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南北山人-如果你在酒桌上

admin2023-01-07 12:09:1723

紫薇斗数南北山人,如果你在酒桌上?

您要是真把自己当诗仙,在酒桌吟诗,估计您这一辈子都会活在这个笑话里。所以,既要有效果,还得走出这个笑话,您就得举着酒杯,把诗歪着念。为了帮您歪着念诗出点力,列举几首以供备用:

1、人生得意需尽欢,这杯福酒请喝干。人生百年一瞬间,喝杯福酒福百年。

2、东边太阳西边雨,喝酒得从这边起。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杯说啥你得干。

3、千里黄河水滔滔,喝酒两全才算好。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杯咱就干。

4、明日松山照,清泉石上流,贵客坐满桌,领导你先喝。

5、日出江花红胜火,革命的小酒要搞活。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约对门,喝酒喝个双。

7、酒水无情人有情,福酒不喝那能行。

8、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9、水在流,鱼在游,这杯不喝没理由。

10、风没吹、雨没下,咱来总得碰一下。

11、黄河水,波连波,左边喝完右边喝。

12、洪湖水,浪打浪,这杯喝完再续上。

13、领导领导喝杯酒,金钱财富都拥有。要想有财源,喝酒要喝完。要想有财宝,喝酒要喝好。

14、心儿颤,手儿抖,我给XX敬个酒,XX喝了俺高兴,XX不喝俺不走,说不走,就不走!

15、女士劝酒: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倒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16、火车跑得快,全靠领导带,领导一杯酒,全都跟着走!

17、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

18、路见不平一声吼,你不喝酒谁喝酒?

19、天上无云地下旱,刚才那杯不能算 。

20、百川到东海,何时再干杯,现在不喝酒,将来徒伤悲。

21、黄河流水波连波,左边喝了右边喝。

22、宰相肚里能撑船,喝酒不找服务员

23、头发一边分,喝酒最认真!

24、戴眼镜的学问高,喝起酒来有绝招,眼镜一戴。喝酒爽快!

25、青岛不倒我不倒,雪花不飘我不飘。

26、女有貌,朗有才,杯对杯,一起来。

2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

28、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赶紧跑。

29、鱼头一对,大福大贵;鱼头鱼尾,十全十美;头尾相连,好事连连;鱼头鱼尾,顺风顺水。

30、你是葡萄酒,我是夜光杯;你为我美丽,我为你陶醉;今生有你来相伴,大醉一生不后悔!

李白是什么时候被称为诗仙的?

李白:快意人生背后的爱与痛

李白同学讳莫如深的身世和他在诗坛获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反差,要知道上到唐玄宗,下到韩愈、贺知章、杜甫等都是他的死忠粉丝。

目前较为确切的说法是,李白是“宗室子”。哪位宗室?根据李白的孙女在祖父遗物中发现的手疏,他是凉武昭王嫡系后裔,“五世为庶”,推上去很可能是太子李建成或齐王李元吉的遗裔,怪不得李白要闪烁其词了。

不知道李白的星座,但他却具备射手座的乐观主义中二病精神。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发下励志的誓言,要成为皇帝身边 *** 谋士,“使寰宇大定,海县靖一”。为了这个誓言,李白同学“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地离开了四川。

他的起步点也很令人惊喜:在半路上,他见一位道士司马承祯。这道士可是三代唐皇供奉的名人,还是玄宗亲妹子玉真公主的师父!司马承祯一见李白就惊叹“我看你骨骼惊奇,是难得一见的奇才”,眼见着就要拿出一本《抱朴子》转为修真向,李白却兴奋地误以为这是对自己即将成就大业的预言,一抱拳继续北漂(真的是沿江漂游)。

一路上他边走边写,被人手抄转载流传后,为他将来在长安的名声奠定了根基,武则天朝的一位宰相还把自己孙女儿嫁给了他(文学是有用的,干巴爹文科生!)到了长安后,李白的铁粉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向唐玄宗推荐了他。唐玄宗大爱他的诗文,把他接来宫中。

