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庚戌年-乾隆庚戌年是哪年
乾隆庚戌年,乾隆庚戌年是哪年?
是公元1790年 。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更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明朝疆域明显比清朝的疆域大吧?
其实中国大一统王朝时期,强盛时可以威震四方,扬名万里。由盛转衰时就 *** 战略收缩,所以大一统王朝时期,历代的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王朝的发展没落不断变化的,明清巅峰时疆域分别为1100万(明永乐20年公元1422年)与1316万(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
总的来说长城以内,河套地区以南,陇西以东所谓的汉地十八省一直是我们的基本盘,这也是嬴政皇帝留给我们得以在逆境中保本的本钱,顺境中强大的资本。
秦统一六国疆域明朝巅峰时期版图为1100万平方公里,明成祖皇帝朱棣采用以夷制夷的态度,以当地人管当地人明廷控制当地首领方式,控制那些蛮夷之地,乌斯藏(今天 *** )、朵干(云贵川 *** 东部一部分以及青海)、奴儿干(远东地区库页岛、西伯利亚)、宣慰(印度尼西亚、控制东南亚大部分)但是这么大的土地只维持了前后二三十年
永乐年间明朝疆域全图明朝自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开始战略收缩,明朝的版图就恢复到了基本盘状态,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开始的战略收缩除了认为当地是蛮夷外,古代落后的生产力和不方便的交通以及通信这类因素,也是迫使他收缩的重要原因。说白了就是他爷爷打下的长城之外的土地种地的话不怎么样,农业生产不如中原地区,而偏偏古代赋税以农业为主,投入支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也是明朝宣德年间战略收缩的原因,宣德到崇祯时期这战略收缩后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才是明朝的实际控制区域
宣德之后到万历年间的明朝疆域全图“大明两京十三省”清朝鼎盛时期疆域是1316万平方公里,这并不是1644年入关就有的,这都是康雍乾祖孙三代打下来的(前期皇太极征察哈尔、康熙平三藩、收 *** 、雍正设驻藏大臣加强 *** 控制、乾隆灭准格尔纳入青海),直到1820年清朝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疆域1316万平方公里
清朝鼎盛疆域但是清朝也是分藩部与直省,直省为实际控制藩部属于较为宽松,属于当地人不能自由来直省直省的 *** 不能随便去藩部
清朝行政规划直省基本也是历朝历代的基本盘清朝鼎盛时期疆域和明朝鼎盛时期都是破千万级别面积,但是二者前后实际控制的时间清还是略胜一点点明,只是略胜而已1820年顶峰后,1840年开始就割地赔款了,东南互保直至1911年溥仪退位前后,满清皇室只有紫禁城范围大小了。
为什么我还没有医疗保障卡?
上杭籍开国将军---中将 1、袁子钦(1908--1968)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2、袁子钦(1908--1968) 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3、罗舜初(1914---1981) 福建省上杭县人。 上杭籍开国将军--少将 1、陈海涵(1914--1994)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陈茂辉(1912----) 福建省上杭县人。 3、丁甘如(1917--1995) 福建省上杭县白沙人。 4、黄鹄显(1914--1986)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5、黄炜华(1914---2001) 福建省上杭县南阳人。 