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女性格-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丁丑女性格,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胤礽是康熙和发妻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也是史上最后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他经历了三年里两立两废,纵观历史也仅有一位。
胤礽文武双全,有治国之韬略,善于理政,胤礽的悲剧,无非是权势的欲望膨胀,他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具有挑战性,君与储君,父与子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
胤礽幼年、青少年阶段都非常优秀康熙四年,康熙迎娶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为皇后。
康熙十三年五月,赫舍里皇后在生出胤礽两个时辰后,因难产而撒手人寰,为了弥补英年早逝的发妻赫舍里,康熙把所有的心思和爱都倾注胤礽的身上。
康熙十四年,正值三藩之乱,军情紧急之际,康熙把刚满周岁的胤礽册封为太子。
康熙之所以选择在平定三藩时机册封太子,康熙深知胤礽关系重大,便决定早定国本,稳住人心,尤其是为了安抚索额图。
康熙为了胤礽此后能顺利继承皇位,可谓是用心良苦、亲自抚养和训诲:
“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而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并事事精详指示。”
康熙南巡北狩,都命胤礽跟随身边,并亲自传授治国之道,胤礽就这样带着父亲的拳拳爱心,健壮成长起来。
胤礽从小聪明好学,不管是骑马射箭,还是儒家经典,都非常熟练,而且待人彬彬有礼,因而很受康熙的欢心。
康熙外出巡时常把他带在身边,为的是让他多历练,幼年时骑射就颇有成绩,五岁随康熙狩猎,射获了一鹿五兔。
康熙二十年,胤礽八岁时,康熙还特许他出阁读书,并亲自挑选饱学之人给他陪读。
之后,康熙还特意请了品学兼优的大学士李光地、耿介当胤礽的老师,康熙希望教他学问同时,又教处世立行。
胤礽成年后,康熙为了培养胤礽,不仅让他代行祭祀大殿,还让他参与朝政,康熙每次出巡时,都会让他留京坐镇, *** 监国。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为了在这个阶段多历练胤礽,特意留他在京师坐镇,处理各部院奏章,并主持各种的政务。
太子胤礽在京师表现得非常好,文武百官都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康熙更是给他赞赏有加。
然而,随着胤礽年龄增长,却越来越让康熙感到很失望,胤礽的变化,除了康熙无度的宠爱外,还有臣民拥戴,使他逐渐膨胀,变得越来越乖张。
胤礽一废的原因康熙与胤礽的 *** 次隔阂,是在康熙首次亲政噶尔丹的时候,因在塞外生了一场病,于是召三阿哥胤祉和太子胤礽来看望。
当时康熙的病况很严重,整个人都憔悴很多,面色蜡黄,但胤礽却表现出没有关心、体贴之意,反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康熙对他既失望又痛心。
胤礽自幼衣食无忧,加上康熙宠溺,侍臣的阿谀,这使胤礽逐渐养成了享乐奢华的生活,任性骄纵,高傲无礼,不思奋进。
后来,依仗着皇太子的身份,随意谩骂,肆恶虐众,甚至对父亲康熙也少了几分的敬意,对诸兄弟也极少有仁爱之心。
康熙十四七年五月,众皇子随驾巡幸塞外途中,康熙的皇十八子胤祄突发急病,康熙心疼爱子,心急如火,但胤礽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关心这个弟弟的病况。
康熙气愤的责备“绝无友爱之意”,毫无做兄长的样子,结果胤礽非但不自我检讨,还直接与父亲顶撞,加上大阿哥告发胤礽的种种恶行,让康熙非常地失望和不满。
康熙一气下令起驾回京,途中夜里,康熙又发现胤礽夜里在他的帐外窃看,让康熙一度怀疑他有图谋不轨,有弑君之意,为此让康熙“昼夜戒慎不宁”。
