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之变-明肃帝是谁的后代

admin2023-03-06 20:33:1920

庚戌之变,明肃帝是谁的后代?

朱楧,明太祖第十四子,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生母郜氏,是太祖后宫一个普通宫女,连更低级的妃子都不是,朱楧因此在太祖诸子中出身更低。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第二次建藩。朱楧刚刚两岁,虽然生母地位卑下,但自己好歹也是皇子,所以被太祖册封为汉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命十五岁的汉王朱楧率领卫王朱植、谷王朱橞、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等一帮 *** 前往山东临清练兵,这也可以视为太祖其实还是关注着朱楧这个庶子的,并了解他的军事才能。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考虑到北方重镇需要皇子亲王坐镇,才能安抚地方,所以改封朱楧为肃王,建藩甘州。但是由于事出仓促,甘州肃王藩邸尚未完工,所以朱楧在平凉府暂住了两年之久,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九岁的朱楧才正式就藩甘州,成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就藩应该是在肃州,即酒泉。为什么太祖将其安排在甘州张掖?这个不得其解。)

甘州抵近西域,四周都是北元势力范围,朱楧就藩后,时常担忧安全,想內迁于富庶之地,于是向太祖上表求情。太祖接到消息,十分生气,认为这个儿子胆小怕事,便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送了一把刀给朱楧。朱楧见到父皇送了刀来,明白太祖的意思“要不拿刀杀败敌人,要不自己看着办”,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再也不提移藩之事。

但太祖在世时还是关照了朱楧,令长兴侯耿炳文前往甘州,协助肃王驻守。并告诉朱楧,有敌情不要轻举妄动,联合长兴侯商议后再定。同时将肃王府护卫兵力提高到五个卫,五万余人,肃王统帅的兵力在诸王中可以排前三。对于这个不起眼的十四子,太祖其实还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了。

除了封地偏远,肃王朱楧的待遇和其他兄弟相比,也是天上地下:其余诸王年俸禄米都是一万石,除了代王朱桂因为在藩地横行不法, *** 扰地方而激怒成祖,禄米被削得只剩五百石,但此后逐渐又被后世皇帝加禄,最后代王也有禄米六千石。而肃王朱楧,年俸禄米居然只有区区五百石!虽然是不受重视的庶子,但是太祖如此对待,也太苛刻了一些吧。

其实,不是太祖苛刻,而是他考虑到了肃王藩地远在西北,其地方疲敝,产出不多,如果按照内地诸王同样待遇,要不就得搜刮地方,要不就得从东南给肃王长途跋涉运送禄米过去。而这些,都不是体恤民力的太祖所愿意看到的。所以,只有委屈一下亲儿子了。

但是为了补偿,太祖另赐肃王大量田产,宅地,及众多的商铺。所以朱楧的生活也算过得去,不至于拿着五百石俸禄,领着一家子老小喝西北风。

多年以后,朱楧已经去世,其子朱曕焰继承肃王爵位。那时候是仁宗朱高炽在位,于是朱瞻焰上表向仁宗诉苦,说肃藩禄米区区,王府人丁众多,生计艰难,等等。仁宗仁厚,得报后,念及亲亲之情,给肃藩加了五百石禄米。

第二年仁宗去世,宣宗朱瞻基即位,朱曕焰又上表请求再加禄米。宣宗回答说:“洪武、永乐间,肃藩岁禄不过五百石,庄王(朱楧谥号“庄”)以朝廷念远地转输难故,不忍言也。仁考(即仁宗朱高炽)即位,加五百石矣。朕守祖制不敢违。”一面赞扬朱楧高风亮节,一面拒绝了朱曕焰的加禄要求。从此,肃藩禄米一直都是一千石,直至明亡。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让朱楧畏惧的父皇--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楧在悲痛的同时,暗地里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之后,比自己只小一岁的侄子朱允炆登基,成为建文帝。朱楧诚惶诚恐,上表恭贺,严守臣礼,所以建文帝对于这个封地遥远的十四叔,没有特别关注。而甘州地处边疆,也需要亲王镇守,所以接下来的“削藩”,也没有影响到朱楧。