6、孔瑞云(1917--1992)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7、兰庭辉(1913----1983) 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人。 8、雷钦(1915--)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9、李平(1915--1964) 福建省上杭县白砂人。 10、刘 彬(1912---1989)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11、刘禄长(1914--1980) 福建省上杭县丰稔人。 12、刘永生(1904---1984) 福建省上杭县人。 13、刘振球(1911--1997) 福建省上杭县中都人。 14、邱国光(1918--2001)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15、邱相田(1916--1984) 福建省上杭县溪口人。 16、邱子明(1914---1999)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7、王贵德(1914--) 福建省上杭县太拔人。 18、王集成(1907--1983)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9、王奇才(1903--197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0、王胜(1909--199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1、王香雄(1918--1988)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2、王直(191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3、翁祥初(1908--1997)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4、张力雄(1913---)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古代名人一组 1、邱弘 【明朝人物】 邱弘,字宽叔,上杭人,明朝中期大臣。天顺末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2、胡时 〔明〕字子俊,福建上杭人。以明经教授于乡。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间荐授本学训导。善诗,工楷书。 3、邱大儒 〔明〕字涵春,福建上杭人。精鼓琴,善小石兰竹。事母至孝。晚年客死楚中。 4、华�� 〔清代著名画家〕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福建上杭人,侨寓扬州。 5、李奎光 〔清〕字朗垣,福建上杭人。光绪(一八七五�D一九o八)间诸生。善花卉蝴蝶。 6、罗晓帆 (1894―1983.10) 别名花草主人,福建上杭人。擅国画。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 7、邱青风 〔清〕字彭祖,号别乜,福建上杭人,客江右。善水墨蔬菜。 8、李翠岩 〔清〕福建上杭人,寓粤。善画,传真非近人所及。 9、应元 〔清〕福建上杭人。精医理。善画,有天官图,不施金碧,而神采奕奕,为世所重。 10、包识生 (1874~1934) 又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叔祖伯寅、父桃初皆业医。包氏幼承父业,年二十即行医,旋游粤东,所至有医名。民国元年(1912年)移居沪上。 11、邱景源 〔清〕字晓岚,号小澜,福建上杭人。仕东粤二尹。善隶书,工水墨山水。著有天下名胜图册。《历代画史汇传附录》 12、 邱钟灵 〔清〕号芝山,福建上杭人。