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算命卦词解释-古代有那些预测家
鬼谷子算命卦词解释,古代有那些预测家?
古代超级厉害的5位预言家,神奇预言惊为天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里,呈现了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呈现了许多的圣人、贤人,尽管这些人不计其数,但唯一一类人却并不多见,乃至是这个 *** 稀有的种类。
第五名,无名氏著作《纬书》
纬书,相对经书而言,它是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经典纬书《易运期》记载:“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鬼+禾+女,就是“魏”字,这就是预言曹魏要“王天下”。
公元220年,曹魏代汉是中古历史上 *** 次成功的“禅让”,具有里程碑式及划时代的意义。
赵翼评论曰:“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廿二史札记·禅代》)曹魏代汉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北宋十数个政权,皆以禅代方式完成易代更祚。然而,传统的儒学纲纪伦理将中古禅代视为“假禅让为攘夺”。所谓的“攘夺”,在世俗观念看来即是篡位的代名词。
第四名,武则天
值得一说的是,武则天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更具有政治天赋的女人,而且还有那么难得的时运。当唐之世,女子的社会地位受胡人影响,还不像宋元明清那样低微和不受重视。
尤其,相比吕后、慈禧等人的不学无术,武则天的个人魅力和文化内涵也是极其出众的。而且她的精力如此旺盛,寿命之长,这也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
据说早在唐太宗初期,社会上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谶语:“唐中弱,有女武代王。”意思是说大唐王室中道衰弱,会出现一位女主武王代掌天下。
而且在贞观初年,太白金星经常在大白天出现,而不止黄昏时分,这是非常怪异的天文现象。当时负责天文研究的太史令占测的结果是:“女主昌。”这个占测的结果和那条秘谶很相吻合,唐太宗为此心里就总是安定不下来。
第三名,郭璞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 *** ,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
郭璞在《葬经》中说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来。以是宅兆的右边是青龙,右边为 *** ,前面为朱雀,后面为玄武。玄武低头,朱雀翔舞,青龙弯曲, *** 征服。
郭璞所说的是风水学上最根本的四象,依据这四象的状态可以或者判断泉台的休咎。看起来似乎是很简略,但实际上做起来倒是很艰苦的。由于大自然的风水是变幻无穷,并且态势繁多的,假如一个人没有深厚的风水常识和丰硕的实践经验,得进去的论断每每会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二名,曹植
曹植恨中有亲、骂中存爱,在讥讽曹丕同根相煎、兄弟相残之前就先暗示了外部有人煽风点火以渔利,预示曹家被司马家族所取代。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不予任用。曹植的任所一迁再迁,离都城许昌越来越远。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
来到东阿,曹植登鱼山,面黄河,瞻泰岳,“喟然有终焉之志”,有“终葬此地”之语。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于陈,终年41岁,谥号为“思”,世称陈思王。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嘱归葬其于鱼山。
*** 名,花蕊夫人
“烛影斧声”,赵光义 *** 赵匡胤其实早就被一个女人所暗示。
其实这一切,花蕊夫人早有暗示!她在被宋太祖收纳为妃的房间里挂了一幅男子画像,手里挽着弓,说是送子神仙张仙的画像。事实上,她是想暗示赵匡胤,自己将会被这把弓箭 *** ,而这个人将会弑君。
可是,女人心,海底针,赵匡胤打死也听不懂啊!然而一切都应验了。不过,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在不久之后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
红颜薄命,才貌双全名重一时的花蕊夫人也不能幸免。她不仅国色天香,美艳绝世,而且多才多艺,《全唐诗》中就收入她的《宫词》157首。
国亡家灭,丈夫孟昶被赵匡胤毒杀,她自己不得不委身杀夫仇人,每日里强颜欢笑,虚与委蛇,遭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最后还是死于非命。
“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就是因其酷似花中娇蕊那样的楚楚动人,才成其美名。大宋文豪苏轼曾赞美她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世女子,结果却让大宋两个皇帝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兄弟二人互相残杀!
姜子牙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
先亮答案:有,中国历史上出将入相 *** 人!!!
