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怎么写-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admin2023-02-28 01:42:5616

丁丑怎么写,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缺乏史料记载卧龙岗为把自己编造成躬耕地,经常把《后出师表》中指南阳郡的“困于南阳”,强行解释成“困于宛城”,由此企图把“躬耕南阳”的南阳郡,也篡改成“躬耕于宛城”!但这是徒劳的,隆中向来以史为据,拒绝胡扯!下面就以史料说话。

首先东汉的南阳就指南阳郡!这是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共同的记载。

《三国志》记载:“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

这里“南阳宛人”足以证明南阳指南阳郡不是指宛城,否则“南阳宛人”岂不成了“宛宛人”?哈哈真是滑稽搞笑的谬论!

丁丑怎么写-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后汉书》记载:“ 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宛、冠军、叶……”

《后汉书》明确记载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包括宛城。可见南阳就指南阳郡,和宛城是两码事。

其次,困于南阳绝不是指困于宛城。

我们先看看《三国志》对宛城之战的描述。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这次“宛城之战”共分三阶段, *** 个阶段是张绣投降,第二阶段张绣降而复叛打败曹 *** ,第三阶段曹 *** 反击,打败张绣,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宛城最后被曹 *** 占据。

卧龙岗说支持者对宛城之战最后结局视而不见,只截取中间一次战斗的失败,就说曹 *** 困于宛城了,这难道不荒谬吗?曹 *** 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哪里有困于宛城了?

再有“困”和“败”是一个意思吗?

《三国志》记载“绣败太祖军於宛”《后汉书》也记载“ *** 败于张绣”。可见史书关于宛城之战中的这次战斗用的都是“败”字!没有谁用“困”!

“败”和“困”是一个意思吗?查查字典就知道“败”的意思主要指输,失利,不成功。而“困” 是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或者指包围的意思!显然宛城之战的这次战斗曹 *** 是失利了,没有被包围也没有陷入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因为曹 *** 最终占领宛城!

可见曹 *** 根本就没有“困于宛城”

那么“困于南阳”到底指那里呢?

还是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建安二年)秋九月,术侵陈,公 *** 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豊、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建安三年)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建安三年九月)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建安四年)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

从以上记载可看出从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的三年时间里,曹 *** 一直陷于东西两线作战:西线三次亲征张绣都未能解决,而东线曹 *** 先后打败袁术、吕布,显然西线作战远不如东线顺利,西线明显陷入困境。但是随后东线又面临袁绍强大压力。

《三国志》注引魏书曰:“议者云表、绣在后而还袭吕布,其危必也。”

由此,张绣问题的不能解决给曹 *** 带来极大的危险和困境,这正是所谓“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这种情况直到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率众降,才完全摆脱,曹 *** 才能放心大胆的在建安四年十二月亲率大军到官渡与袁绍决战!

可见所谓的“困于南阳”是指曹 *** 在南阳地区三次征讨张绣未果,而造成的战略困境。这三次征讨张绣除 *** 次发生在宛城地区外,其余两次都发生在穰城及南阳北部的其它地区。因此《后出师表》“困于南阳”指的就是“南阳郡”无疑!

综合以上可知,《后出师表》曹 *** “困于南阳”是指“困于南阳郡”,那么《前出师表》的“躬耕南阳”自然也是指南阳郡无疑!

丁丑怎么写-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公主?

而每个人心中有名的公主有所不同,那么我国历史上的 *** 位公主和最后一位公主,以及 *** 位和亲的公主, *** 位被腰斩的公主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还有我们教科书中熟悉的文成公主。

说到历史上有名的公主,其它朝代的公主先不说,文成公主是必须要说的,相信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文成公主的事迹,相信我们最初的时候是从历史教科书中了解到文成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几乎可以说我们国人大多数人比较了解的一个公主了。那么我们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的称谓,不过相信不少人是不知道为何皇帝的女儿要叫做公主的。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众所周知,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帝女儿,还有诸侯王的女儿,一些亲王女儿的尊称、称呼,简称为主,要是男儿身就是王了。公主称号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在周朝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候,自己是不去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也称“郡主”。这便是“公主”的由来。