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间武举人。官镇江�o运粮千总。精行、楷书,与王文治、鲍�w、李御、殷石琴、张石帆诸名士,流连诗酒无虚日。 13、 宋省予 幼名连庆,字廉卿、善余,束发更名省予,号春风红杏楼主(简称红杏主人)。清宣统二年庚戌十月寸一日(公元1910年12月12日)生于福建上杭城关。 14、丘 复(1874~1950年) 丘复,原名馥,字果园,别号荷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上杭县兰溪镇曹田村。6岁上蒙馆,19岁列郡庠,24岁赴省试,考中举人。著有《念庐诗稿》10册、《念庐诗话》5卷、《念庐文存》5册、《念庐联话》1卷,编纂了《上杭县志》36卷、《长汀县志》35卷、《武平县志》31卷,还整理校勘了《后汉书注校补》、《杭川新风雅集》、《天潮阁集》等古籍多种。1950年9月,丘复病逝于曹田故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排名以跟帖先后而排) 1、饶添发 上杭中都镇黄店村人福州空八军大校 副政委政治部主任 2、饶谨 上杭县中都黄店村人08年反CNN人物中央台各栏目均有采访过他(本人小时候和他一起长大)上杭一中毕业 后就读于清华大学 3、 *** 生 福建上杭县中都镇人 福建省 *** 厅副厅长 福建省 *** 学院 *** 4、叶双瑜 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人 福建省 *** 副省
1791年什么朝代?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1791年2月2日之前为中国农历庚戌年(狗年),2月3日开始为辛亥年(猪年),即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弘历以理藩院侍郎巴忠能 *** 语,任为监军,统兵援 *** (1788),巴忠自恃近臣,且昏庸畏葸,不敢战,私许廓尔喀(今尼泊尔)岁币1.5万两请和,廓尔喀允之,巴忠遂以廓尔喀乞降奏闻(弘历十全武功之九)。既而岁币不至,廓尔喀以中国毁约,大举深入,掠札什伦布(今日喀则),全藏大震, 飞章告急,巴忠时随弘历在热河(今河北承德),闻变投井 。弘历命福康安为大将军、海兰察为参赞大臣,日夜兼进,限大军40日抵 *** 。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八十七岁的严嵩在祖坟旁破屋内写下绝命诗,随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诗曰:
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
他曾权倾天下,祸国殃民,但却以“忠君爱国”自比,真是颇具讽刺意味。
严嵩死后被草草埋葬,连棺木都没有,也无人吊唁,唯一留下的只有永久的骂名。
他的一生,是人性堕落的写照,也是明朝中晚期政治腐化,贪污成风的折射。
志士清 ***成化十六年,严嵩出生于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父亲严淮是个穷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晏灵秀性情温柔,颇通书史。
严淮功名蹭蹬,将博取功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从 *** 对他进行严厉的督促和培养。
严嵩头脑聪明,又日夜苦读,十七岁便考中举人,引来不少人羡慕。又苦读七年,终于在弘治十八年考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
严嵩二十五岁便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心愿。此时的他,想要一展抱负,做个尽忠职守的好官。
愿将忠孝酬今代,早见功名胜古人。
——《铃山堂集·卷六》