但是朱楧在朝廷开始对付其他兄弟,举行“削藩”后,突然灵机一动:这正是自己想要移藩的好机会。于是朱楧主动向建文帝上奏:愿将肃藩护卫献于朝廷,自己离开藩地甘州內迁。建文帝正因为“削藩”头疼,见自己这个十四叔如此懂事,简直是大喜过望,下诏赞扬朱楧识大体、顾大局,立即批准肃王內迁,移藩兰州府。

于是,朱楧喜气洋洋地离开甘州,率全府老少迁居兰州府,从此,在此长驻下来。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朱楧的四哥成了皇帝。对于朱楧看来,谁是皇帝并不重要,自己安守臣节,本分做人,少不了一世太平王爷。

在朱楧与世无争的态度下,成祖在日后处置齐、谷、代、岷诸王不法甚至谋反事的时候,从来也没有联系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弟弟身上来,朱楧安安稳稳在兰州当了近二十年太平王爷。悠哉之下,还大力建设兰州当地,为日后兰州城市的扩展,及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明永乐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肃王朱楧在念叨着“予长自深宫,周游演武,开国建封,历事多艰”的回忆中去世,年四十四,朝廷赐谥号“庄”,称“肃庄王”,独子朱曕焰继承王位。

此后肃王后裔在兰州传承七代八王,历时二百四十四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 *** 军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及肃藩近支二百余人被杀,明肃藩灭亡。但是肃藩远支还是有不少人得以幸存,并在兰州繁衍至今。

明肃王府在清康熙年间为甘肃巡抚署,乾隆时期为陕甘总督府,在民国时期为甘肃省 *** ,新中国建立后,为甘肃省人民 *** 驻地。肃王府自 *** 代肃王朱楧移藩,至今屹立在兰州城中六百余年,是明代唯一大体保留的亲王王府。这样看来,肃王朱楧当年移藩兰州的眼光,确实是不错的。

庚戌之变-明肃帝是谁的后代

历史上严嵩是怎样从一身正气变成大奸臣的?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严嵩是如何一步一步比变为奸臣的

严嵩生平

严嵩(1480~1567)字性中,江西袁州府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8岁时作为优秀的童生考入县学。

这似乎是一份十分十分平常的履历,但其实我们拿两位兄弟来比较

海瑞,28岁考入县学

范进,50多岁考上县学

但其实他们也不是很差,有些人在七八十岁才考入县学。这样一看,严嵩似乎是神童中的神童。

严嵩的奋斗历程

严嵩在县学呆了8年后就在弘治八年(1495)年准备参加乡试,可在那一年, *** 死了,没办法,他只能老老实实回家丁忧。三年后,他去南昌参加乡试,顺利的考到了举人。

但就在他 *** 次参加会试时,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他落第了。过了三年,他又去考,但命运又同他开了个玩笑,他又落第了。知道第三次,命运与他玩了一下,在他两次落第之后,第三次,他看到了二甲第二名,这个成绩是相当的好的( *** 名只有状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实际上是全国的第五,你就想想你高考能考到全国第五吗?就知道有多厉害了。正德元年(1506),严嵩成了一名庶吉士,这是他才27岁,可以说美好的光明就在眼前。

但命运总是这么捉弄人,在他父亲去世的14年后,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当时的严嵩都快悲伤死了,伤心过度,差点送了命。之后悲痛的严嵩有选择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他辞了官,回家隐居。

不读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敬佩的选择,好比一个名牌大学的年轻人,不在城里工作,非要回家种田,放弃荣华富贵。严嵩这样做只是为了报答已死去的母亲,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了

之后严嵩隐居,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他,多次下旨,让严嵩回去工作,可严嵩拒绝了只是因为

‘‘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当时的八虎中的钱宁和江彬,他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宁可不当官,也不能和 *** 为伍!