在大明宫,李白同学的射手座气质大爆发,他喝醉了让高力士捧靴,让杨贵妃研墨,唐玄宗还笑眯眯地亲自帮他调解酒汤。

终于面圣且近圣了,李白却发现自己图样图森破,宦官专横、外戚骄纵、同僚诋毁、朝廷腐败……这不是一个天真诗人凭惊世才华就能搞定的。不久后,他被玄宗赐予金子,放还出朝。痛苦、失望、颓丧、愤怒和希望、自负等等种种复杂情绪在李白心中交织,他想起了司马承祯的话,开始向往远离尘世的清修生活。

他去了山东济南的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为自己授道箓,正式成为道士,开始了寻仙访道之途。但在看似快意的旅游向、修真向生涯中,他始终未能忘怀政治和自己的理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招兵买马,广纳豪杰。李白根本不知政治这潭浑水的深浅与厉害,还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报效国家,一腔热血地进了永王幕僚。

不久后永王以叛逃罪而被讨伐,他也随之锒铛入狱。一位官员善意地说“他是中二病发作,不要当一般人看”,释放了他。但不久后,李白又被判处终生流放夜郎。

垂暮的李白踏上了流放之途,在经过巫山时,朝廷举行大赦,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三年后,贫病交加的李白死于病榻上。但民间给了这位“诗仙”一个更符合身份的想象:在一次大醉后,他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一头栽入江中,被鲸仙驮着飘然归于天界。

李白经典作品选评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古人评注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颇造平澹。

《唐诗评选》:清旷中无英气,不可效陶,以此作视孟浩然,真山人诗尔。

《古唐诗合解》:首言下山时明月随人,回顾行来路径,夜色苍苍,横于翠微之中矣。

《唐诗别裁》:太白山水诗亦带仙气。

《唐宋诗醇》:此篇及《春日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作,逼真渊明遗韵。

《网师园唐诗笺》:尽是眼前真景,但人苦会不得,写不出(首四句下)。

《唐诗评注读本》:先写景,后写情;写景处字字幽靓,写情处语语率真。

《李太白诗醇》:严云:起四句作绝,更有馀地。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古人评注

《批点唐诗正声》:太白志豪,盖有所慕而作,末句尤见感慨。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为英雄生色。眼界阔,是太白本色(“萧条”句下)。

《汇编唐诗十集》:唐五:叙事好手(“椎秦”句下)。又云:用留侯语,增易一字,便有生气(“报韩”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奇崛雄浑。

《唐诗笺要》:雄俊事,得太白豪迈之笔传之,倍觉生色。其豪迈处又抑扬顿挫,“虽不成”、“岂曰非”等字可味。《西清诗话》称白“逸态凌云”、应是此种。

《唐宋诗举要》:英骏雄迈,句句挟飞腾之势。

《李太白诗醇》:王翼云曰:是首绝妙咏史诗,潘稼堂曰:子房之为人从下邳、圯桥分界。以前是一截人,以后又是一截人。此诗亦分两半篇。从“岂曰非智勇”句止,是上半篇,是宾;从“我来圯桥上”句起,是下半篇,是主。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人评注

《瀛奎律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水,白鹭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唐诗直解》: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周珽曰:胸中笼盖,口里吐吞。眼前光景,又岂虑说不尽耶?

《唐诗评选》:“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刘后村曰: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紫薇斗数南北山人-如果你在酒桌上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评:起联有意摹崔、敛四为二,繁简并佳。三、四登临感兴。五、六就台上所见,衬起末联“不见”、眼前指点,一往情深。江上烟波,长安云日,境地各别,寄托自殊。

《唐宋诗举要》: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厓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綵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古人评注

《批点唐诗正声》:方外玄语,不拘流例。全篇开阖佚荡,冠绝古今,即使杜工部为之,未易及此,高、岑辈恐亦胁息。又襟期雄旷,辞旨慨慷,音节浏亮,无一不可。结句非素胎仙骨,必无此诗。