但现实是,孝宗驾崩,武宗继位,武宗宠幸“八虎”,而专权的大 *** 刘谨又特别讨厌南方出身的官员。整个朝廷乌烟瘴气,贤能正直之士不是引退,便是遭到罢黜。
严嵩见朝政如此,心里感到失望。正德二年,祖父和母亲先后去世。严嵩伤心不已,便返回老家丁忧守制。
办完丧礼后,严嵩见县城不远处的铃山清幽,便在山麓建造堂舍,取名“铃山堂”,从此过起隐居读书的生活。
正德三年,严嵩得知王阳明被贬贵州,此刻正经过分宜,便前去迎接,并在“铃山堂”设宴接风。相谈数日,二人结为好友。
分别时,王阳明挥毫写下“铃山堂”墨宝相送。不久后,严嵩将阳明墨宝做成匾额悬挂。正德五年,王阳明任江西庐陵知县。严嵩前往庐陵拜访老友,听到了“天良”学说,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德七年,袁州太守姚惟宁请严嵩修地方志。严嵩考据史籍,博采故老传说,耗时三年修成十四卷《袁州府志》,备受家乡学子称颂。当时的严嵩,是个心怀良知的学者,他隐居期间,许多名士竞相拜访,获得了“志士清 *** ”的美誉。
正如清代徐士銮评价的那样:
严分宜钤山堂读书,十年冰雪,与志士清 *** 何异,而意念一差,卒至遗臭万年。士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慎勿易其初心也。——《宋艳》有志难伸正德十一年七月,三十七岁的严嵩应诏返回京城,重任翰林院编修,结束了近十年的隐居生涯。
次年,严嵩充任礼部会试的同考官,他公正评卷,所取之才皆有“佳士”之称。
后来,武宗又命他教内书堂的小 *** 读书识字,严嵩结识了不少皇帝身边的亲信。
他兢兢业业,但始终只被委派处理杂务,心中十分郁闷。
正德十三年七月,武宗命严嵩为副使,前往广西桂林靖江王府办理袭封公务。
严嵩办完公事后,于次年北上回京,途经山枣驿时,他想念家乡,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于是写下《山枣驿夜坐》以抒发心绪。
溯岭路岐仍渺渺,拍林风雨更朝朝。清溪傍竹听萧瑟,小驿燃灯坐寂寥。湘浦叶飞惊岁晚,钤山家在忆书遥。垂垂一树梅花白,赖尔能将旅思消。严嵩北返途中,忽闻宁王宁王朱成豪起兵 *** 。他便以生病为由,返回江西休养。
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得知严嵩回家,特请他到吉安参赞军事,严嵩欣然前往。
宁王之乱仅四十三天便被王阳明平定,严嵩随阳明一同登南昌明远楼赋诗玩景。严嵩有诗赞阳明之功:
绣斧清霜避,楼船绿水开。风云千历会,麟凤众贤来。投老仍严召,当途赖上才。向来筹策地,投檄净烽埃。——《铃山堂集》此时的严嵩,以老友王阳明为偶像,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驾崩,嘉靖继位。严嵩重返京师,希望以自己的才华辅佐新皇成就功业。
但嘉靖帝并未重视他,而是任他为南京翰林院侍读。严嵩只得离开北京,到南京赴任。
此时严嵩已四十二岁,却仍在闲职上消磨人生,直到四年后才被调回。他也逐渐走向丧失天良与初衷的道路。
揣摩上意嘉靖四年五月,严嵩调回京师,升任国子监祭酒。不久后受命与侍郎张璁,桂鄂,詹事董汜,谕德顾鼎成等一起直经筵日讲。严嵩得到了与嘉靖帝接触的机会,他渐渐明白眼前这位十九岁的天子一点也不简单。
嘉靖帝聪明绝伦,对朝臣的控制欲极强。他以藩王之位入继大统,一心要为生父兴献王争取地位,由此引发“大礼议”之争。又迷信方术,且手段狠辣,通过廷杖和罢黜的方式将不顺从自己的朝臣除去。
面对如此强势的皇帝,严嵩不敢掉以轻心,做事前常揣摩皇帝的意思,生怕忤逆了圣意,遭到丢官去职的下场。
嘉靖七年,严嵩奉旨到陆安祭告“兴献皇帝”朱佑杬的显陵。还京后,他编造种种祥瑞上奏,同时将显陵比作明太祖的孝陵,将嘉靖比作永乐皇帝。
臣恭上宝策及奉安神床,皆应时雨霁。又石产枣阳,群鹤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 *** 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明史· 奸臣传》这一招果然奏效,嘉靖帝大悦,提拔严嵩为礼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
