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神卦 - 三藏算命-而西游记的太上老君面对孙悟空毫无还手之力

admin2022-12-16 19:48:5949

文王神卦 - 三藏算命,而西游记的太上老君面对孙悟空毫无还手之力?

谢谢邀请。

其实两本书本就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可比性,这就像在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样的效果,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直是百家争鸣,道家,佛家,儒家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封神榜是在商末周初的时代,那时候大周朝的国师是谁,是道教的姜子牙,开国皇帝是谁,是周文王,周文王不知道是谁,文王八卦总听说过吧。

那个时候的佛教还不叫佛教,叫做西方教,而真正的佛教是在东汉初期才传入的中国,经过漫长的演变才有了后来的中国佛教。

所以说两本书的历史背景不一样,所以说两本书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不一样,封神演义主要讲的是道家内部的争斗,包括当时的接引和准提都还是道人的身份,只是分为东方道教和西方道教的区别。

而西游记就不一样了,西游记写的是中国最鼎盛的王朝,大唐王朝,而且是唐朝最鼎盛的时间贞观之治期间,当时唐太宗最喜欢的教派是佛教,而不是道教了。在李世民称帝的路上,佛教可是没少出力。最后李世民能成为皇帝,佛教立了大功,当时的佛教已经是唐朝的国教了。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游记一书,必须要宣扬佛教的强大,打压道教的无力。

这就是为什么同是太上老君一边是强大的祖师,一边是专门炼丹的老者。这不是写书的原因,是写书的背景所造成的。是中国民俗文化碰撞所产生的产物。

另外一种说法,天上老君是中国道教的祖师是没错的,包括在西游里边,天上老君的兜率宫一样是很强大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西游中的老君那么弱的情况呢。老君从来没有变弱过,只是想不想出手的问题。老君一颗仙丹就能起死回生,能够让人立地飞升。作为炼丹人的老君能是弱者吗?而且天庭都是老君建立的。老君是凌驾于天庭之上的存在,怎么可能被一只猴子吓住呢。所以不是老君弱,而是老君根本就不想管这些破事。很有可能西游记就是一个大阴谋,是佛教在玩火,而老君再看热闹。大家可以想一下,西游记中除了老君还有玉帝,也是弱爆了。玉帝可是天庭之主,岂能是这么弱的存在。连天庭四御都强大的可以独领一届,作为四御的老大,那法力肯定是无边的。但是却被一只猴子从凌霄殿打了下来,这不是跟说着玩似的吗?而且在西游的路上大家可以看到,孙悟空打不过老君的坐骑,打不过烧火的童子,连二十八星宿的奎木狼都打不过,天庭下来的妖怪就没有一个孙悟空能打的过得。

综上所述不是道教不强大,不是老君不强大,而是老君太强大了。老君就是在看热闹,一个成年人,看着几个孩子在过家家,你会去阻止吗?孩子找你来配合下,你不是也得乐呵呵的陪着玩。所以老君永远是老君,而你西方想要作死你就做,哪天惹毛我了,大不了一巴掌怕死。多大点事。

文王神卦 - 三藏算命-而西游记的太上老君面对孙悟空毫无还手之力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圆测大师是谁?

自《狄仁杰》系列第二部《神都龙王》以来,赵又廷、冯绍峰、林更新组成的“神探三人组”备受观众喜爱,刘嘉玲则从 *** 部《通天帝国》起,就成为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的霸气女皇。

此次《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回归,不但阵容依旧,更加入了阮经天、马思纯等新鲜血液,令观众期待值飙升。在该片中阮经天饰演的是圆测。

圆测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唐三藏的三徒弟,他本是新罗僧人,15岁来到中国,受学于玄奘。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他精通6种语言,深受武则天的崇拜。新罗神文王曾数次催促他回国,皆遭到武则天阻止,按历史来说,圆测与武则天其实是相识相知。

电影中他和许多古装片的大师不太一样,年轻俊俏,笑起来带一丝妖邪。他隐居闭关数年,但真正的成佛之道,仍需入世伏魔,度化众生。因为在这利欲 *** 的魔界中修炼,比隐居世外更迫切。

周文王周武王伐纣时他干什么去了?

