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日禁忌-说的是做饭还是其他什么
庚日禁忌,说的是做饭还是其他什么?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意思是进入小暑以后,气温的特点就像上蒸锅蒸,下水锅煮一样,不仅热而且湿。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这种天气导致人体出汗较多,体力消耗过大。因此有些禁忌还是要注意的:
禁忌一、别太贪凉
伏天炎热,大家都习惯长期待在空调房,时间一长身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失衡,会出现多种不适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孕妇、老年人等要格外注意。并且开空调的时候温度不宜过低,以26℃为宜。夏季吃过多的生冷食品或者是果汁等会造成肠胃功能受损,引发肠胃炎等。吃冷饮时 *** 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 *** 胃肠道。
禁忌二、湿发入睡
夏天,人洗澡特别勤快,尤其是晚上都习惯冲个澡再入睡,如果头发没有吹干就入睡的话就会导致湿气入侵,时间长了会出现头疼的情况。
禁忌三、熬夜
熬夜是大忌!保证充足的睡眠能预防中暑,在高温的天气,人的体力消耗较大容易疲劳,出现中暑现象。所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和其他 *** 得到充分的休息,使新的一天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能有效降火消暑。三伏天的饮食:
1、注意新鲜干净。
夏季天气炎热,大家经常食欲减退,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可以吃一些新鲜果蔬,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能量和水分,而且口感清爽不油腻。
2、注意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的良品。
3、注意祛湿驱寒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可以吃些薏米和红豆都是富含膳食纤维以及矿物质、维生素B族,可以控制体重、增加饱腹感、促进排便,缓解血糖上升,去湿气。红豆属于豆类还富含优质蛋白,可以增加免疫。平时喝些红糖姜水具有驱寒的作用。
4、注意不要大量进补
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补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农村俗语夏至无雨三伏热?
立夏下雨的说法
立夏下雨意味着,开始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会明显增多。
立夏日忌讳下雨,农谚云:“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锅”。立夏落雨,例如对茶叶来说就是意味着整个茶季湿气重,用手工做茶的年代,“炒水草”会给茶农增加额外负担。
立夏之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尤其是一些麦稻作物,容易生病虫害,所以,也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可以注意一下病虫害的防治。
立夏下雨农事该注意什么?
采取保温措施
为了防止低温冷却,如果遇到20℃以下的天气,应及时灌溉和保温,并加入保温剂,以提高保温效果,减少低温冷却引起的空瘪粒。
进行根外追肥
通常,可以施用0.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或0.3%的过磷酸钙水溶液,以增加稻米对低温的抵抗力。
释放烟雾弹
晚上10点,在田间周围释放烟雾弹,以防止低温袭击。
加强病虫害防治
加强稻瘟病和水稻螟虫的防治,提高水稻的抗逆性。简而言之,当水稻开花期遇到低温和阴雨天气时,应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产量减少。
怎么锻炼才靠谱?
7月11日,本周日就要进入伏季,也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无法抵抗和改变。一年春夏秋冬,有热、又有冷,也有舒适的春天,和浪漫的金秋时节。想一想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多科学、多精彩啊。不论是严寒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我们都必须去适应,强壮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炎热的酷暑。常言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我们先不去说其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三伏天一定要锻炼身体,不能因为天热耽误锻炼,一个夏季成为了胖子,或身体状况下降。我自己以为三伏天的锻炼可以这样安排:
*** 、三伏天宜游泳锻炼,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对身体的很多器官有益。游泳除了锻炼身体,还能避暑,一举二得。
第二、如果喜欢跑步、骑自行车、户外等运动者,尽量选择在早晨或下午晚些时候,这样既能避开了中午阳光直射和一天中更高温度的时段,也能不间断地锻炼身体。
第三、三伏天爬山也是一项不错的锻炼方式,因为山上气温低,空气新鲜,氧气充足。
第四、三伏天在室内锻炼也是很好的选择。
腊八节的来历是什么?