《千字文》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吕尚。
上文讲述了五世名相:伊尹,这篇自然就有讲讲震古烁今的——姜太公。
《千字文》中以“磻溪”为眼,引出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 功臣之后。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伯夷(曾经做过职位叫四岳的官职)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劳,受封在吕国,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虽然姜太公是功臣之后,但是从大禹时期到商朝末年,在九百多年的时间后(按照夏朝400年,商朝600这种传统说法计算),在姜太公出生时,吕氏一族是家道没落的,早已没了当年的辉煌。
(关于姜太公的身世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吕氏春秋•首时》、《博物志》、《水经注•齐乘》这些古籍中均有记载,豆浆就不一一摘抄原文了,影响阅读体验。)
姜太公出师图
2. 半生寒微。
因为家境的败落,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战国策•秦五》《尉缭子》《韩诗外传》《说苑•尊贤》这几本古籍中均有记载姜太公早年的经历)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战国策•秦五》说他是“齐之逐夫”, 《说苑•尊贤》、《说苑•杂言》中也有:“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 “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这样的记载,但是不论怎样,都不可否认姜太公的前半生是无比辛酸的!
3. 愿者上钩。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文王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关于姜太公钓鱼,还有几个凸显细节的传说故事。
*** 个是说姜太公古怪的钓鱼方式(鱼钩是直的,鱼线也不入水),成功吸引了大家伙的注意力,大家都劝姜太公这样是钓不到鱼的,姜太公不以为意。后来,这件事果然传到周文王的耳朵里了,周文王先后派士兵、官员去邀请姜太公,结果都失败了,于是沐浴更衣斋戒三天,这才请到了姜太公。
第二个是说,周文王邀请到姜太公后,姜子牙却要周文王亲自拉车,才肯上门。周文王求贤若渴,二话不说请姜太公上车就走。周文王力大无比,拉着车朝西边一口气就走了301步,突然跌倒。跌得头晕目眩,爬起来后周文王竟搞错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拉着车朝东边走了507步,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路。
姜太公便说:“天数啊!文王,你一共走了808步,周朝就存在808年。(西周301年,东周507年)”文王一听只有800多年,很是后悔,还想继续拉车,然而姜子牙说:“天数如此!兴衰存亡,自有定数,岂是儿戏!”
原来姜太公让周文王拉车的意图一是看文王的诚意,二是测算上天恩赐周朝存在的年限,由于是天机,不可泄露,就有了“文王拉车”千古传说。
反映文王拉车故事的壁画
4.文治武功。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外修仁德,内整武备。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周文王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可以说不论在外交上、内政上、军事实力上和民心所向上,都已经占据了制高点,伐纣一事,只欠缺一个时机了。
周文王殒,周武王姬发即位。二年后,商纣 *** 王叔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 *** 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28日拂晓,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
(关于武王伐纣的准确时间,是由国家发起夏商周断代史工程后,经多方验证,并最终确定的,时间就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
小时候连环画中的武王伐纣图
5. 牧野之战——血流漂杵
据《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姜太公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纣王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
牧野之战示意图
这些少量忠心的禁卫军,也是商纣王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商军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拦。好汉不敌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武士也阵脚不稳。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商纣王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将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 *** 。
关于牧野之战的惨烈程度,后世文人们用“血流漂杵”来形容,足见这是一场多么惨烈的厮杀。据《逸周书•世俘》记载:被 *** 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三十三万,这么大的数量不都是军人还有平民,在整个战事结束后仅缴获的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因为姜太公的寿命极长,《千字文》中,接下来几位安邦之臣的故事与姜太公也有交集,所以关于姜太公在牧野之战后的故事,会在后面介绍其他几人时,穿插着讲解。
本文为豆浆的奶爸守则首发在悟空问答上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
难道仅仅是养生之道和避世之谈吗?
养生、避世隐居,只是后世道家对个性解放的一种表象罢了。
道家崇尚绝对自由,重视天性解放,而在先秦诸子时代,道家学说的根本是在乱世中求存,是以“趋利避害”为出发点。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追根溯源到先秦诸子时代。
先秦道家共有三个发展阶段:杨朱、老子、庄子。我们就从 *** 个阶段开始:
1、杨朱:为我、轻物重生其实隐者自古有之,从尧时代的许由,到周初的伯夷、叔齐,到孔子遇到的隐者。但直到杨朱,道家才真正成家成派。
杨朱大约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过他,而孟子则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具体杨朱的思想,如今只能散见于别人的著作中。
《孟子》中就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前面说了,道家的哲学以“趋利避害”为出发点, *** 点必然是“为我”,便是这一理念的初级阶段。
《韩非子》中说:“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意思是说,不为了对天下有大利而舍弃掉自己的一根腿毛。这里诠释的便是“轻物重生”了。
杨朱认为,天下虽然很大,但只是外物;一根毛虽然小,但也是自己身体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前者轻,后者重。
既然人要趋利避害,自然要“为我”,要“轻物重生”。
但是杨朱哲学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到,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不伤害自己,但别的人别的东西却常常主动来伤害我们。我们不用防备自己伤害,但却要应付他人的伤害。
所以杨朱在“趋利避害”上,只做到了单独一个人的“为我”,而没有将自己放入社会群体中考量。
他采用的貌似是一“避”字诀。
可是你不知道哪里是“利”,哪里是“害”,如何“避”得开?