可见,当时的他,还是个正直的人。

直到他的老朋友,当时的内阁首府杨庭和找他入朝,严嵩答应了,应为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人,之后就是他被掉到了南京翰林院,南京的翰林院是一个十分空闲的地方,但说实话 严嵩的运气是真的不错,他在南京的那几年,朝中正因大议礼事件搞得火热,所以他就在南京听着八卦,看着京城,日子过得十分惬意,直到杨庭和辞官,桂萼获得胜利之后,严嵩就只是自己马上就要升官了,应为他除了在朝中有这杨廷和之外,他还有一个关系十分铁的好友——桂萼

不久后,他就升了官,担任国子监忌酒的职位,就算这样,那时的他还是个有原则的人。

但嘉靖十七年,这个原则被打破了。

严嵩权利上升的巅峰

这一年的七月,嘉靖又来搞事情了,他要把自己的父亲搬进太庙,还要给他一个封号——明睿宗。这是一个很无理的要求。此消息一出,这个朝廷都沸腾了,怎么能让一个没当过皇帝的人进太庙呢?但他们都没说话,因为他们在等一个负责礼仪的人,礼部尚书的意见,可当时当礼部尚书正是严嵩。

当时严嵩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不支持皇帝的做法,坚守正义,而是向皇帝屈服,支持皇帝,严嵩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于是他写出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赞叹了嘉靖的英明决策。之后又因为他青词写的很好(其实是由他儿子严世蕃代谢的,深受嘉靖赏识(青词是一种很难写的文体,全词必须用赋体,词句华丽,很难写,应为写在青藤纸上,所以被称为青词)。他在通过对夏言的打压,迫使夏言放弃首辅职位,自己在63岁入阁,随后成为首辅。

严嵩当了首辅之后

他当了首辅之后做事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残害忠良的道路,就像杨继盛。一开始乱打军事,把守卫京师的将领换成仇鸾,就造成了‘‘庚戌之变等等,所以严嵩的名声才会越来越坏。

所以

严嵩的名声越来越坏是应为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一昧的阿谀奉承,才导致了他的奸臣形象一步步建立。

谢谢阅读

1392年后明朝大事记?

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逝世,享年37岁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于谦出生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逝世,享年70岁。其次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

1399年 建文元年(洪武三十二年),敕修《太祖实录》

1399年 建文元年(洪武三十二年),宣宗朱瞻基出生

1399年 建文元年(洪武三十二年),成祖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1400年 建文二年(洪武三十三年),白沟河大战爆发

1400年 建文二年(洪武三十三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逝世,享年约70岁

1401年 建文三年(洪武三十四年),夹河之战爆发

1402年 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成祖朱棣攻陷南京,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1402年 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方孝孺被成祖朱棣杀,享年45岁。被灭十族,死难者共计873人

1402年 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成祖朱棣重修《太祖实录》

1403年 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1403年 永乐元年,建立建州卫

1405年 永乐三年,郑和开始出使西洋,前后历经29年,总共七次

1406年 永乐四年,设立云南宣抚使司

1407年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问世

1407年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逝世,享年45岁

1409年 永乐七年,在东北女真部设立奴儿干都司

1409年 永乐七年,成祖朱棣在北京天寿山修造帝陵

1410年 永乐八年,成祖朱棣 *** 次北伐蒙古

1411年 永乐九年,再修《太祖实录》

1412年 永乐十年,设立囊哈儿卫

1412年 永乐十年,设立建州左卫

1413年 永乐十一年,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1414年 永乐十二年,成祖朱棣亲征瓦剌

1414年 永乐十二年,诏修曲阜孔子庙

1416年 永乐十四年,成祖朱棣开工修建北京紫禁城

1420年 永乐十八年,在北京设立东厂

1421年 永乐十九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1424年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朱棣逝世,享年64岁。其长子朱高炽继位,改元洪熙

1425年 洪熙元年,诏修《太宗实录》

1425年 洪熙元年,仁宗朱高炽暴逝,享年48岁。其长子朱瞻基继位,改元宣德

1425年 洪熙元年,敕修《仁宗实录》

1426年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 *** ,宣宗朱瞻基亲征,擒汉王于乐安城,后杀朱高煦,享年41岁

1427年 宣德二年,英宗朱祁镇出生

1428年 宣德三年,景帝朱祁钰出生

1431年 宣德六年,明朝与 *** 议和

1435年 宣德十年,郑和逝世,享年64岁

1435年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逝世,享年36岁。其长子朱祁镇继位,改元正统

1440年 正统五年,杨荣逝世,享年69岁

1442年 正统七年,宦官王振掌权

1444年 正统九年,杨士奇逝世,享年79岁

1446年 正统十一年,杨溥逝世,享年74岁

1447年 正统十二年,宪宗朱见深出生

1447年 正统十二年,李东阳出生

1449年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南犯,英宗朱祁镇亲征,后在土木堡被瓦剌部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1449年 正统十四年,王振在土木堡被明将樊忠所杀

