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庚戌年-大明王朝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

admin2023-03-07 01:53:1615

洪武庚戌年,大明王朝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

不请自答,题主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明朝的 *** 很大程度上和崇祯皇帝朱由检本人的决策失误有一定关系,与文武大将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

想要探究明朝灭亡的真相,首先就需要了解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传奇一生。

而当你参悟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朱由检的传奇一生,你就明白了明朝灭亡的一半真相。

朱由检的早期经历

朱由检生于万历庚戌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时(现代历1611年的2月6日凌晨三点到五点)。他的父亲为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虽然为长子,但从小一直得不到父亲明神宗的喜爱,明神宗一心想立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人民的名义》中“锄地狂魔”高育良爱看的万历十五年所描述的时代),但因为群臣极力反对国本动摇,故此才在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朱常洛担任太子期间,也是一直担心被明神宗废除,要知道一个太子无法得到皇上的认同,这个感觉可就很难受了,毕竟一个不被老大认可的老二终归只能当小三。

一年一年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三年三年又三年,如今已过去了十九年。

终于,1620年,明神宗驾崩了。

也就是这一年,一个在位19年的太子朱常洛方才登基为帝,号明光宗。

朱常洛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重振纲纪,朝野为之欢喜。但朱常洛并不是一个“有持久力”的人,新政发布后,朱常洛就走向了女人的怀抱,纵欲 *** 乐,身体羸弱。在当年的八月份暴毙身亡(红丸案)。

死后由“木工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七年后朱由校也“追随先父”。由于他的三个儿子都先后早夭,按照祖宗遗训,皇室继承大统的位子该由皇弟朱由检继承皇位(总算轮到朱由检了)。

其实朱由检的早年阶段并不幸福,他的母亲刘氏是朱常洛的婢女,得不到朱常洛的宠爱,再加上祖父讨厌父亲,而父亲也讨厌母亲,所以朱由检幼年时期和他父亲很相似,都难以得到父爱。

五岁时,朱由检母亲刘氏死去,史 *** 载“失光宗意,被遣,薨。"。野史记载:大概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被某人下令打死了。之后朱由检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直到后来朱由检因为哥哥朱由校即位,于天启二年被封为信王,屈死的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刘贤妃。

此时的朱由虽然贵为亲王,但由于母亲刘氏死亡过于忌讳,他仍然不敢不敢公开去祭祀自己的母亲,只能悄悄向 *** 打听母亲下葬的方位。朱由检居勖勤宫,问近侍:“西山有申懿王坟乎?”回答:“有。”又问:“傍有刘娘娘坟乎?”答曰:“有。”,这时,朱由检才偷着拿些钱让侍从去为母亲祭扫。

直到17岁时,朱由检接过了哥哥朱由校的位子,才真正能够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亲,他追谥生母刘氏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将她从简陋的坟墓中迁出,与明光宗朱常洛合葬庆陵。

崇祯皇帝画像

朱由检的辉煌阶段

天启七年(1627年),二十二岁的明熹宗朱由校驾崩,由于他的三名儿子皆早夭,因此他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

这一年,年仅十六岁朱由检成为了大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是为崇祯帝。

朱由检即位后,危机四伏,宦官 *** ,政治一片混乱,直到天启七年十一月(1627年)

崇祯帝将魏忠贤的羽翼兵部尚书崔呈秀罢免之后,掌握兵权,再将魏忠贤贬至凤阳。途经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势已去,遂自缢而亡。此后,崇祯帝又杀客氏,崔呈秀自尽,将魏忠贤一派的宦官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

与此同时,朱由检 *** 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尤其是重新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并赐予尚方宝剑,令他收复全辽。

除此之外,朱由检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崇祯因为“偶感微恙”而临时省去早朝,遭到辅臣的批评,崇祯连忙自我检讨。

据有关史料记载,崇祯经常为了处理公文彻夜不眠。一次,他去见慈宁宫刘太妃(崇祯帝祖母辈)时,竟然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刘太妃见状便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缓缓叹息道:“为处理公文,已经两夜未眠。“

这个阶段的崇祯属于一生中最成功的阶段,少年得志,剪除宦官,勤政清廉,政治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这一时期的决策历史评价

处死魏忠贤

这一阶段崇祯扶起了东林党,打击了宦官。

同时这也为后世的错误决策提供了“来源”。

魏忠贤掌权期间,对东林党人大加 *** 。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东林六君子因熊廷弼事件一案遭到 *** ,魏忠贤趁此良机大肆搜捕东林党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出于熹宗的授意,而非魏忠贤矫旨。天启六年,魏忠贤又逼死了高攀龙、杀害了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东林七贤,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至此京城明面上的东林党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魏忠贤的党羽遍布京城。但南方东林党的力量几乎未被触动,这也成为日后崇祯登基后东林党反扑的力量来源。

