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男命运-壬戌辛亥乙卯女命运
丁巳男命运,壬戌辛亥乙卯女命运?
【壬戌】:上等日柱,日德。阴阳差错,但恐夫妻不睦。坐下财生杀,杀生印,杀印相生,主大贵,或武贵,但丁壬化木逢燥土,往往变成小人或坏人。
壬戌
龙出苍海日,临冠带,支坐正财,偏官,正印,火库。
身坐火库水得福,西行东邀人间苦。
壮士难酬青云志,醉看少女漫歌舞。
子月,有疾。丑月,人贵显。申月,枭印,劫财,亲姻难全。酉月,印绶,文印齐来。寅月,合,滋生荣茂;卯月,伤名,异路乘凤。巳月,英豪透发,午月,贵显双亲。辰月,青龙飞跃。亥月,兰蕙不禄。
《壬 戌 冠 带》子丑空亡
★性格善良,生性宽宏,有 *** 自主的气魄,自主心强;事业多成,才能多具,名利可得。
★非常照顾六亲家人,常见搬迁事。
★行事阴阳颠倒,多有事成反败之虞;不好变好,好变不好。诸事多见在阴错阳差下,或完成、或结束。
★特别注意!一生须防官司讼事发生。
★男命:大都娶妻之后发达,有财运。
★女命:为男人金钱上多受劳苦,有助夫兴旺,十足能耐之人。此命可嫁良夫,先生财多,但夫性风流。特别注意!中年须防婚变,这是很强烈的寡妇运。
★女命:贤内助,有帮夫运。
壬戌 ①日德,心善、信神。 ②八字见戊(无己来混),福崇禄显。 ③忌戊戌。一帆风顺,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好。
壬戌日主的人命运分析
1、壬水坐支戌土,从五行十二宫位看,是临冠带位。从干支五行关系看,戌中戊土是壬水偏官,丁火是壬水正财,辛金是壬水正印。戌中,虽然有丁火尅辛金之弊,但也有戊土吸收丁火转生辛金之利。所以,壬戌日出生的人,可以说是财、官、印俱备。
2、因此,壬戌日出生的人,心地善良,思维活跃,思考问题深远,有先见之明和活跃的能力,善于社交,与众人均能和睦相处,虽然表面圆滑,内心却很固执。
3、壬戌日出生男性,少年时父运可能不好。自身也容易出现收支不平衡,有被人构陷,父子不和的征兆。从职业选择看,适宜从事演员、医药、技术,以及星命学的研究和营生。
4、壬戌日出生的女性,有生于名门之兆,本人诚信勤勉,能配良夫,子女贤良,自身也能荣达。
5、壬戌日出生的男性,容易娶到内心昭融的妻子,不爱出风头,温柔体贴。其性格脾气表现,足以让壬水日主怜爱有加。
6、壬戌日出生的女性,则容易和有一技之长,或者是从事武职的人结为夫妻。丈夫心地善良。品行端正。
7、壬戌日出生的人,无论男女,和属兔的人很容易建立亲密友谊。若真建立了这样的友谊,则属兔的人,往往会给壬戌日主带来良好的财运。
8、壬戌日出生的人,无论男女,和属虎、属 *** 人,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这些人在一起,会增强壬戌日主的经济思想,理财意识,同时也会增强壬戌日主追求物质享受的享乐意识和渴求。
9、壬戌日出生的人,无论男女,和属猴、属鸡的人也能建立友谊。这样的友谊,会增强壬戌日主的自信和处事能力。在这样的友谊圈子中,容易出现在思想和观念上对壬戌日主有影响之人。
10、壬戌日出生的人,在逢龙的大运、流年,容易有职、地之变。但是,无论怎样变迁,壬戌日出生的人,往往会住在附近有学校或者寺庙的地方。