塞外巡幸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与胤礽矛盾激化,终于让康熙下定废黜他的决心: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 *** ,朕包容二十年矣。”
当年九月,康熙宣布胤礽多项罪行,将其圈禁,宣布上谕之后,康熙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伤心,痛哭扑地。
胤礽被废后,太子虚位,诸皇子们虎视眈眈,明里暗里斗,争斗愈发不可遏制,这也为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埋下了祸根。
胤礽二废的原因胤礽被废后,康熙发现胤礽的行为怪异,疯疯癫癫,直到皇三子胤祉揭发大阿哥胤禔用魇镇陷害胤礽后,康熙对这个儿子胤礽欲有疼惜之心,于是以“狂疾顿除,改而为善”之说辞,再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
然而,胤礽他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耿耿于怀,暴戾乖张,大有不轨之意,彻底让康熙失望。
康熙四十九年,“会饮结党案”发生,胤礽在策划逼父尽早让位,康熙见胤礽毫无吸取教训,康熙怒不可遏,因此父子之间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康熙决意再次将胤礽废黜。
即向诸位皇子宣布:胤礽的种种行为是狂疾所至,以至大失人心,这祖宗的大业绝不能托付他的这样的人。胤礽虽然有种种的失误,但在治国的能力还是得到康熙肯定的,所以康熙在诏书中依然承认胤礽““学问材技,具有可观”。康熙对诸位儿子的定义是“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但事实上,胤礽以太子身份多次监国,他的周边势力必然就会慢慢形成了。加上其他兄弟政治势力也各自形成,野心澎湃,必然对胤礽的太子之位构成的威胁,但这场斗争是胤礽无法控制的。胤礽经历两立两废,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势力之间的斗争。康熙五十年十月,康熙将太子的党羽耿额、齐世武、鄂缮、悟礼等一并锁拿,拘禁在宗人府中,并严加审讯。因为这次案件牵连臣僚众多,审讯将近半年多之久,在第二年四月定案,康熙下旨将耿额等人治罪,齐世武死得最惨,五体被活活钉在墙上至死。康熙以“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 *** 之甚”,并将太子的党羽一一剪除。而且康熙皇帝在二次废太子后,表现得非常平静,不像 *** 次痛哭扑地,这也意味着,康熙皇帝对胤礽彻底失望,彻底放弃了胤礽。胤礽北康熙圈禁在咸安宫,直至雍正继位后,1724年12月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51岁。结语康熙对胤礽的培养,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胤礽的前期不负康熙期望,表现良好,并得到康熙的肯定和称赞。后期却自甘堕落,胤礽随着年龄的增长,手里的权力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导致自己越走越远,最终触及康熙底线,经历两立两废的悲剧。胤礽的悲剧,何尝不是康熙的过错,给胤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康熙,让他跌到尘埃的也是康熙。—End—1997年出生是什么甲子?
1997年出生的人,按照甲子纪年法是农历丁丑年,生肖属牛,到现在年龄是25岁了。
1997年是丁丑年,丁的五行属火,丑为牛,所以1997年出生是火牛之命,火牛之人对恋爱的要求很高,属瞬间燃烧型,他的爱来得快,去得也快,较宜与性格开朗、活泼的异 *** 往。火牛之人很能精打细算过日子,在财运方面,一生的运势平稳,收支可以达到平衡,除正常稳定的收入外,也可能会得一些意料之外的钱财。
97年属什么?
97年属于生肖牛年。属牛人很能吃苦,很努力工作,不喜欢招惹事非,见善不欺,见恶不怕,很有正义感,是个好领导。其性格较为主观,不易服人,但心思不够,如果与鼠年生人或蛇年生人成为伙伴,或结为伴侣,可望事业成功。不过其爱情却是飘忽不定,存在许多变数,有时则陷入感情而不能自拔。
如何评价钱谦益其人其文?
