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庚戌年-山东省古代状元人数排名

admin2023-03-07 02:12:3851

道光庚戌年,山东省古代状元人数排名?

一、唐代7人

孔纬,字化文,曲阜人,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科状元。

孔纁,曲阜人,唐咸通十四年(873)癸巳科状元。

孔缄,曲阜人,唐乾符三年(876)丙申科状元。

孔敏行,曲阜人,其科别不详。

孔拯,曲阜人,其科别不详。

孔振,曲阜人,其科别不详。

颜康成,曲阜人,其科别不详。

以上7名状元全部来自曲阜,其中孔纬、孔纁、孔缄还是兄弟。

二、五代3人

崔光表,武城人,后唐同光二年(924)甲申科状元。

王彻,莘县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状元。

王朴,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后汉乾三年(950)庚戌科状元。

三、宋代10人

苏德祥,青州人,北宋乾德元年(963)癸亥科状元。

柴成务,曹州(今菏泽市)人,北宋乾德六年(968)戊辰科状元。

胡旦,滨州渤海(今滨州市)人,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

梁颢(963~1004年),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北宋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

王曾(978~1038年),青州人。北宋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

李迪(971~1047年),鄄城人,北宋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

梁固(987~1019年),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科状元。

蔡齐(988~1039年),莱州胶水(今平度市)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状元。

张唐卿,青州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

王俊民(1036~1063年),莱州掖县(今莱州市)人,北宋嘉佑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

四、金代4人

张行简,日照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己亥科状元。

李演,任城(今济宁市市中区)人,金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状元。

商衡(1187~1232年),曹州(今菏泽市)人,金至宁元年(1213)癸酉科特恩状元。

王鹗(1190~1273年),东明人,金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状元。

五、元代1人

张起岩(1285~1353年),济南历城人,元延祐二年(1315)乙卯科左榜状元。

(赵秉忠状元卷)

六、明代5人

韩克忠,武城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北榜状元。

马愉,临朐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

焦竑(1541~1620年),日照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朱之蕃,茌平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

赵秉忠(1573~1626年),青州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清代状元6人

傅以渐(1609~1665年),聊城人,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

邓钟岳,聊城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状元。

孙毓溎,济宁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状元。

孙如仅,清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状元。

曹鸿勋,潍县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状元。

王寿彭(1874~1929年),潍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状元。

道光庚戌年-山东省古代状元人数排名

宣统庚戌年是公元几几年?

是公元1910年庚戌狗年属相。

宣统是满清封建王朝最后一帝清溥仪三岁登基采用的年号。公元1908戊申年末清光绪皇帝和西太后慈禧先后在一个月内病死,翌年由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继位。溥仪在位第三年的公元1911辛亥年被民国 *** 推翻囚禁于紫禁城内,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也随之灭绝。

1979年农历8月20号是阳历几号?

10号。

1979年10月10日,星期三,农历己未羊年八月二十。

10月10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3天(闰年第28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2天。

历史上的今天: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侵华英军进攻镇海,清总兵谢朝恩率千余人扼守隔江的金鸡岭,力战御敌。在鏖战中,谢朝恩中炮堕海殉难。清两江总督裕谦在镇海城陷后投水自尽。

1846年——海王星的卫星海卫一被发现。

1911年——武昌*** 爆发。当日上午,清湖广总督率兵抓捕革命党人,形势紧迫,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在当晚*** 。晚七时,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和金兆龙等首先发难,率众占领楚望*** 械局,各营奋起占领凤凰山、蛇山等要地,辛亥革命爆发。

清代发行的钱币有哪些?

方孔钱币

天命通宝

天聪汗钱(满文)

顺治通宝

康熙通宝

雍正通宝

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

道光通宝

咸丰通宝

同治通宝

光绪通宝

宣统通宝

2、银元、铜元

光绪元宝(铜币各省份造)

大清铜币(各省份造)

大清银币

道光庚戌年-山东省古代状元人数排名

光绪元宝(银币各省份造)

宣统元宝(各省份造)

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

1450年,一场即将持续400多年的寒冷席卷了全世界,那时候的温度比现在更低,而那时的中国还处于明清时期,这也就是“明清小冰期”的由来。

这个时期可不简单,不仅有着寒冷干燥的气候,就连自然灾害也是频繁发生。在小冰期的鼎盛期,全国除了云南、贵州降温不明显外,其余地方都出现了低温期,尤其是在冬夏两季更为明显。

在这个漫长的寒冷时光中,人们不仅要面对旱涝、蝗灾、冰雹、瘟疫等自然灾害,还要面对由这些灾害引起的生存问题,粮价上涨、饥民流荡的现象频频发生。更为夸张的是,小冰期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明朝的灭亡。

所以,这个持续了上百年的明清小冰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引起的灾害严重到了什么程度?这个时期的中国各地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为什么说小冰期影响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更替?