尽心尽职多年默默无闻,却因一次吹捧而步入国家九卿行列。这让严嵩更加明白,埋头苦干没用,只有让皇帝高兴,自己才能飞黄腾达。
但此时他的天良仍未丧尽,仍把返京途中看到的河南灾情上奏。
所在旱荒,尽食麻叶、树皮,饥殍载路。市易饼饵则为人所攫取,子女鬻卖得钱不及一饱,孩稚至弃野中而去。闻洛阳、陕州、灵宝诸处尤甚,人相残食,旬日之内报冻死二千余人。此等极大灾而上司督征秋粮方急,百姓嚣然。——《南宫奏议论》嘉靖闻奏,果然下诏免去灾区徭役,并发粮赈济。
大礼议之争仍在升级,严嵩既不敢一味顺从皇帝,也不敢随朝臣反对。这种观望态度引来嘉靖帝的不满,于是在嘉靖十年将他派往南京,重过起清闲日子。
史书并未记载严嵩在南京期间经历了什么,但当他再次回京时,已彻底黑化为奸险小人。
柔佞媚上嘉靖十五年五月,不耐寂寞的严嵩以贺万寿节为名回到北京。当时廷议要重修《宋史》,内阁首辅李时,礼部尚书夏言上奏嘉靖帝,请留严嵩在京主持其事,嘉靖帝批准。
夏言是严嵩同乡,比严嵩还小两岁,但此时正受皇帝信任。严嵩心内嫉恨,表面却无比恭敬。
某次,严嵩宴请同僚喝酒,并亲自到夏言府门相请,夏言推辞不见。
严嵩回家后,竟跪在为夏言预备的座位前朗读启请,以示尊重之情。夏言得知后,认为严嵩真的仰慕自己,反而有些不安。
这年年底,夏言入阁,便推荐严嵩接任礼部尚书,并兼翰林院学士。这次晋升,使严嵩成为握有实权的正二品官员。
嘉靖十六年,礼部选译字生,严嵩趁机大肆索要贿赂,借此敛财无数。
御史桑乔上疏 *** ,严嵩则说乔无端攻击自己。嘉靖帝爱严嵩文采,又因他青词写得极好,便不信桑乔的揭发,反下诏勉勉励严嵩好好干。
不久后,在严嵩构陷下,桑乔被革职,发配九江充当戍卒,很快死在那里。
嘉靖十七年,大礼议之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嘉靖帝虽然为父亲争到“兴献皇帝”的称号并建立了“献皇帝庙”。但他还想更进一步,让父亲称宗祔庙。嘉靖帝生父朱佑杬生前只是藩王,追尊帝号已有违礼法。若要让神主进入太庙,还要称宗,那是大大违背了宗法原则的。嘉靖帝与朝臣反复争斗多年,始终没有进展。六月,偏偏有人上疏嘉靖帝,重提称宗祔庙之议。嘉靖帝想看看诸臣反应,便命礼部议论此事。
严嵩在奏折中不说同意或反对,他先是吹捧了献皇帝的功德,最后说:
仰思圣训,远揆旧章,称宗说不敢妄议也。嘉靖帝览奏不悦,当即敕谕礼部再议。
恰在此时,户部左侍郎唐胄上疏反对称宗祔庙,竟被罢黜为民。
严嵩得知后赶忙上奏,表示献皇帝称宗祔庙完全符合礼制,礼部坚决支持。
经过严嵩的谋划与协助,献皇帝称宗祔庙的事终于达成。
九月十一日,嘉靖帝率群臣为太宗朱棣上尊号“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为兴献皇帝上尊号“睿宗钦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十三日,恭请献皇帝神主进入太庙,二十一日,在玄极宝殿举行秋享大礼,以睿宗配享。
严嵩被任命为知大礼上册使,负责称宗祔庙大典的实施。礼成后,获得许多赏赐。
次年正月,嘉靖帝加升严嵩太子太保,严嵩再次因逢迎而得到升迁。这让他更加的“柔佞媚上”了。
贪纵不法十八年春,嘉靖帝南巡承天,严嵩奏请群臣表贺,夏言表示反对。
夏言的态度令嘉靖帝很不满。严嵩得知后,不断上奏请贺,让嘉靖帝很感动。
回京后,嘉靖帝又命内阁进《居守敕》,夏言没有及时进呈,惹得嘉靖帝大怒。严嵩与诩国公郭勋趁机进谗言,说夏言目无君上。
嘉靖帝盛怒之下,下诏命夏言致仕。但几天后,嘉靖帝怒气消了,念夏言也曾有过功劳,便仍将其召回任内阁首辅。
夏言得知是严嵩与郭勋陷害自己,心中十分恼怒,暗中指示言官 *** 二人罪行。
嘉靖二十年七月,交城郡王朱奇洢死后绝嗣。辅国将军朱表柚贿赂严嵩三千两黄金谋求王位,其余官员也接到了贿赂。
东厂揭发此事,受贿者都被发配,唯有严嵩安然无事。
不久后,永寿王朱秉欓( *** )病死,他的长子朱惟燿早已去世,六子朱惟燱与长孙朱怀墡开始争夺王位继承权。
朱惟燱也派人贿赂严嵩,严嵩照单全收。此事被御史叶经得知,便上疏 *** 。
结果嘉靖帝只命群臣商议永寿王的继承问题,对严嵩受贿的事竟不闻不问。
诩国公郭勋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当初两宫太后先后去世,太子新立,嘉靖帝询问群臣太子该住何处?