11、壬戌日出生的人,在逢龙的大运、流年,按中医理论,是太阳寒气被引动,在生理上容易出现项强、头痛、身体痠痛、失眠怕冷,肺炎,感冒,皮肤病等。
壬戌日生:好行善事,四处不停,心劳尤多,衣食不缺,结交贵人,提拔事业,早年平,中年劳,晚年好。女人贤慧, *** 劳兴家。
壬戌日柱适合婚配的日柱
甲寅日、甲辰日、甲午日、乙丑日、乙卯日、乙巳日、乙未日、丙寅日、丙午日、丙辰日、丙戌日、丁丑日、丁巳日、丁未日、丁酉日、戊辰日、戊戌日、戊申日、己酉日、己未日、己亥日、庚子日、庚申日、辛亥日、辛酉日、壬子日、壬寅日、癸卯日、癸亥日。
日柱算命乃简单分析日干和日支与不同天干地支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结果,如需更精细的周易命理查询,可直接查阅易安居算命网的八字算命频道,可根据八字四柱的的构造详细分析出完整的命理情况。
壬戌日出生时辰的八字命运
壬戌日庚子时生,主人夭折。生在丑月而行金运或火运,生于辰月或未月入财官格,都是贵命。生在寅月或酉月,行西北运,命贵。生于申子辰月,行东南运,命主可做极品 *** 。忌己酉月、丁亥月、辛丑月,犯者凶死。
壬戌日辛丑时生,生月是辰,辰戌相冲,财官被冲开,所以命贵。生在丑月或戌月也吉。柱中如有乙或癸或卯,则是平常之命。
壬戌日壬寅时生,生在巳月,入偏官格,可进士及第,贵为朝官。若柱中子字纯一,主人官至三品。生于寅月或卯月,行北方水运,官至风宪。又有一说,六壬日遇壬寅时,叫做“太虚贵”,不能长久,盛极而祸生。
壬戌日癸卯时生,生于甲癸午酉年月,主人以文才致贵。生于申月,造命平常,若行金运或火运,则是贵命。
壬戌日甲辰时生,生于寅月或申酉月,行南方运,命主是皇帝的内外亲族。生于亥年卯月或未申、子辰、巳午年月,命主皆吉。
壬戌日乙巳时生,生于寅年寅月,入日德格局,命贵。生于辰戌丑未月也是贵命。秋日生者为印绶,夏月生者为财官格,都是好命。春天生者为伤官,冬天出生者日主健旺,这要看天干透出何字,根据透字情况也可做贵命看。
壬戌日丙午时生,生于寅月,寅午戌三合火局构成财局,弃命从财,主富。生于秋月,日主有依托,命贵。生于冬月也吉。
壬戌日丁未时生,属日德格,主人命贵,妻因此而受封,儿子也因门荫而当官,但中年时又损克妻子。生于亥子申月,命贵。生于巳午月,不贵也富。生于辰月,夭亡,但辰月见壬水是月德吉星,所以命贵。
壬戌日戊申时生,一生多灾难。若是柱中酉字纯一,主人巨富。若月令不通旺气,行运引至煞旺之乡,命不吉,如有甲木制煞,造命则吉。柱中戊己土盛,主人患眼疾,是普通的命。
壬戌日己酉时生,生于亥月或寅月、子月,行财运或官运,是特别显贵的好命。柱中亥字纯一,主人以文致贵。
壬戌日庚戌时生,对妻子不利,或主人被妻妾所害,成败无常。柱中地支纯戌,命贵。生于寅丑月,命主任武职。生于申月,日主壬水长生又为学堂之星,命主读书修文者多贵。生于亥月,日主建禄,天干透出财官者,生于卯月,卯中乙木为伤官,天干透出财星者,都是贵命。生于戌丑未月,杂气财官,丑戌相刑,命吉。
壬戌日辛亥时生,年轻时即可富贵。生于亥申巳午戌年月,贵至一二品 *** 。柱中戌子纯一,行水火运,是做 *** 的贵命。
三国美女甄宓被曹丕赐死后?