腊八节
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 ,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
自从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 *** ,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
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 *** 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此后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腊八这天我国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各地腊八粥:
陕西:腊八粥熬好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北京: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黑龙江:在哈尔滨,除了腊八粥,还有吃“腊八蒜”的。民间上把在腊月初八这天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河南: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多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山东:山东“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
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八蒜
中国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的节日食俗。腊八蒜材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在 *** *** 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老农常说入伏有6怕?
“入伏6怕”,其实是一个极数,最让人担心的不止是6个,而是有很多,下面逐一简单介绍。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三伏有九怕——一怕“日头鲜”
夏入三伏,气温急剧升高,达到一年的高温峰值。太阳当头,不仅毒烈,而且紫外线超强,对人体皮肤伤害极大,轻者曝皮疼痛,重则引疾病,甚至会导致皮肤癌。
二怕“喝水快”
夏季出汗多,身体易缺水,所以很多人喜欢一饮而尽的畅快。但是,喝水过快,肠道吸收后,加快血液循环,冲心脏造成冲击,对患有心脏疾病的人非常不好,容易引起胸闷、气短,严重时还会引起心肌梗死。
三怕“肠胃受凉”
炎热之下,来棒冰水、雪糕、冰淇淋等是人生一大快事,却给肠胃还来很大负担,感觉爽了,胃黏膜却受到 *** ,致使肠胃疾病高发。
四怕“贪凉吹冷风”空调、风扇加凉席,为了一时凉爽,统统上阵,但屋内屋外巨大的温差,加之一身大汗,猛然置身空调风中,肩周炎等疾病立马就来;有些人整晚在空调屋中,殊不知,深度睡眠后,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风邪悄然入体,感冒、面瘫、关节病便也偷偷而来,严重者病痛终生不去。
五怕“下河游泳”夏日游泳,解暑自在,但蚂蝗叮咬,水中细菌也会乘虚而入,务必做好防护。
而孩子天生爱水,夏季雨多,水位上涨,溺水事故时有发生,所以必须强化监管。
六怕“卫生差”夏天蚊蝇很多,细菌滋生,卫生差的话,容易发生食物霉变,病毒滋生,同时人体毛孔打开,最易引发疾病,因此务必保持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七怕“焦燥”天气燥热,极易引发脾气急躁,进而与人发生争执,出现不该发生的事情,所以宜平心静气,保持良好的心态,“心静自然凉”。
八怕“脱水中暑”夏天高温,极易引起人体脱水,从而造成中暑现象,特别是对于在太阳下劳作的人群,所以必须及时被水,一旦出现头晕、呕吐现象,即表示身体到达了极限状态,应该立即休息补水。
九怕“天热懒惰”天热人懒,再加上一动就会大汗淋漓,会使人产生懒惰心理,容易影响工作,这是不可取的,同时,懒惰心理也会使人放弃身体锻炼,这样反而会降低人的抵抗力,所以宜尽力避免。
对于农民来说,三伏天还有两怕——十怕“大旱无雨”夏季作物生长加快,水份需求量大,同时水分蒸发加重,“三天一大旱,五天一小旱”,久旱不雨,容易使庄稼遭受旱灾,造成产量不稳或减少。
十一怕“久雨不晴”但是雨水过多,形成土地积水,或久雨不晴,使庄稼长久不见太阳,也会使作物根部霉烂,对粮食生产造成危害,特别是对蔬菜产量大幅降低。
十二怕“庄稼热病”据最新研究,庄稼在36度以上的强烈阳光下,容易引起热病,对农作物生长非常不利,严重的情况下,容易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产,正确的做法是及时为农作物进行补水,以降低地面温度和农作物的水分供应。
因此,夏季三伏是蓬勃的季节,但同时也是有着很多问题的季节,需要注意防暑和防灾,这样才能过好三夏生活。
关注乡村滋味,趣聊农家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