1449年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之弟、郕王朱祁钰在北京登基,改元景泰

1449年 正统十四年,瓦剌部进攻北京,北京保卫战打响

1450年 景泰元年,瓦剌部释放英宗朱祁镇回京,后被景帝朱祁钰囚禁在西苑

1452年 景泰三年,景帝朱祁钰废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太子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1453年 景泰四年,太子朱见济逝世

1457年 景泰八年(天顺元年),英宗朱祁镇复辟,夺回帝位,改年号景泰为天顺

1457年 天顺元年,景帝朱祁钰逝世,享年29岁

1457年 天顺元年,于谦被英宗朱祁镇斩杀于崇文门外,享年59岁

1459年 天顺三年,杨廷和出生

1462年 天顺六年,画家戴进逝世,享年73岁

1464年 天顺八年,英宗朱祁镇逝世,享年37岁。其长子朱见深继位,改元成化

1464年 天顺八年,自明朝开国以来的殉葬制度宣告终结

1465年 成化元年,宪宗朱见深为于谦 ***

1470年 成化六年,孝宗朱祐樘出生

1472年 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

1475年 成化十一年,三子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

1476年 成化十二年,四川播州苗民 ***

1477年 成化十三年,设立西厂

1480年 成化十六年,严嵩出生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死,享年57岁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朱见深逝世,享年40岁。其三子朱祐樘继位,改元弘治

1488年 弘治元年,蒙古鞑靼部小王子向明朝进贡

1491年 弘治四年,武宗朱厚燳出生

1491年 弘治四年,《宪宗实录》修成

1492年 弘治五年,广西壮族、贵州苗民 ***

1495年 弘治八年,鞑靼侵扰凉州

1497年 弘治十年,诏修《大明会典》

1505年 弘治十八年,孝宗朱祐樘逝世,享年35岁。其长子朱厚燳继位,改元正德

1505年 弘治十八年,蒙古鞑靼部小王子侵犯宣府

1505年 弘治十八年,武宗朱厚燳敕修《孝宗实录》

1506年 正德元年,王守仁被贬至贵州

1507年 正德二年,《历代通鉴纂要》编成

1507年 正德二年,建豹房新宅

1507年 正德二年,世宗朱厚熜出生

1508年 正德三年,焦芳变科举授官之制

1508年 正德三年,设立内行厂

1509年 正德四年,《孝宗实录》修成

1510年 正德五年,宦官刘瑾下狱,后被凌迟。连割三天,共割3357刀

1510年 正德五年,吴承恩出生

1511年 正德六年,南方各地发生农民 *** 。

1514年 正德九年,海瑞出生

1516年 正德十一年,李东阳逝世,享年69岁

1517年 正德十二年,应州之战爆发。武宗朱厚燳亲征,大败蒙古鞑靼部小王子。

1518年 正德十三年,李时珍出生

1521年 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燳逝世,享年30岁。武宗无子嗣,其堂弟兴献王朱厚熜继位,改元嘉靖。

1522年 嘉靖元年,世宗朱厚熜命加生父母皇号

1523年 嘉靖二年,唐寅(唐伯虎)逝世,享年53岁

1524年 嘉靖三年,大礼议事件爆发

1525年 嘉靖四年,张居正出生

1526年 嘉靖五年,李成梁出生

1528年 嘉靖七年,世宗朱厚熜为其父其母上谥号,诏告天下

1528年 嘉靖七年,重新修订《大明会典》

1528年 嘉靖七年,戚继光出生

1529年 嘉靖八年,王守仁逝世,享年57岁

1529年 嘉靖八年,杨廷和逝世,享年70岁

1537年 嘉靖十六年,穆宗朱载垕出生

1538年 嘉靖十七年,世宗朱厚熜将自己的父亲朱佑杬的庙号定为睿宗,并入太庙

1540年 嘉靖十九年,蒙古俺达进犯

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蒙古俺达再次进犯

1542年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发生

1545年 嘉靖二十四年,吐鲁番向明朝进贡

1545年 嘉靖二十四年,设岷州,隶陕西巩昌府

1546年 嘉靖二十五年,修筑大同长城

1549年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大举入侵大同,直抵怀来

1550年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王直勾结 *** 大举入犯东南沿海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占领澳门