孙悟空没有赶上周王伐纣,更不可能参加姜子牙封神。那时,佛祖都还是“准提道人”,佛界还在道教的教化之中,哪里来的孙悟空?那么,有没有可能孙悟空早就出世,尚未拜师学艺,但却经历了这段神话历史呢?完全没有可能,为什么呢?

孙悟空大闹天宫究竟是哪一年

要知道孙悟空是哪年哪月蹦出来的,就得搞清楚这厮大闹天宫是在哪一年,孙猴子是什么时候被如来佛祖压到五行山下的。

却说唐僧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辞别长安,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策马走了一二日,便来到了法门寺。从法门寺出发,数日之间到达巩州。又走了两天,就来到了大唐边界河州卫。在边界的双叉岭,唐僧遇到了刘伯钦。

在两界山上,唐僧听到山下有人大叫“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唐三藏不知是何人叫唤,刘伯钦告诉他:“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

刘伯钦的话说得很明白,孙悟空是王莽篡汉时被压在五行山下的,也就是说,孙猴子大闹天宫的故事发生在西汉平帝的最后一年,即王莽篡汉之年,是西汉元寿二年(公元元年)。文本是这样写的,凡读《西游记》的朋友便对此深信不疑,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王莽毒死汉平帝,篡夺汉室江山这一年。其实,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吴承恩写得不对,这其中有蹊跷。

我在这个小段的开头,便交代了书中所写的唐僧离开长安的日子,以及到达双叉岭的时间,以此为节点,便可推算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然后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具体时间了。

(双叉岭)

唐僧与刘伯钦来到了五行山下,孙猴子自我介绍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只因犯了诳上之罪,被佛祖压于此处”。说这话时,正是贞观十三年。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是《西游记》中设定的唐三 *** 天取经出发的时间。历史真实中,陈玄奘西天取经,是贞观三年,吴承恩把历史节点整整推后了十年。

《西游记》为何要推迟取经时间,这个问题暂且不去管他,咱们就以贞观十三年倒推五百年,看看孙猴子大闹天宫究竟是哪一年。贞观十三年是公元639年,往上追溯五百年,应当是公元139年,是东汉顺帝刘保的永和四年。

把唐僧带到两界山,从五行山下解救孙悟空的刘伯钦就叫“镇山太保”,刘伯钦、镇山太保,岂不就是“刘保”?所以,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背景应当是东汉顺帝永和四年。至于吴承恩为何要以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写大闹天宫的故事,为何要错乱时空,故意把“五百年前”定在王莽篡汉时期,那是另外一回事,我此前做过解读,此处不符题意,略去不讲。

武王伐纣比孙悟空大闹天宫早1185年

周武王继承文王遗志兴兵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殷商灭亡。以《封神演义》的说法,完成伐纣大业后,姜子牙封神,也就是题主在问题说明中提到的二郎神、李天王、哪吒都参加了封神,孙悟空还没有压在五行山下。此时,猴子去哪里了呢?他出世了没有?

我们不妨以东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为界,推算一番孙悟空出世多久才大闹天宫的,这个时间节点能不能帮助孙猴子赶上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的时代。

从武王伐纣到大闹天宫,期间已经过去了1185年,假如孙悟空在此之前出世,那么,被压五行山时,猴子起码得有1185岁。孙悟空有这么大年纪吗?

《西游记》 *** 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写了孙猴子出世。书中说,孙猴子诞生于花果山上的一颗石卵之中。花果山是“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也就是说,孕育孙猴子的这座仙山是道家开辟鸿蒙之后就已经存在了。“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花果山

因为花果山有通灵之意,其中便孕育了一颗石卵。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石卵便化作一只灵猴。那么,此时又是何时呢?

