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丁酉年-昌是什么意思
道光丁酉年,昌是什么意思?
chāng 【释义】①兴旺;兴盛:繁荣昌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②姓。 【昌明】 chāngmíng ①(政治、文化)兴旺发达:科学昌明。②使昌明:昌明文化。 【昌盛】 chāngshèng 兴旺,发达。 〖例句〗我们有决心把国家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昌 (会意。从日,从曰。本义:善,正当) 同本义 昌,美言也。――《说文》 禹拜昌言。――《书·大禹谟》 又如:昌言(正直的善言、好话);昌教(善美的教化) 兴旺发达,与“亡”相对 邦乃其昌。――《书·仲虺之诰》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太史公自序》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昌瑞(昌盛祥瑞);昌乐(兴盛安乐) 光;光明 一曰日光。诗曰:东方昌昌。――《说文》 又如:昌晖(光明);昌华(光华) 壮大;美好 猗嗟昌兮,颀 昌 chāng ①兴旺;茂盛:~盛。 ②姓。 【昌明】(政治、文化)兴旺发达:科学~。 昌chāng兴旺,繁荣:~盛。~明。 昌chàng 1.通“倡”。倡导。参见“昌导”。 2.通“唱”。吟唱。参见“昌诵”。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姓 一、昌姓传说起源 1、系出有熊氏,是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黄帝娶妻嫘祖, (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今雅安荥经)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见《风俗通》. 2、源于任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缳、依,昌氏是任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黄帝臣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昌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东海郡,有二处:一处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 湖北仙桃、潜江堂号。来历:“永公者,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 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 湖南桃江 .益阳,湖北江夏等地. 三、家乘谱碟 1.江西省吉安府《昌氏玉牒》(元)至元丁亥(1287年)昌崇文创修;(明)成化庚寅(1470年)昌大伦重修;正德戊寅(1518年)昌廷实三修;(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本 。 2.江苏省通州(今南通)《昌氏族谱》民国12年昌德清修 3.湖南省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18卷首末 (清)乾隆戊寅昌乃元,兼善等创修;嘉庆十一年昌民也,次哲等续修;道光二十六年三修;光绪三年昌奉彩,礼贤等四修。木活字本15册。 4.江西省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昌世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现存于上海图书馆. 5.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本 创修于清乾隆五十八年,二修于咸丰八年,三修于同治九年至光绪十二年,四修于光绪二十八年昌光南偕壁卿、子溪、弼臣纂修(木刻本),五修于公元1989年昌照堂等续修 十卷本。 6.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本 (清)昌大科 昌大贵主修 嘉庆四年创修; 大品 相陶 道光十七年续修; 永开 永业 光绪二年三修;茂林 安炳 民国三年四修; 安康 安照等 民国卅一年五修; 守璋等 一九八六年六修。 7。贵州广顺茂阴堂《昌氏宗谱》一卷本。手抄本。2000年昌吉仁首修。 四、分布 (已知的昌氏群居地,不断添加中) 1、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昌氏。安徽省巢湖市有东昌村,南昌村有昌氏群居 2、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群居。 3、江西省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4、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小组,有五六十户昌氏人家。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高东村。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昌坊村。此地昌氏修有昌氏宗祠。 7、湖北省仙桃市龙华山办事处昌家湾村等地有昌姓人家数千人。 8、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9、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仁兆镇门戈庄有昌氏族人,约三百多户。
安庆迎风寺的建筑特色是什么?