在崇祯上位以后,先是罢免了崔呈秀的兵部尚书,但当时仍然无人敢上书直言魏忠贤的罪行。嘉兴贡生钱嘉随即上书 *** 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伤民财;十通关节。

崇祯召魏忠贤至殿上,命宦官当众宣读钱嘉征奏疏,忠贤脸色大变,下朝后立即以重金拜托皇帝身边的老宦官徐应元求情。徐应元劝他辞职,于是魏忠贤请求辞官,获得崇祯批准。

同年十一月一日,崇祯命令魏忠贤至凤阳看守皇室祖坟。但魏忠贤在凤阳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崇祯听闻后震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京师审判。李永贞(侍奉皇后的宦官)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

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在阜城南关尤氏旅店与同伙李朝钦痛饮至四更,最后上吊 *** 。据野史记载,当晚有书生夜宿魏忠贤所住旅馆,作诗讥讽魏忠贤,魏忠贤不堪受辱,选择 *** 。

崇祯下令将魏忠贤肢解,将头颅放置在河间府之上,而忠贤尸体被挖出后,被人千刀万剐。崇祯下令清查“阉党逆案”。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 *** 十八人,再加上漏网之鱼五十七人,共计三百一十五人。

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让他赢得了圣明之君的颂扬。然而,十七年后,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即将扣关而入之时,崇祯却下密旨收集魏忠贤的遗骸,将其葬在魏忠贤生前早已看中的香山碧云寺。

中国文史学者刘继兴和刘秉光所著的《历史上那些帝王们》一书中认为:“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曾抛开私怨、违心推荐 *** 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对崇祯说过这样一句话,“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仍然给予了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其中夹杂着着个人私情,但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魏忠贤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能够不动声色的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的得意壮举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却让他变得刚愎自用。

启用东林党

东林党人出身地主仕绅,积极支持地主仕绅利益,袒护富商减免商业税负,反而增加农业税,使穷苦不堪的农民更加潦倒。这也是导致李自成 *** 的直接原因之一。

而魏忠贤上台之时的一项政策就是征收工商税,通过这项举措,使得边防的军费有了着落, 而魏忠贤倒台以后,工商税锐减。

举一个例子,在天启年间,江南茶税一项20万两,而到了崇祯年间不足10万两。没有钱怎么打仗?于是这个重担就落到农民头上,此外东林党取消矿税,导致国库锐减,军费预算降低,这又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东林党为了减少明朝财政开支,取消各地驿馆,使得一部分的人彻底失业,也带动了依靠其生活的一部分人下岗,这其中就包括了大明王朝最出色的掘墓人——李自成。

至于东林党的清廉,为国尽忠之类的有以下案例“佐证”

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前,崇祯撞钟着急百官,百官无一人到场。

而唯一一个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便是为人所不齿的 *** 。

当然,这里有一些客观成分在里面,文官换了一朝皇帝依然是一朝臣子,但宦官换了一朝皇帝基本上就是死透透,因此宦官在 *** 之时,由于自身的立场考虑,必须要和皇帝站在一起,而文臣有第二条路,选择不效忠旧皇帝也情有可原。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不能标榜自己是个忠君爱国的正人君子!否则你就是在耍 *** ,当了真小人,还要做伪君子!

说起东林党,就不得不提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

顾宪成的一生堪称是完美的,单单从德行评价,他可以称的上当时圣人。然而,如果格局放大一点,就会发现历史给他的却并不是全是美名。

当顾宪成在无锡的东林书院聚拢了一大批道德上的儒家君子时,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将来的这批人将成为影响明朝命运的政治派别。更令他失算的是,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成了东林党人用来打击对手的道德大旗。

1.壮志凌云

1550年,顾宪成在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泾里(今无锡市张泾)降生了。早年,顾宪成的家族也算江南望族,但后来家道中落,父亲顾学开只得开了一家豆腐作坊维持生计。然而庞大的望族中落以后,众多家人吃饭的问题就会变得难以解决,一张一张的嘴代表的是一两一两的银子,顾学开的收入难以支付家族庞大的开销,于是只能经常要向朋友、邻居借钱以维持生活。

顾宪成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六岁读私塾,八岁读《论语》、九岁读《孟子》,十岁读《尚书》,十一岁读韩愈的文章。饱读诗书的他却又怀有强烈的求知欲,顾宪成常常挑灯夜读,甚至在小的时候就写下了一副激励自己的对联:

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顾宪成读书并不拘泥于一家一说,也不厚古薄今,他视野开阔,博览群书,甚至于涉猎了大量宋代名仕的佳作,例如周敦颐的《太极图书》、程颢的《识仁篇》、张载的《西铭》以及朱熹、陆九渊、邵雍、王阳明的学说等等。通读百家学说使得顾宪成见识不凡,因此也就喜欢和人纵论天下大事,说道动情处:“抗手掀髯长太息”(抬起手摸胡子,长长地叹息)。

后来,顾宪成拜张淇为师,张琪曾经在唐荆川、薛方山之门游学,此人一声不喜欢章句之学,不沉迷古人遗训,反而喜爱追求自己的心得,这与王阳明的心学有些类似。张琪教授的知识对顾宪成日后的治学影响很大,不过顾宪成并不认可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它“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他本人更欣赏朱子学说,却也对朱子的“退而自处于章句,一字一训,若村学究然”持不同看法。

万历四年(1576),顾宪成参加乡试,取得乡试 *** 的成绩,高中解元。

万历八年(1580),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得中进士,授户部主事。

2.不畏强权

顾宪成刚刚进入官场就和魏允中、刘廷兰等人士一同批评当时如日中天的内阁首辅张局长。

张居正得知后,很是不满,对申时行说:“贵门生有三元会,日评骘时事,居然华衮斧钺一世矣。”

又过两年,到了万历十年,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举国上下惶惶然,众多达官显贵之人纷纷为张局长上香祈祷,或著写祈祷文章。只有顾宪成冷眼旁观,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抹去自己的姓名,年张居正死后,顾宪成任吏部主事。

这样特立独行的风格,使得顾宪成难以适应当时的官场。万历十五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主持京官考察工作,

洪武庚戌年-大明王朝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

应混浊的官场。万历十五年,京察开始。

洪武庚戌年-大明王朝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

所谓京察,是明朝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明朝的京官每六年考察一次,逢丁亥年进行,京外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考察由吏部与督察院共同主持。

五品以下的官员由有司考察(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之类的官),如果官员不称职的就会进行相应的处罚,四品以上的官员自己陈述,最后由皇帝定夺奖罚。

从制度本身上来看不失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监察制度,但这项制度的效用需要在开明的时代,否则就会很容易变味,失去原有的意义,最后演变为朝堂之上各派别的互相攻击、互相揭短的闹剧。

这一年的二月,京察开始,都察院左都御史辛自修将工部尚书何起鸣列入“拾遗”的名单中,如果将京察看做为对官员的考察,那么“拾遗”便是指对”京察“的质疑,是指原有的京察考核有遗漏,并不准确,需要重新再议。此举无疑触及了何尚书的利益,于是何起鸣通过宫中的关系反参了辛自修一本。御史高维嵩等人气不过,上疏 *** 何起鸣。然而当时的万历皇帝并不相信御史高维嵩等人的言论,责备高维嵩,说“朝廷每用一人,言官辄纷纷排击。”将高等人调出京外,此后又有一批官员上书为高抱不平,也遭到处罚。

而顾宪成此时也自然是上书直言,他的立场按理来说是比较公允的,顾宪成主张风波的当事人各打五十大板,每个人都要找找自己的毛病,此举无形之中是在批评万历皇帝有所过失。

毫无疑问,当万历皇帝看完顾宪成的奏折后大为生气,要求要求内阁拟票重重处理顾宪成和一起上疏为高维嵩鸣冤的王德新。首辅申时行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想护着顾宪成,票拟为罚俸,也就是扣除薪水,后来万历皇帝觉得处罚太轻,亲 *** 板,顾宪成连降 *** ,被贬为桂阳判官。

(明天在更新)

洪武庚戌年-大明王朝亡于崇祯皇帝朱由检

明太祖朱元璋幼子朱楠活了多少岁?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戎马半生、建立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是六十六岁(虚岁)的垂垂老者了。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二(公历为1394年1月4日),太祖第二十六子出生,这也是他最小的儿子,其生母为为丽妃葛氏。——《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壬申,朔降......夜有大星赤色自西南行流至近浊没......癸酉,皇弟(第字误做)二十六子楠生。

葛丽妃也是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的生母,能在太祖六十岁后为其连生两子,这显示她是太祖晚年时比较得宠的后宫嫔妃之一。

太祖如此高龄还能获子,心中的得意和高兴是不用说的,于是对葛丽妃大加赏赐,并赐第二十六子名“楠”,命葛丽妃悉心照料,以待成长。

但自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开始,翻遍明太祖实录,都没有发现这个第二十六子的踪迹,总而言之,朱楠在史书中失去了身影。此后的太祖实录中连皇孙降生、都督府佥事病卒、皇从孙女成婚都有记载:

——......洪武二十七年五月庚戌,以禇富为宗人府仪宾,尚皇从曾孙女兴安郡君;洪武二十七年冬十月戊申皇第四十三孙尚炌生,秦王第六子也;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甲午朔乙未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刘宁卒......。

但是皇子朱楠却再也没有出现于明朝官方史料中。

直到二百多年后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至四十七年(1619年)期间,国子监贡生、举人沈德符所写的《万历野获编》卷四中,才记录了这个神秘失踪的皇子下落:——下殇不成服,不追封,此古今通例,至本朝尤严。如高皇帝第二十六子楠,为葛丽妃出。未逾月而薨,遂无封典。

这样,从一本民间文人的著作里,后人才得以知道:明太祖最小的儿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连满月也没有过(未逾月而薨),所以没有封典,也没有记录在史书中。

由于《万历野获编》是作者沈德符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而写作出来的,博求本末,收其是而去其伪,常者加详、异者不略,因而内容详实,在明代民间文人笔记中属于上乘之作,同时也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清代乾隆年间编修《明史》时,编纂者根据这本书中所载的事实,加以收录摘抄,许多典故事迹都是来源于此书。

而《明史》中记载太祖诸子生平的 *** 百一十八卷里,朱楠的名字出现在《列传第六·诸王三》这一篇,只有寥寥二十个字:

皇子楠,太祖第二十六子。洪武二十六年生,逾月殇。

可见,清朝在编写《明史》、记录朱楠生平时,查询的资料不是《明实录》(因为其中根本没有朱楠夭折的记载),而是摘抄了民间笔记《万历野获编》,采用了朱楠“未逾月而薨”(而且未字也省略了)的说法。这也是后世史料记载中,太祖幼子朱楠不满月就夭折了的出处之所在。

假如如上所说,朱楠未满月即夭折,那么他即是太祖诸子中,去世时年纪最幼的一位皇子(太祖第九子朱杞,虽然同样是年幼夭折,不过已经满了周岁,如果按虚岁算,都三岁了,因此被封爵,王号赵王。照这样看,朱楠殇而无封,应该是不满月就去世,所以:下殇不成服,不追封。)

年近七旬的太祖,因之前接连丧子(太祖长子太子朱标、八子潭王朱梓、九子赵王朱杞、十子鲁王朱檀,都亡故于洪武二十七年之前)而喜怒无常,尤其是太子朱标的去世,更是他屡兴大狱、剪除功臣元勋、以保社稷稳定的原因之所在。而此时幼子又夭折了,老皇帝内心肯定是极为痛心、心情沉重。按照他晚年一贯的风格,十有 *** 会迁怒于照顾朱楠的诸內官、宫女、仆役。这些侍从的命运,可想而知。

朱楠虽然不幸幼年夭折,但他是太祖在六十余岁时才生的,也许出生时先天就有所不足,导致发育不良、体质羸弱,所以夭折了也不完全是个意外,只能说婴儿体弱、不好抚育。但因为一个小人儿的不幸夭折,就迁怒于无辜,乃至大开杀戒,太祖一可谓生英明神武,晚年却实在有些暴躁过分了。

按照正统史 *** 载,朱楠是“未逾月而薨”,幼年夭折,但是在明朝的另一本民间笔记、万历时期的官员、文人、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弇山堂别集》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弇山堂别集八十八卷)诏令杂考、四:——谕亲王公主兄致书:众兄弟亲王众妹妹公主,相别数载,天伦之情,梦寐不忘。五月二十五有老姐姐公主到,说众兄弟妹妹每请老姐姐公主来相劝我......我之兴兵别无他事,为报父皇之雠,诛讨奸恶,扶持宗社,以安天下......周王无罪,被奸臣诬枉,破其家灭其国;代王拘囚大同,出其宫人悉配于军;湘王无罪逼令阖宫焚死;齐王无罪降为庶人,囚繋在京;奸臣以金帛赏其左右,使其诬吿岷王,流于漳州烟瘴地面;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此等奸恶小人,皆我父皇杀不尽之余党,害我父皇子孙,图我父皇天下......。

这是当年成祖为燕王时,于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率靖难大军南下、渡江破京师(南京)前,使人射箭书入京师,致信侄子建文帝及诸弟诸妹们的一封 *** ,信中详细列举了自己为什么要起兵的原因,及控诉建文朝廷 *** 太祖皇子的恶行,以标榜自己起兵靖难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其中所述的周、代、齐、湘、岷诸王的遭遇,后来的史书中均有记载,当事人也有回忆文字记录,证明不是成祖虚构夸大。但是这一句——