在春秋战国之前,君主的女儿是不称呼为公主的,是称为“王姬”。因为当时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号的的,统治者基本都是某某王,王姬是古代宫中的称号,周朝时期,君主的女儿就称为王姬,下嫁给诸侯的女儿称“公主”,诸侯国统治者的女儿也称为公主。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的公主们,几乎到了现今是没有记载了,都没记载了,谁都不知道,也无法成为 *** 位公主了。那么这么一来就得到了中国历史上 *** 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秦朝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对君主之女的称呼或封号不详,不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秦始皇之女为公主。

据记载秦始皇有十个女儿,但是大多也是无记载的,比如秦始皇的长女嬴元嫚,但是没有什么记载,只有个封号是华阳公主。有考证的只有秦始皇的第二个女儿,嬴阴嫚,也称“嬴阳滋”,封号“阴嫚公主”、“阳滋公主”,这个公主也是记载算是较多的一个公主,紫陌认为赢阴嫚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 *** 位公主。

据史料记载赢阴嫚公主约卒于秦二世元年春,嬴阴嫚公主生前是花团锦簇、享尽荣华。具体记载就没有了,那是怎么死的呢?我们也知道秦朝的继承者本来是公子扶苏,但是被赵高篡改诏书整成了秦二世胡亥。胡亥为了防止兄弟姐妹不满就杀害了这些兄弟姐妹。

史 *** 载:将六公子戮死于杜,将十二公子杀戮于咸阳市。公子高准备逃跑,又恐家属被族,只好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请求,公子将闾昆弟三人, *** 拔剑自刎。

胡亥将十公主戮死于杜。

就这样,胡亥将自己的32位兄弟姐妹残害了。10位公主更是被活活地肢解。而赢阴嫚公主相信也就是这样被肢解诛杀的。之后考古发现秦皇陵东侧上焦村墓葬中一座墓的墓主人叫“阳滋”(又作阴嫚),据考很可能是秦始皇被杀的女儿。

此时我们来看最后一位公主,这里说的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不是亲王、郡王的女儿。最后一个公主是咸丰皇帝的大公主荣安固 *** 主(皇帝的嫡女儿称为“固 *** 主”)。

固伦荣安公主是咸丰帝的庶长女,也是唯一的女儿。生母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时为丽嫔。因咸丰皇帝之后继位的三位皇帝后宫都没有诞下子女,同治九年九月破格封为皇后所出的嫡女等级,成为了固 *** 主。

据记载,荣安固 *** 主是凤眸柳眉,天生丽质,长相酷似她的母亲。自幼喜好诗赋,饱读诗书。十九岁的时候下嫁,但是在第二年就离世了。荣安固 *** 主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亲生女儿的公主了。

此时大家是不是好奇历史上 *** 位和亲的公主和 *** 位腰斩的公主呢?

历史上 *** 位和亲公主是西汉时期的乌孙公主刘细君,刘细君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

但是刘惜君的父亲江都王刘建是荒 *** 无道的诸侯王,刘建不但与父亲的姬妾 *** ,还奸污了自己的妹妹刘征臣。之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但是事情最终暴露,之后便畏罪 *** 。刘细君的母亲也被被弃市。刘细君因为年幼才幸免于难,成为罪臣之女。

之后在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准备拉拢乌孙 *** 同对抗匈奴。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

最终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刘惜君这位“乌孙公主”成为了 *** 位汉家和亲公主,也是“和亲”获得成功的 *** 人。也是中国历史上 *** 位和亲的公主。

历史上 *** 位被腰斩的公主就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 *** 个女儿卫长公主。大家也知道汉武帝刘彻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比如打击匈奴,推行推恩令,加强皇权等,但是好了晚年的汉武帝疑心病很重,之后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大事件“巫蛊之祸”。

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据(太子),也在此次事件中受牵连, *** 起兵反抗,最终拒绝被捕受辱而 *** 。母亲卫子夫(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也 *** 身亡。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卫长公主也未能逃脱,结果判了腰斩的刑罚。