猴子出世后,“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如此,便惊动了“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也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出现在书中,恐怕就可以大致锁定孙猴子的出世时间了。

假如以道家神话传说,玉皇大帝是姜子牙封神时才出现的,此前是没有这么一个上帝的。因此,孙猴子特定是生于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之后,哪怕玉帝只坐了一天宝座。

猴王出世后,“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然后,漂洋过海,历经四大部洲,八、九年后来到西牛贺洲拜师学道。在灵山之上,猴子先吃了七遍烂桃,学了三年功夫,总共是十年时间。虽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但是,孙猴子去的是佛界,回到的还是佛界,花果山即灵山。所以,孙悟空学道来去时间总共是十八年。

这样算账,书中是有文本支持的。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中,孙悟空被拘押到地府,阎王查看了生死簿,“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也就是说,孙悟空当时的年龄是三百四十二岁。不久,“大闹天宫”的好戏开演,孙猴子是在三百四十二岁这年被压在了五行山下。

如此,他怎么能赶上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呢?

《封神演义》中为何没写孙悟空

《西游记》的时空也是比较难以理顺的,吴承恩先设定了佛道两界,道家开辟鸿蒙之后,直到“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之时,“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是佛教世界,这就形成了佛道两界,时空也就此在这两界中穿梭。而唐僧取经,则又涉及到人界,那又是另外一层时空了。实际上,文本故事真正的历史跨度,是东汉明帝至明代中期。

汉明帝刘庄是汉顺帝刘保之祖,曾经被封为东海王,皇帝是真龙,说刘庄是“东海龙王”一点都不假。汉明帝时期,就有西天拜佛求经的事,白马寺就是这个时期所建。《西游记》中的龙宫借宝、白龙马都与汉明帝刘庄有关。其实,《西游记》中写了两个朝代的取经故事,影射的却是大明王朝——这其中的寓意也不在本回答讨论范围之内,只略提一提罢。

孕育孙悟空的花果山,原本是道家“源流”,是佛界的仙山,说白了,花果山与孙悟空学道的仙山,其实都是灵山。书中说,花果山是四大部洲东胜神洲的山,是一座“有灵通之意”的仙山,“花果山福地”即“花果山佛地”。而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很明确写的是灵山,“斜月三星洞”乃灵山之心。故而,孙猴子是佛界在道家“祖脉”所孕育的佛祖之心。

孙悟空的师父,与《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其实是一个人,他们都是“大觉金仙”。大觉金仙出自《宋史·徽宗本纪》,是宣和元年时,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时,给佛所封的道家敕号。《革佛诏》中规定:“佛改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因而,观音就被称为观音大士。

如来佛祖、观音菩萨

《西游记》中,吴承恩是这样写孙悟空师父菩提老祖的:“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暗示孙悟空的师父就是佛祖。《封神演义》中,写准提道人出场时,却是“洗稿”了吴承恩的原著,是这样说的:“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在《封神演义》中,准提道人就是菩提老祖,就是如来佛祖。

那么,为何佛祖的前世是“道友”或者是道家大仙呢?除了《宋史·徽宗本纪》中所记载的宋徽宗革佛,把佛教并入道教这段历史依据外,就是《西游记》中所说的“老子化胡为佛”。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老子曾经对观音菩萨说,当年他西出函谷,化胡为佛,多亏了金刚琢防身。沙僧在流沙河大战猪八戒时,也化身佛祖,讲述了遇到道教“真人”学习道术,然后“金光亮”而 修持成佛的经历。

总而言之,《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佛是道的门人弟子,尤其是《封神演义》写在《西游记》之后,历史背景却远在《西游记》之前,此时,佛才刚刚学成了“道”,准提道人等都是东土道教西方的“道友”,甚至是徒弟。

佛尚未化出,还在道家之源流灵山“修持心性”,孙悟空正在孕育之中,当然不会出现在武王伐纣的历史之中了。

《封神演义》写的是武王伐纣,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依据的这部神话小说。师父都还在学道,那就肯定不会有孙悟空了,把袁洪想象成孙悟空,似乎是把两部书看成了上下集。其实,《西游记》是先写的,《封神演义》是后面才创作的,不可穿越了。

玉皇大帝修行2亿年?