郭勋请将两宫太后所居的慈庆,慈宁两宫任选一处以供太子居住,嘉靖帝顿感不悦。
夏言则主张为太子重建造新宫,嘉靖帝大喜。他将郭勋痛骂一顿,对他越发疏远。
严嵩因受贿被 *** 的几个月后,郭勋也因贪纵不法受到 *** 。嘉靖帝当即将其下狱,朝中无人救援,郭勋终于死在狱中。
严嵩恐怕自己也像郭勋一样惨死,便和深得宠信的方士陶仲文联合,密谋除掉夏言。搬倒夏言夏言的性格正与严嵩相反,严嵩一意揣摩圣意,曲意顺从。夏言则恃才傲物,喜欢我行我素,常常不给皇帝面子。嘉靖二十一年,嘉靖又和夏言谈到太子该居住何处的问题。夏言忘了去年说过的话,又考虑到兴建的繁费,便把郭勋的建议重提。嘉靖帝听罢以内恼火,认为他反复无常,又怀疑言官 *** 郭勋是受夏言的指使。嘉靖帝因“壬寅宫变”而迁居西苑,与陶中文等道士一意修玄。他下令,凡到西苑入职的诸臣只许乘马。夏言根本不理会,每次都乘肩舆出入。这样的行为,让嘉靖帝对他更加反感。嘉靖帝命人 *** 沉香木道冠五顶,分赐给内阁首辅夏言、成国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大学士翟銮和礼部尚书严嵩,并令他们戴此冠当职。夏言认为此举有违礼法,仍旧穿公服办事。严嵩则每天都戴道冠,还特意罩上一层轻纱以示珍重。嘉靖帝看在眼里,更加喜欢严嵩而厌恶夏言。嘉靖二十一年闰五月,严嵩利用嘉靖帝单独召见的时机,跪在地上泪如雨下,诉说夏言如何欺凌同僚,又不把天子放在眼中。嘉靖大怒,下手敕给督察院斥责夏言欺君大罪,并命将此谕颁布内外。七月初一,天上出现日食。嘉靖更认为朝中有奸臣,于是将夏言等十三人罢职。八月十五,拜严嵩为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务。夏言一走,内阁只剩下瞿銮主事。严嵩又命言官 *** 内阁,最终瞿銮也被罢免。内阁虽有吏部尚书许瓒和礼部尚书张壁,但二人皆不预闻票拟之事。票拟大权被严嵩牢牢掌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内阁首辅。独窃国柄严嵩入主内阁时已六十三岁,他既要奉承皇帝,又要处理繁杂政务,渐觉力不从心。急需得力可靠的助手,而这个人就是他的独子严世蕃。
嘉靖二十二年,严嵩上奏嘉靖帝,将严世蕃调入京城,担任尚宝司少卿,负责掌管皇帝的印玺,符牌。
父子俩控制了朝廷,公开卖官鬻爵,任用私人。
严世蕃又与两淮副使张禄共同贪污盐税,包揽国家钱粮赋税,从中获利无数。
严世蕃积资满百万,辄置酒一高会,其后四高会矣,而乾没不止。——《弇州史料后集》不久后,张壁病亡,许瓒年老致使,严嵩专权局面正式形成。虽深居西苑的嘉靖帝得知内阁已是严嵩天下后,便玩起了制衡术——重新启用夏言。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夏言奉诏回京,仍任内阁首辅。夏言回朝后,将严嵩父子的党羽悉数罢黜,又各处搜集严嵩的罪状,要上奏嘉靖帝。严嵩父子大为惊恐,带着亲信们跑到夏言家长跪不起,哭求原谅。夏言见对手服软了,便作出让步。令他们自己上书请罪,自己则代为说情。嘉靖帝见了严嵩等人的请罪奏本,并未作出处罚,仍令他们照旧供职。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严嵩赶紧命儿子将贪污的金银运回老家。嘉靖帝一心修道,凡有命令都是派小 *** 到大臣家通知。夏言向来看不起宦官,故此对小 *** 们很不客气;而严嵩却每次都设宴款待,临走时还要送礼物。