但是这个刑罚比较残酷,行刑的时候犯人不能穿衣服,对于尊贵的公主来讲,实在是天大的羞辱。在行刑前公主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在自己被行刑的时候在自己的周围用纱帐给围起来。之后被批准,一代公主就这样消香玉损。

最后说到文成公主,相信这个大家就很熟悉了。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子。当时的吐蕃首领想要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而唐太宗听到吐蕃的名声后也欣然同意与其建立友好关系。

之后在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遥远的吐蕃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为王后,促成唐蕃结为姻亲之好。

文成公主在吐蕃总共生活了整整40年。为了唐朝与吐蕃的和平关系牺牲了自己的岁月。为汉族和藏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远嫁到吐蕃之后,利用自己在唐朝的所学,以及她所带嫁妆中的书籍种子等,带动了藏族人民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也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

藏族人民也十分感恩文成公主的贡献。因此,直到现在 *** 著名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中还有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雕像。

大家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出名的公主呢?欢迎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 *** ,侵删。

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

朱祁镇的人生传奇戏剧性。

他的曾祖父是朱棣、父亲是朱瞻基。

四个月的时候被册封为太子,八岁的时候成为大明朝皇帝。

22岁时候成为瓦剌俘虏,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在北京当了皇帝,23岁时候朱祁镇返回大明,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被关在南宫七年。

30岁的时候,夺门之变让朱祁镇又一次成为皇帝,37岁,朱祁镇结束了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有人说,朱祁钰掌控大权,于谦又是兵部尚书掌控大明兵权,朱祁镇究竟是如何又一次复位的。

朱祁钰重病卧床、他的儿子朱见济早夭,朱祁镇重新掌控大权的机会来临。

说个实话,朱祁镇夺取朱祁钰大权这一幕,跟南宋时期那一幕有点像,当年金军攻克汴京,徽、钦二宗被俘,之后高宗顺利登基,金军没有放过南宋,持续不断对南宋发动进攻,面对危局高宗启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在这些将领努力下,宋军抵住金军进攻,高宗对此十分高兴,然而,这时候岳飞提出希望能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宗,高宗听闻后内心很是反感,但是又不好拒绝,只能做下表面功夫,但他和岳飞之下矛盾已经埋下,后来,高宗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岳飞。

高宗之所以对徽、钦二宗归来一事反感,主要是两人回来后如何安排?自己的地位是否能保全?这两个问题让高宗寝食难安,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残忍决定,那就是让自己父亲和哥哥死在北方,从中可以看出,皇权面前没有亲情。

如今,朱祁钰碰到相同问题,自己哥哥朱祁镇兵败被俘,大臣们为社稷考虑将其扶上皇位。登上皇位朱祁钰很快享受到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的感觉,这让他十分不愿意放弃这个位置。

瓦剌见到朱祁钰登基,觉得手中朱祁镇已经没什么用,所以打算归还朱祁镇,让兄弟俩产生矛盾,让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朱祁钰得知瓦剌要送回朱祁镇,这让其忧愁万分,十分不愿意迎接自己大哥回来。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这句话主要意思,瓦剌希望求和,想把朱祁镇送回来,这奇遇对这件事情很不高兴,说当初自己不想当皇帝,是你们硬要让我当皇帝,于谦等人看出了皇帝意思,知道皇帝舍不得皇帝,所以他们就直接说,皇位还是你的,朱祁钰见大臣明白自己意思,脸色逐步缓和,派人去瓦剌接回朱祁镇。

从这点可以看出,朱祁钰做人没有高宗狠辣,所以他才会将大哥朱祁镇接回来。

朱祁钰是将朱祁镇接回来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担心,就是将太子朱见深废除,让自己儿子朱见济担任太子。

朱祁镇回来后,成为太上皇,被锁在南宫七年,七年时间里,朱祁 *** 根没机会跟外界联系。

然而,朱祁钰可以而为之安排并没有换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他唯一儿子朱见济死了。