钱谦益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他前半生仕途坎坷,“始厄于党祸,再厄于阁讼,三厄于刊章”,后半生处在内心的煎熬、痛苦、悔恨之中。他的诗文于明朝时收入《牧斋初学集》,入清以后的诗文收入《牧斋有学集》,另有《牧斋投笔集》,系晚年之作,多抒发反对清朝、恢复故国的心愿。
一、钱谦益的人生境遇与历史污点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他25岁时中举人,明朝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得授翰林院编修,从此踏上仕途,但他仕途并不平坦。在他中进士的同年,他的父亲钱世扬去世,按照惯例,他离职服丧3年。3年期满后,他应当回朝补官,但因他与东林党人关系密切,所以在阉宦把持朝政时,他长期得不到补官,只得赋闲家居,在家闲居十余年,悠游山林。在这期间,他的思想、学术和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钱谦益一直等到万历四十八年神宗驾崩,才得以还朝补官。
赴任途中,作“言怀”诗十首,“重向西风挥老泪,徐生何以答殊恩”(其一),“三年迁客意磋跄,芳草天涯路又过”(其八),表现了从压抑中解放出来的喜悦和对浩荡皇恩的感激之情。“摈红白苹秋光好,独倚轩车入画阁”(其十),在入京的途中,由于内心充满希望,秋色也俱成画图了。
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等待他的并非朝思暮想的“入阁”,而是受到更严厉的斥责。补官的次年,40岁的钱谦益前往浙江任乡试正考官。他在任考官期间被人陷害而险遭不测,以失察罪被夺俸3月了结此事。之后他引疾告归,再次返回家乡江苏常熟。天启改元,东林党重新执政,他被召回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原官赴任。不久,阉党反扑,他被劾罢,又一次返乡回籍。到了崇祯朝,他因东林领袖、文坛盟主的声誉而列入被推荐的阁臣名单,参加枚卜大典,不料温体仁、周延儒以浙闱旧事攻击他,导致钱谦益大败而归。钱谦益阁讼遭到失败,而温体仁却未就此罢手,他借常熟人张汉儒的诬告,制造了“丁丑狱案”,把钱谦益和瞿式耜逮到京城治罪。
此时所作的《革职待罪愁忌述事二十首》,很生动地表现了他此时的思想感情波澜:“白日雷霆夹御筵,扣心终不愧皇天”(其十二),这是对事件发生感到震惊和突然,对皇帝表示不谕的忠心。“平生自分为人役,流俗相尊作 *** ”(其一),“事到抽身悔已迟,每于败局算残棋”(其五),这是在官场碰壁以后的懊悔和感慨。“孤生半世饱艰辛,敢恨虞翻骨相屯”(其六),这是对身世的哀切和反思。“庄生能悟逍遥理,只为精思曳尾言”(其十一),“闲窗莫著归田录,数日春林听早莺。”(其十九)这是作者在失望和孤寂之中,从传统的道家思想和历史上不遇人物的事迹中,寻找自己的寄托。酸甜苦辣,各种感受互相冲突而又互相交融,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百感交集的状态。
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钱谦益作为明朝遗老拥立南明王朝。他一直想入阁执政,登上心仪已久的相位,不惜谄事马士英、阮大铖,这成为他后半生的一个严重污点。顺治二年五月中旬,豫亲王多铎率兵进入南京,钱谦益以南明礼部尚书的身份率领文武百官前往郊外举行迎降仪式。
《贰臣传》对此有明确的记载:“顺治二年五月,豫亲王多铎定江南,谦益迎降,寻至京候用。”
可是,钱谦益受降后并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顺治三年,他被授予秘书院学士兼礼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实际上,这一官职不过是一个闲职而已。“入仕”梦的破灭令钱谦益再次失望和后悔,于是他于同年五月乞假告归,回到江南,遭到世人的讥讽和唾骂。