时间一久,小 *** 们都在嘉靖帝面前说夏言的坏话。嘉靖二十五年七月,占据河套的蒙古骑兵大肆进犯,杀掠无数百姓。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击退敌军后,便向嘉靖帝上疏,提出收复河套的建议。首辅夏言也支持曾铣,便密奏嘉靖帝,称其忠勇可靠。嘉靖帝心动,便赏赐曾铣,令其与各将商议进兵。严嵩故意买通 *** ,每次都趁皇帝修玄时上奏军情,引起嘉靖帝的反感。后又让 *** 对嘉靖帝说:“满朝皆以为进兵河套不会成功,曾铣一味蛮干,定会开启祸端。”嘉靖帝起疑心,密敕询问严嵩。严嵩回奏道:此事定不可成,独言力主之,臣等实不与闻。——《谷山笔麈》嘉靖帝得知后大怒不止,认为夏言和曾铣欺君误国。到了次年元旦,严嵩故意命人将山崩,地震等灾害与曾铣的进兵奏本一起进呈。嘉靖帝感到十分晦气,便下旨将曾铣下狱,又将夏言罢职,勒令致仕。曾铣被抓后,蒙古骑兵再次进犯,严嵩趁机进谗道:“套虏进犯,全是夏言与曾铣妄自开衅所至。”嘉靖帝大怒,下诏将二人斩首。曾铣和夏言因严嵩的构陷,先后在西市被斩首。严嵩重新成为内阁首辅,独掌朝政。大小丞相夏言一死,朝政彻底被严嵩父子掌控。他们疯狂的敛财索贿,专权擅政。上至藩王袭封,下至九边将领调动,无不由严氏父子决议,甚至连裕王(后来的隆庆帝)也需向严世蕃行贿才能保平安无事。严世蕃诡诈机变,才华非凡。对各地送来的章奏过目不忘,严嵩让儿子拟写奏章,应对嘉靖帝的种种询问,每次都契合上意,获得赞赏。嘉靖帝读书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将问题写在纸上,命 *** 送到内阁。内阁诸臣无法解答,便令人飞马传递给严世蕃。严世蕃写出解释,并表明出处。再由来人带回宫中,内阁据此为皇帝解惑。嘉靖见到到解释后,命人翻阅查找,果然分毫不差。严世蕃在京城的住宅占了三条街,内有亭台楼阁,珍禽异兽。因贪污的金银太多,严世蕃便叫人在宅院中挖了一丈深,五尺宽的地窖,四周及底部以条石砌好。光是把金银搬入其中,就花了三天三夜。家乡的住宅假山花园之下皆藏金银。当时 *** 屡次登岸烧杀,严嵩竟欺瞒嘉靖帝说倭乱已平,不顾百姓在贫苦和死亡中挣扎。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向皇帝上疏,揭发严嵩父子祸国殃民种种罪行。嘉靖帝不在意严嵩父子祸乱朝政,而是揪住文中一些字句不放,认为杨继盛对自己不敬。严嵩趁机进谗,说杨继盛目无天子,嘉靖帝便将杨继盛打入诏狱。两年后,在严嵩 *** 纵下,这位正直的大臣被斩首西市。嘉靖帝之所以屡受蛊惑,完全是因为严嵩早吃透了他的性格。严嵩父子一手遮天,朝中官员稍有不从便被罢黜。民间只知有严嵩,不知有天子。
嘉靖四十年五月,严嵩夫人欧阳氏去世,按照礼法,严世蕃必须回乡守孝。但此时严嵩已是八十多岁的老朽,头脑昏寐,离了儿子如何应对嘉靖帝?他赶忙奏请皇帝,请让孙子严鹄护送祖母灵柩回乡,严世蕃则留在京城守孝。嘉靖帝批准。严世蕃本是酒色之徒,如今母亲死了,更加肆无忌惮,整天在家中拥妓畅饮。严嵩在西苑侍奉嘉靖帝修玄,经常累月不出。当嘉靖帝有疑问时,严嵩无法回答,便派人飞扎询问严世蕃。严世蕃却常常大醉,不能及时回答。嘉靖帝命 *** 催问,严嵩只得自己写见解进呈,却不趁帝意。平日青词多由世蕃代笔,如今缺了帮手,自然写得不好。几次下来,嘉靖帝便对严嵩产生厌恶之心。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所进青词,又多假手他人不能工,以此积失帝欢。