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

就很诡异了,后人对此充满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按照诸子排行,太祖第二十五子、成祖二十五弟,应该是伊王朱㰘。可是在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的时候,他活的好好的,不存在任何“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的事,一直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才于藩地洛阳去世。所以,这个二十五弟绝不是伊王朱㰘。

不是朱㰘,那就只能是朱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祖第九子朱杞三岁(虚岁)去世,属于夭折,不再计入排行,在他之后的皇子排名,都按顺序跳过一位,这样就可以解释朱楠为什么被成祖称为“二十五弟”了。

而史书中也有明证——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谷王橞,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招匿亡命,习兵法战阵,造战舰 *** 器械......伪引谶书,云:“我高皇帝十八子,与谶合。”橞行次十九,以赵王杞早卒,故云......。

谷王朱橞是太祖第十九子,后来在长沙藩国作乱时,作谶书“十八子得天下”,称自己是太祖第十八子,所以符合谶书,以此聚拢人心。这里朱橞就是把九哥赵王朱杞的排行去掉(朱杞早夭),自己因此升了一位,在太祖诸子中便排行十八了。

在《明实录》中,也有同样的例子——

《英宗实录 *** 百九十、废帝郕戾王附录八》:......景泰元年三月癸酉,岷王楩薨;王,太祖高皇帝十七子,洪武十二年生......。

实际上,岷王朱楩是太祖的第十八子,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太祖皇子。在他去世后,史料记载还是写作“太祖十七子”。

据此可见,在当时的太祖诸皇子排行里,自早夭的朱杞以下,诸皇子都按顺序升了一位。所以,成祖口中的“二十五弟”就是指朱楠。

如果《弇山堂别集》中记载的成祖“二十五弟”确实是朱楠,那么就可以知道朱楠并没有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夭折去世,而是在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死亡,并被“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就是火化后把骨灰撒到长江里。但即使真的是这样,朱楠也没有活过十岁,一样属于夭折。

朱楠果真如《弇山堂别集》中记载的,在建文年间夭折,然后被侄子建文帝火化后撒骨灰于长江,那么这样的“恶行”,绝对会被成祖在靖难成功后大书特书,做为建文帝的 *** 皇族子弟的罪状加以渲染,同时大张旗鼓地给这个可怜的二十五弟举办风光大葬,予以昭雪(就如同成祖登基后,给在建文削藩时期不想忍受狱卒侮辱、愤而自戕的太祖第十二子湘王朱柏重新举行隆重葬礼,改谥号、增加陵墓规模,以示给朱柏 *** 并追讨建文帝罪行那样)。

但是之后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任何成祖时期给朱楠追封、改葬的事情,也没有大书特书建文帝 *** 朱楠、并在其去世后火化然后抛洒骨灰于长江的记录。所以,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没有详实的史料和充足的证据,导致后世的我们无从得以知晓了。

朱楠是“未逾月而薨”也好,还是“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也好,总之都没有成年,属于早夭。而他死后,葬处也不明,是就近葬于父皇的孝陵附近,还是送还凤阳皇陵安葬,这些在历史中都没有记载。在权威的《明实录》、《明史》中,也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用来记载他的出生和去世,这还是因为他是一代雄主、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子,所以史书中才能留下寥寥几笔,如果是普通的宗人,那么恐怕连名字都不会留下,一句“未命名,逾月殇”就将是他短短一生的全部注解了。

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比?

今天咱们聊聊明清皇帝功过,逐一选择对比,明代选十二帝(明代选取除建文洪熙景泰泰昌之外的十二个皇帝),清代十二帝全部上阵。

明太祖(洪武)VS清太祖(天命)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白手起家,内定中原,外逐蒙元,恢复中华,创建大明制度,奠定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基业,称其千古一帝毫不为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建立后金,萨尔浒一战击败明军,之后连续攻下明军在辽东大部分据点,割据辽东,最终兵败宁远。综合比拼明太祖无 *** 绩还是历史地位完爆清太祖。

明成祖(明太宗永乐)VS清太宗(崇德)明成祖朱棣,原为燕王,后经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皇位,在位期间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五次亲征蒙古,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帝王当中堪称一流,在位期间明朝国力雄厚称为永乐盛世;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于沈阳改国号为大清,任用汉族官僚改革体制,征服 *** ,并在松锦大战中击败明军瓦解了明朝宁锦防线,多次绕过山海关入围京师,但终其一生未能入主中原。综合对比,明成祖完胜清太宗。

明宣宗(宣德)VS清世祖(顺治)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武有英国公张辅,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清世祖福临为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的 *** 位皇帝,顺治年间 *** 尖锐,在位期间前期被摄政王多尔衮控制,后期受制于孝庄实为傀儡。综合对比:明宣宗胜出。