钱谦益一生有两个历史污点:其一,他谄事南明王朝的阮大铖、马士英,有失其名士风范;其二,他迎降清军,未能保持晚节。这种失足,确实铸成了钱谦益的千古恨。这种悔恨,在其北上之时已经开始,所以未到半年,钱谦益就提出辞职,要求回南方家乡养病。他前后仕清总共只有五个月的时间,而他回到江南后虽然秘密参加反清活动,支持、参与两个弟子瞿式耜、郑成功的复明斗争,试图恢复昔日的形象,但他的降表签名、仕清变节的污点,记在了历史的耻辱册上,遭到世人的唾骂和斥责。
清朝乾隆皇帝曾在谕旨中怒不可遏,不顾身份破口大骂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大节有亏,实不齿于人类”。于是钱谦益的著作遭到销毁,其名字被列入《贰臣传》之首,从此被世人斥责和诋毁。
二、借诗明志,钱谦益诗文中故国之思钱谦益后期诗文多故国之思,身世沧桑之感,将自己当做 *** 之臣:“冬青树老六陵秋,恸哭遗民总白头。”钱谦益的诗风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晚年于杜甫尤有慧心,特别是七律一体,沉郁藻丽,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思沉:且常常写成庞大的组诗,像《西湖杂感》20首、《狱中杂诗》30首、《读梅村宫詹艳诗有感书后四首》等等,均才思宏博,托旨遥深。其中,和杜甫《秋兴八首》的《后秋兴》,更是连作13叠共104首,令人不得不叹服他宏富的才情。
与同时期对的文学大家不同,钱谦益多借诗明志、以诗写史,以期借由他的创作树立一个遗民兼志士的形象。因此,他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手法以暗示自己的心境及情感,以其诗歌为跳板让后人理解自己怀明反清的心态。
1、自我注解,即在一些写 *** 或提及自己抗清事迹的诗歌中以自注的方式予以详细说明。如《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一组中其三提到一些与战争有关之事。其中“破除服珥装罗汉”一句自注说明了他的妻子倾尽全力资助了姚神武,才“始成一军”。“娘子绣旗营垒倒”一句中的自注表达了他对于中流箭而死去的阮姑 *** 可惜。“将军铁矟鼓音违”一句自注说明了在崇明城下姚神武血战至死之事。这些自注记载了钱谦益和柳如是筹资捐饷,帮助姚志卓建立了五百人武装的事件,也表达了他对于如同阮姑娘一般为明而死之人的惋惜。
又如《病榻消寒杂咏》其十八的自注中记载了他于癸未年与群公“谋王室事”,“癸未”为崇祯十六年,金鹤冲《钱牧斋先生谱》“癸未”一条记载了淮抚史可法倡议勤王一事,写了书信与众人约定,沈公也上疏请钱谦益开府登莱,任揭剿之事。可见在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也曾“阑入局中,备残棋之一着”。
2、他人注解。在《复遵王书》中,钱谦益说他自己“居恒妄想”,希望得到一个明眼之人为他代 *** 脚,抒发他的“心曲”,等百世之后人来评说。他的族人钱曾承担了这一重任,在注解中把钱谦益之诗称为诗史,对其诗歌也十分推崇,并能理解钱谦益的尴尬处境,这使得他的注解参考意义较大。
如《路易 *** 卿置酒包山官舍即席有作》其一中“刊章一老余头白,抗疏千秋托汗青”。一句钱曾详细记载了路振飞公、瞿式耜、温体仁、钱谦益抗疏申辩之事,还写了钱谦益当时所说“怨家自有对头,是非岂无公议?”一句,两言便刺中乌程阴事。
这条注解若非当事人无法知道得这么清楚,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是钱谦益口述给钱曾的,推及其他注解,应当也是如此。这可以理解为他自己注解的一种变形,虽然出自钱曾之手,但如非钱谦益的亲自教授,也不会将暗指颇多的钱诗解释得如此清晰,这何尝不是钱谦益借他人之手再度解释自己的诗文来剖白心迹呢?