所以杨朱哲学是单纯个人行为的“趋利避害”,是道家的 *** 阶段。
2、老子:反者道之动首先要说的是,写《老子》的李耳与孔子的老师老聃,其实是两个人。李耳确有其人,《史记》中记载有一直到汉代的家族谱系,而老聃却已经不可考。
那么为何后人会将他们认作一个人呢?
这就要说司马迁了。他将两人混合为一,所以整篇列传一看你就迷糊,开头和结尾是确切的历史,但中间却成了神话故事。经过历 *** 证,钱穆、冯友兰等大师都确定李耳与老聃是两人。
言归正传。
老子是 *** 个赋予“道”以形而上学意义的哲学家。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人说“道”,但那时候的“道”就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格化的上帝,跟后来西方的那位差不多。直到老子将“道”理论化。
“道”是什么?
老子说,天地间万物存在生长,那么必然有让它们存在生长的总原理,也就是它们所遵守的规则,这个总原理或规则就是“道”。
那么人存在于世间,必然也是在遵照着“道”来行事的。要想“趋利避害”,就必须认识“道”,从中了解哪些是利,哪些是害,如此才能避得开。
所以,老子通过观察宇宙间事物的变化,发现了其中的通则。
他认为,如果我们不明白宇宙间让事物变化的通则,任意而为的话,就必定要遭遇不好的结果。
老子将这个通则命名为“常”。
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韩非子•解老》)上面这段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说像万物那般生生死死的,就不叫常;只有跟天地形成时一同诞生,即便天地消散了也还不死的,那才叫常。
也就是说“常”是普遍永久的存在。这才有了那句《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接着又说,我们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能够明白通则,就是要明白“常”,抓住“道”中不变的“常”,那我们才算得上“明”,也就是活得明白了。
这段话在《老子》中精炼的就是“知常曰明”。
后来就演化为我们生活中的成语——人贵有自知之明。只不过这句是了解自己,老子是要了解“道”。
那么这个通则,这个“常”到底是什么呢?
反者道之动。事物变化更大的通则就是,一个事物如果发展到极点,就必然一变到它的反面。
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宇宙间万物发生的总原理是道,道中有不变的通则叫常,这个常就是“反者道之动”。
说白了就是,“物极必反”是这个世间永恒的规则。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我们在处世上便能够把握“利、害”,那么要怎么做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以上便可看出,老子的思想是将人置于社会自然环境中,他抓住了“道”的不变的法则——物极必反。用这个法则来分析事物,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老子》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比杨朱的个人“为我”要强太多了。
但是,问题来了。
再如何避都只是相对的,人只要活着,总有避无可避的时候。所以老子感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虽然知道,但他解决不了。
社会群体中的“趋利避害”已经被老子发挥到了极致,但纵然极致也只能做到相对的“避”,并不能完全的躲开。
所以老子认为要想达到绝对的自由,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障碍。
但是人不能去 *** 呀,那绝对自由还有何意义?
所以道家到第三阶段的核心便是:
如何在活着的情况下做到绝对避开“害”,而获得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出现,给出了一条他的途径。
庄子认为,利与害、是与非,本身便是相对而存在的,只要你站了一方,就必然有另一方的存在来反对你。比如,你选了“利”,那就必定存在“害”,因为如果没有“害”,那也就不存在“利”的说法了。
它们相互反对,却又依靠对方而存在。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只要选择了一端,就必然有另一端,这就像一个圆环,没有尽头。
所以庄子的解决之道是,不执着于用一面来否定另一面,而是跳出这个圆环,用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来看待。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意思是说,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事物就有贵、贱的分别;如果用事物本身的观点来看,就都会认为自己一方贵,而反对自己的一方自然是贱;但是如果用世间更高法则“道”来看,世间万物就没有贵贱的分别了。
这就有点像物理中选“参照物”一样,以不同的“参照物”看待,事物的运动状态也就不一样。
庄子用“道”来统筹事物之间、世俗之间的对立,让低维度的对立,在更高维度上达到统一。
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对立统一”,如阴、阳本是相对立的两面,但在太极开来就不存在对立,本身就是一体。太极者“一”也,生于无极,即是“道”。
所以,世间万物只要用“道”的角度看,就超出了是非,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那这个具体怎么个实际 *** 作法呢?
