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是几点-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admin2023-03-11 12:33:0325

庚戌是几点,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关于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我觉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一、政治方面

明朝是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莫不如此。但明朝也有自身的特点,如宦官干政、党派之争等等。

一开始,明朝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沿用中枢省制度,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但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加强,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政,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布政使主管行政、财政,职在执行朝廷政令而已。

皇帝还直接统领锦衣卫等禁军武装,利用超越司法权力之上的诏狱,对臣民进行严厉控制,实行"重典"治国,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的同时,朱元璋还实行分封政策,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亲王。

但是在建国30年之后,在朱元璋施行严刑峻法、重典治国之后,有必要对政策做出调整,从武装开辟时期转入文治守成时期,从重典治国转向宽仁之政,为此建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我们称之为建文新政。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他不甘于守成,而热衷于建功立业。永乐帝为了实现自己做天下共主的理想,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为了加强国内南北的联系而开通了大运河。永乐帝标榜文治,在他的命令下编纂了规模浩大的《永乐大典》。但是与这些号称盛世的种种业绩相反,永乐年间百姓负担过重,民生艰难。

明武宗即位是明朝进入祸乱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和文化思想都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封建阶级更加腐败,世俗民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明武宗带头冲破传统礼教, *** 祖宗制度,是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

嘉靖一朝,明朝统治的危机继续加深,武宗以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民的反抗已经从边远地区深入腹里,从矿徒和瑶民发展为基本农民群众。

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明朝的有识之士试图有所振作。在嘉靖晚年,改革已成为一股潮流,潘季驯从改革赋役入手,在广东整顿均平里甲法,庞尚鹏则在浙江推行一条鞭法,其时皆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此时已进入了明朝的改革中兴时期。

神宗以冲幼即位,阁臣张居正借助 *** 冯保和太后,打击政敌,夺取了首辅之位,更是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改革。他清丈土地,整顿财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边防,整顿吏治,整顿学校,十年之内,政令统一,财政有余,边防宁谧,多年积弊重病为之一清,明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中兴局面并没能持久。张居正死后,神宗再不受任何人限制了。大肆挥霍,大兴土木,以至帑金不足,派矿监税使奔赴全国各地搜刮钱财,造成对工商业正常经营的沉重打击,各地市民纷纷起而反抗矿监税使,爆发激烈的冲突。与此同时,明朝的统治机器走向全面解体,吏治败坏,军队腐朽,而巨大财政开支和明朝因援朝抗倭和平定播州的叛乱等"三大征"所加剧的财政困难,又促使明朝加重赋税,搜刮百姓,从而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人民的反抗。

明朝从此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败,因而史家有"明亡于万历"的说法。

东林党曾经得势一时,他们对腐朽和 ***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终于敌不过皇帝支持的宦官集团阉党,魏忠贤权倾一朝,遍植党羽,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残酷的 *** 。就在朝廷上下的你争我斗之中,民众反抗愈演越烈,而远在关外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势力迅速崛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摆出与明朝争夺天下的态势。

此时,明朝的统治已经病入膏盲,宦官干政、党争派斗、吏治败坏、财政危机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而崇祯皇帝求治心切,刚愎自用,用人不专,果于杀戮,柔于决断,使形势更加恶化,而李自成 *** 军则凯歌前进,最后终于攻陷北京,崇祯朝的文武大臣如鸟兽散,从其死者只宦官王承恩而已。

二、经济方面

庚戌是几点-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以前为止的80多年,为社会经济的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建立典章制度,移民垦荒,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实现"田野辟、户口增"。当时,由于元末以来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 *** ,人民死亡、逃散,土地 *** 荒芜,使明王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很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但是到了永乐后期,由于大造宝船、出兵 *** 、迁都北京,大大消耗了国家的物力,阶级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社会经济也逐渐由迅速恢复、发展,而转入缓慢发展之中

从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之变"开始,至正德末年为止的70余年,为社会经济陷入徘徊和进行赋役政策调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法制开始 *** ,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生产发展缓慢。明朝兵败土木堡,标志着明初繁荣富强、"太平盛世"时代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朝政日非,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农民逃亡的现象日益严重,明初开垦的土地,不少再度废弃,封建财政发生困难。

