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女命运-吕端和吕蒙正是一个人吗

admin2023-02-27 16:17:3638

丁丑女命运,吕端和吕蒙正是一个人吗?

不是一个人。

吕端、吕蒙正都是北宋初年的重臣,都曾经官至过宰相,甚至在同一个时期都是宰相,不过是一正一副。虽然两人都姓吕,但两个人并没有血缘或者亲戚关系,甚至出身可谓天壤之别。

从年龄来看,吕端比吕蒙正早出生大约十年,去世也是早差不多十年,都是享年65左右。吕端、吕蒙正的出身是很不同的。前者是个官三代,祖父和父亲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官员,父亲官至兵部侍郎,所以吕端入朝为官是因为父亲的恩荫,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吕蒙正出身很贫困,有父母双亡的说法也有和母亲被赶出门的说法,三十三岁的时候考中状元才得以为官。

虽然如此,先官至宰相的反而是吕蒙正,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他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宰相,而吕端后来为相用了将近四十年。在吕蒙正为相的时候,宋太宗就想用重用吕端,任其为相,有人反对说他为人糊涂,而皇帝评价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之后不久,吕蒙正被罢免贬为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而吕端继任宰相,当时他已经六十岁。

丁丑女命运-吕端和吕蒙正是一个人吗

中国历史上四次大统一的 *** 隋元为何都是短命王朝?

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之中,往往重复着一种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的更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算不上什么特殊。但是在十余个统一的朝代之中,总有那么几个朝代对比来看,延续的时期要短得多。正常的王朝兴衰,都是以百年为基数计算的。

然而,秦、晋、隋、元这几个统一的王朝,不到百年的时间就结束了,甚至秦朝只有仅仅二十余年的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秦朝之因在于变法

《中国通史》中谈论到秦国的强盛,必然少不了一个人物——商鞅。商鞅的变法,算是秦国正式走向强国的关键。在商鞅之前,秦国的领地偏远,经济也不行,历代的君主都为了提高国力而不断努力,但是依然无法提高国力。可在商鞅出现了之后,秦就一跃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强国之一了。

商鞅的变法,首先在于他大胆任用了六国的人才,不再只局限于秦国本土之中。其次,破除了秦国的贵族制度,建立 *** 行赏的制度,使得秦朝的士兵们在战斗力上,简直是如虎添翼,比其他国家的士兵们都要强上不少。在变法之后,秦就在短短数十年之内,就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乱世,建立了 *** 个统一的王朝。

但是问题也正是出在这,变法在一地之内,那还是可以稳定实行的,但是要推广到整个中原的话,就需要更多的改进和考量。然而此时商鞅已死,秦始皇虽然建立了大一统的制度,却没有做好改进的准备。况且在秦始皇登基之后的短短时间内,就开始建长城,挖骊山,不让人民休息。在乱世之后又劳民,自然秦朝在短短数十年内,就走向了末路。

二、晋朝是因为没有抑制住豪强

而晋朝的终结,和豪门贵族脱不了关系。早在三国时期,豪强就已经出现了抬头的趋势。比如说《吴录》之中就说过,江东四大姓,顾陆朱张,都是当地有名的士族门阀。而这四大家在孙权的手下,更是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而蜀国因为诸葛亮,魏国因为曹 *** 唯才是举的政策,虽然士族强盛,可有才能的统治者还是能够掌控得住他们。

然而随着曹家的没落,司马家的崛起,豪强士族开始走向了巅峰。司马家本身在东汉末年,就是士族大家出身,在建立了晋朝之后,又怎么会亏待自己原来的那些“老朋友们”呢?所以晋朝时期,司马家对于地方豪强的抑制和打压,都是非常薄弱的。但是士族豪强最忠诚的对象,不是国家和朝廷,而是他们家族自己,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卫国呢?

三、隋朝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急功近利

而隋朝对比起以上的两个朝代,在灭亡的原因上和秦朝中后期差不多。杨坚在位期间,隋朝打下的经济基础到最后,都被杨广给挥霍完了。在隋炀帝期间,据《隋史》记载,隋炀帝先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名望,转移隋朝内部的矛盾,于是多次出征 *** ,最后落了个劳民又费财的下场。况且在此后,隋炀帝又为了船运,专门征集劳动力,让百姓吃力不讨好。

虽然大运河在此后的朝代中证明,的确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但是在当时的百姓们看来,这条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又排不上什么用场,反而要自己出钱出力,简直是浪费时间。所以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下,隋朝就算本来是个长命的朝代,最后也会落得个短寿的下场。

四、元朝的原因在于疆域太大,却没有一个继承人

元朝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他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据史料记载,元朝的疆域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更大的了。北至西伯利亚,西至莱茵河,要不是大海和寿命阻挡了成吉思汗的脚步,恐怕元朝的疆域还要更大吧?然而,疆域越大,治理的难度也越大;命令的传达越久,离中央越久的领地,就更容易出现自立和叛乱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统治疆域,成吉思汗也特地把儿子们分封到了疆域的各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们为了成为皇帝,自然也是不择手段的竞争。这就使得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之中,元朝就出现了十多个皇帝。朝令夕改,这对疆域的统治自然也起不到好作用,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吴录》《隋史》。

图片来源于 *** ,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明朝最惨皇帝是谁?