当一个男人彻底不爱一个女人了,她不但不值得爱了,还变得“面目可憎”,而她的“责怪”对他来说,不但不值得理会了,还是千错万错,甚至不得好死。
甄宓(fu)是魏文帝曹丕的夫人,她出身在一个祖上曾做到宰相之位,家境十分殷实。她因文采出众,美若天仙,贤良淑德,而名声远播,汉末人称,“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她曾被聘娶为袁绍的儿媳,后来曹 *** 战胜了袁绍,带着儿子曹丕攻下袁绍大本营邺城时,曹丕一眼就被美丽的甄氏吸引,顿时垂延三尺,欲罢不能。于是,23三岁的甄宓被曹丕掳了去,成为18岁曹丕的夫人。
那个时候,曹丕是真心喜欢甄宓,爱她的美貌无双,爱她的才情四溢,爱她的贤淑温柔。甄宓嫁给曹丕之后,将曹家的家事打理的井井有条,和婆婆的关系也情同母女,常常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婆婆生病,甄宓比谁都着急,不顾外面兵荒马乱也要前往探望,直到婆婆亲笔写信来报平安,她才放心。
此外,甄宓对自己的婆婆也非常信任,那一年,曹 *** 出兵 *** ,婆婆卞氏随行,甄家老小都一同跟随,甄氏不幸染了疾病,只能独留。她毫无顾虑地将自己的儿女交给婆婆带走。在养病的这一年里,甄氏非常放心,她相信婆婆能给她的女子 *** 的教育,于是安心调理身体。等婆婆回来的时候,看到甄氏精气神比以前更好了,也得知和感受到了甄氏对自己的百分百地信任。于是婆媳的关系比以往更加亲厚了。
另一方面,曹丕和甄宓的夫妻感情也非常好,甄宓识大体,大度宽容,多次劝曹丕广纳姬妾。曹丕发自内心地对这位既美又贤的妻子越来越喜欢和宠爱。加上甄氏为他生下了一儿一女,长子曹叡和长女东乡公主。曹丕几乎把对其他女人的感情都集中到了甄氏身上。
自己集美丽、才华和贤淑于一身,孝顺公婆,信任丈夫,如此完美的妻子,又怎么会落到一个被丈夫赐死,并在下葬时头发遮面,口中塞糠的下场呢?曹丕到底为何对这位曾经的挚爱由爱转淡,甚至恨之入骨呢?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1、疏忽和曹丕的感情维系,选择和丈夫两地分居,并默许丈夫身边有其他更多的女人,造成曹丕的冷落无情。曹丕当上皇帝之后,在河南洛阳建都。眼看苦尽甘来,可以问鼎后位,甄宓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没有搬到洛阳和曹丕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坚持住在河北邺城。而分离的时间越长,甄宓在曹丕心目中的魅力就越淡。对于和曹丕的夫妻之情,甄宓显然有些过于自信乐观了。那个时代,夫唱妇随本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对于甄宓的坚持不相伴,曹丕心中多少也会有不满。
而她可能不了解的是,曹丕本身就是个不长情的主,喜欢进取朝前看,也不懂得留恋。甄宓又公然接受曹丕纳妾,给了其他美女争宠的机会。没有了甄宓,曹丕的身边也不乏各色美妃妾侍讨他欢心,时间一长,逐渐不再年轻的甄氏在曹丕心中也就更没有太多分量了。
2、曹丕对政治的兴趣大过甄宓,更宠爱对他进一步夺权有所帮助的人,比如郭氏。甄氏虽然才色俱佳,能将曹丕后院打理得很好,但是她无法为曹丕在政治上的功成名就做出贡献,而曹丕身边的郭氏却可以。
郭氏名叫郭照,她出身卑微,刚进曹府时就是一个低等下人,但郭氏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女人,常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总有些出色的点子连曹丕都想不到,曹丕渐渐就对这位足智多谋、屡出奇计的郭照心生喜爱之情。