从正德嘉(靖)之交开始,至万历中期的70多年,为社会经济形态出现新变化、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商业性农业获得空前大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猛增,农业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革。自正德末年起,农民大规模四出逃亡的现象已经有了转变。

从万历中期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止的50多年,为社会经济滑坡、王朝财政崩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连年战争,政局混乱,土地兼并恶性膨胀,国家财政崩溃,人民群众更加贫困,社会生产又遭到严重 *** 。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明神宗就迫不及待地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社会变革,使一切改革成果付之东流。社会故态复萌,阶级矛盾再度紧张尖锐。

崇祯时为了 *** 农民 *** ,又加派"剿饷"、"练饷"、与"辽饷"一起并称为明末"三饷"加派。可悲的是,"三饷"加派除了加重人民的负担之外,并未能改变明朝在辽东的失败命运,更阻挡不了明末农民 *** 军气壮山河,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的磅礴气势。

在明代经济发展中,以下几点是最突出的:明初大规模调军、移民、募商垦荒;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各种具有近代城市性质专业市镇的勃兴;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赋役改革;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始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都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庚戌是几点-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为什么李自成可以击败大明军队?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午,李自成立马山海关前的小岗阜上,大惊失色地看着两股骑兵突然从山海关冲出,像镰刀一样 *** 自己的农民军阵中,疯狂砍杀。

已经和吴三桂苦战一天一夜、始终没讨到便宜的农民军,在这猝不及防的冲杀中,像镰刀下的枯草一样,纷纷倒下……

一位僧人跪在李自成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而一片石战场上,农民军已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权将军刘宗敏也被流矢重创。

而在山海关另一边的欢喜岭上,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正立马远眺,看着李自成的农民军血染一片石,嘴角露出意味深长的笑意。

这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明末著名战争——一片石之战的一个画面。

那个行踪飘忽不定的僧人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那天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的“满洲骑兵”,带给李自成的惊骇与恐惧,却是真实的。

而这惊骇和恐惧,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全军的溃败。

一年多后1645年5月,仓皇逃命的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当地乡勇程九百锄击而死时,估计都没想明白,清军的骑兵,为何突然出现在一年前的一片石战场?

李自成脑袋一热就亲征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先命皇后率后宫嫔妃尽皆 *** ,再亲手砍杀两位女儿,最后带着 *** 王承恩在煤山自缢而死。

这个时候,奉命率兵进关勤王的吴三桂,刚刚行抵丰润(今属河北)。闻京师已破,帝死国灭,吴三桂又回到山海关。

才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大顺军队势如破竹,一路从西安杀到了北京,轻而易举地就灭了明朝。

突如其来的胜利,让李自成有些措手不及,完全迷失了自己,干了两件愚蠢至极的事,导致人心尽失。

他一面在庸才丞相牛金星的策划下,安排着选美女、登基大典等事情,一面纵容刘宗敏率军在北京城对官宦家族抢掠搜刮,美其名曰“追赃”。民心是否稳定?边境是否安宁?闯王李自成早已想不到了。他只相信大明气数已尽,而他李自成是天命所归。山海关?吴三桂?还有远在辽东的满洲 *** ?都不值一提!正是李自成本人对山海关和吴三桂的不够重视,对满洲势力的忽视,让他错失了更佳的时机。李自成让明朝降将唐通领兵八千赴山海关招降。吴三桂见明朝大势已去,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于是率军离山海关进京。

此时命运的天平似乎尚在李自成这边,但刘宗敏率军在北京“逼官追赃”的奇葩行为,仿佛蝴蝶扇动的翅膀,一场灭顶之灾正在大顺军想不到的地方被酝酿出来。

吴三桂到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竟然碰到了从北京逃出的家人,惊闻老爹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也被夺占!

是可忍孰不可忍?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还师山海关,直接和招降的唐通打了起来。

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脑袋就热了,紧接着第三个愚蠢至极的决定被做了出来:

整个天下都是我闯王的了,你一个小小吴三桂在山海关弹丸之地蹦跶还得了!朕要御驾亲征!