安庆没有迎风寺,只有迎江寺
佛教传入安徽的最早纪录,大约可追溯到汉永平十三年 (公元70年),楚王英因“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及“尚浮屠(佛陀)之仁祠”而被贬丹阳郡泾县(今宣城泾县一带),随其南徙者有数千人。宣城与安庆仅一江之隔,楚王英的早期佛教对安庆不可能不有所影响。虽然佛教传入安庆确切的历史现已无从查考,但从现有的资料看,至少在东晋大兴年间,安庆境内的太湖、潜山等地已有了关于寺僧的活动。
迎江寺现为安庆市 *** 大寺,其规模在江淮之间也屈指可数。迎江寺中的振风塔被认为是沿江一带更高的寺塔,素有“万里长江 *** 塔”之称,并有“过了安庆不说塔”的民间俗语。至于迎江寺建寺的历史,“ *** ”后出版的一些文史资料以及某些工具书多认为:“迎江寺由僧人涵万初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如政协安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及安庆市图书馆资料室合编的《安庆史话》(1979年版)第197页中“迎江寺和振风塔”一文称:“据《法门龙象传》记载,北宋时,涵万和尚(生于937年——五代时后晋天福二年)在970年(开宝三年)去四川峨眉山,路过安庆,看见安庆背山面江,风景清幽,决定结茅安禅,立愿建庙。自开宝四年(971)起四方劝募,日夜经营,于开宝七年(974)建成迎江寺,前后三进。”黄山书社“安徽风光丛书”中《安庆》一书(1986年11月版)第8页也称:“据《法门龙象传》记载:宋名僧涵万在去四川峨眉山路过盛唐湾宜城渡(今安庆境内)时,看见这里背山面江,风景优美,决定结茅安禅,立愿建庙。从开宝三年(970)起,他一边劝募一边兴工,前后经过四年的努力,于开宝七年(974)建成万佛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邑绅阮自华集资扩建……”而《安徽百科全书》( *** 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在介绍迎江寺时也有同样的说法,如第806页中:“迎江寺……该寺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
1990年,在我与皖老合著的《迎江寺传说》(黄山书社1991年版)中,执笔的我,同样引用了这一资料,该书的首篇,即有“风雨再三,涵万建寺”一文。
1997年,皖老主动隐退,让贤于后人,决心在他生命的末年完成《迎江寺志》的编纂工作。承皖老的信任,我被他请为主编。编志不同于编民间传说,我开始对迎江寺的历史进行一系列翔实而认真的考察,终于发觉,上述结论,都只是出现在“ *** ”以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资料和工具书中,而“ *** ”之前的所有史料均无类似记载。至此,我开始对“北宋开宝七年涵万建迎江寺”的说法表示怀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那一段特殊时期的渐近结束,一些文献开始纠正这一说法。如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安庆文史资料》编辑部于1994年8月合编的《安庆文史资料》“民族宗教专辑”中第50页“寺塔沿革”一章中介绍迎江寺时称:“迎江寺始建时间,现在唯一可考的是《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其上曰:‘明万历己未(1619)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建。始建之寺,庙小业小,不甚出名。’”
安庆自宋设府以来,明、清两代多次修志,而《安庆府志》及《怀宁县志》是现存的两种最早的方志,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安庆历史的唯一可信的志书。为此,我专门去安庆图书馆查看了《安庆府志》,“寺观”栏中有这样的记载:“迎江寺,在枞阳门外,明万历己未邑绅阮自华募建,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特建翰宸楼贮之……”《怀宁县志》在卷九“祠祭”栏也有同样的记载:“迎江寺,万佛塔(俗名振风塔),在枞阳门外。明万历己未邑绅阮自华募建……”至于明光宗(即朱常洛)御书“护国永昌禅寺”,这是迎江寺最早受到皇封的历史记载。由此,我开始逐渐推翻“开宝七年涵万建迎江寺”的错误结论。
安庆师范学院已故教授乌以风先生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一次我在无意中查看他耗十数年心血编纂的《天柱山志》,其中的“人物”篇中有阮自华的条目:“阮自华,平生曾创建两大佛寺,即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为迎接达观和尚说法而与桐城吴应宾请敕建天柱山佛光寺,以及四十七年己未(1619)募建的迎江寺。”
似乎是为我对这一段历史的疑惑提供佐证,一同协助皖老编纂《迎江寺志》的蔡小愚、谢明奎两位先生将他们抄录的两块碑记示我。这是现存于迎江寺及安庆市博物馆内的两块完好的古碑,其中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振风塔暨殿宇山门碑记》称:“……万历己未,郡守阮公自华募建头山门、大雄宝殿、宸翰楼、三官殿,并装修前后佛像。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而另一块刻于光绪十五年(1889)的碑记则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迎江,与振风万佛塔并建,历称胜境。”建于1570年的振风塔与建于1619年的迎江寺虽然相隔近50年之久,但对于事隔270年后的清光绪年间的人来说,50年应该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况且两大工程又都出自明代,说振风塔与迎江寺“并建”是可以被今人理解的。
将迎江寺建寺历史从 “北宋开宝七年 (974)”改为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这是我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当我把这一结论告知皖老时,这位为迎江寺献出毕生之爱的老人久久沉默,一脸沉郁。对于一座曾被号称“千年古刹”的掌门人来说,这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然而第二天清晨,皖老即给我打来 *** ,经过一夜痛苦思索的老人在 *** 中说:“我们应该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决不图一时之快,图做历史的老大,从而做出欺骗后人的事情。”皖老的态度,让我感动,也让我欣慰。就这样,我在迎江寺历史上 *** 部寺志成书之时,把迎江寺历史砍去650年。《迎江寺志》于2001年底正式出版,而皖老于半年后魂归极乐。
张之洞是谁的后人?