谢邀。

在《西游记》构建的神仙体系里面,玉帝是众神之首,三界之主,是更高神,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神仙里的皇帝。

玉帝不杀孙悟空原因

1. 地位使然。

有那么多兵将不用,让皇帝亲自出手?尤其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不符合逻辑。

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皇帝,武艺高强的也有,比如将门出身赵匡胤、马上天子朱棣。如果这时候有个野猴子在宫门口和保安打架,作为皇帝也要提刀上阵吗?

悟空的功力和玉帝相比还是差了老远的,详见“凤仙郡”一节,玉帝设下的米山金锁,孙悟空无可奈何,打心底里认为这是上天所设之计,他是没办法改变玉帝旨意的。

在《西游记》电视剧里,为了彰显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把玉皇大帝演的太窝囊了,竟然钻到桌底躲着去了,其实这和原著不符。原著里猴子连玉帝的面都没见到,在殿外就被侍卫给拦住了。

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两个在凌霄殿前厮混一处…胜败未分。

而且玉帝并不是收服不了猴子才才请如来,玉帝明显是如来的上级,是叫如来救驾的。就相当于侍卫拿不下猴子,又从别处调个大将过来,玉帝之尊还是不屑于亲自动手的。

“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亦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服”

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坐稳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诏”,乃帝王告知下属之令。

“救驾”意为援救危难之中的皇帝。

2.玉帝想杀猴子,如来没杀

玉帝不是不想杀孙悟空的,看原著中猴子 *** 次被二郎神等抓住,玉帝的旨意是这样的:

“即命大力鬼王与天丁等众,押至斩妖台,将这厮碎剁其尸”

玉帝派的人去找如来的时候,在描述了孙悟空的斑斑劣迹之后,也说了玉帝对猴子是:

“解赴御前,即命斩之”

但是如来见了孙悟空后,先告诉孙悟空玉帝自幼修持,历劫1750道,每道129600年,你和人家比真是太嫩了。然后又说:

“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可惜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这时候对孙悟空有惜才之心了,让孙悟空趁早皈依。注意!“皈依”可是一个佛教词汇,入佛门才叫皈依,这是如来把孙悟空默认的拉到自己门下了,没准这时候都开始盘算起取经的事。

文王神卦 - 三藏算命-而西游记的太上老君面对孙悟空毫无还手之力

“遭毒手”和“性命顷刻休”都是玉帝的意思,玉帝想杀猴子,如来清楚得很,但如来只是把猴子压住了,这里如来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么根据上文所写,如来本是玉帝的下属,为什么这里不听玉帝的话呢?

在我的理解看来,如来是下级没错,但也就相当于诸侯一类,灵山相当于如来的封地。诸侯要服从皇帝,保卫皇帝,但诸侯在本国封地里可是各种规则的制定者。如来对佛教发展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里他把孙悟空的命保住了。

菩提老祖

玉帝不杀孙悟空,有没有菩提老祖的面子在呢?我认为没有。

《西游记》更大的谜题之一,可能就是这位菩提老祖到底是谁,目前有几种说法。

1. 孙悟空自成大道,菩提老祖无中生有

证据一:菩提老祖道场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代指心,修道场就在悟空心中。

证据二:如来佛祖讲解“四猴混世”,说“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灵明石猴就是孙悟空,这些本事是孙悟空天生的。

证据三:第三十五回卷首,入回诗。

“本性圆明道自通,翻身跳出罗网中…

此诗暗合孙大圣的道妙”

可见孙悟空所修之道就是悟心。“菩提”暗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意。悟空天生慧根,明心见性自成大道。

2. 菩提祖师是如来弟子之一

孙悟空漂洋过海求仙访道,遇到一个樵夫让他去找灵台方寸山的一个神仙:

“称名须菩提祖师”

而“须菩提”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有一处可以作为佐证:

“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意思是:“须菩提,你能用“身相”来见如来吗,”“老师,我做不到”