接下来带着以上问题,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到三百多年前,走进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让百姓陷入饥荒,让朝代更迭的明清小冰期吧!

我们首先来直观感受这次小冰期的影响大到了何种地步

1、小冰期的波及范围广,全国各地都面临了寒潮,就连海南岛也无法幸免

这次小冰期带来了全国范围内的降温,涵盖了各个地区。就连处冬天也温暖的珠江三角洲、海南岛这些地方都下起了雪,出现了冰冻的天气,这是很罕见的。

在乾隆和康熙年间,不同地区都出现了梅花被冻死的现象,而且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方同时出现了雪灾,由此可见这个寒潮的范围是非常广的。

在万历三十四年的冬天,海南出现了“百物凋落,六畜冻死”的情形,足以见得受灾的程度之大。此外,海南还出现了万州雪事件、崖州冰雹极端天气等,而这都是由于小冰期的冷空气造成的。

无独有偶,黄河三角洲也受到了影响,使得这里在冬春季节频繁发生雪灾,在夏秋两季则是干旱和雨雹。明朝的景泰四年,这里还出现了大雪数尺的现象。

从1507年这一年开始,黄河三角洲的冷冻雪灾的发生频率也在日益增大。在其他地区,连井都被冻得凿不开,可见这个寒冷的程度很不一般。

2、小冰期带来的自然灾害十分严峻,触动了灾害链,引发了干旱、雹灾、虫灾、洪灾等灾害

小冰期首先带来的是霜冻,春霜冻就是由于冷空气南下,使地区降温而形成的。而冰雹、冻灾对农业也会造成了严重*** ,致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使农民无*** 常的生产生活。

小冰期还会带来干旱,这也是温度降低带来的最直接的灾害。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如果下降3℃,大气中的水分将减少20%,而导致严重干旱。

而旱灾之所以能够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是因为温度高,最终导致植物体内的水分缺乏,致使农作物生长不好,进而减产甚至绝收。

久旱必有蝗,这句话并不假,干旱的年份多通常会伴有蝗灾发生。明朝的197次虫灾中就有46次是由于旱灾引起的。

道光庚戌年-山东省古代状元人数排名

比如在隆庆三年的六月份,山东就因为干旱而爆发了蝗灾。而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一旦虫灾爆发,对农业的打击便是毁灭性的。

3、气候变动引发了粮食危机,使农业受挫,造成粮食价格上涨,温饱成为大问题

小冰期带来的气候变动会使农作物产量持续减少,再加上商人的趁机剥削,粮价上涨就成了必然现象。比如在万历元年,因为干旱,每斗荞麦都要卖出三钱银子的价格。

又比如在康熙四十二年,“旱蝗,大饥,斗米千钱,民食草木,及土辄枯死”。道光十二年,“大饥,斗粟京钱一千有零”。乾隆五十一年,“春大饥,米价涌贵,米一斗值制钱二千*** 十文。”这些事实都展现了粮食减少后的价格是逐渐攀升的。

而这将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甚至在光绪十五年,出现了大范围的饥荒,而县境内的贫困农民都以草和糠壳作为食物。由此可见,由粮价所引发的饥民问题相当严重。

然而,当本地可以充饥的草根、树皮、糠壳等食物被吃光后,温饱问题变得更加严峻。饥民们为了生存,有的成为盗贼,有的成为流民,有的甚至 *** 。

所以,在小冰期时期,饥民问题是一个举国大事,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因为这明清小冰期时期带来的灾害,进而影响粮食造成的。

一定程度上讲,明清小冰期影响了朝代政权的更迭和政治疆域的变化

1、满清入关阶段,北方持续低温

在明朝末期,满清入关时,北方大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异常低温天气,有36次初霜、雪期提前,终霜、雪期推迟现象。气候显著变冷后,让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严重的冻灾。