3、采用隐语的方式。受困于自己尴尬的处境,如前人一般直抒胸臆的抒怀之辞是不可能出现于钱谦益后期的诗作中,但自我的感情又不能不予以表达,所以他的诗中采取了大量的隐语修辞,或用典故,或以物自喻,使其含蓄蕴藉之余又可抒己怀。
例如,《笼鹅曲四首示水榭旧宾客》一诗中频繁提及“鹅笼”一词,短短几句就有四处之多,同时也与题目呼应,“鹅笼”就是他这首诗的诗眼所在。而“笼鹅”的这个典故出自吴均的《续齐谐记》,主人翁是一个叫许彦的阳羡书生,而钱谦益的政敌周延儒同样是阳羡人,“笼鹅”一词就可以认为是在影射周延儒。
再如,《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其五中提到“席藁”一词,“席藁”的典故讲的是应侯之事,出自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钱谦益以应侯以自比,应侯的人生经历与钱谦益有颇多相似之处,在情感上也有共鸣,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复杂心境。
4、以物自喻。这一方面更具代表应当是钱谦益的《观棋》诗,在这些诗中,钱谦益或以棋手喻自己,或以棋局喻时局。这些诗大都是借由棋局来说时事,或倾诉社稷之悲,或抒发易代之痛;或讽喻朝政得失,勾画光复大计。
如《观棋绝句》一组当中的第六首中描写了他一次观棋,在萧瑟的客舍中看别人对弈,秋风起了,枯枝响了,空庭之中的落叶“声如扫”,旁观对弈,其中意味也不同。眼下的三个人都是“国手”,诗人从一局残棋中看见了六朝之事。从甲申年的“纷纷世界战如棋”,到此时顺治四年的“残局分明一着难”,五年时间里他似越来越觉得进退维谷,一时之间难以着落了。钱谦益将颇具寂寞冷落之感的残棋,融入幽暗凄清的秦淮背景中,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进而借由观棋之感抒发心中所思所感,在其中蕴含诗人深切的故国之思。
再如《京口观棋绝句》一组中的其六一首,钱谦益前两句将韩、梁二人抗金的典故蕴含其中,赞赏其功绩;后两句却写下“江山白发”,只余“残局”与两部经书。此时正值张煌言即将北伐,诗人篇首饱含豪气,鲜明地表现出他对抗清成功的满满信心。在他的想象中,他和柳如是就是韩世忠与梁红玉的化身,在抗敌战役中大获成功,得胜凯旋。但在现实世界中,“江山纡白发”,他只剩下“一枰残局两函经”,在围棋与佛经中度过余生,豪情与萧瑟写作一处,顿生凄凉之感。
三、源于矛盾冲突的悲剧一生钱谦益是一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着苦涩。作为一个处于明清易代特殊历史时期的明朝旧臣,作为一个深受儒家忠君爱国、礼义廉耻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当儒家思想、理想人生与现实生存发生冲突时,当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他的内心极端矛盾和痛苦。
1、钱谦益面临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与抉择难题
钱谦益生活在明清易代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一个产生悲剧的时代。明朝在万历中后期已经显现出种种衰败之迹,天启朝则有阉党与东林党的激烈党争,东林党惨遭失败,魏客集团专权乱政,朝野一片黑暗。崇祯即位,着手清除阉党,大批起用东林党人,革除各项弊政,挽救明朝江山,然而内忧外患,为时已晚。
王朝变革,社会巨变,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僚贵族,都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而作为知识阶层的中国士人反应尤其激烈,他们或者奋起抗击,为明朝而战,为明朝殉身,获取忠孝节义的名声;或者投靠新主,苟且偷生;或者避身山林,寄情于山水。
1645年5月,清军兵临南京城下,以钱谦益为首的南明王朝臣民面临着是战还是降的生死抉择。当儒家传统道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牺牲个体的生命为代价时,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往往又会彷徨犹豫,从而形成道德与生命、灵与肉的对立冲突。当时的钱谦益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艰难而又无可逃避的人生抉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每次封建王朝改朝换代之际士大夫必须面对的人生难题。
2、钱谦益面临坚持气节与个人生存的矛盾冲突及其艰难抉择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忠孝节义”是士大夫的人生信仰和道德标准。孟子强调士大夫应该坚持节 *** ,即:“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映射到政治领域则是要求士大夫应对“一朝一姓”忠诚。