张之洞父亲叫张锳,字右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张锳出身低级官宦之家,从小就发奋读书,可是运气不大好,1813年考中了举人后,就再也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连续6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好在那时候屡试不第的举人们,还有机会参加大挑考试,以此进入官场。于是,张锳参加了1826年的大挑考试,被选为知县放任。
那一年,张锳35岁。
张锳一无家世,二无背景,因此被外放到贵州当知县。清朝时期,贵州属于贫苦之地,经济落后,没啥油水,许多人哪怕是当官都不愿意来贵州。张锳来到贵州后,却干得津津有味,知县一职一干就是10多年,也毫无怨言。由于为政清廉,治理有效,张锳又被提拔为知府,这一干又是10多年。1855年,64岁的张锳升任为正四品的贵东道道员。第二年,张锳病逝于贵东道道员任上,时年65岁。
古代科举考试中有哪些舞弊现象?
谢邀,据我所知,一共有7种 *** 。
01行卷与通榜所谓行卷,就是应试举子将自己平时的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政坛巨卿。向礼部投献自己的作品称为“公卷”或“省卷”,向达官贵人投献自己的作品,称为“行卷”,一次投献不中的,二次三次再次投献,称为“温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歌、文章,也有笔记小说。唐人诗文中常有“投蛰”“投卷”“蛰渴”“献所业”等词句,均指行卷。
行卷的目的是举子希望评阅自己作品的达官贵人和政坛巨卿向主考官推荐自己,以获得中举的机会。当时许多著名诗人曾投献行卷,如白居易投行卷于顾况,李白曾投行卷于大诗人贺知章,杜牧曾投行卷于太学博士吴武陵。
通榜,是指有的主考官在录取进士时,请有社会名望,又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共同决定录取名单。一般来说,通榜者没有看过试卷,他提出的名单主要是根据行卷来定夺的。《唐披言》卷八《通榜》记载,郑颢知贡举,托崔雍为榜,雍一口答应,但迟迟不见送名单来,到了公布名单的前一晚,郑颢仍不见崔雍的名单,只好连夜拟就。至深夜,崔雍派小僮送一蜡丸给颢,即榜也。“颢得之大喜,狼忙札之,一无更易。”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通榜的弊病。一些有权势、名望的人参与通榜可以影响主考官,甚至是左右主考官的录取工作。
02请托请托是指通过关系,打通关节,请求录取,这在唐中后期比较盛行。在唐前期,达官贵人子弟经门荫入仕的多,唐中后期,由于中进士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故达官贵人子弟纷纷转向科举入仕,这就导致请托比较盛行,当时最有条件行使请托的当然是这些有权势、金钱、关系的官家子弟。
在当时,有的主考官摄于 *** , *** 录取。天宝年间,礼部侍郎达奚殉主持考试,杨国忠的儿子杨暄为获明经第,达奚殉以其成绩不合格欲落之,杨国忠极为恼怒,达奚殉在杨国忠的压力下只好取杨暄为明经上第。这一记载揭露了权臣对录取人选的决定性作用。
在请托风盛行时,也有一些正直的主考官加以 *** 。如《新唐书卷一百零二》中记载,懿宗咸通十二年高堤知贡举,“时士多繇权要干请,湜不能裁,既而抵帽于地曰吾决以至公取之,得遣固吾分乃取公乘亿、许棠、聂夷中等”。不过这种 *** 的难度太大,主考官竟受到贬官处分。
03 ****** 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弊端,一旦被发现,会受到处罚。《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十四》记载:“董思恭者,苏州吴人。所著篇咏,甚为时人所重。初为右史,知考功举事,坐预泄问目,配流岭表而死。”又如《旧唐书·宣宗记》中写到:“宣宗大中九年三月,试宏词举人,漏 *** 目,为御史台所幼,侍郎裴涂改国子祭酒,郎中周敬复罚两月傣料,考试官刑部郎中唐枝出为处州刺史,监察御史冯领罚一月傣料。其登科十人并落下。”
04
传递
传递,指考试时考生之间传递答案,既有口头形式,也有书面方式。这种舞弊手段估计在唐代不多见,因唐 *** 试时,一般情况下,考官允许考生带上参考书。(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开卷考试,想想自己的思修毛概马原还是闭卷,小陈哭了~)
传递答案,这种舞弊手段在宋代称为传义。传义是指以口头传话或文字的形式传递题义,类似于今天考试中的交头接耳和递条子的舞弊手段。传义是宋代科场普遍流行的弊端。《宋史·选举志》所列举人五弊,排列 *** 位的就是传义,可见这种舞弊手段在当时的危害之深。宋代对于传义现象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措施,对于遥相传义者,一经发现便立即取消考试资格,南宋以后这方面的规定更为严厉。虽然朝廷三令五申,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宋代各地的解试,不仅考生之间相互遥传口义,考官与考生之间传义、传题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明代修改了科举程式,但照样出现舞弊,手段也愈高明。传递文字和说话等是明代几种常见的舞弊手段之一。