为此,朱祁钰深受打击,直接一 *** ,大臣们看着朱祁钰时日无多,便有人起了坏心思。

这期间,朱祁钰对朝政掌控力弱,又没有儿子支持,一些投机分子看到机遇,决定将太上皇朱祁镇扶上皇帝宝座,从而实现自己利益更大化。

作为兵部大佬于谦,之所以没能干预,主要是他的权威再大也没办法直接干预宫中的事情,正是因为这层疏漏,让于谦最终没能阻挡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

那么组织这次行动的投机分子有那几位,几人分别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

这几位投机分子先是做孙太后的工作,孙太后自然没什么意见,毕竟一个健康的皇帝能确保皇权安稳,所以他对于几人扶持朱祁镇上位并不反感。

见孙太后不反对,几人立刻开始实行自己“复辟行动”了。

此时此刻于谦在做什么呢?于谦是位心挂社稷的忠臣,所以他见到朱祁钰不行了,便开始思考谁来接朱祁钰的班,经过一番商讨后,吏部、礼部、兵部三位尚书,王直、胡濙、于谦三人同时上奏希望能立沂王为太子,时间定为第二天,哪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六。

然而,这一切仅过了一个晚上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当天晚上,石亨等人砸南宫大锁没有成功,最后只能把墙搞出一个洞,进去将朱祁镇救了出来。

开始,朱祁镇不太愿意,但是,几人并没有放弃,而是持续劝说朱祁镇,最终,朱祁镇跟着几人前往奉天殿,路上遇到守护大殿的侍卫,但在朱祁镇一声高呵下,没人敢阻拦。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宫中钟鼓齐鸣,宫门被打开,徐有贞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百官见自己没有退位,只能按照徐有贞的要求进入宫中拜贺。

就这样,朱祁镇又一次成功登上皇位,这次事件被称之为“夺门之变”也叫南宫复辟。

由于石亨、曹吉祥等人行动太快,于谦等人没有反应机会,所以他也因为大意丢掉了自己性命。

开始,朱祁镇不太愿意杀于谦,毕竟他在北京保卫战出色发挥,确保大明王朝延续,因而他内心觉得于谦不该死,徐有贞看出朱祁镇想法,所以他直接上前说,不杀于谦,复位无名。

徐有贞一句话直接点醒朱祁镇,就这样于谦等人被杀。

丁丑怎么写-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朱祁钰也在十二天后病逝,年仅三十岁。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掌权朱祁钰病重,对朝局掌控力度不足,这让一些投机分子看到机会。掌控兵权于谦,主要是太大意,还有就是石亨、曹吉祥等人行动太快,从而导致了夺门之变发生,朱祁镇就这样复位了。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为什么封建社会还灭亡?

答案其实很简单,儒家“十六字心传”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一、从万历皇帝御笔“十六字心传”说起

上图是万历皇帝书写于万历三十年的书法作品,即儒家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录自《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从这幅书法中,我们仿佛能够窥见皇帝内心对“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无尽感慨。

事实上,万历皇帝在明朝诸帝中对儒家经典研究是比较深的。这得益于他的储君教育和经筵讲读。张居正非常重视万历皇帝的学习,制订了严格的视朝与讲读日程表,规定一旬中三天视朝、七天讲读。在《日讲仪注》中,明确要求皇上在讲读日学习《大学》《尚书》,先读《大学》十遍,后读《尚书》十遍,讲官随即进讲,此外还要进讲《通鉴》节要。担任讲官的,多是精于儒学、学识渊博的内阁大学士和翰林讲官等。

万历皇帝一直推崇上古舜的“无为而治”,权衡国家治理中“有为”与“无为”的关系问题。这从万历五年丁丑科、万历十四年丙戌科两次殿试中,万历皇帝出的题都是“无为而治”,即可见一斑。万历五年丁丑科殿试,核心问题就是“舜无为而治”,问道于贡士:“盖盛帝显王,人称之必曰大有为,乃复有谓王者中心无为以守至正,此其说安是?将各有主,谓不相蒙欤?抑或其道相须也?”中状元的沈懋学答道,“孔子称其无为而治者,谓其所任得人耳”。这一科,张居正之子张嗣修中了榜眼。

