离坐行熊抱之礼,实在难以想象一个68岁的老者在被红夷大炮直接命中后还能幸存,或在受重大创伤之后还能完成这些行动。

当然,红夷火炮即便是不直接命中也会引起创伤,特别感谢@派大早的相关文章,让我吸收了相关知识,除了直接命中,造成创伤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炮弹激起的各种碎屑;二是炮风。这两种创伤的严重程度根据受伤者所处的环境而杀伤效果各有不同,这个就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了,可能努尔哈赤离弹着点较远,只是受到了轻微炮风或者飞溅物的影响,但由于身披铠甲,其所受之伤绝非致命。因为在极近距离被弹风或飞溅物伤到,无论是被伤者的精神状况还是体质都会受到剧烈创伤,而从《满文老档》和《清武录》看,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还能完成重大的军政活动可以推知,即便是他所受的伤即使与红夷大炮有关,也绝非致命因素。

而努尔哈赤的死因多半是自身的原因,首先、68岁这个年纪摆在这边,他自己已然是位老者。其次、在内政上自占领辽东以来,错误的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引起了广大辽东汉民的反抗,而其又一味的 *** ,更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抗,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时又遭遇天灾,国内更加动荡,从《满文老档》的记载来看,努尔哈赤除了忧虑,对这个情况毫无办法。第三、年纪大再加上长途奔袭,使他原本就已经年老的身体雪上加霜。第四、与他一起创业的大臣在其晚年基本凋零,使其伤心过度。种种因素加起来,急火攻心之下,年事已高的努尔哈赤得了背疽,不治身亡,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更大一些。

引用文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三朝辽事实录》、《满文老档》、《明清史料》、《明经世文编》、《明史纪事本末》、《山中闻见录》、《袁崇焕集》、《国榷》、《明季北略》、《石匮书》、《平叛记》、《玉镜新谭》、《燃藜室记述》、《 *** 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庚戌念什么-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巅峰明朝与巅峰清朝哪个强?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因为就不是一个时间线的。

但我们可以在多个维度上多角度进行对比,大家对明清有个印象自行判断。

一,领土,明朝997万平方公里vs清朝1316万平方公里。

二,人口,明朝0.66亿~1.5亿vs清朝4.36亿。

三,时间,明朝276年vs清朝276年。

四,影响力,明朝是半个世界性帝国,郑和下西洋将明朝的名字传到了非洲东海岸;

清朝只能算东亚区域性帝国,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革,在世界能进十强。

光比数据的话,在领土人口方面清朝是要强于明朝的,但这参考性不大,清朝是半只脚踏入现代社会的国家。

明朝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领土,失去了新疆蒙古,但收复了交趾。

领土的大小不是对等的,对任何一个古代帝国来说,荒漠 *** 是非常廉价的,就算直到清朝末年,关外上百万公里的领土价值也抵不上一个渔港。

这是黑河腾冲线,东部占据了全国96%的人口,而西部只占4%。

我们北面的邻居 *** 面积156万公里,但总人口只有三百万,而我们南面的越南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一个亿。

*** 人口有三百多万, *** 口两千多万,两者加起来跟上海差不多,上海人口两千三百万。

历史上有哪些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情?

古巴 *** 危机算是二战后对人类安全威胁更大的一次事件,当年全世界都在关注事态的进展时,印度却将目光投向我国的 *** 。然而在自信满满的军事 *** 扰后,被我军打回了原型,随后国际地位直线下降,不仅失去了不结盟国家领袖的位置,还打乱了美、苏节制我国的“战略部署”,说它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还真没错。

(被俘虏的印军)

古巴 *** 危机前的中印格局

我们都知道二战结束后,苏美两国成为世界的两极,两国也在二战后走上了争霸之路,在亚洲也展开了势力争夺。1950年6月, *** 半岛南北战争爆发, *** 在得到 *** 同意后,迅速发动攻击,一举拿下韩国90%的领土,即将实现统一的时候,美国插手进来,并将战火引至中朝边境。随即我国展开抗美援朝行动,与美军持续对抗至1953年7月,然后以停战协议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换句话说,老美都没想到根本打不趴中国,所以在三八线上基本保留了二战后的南北势力划分,这就足够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但另一边的苏联,算是这场战争的更大受益者,它趁美国身陷战争泥潭时,在东欧扩大自身影响力,在国际格局中拔得头筹,美国在这个阶段中,算是在“欧洲战场”输给了苏联。苏联很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中国抗美援朝提供的帮助,又因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所以它开始毫不吝啬的援助中国,希望这个亚洲大国能够成为苏联控制亚洲的好帮手。可以说我国建国初期的重工业体系都是苏联帮忙打的基础。另外还有 *** 与 *** 研发的图纸,这种军事机密都能透露出来,可见苏联当时扶持中国的决心和愿望是多么强烈。