清代舞弊的手法更层出不穷,传递是当时最常见的舞弊手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考生在考场内相互传递,另一种情况是通过考务人员转送饮食等进行传递,这严重干扰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05冒名顶替冒名顶替,是假冒他人的姓名进入考场参加考试。唐代己出现了冒名顶替,宋代冒名顶替情况十分严重。如《宋史·选举志二》中记载:“士子又有免解伪冒入试者,或父兄没而窃代其名,或同族物故而填其籍。”明穆宗隆庆二年正月,河南道御史王好问条陈科场四弊:一号舍,二怀挟,三代替,四透漏,俱宜严法关防。礼部覆奏,上曰:“奸弊不祛,何以得真才监试御史其尽心严察,不得宽纵。”这里的代替就是冒名顶替,从这段史料可知,朝廷对冒名顶替一事非常重视,责令监试御史严察,不得放纵此事。
清代也同样出现冒名顶替的舞弊手法,即改名换姓顶替参加考试。道光年间,查出河间府吴桥县举人方熙顶替阜城县监生刘兆庆入场参加考试一案。举人方熙、监生刘兆庆俱著斥革,移交当地官府处理。
06怀挟(夹带)怀挟是一种传统的舞弊手法,考生进考场时,把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带进考场进行抄袭。唐 *** 试允许带《切韵》(隋代陆法言著,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等工具书进场,直到穆宗长庆年间才不准带工具书。省试时间定在每年二月,后改为三月,这时天气还相当寒冷,因此允许考生携带餐具、木炭、水和蜡烛入场,对挟带者的搜检难以严格执行。
宋代称怀挟为挟书。挟书是指考生私自将违 *** 册带入考场。宋代对于挟书舞弊现象,从一开始就处置甚严,三令五申,严禁挟书,并设置临门、巡查等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挟书者一经发现,都要受到严惩。由于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两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怀挟的舞弊现象,但这种舞弊手段禁而不绝,有的考生还发明更高级的怀挟手法,将备考的 *** 抄写在内衣之中,这样不易被查出,又可安全地舞弊,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就有一件宋代科举考试舞弊的实物,即抄满 *** 的内衣。
明代最常见的夹带 *** ,是将必考的《四书》《五经》抄在薄纸上,再卷起来,藏在笔管中或折叠起来,藏入砚台的底部,鞋子的夹层里。也有的是抄写在布条上,然后塞入腰带,系在腰里,还有的是抄写在衣服的夹里上。这些手法用多了,易被搜查者熟悉,很难混过去。于是有的人又想出了新的挟带 *** ,有的把挟带条藏在特制的蜡烛里;有的把袖珍的《四书》《五经》做在馒头里;也有的人买通守门人员,事先把挟带的东 *** 在考场里,入场后再取。
清代不管是童试,还是乡试、会试,夹带问题都十分严重,夹带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一是《四书》《五经》,当时书肆售卖石印袖珍本,就是用作夹带的。二是历 *** 试所公布的优秀考卷(“程文”),当时己有人把这些考卷汇集成册,加以评点,刻印谋利。三是考生的猜题习作。由于考试的题目限于《四书》《五经》范围内,就有了猜题的目标。于是,有的考生事先写好草稿,或者请人 *** ,带入考场抄袭。如同治元年的状元徐郙就准备了挟带,并在参加会试时故意排在队伍的最后面,因此尽管这次搜查很严,但由于人数众多,查到一大半时,士兵们累了,就统统放行,徐郙因而顺利地混进了考场。
07贿赂考官,又称通关节关节主要指在科举社会里,士子为了谋求功名利禄,在幕后与考官做交易,给予金钱,而考官顺水送人情,受人请托录取考生。考官主动送人情,收贿赂者称之为“行关节”或“卖关节”。考生主动向考官说情行贿称为“通关节”。
唐代的科场关节就已经十分风行。唐朝科举考试盛行通榜、行卷、请托公开,荐举风行,考试还未进行,考官根据荐举已确定好录取名单。这就导致唐朝通关节公开化,通关节易于与荐举混杂在一起,这些通关节的人在社会上呼风唤雨,左右考官,只是受到人们的 *** 谴责,并未受到唐朝法律的惩罚。
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唐朝的通榜、行卷、请托等弊端尽行革除,陆续建立了糊名、誊录、锁院等制度,目的是防止考试中的关节。宋代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要求考官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敷衍 *** ,更不能徇私舞弊,考官受贿,则以贪赃枉法罪加以处置。
清朝时汉族老百姓能申请入八旗吗?