万历皇帝除了研习儒家经典,还兼修道学、佛学。《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了一场皇帝与大臣的思想和政策交锋。

万历二十七年,万历皇帝示谕阁臣:

因简阅道佛二藏而悟:“祖宗朝皆务以仁慈清静为理,慨然嘉与海宇臣民,同归善道无为而治,此一念也,扩而充之,尧舜之治可臻矣。”

礼科左给事中罗栋针对此事上疏:

臣等犹不能无言者。盖以皇上意念初动可引而至于无为,犹虑皇上意念不纯又驰而入于有为。夫天下生一事不如省一事。······皇上每事法祖,顷以大工浩费内帑匮乏,群小乘机争言利事,风闻献矿者且远及于炎洲,献税者且近及于九门矣。······皇上于万几之暇,简阅二藏,悟道家要指不过以清虚无欲为戒,佛家要指不过以苦空去欲为教,则津津言利者不足以荧惑圣听,纷纷病民者率至于同归善道,无为之化可致,而太平之烈益先矣。

万历皇帝的读书感悟换来大臣“意念不纯”“勿使扰民”的指责,只好无奈批示:“朕以国家浩费不忍加派小民,故为接济之计。所奏已悉。”

从万历皇帝的治理实践来看,万历皇帝对“十六字心传”的理解和“无为而治”的想法是出现了偏差的。

二、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但不是国家治理的无敌法宝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居于正统地位,但儒家思想本身是发展的,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即使再厉害玄妙,也避免不了朝代的兴亡更替,更不是国家治理的无敌法宝。

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是常态,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

儒家思想流传千古而不朽,但其间经历了创立、发展、低谷、顶峰、融合、新兴、衰落、复兴的曲折过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

经过孟子、荀子的丰富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在百家争鸣中,儒学成为显学。

秦始皇统一和统治中国靠的是法家,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汉初一度盛行,儒家思想在秦汉间受到压制,陷入低谷。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等部分思想为己用,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出现“三教合一”或“三教合归儒”融合之势。

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向深度或者说向支流发展,出现了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明末清初,受到资本主义萌芽和明清鼎革、外来思想的影响,从李贽的离经叛道到黄宗羲对君主 *** 的抨击,从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掀起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风潮。其后,儒家思想在自身不断扬弃和各种 *** 冲击中走向衰落。

改革开放后,儒学开始了新一轮的革故鼎新,有复兴气象。

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是常态,其制度和治理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儒家“十六字心传”,实际上也是儒家中庸之道、至诚之道的一种表达,其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主要是由于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 *** 统治的需要。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改朝换代是常态,一家一姓不过三百年。而所谓“分久必合”,国家在 *** 状态中总是重归一统,正是得益于“大一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作用。

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治理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而演变。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其“三纲五常”的礼制道德标准,形成了封建皇权的政治制度、“礼法合一”的法律体系和封闭规范的社会生活。

三、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其自身规律

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是一个进化过程,从君主时代发展到民主时代则是一个进步过程。

这一趋势性、必然性过程的实现,取决于人类思想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

回到本题,"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法那么厉害,为什么封建社会还灭亡?

答案其实很简单,儒家“十六字心传”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首先,封建社会的出现,并非基于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而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演进的结果。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基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儒家思想在其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某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是否具有生命力,在于其是否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需要。

儒家思想因其长久存在和影响,故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干。因此,即使在各种思想兴盛的当代,儒家思想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其核心要义仍然流淌在我们的文化中,体现在我们的思想中。

参考书目:

《明神宗实录》

金观涛、 *** 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张大千鱼篮观音画中写的字内容是什么?

题识:太岁在丁丑九月杪,西川清信士张大千奉为永吉白居士敬造鱼篮观音,一身所愿,凭斯胜因,永资福佑,勤除烦障,早契菩提,乃至闻名顶礼,护福消灾,一切有情,同归觉路。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