(苏联援助)

“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

1958年,我们在苏联的援助中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所以也就有了“ *** ”的激进思想。也正是这一年,当我们要求苏联把曾经承诺给予的 *** 、 *** 兑现时,苏联提出在宁波建立长波电台,在旅顺组建联合舰队的条件,而且是要拥有电台和舰队的控制权,故而遭到了我们的反对,加上赫鲁晓夫批判 *** 的行为引起我们的不满,所以这一年中苏关系开始走向破裂,苏联也将援助的目光投向了亚洲第二大国印度。

(赫鲁晓夫)

1959年4月,印度入侵我国边境,苏联为其提供了15亿卢布的贷款,并于次年开始向印度提供大量军事装备(拿这些贷款再买苏联的军事装备)。同年7月,苏联又撤回援助中国的各领域专家,催促中国偿还抗美援朝时购买苏联武器的货款和欠款。我们都知道,1959至1961年是我国最困难的“三年粮食关”,苏联此举着实是欺负人,好在我们最终挺了过来。

在抗美援朝之后,美国为了报复中国,也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军事封锁,并长期 *** 给 *** 美式装备,以支持其所谓的“ *** *** ”。当印度在1959年躁动不安时,美国也是看到了报复的机会,于是联合英国等北约组织对印度援助了18个全美式装备步兵旅。这就可以说印度成为美苏争霸时,在亚洲共同扶持和争取的对象,所以印度当时才敢嚣张跋扈。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印度

“这个线是不合法的,中国历届 *** 都不承认,新中国 *** 自然也不能承认。这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产物,中印两国人民不负这个责任。现在中国、印度、缅甸都 *** 了,我们应该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加以现实的解决。”——周 ***

印度是于1947年 *** ,当时的大英帝国搞出印巴分治的同时,还把 *** 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重新搬上台面,当时 *** 对印度驻 *** 使明确表示了不予承认。但印度方面一直想通过这个非法划定获得更多领土,所以接下来就一直步步侵食麦克马红线以南地区,1954年时已经完全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还设立了“东北边境特区”、将该区域编入官方地图,然后将“麦克马洪线”原来“未经标定边界”改为“已定边界”。当年周 *** 向印度 *** 尼赫鲁表达了强烈不满,印度方面以拖延战术表示“有机会再协商调整”。

到了1959年, *** 发生叛乱,在平叛期间,尼赫鲁又趁人之危的向提出承认“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属于印度,并要求中国的阿克塞钦也划归印度。中国当时并未理睬,这被印度视为软弱,因此又变本加厉的制造边境冲突。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印度就是利用了这种情况,嚣张跋扈的对中国施压,但玩玩没想到的是,古巴 *** 危机让他在短暂的时期里被我国胖揍了一顿!

回到美苏争霸,1961年,美国试图扶持 *** 美国的古巴人在猪湾入侵其本土,从而推翻卡斯特罗政权。但这次入侵以失败告终,也导致古巴 *** 倒向了苏联。1959年美国曾在意大利和靠近苏联本土的土耳其部署 *** ,1962年苏联借着古巴倒向的契机,向美国发起还击,在古巴部署 *** 和 *** ,但在部署的过程中被美国发现,古巴 *** 危机就此爆发,此时已进入该年的10月份。当时美苏处于相当紧张的相持阶段,也就无暇顾及印度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美苏虽然支援印度,但他并希望印度挑起大规模局部战争,所以印度也憋着大招。

(卡斯特罗与赫鲁晓夫)

所以在古巴 *** 危机爆发后,美苏的干预骤然降低,印度开始大规模入侵我国 *** 。这虽然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机会,但对中国来说同样是反击的有利时机,因为美苏对印度的援助也在此时处于停滞状态。在危机之前,中国面对印度的 *** 扰表面上不予理睬,其实却在积极备战,这一点是尼赫鲁没有预料到的,1962年的 *** 边防部队已经换装成最新的国产装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印度于10月17日扩大了入侵规模,我国 *** 边防部队于20日开始反击,结果是全歼印军,攻占印军后勤基地达旺。

庚戌念什么-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炸伤而死的吗

印度方面不甘心,在边境集结增兵后,于11月14日再次全线进攻,结果又是被击溃。到了17日,我军已经攻占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仅300公里的查库,查库至新德里是一片平原,我军随时可以对印度首度发起攻击。21日,我军先头部队就已经抵达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几十公里的地方,这应该是自唐朝王玄策征服中天竺之后,中 *** 队深入印度腹地最远的一次。