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 *** 大肆流劫东南沿海

1555年 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山西发生特大地震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辽东大灾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

1560年 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编练“戚家军”

庚戌之变-明肃帝是谁的后代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重录《永乐大典》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遭罢免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兴化大捷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神宗朱翊钧出生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孙承宗出生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明朝颁布《宗藩条例》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下狱处死

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世宗朱厚熜逝世,享年59岁。其三子朱载垕继位,改元隆庆

1567年 隆庆元年,纂修《世宗实录》

1567年 隆庆元年,解除海禁

1567年 隆庆元年,俺达屠石州,共杀五万余人

1567年 隆庆元年,纂修《世宗实录》

1568年 隆庆二年,魏忠贤出生

1569年 隆庆三年,俺答进犯大同右卫

1569年 隆庆三年,戚继光奏陈边务

1569年 隆庆三年,熊廷弼出生

1570年 隆庆四年,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

1570年 隆庆四年,俺答请封贡通市

1571年 隆庆五年,俺答上表称贡

1572年 隆庆六年,穆宗朱载垕逝世,享年35岁。其三子朱翊钧冲龄继位,改元万历

1572年 隆庆六年,诏修《穆宗实录》

1573年 万历元年,张居正改革

1574年 万历二年,李成梁大败王杲

1574年 万历二年, *** 侵犯浙江、广东

1574年 万历二年,秦良玉出生

1575年 万历三年,左光斗出生

1576年 万历四年,再修《大明会典》

1576年 万历四年,毛文龙出生

1577年 万历五年,张居正清丈土地

1578年 万历六年,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1581年 万历九年,《万历会计录》编成

1582年 万历十年,杭州接连发生兵变、民变事件

1582年 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享年57岁

1582年 万历十年,吴承恩逝世,享年约81岁

1582年 万历十年,光宗朱常洛出生

1583年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平古勒寨,后屠城。

1583年 万历十一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崛起

1584年 万历十二年,神宗朱翊钧清算张居正

1584年 万历十二年,袁崇焕出生

1585年 万历十三年,皇太子之争

1587年 万历十五年,南北旱涝成灾民食草木

1587年 万历十五年,海瑞逝世,享年73岁

1587年 万历十五年,徐霞客出生

1589年 万历十七年,广东 *** ***

1592年 万历二十年,宁夏哱拜起兵反叛,哱拜后 *** 。

1592年 万历二十年,明军抗倭援朝失败

1592年 万历二十年,平壤大捷

1592年 万历二十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

1593年 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逝世,享年75岁

1593年 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

1594年 万历二十二年,“东林党议”之始

1594年 万历二十二年,中日和议成约

1595年 万历二十三年,诏复建文年号

1598年 万历二十六年,明军南海大捷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神宗朱翊钧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定居北京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史可法出生

1602年 万历三十年,绍宗朱聿键出生

1604年 万历三十二年,福建等省发生大地震

1604年 万历三十二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

1605年 万历三十三年,熹宗朱由校出生

1606年 万历三十四年,李自成出生

1606年 万历三十四年,张献忠出生

1607年 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译《几何原本》

1607年 万历三十五年,安宗朱由崧出生

1608年 万历三十六年,锦州、松山军变

1609年 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入侵琉球

1610年 万历三十八年,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党

1610年 万历三十八年,《 *** 》问世

1611年 万历三十九年,思宗朱由检出生

1612年 万历四十年,兵部请严海禁

1612年 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

1612年 万历四十年,清睿亲王、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

1613年 万历四十一年,清孝庄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

1615年 万历四十三年,明宫三案之梃击案发生

1615年 万历四十三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1616年 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大汗位,建国大金,年号天命

1617年 万历四十五年,各地呈报灾情,南北大旱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军攻陷抚顺,李永芳降金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军攻陷清河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开海运通饷辽东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爆发,明军大败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陷开原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熊廷弼经略辽东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第三次加征田赋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神宗朱翊钧逝世,享年57岁。其长子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明宫三案之红丸案发生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光宗朱常洛逝世,享年38岁。其长子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明宫三案之移宫案发生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定八月后为泰昌元年