我们都听过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他妻子死了,庄子非但不悲伤,还一边用手在盆上打着拍子,一边唱歌。他朋友惠施来看他就很生气,说你太过分了,怎么能这般无情呢?
庄子怎么回答?他说了下面的话: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之所以引用上面这段话这么多,因为乃是一个整体。
庄子的意思是,我们出生之前本就没有生命,而我们从生到死就像四季变迁一样,再正常不过。说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始终都是活在天地这个大房子里,无多无少,也就无死无生的说法,死其实和生是等同的。
这就是“以理化情”。有知识的人,知道宇宙的真相,明白事物发生的必然性,遇事也就不会有太大情感上的波动,不被束缚,人也就真正自由了。
通俗点说就是,以理智取代情感,化情。
到这里,庄子就创造了一个纯粹的经验世界。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看事物的角度观念,用一个更高的理性世界来代替世俗世界的观念。天地万物在“道”面前本是一体,而我们此时也就与“道”合一了。
这就是“心斋”、“坐忘”的境界,除去我们思维中对事物分别的知识,让心虚化“同于大通”。在这种情形中的所有经验,就是纯粹经验。
因为它无关现实改变,而只是人的精神的升华,所以是纯粹经验世界。
而人一旦与万物为一,便拥有了绝对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以上。
易经的致命缺陷是什么?
“生生之谓易”,易经讲的是阴阳的循环、交替,生生不息。即老子所讲的“有无相生”。
易经更大的缺陷就是世人不知“阴阳”、“有无”到底是什么?
“一阴一阳之谓道”,搞不清阴阳,不知黑白,所以就不知什么是“道”,也猜不出道。
“阳潇潇兮发乎天,阴赫赫兮发乎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阴阳看似地和天,其实是讲人!讲人和天地的自然关系:人,也有阴阳。人的阳(无形的精神)来自于天,阴(有形的身体、骨骸 *** )来自于地。
所以,人是无形的精神(阳)和有形的身体(阴)阴阳有机结合的生命体。故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认识自身,认识自我。古圣人以阴阳为后世子孙开物明智,认识自身,有阴有阳,有神有形,神形兼备,才是具有生命的人!
知黑白,认识人自身,称之为智。
认识自我,认识到无形的精神,才是真我。才能称之为明。“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惜“知我者希”,认识自我的人极少!
所以,阴阳即是有形(地,及地上的万物)和无形的精神(天、道)。
“从无而至有,谓之道。”道就是从无形至有形的过程,从无形的精神,化生有形的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生化万物的过程。太极阴阳图,就浓缩了道生化天地万物的过程及先后次序。
道通为一,白鱼的鱼眼、小黑点即是道、即是一。老子所讲的“其中有精”。精者,小之微也。精,即是细小、细微的意思。“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易曰“天地明察,而神明彰矣。”“明,目彻为明”。透彻地审视天地,精神(白鱼的鱼眼、小黑点)就透彻地彰显出来了。
道生一,白鱼的鱼眼、小黑点即是一。
一生二,小黑点聚合成气(未见形也),二即是天,白鱼。道先生天。人的精神气即来自于天。“生由气来,死由气去,故曰生死一气。”精神气代表着生命,故曰“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
二生三,气再聚合,由量变到质变,聚合为看得见的有形质的地。三即为地,黑鱼。
三生万物,有地,然后有地上的万物。人是万物之最灵。所以,人排在第四。
故曰“域中有四大,道大(一),天大(二)地大(三),人亦大(四)”。
万物生于一,归于一,九九归一,从无形(精微的毫末——精神)至有形,又从有形回归于无形(精神)。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要遵循天(精神)的循环规律,自强自律(守其黑),从善不息。
所以,易经的更大缺陷就是没有说明白鱼的鱼眼小黑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