《唐诗快》:伯敬云:读李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又云:太白有饮酒、学仙两路语,资浅俗人口角,言俱不谬。若如此等诗、则有雄快而无浅俗矣。

《唐诗别裁》:先写庐山形胜,后言寻幽不如学仙,与卢敖同游太清,此素愿也。笔下殊有仙气。

《唐宋诗醇》:天马行空,不可羁绁。

寄东鲁二稚子(在金陵作)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古人评注

《批点唐诗正声》:太白寄东鲁二子诗,意兴凄惋,读之流涕,风雅之遗意与!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蚕桑儿女入此诗殊不累俗,可想太白高处。谭云:折花倚桃双行树下,写娇女孤儿无情无绪,的的可思。

《唐诗援》:宗子发曰:入“桃树”一段,最有波澜情致。

《唐诗归》:钟云:家书语,入诗妙在不直叙,有映带。

《唐诗别裁》: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得《东山》诗意(“楼东”四句下)。

《唐宋诗醇》:范抒曰:天下丧乱,骨肉分离,此老杜《咏怀》“入门号咷”以下意也。然彼合此离。彼有哭其死,此则怜其生;彼兼时事,此乃单咏:要皆忧思之正者也。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是家常寄书语。有情景映带,书愁亦逸。严云:太白善用“吹”字,都在意象之外(“南风”句下)。

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紫薇斗数南北山人-如果你在酒桌上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古人评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气骨如此,不是假豪举。

《唐诗直解》:太白气魄磊落,故词调豪放。此篇尤奇拔入神。常人语,自非常人语。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太白七古,纵横跌宕,此是其循绳墨者,谓合于鳞调则可,谓太白得意作则不可。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仙人”一联,谓笃志求仙,未必即能冲举,而忘机狎物,自可纵适一时。“屈平”一联,谓留心著作,可以传千秋不刊之文,而溺志豪华,不过取一时盘游之乐,有孰得孰失之意。然上联实承上文泛舟行乐而言,下联又照下文兴酣落笔而言也。特以四古人事排列于中,顿觉五色迷目,令人骤然不得其解。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

《唐宋诗醇》:发端四语,即事之辞也,以下慷当以慨,虽带初唐风调,而气骨迥绝矣。反笔作结,殊为遒健。

《李太白诗醇》:雄健飘逸,有悬崖千仞之势(“兴酣落笔”四句下)。

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䍦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龙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古人评注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笔端横荡,遂不觉重。

《唐诗别裁》:妙于形容(“遥看汉水”二句下)。羊叔子岘山碑犹然磨灭,无人堕泪,况寻常富贵乎?不如韬精沉饮为乐也。“清风明月”二语,欧阳公谓足以惊动千古,信然!

《唐宋诗醇》:意旷神逸,极颓唐之趣,入后俯仰含情,乃有心人语。

《昭昧詹言》:笔如天半游龙,断非学力所能到,然读之使人气王。“笑杀”句,借山公自兴,“遥看”二句,又借兴换笔换气。“此江”句,起棱。“千金骏马”,谓以妾换得马也。“咸阳”二句,言所以饮酒者,正见此耳。“君不见”二句,以上许多都为此故。“玉山”句束题,正意藏脉,如草蛇灰线。此与上所谓笔墨化为烟云,世俗作死诗者千年不悟,只借作指点,供吾驱驾发泄之料耳。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笔势浩渺(“遥看汉水”二句下)。顿挫有局度(“泪亦不能”二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豪近俊逸。

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粱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沈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辉。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古人评注

《唐诗镜》:不衫不履,体气自贵。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作《梁园歌》而忽间以信陵数语,意谓以信陵之贤,名震一世,至今日而墓城且不克保,况梁孝王之贤不及信陵,其歌台舞榭又焉能保其常在乎?此文章衬托法,不是为信陵致慨,乃是为梁王释恨,并为自己解愁,以见不如及时行乐之为得也。故下遂接以“沉吟此事泪满衣”云云。