于是闯王李自成既没认真确定战略,也没好好布置战术,连消息都没探听清楚就点了六万人马,带着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三桂的爹,杀往山海关。

多尔衮深谋一石杀二鸟

话说最后的大赢家多尔衮,在李自成到达山海关之前,他还是相当尴尬和焦虑的。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刚刚去世,继位的福临才六岁。满清朝廷正处于权力真空期,八旗内部明争暗斗,时刻都有你死我活的危机。

多尔衮看似掌握着实际权力,但有种朝不保夕的焦虑:必须带领扩张中的大清前进,但如果不慎失败,也将被内部的政敌们乘机清算。

而探子带回的早期消息说,李自成大军30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当时满清举国兵力的三倍,仅从这点上说,进军山海关无疑是不归路。

多尔衮的尴尬和焦虑一直持续到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此时他的骑兵离山海关城仅二里,而城的另一边,李自成已经和吴三桂杀得难分难解。

正在他犹豫还要不要再前进时,吴三桂来到威远堡清军营垒,跪地投降。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 *** 功”。

吴三桂却表示:“倘若清军现在还不愿助山海关明军,我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

多尔衮这才确信吴三桂是真的走投无路了,从他的狼狈样子也感受到了李自成的确有点来势汹汹。有理由相信,那一刻,活动在多尔衮心中的一定是两个古老的中国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多尔衮立即接受吴三桂的请求,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还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

安抚好吴三桂以后,多尔衮计划周密,安排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

到此,锅已架稳,水已烧开,刀已磨利,消耗体力的陪宰军队也就位,只等鲜活的肥肉们送上门来。

综观整个一片石战局,李自成除了轻敌、冒进、看不清形势和丧失人心之外,他所率的军队作战能力上,其实也是有所欠缺的。

农民军惯以游击战和快速攻城作战为主,在 *** 化训练和大规模协同作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攻打山海关过程中,虽然有伤亡但总体上是占上风。但猛攻不下后,士气就开始不振,最后只能拉开阵势,要和吴三桂决战。而吴三桂的明军和多尔衮的清军,在辽东正面硬刚多年,既有刀光剑影地厮杀,也有战略战术的积累。还有一点,牛金星并没有按照李自成原来的计划,及时出兵来救援,这让被清兵冲杀得措手不及的农民军,彻底失去了缓和与对抗的机会。

1644年4月中旬,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这一年仅年号就有三个: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

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这三支被后来史学家称为“东亚 *** 上最强的三支军队”,竟然破天荒的云集到了长城东端的要地--山海关。

他们之间的厮杀,是那个时代,东亚 *** 上最激烈的战斗。这一战,也直接决定了日后数百年的中国及至东亚历史格局。

胜利,最终只属于一个人。

暑伏开始的分界线?

2021年暑伏开始7月11日。

它指的是三伏天,一般来讲夏至三庚便入伏,以今年为例,6月21日为夏至,那么经过庚子,庚戌,庚申三日,到了7月11日就进入了初伏,整个阶段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出伏。按节气的规律,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而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伏主要取决于当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大家可对照日历查看具体日期。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百战百胜的将军?

1935年1月28日,遵义会议之后的 *** 次战役“土城战役”进入关键时刻,由于敌情侦察有误,号称“熊猫”的川军名将郭勋祺,指挥六个团10000多川军猛扑红军阵地,我军有被压缩至赤水河畔背水一战的巨大危险,危急时分,朱总司令亲自上阵,指挥中革军委警卫部队、预备队“干部团”投人战斗。

这支由红军步兵学校学员、以及连排级干部当普通战士的干部团,在团长陈赓的率领下奋勇拼杀,一色头顶钢盔并且战斗力爆棚,用凶猛的反击终于把敌人压了下去,在白马山上用望远镜观战的 *** ,兴奋地说:“打得好!打得好!陈赓行,可以当军长”!此后的长征期间,敌军但凡闻听“娃娃司令”(陈赓)和他的钢盔部队前来,无不心惊。

庚戌是几点-怎么看待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军长职务当时显然说小了,黄埔一期的陈赓虽然在1937年改编成为八路军时只担任386旅旅长,但是用一系列作战愈发证明了军事才华:两次七亘村伏击战,消灭日寇400余;黄崖底伏击战,直接干掉日军野战部队第135联队300余人;而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一举消灭日军1500余人,也就是说,陈赓第386旅的这次战斗,战果超过了115师主力遂行的平型关大捷!