1620年 泰昌元年,袁应泰出任辽东经略

1621年 天启元年,后金军攻陷沈阳

1621年 天启元年,后金军攻陷辽阳

1621年 天启元年,诏修《神宗实录》

1621年 天启元年,袁应泰 ***

1621年 天启元年,毛文龙入驻皮岛

1621年 天启元年,明廷复用熊廷弼

1622年 天启二年,广宁之败

1623年 天启三年,昭宗朱由榔出生

1624年 天启四年,魏忠贤提督东厂

1624年 天启四年,魏忠贤与客氏杀后妃

1624年 天启四年,孙承宗奏陈边方大计

1624年 天启四年,左光斗削籍

1624年 天启四年,郑成功出生

1625年 天启五年,后金军攻取旅顺

1625年 天启五年,各地发生大饥荒

1625年 天启五年,熊廷弼被斩首,传首九边,享年52岁

1625年 天启五年,孙承宗受阉党排挤,罢官归乡

1626年 天启六年,宁远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

1626年 天启六年,纂修《三朝要典》

1626年 天启六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逝世,享年67岁。其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

1626年 天启六年,冯铨免官

1627年 天启七年,宁锦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

1627年 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县爆发民变,知县张斗耀被杀

1627年 天启七年,袁崇焕与后金议和

1627年 天启七年,熹宗朱由校逝世,享年22岁。熹宗无子嗣,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元崇祯

1627年 天启七年,思宗朱由检清算魏忠贤等人

1627年 天启七年,魏忠贤等人畏罪 ***

1628年 崇祯元年,宁远兵变

1628年 崇祯元年,各地农民 *** 相继爆发

1628年 崇祯元年,毁《三朝要典》

1628年 崇祯元年,诏修《熹宗实录》

1629年 崇祯二年,陕西等地大饥

1629年 崇祯二年,李自成参加 ***

1629年 崇祯二年,议改历法,西历自此开始实行

1629年 崇祯二年,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

1629年 崇祯二年,杨镐被明廷斩杀

1629年 崇祯二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入关侵犯,京师 ***

1629年 崇祯二年,满桂战死

1629年 崇祯二年,袁崇焕下狱

1630年 崇祯三年,明廷行保甲制度

1630年 崇祯三年,孙承宗收复京东四城

1630年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凌迟于北京西市,享年46岁

1631年 崇祯四年,后金制造红衣大炮

1631年 崇祯四年,后金兵围大凌城

1632年 崇祯五年,孔有德攻陷登州城

1633年 崇祯六年,徐光启逝世,享年71岁

庚戌之变-明肃帝是谁的后代

1633年 崇祯六年,孔有德降后金

1633年 崇祯六年,尚可喜降后金

1634年 崇祯七年,农民军入河南

1634年 崇祯七年,林丹汗逝世

1635年 崇祯八年,农民军荥阳大会

1635年 崇祯八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族

1636年 崇祯九年,滁州之战

1636年 崇祯九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称帝,建国大清,改元崇德

1636年 崇祯九年,思宗朱由检诏令天下

1636年 崇祯九年,清兵从喜峰口入关,侵犯中原,京师 ***

1636年 崇祯九年,闯王高迎祥被杀

1637年 崇祯十年, *** 降清

1637年 崇祯十年,清军攻克皮岛

1637年 崇祯十年,洪承畴、孙传庭大败李自成于商洛

1637年 崇祯十年,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次 *** 扰中原,京师 ***

1638年 崇祯十一年,《皇明经世文编》纂成

1638年 崇祯十一年,卢象升战败 *** ,享年38岁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出生

1638年 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罗汝才先后归抚明廷

1639年 崇祯十二年,清军侵犯济南

1639年 崇祯十二年,明清松锦大战爆发

1639年 崇祯十二年,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重新 ***

1641年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 *** ,享年53岁

1641年 崇祯十四年,徐霞客逝世,享年54岁

1641年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阳,生烹福王朱常洵

1642年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结束,明军惨败,总督洪承畴、锦州总兵祖大寿、东协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辽东巡抚邱民仰被俘

1642年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曹变蛟、王廷臣、邱民仰誓死不降,后被清廷所杀

1642年 崇祯十五年,清军再次入塞 *** 扰中原

1642年 崇祯十五年,《徐霞客游记》纂成

1643年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建立地方政权

1643年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克潼关,孙传庭战死

1643年 崇祯十六年,郑经出生

1643年 崇祯十六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逝世,享年51岁。其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改元顺治。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与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左右辅政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年号永昌