《唐宋诗醇》:怀古之作,慷慨悲歌,兴会飙举。范传正有云:“李白脱屣轩冕,释羁缰锁,自放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秽;好神仙非摹其轻举、欲耗壮心遗馀年,作诗非事其文律,取其吟咏以自适。”三诵斯篇,信然。

《昭昧詹言》:起四句叙。“平台”二句入题情,正点一篇提局。“却忆”句转放开展,用笔顿挫浑转,“平头”二句酣恣肆放。“玉盘”四句铺。“昔人”数句,咏叹以足之。情文相生,情景交融,所谓兴会才情,忽然涌出花来者也。“空馀”句顿挫。“沉吟”句转正意。太白亦自沉痛如此,其言神仙语,乃其高情所寄,实实有见。小儿不强欲学之,便有令人呕吐之意,读太白者辨之。因见梁园有阮公、信陵、梁王诸迹,今皆不见,足为凭吊感慨。他人万手同知如此用意,而不解如此作法。此却从自己游历多愁说入,又自解不必如此。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死活、仙凡,全在如此。寻常俗士但知正衍故实,以为咏古炫博,或叙后入议论,炫才识,而不知此凡笔也。此却以自己为经、偶触此地之事,借作指点慨叹,以发泄我之怀抱,全不专为此地考古迹、发议论起见。所谓以题为宾、为纬,于是实者全虚,凭空御风,飞行绝迹,超超乎仙界矣,脱离一切凡夫心胸识见矣。杜公《咏怀古迹》便是如此。解此可通之近体,一也。诗最忌段落太分明,读此可得音节转换及章法大规。

《唐宋诗举要》:吴先生曰:此乃浮河去京、东行过梁之作。篇中皆历尽兴衰、及时行乐之旨。吴北江曰:“昔人”八句,感吊苍茫,以见怀抱。吴曰:慷慨自负,是太白意态(末句下)。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生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

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

杞国无事忧天倾,䝟貐磨牙竞人肉。

驺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彫虎。

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𡸣屼当安之。

古人评注

《韵语阳秋》:尝观其所作《梁父吟》,首言钓叟遇文王,又言酒徒遇高阳,卒自叹己之不遇。有云:我欲攀龙见明主……以额扣关阍者怒。”人间门户尚不可入,则太清倒景,岂易凌蹑乎?太白忤杨妃而去国,所谓“玉女起风雨”者,乃怒怼妃子之词也。

《批选唐诗》:感叹呜咽,豪雄之气勃勃。

《唐诗镜》:气魄驰骤,如风雨凭陵,惊起四座。

《唐诗评选》:长篇不失古意,此极难。将诸葛旧词“二桃三士”撺入夹点,局阵奇绝。苏子瞻取此法,作“燕子楼空”三句,便自托独得。

《唐诗别裁》:始言吕尚之耄年、郦食其之狂士,犹乘时遇合,为壮士者,正当自奋。然欲以忠言寤主,而权奸当道,言路壅塞。非不愿剪除之,而人主不听,恐为匪人戕害也。究之论其常理,终当以贤辅国,惟安命以俟有为而已。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雄奇俊伟,韩公所谓“光焰万丈”者也。又曰:通体设喻,所以错落而雄深。

古风 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 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 *** 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 *** 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 *** 。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人评注

《韵语阳秋》:李太白与、杜子美诗皆掣鲸手也。余观太白《古风》、子美《偶题》之篇,然后知二子之源流远矣。李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则知李之所得在雅。

《朱子语类》:李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萧士赟注:观此诗则太白之志可见矣。斯其所以为有唐诗人之称首者欤!

《唐诗品汇》:舂陵杨齐贤云:唐兴,文变极矣,扫魏晋之陋,起 *** 人之废,太白盖以自任矣。览其著述,笔力翩翩,如行云流水,出乎自然,非思索而得,岂欺我哉!