个人认为,明朝最惨的皇帝是朱元璋。

理由有如下几个:

1.穷苦出身,半生戎马都是苦。

不难理解,穷苦出身的朱元璋是苦的。

在战火连连的穷苦岁月中出生,儿时靠帮人放牛度日,基本生无宁日。17岁那年,一场瘟疫将他的父母长兄都夺去了。一下失去了所有依靠的朱元璋只能四处流浪,为了有口饭吃遁入空门。又因长相不佳,备受排挤。

后来,加入 *** 的农民军中,诸般生死大战后居然神奇的活了下来。再后来,侥幸成为郭子兴的乘龙快婿后,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并与陈友谅、张士诚、韩林儿等争天下,可谓步步惊心。

几番得失成败后,终于问鼎社稷。本以为可以享享清福,奈何前元留的摊子太烂,百废待举,几乎是要推倒重建,为此不得不费心费神。后又为治理天下,劳心劳神的斡旋于权臣与宗室之间,为作天下表率,放弃锦衣玉食,粗茶淡饭一生。不可谓不苦。

2.老年丧子,一生布局尽作废。

64岁时,寄以厚望的太子朱标突然染风寒去世,一手打下的江山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对朱元璋的打击是极大的。本以为马上可以退休逍遥一下的,不得不再次强撑着羸弱之躯,培养年幼的皇长孙朱允文。直到大寿将近,也没能将缺失的布局完善,以致于有后来的燕王之乱。

燕王夺嫡之后,显然是不认可这位一直不太看重自己的父亲的安排的。所以,安排了迁都北京的事宜,将老父亲留下的皇城与布局弃之不顾,完全另起炉灶。

老年家业得不到正统的继承,布局得不到子孙的认可,从这个层面讲,朱元璋不可谓不惨。

3.亲友皆失,孤独终老无所依。

为了给建文帝登基打下基础,从老年丧子之痛中尚未恢复过来的朱元璋开始对自己的亲友下手。

首先是将自己认为对长孙威胁较大的几个儿子分封到边关,然后开始大杀功臣。将几位手握重兵的几位开国功臣如常遇春等尽数屠戮,将权倾朝野的李善长,胡惟庸,刘基等一干文臣尽数除去。

丁丑女命运-吕端和吕蒙正是一个人吗

自古帝王皆寂寞,但如朱元璋这般,除尽身边亲信之人的几乎没有。他只能孤独终老,成天抱着龙尊望着青天长吁短叹,时不时还凄然泪下。所以,朱元璋是惨的。

4.死后不宁,同室 *** 戈无正统。

死后的朱元璋想必也是不得安宁的。先是允文迫不及待的对自己的叔叔下手,削爵撤蕃,开始同室 *** 戈。后来,燕王起兵夺嫡,允文不知所踪,传国玉玺也不见踪迹,大明江山顿时没有了正统的继承。

后来,朱棣登基拜谒孝陵,想必是有一番说辞的,用实际行动证明父亲的安排是可笑的,这不啻于狠狠的抽了朱元璋一记耳光。从这个层面讲,朱元璋也是惨的。

一生未享半点福,鳏寡孤独皆占去,正是这位开国皇帝的写照。所以,朱元璋才是明朝最惨的皇帝。

以上是来自五阿哥的独家点评,希望你能喜欢。

李渊曾扶持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

唐朝宣布杨侑是暴病而死,但真实情况应该是被李渊害死的。

公元617年5月,李渊趁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避祸于扬州,不在关中之际,在晋阳(山西太原)起兵。

起兵之后,李渊为了有别于其它义军,他就打出了“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旗号,以清昏君,扶保隋室的名义,率军杀向了长安。

当时隋炀帝远在扬州,关中群龙无首。并且中原的瓦岗军和王世充激战方酣,两方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渊就在没人跟他竞争的情况下,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杀进了长安城。

李渊进长安后, *** 时间拥立杨广之孙杨侑为皇帝(杨侑是杨广之孙,不是儿子),改年号为“义宁”。遥尊远在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其后,李渊胁迫杨侑下旨,让他赐予自己加九锡,在宫内行走等诸多特权,并且他还让杨侑以皇帝的名义确认李建成、李世民的兵权,彻底控制了关中和隋朝中枢。