明英宗(正统.天顺)VS清圣祖(康熙)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宠信宦官王振,最终于正统十四年酿成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导致明朝国势开始走下坡路,后经夺门之变复位改年号天顺处死于谦,晚年任用贤明,但于明朝国势已经无补;清圣祖玄烨,八岁即位,擒鳌拜,平三藩,收复 *** ,定准格尔,击败沙俄,武功赫赫,有清一代无人能比,清朝国势达到顶峰,开启康乾盛世。综合对比:清圣祖完爆明英宗。

明宪宗(成化)VS清世宗(雍正)明宪宗朱见深即位之后平定于谦冤案并给明代宗上谥号,但在位期间宠信宦官设立西厂、皇庄政治腐败,失误很多,个人生活方面宠爱比他大十几岁的万贵妃但一生专情;清世宗胤禛一生勤政,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为乾隆年间的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比拼:清世宗完胜明宪宗。

明孝宗(弘治)VS清高宗(乾隆)明孝宗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 *** 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历史评价极高,感情方面是中国帝王当中绝无仅有的一生一世爱一人的典范,一辈子就钟情一位皇后;清高宗弘历,自号十全老人,好大喜功,清朝康乾盛世最后一代皇帝,晚年生活奢靡,吏治腐败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巨贪,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政策达到顶峰,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为清朝危机埋下伏笔。知名度清高宗胜,治国能力明孝宗胜,人品方面明孝宗完胜综合对比:明孝宗胜。

明武宗(正德)VS清仁宗(嘉庆)明武宗朱厚照中国历史上更具个性色彩的帝王,和他的父亲朱佑樘相比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他个性聪明,处事果断,但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对明朝中期国力衰微负有很大的责任,在位期间遭遇锅藩王叛乱、农民 *** ,蒙古寇边等多次危机,但均顺利化解,传统历史评价很差,但今年有所改观;清仁宗颙琰生性平和,掌权后肃清吏治,惩治了 *** 和珅等人,但力度不大效果也不明显,在位期间清朝国势处于下滑趋势,还爆发了 *** 大 *** 重创了清朝的统治,在关键时期为难起到扭转作用,属于典型的庸君。综合对比:明武宗、清仁宗都处在明清两朝国势的关键时期,都没有担起应有的责任振兴王朝,对比结果—平局。

明世宗(嘉靖)VS清宣宗(道光)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早期英明决断,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 *** ,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中后期迷恋道教发生了“壬寅宫变“险些死于宫女之手,国势衰微,蒙古入围京师史称”庚戌之变”,宠信奸臣严嵩,二十多年不上朝,开创了明朝皇帝不上朝的先例,但大权从未旁落,帝王权术登峰造极;清宣宗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清朝在 *** 战争中惨败, *** 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措施,错过了更佳的学习追赶时机,中国在其手中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综合对比:明世宗胜出。

明穆宗(隆庆)VS清文宗(咸丰)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期间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但生性好色,导致身体亏空最终英年早逝。清文宗奕詝在位期间爆发捻军 *** 、太平天国 *** 等 *** 重创清朝统治,但奕詝不思进取,在对外战争中也屡遭败绩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被沙俄割占,咸丰在第二次 *** 战争中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纵情酒色最终身亡是后半个世纪慈禧祸国的直接原因。综合对比明穆宗完胜清文宗。

明神宗(万历)VS清穆宗(同治)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幼年继位早期依靠张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中后期废除张居正改革并长期怠政,在位期间主持万历三大征并全部获胜,但国本案萨尔浒之败功败垂成造成后金尾大不掉之势故有明亡于万历之说;清穆宗载淳,生性 *** 出入烟 *** 巷,致使自己早亡,在位期间虽有洋务运动称同治中兴,但其作为慈禧亲儿子早亡致使唯一在清朝后期能制约慈禧祸国的因素缺失,可谓清亡之关键人物。综合对比:明神宗完胜。

明熹宗(天启)VS清德宗(光绪)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历史上著名的木匠天子,在位期间宠信宦官魏忠贤,打击东林党,虽然明史对其评价极低,但宁远、宁锦大捷均在天启年间,重用孙承宗、毛文龙等将领,辽东局势在天启年间扭转了万历末年的颓势逐渐稳定下来;清德宗载湉素有大志,一心想要振兴清朝,但终生受制于慈禧,在位期间遭遇甲午战争失败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期间曾发动百日维新欲挽救清朝但随即被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终生,是个典型的悲剧傀儡皇帝。综合对比:明熹宗胜。