看情况,若是清代早期的话,汉族人加入八旗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有两种
乾隆之前, *** 加入八旗的机会一、汉八旗主将招募军队时加入
这个时期,由于战争因素,死亡率较高,因此汉八旗的旗主在一定特定时间里,可以“招募”些人补充到部队里。
只是到了康熙覆灭三藩之乱后,汉八旗也出现了裁员,所以若是清顺治至康熙十年,要确保不再战争中死亡,随后还要有一定战功,而不被裁减。
二、清入关后,满八旗圈地,成为包衣奴
就像是曹雪芹家族一样,早年是上三旗的包衣奴,因此获得晋升的机遇。
但是清入关后,成为包衣奴才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八旗军队圈地时,将该 *** 的土地及家族全部圈了进去,最后成为该旗主的包衣奴才。
“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清昭梿《啸亭杂录·汉军初制》记载
“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其户下五旗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上三旗的包衣奴,是清代皇室为了避免明代宦官为祸的一种手段。因此清代皇宫内的事务主要是交给内务府处理,而内务府就是派遣上三旗的包衣奴替代 *** 做一部分的事情。
但是包衣奴并非是清代每代皇帝都会面向社会的。在康熙执政后,就明令禁止八旗军圈地,因此康熙中后期,包衣奴基本是世袭的了。
乾隆及之后, *** 加入八旗的可能性此时 *** 基本很少能加入八旗军中,因为八旗其实是一个公有化、军事化、世袭化的组织。
八旗是有定额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当出现缺额时,八旗的旗主会优先在其旗内进行补额。如:
若是出现缺额时,该位置的原旗人家里还有余丁者,优先补上;
若是该位置的原旗人家内已无余丁,由其他旗人余丁补上;
若是旗内的余丁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主要出现战争时期),则包衣奴抬旗,优先补足。若是旗内的包衣奴也不够的情况下,从其他旗的包衣奴中借调抬旗(这种情况基本没有过,但是有过一些嫁入皇宫的宫女,是从其他旗的包衣奴,转到上三旗,并抬旗的例子)。
这里有个题外话,在晚晴之前,清代是没有满汉之分的,只有旗人和民人之分(也有分,但那是满族与蒙古族、满族与藏族之分)。
因此清代中期,民人若是想加入八旗的话,是极其困难的。若是真想钻空子的话,也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嫁入旗人做正室,并用大量钱财以及权威压制,将本家转为旗人。
这主要是因为八旗是公有财产,同时旗人的女人也拥有继承权。本身入关后的旗丁并没有太多私有财产,其土地、房屋基本都是清廷给予的。若是旗人战死,女人改嫁,是能带走公有财产的。
为了避免混乱,清廷颁布了“旗、民不通婚”法令,这个不通婚,是指旗人的正室必须是旗人,而非完全不通婚(妾不算在内)。同时旗内寡妇改嫁, *** 是在本旗内进行再婚,好让旗主能更好分配共有财产。
所以若是旗人想嫁给民人,必须全家要放弃旗人身份出籍;而旗人娶民人为正室时,民人必须要全家入籍成为旗人。(后来旗主抓住了这个机遇,不管是出旗还是入籍,都需要权、财才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机会,可能让家族内的后人,获得抬旗的机会——那就是卖身为奴,成为户下人。
所谓的户下人,其实就是家奴,康熙禁圈地后,贵族们为了补充家奴,将包衣奴制度进行的一种变相的变种机制。
题外话:清早中期时,也将户下人当做包衣奴进行每三年编审人丁一次。
开始时,户下人主要是从旗籍内向无 *** 门户的余丁中寻找。后来贵族们为了满足私欲,先是从外面购买了些美貌女子、男子回来,作为家奴。这部分购买回来的家奴,也是根据包衣奴制度,获得每三年编审人丁的机会的。
若是“运气”好,碰到抬旗的机遇时,同样也可以抬旗。
总而言之:清代, *** 若想加入八旗,尤其是中后期的话,那无非只有两种,除了生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儿之外,自己也要有一定的权利。若都没有的话,那只能做奴才了。
图片均来源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