在争夺曹 *** 继承人这件事上,曹丕之所以能胜出,也是因为郭照在一旁为他谋划。曹丕得到传位,手中掌握曹家大权,且进一步夺得汉室天下,郭照功不可没,她在曹丕心中的位置更加稳固了。
这期间,整整两年的时间,都是郭照陪在曹丕的身边,她与曹丕心心相印,志同道合。而这两年,曹丕连甄宓的面都没见过。一个是日夜相伴,能为自己打拼江山解忧的女子,一个是两年不见,只负责貌美如花的“ *** 主妇”。谁在心中的价值更高,也不言而喻了。
3、曹丕不念旧情,对旧爱失去新鲜感。喜新厌旧,甚至心生厌恶。都说女人最悲哀的事,就“色衰而爱迟”。分居两年,曹丕身边美女如云,又有郭照这样事业上的“贤内助”,于是他对甄宓渐渐冷淡,彻底变了心。
曹丕对甄宓的冷淡,是来自骨子里的。有人说,“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曹丕在18岁的时候遇见貌美的甄宓,瞬间爱上,自然是爱上“美貌”的成分比较多。毕竟,那时的曹丕还年轻,冲动热血,美丽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成熟,以及政治野心的膨胀,曹丕心中的欲望哪里仅仅是美貌和才情能够填充的,他有了更多的诉求,看事情的标准也不一样了,他于是更喜欢像郭照这样志同道合的女子。
他的身边也不乏各色美人,审美疲劳了,对美女的兴趣值也下降。或许,如果甄宓一直陪伴左右,她的贤惠与体贴可以让她和曹丕之间恩爱如常,但她却不但错过了这两年,还让一个姓郭的出身卑微的女子有了可乘之机。
更加让曹丕对甄宓失去兴趣的,还有她的美貌渐渐减值。原本就比曹丕大五岁的她,此时已经开始年老色衰。郭照虽比不上她的美貌,但也可以胜在年轻活力。
当一个男人不爱一个女人时,这个女人做什么都可能是错。色衰是错,反抗是错,哭是错,笑是错,甚至连呼吸都是错。
于是,这就为后来甄宓作《塘上行》怨曲,造成曹丕的赐死,埋下伏笔。
4、后世传言:曹植和甄宓之间的“绯闻”,让曹丕内心积累怨恨。曾经,由于曹植写了一篇《感甄赋》,里面提到了宓妃,让人联想到甄宓。且这篇赋又写得很像曹植和甄宓同病相怜的境地:美丽的人不能率性而为,只能接受外界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设定。这篇《感甄赋》很快让后人浮想联翩。
后来的传言越来越多,编织出了曹植和甄宓的感情经历,有人相信曹植曾经也对“嫂子”一见钟情,无奈哥哥曹丕抢在了前面提亲。然而两人的情丝一直未断,这让曹丕很不满,感情的矛盾也上升到了政治斗争,让两兄弟成了死对头。这也可以解释曹丕为什么丝毫不念夫妻之情,登基第二年就处死甄宓,对曹植也丝毫不念手足之情,百般刁难。
这传言虽然没有太多证据,但是作为历史中的传闻,也可以给后人提供一种思考角度。
5、郭照的挑拨离间,让曹丕对甄宓所作的《塘上行》产生误解,甄宓因此被赐毒酒,不得善终甄宓因埋怨曹丕的变心和冷漠,以及迟迟不立自己为后,而感到处境恶劣,于是写下《塘上行》。原本想唤回丈夫的心,让他多怀念一些曾经美好的夫妻之情,结果却遭到别有用心之人的恶意解读,这个人就是郭照。
郭照在中间挑拨离间,让曹丕对这封信读出了截然相反的味道。他从中没有读到一丝“情”,品出的全都是“怨”,而且这些怨的矛头直指曹丕。曹丕原本就对甄宓没有了兴趣,而且在很多事情上对她不满意。
而这封“哀怨”满怀的“吐槽信”,就像是给了曹丕一把利刃,让他厌恶之极,让他斩断了全部情丝。
于是,曹丕勃然大怒失去理智,赐了毒酒给甄宓。甄宓毙命。
6、甄宓下葬时被发遮面,被糠塞口。是曹丕的一种怨恨,也是一种心虚,害怕她去阴曹地府继续控诉。曹丕之所以怨恨甄宓到极点,希望她不得好死,无非是因为一种男人不 *** 时的“无赖”,在曹丕的眼中,一个女人,我不宠爱你了就是你的错,你不找找自己的原因,还敢指责我?还敢申诉自己的愁苦?难不成还是我委屈了你?你竟敢写信吐槽我?你好大胆敢挑我的不是。我堂堂君子,怎么会无情?怎么会无理?怎么会没有权力选择爱谁不爱谁?