明思宗(崇祯)VS清废帝(宣统)明思宗朱由检以信王入大统,在位期间打击天启朝阉党势力重用文官集团,生活节俭勤政忧心于国事,但生性多疑期间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致使毛文龙被杀后满清入围京师袁崇焕伏法,辽东局势大坏,对下属各种猜忌还致使孙传庭、卢象升等名将身死,汉奸洪承畴降清,最终被闯军攻陷京师在煤山自缢殉国,虽帝王之才平庸但气节可嘉;清废帝溥仪幼年登基不久退位,终身为恢复帝位不惜代价甚至出 *** 家民族利益充当日本人走狗,日本投降后被俘解放后被 *** 。综合对比:明思宗完胜清宣统帝

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

明代高儒曾说,百回本《水浒传》是“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此说,似乎足以支持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罗贯中帮忙捉刀之说。后来,又有王道生称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学生替老师捉刀作《水浒传》,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但是,我却认为,施耐庵著书的时候,罗贯中早已作古,根本不可能为施耐庵捉刀帮忙。既如此,那么,高儒此说又是怎么回事呢?而且,王道生所云是真的吗?

高儒以讹传讹,误导后人

高儒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嘉靖十九年(1540年),根据家中所藏图书,编纂书目,著《百川书志》。其中,对百回本《水浒传》进行了简单地考证。据说,《水浒传》最初的母本刊行于嘉靖五年,目前尚存五回残书。大概,高儒是依据这个母本,得出了“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结论。

按照高儒的说法,罗贯中就不是帮忙捉刀了,而是在施耐庵之后,对《水浒传》进行修订了。

根据高儒这个说法,后来,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施耐庵只写了前七十回,罗贯中写了三十回续书,《水浒传》总共一百回。而其他二十回,则是袁无涯依据刘兴我简本《水浒传》,加上百回本所编的续书。

袁无涯的版本是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也就是七十回原著加上五十回续书。这期间,还经历了去田虎、王庆事, *** 破大辽的版本。也就是说,破大辽是最后补进去的续书。

所以,即便按照高儒的说法,罗贯中也只参与了百回本《水浒传》的编纂或者捉刀工作,还有二十回书与罗贯中无关。因而,现在的版本署名“施耐庵、罗贯中”也是错误的。

其实,高儒的《百川书志》讹误甚多,对《水浒传》作者的考证极不严谨。施耐庵是什么人,罗贯中又是谁,高儒根本就不知道,轻易地下次结论,对于后世的误导非常严重。

罗贯中根本就不可能为施耐庵捉刀,《水浒传》与他毫无关系。

王道生谎话连篇,炮制“施耐庵”

我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王道生其人,因而,他所撰写的“施耐墓志”纯属伪造。此处,我不多举例,只说王道生墓志中一处常识性错误。

王道生说,施耐庵写了很多书,其中包括《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施耐庵霸占了这么多著作权,竟然没有《水浒传》。大约是后人感到不对头,便在《江湖豪客传》之后补了三个字“即水浒”。

无论任何资料,都没有“水浒”这个书名,这个叫法可谓“口语”。口语也能写进墓志铭?

施耐庵没写《水浒传》,这还不算最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最严重的错误,是王道生说施耐庵写了《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小说是在嘉靖元年时刊行的,书名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版本就叫做“壬午本”。这个书名后来还有好几个,但是,在明朝时,却没有《三国演义》这个书名。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编纂修订罗贯中原著,定名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个书名是清代时才有的,施耐庵到哪里写这部小说去?

王道生在墓志铭中说:盖公殁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灺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

也就是说,施耐庵于洪武三年(1370年)去世时,王道生已经是个垂髫儿童了(大约七八岁)。清朝是1644年建立的,王道生难道能活两百多岁,见到以《三国演义》为书名的罗贯中小说?

所以,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不可信,王道生更是个子虚乌有的人。因而,这个所谓的“施耐庵墓志”,一定是清朝时造的假,造假时间一定是在毛宗岗父子校订《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演义》为书名刊行之后。

王道生还撒谎道: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以此,《三遂平妖传》、《三国演义》、《江湖豪客传》便都成了施耐庵名下的著作了。

“王道生”的谎言不值一驳,“施耐庵墓志”无一处可信。如此,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编次、罗贯中为施耐庵捉刀,等等说法,都一概难以成立了。

罗贯中应当是元朝人,远比施耐庵大

细读《三国志通俗演义》,就会发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人诗词。经过比对,我只发现其中有一首是明朝人的诗,其他的都与明人无关。

假如罗贯中活到施耐庵之后,诸如刘伯温之类的明初大儒写了那么多诗词,为何罗贯中就看不上眼呢?

后来,假王道生的假墓志铭继续发酵,演绎成施耐庵与刘伯温是至交,甚至是同科进士。刘伯温曾经以诸葛亮自喻,写了非常多赞咏诸葛亮的诗词。假如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为何就不用他师叔或者师伯的诗词呢?