《李杜诗通》:统论前古诗源,志在删诗垂后。以此发端,自负不浅。

《围炉诗话》:“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古风》诗多比兴,此篇全用赋体,括风雅之源流,明著作之意旨,一起一结,有山立波回之势。昔刘协《明诗》一篇略云:两汉之作,结体散文,直而不野,为五言之冠冕。又云:建安之初,五言腾踊,不求纤密之巧,惟取昭晰之能。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观白此篇,即刘氏之意。指归大雅,志在删述,上溯风 *** ,俯观六代,以绮丽为贱, *** 为贵,论诗之义,昭然明矣。举笔直书所见,气体实足以副之,阳冰称其“弛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洵非阿好,其纂《草堂集》以古风列于卷首,又以此篇弁之,可谓有卓见者。

《瓯北诗话》: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 *** 首。开门便说:《大雅》不作, *** 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己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有谁在农村呆过或者是农村的?

我就是农村的,68年生人,农村的农活全会干,农民的苦全受过,现在的农村还和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城里多余的房子出租,农村多余的房子空置,院里长草。又想忽悠农民扎根农村吧?城里有房子出租不干活,农民工没房子在城里打工,城里人还看不起农民工,好像认为农村人低等。没有农村人几十年的辛勤付出,默默付出,自已饿着肚子而让城里人吃着供应粮,到现在每天都在上演着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

明朝名医?

1、著名中医学家万全(1482—1597)

万全(1499-1582),古代医家名。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江西南昌县人,生于湖北罗田。其祖父杏城以幼科闻名乡里。万氏因科举失意,乃矢志医学。

2、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3、徐春甫(1520—1596)

徐春甫,明代医学家,祁门(今属安徽)人,字汝元(或作汝源),号思鹤,又号东皋。有《古今医统》、《内经要旨》、《妇科心镜》、《幼幼汇集》、《痘疹泄秘》等著作,其中以《古今医统》影响更大。家世业儒。因多病,乃从师于名医汪宦。博览医书,通内、妇、儿等科。曾在太医院任职。

隆庆初(1568年)参与组织成立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对李杲的脾胃学说很为推崇,并主张良医应当兼通针药,认为用药不可泥守古方,临证应会变通加减等,他的医论和著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4、大明太医院龚廷贤(1522—1619)

龚廷贤(1522~1619),古代医家名。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父龚信,字西园,一说字瑞芝,任职太医院,撰有《古今医鉴》8卷。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学医。他承家学,又访贤求师,医名日隆。曾任太医院吏目。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

5、大明太医院御医杨济时(1522—1620)

杨济时,字继洲,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人。约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约98岁。杨氏幼年学习儒学。后改习歧黄。杨济时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

主要著作为《针灸大成》10卷。此书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书中提出了“十二字次第手法”与“下手八法”的 *** 手法,至今仍为针灸医家所习用。

6、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1522—1620)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字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主要作品有《针灸大成》。

7、方有执(1523—1593)

方有执(1523~1593),字中行(一行仲行),号九龙山人。安徽歙县人。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殇子,遂发愤学医。着《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1592)。

方有执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推崇张仲景,认为,因年代久远,经王叔和编次,原文次序有改变,再经成无己注释,又多更窜,错简益多,扦格难读。须重新整理编排,恢复《伤寒论》原貌。因此称方氏所开创的流派为错简重订派。

8、大国医缪希雍(1546—1627)

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9、吴昆(1552—1620)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人,明代医家,新安医学名家之一,生于1552年,卒年不详。

吴昆师从余午亭,以医为业,从三吴出发,遍历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自此之后医学大进。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2种成书年代不详,已经亡佚。

10、关中儒医武之望(1552—1629)

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明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同时在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关中鸿儒,也被称为儒医。

11、弃政从医王肯堂(1552—1638)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

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检讨,官至福建参政。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凡220万字。另著有《医镜》4卷、《新镌医论》3卷、《郁冈斋笔尘》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今人辑有《王肯堂医学全书》。

12、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1555—1636)

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自幼精研外科医术,“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

陈实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一书,全书共12卷157篇对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疮、白癜风、烫伤、疥疮等外、伤、皮肤、五官科疾病,“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反应了明朝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13、传染病学家吴有性(1561—1661)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 *** ,毫无效果。

分别介绍一下?