他就好比如今的一些男人,明明自己出轨了,还把责任全部推到女人身上。
反正,千错万错,都是女人的错。
批头散发,这是一个“不得好死”的羞辱;米糠塞口,让她去阴间见了阎王,也无法诉说 对曹丕的怨恨。想必曹丕也是心虚的,只不过不爱了,只不过嫌恶了,就寻个理由处死了原本美丽贤淑的甄氏,于情于理,他难辞其咎啊。
他也害怕,害怕她到了阴间,说出一切冤屈,让他遭到报应。而这就恰恰说明了一点,他也承认她的冤屈,他不是没有读出那封《塘上行》中的情义,而是,无法面对被他深爱过又辜负过的女子。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只活了二十四年,可是,他的经历却是非常曲折而丰富的,是清朝皇帝中很有故事的一位帝王。
福临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的 *** 位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他的亲生母亲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福临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在盛京(沈阳)笃恭殿即位,称年号为顺治。
顺治皇帝(剧照)
福临是幸运的,他本来没有继位的资格,但在皇太极驾崩后,却因为满清皇族中两派力量的争斗而侥幸得以继位。当时,在继位争斗中,一派是以福临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实力派,另一派是以皇太极的长子、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为代表的先皇嫡系派, *** 激烈,难分胜负,为了避免清朝皇室内耗,最终,六岁的福临被推为继位皇帝,多尔衮为摄政王。
福临又是不幸的,他的婚姻使他很不满意,对别人硬是让他聘娶的皇后非常反感,而他所钟情的妃子却很快死了。福临的 *** 位皇后是他生母的娘家侄女、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福临的这位皇后是由多尔衮为他选定和安排迎娶的,他对她一直很厌烦,因而,不久,福临便将其废去皇后位,降为侧妃;福临的第二位皇后虽然温柔贤惠,地位也很高贵,她是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但是,福临对她根本一点爱意也没有,一直不喜欢她,要不是因为有孝庄皇后庇护,加上这第二位皇后很能委屈圆通,恐怕也会被福临废了。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福临所宠爱、钟情的是董鄂妃,他对董鄂妃一见钟情。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天资聪慧,好读史书,她年少时即受到江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染,风韵温柔、娴静优美,善解人意,悟性极高,很得福临的宠爱,只可惜,他年仅22岁便香消玉殒了。此前,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非常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专门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福临对董鄂妃如此重视,足见他对董氏的无比钟爱,而董鄂妃的早逝,给福临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是福临后来走向信佛之路的重要原因。
董鄂妃画像
福临自幼在孝庄皇后的培养下,加上因有满人的尚武精神的影响,他有一种好胜性格和桀骜不逊的心态。因而,他虽冲龄嗣统,掌控不了朝权,朝中有多尔衮、豪格等把持朝政;后宫,有 *** 孝庄皇后的督促和教育,但他有一种反抗心理,对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等一直有逆反心理。他颇有主见,敢作敢为,经常顺着自己的爱好做事,是一位不愿听权臣摆布的年轻皇帝。
福临的这种好胜、执着和傲气是他后来坚持礼佛、信佛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外出狩猎的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突然逝世,这使得顺治帝福临得到了提前亲政的机会。福临亲政后,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他逐渐控制了朝局,并不久即能乾纲独断,他虽然亲政时才十四岁,但却干了不少大事。
顺治皇帝画像
亲政时的福临,很想有一番大作为,而且,他在皇位上也干得不错。多尔衮的病逝使顺治帝摆脱了被压制的地位,他再也不想当傀儡皇帝了。而他亲政不久所干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对多尔衮进行清算。他不惧朝臣的反对,削除多尔衮的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并籍没其家财,对他的这位原来的“皇父摄政王”进行大肆报复。而此举大大加强了福临掌控朝权的气势,对他往后的施政措施带来了重要影响。
为了强化皇权 *** ,顺治帝还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并采取措施,停止了满清贵族的圈地行为。此外,他还放宽“逃人法”,他试图通过对一系列政治措施的改革来缓和满汉的 *** 。他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想采取更多 *** 的管理方式来治理朝政,但是,当时满清贵族刚刚入关,他们对 *** 的警惕心态和防备措施非常强,顺治帝身边尚缺乏能赞同吸取 *** 管理方式的重臣,因而,福临的管理革新并不顺利,这让他感到很苦恼。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顺治帝着力改变朝中的政治结构,通过改变人事来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一个月后,他取消了诸王、贝勒、贝子管理六部事务的权力; 四月,顺治帝采纳了礼部的建议,规定皇帝一月三朝,而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经筵,并设置宗人府官员。他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新礼制,将治政活动纳入了礼制之中,强化统治秩序,这实际上是将治政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他还为满人的每旗设置宗学,让未受封的宗室之子十岁以上均可入学,以加强对满族子弟进行包括汉文化科目在内的新教育。