但在11月20日时,肯尼迪就已经宣布了赫鲁晓夫的承诺,即同意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战略轰炸机,这标志着古巴 *** 危机的结束,所以美苏援印的武器装备开始运抵印度港口。我军慎重考虑之后,在21日撤回了新德里附近的先头部队,并全面停止了反击、缓慢撤军。至次年3月1日,我军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然后将缴获的物资归还印度,并于5月释放了3900多名印度战俘。

此战彻底给印度人上了一课,印度也明白了为何美苏不支持其发动大规模局部战争,原因就是真的打不过。这场战争直接导致印度失去了不结盟国家领袖的位置,尼赫鲁本希望通过军事胜利来推动国内改革,战争的失败也令印度错失了更佳的改革良机,战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选择抛弃印度,倒向中国,中国的外交迎来了一片光明。与此同时,美苏寄希望于印度节制中国的计划泡汤,再随着1964年的 *** 试验成功,我国的国际地位愈发提高。在边界问题上,我国控制住了阿克塞钦,的3.3万平方公里的高地,边境的战略安全得到巩固,但从战略考虑,放弃藏南土地确实有些可惜。

帅姓的历史名人?

帅姓的起源,主要也是来自于在三国时期的时候,而且也同样是是官职为氏“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姓帅的名人历史上有哪些

帅 宝

北宋臣。字仲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成淳中,授盐官丞,以清廉著称。擢昌化令,劝农课士,听讼咸得其情,卒于官。

帅 我

(1648-1725),清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书画,尤明医理。康熙五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擅诗文,循循江西旧法。着有《墨澜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简斋诗文稿》。帅使念

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帅仍祖

清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帅我长子。康熙间诸生。幼聪慧,十岁能诗,以才华自负。又精岐黄术。性孤介,艰于一第,乃弃举业,键户读书。工诗文,着有《嗜退山房诗稿》二卷、《文稿》三卷。

帅念祖

清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帅我子。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陕西布政使。以事谪戍军台,没于塞外。工指画花卉,兼写山水。尤以时文鸣一时,务以幽渺之思,摆脱陈因。亦工诗,清刻不俗,与从子家相时有大小帅之称。着有《树人堂诗》七卷。 帅姓的名人知多少

帅家相

清诗人。字伯子,号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江西浔州知府。工诗,善学少陵,气格沉雄,有幽燕气,与从父念祖时有大小帅之目。曾燠尝选其诗与陈允衡、王猷定、曾畹、蒋士铨、汪轫、杨垕、何在田诗合刻,名《国朝江右八家诗选》。着有《三十六乘书楼诗集》十六卷。

帅承瀛

(1766-1840),清臣。字士登,号仙舟。湖北黄梅人。十七岁中乡试。嘉庆元年(1796)进士。任编修。历迁吏、礼、工等部侍郎。典试于广东、江南。督学于广西、山东。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抚,奏请盐政改归巡抚兼理,停加课银五十万两;年减商捐、外款银二十万两。杭、嘉、湖三郡发生水灾,他截漕粮赈济;并免除米税,以招远处商贾。曾捐资八万,浚修西湖,修筑海盐石塘。浙人在西子湖边建“帅公祠”,以示纪念。

帅方蔚

(1790-1872),清学者。字叔起,又字子文,号石村,南昌奉新(今属江西)人。少聪明好学,道光六年(1826),举进士第三人,授编修。八年,出任山东乡试副主考。历任湖广道、云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等。后因病辞官回家。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帅方蔚在乡中办团练, *** 练乡勇,帮助官兵 *** *** 军,咸丰皇帝恩赏加道员官衔。在乡期间,注重讲授经学,有“真经师”之称。曾主白鹿书院、经训书院。同治九年(1870),江西巡抚刘坤一聘请他到省城主修《江西通志》,并主修《奉新县志》。同治十一(1872),方志完成,旋病卒。帅方蔚以人品正直著称,广见博识,著述甚丰。文有新意,诗有特色。所撰述文章体裁十分广泛,主要有《咫闻轩诗稿》、《咫闻轩随笔》、《紫雯轩馆课》、《帅太守稿》、《词垣日记》、《左海交游录》等,均收入《帅氏清芬集》。

姓帅的郡望

南阳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河南郡:秦为三川郡,汉置河南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灵石县:旧属介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经此地,挖河开道时掘出巨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祥瑞,称之为灵石,并以此名置县。这块灵石如今被保存在旧城北端的天石公园内,据考察,实为一块含铁量较高的陨石。灵石县县城是山西最小的县城之一,一千多年来,归属虽然多变,县名基本未变。1958年曾于孝义、介休合并称介休县,1961年恢复灵石县。