1644年 崇祯十七年,二月,大顺农民军攻陷宁武关,总兵周遇吉身亡。大同总兵姜瓖随之投降,大同沦陷

1644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居庸关监军 *** 杜之秩、总兵唐通投降,居庸关沦陷

1644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在本质上宣告灭亡

1644年 崇祯十七年(顺永昌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战爆发

1644年 崇祯十七年(顺永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联合清军击败李自成,李自成撤退北京,清军入关

1644年 崇祯十七年(顺永昌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忙称帝,后撤退陕西

1644年 崇祯十七年(顺永昌元年),五月初二日,清军入驻北京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五月初三日,清廷颁布剃发令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五月十五日,弘光政权建立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七月初八,清廷定都北京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十月底,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发布文告,命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帅吴三桂、尚可喜等将领进攻西北之李自成;命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部南下进攻南明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大西,年号大顺。

建文帝的子女去哪里了?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靖难之役是指的,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文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老辣的燕王朱棣获得胜利。南京城破时,建文帝和太子不知所踪,至于建文帝的其他子女,下场当然也挺惨的,毕竟成王败寇是亘古不变的定理,皇家之争就是那样的冷血。

靖难之役的前因后果

公元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谁能想到当年讨饭的朱元璋能成为皇帝,连朱元璋在这一刻都不禁觉得一路走来不可思议。朱元璋登基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朱家江山,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到各地就藩,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朱家江山。可是等到朱元璋最后几年,随着边疆战事稳定,藩王就有点尾大不掉的局面。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没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儿子敢和老朱作对,还都老老实实的各司其职。朱元璋死之前,不顾群臣的反对传位给了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这样就让各地藩王不满,原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为太子,未来的皇帝继承者,没人有话说。可是现在朱标挂了,朱元璋竟然传位于孙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所以朱元璋这样做,更激起了藩王对中央的仇恨。

朱允文继位后,也觉得自己作为皇太孙继位确实有点心虚,面对镇守边疆手握重兵的叔叔们,朱允文也感受到了危机感。这些藩王中尤其是燕王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同时也是朱元璋儿子里面打仗最厉害的藩王,也是最像朱元璋的一个儿子。更要命的是由于燕王要长期对抗北面的元朝残余势力,所以他镇守的北平,统兵数万,又有节制沿边兵马之权。

估计建文帝见到朱棣都有点害怕这位叔叔,后来朱允文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着手消藩。要消藩,藩王肯定都不愿意,谁也不愿意自己失去手中的权利,况且这个消藩的还是自己的侄子,本来侄子继位就让这样人很烦,现在消藩肯定会激起反抗。

一开始朱允文采取的柿子专门逮软的捏,先消一些势力弱小的藩王,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毕竟实力不允许嘛。可是这样也打草惊蛇了,引起了朱棣的防备,后来朱棣还装疯卖傻的蒙骗朱允文为战争做准备,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就正式起兵反抗,借口是朝中有奸佞之臣,帅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朱允文屡次秀低智商,最后不知所踪

其实现在来看靖难之役,感觉朱允文确实是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首先朱允文对朱棣有着太多优势,比如朱允文是正义之师,朱棣再怎么着也是属于 *** ,虽然他给自己定位为除掉皇帝身边奸臣,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就是 *** 。

另外,朱允文兵力和粮草很充足,朱棣虽然骁勇善战,屡次率兵亲自冲锋,但是朱棣是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大明王朝,明显处于劣势。朱允文可以调集的资源比朱棣多太多。

但是就这样有太多优势的朱允文愣是被朱棣反败为胜,真是不可思议。其实多看一下史书就可以发现,朱允文这家伙智商确实堪忧。朱允文的失误主要有三点。 *** ,不应该柿子专门逮软的捏,要想削藩就要先削强的,这样朱棣来不来准备,很容易就会被拿下。第二,既然朱允文想要削藩,就不应该放朱棣的几个儿子回去,这样即使朱棣 *** 也会投鼠忌器,没有儿子们的帮助,朱棣也难成功。朱棣三个儿子在靖难之役都立有大功。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北平城。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跟随朱棣征战,屡立战功,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朱棣的命。第三,就是错用李景隆这个草包,用耿炳文的话,朱棣绝对难成功。

当然朱棣能成功确实也有很多运气成分,数次命悬一线,都能够逢凶化吉。再加上和尚姚广孝给朱棣出的主意,饶过朱允文的大军,直奔南京,这点确实很绝。

建文帝和子女们的结局?