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顺治帝下令对仅有满臣奏事的上奏程序进行改革,规定此后凡章奏,令满汉侍郎、卿以上官员会同奏进,这是清王朝重用汉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顺治帝因其年轻时受汉文化的影响,他当亲政后,很重视对历史上汉族皇帝的治政经验进行探研,他在汉臣的指引下,认真阅读《资治通鉴》,他曾向朝中大臣询问,要求从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皇帝中选出最杰出的帝王,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对福临说唐太宗更优,而福临却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很出色,他的各种立法能利于后世。其实,福临是以此来表明,入住中原的清廷,将延循明朝制度和管理措施。福临的这一主张非常重要,大大有助于化解汉臣与满臣、 *** 与入关后的满人的矛盾关系,而且,使清王朝能具有承继”法统“的合理理由。
此外,顺治帝还赐太常卿汤若望号为“通玄教师”,接受汤若望的一些积极建议,并开阔了眼界。此后,虽遇陈名夏案发生,陈被指责为汉臣“南党“首领,勾结朋党,擅权乱政,因而有二十八名汉官遭到训斥,但是,顺治帝并没有以此来限制汉臣,他随后即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每院各二人。同时,他设立十三衙门,并下旨严禁宦官干政,规定所设 *** 品级不得超过四品。还有,顺治帝还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笼络汉臣,拉近与汉臣的距离,比如,他令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
为了稳定后宫,顺治帝废除之前多尔衮为他迎娶的皇后为静妃,不久,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顺治帝下旨修《顺治大训》,并且编纂《资政要览》;四月,顺治帝又下诏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还大力提倡忠孝节义,比汉臣提倡得还要卖力。其实,他这都是为了加强满清皇权的统治意识,以皇权 *** 和忠孝节义理念来教化满汉大臣。六月,顺治帝将宫禁命名为紫禁城,将后山命名为景山,将西苑南台命名为瀛台,并命内十三衙门立起铁牌,严禁内监干政。这一系列的命名、立牌,是想从规划的建筑文化上来加强统治秩序。
清军入关以后,不久就进入北京,而满清统治集团目睹明王朝的灭亡,顺治帝作为 *** 位进入北京的皇城,他对明朝灭亡的教训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清朝重蹈其覆辙。
首先,福临十分重视整肃吏治,他对官吏队伍推行甄别之法,重视擢优汰劣。其一,他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对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及时报奏,而对不能称职的要立即参劾。其二,为了选拔好知府人选,福临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三品以上官员,及在外督抚,各推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各一人,并要求其备上履历事迹具奏,令吏部再加察议,以奏请定夺,将所选中人才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其三,福临严格加强对官员的督控,绝不允许朝中官员结党结社,更不许 *** 干预朝政,他通过严禁官员私交、私宴来杜绝朋党的形成,想以此来根除朋党之患。
其次,福临通过一系列革新措施,努力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针对明末战乱所余留下来的地荒丁逃、税赋难收的状况,为了改变福临亲政时各直省钱粮缺额达四百余万两的赋亏状况,他积极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采取了一些措施,着力鼓励垦荒。比如,他采纳了大学士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推行屯田垦荒;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励富人垦荒;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其中,“劝惩则例”的作用很大,则例中规定:督抚按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对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规定了垦荒的具体奖励办法;而且,如果开垦不实或者开过复荒者,无论新旧官员,一律应被治罪。