这一个月内386旅三战三捷,神头岭战斗之后,第386旅在陈赓指挥下于响堂铺设伏,毙伤日军森木少佐以下400余人,烧毁日军汽车180辆;在长乐村追击战中,以全旅投入作战痛歼日

军2200余人。不吹不黑,就这样规模的歼灭战役和歼敌数字,中央军一个军都未必能够打得出来,日军经常敢以一个野战联队追着中央军两个师跑路,能够打掉几百名日寇,那都得成为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大捷”,差距啊。

在著名的香城崮伏击战中又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后,1940年7月9日,陈赓率部反击晋绥军陈长捷部向太岳根据地中心区的进犯,一战歼其2400余人,阎锡山的部队从此再不敢踏入太岳抗日根据地。即便是被一些人故意歪曲的关家垴战斗,386旅参战部队也曾经连续攻击18次,与敌反复肉搏,一个连拼得只剩下3个人,其前赴后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气概,位居全军之冠。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赓率领的太岳纵队于1945年9月打响反顽 *** 枪,在上党战役中仅该纵队就歼敌14000余人,生俘中将军长史泽波。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9月间陈赓率部全歼蒋军胡宗南部的整编第1军整编第1师之整编第1旅,生俘中将旅长黄正诚,一战名扬天下。延安特别向全军发出《关于陈赓纵队作战胜利通报》,高度评价这次胜利的重要意义和陈赓出色军事指挥能力,《解放日报》更是直接发表社评:《向太岳纵队致敬》!

1947年7月,为配合刘邓大军、陈粟大战完成战略展开,由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九纵和 *** 之陕军第38军共同组成“陈谢兵团”,以陈赓为司令员兼兵团前委 *** ,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转战仅仅半年多,陈谢兵团歼敌8万人解放县城30余座,有力地配合了华野和中野作战。陈赓的部队彻底斩断了陇海路西段,完全牵制住了胡宗南集团主力,是受军委直接指挥的“准野战军”级别的精锐兵团。

1948年8月23日起陈谢兵团举兵南征,期间全兵团共作战245次,共歼敌11万余人,解放大小城市511座和近千万人口,建立了豫陕鄂解放区。同年11月归建参加淮海战役,是歼灭黄维第12兵团的主力部队。

次年2月,陈谢兵团番号正式改称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陈赓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渡江南下直扑湘赣边,连续解放南昌和赣州,10月根据军委命令,由陈赓统一指挥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千里大迂回直插广州。

后面的战事之前曾经撰文介绍过,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陈赓兵团列阵于雷州半岛,截断敌人逃往海南岛退路,在粤桂边围歼战中仅四兵团就消灭桂系、粤系军队7万余人、随后横穿广西直插云南,1950年2月2日率部进驻昆明,又在滇南围歼战中一举打掉蒋军李弥第8军、余程万第26军的主力,红旗插满大西南。

陈赓旋即就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大将衔,而遍数陈赓大将的军事生涯,从1931年9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到1950年解放大西南,重大战役中无一败绩,堪称百战百胜的一代名将!

乙亥是几点到几点钟?

乙亥时是指21:00--23:00。

在六十甲子中,乙亥是在第12位,前一位是甲戌,后一位是丙子。乙亥年出生叫乙亥年柱,乙亥月出生叫乙亥月柱,乙亥日出生叫乙亥日柱,而乙亥时出生则叫乙亥时柱。

六十甲子是中国人民一个古老的发明创造,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

六十甲子也指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些神的名字。

天干地支与六十甲子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古代中国人民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古代中国人民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比如中医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是有规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规律符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