堂号

平原堂:以望立堂。

灵石堂:以望立堂。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

《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王充《论衡》和《吴越春秋》都说这书是大禹治水时命伯益记录而成,不可信,鲁迅认为是古代的巫书(见《中国小说史略》),晋郭璞曾为该书作注并题图赞,陶潜读的“山海图”,就是这种有图赞的《山海经》。《读山海经》“凡十三首,皆记二书(《山海经》及《穆天子传》)所载事物之异。而此发端一篇,特以写幽居自得之趣耳。”(元刘履《选诗补注》)其实,这首诗不但可见陶潜的生活乐趣,还反映了其读书态度及其诗歌创作之艺术极诣。陈仲醇就说:“予谓陶渊明诗此篇更佳。咏歌再三,可想陶然之趣。‘欲辨忘言’(指《饮酒》)之句,稍涉巧,不必愈此。”(《陶诗汇评》引)。诗共十六句一韵到底,然大体四句可为一解。

一起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穴到“得其所哉”的快乐。“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笼在一片树阴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鸟群自然乐于到这林子中来营窠。“众鸟欣有托”一句,是赋象。然而联下“吾亦爱吾庐”之句,又是兴象——俨有兴发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庐”之堂华而宅高,而是如同张季鹰所谓:“人生贵得适意尔”。渊明此时已弃“名爵”而归来,于此“衡宇”(陋室)中,自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诗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有托”之“欣”。故“众鸟”一句,又可视为喻象。比较诗人自己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咏贫士》)二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更能反映陶渊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状态,“观物观我,纯乎元气”(沈德潜《古诗源》),颇有泛神论的哲学趣味,大是名言。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显然,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热爱生产劳动,正是陶渊明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当然他还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这从“时还”二字可以体味。然而正是这样的偷闲读书,最有读书的兴味。关于陶潜是否接待客人,回答应是肯定的。他生性是乐群的人,“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移居》)便是他的自白。《宋书·隐逸传》则云:“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但如果对方有碍难而不来,他也不会感到遗憾。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比清人吴伟业《梅村》诗句“不好诣人贪客过”还要淡永。读者正该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诗人信笔拈来好句,无意留下难题,使后世注家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解会。一种认为这两句都为一意:“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意谓和世人很少往来”(《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另一种认为两句各为一意:“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然颇回(召致)故人之驾,欢然酌酒而摘蔬以侑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无论哪一说,都无害渊明诗意。但比较而言,后说有颜延之“林间时宴开,颇回(召致)故人车”参证,也比较符合陶潜生活的实际情况。盖“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也,虽然“门虽设而常关”的情况也有。

如从“次写好友”(吴菘《论陶》)一说,则以下就是写田园以时鲜待客,共乐清景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二句极有田园情趣。农村仲冬时酿酒,经春始成,称为“春酒”(《诗经·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初夏时节,正好开瓮取酌。举酒属客,不可无肴。诗人却只写“摘我园中蔬”,盖当时实情有此。四月正是蔬菜旺季,从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新鲜惬意的事。而主人的一片殷勤欣喜之情,亦洋溢笔端。“欢言”犹“欢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在很容易作成偶句的地方,渊明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王夫之《古诗评选》),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

诗人就这样次第将欣托惬意、良辰好景、遇友乐事写足味后,复落到“时还读我书”即题面的“读山海经”上来,可谓曲终奏雅。“泛览周王传,流览山海图”,虽点到为止,却大有可以发挥之奥义。盖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拼命地读,由于压力很大,有时得“头悬梁,锥刺股”,可名之为“苏秦式苦读”。一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轻松地读,愉悦感甚强,“乐琴书以销忧”(《归去来兮辞》)、“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虽读经书,已有“乐读”倾向。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这里读的就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周王传”)。《山海经》固然是古代神话之渊薮,而《穆天子传》也属神话传说(《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21),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中有《穆天子传》五篇,叙周穆王驾八骏 *** 四海之事)。它们的文艺性、可读性很强。毛姆说:“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以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书与你》)可以说陶潜早就深得个中三昧。你看他完全不是刻苦用功地读,也不把书当敲门砖;他是“泛览”、“流观”,读得那样开心而愉快,读得“欣然忘食”——即“连饭也不想吃”(贾宝玉谓读《西厢记》语),从而感到很强的审美愉悦。同时,他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与古人神游。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余,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蚂蚁爬的时候。而参加劳动就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再就是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是需要有个人来谈上一阵子的,而故人回车相顾,正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呢。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言。孟夏日月几何?就是人生百岁,也很短暂。如何可以“俯仰终宇宙”呢?(《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就陶潜有泛神论倾向的人生哲学而言,他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物我俱化,古今齐同,这是更深层的“俯仰终宇宙”之乐。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是因陶潜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在传统上,是继承了孔子之徒曾点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实践上,则是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的结果。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精神遗产。

虽然不乏要言妙道,此诗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它属语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故温汝能《陶集汇评》有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