可是,后来福临却倾心于僧禅,成了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内心深处信仰佛学的皇帝。福临亲政初期,他认识了 *** 教 *** 会教士汤若望,福临亲政后,汤若望因为与福临谈得很投缘,屡次被提升,分别被封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并赐名“通玄教师”,提为通政使等,并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被诰封为光禄大夫,秩为正一品。而孝庄文皇后对福临提拔汤若望很支持,她对汤若望也很尊重,甚至称他为义父,而福临因此而曾称孝庄皇后为“玛法”(慈爱的女神)。福临与汤若望的密切交往,显然对福临信仰宗教有一定的影响。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僧人,并很快成为佛教信徒。这一年深秋,福临在 *** 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性聪禅师憨璞,福临与憨璞交谈默契,很是投缘,这使他对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久,福临在南苑万善殿召见了憨璞,之后,他还多次召见憨璞,请憨璞介绍佛教界有名望、修养高的僧人。
玉林琇画像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特意派遣使臣,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婉拒召见,但使臣不答应。次年二月,玉林琇只好入京觐见福临。福临一见玉林琇,十分高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之礼款待玉林琇,福临谦虚地自称弟子。此时,福临请求玉林琇为他起个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认为不便为福临起法名。但是,福临一再要求,并请求以一些“丑”的字眼来为他起法名,玉林琇只好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起法名为“行痴”。至四月,玉林琇请求回湖州报恩寺,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回去,并令官员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到京师。
此外,福临还封憨璞为明觉禅师,憨璞向福临推荐了浙江宁波天童寺的名僧木陈道忞,福临召其进京。不久,对福临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和尚进京了,这位和尚就是玉林琇的徒弟茆溪行森。福临在万善殿接见茆溪行森,他向其请问佛法,茆溪行森的解答使福临连连赞许。
茆溪行森画像
福临开始信佛,而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福临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后宫的混乱,钟爱的妃子突然去世,加上朝局纷争让他厌烦,满族大臣对他重用汉臣不满等,给他带来的压力、烦闷,这使他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只有潜心修佛才能让他有所解脱,渐渐地,他感到寄托于佛法才是宁静的,于是,逐渐加强了他出家的念头。
顺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至十月之交,即在董鄂妃去世的近两个月之后,福临决心出家,他请茆溪行森禅师为他剃度,福临成了“光头天子”。
同年十月十五日,茆溪行森的师父玉林琇禅师奉诏到京,据说是孝庄太后和朝中老臣令人召其入京的。玉林琇得知他的徒弟茆溪行森已为皇帝剃发,知道惹了大祸了,他比他的徒弟想得更远,感到为皇帝剃发,这不但将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且还有可能为佛教界带来灾祸。
玉林琇禅师非常愤怒,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采取极端措施了,他下令属下僧人堆积柴火,欲将茆溪行森焚死。放火前,玉林琇劝福临说:“若以尘世之 *** ,皇上应永久坐于皇位之上,上可安 *** 之心,下可使万民安居乐业;若是以出世之 *** ,皇上也该永久为君王,对外可保持佛法信徒,对内可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之处。”(《顺治的贵妃和 *** *** 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引用日期2015-01-25])当然,福临是不会让茆溪行森被烧死的,同时,福临也觉得玉林琇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便接受了玉林琇的劝谏,答应蓄发但是,暂时不出家。之后,茆溪行森被他师父带回南方,福临继续当皇帝。可是,福临虽然蓄发而不出家,但他的心早已“出家”了,福临对笃信佛法的执念一直没有改变。
福临(剧照)
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关于顺治帝去世,清官方史书《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皇帝驾崩是一件天大的事,官方如此简略的记载,易于引起猜疑。
于是,关于顺治帝是怎样死的,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一种猜测是,因董鄂妃年轻轻地突然病死,钟爱董鄂妃的顺治帝伤心过度,郁闷忧虑,寝食难安,体弱染病,在董妃去世不到半年,福临便随他的爱妃而去了。
另一种猜测是,顺治帝历来很固执,他厌烦纷乱朝局,思念董妃,心无法安定,只有崇信佛法,才能心安,于是,执意出家去了,而孝庄皇太后无法将他拉回来,为掩人耳目,便对外称顺治帝病死,以此来掩盖皇室的丑闻。后来,出家的福临如何,便不得而知了。