不管怎么样,反正最后朱棣确实胜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的帮助下,成功攻入皇宫。而朱棣攻入皇宫后,宫内发生大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 *** 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虽然朱棣可能怀疑朱允文逃走了,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还是宣布朱允文已经被大火烧死。关于建文帝的生死之谜,一直没有定论,楚风觉得建文帝大概率死于火灾,毕竟皇宫被围,又没有暗道,建文帝很难冲出去的。

建文帝一共只有两个儿子,并且都是马皇后(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一定要和马大脚区分开)所生。马皇后被宫中的大火烧死,至于两个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一个和朱允文一样不知所踪,另一个被囚禁了一辈子。

朱文奎,朱允文的长子,1396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靖难之役中与父亲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但是并不确定。南明弘光帝追复其为恭愍太子,隆武帝追复其为和简太子。朱文奎出生的时候,是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日,所谓晦日就是指的每月的最后一天。所以朱文奎出生时,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由此可见朱元璋很不高兴。后来真验证了朱元璋的预言。

朱文圭,朱允文的第二子,马皇后所生,靖难之役结束时,朱文圭才两岁,朱棣并没有轻易的放过这个侄孙,把他囚禁到了老家凤阳。也没有了原来的名字,被朱棣称作“建庶人”。

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因为自己被弟弟幽禁过,所以对同样被幽禁的“吴庶人”(可能是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产生怜悯之心,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并将其释放。朱文圭此时已被囚禁五十余年,重获自由后已是不辨牛马,不久后去世。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还有三个庶子,分别叫朱缙、让銮、让山。但是并没有可靠的史料进行证明,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其实不光是建文帝的后人,就是建文帝的兄弟姐妹,朱标的儿子们,也都被朱棣整的不轻,毕竟朱棣觉得他们都是个隐患嘛!如果朱标知道朱棣这样对他的后人,真不知道朱标会不会伤心,毕竟朱标对朱棣还是挺好的。但这就是出生在皇家的悲哀,皇权面前,任何亲情都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这也不能怪朱棣,怪就怪他们都是朱标的后代。

明朝的转折点是土木堡之变还是其它事件?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明朝对蒙古战略由攻转守的转折点。

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经历先后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国力空前强大。接连的治世,让朱明王朝积累的雄厚的实力,百姓富足,国库盈富。

明光宗幼年即位,前期在三杨的辅政下,也是政通人和,延续了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然而,自亲政后,听信宦官王振,导致朝政日昏。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光宗御驾亲征,调集大明帝国精锐之师二十余万(一说五十多万)。如果指挥得当,以明军绝对的数量优势,本可击败瓦剌。

无奈英宗听任王振瞎折腾,最终不但葬送了数十万将士,自己也兵败被俘。不仅给明朝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机,也给明朝留下难以启齿的耻辱。

土木堡之变,大明不仅精锐尽失,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八十年的积累就此报销;同时,随行的上百名文臣武将基本殉难,让明朝政治精英损失惨重。这对日后明朝政权的迅速滑落和政治势力的平衡,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更可怕的是,明军虽然最终在北京城保卫战中,成功击退瓦剌。但经此惨败,明朝的北境军事策略彻底的由攻转守,开始失去开国时的雄风和斗志,变得十分惧怕蒙古部落。

此后,面对蒙古骑兵的入侵,明军只能处处被动挨打。为了防卫边境,明朝不得不大规模修筑长城防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九边重镇为核心的明朝长城防御体系,构筑起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北部防线。

然而被动挨打的局面却并未因此改变,嘉靖二十九年,更是爆发震惊朝野的庚戍之变。面对进犯的蒙古骑兵,孱弱的明军根本不堪一击,只能任凭蒙古人在京郊烧杀抢掠。

而这种被动挨打局面,正是土木堡之变的后遗症。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名臣时代的到来,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的努力下,才得以扭转。然而,那时的大明只能算是落日余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