钱谦益出身于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在其幼儿时,祖母就向钱谦益灌输“忠孝节义”、立身扬名的儒家思想。父亲临终遗言,要他以“三不朽”自励,即“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钱谦益作为明朝的重臣,又是文坛享有盛名的领袖,理应坚持气节,成为道德的楷模。可惜他看更重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愿殉节,虽然也曾恐惧于世人的指责和唾骂,但强烈的求生欲望,最终还是驱使他选择了降清。
清朝史惇《恸余杂记》载:“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辫而入矣。”
以钱谦益为首的明朝旧臣剃了头发,手捧明境图册和人民户口向豫王多铎行四拜礼,20余万军马解甲受降。然而一旦危险过去,生活获得暂时的安宁之后,他脑海里深烙的传统道德观念又会渐渐地浮现。面对周围 *** 的指责,面对亲朋好友 *** 殉国的壮烈之举,他的内心因背叛道德信仰而产生了沉重的负罪感,陷入极度的精神煎熬和难以自拔的痛苦中。
3、钱谦益面临理想人生与现实生存的矛盾冲突及其悔恨心理
明朝中后期,经济繁荣,政治腐败,这样的社会环境使生活于其中的士大夫在思想上表现出复杂性、两重性。他们在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道德标准上,接受的是传统的一套,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五光十色,他们的实际感受和想法则是另一套。
就钱谦益本人而言,他有着传统士大夫“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积极参与政治,热衷入阁为相,辅佐君主,共谋江山社稷。然而他并不会为此放弃现实的享乐生活。作为一位拥有两千多亩田产,数所店铺和一支出海从事番货贸易的船队而获利巨大的商人,钱谦益完全不像一些迂腐的士人,他很会享受生活,饮酒品茶,赏画题诗,游山玩水,尤其是他和年轻貌美、聪明多才的柳如是的婚姻浪漫、美满,所有这些,都令他难以割舍。
而对“降清”,钱谦益是带着对政治仕途的幻想的。他希望能够被委以重任,从而实现他在明朝没有实现的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但是清廷很快令他失望了,并没有重用他这个东林领袖、南明的礼部尚书。他仅仅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然而与此结果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钱谦益为之失去了传统封建社会士大夫道德意识中最为看重的“忠孝节义”,背上了叛臣奸佞的罪名,遭世人唾骂。
晚年的钱谦益一方面在诗文中抒发对明王朝覆灭的痛惜、悲苦之情,一方面又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秘密支持抗清活动,因而深陷囹圄。他奔波不停,以行动来为自己的失足、变节而忏悔,一方面是由于他对清廷的失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洗刷自己当年不能以身殉国而屈膝投降的罪责。
结语就钱谦益的一生来说,从他中进士,直到崇祯十七年明亡,在前后长达35年的时间里,他三起三落,全部任职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5年,谈不上什么政绩。但钱谦益始终为名位所诱惑,为名位而谋夺、争斗。他为了进入官场,费心劳力,可是命运一次次把他抛到政治圈外。事实说明,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虽有才华却缺乏心机,对于官场风云穷于应付。他作为一个文学家、诗人、史学家,比作为一个政治家要成功得多,尤其是他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97年2月出生2022年多少周岁?
出生在1997年的属牛人,2022年实岁25岁,虚岁26岁。此年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为丁丑牛年,天干丁五行当属火,地支丑五行当属土,故此年出生之人为火生土之相。
属牛之人大多做事态度积极,勤奋努力,忠厚老实,踏实踏实稳定,有强烈的进取心,求真务实,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受人所用,待人真实,富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勤俭持家,不足之处是稍微固执己见,缺乏通融爱,钻牛角尖,主观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