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拼音-癸巳年是哪一年
庚戌拼音,癸巳年是哪一年?
癸巳年生肖蛇年的一种,1893年、1953年、2013年、2073年、2133年等都是癸卯年。下一个癸巳蛇年就是60年后的2073年,再过60年又是一个癸巳蛇年(2133年)。
天干的次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的次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配合的记年顺序为60年一个轮回,具体的顺序为: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四可以怎么组词?
四体
[ sì tǐ ]
基本解释
四体 sìtǐ ∶指人的四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书法中指真、草、隶、篆四种字体
详细解释
四肢。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乃厌四体勤,专想饱且燠。”
庚戌到底是什么时间?
庚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eng xu,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7个。论阴阳五行,天干之庚属阳之金,地支之戌属阳之土,本应是土生金相生。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7年称“庚戌年”。
47年称“庚戌年”。庚戌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2030,1970,1910,1850···(60年一周期)。以下各个公历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50,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7,除以12的余数是11,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庚戌年”。
等第是什么意思解释?
等第,汉语词语,读音为děng dì,意思是唐代科举﹐由京兆府考试后选送前十名升入礼部再试﹐称为"等第"。
出处:《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赦天下;诏两税等第,自今三年一定。”
严嵩与张居正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张居正PK严嵩,一个改革家,一个大奸臣,但明人有自己的说法.
严嵩与张居正其实有很多共同点,两人都担任过内阁首辅,在他们权倾朝野时,个人作风却都为人诟病。话虽如此,民间对严嵩和张居正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前者是奸臣的代名词,遗臭万年;后者则是褒过于贬,为救时名相,流芳百世。不过他们二人的区别也是有不少的。
一、媚君与辅君,人臣之得失
严嵩与张居正,一个是一代奸相,一个是改革名臣,很多人将其中原因归结于他们自身的性格问题,这固然有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二人所处的时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君君臣臣,君若不君,臣必不臣也。严嵩担任内阁首辅时,皇帝还是嘉靖帝,这位鼎鼎大名的“修道”皇帝,一向以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闻名,与“好闻圣意”又善“拍马屁”的严嵩,可谓一拍即合。按史料记载,严嵩少时是颇为出名的神童,在初入官场时,也曾有自己的坚持和 *** 守,是个还算正直的读书人。只可惜,严嵩却迟迟无法出头;而真正让他博得嘉靖青睐的,竟然只是一篇青词。所谓青词,为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所用,嘉靖帝沉迷修道,对青词内容无比重视。在当时,唯有严嵩所作的青词,能让他感到满意。于是,严嵩很快便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尝到了甜头的严嵩彻底明白了“为官之道”,他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将其中珍宝尽数献给嘉靖;一边又不遗余力地“拍马屁”,嘉靖帝沉迷修道,他便在此事上大做文章,花费无数心力为嘉靖帝网罗各类方士和修道奇方。此过程中所耗之钱财、人力、物力,已经达到颇为恐怖的数字。二、弱国与强国,朝政之得失
在个人能力上,严嵩未必输给张居正,但在不同的朝政环境下,两人进位内阁首辅的办法,却是截然不同。严嵩靠溜须拍马,张居正却是真的有才干,并能将其付诸实践。可以说,严嵩执政,是平白损耗国力,而张居正执政期间,大明国力反而有中兴气象。二人政绩,天差地别,较为突出的当为吏治。严嵩为“相”时,则“政以贿成,,官以赂授”,一个六品通判,花五百两银子就能买到,令多少立志报国的读书人心灰意冷。反观张居正,在万历元年(1573年)时就推行了“考成法”,以考试的方式对内阁乃至六科官员进行考核、评判。达者为先,次者落选,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很快就提高了不止一层,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现象。为何同为首辅,张居正与严嵩会相差这么多?这还要回到开头提到的“朝政环境”。张居正掌权时,是小皇帝的老师,与太后李氏以及“大伴”冯保都交情甚笃,在更高统治阶层的支持下,张居正的政令总能有条不紊地实施下去。政通人和,上下一心。尤其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推行,更是让国家财政一改往日倾颓之风,短短数年间,便国库充盈,以致“太仓积粟可供十年之用、太仆积金多达四百余万”。反观严嵩,却只会“收礼”与“献媚”,不问朝政措施。在他眼中,嘉靖帝的个人喜好才是 *** ,至于国家强弱、政令法度,都要为其让路。因此,严嵩生错了地方,倘若他少时入宫,成为嘉靖帝的“大伴”,必然会是个贴心总管。可惜他却生于官场,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国家一片萧条,民怨沸腾。三、掠民与富民, *** 的诉求
好钢用在刀刃上。张居正执政期间,重视民生,从不铺张浪费。抛开其个人作风不谈,张居正力主节省“一切无益之费”,将钱都花在民生乃至边关防务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才屡屡击败来犯敌军,扬大明国威于海内外。国家富足,百姓看在眼里;国家强盛,百姓感同身受,他们以自身角度出发,便会认为张居正之所作为,利国利民,值得交口称赞。相反的是,严嵩虽权倾朝野,却经常欺上瞒下,利用世宗喜恶来铲除异己。朝中以忠直闻名的沈鍊、杨继盛等人,皆因与严嵩政见不合,而惨遭其毒手。沈、杨以及其他忠臣,在民间风评较好,听闻他们遇害,百姓感同身受。当时又逢天灾人祸,朝廷不派人赈灾也就罢了,反而加大赋税徭役。百姓不明就里,也不敢痛骂皇帝,只好便将所有错误抛在严嵩身上,对其无比痛恨。*** 何等可怕?张居正与严嵩一忠一奸的历史形象,与他们在民间的风评,有着莫大关系。这种思想倾向,曾一度影响到史书的编撰。四、奸臣与忠臣,正史的判定
是以,史家对张居正和严嵩的判定,也截然不同。张居正实为中兴之相,为“万历新政”鞠躬尽瘁,赢得后人诸多好评。崇祯帝甚至直言:“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梁启超更是将张居正推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反观严嵩,被批为“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后来,他还被收入《明史·奸臣列传》中,成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之一。而民间谈及这位奸相时,也多将其代入为“蔡京”“秦桧”这样祸国殃民的大恶人。在民间风评以及史家“盖棺定论”般的总结下,张居正与严嵩这一忠一奸,可谓形成了强烈反差。也正因如此,他们二人也经常被后人拿来对比,以警醒世人。参考资料:《明史》《明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