3. 菩提祖师是如来

证据一:菩提祖师给孙悟空起名“悟”字辈,后面在观音菩萨找取经人途中,未见孙悟空之时,就为八戒、沙僧起名悟能、悟净。而取经乃如来授意,可见给悟空起名的是如来。

证据二:菩提祖师三更为悟空传道,悟空说:

“此间更无六耳,止弟子一人”

而在“真假美猴王”一节,如来亲口说出其他菩萨金刚都没听说过的“六耳猕猴”,这是在暗示悟空,我是你师父。

还有其他佐证,比如:如来是大闹天宫的更大受益者,又如:“灵台方寸山”中“灵台”“方寸”都是佛家用语等……

4.菩提老祖是太上老君

菩提祖师讲道时,原著如是写: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纵观《西游记》全本,既有道家根基,又有佛家渊源,又足以做孙悟空师父的,也就只有传说化胡为佛的太上老君了。

佐证:纵容猴子偷丹药,八卦炉炼出了猴子的火眼金睛。

上面已经说了如来和玉帝的关系,而太上老君虽然是道祖,深受玉帝尊敬,但见到玉帝还是要行礼的。(见第五回猴子偷丹后老君来禀告)

如来和太上老君,一个佛家一个道家的更高统治,必定是大不过玉帝的。因为玉帝原型是“昊天大帝”,即天帝。我国的政权和教权从未统一过,而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绝不可能。

综上所述,不管菩提祖师是太上老君,如来佛祖,须菩提,或者悟空自己,玉皇大帝都不会因菩提老祖而不杀孙悟空,只是没杀成而已。

如果吴承恩不写西游记?

一、鬼神故事起源

可以明确告诉题主,早在《西游记》之前,中国已经有很丰富的鬼神文化。

究竟中国的鬼神文化发生在哪一个具体时期,考古界和历史界均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笔者推测至少不会晚于商朝,甚至要早于夏朝(由于没有找到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我们假设有夏朝的话。)

笔者认为,目前可以得知的最早的有鬼神文化渊源的书籍应该是《易经》,因为《易经》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而《连山易》和《归藏易》因为流失,所以《周易》应该是目前能够拿出切实证据的最早包含鬼神文化的书。但如果《连山易》曾经存在的话,那么这本据说是夏朝的《易经》应该是最早的鬼神文化出处。

我们之所以认为《周易》是鬼神文化出处。是因为《周易》包含大量占卜爻辞。而占卜是巫师向天地鬼神等神秘力量询问吉凶的重要活动。所以这个时候的古人,就应该具备了鬼神意识和原始的鬼神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人类文化也逐渐成熟,于是先秦至西汉期间,在不同的文人的编撰下形成了《山海经》这样的具有一定具象化和 *** 化的鬼神书籍。到了晋朝,随着志怪文化的兴起,更是产生了一系列成熟的鬼神志怪文本,比如《搜神记》《列异传》、《神仙传》、《后搜神记》等。可以说这时候的神鬼文化已经非常成熟了。到了明代后随着《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出现,将鬼神给体系化、人格化,才有了当前我们所认知的鬼神体系。

二、为什么会产生鬼神文化

人类进化演变成智人,拥有自我意识后,面对广阔的原始天地,本能会产生恐惧感。面对万物,面对日升日落、四季更替,甚至面对浩瀚的星空,肯定会有很多好奇的追问。这种原始的好奇,是人类建立起来原始世界观的原动力。

随着上万年的发展,人类可能积攒起来了对外在事物的直观经验,但是仍然无法明确解释这种自然现象,便会产生一种对神秘超然能力的想象和崇拜,于是便逐渐发展出来巫术意识。笔者个人认为,巫术的产生可能比文字还要早。那么“巫” 是什么呢?从说文解字来看,“巫”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两个人字,一个代表活人,一个代表死人,中间的一竖代表连接天地、沟通生死的信息仪式,这就是巫术。其本意就是向天地鬼神询问吉凶祸福。

而正是有了巫术的发展,才给原始的人们塑造了基本的世界观。才使人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也安顿了原始人对万事万物困惑不安的心。

所以,综上可知,鬼神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之物,它是由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并伴随着人类文明进化演变的文化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