比如在1620年,在山东出现了“十月,大雨冰,地厚尺许,树枝皆折,鸟兽多饿死"的现象。在河北出现了“五月戊寅,喜峰口雪三尺 "的情形,而其他地方也是出现了旱灾、大雨等极端气候。

小冰期使得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加,旱灾逐年增多,而以游牧业为主的女真族的农业也没有收成,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窘迫。所以,为了生存,女真族人就主动发动了对明的战争,南下入关后进行经济掠夺,才度过了饥荒。

2、明朝灭亡阶段,出现十年大旱

在崇祯帝时期,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十年的大旱,那次的干旱程度在历史上无出其右。根据史书对此次干旱的描述,崇祯元年的河北赤地千里,崇祯六年的山西粮价奇高,崇祯十一年的河南白昼如夜,崇祯十三年的山东饥荒遍野。

然而,当时的人们还祸不单行,在发生频繁的大旱同时,水涝灾害也异常严重。在崇祯年间,陕北就发生大水灾6次,黄河水蔓延,城市被淹都在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旱涝灾害还没有消失,蝗灾、鼠疫又爆发了出来。以明清时期的河南为例,每3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蝗灾。因气候的干旱,鼠疫发病迅速,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这时候的明朝内部也因饥荒,百姓食不果腹,使得全国各地*** 不断,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也经历了许多大小战役,比如襄阳之战、开封之战等。最终在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王朝就此覆灭了。

3、康熙复兴时期,气候极端寒冷

在1654年和1676年,两次大寒潮将专门用于进贡的江西省橘园彻底毁灭。而在这段期间,福建、两广地区、湖北、江苏常州等地都出现了严寒的大雪,许多树木都被冻坏了。

而在当时的内、*** 古地区,在1650~1699这近20年中,寒冷的年份就有近16年,这也造成了农业欠收,食物短缺,所以葛尔丹叛乱与这个寒冷的气候导致的连年灾荒有很大关系。

在西部,由于长期干冷,降水很少,包括了青海湖、黄河上游等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严重干旱。而这个灾害进一步让农作物难以生长,就造成了农业欠收,使得百姓生活窘迫。

好在康熙为应对低温带来的饥荒,一方面把关了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和生产,并豁免赋税,推广作物种植;在另一方面,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康熙帝先后平定三藩、剿灭明郑,三征噶尔丹,发动了雅克萨之战,驱逐了沙俄,就这样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4、道光萧条阶段,冷冬频繁出现

道光年间,也就是1821~1850年,中国气温开始降低,出现了冷冬连发的现象。在1840年,冰雹、雪灾、涝灾显著增多。比如在1831年和1832年,京师遭遇罕见大雪,长江流域发生大水灾,山东等地遭特大寒潮袭击。

在1840~1846年,大范围持续性的严重雨雪灾害冰冻灾害不断,长江以南支流发生冻结,果蔬植物冻害严重,恶劣的自然灾害让"走西口"的浪潮出现了。

在道光末年,也就是1850年,广西因灾再次欠收,洪秀全率众*** ,进行了长达14年的反清斗争。在1855~1857年,旱灾与蝗灾肆掠,粮食颗粒无收,太平天国粮食短缺,直接导致其由盛转衰。

5、光绪衰落时期,低温大旱复发

在光绪时期,也就是1875~1909年期间,低温又再次袭击中国 *** ,此时平均气温又再次下降,黄河流域又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

1895年起,广西水旱灾、瘟疫等灾害交替频发;1902~1903年,百年一遇的水旱疾疫肆虐广西,直接死亡人数达40万人。在1904年,连降暴雨,造成了黄河上游百余年来的水患。

气候条件的恶化使原本紧张的社会问题在光绪时期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自然灾害又引发的旱涝灾害、瘟疫等使人口减少,生产停滞,社会混乱。总之,光绪大旱导致了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当时的清朝已彻底衰败。

总结

毋庸置疑,明清小冰期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在这几百年的时间内,老百姓受到的影响更大。

尤其是以农立国的明、清时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随之而来的灾情会造成饥荒四起,*** 不断,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明清两个朝代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