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个汉政权?准确的答案是难以统计,至少20多个!其中很多的汉政权连年号都不知道,存在多长时间也没有准确记录。

请注意,这些汉政权原本叫西汉、东汉……人家全都叫“汉”,现在的叫法只是后人为了加以区别,强行给它们戴上了一顶“帽子”。

因为数量太多,我们做一个分类介绍。

*** 类:大一统汉王朝

历史上的“汉”政权虽然多如牛毛,但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却只有两个,即西汉和东汉。

有人可能要问:前汉和后汉呢?

前汉就是西汉,后汉就是东汉。西汉、东汉是按两朝的首都长安(西)、洛阳(东)来区分的,前后、后汉是按时间先后来划分的。

估计后面的“汉”们气晕了:俺们为了抢“帽子”打疯了,你俩一人搞了两顶,真TM豪气!

1.汉政权的祖宗:西汉

刘邦创建的西汉政权是所有“汉”们的祖宗,也是存续时间最长的汉政权,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到公元8年王莽代汉,存在了210年,共计11位皇帝和3位废帝。

2.抬祖宗牌位的 *** 人:东汉

光武帝刘秀创建的东汉政权其实是一个新王朝,与西汉政权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中间还夹杂了新朝和玄汉政权。

但刘秀确实是刘邦的后人(八世孙),他自称是“富二代”,从西汉继承来的皇位,开创了抬祖宗牌位为自己正名的先例。

东汉存续195年,共计12位皇帝和2位废帝。

第二类:汉室后裔王朝

刘秀的蹭祖宗热度,其实是跟别人学的,新朝灭亡后刘家子孙纷纷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了若干个汉政权。

1.刘玄的“玄汉”政权

刘秀最早就是刘玄的打工仔,二人是族兄弟,也是推翻新莽政权的“革命同志”。

早年刘玄由于 *** 在外,没有参加上刘縯、刘秀兄弟的 *** ,而是加盟了绿林军。后来绿林军与与刘縯、刘秀的舂陵军合并,刘玄靠绿林军的支持后来居上,被推选为皇帝。

刘玄登基后杀害了刘縯,刘秀为了避祸自请出巡河北,并在那里神奇地打出了一片天地。两年后刘秀在河北称帝,不久刘玄却被另一个“汉”政权干掉了。

2.刘盆子的“建世”政权

干掉刘玄的正是刘盆子的“建世政权”,“建世”是其年号,国号依然叫“汉”,它的基础就是大名鼎鼎的“赤眉军”。

刘盆子也是刘邦的十世孙、城阳王刘章的八世孙。当年刘盆子兄弟被赤眉军俘虏,在军中当了一名放牛娃。后来赤眉军眼红绿林军洗脚上岸,也有样学样,决定推出自己的皇帝。

于是他们从队伍里挑出几个刘氏后裔,让他们抓阄,结果刘盆子不幸命中,哭着喊着被人套上了龙袍。

建世政权就是个草寇班子,靠打劫存续了二年,被刘秀的东汉政权所消灭。

3.刘子舆的“赵汉”政权

刘秀消灭的 *** 个汉政权就是这个“赵汉政权”,其皇帝叫刘子舆。

刘子舆原名叫王郎,是个算命先生,却满嘴跑火车自称是汉成帝的遗孤。就靠这么个离奇的编造,他居然被河北势力推崇,当上了皇帝,建都邯郸。

邯郸是战国赵国的都城,所以后人就给它带了一顶“赵”帽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刘子舆确实汉成帝的遗孤,真相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尊重正史。

4.孺子婴的“汉”政权

孺子婴(刘婴)的名气很大,他就是那位西汉末代皇太子,没来得及登基就被王莽了先。

新朝建立后,王莽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刘婴。新朝灭亡后,刘婴被一个叫方望的人蛊惑,被裹挟到临洮,在那里登基称帝。