总而言之,《三国志通俗演义》虽然是嘉靖年间刊行的,除了一首疑似刊行时补进去的诗外,与明朝再无瓜葛。即便是以《三国演义》说事,除了开篇词引用了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而外,同样没有与明朝有关的任何信息。

所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极有可能在元朝灭亡之前就完稿了。罗贯中也高度疑似元朝人,恐怕还没有活到明朝。

那么,施耐庵又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我觉得,施耐庵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明朝度过的,肯定不会死于明洪武三年。同时,施耐庵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江苏兴化人施彦端。

实际上,施耐庵就隐藏在《水浒传》中,前七十回书所涉及到的故事背景,证明这部伟大小说的作者一定活过了永乐十九年(1421年),也就是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书中已经有“北京”,施耐庵以北宋的大名府隐射明朝的北京,曾头市的法华寺就在现在的北京东城区,如今尚有“法华寺街”。

古人写书需要大量的时间,施耐庵不可能在朱棣一迁都就把《水浒传》写完了。因此,《水浒传》的作者至少要活到1425年左右。我甚至高度怀疑,“施耐庵”就是建文帝身边的主录僧傅洽。

《水浒传》中大量引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和场景,施耐庵反其意而用之,以此暗喻“大宋之后无汉唐”。假如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老师怎么能模仿学生的著作呢?假如是施耐庵指导罗贯中写成了“《三国演义》”,为何又要反驳自己的观点,把诸葛亮写成“无用”,变成了宋江的徒弟呢?

简而言之,罗贯中要比施耐庵大很多,两人的年龄至少有三十岁的差距。因而,罗贯中不可能为施耐庵捉刀代笔,帮助施耐庵完成《水浒传》。《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有关,但与罗贯中毫无关系。

巅峰明朝与巅峰清朝哪个强?

两国朝代差了200多年不说,清朝 时期正好是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候,几十年就会迎来一个大变样。清朝时虽然闭关锁国,但是1840年之后被英国打开国门,也学到了不少先进技术,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也是呈几何上升的。

(正在阅兵的清军)

还有,明朝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2亿多,但清朝人口高峰已经达到了4亿多,最关键的是明朝的人口高峰对应的不是军事鼎盛时期,而清朝的人口高峰对应的正好是鼎盛时期,所以明朝和清朝 *** 不要比军事实力,因为会被吊打。

(正在阅兵的明军)

明朝最强大的时候是建国初期,这个时候明朝名将辈出徐达、常遇春、蓝玉等都堪称不世出的名将,而此时明军已经装备了较多的火器,由于受到蒙古人的影响骑兵实力也很强大,火器配合骑兵作战,再加上当时明军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在东亚地区已经成为无敌军团。

而且,当时明军的战术也非常先进,比如,沐英1388年使用三段击战术击败缅甸象军,斩首四万。朱棣在北伐蒙古的时候使用的大炮轰完骑兵冲的战术打得蒙古人抱头鼠窜。可以说,建国初期的明军绝对称得上世界 *** 强军。

如果那时候的明军遇到明末清初的八旗,基本上可以做到完虐。可惜,清朝军事最鼎盛的时期不是清朝初年,而是清朝后期。

清朝军事最鼎盛的时候是清朝末年,最强悍的军队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其次是各省新军,再次为镇守京城的八旗新军。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认识到编练新式军队的必要性,于是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袁世凯以德 *** 制为基础编练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这支军队完全装备当时比较先进的新式武器,包括数百门大炮和马克沁 *** 。

到1905年,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已达7万多人,成为当时清朝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而整个大清的新军人数更是达到了20多万。

清末的这支新军如果碰到明朝初年以冷兵器为主,前膛炮和火枪为辅的明军,不用说肯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马克沁 *** 和克虏伯大炮一定会颠覆明军的观念。

再说海军,明朝郑和的远洋船队算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海军,这支军队有2.8万人,数百艘海船,其中更大的海船长达130米,足以在当时称霸海洋。

(郑和船队)

而清朝海军最强大的时候是甲午战争前,这个时候正是北洋舰队最风光的时候,这支舰队当时有5000船员,拥有各种军舰38艘,其中最强大的军舰定远和镇远都是排水量超过7000吨的铁甲舰。遇到郑和船队不要说拿炮轰,直接撞就可以了。

(北洋水师)

所以,清朝最强大的水师可以吊打大明水师。

明清两朝军事纵向PK没有意义。就算你能吊打有如何,明朝军事最鼎盛的时候是世界 *** 水平,清朝不是啊。就在清朝军队鼎盛时期,也是他不断丧权辱国的时期!搜索关注小编“日月晨云”,更多精彩历史等你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