——《明史· 奸臣传》在严嵩逐渐失宠的时候,礼部尚书徐阶却因善写青词而受到嘉靖帝的喜爱。嘉靖四十年十一月,西苑发生火灾,嘉靖帝居住的永寿宫被烧毁,只得暂居玉熙殿。玉熙殿狭小,嘉靖帝不愿居住,大臣们则趁机请他回归大内。嘉靖帝不愿回大内居住,便向严嵩问计。严嵩知道嘉靖帝曾在大内险些被宫女勒死,便决口不提大内,但他却建议皇帝暂住南宫。南宫是昔日明英宗被软禁的居所,严嵩竟把这事忘了。嘉靖帝愤怒不已。而徐阶则提出:可用三大殿余料重修永寿宫,百日之内便可完工。嘉靖帝大喜,令工部依徐阶所言而行。百日后,永寿宫重建完毕,徐阶加官少师,嘉靖帝称赞他为辅弼重臣。徐阶在严嵩专权时,为防止受害,曲意侍奉严嵩,还与严家结亲自固。严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徐阶传》如今严嵩已昏聩失宠,徐阶便谋划取而代之了。*** 徐阶深知皇帝迷信方士,便将道士蓝道行推荐给嘉靖帝。蓝道行善扶乩请仙,很快便受到嘉靖帝的信任。一日,蓝道行假借乩仙之口说:“今日有奸臣奏事。”刚说完,宦官便将严嵩的奏疏呈进,嘉靖帝心中一动。又过数日,嘉靖帝命蓝道行请仙,询问天下为何治理不好。蓝道行借乩仙的名义回答:“严嵩奸邪不退,故天下难治。”嘉靖帝听罢,果然认定严嵩就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御史邹应龙上奏《贪横荫臣欺君蠹国疏》,请求皇帝处死严嵩父子。今天下水旱频仍,南北多警,民穷财尽,莫可措手者,正由世蕃父子,贪婪无度,掊克日棘,政以贿成,官以赂授。凡四方小吏,莫不竭民脂膏,偿己买官之费,如此 *** 安得不贫?国安得不竭?天人灾警,安得不迭至?嘉靖帝不忍要严嵩父子的命,便下旨将严世蕃及党羽流放雷州,严嵩致仕还乡。严嵩见皇帝仍眷顾自己,便买通了皇帝身边的 *** ,一番 *** 作将蓝道行也打入狱中。严嵩欲让他污蔑徐阶,遭到拒绝,最终,蓝道行死在狱中。严世蕃则在流放途中逃回袁州,门客罗文龙也逃入严府。严嵩父子回到江西,依旧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嘉靖四十三年,严府家奴 *** 袁州推官郭谏臣。郭谏臣愤恨之下把严世蕃逃回的事报告给巡江御史林润。林润派人搜集严嵩父子在江西的罪行,并上奏嘉靖帝。臣巡视上江,备访江洋群盗,悉窜入逃军罗龙文、严世蕃家。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而世蕃日夜与龙文诽谤时政,摇惑人心。近假名治第,招勇士四千余人。道路恟惧,咸谓变且不测。乞早正刑章,以绝祸本。——《明史· 林润传》嘉靖帝见奏折中提到严世蕃意图谋反,登时动了杀机。于是下旨,将严世蕃以通倭谋反大罪斩首。严嵩削职为民,抄没所有家产。
尾声嘉靖四十四年三月,严世蕃被斩首西市。严嵩所有家产被抄。
他没有住所,只得在祖坟旁盖一所破草房居住,靠捡坟地的供品充饥。如此熬了一年,终于在无数咒骂声中死去。结束了荒唐可耻的一生。
严嵩是大奸臣,这一点无可辩驳。但细观其生平,则会发现,造就奸臣的其实正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正如清代人对严嵩的评论:
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理有固然,无足怪者。
——《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