刘婴也就过了两三个月的皇帝瘾,就被玄汉政权干掉了。

5.刘永的“汉政权”

汉景帝有个弟弟叫刘武,封梁王,当年曾经在老妈窦太后的支持下企图当“皇太弟”。这位刘永就是刘武的后人。

玄汉政权建立后,刘永 *** 个跑去给刘玄磕头,因此被复封为梁王。不过刘永野心不小,刘玄死后,他在睢阳登基称帝。

刘永一度给刘秀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最终还是成了刘秀的垫脚石。

6.刘崇的“汉”政权

刘崇也是汉家宗室子弟,也成立了自己的草头班子,还曾经干翻过东汉开国 *** 武力值岑彭。

不过由于势力太小,他很快就投靠了刘秀,因此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崇其实也穿过龙袍。

7.刘备的“蜀汉”政权

刘皇叔的故事就不用我多嘴多舌了。

第三类:蹭热度的王朝

这一类汉王朝完全是蹭热度、贴金,跟“汉”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胡人政权。

1.汉赵

时间来到五胡十六国时期。

“汉赵”就是因为“帽子”不够用了,它也想用“赵汉”,可惜刘子舆抢了先机。

汉赵政权的创始者叫刘渊,他自称是汉室后裔,其实是个匈奴人。在灭了西晋政权后,刘渊在长安称帝,国号“汉”。后来他的侄子改国号为“赵”,所以史称“汉赵”,亦称“前赵”。

2.成汉

刘渊在长安称帝的同年,有个叫李雄的氐族人也在成都称帝了。由于这个政权先称“大成”,后改为“汉”,所以人们管它叫“成汉”。

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政权居然存在了45年才被东晋消灭。

3.后汉

时间又来到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时期。

这个“汉”就是指后汉政权,创建者叫刘知远,沙陀人。

后晋石敬瑭引狼入室,将燕云十六州卖给契丹人后,中原涂炭生灵,后晋也被契丹干掉了,刘知远乘势而起,建立了后汉。但这个政权也就为了两代人,就被郭威取代了。

4.北汉

后汉灭亡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逃到太原,在契丹人的支持下延续了“汉”政权,史称“北汉”。

杨老令公杨继业就是北汉名将,后来兵败降宋。

5.南汉

唐朝灭亡后,封州刺史刘谦割据岭南,其子刘龑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汉政权。

刘龑自称是彭城刘氏的后人,也算是汉家血脉。但也有史学家认为他们应该是中亚的胡人后裔,冒领了彭城刘氏。

南汉政权恐怕是历史上最荒唐、最残暴的王朝, *** 、宫女当政,读书人要先自宫才能入仕,宗室子弟相互仇杀……

不过由于地处偏远,居然延续了54年,后背北宋名将曹彬所灭。

第四类: “杂汉”一箩筐

除了上述汉政权外,下面这些所谓的“汉朝”存在度极低,跟前面的刘崇、孺子婴差不多,即便是历史专业的人士也未必都熟悉。

张昌,西晋八王之乱时的流寇班子;刘芒荡,西晋时期的流寇班子;刑杲,北魏六镇 *** 的产物;侯景,东晋权臣,过把瘾就死;郝定,金朝末年的红袄 *** 军首领;朱泚,唐朝藩镇势力;王建,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建立,后改为“蜀”;陈友谅,跟朱元璋掰手腕的那位;刘通,明朝的农民 *** 军。

除此而外还有多少类似顶着汉帽子的所谓政权,实在无法统计得清楚了。

之所以这些人都喜欢盯住这个“汉”字,原因就是汉王朝的影响力太大了,它代表了“ *** ”正统地位,将自己化身为“汉民族”的形象代言人。

比如光武帝刘秀,他其实是开国之君,但他居然敢当“富二代”,宣称自己是从西汉继承的皇位,就是为了在汉帝国的光环护佑下,获得正统的地位。

连光武帝都如此,何况其他人?

事实证明, “汉”帽子并没多大作用,比如陈友谅最终还是败给了朱元璋,反倒是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