有人还为这一说法找到了证据,比如,康熙《起居注》中有记载,康熙即位不久,孝庄皇太后多次带玄烨去五台山礼佛,以此推测,玄烨大概是悄悄去见他的父亲福临;再如,另一证据是,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太后西逃时经过山西,当地官员从五台山借了一些餐具,而这些餐具很像是紫禁城里皇家用的餐具,因此而怀疑福临就在五台山修佛。顺治帝与董鄂妃(剧照)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郑成功与清军在厦门牛家村发生了战争,郑成功看到对面有异物闪闪发光,于是,便命令士兵将大炮对准亮光发射,而那删发亮光的正是顺治帝头上的夜明珠,因而,顺治帝被炮火炸死在牛家村。不过,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只是痛恨清军平台杀了郑成功后代,一些恨清者编出来表达反清情绪的。此外,还有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即认为顺治帝是因为染上了天花而死的。这一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其一,替顺治帝起草诏书的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在顺治帝临终前一直在他身边,而《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突然病倒,病情日益加重。初五日,顺治将他(王熙)招到养心殿,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依顺治帝之意,王熙撰写了诏书,一天一夜,三次修改,三蒙钦定。其二,传教士汤若望也有类似的记载,据《汤若望传》,有过对顺治帝染上天花的记载:“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其三,还有人认为,玄烨被选中继位皇帝是因为他已染过天花并已痊愈,有抵抗力,不再怕天花了,由此来推断,顺治帝一定是染上天花而死的。顺治驾崩前有八位皇子,长子夭折,二子九岁,三子玄烨八岁,其他皇子尚年幼,依理,当是皇二子即位,可却选中了玄烨,因为玄烨有对天花的抵抗力。当然,这种推论逻辑不太严密,只是一种猜测。但是,对于顺治帝染上天花有史 *** 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外,董鄂妃的早逝使福临十分伤心,这也是事实,所以,顺治帝的去世,与染上天花病有关,也与董鄂妃的去世而伤心过度有关,他是病死的。顺治帝去世时的大致过程应该这样的: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内官吴良辅因以权谋私、交结外官、纳贿作弊等,被大臣上奏该处死,而福临安担心株连太多,同时也同情吴良辅,便安排他出家为僧。当天,福临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回来时,福临染上了天花,便发起了高烧。他预感病体沉重,很难再支持。初六,他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在病榻上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于初七日撰拟诏书,曾三次将拟稿上呈福临预览,皇帝亲自批改,那天晚上,顺治帝去世,终年24岁。
福临晏驾之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捧着皇帝遗诏去奏知孝庄皇太后,孝庄太后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人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根据遗诏,扶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为辅政大臣。
“罪己诏”顺治帝的遗诏实际上是一篇“罪己诏”,在诏书中,他为自己列了十四条罪过,如“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等,其实,所谓的“罪己”,说的却是他在位是做得 *** 最正确的事,是政绩的亮点。只是,从满臣皇室贵族的角度看,或许是不乐意接受的。因而,有人怀疑,顺治帝的这一篇“罪己诏”, 并非是福临的本意,也不一定是福临清醒时看过的。遗诏先奏知皇太后,而后才公布,而起草遗诏的王熙、麻勒吉,却一直守口如瓶。这或许是孝庄太后的一种策略,她为了保证她的皇孙爱新觉罗·玄烨能顺利即位,便授意为福临起草此遗诏,她利用责备她儿子来保证她孙子成功即皇帝位。顺治帝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重用汉臣的措施,这让满清皇室贵族很不满,而孝庄太后为了玄烨继位,需要当时的满族权臣的支持。
福临崩后,梓宫放在了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茆溪行森执行火化仪式,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福临的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乾隆元年(1736年),尊谥加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李尚英于《清代皇帝传略》中评价说:“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 *** 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 *** 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 *** 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请各位易友评论一下这个八字?
二巳冲亥不病也灾,婚姻宫实在不稳,二婚之命!大运逆行,少年辰运家境尚可,交寅卯大运身弱遇食伤,泄体太过,交丑运巳酉丑三合金局,印星得地,但妻根被破,离婚一定,运入亥子日主得助,可发财,收入增多,步入人生佳境!因为印在时注所以晚年能得儿女之济,属于先苦后甜的命运
寻找有缘的好心大师?
戌藏辛金,其实还很旺(金秋),丑藏辛金,庚金以戌丑藏金为根。癸水根在丑藏水,得金生。癸水有根有印,怎么能从呢?
只有壬水透干根强时,才能用戊土,本八字壬水无根,不喜戊透,好在有庚透,能官印相生。
戌午半合火,丑午相害,戌丑藏金均受损,这是八字变差的主要原因。
但丑戌藏金不会完全受损,官印相生,这种八字是一定会考上学的,就怕时辰有误(不是真太阳时),如果是丁巳时,庚金受损,很难考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