做完这一切架空隋朝中枢的工作后,李渊不再出招。他决定等一等,看看隋炀帝会怎么反扑自己。

当时,李渊的控制的地盘并不大,仅关中和河东一隅之地。而隋朝仍有实力,杨广的麾下也有一些精锐,他并非不可以杀回去,夺回自己的皇位。

但是,杨广却心灰意冷,感觉大势已去,他不做任何反击工作,每日只是在扬州喝的昏昏欲睡,不管不问。

几个月后,情势愈演愈烈,杨广见天下已然大乱,就彻底心灰意冷,下旨南迁,打算迁都南京,割据江南。

按当时他的想法,天下他是夺不回来了,但他退居江南,做个偏安一隅的南朝皇帝还是可以的。

然而,由于杨广身边的禁卫军将士全部都是关中子弟,没去过江南,不像杨广对江南那么有感情。所以当杨广下令迁都南京,打算彻底避居江南时,禁卫军的积压已久的怒火就伴随着兵变,彻底爆发了。

禁卫军发动兵变后,一致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并在宇文化及的指示下,杀入皇宫将杨广绞死。

杨广死后,宇文化及仿效李渊,他也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杨浩(杨广的侄子),并利用杨浩跟李渊和杨侑打对台戏。声称杨侑就是傀儡,他要杀回长安,清君侧,废傀儡,扶保大隋基业千秋万载。

丁丑女命运-吕端和吕蒙正是一个人吗

然而,宇文化及杀掉杨广,不仅没有恶心到李渊,反而让李渊做梦都要笑醒了。

因为,李渊立杨侑为帝,本来就只是想让杨侑过渡一下。待他羽翼丰满,他自然会取杨侑而代之。而宇文化及的行为,无疑是如助推器一般的效果,让李渊篡位的时间大大缩短。并且李渊还有了篡位的借口。

什么借口呢?就是替隋炀帝报仇。

公元618年6月,李渊让人杨侑写了一封禅位诏书,并逼杨侑在禅位大典上亲自念出。

这份禅位诏书写的很有意思,大致归纳下来有三点中心思想:

*** 点是杨家造孽,我杨侑无脸面对大隋父老百姓,决定退位让贤;

第二点是杨广被奸臣宇文化及所杀,杨侑希望能人志士为爷爷报仇;

第三点是李渊是个英明神武的人,禅位给他能给爷爷杨广报仇雪恨;

很显然,这么有逻辑性的诏书,不可能是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杨侑写的,李渊弄了这么个禅位文书,目的就是既要让杨侑把位置让给他,还要标榜自己是为隋炀帝报仇,是合法皇帝。可以说是既抢了皇帝宝座,还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

李渊登基后,封杨侑为国公,并将其软禁在长安城内。当时,他是不敢杀杨侑的。毕竟宇文化及那个老贼还没死。

并且,几乎是同时,割据东都的王世充也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杨侗跟李渊打对台戏。李渊当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他不能动杨侑身上一根汗毛。

不过,宇文化及只会吹牛,不会实干。他率领禁卫军离开扬州后,还没走到河南,就被瓦岗军狠狠的揍了一顿,死伤惨重。

其后,跟随宇文化及的禁卫军将士纷纷开始逃离,十万大军瞬间跑掉了八万。

宇文化及望着仅存的两万残兵败将,他是心灰意冷。为了在临死前圆一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帝梦,他便毒杀了傀儡皇帝杨浩,僣皇帝位于魏县,国号许。

此后,宇文化及如亡命徒一般,以继位的魏县为根据地,向四面八方扩张。不过他的这些扩张都失败了。最后,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部击败,并被窦建德活捉,死在了窦建德的刀下。

宇文化及的下场,如同催命符一般,让杨侑活着的价值大打折扣。

此时,他生死不仅已不由他自己决定,能决定他命运的人,只是远在洛阳的杨侗。

为什么是杨侗呢?

因为从理论上说,杨广的直系子孙可以继承皇帝位的就他们两个。杨侑和杨侗分别被李渊和王世充控制,双方是敌对关系,他们谁先干掉皇帝,就会把自己陷入政治被动,因此李渊不仅不杀杨侑,还要格外的优待他。

但是,只要王世充主动杀掉了杨侗,而且杀的没有遮掩,那么李渊继续留下杨侑来显示自己宽容仁德的意义不大了。

然而,真的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公元619年5月,杨侗被急着要当皇帝的王世充毒杀。此举让杨侑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两个月后,杨侑暴病而亡。死的时间节点可谓是“合情合理”……

寒窑是谁写的?

《寒窑赋》是北宋大臣吕蒙正的作品。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

《寒窑赋》创作背景简介。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