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命运-同样都是背水一战

admin2023-03-02 08:22:2720

丁未命运,同样都是背水一战?

我来回答,我是瓦窑堡的碳。

马谡为什么会败,是因为他只是个参军,而不是将军。

听我给您细细道来:

从此时的三国的形势图我们可以看出,陇西这个地方是曹魏力量比较薄弱的一个关节部位,蜀汉如果进取陇西的话有这样几个好处:

1、陇西山川险峻,利于蜀军步兵作战,而曹魏骑兵集群无法施展;

2、取得陇西的数十万对蜀汉最为关键的人口;

3、可以进一步进取河西走廊以及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可以极大地改善蜀汉的财政;

4、获得陇西甚至羌胡的优良兵源(陇右地区直到明代都一直是更优良的兵源地),以及组建骑兵的产马地;

5、得到向东进取关中的后勤基地(而之后的几次北伐,蜀军由于不能取得陇右,直能由汉中直趋关中,粮草需要从汉中翻山越岭的转运,十分艰难,对蜀汉贫弱的人力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几乎每次都是因粮尽而退)。

丁未命运-同样都是背水一战

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蜀军偏师由赵云邓芝率领,出斜谷牵制魏军,事实上曹 *** 力也确实被牵制住了。

蜀军主力由汉中经陇南出祁山,这个时候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

但实际战役进程中并没有这么简单,最严重的一个是,诸葛亮还没有真正做到封锁陇山。祁山还有魏国在陇西的边防军。因为蜀军现在只是包围了祁山,并没有真正把祁山打下来,包括西边的陇西郡也没有投降。诸葛亮如果越过些魏军向陇山开进,这些残留的魏军一旦截断蜀军的后勤补给线,在后方 *** 扰蜀军,诸葛亮就成了肉夹馍里的嫩猪肉了。

因此,诸葛亮派出马谡偏师,目的就是击败张郃这支军队,把张郃挡在陇西之外,为蜀军完全控制三郡争取时间。

那么在哪里阻击呢?在街亭。

因为街亭的北边是六盘山,南边是陇山,街亭正好处于两座山脉中间的地方,是南北几百里之内,从东到西的唯一可供通行的孔道,可以说是一个要害的关口。

此时,街亭不仅仅是陇山地区东西交通的命门,更成为蜀汉、曹魏两国国运的命门。一切都要看街亭被谁抢到——街亭归蜀汉,则整个凉州姓刘,进而长安唾手可得;街亭归曹魏,源源不断的曹魏本土援军从街亭开进陇山以西,诸葛亮对于凉州的计划,就凉凉了。

然而,对于诸葛亮而言,最要命的是,诸葛亮的主力不可能开进到街亭,唯一的办法就是,派遣一部分蜀军占住这个口子。

这个街亭阻击战的任务,就交到了马谡的头上。

但是,仅仅一天前线就传来战报,马谡被彻底击溃了。

按照《三国志张郃传》说是:诸葛亮出祁山。加(张)合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认为: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

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对诸葛亮的军事计划做了改动。但是,诸葛亮自己远在西南方向的祁山,对于远在东北的街亭的信息不可能掌握的面面俱到,即使诸葛亮有安排,肯定也不会细节到能指挥整个战斗。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1、马谡带领的军队只是蜀军的一部分,蜀军的主力还被拖在祁山,根本到不了街亭,而魏军则是主力来援救。就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很明显魏军是占据优势的。

2、马谡军在到达街亭之初,就防御阵地在哪里设置,军队高层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马谡要求把军队驻扎在在山上,而众多将领主张把军队驻扎在山下的水边。产生了这么多如此多的争吵(多到能在好几人的传记里看到相关信息),说明马谡根本指挥不动这些将领,这些将领根本不信任这位初上战场的新人统帅。

3、魏军的主将是自从曹 *** 时代以来就身经百战,并且长期驻守陇山地区的张郃,在陇西打败马超的张合。张郃在街亭的出现,可以说,直接宣判了马谡在街亭的死刑。

总之,街亭之战是新人统帅马谡,带着一群相对羸弱且数量还不占优势的军队,在内部吵成一锅粥的恶劣条件下,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和魏国一个身经百战的名将交手。

所以说不管马谡个人能力有多高,马谡的失败在他到达街亭的那一刹那就几乎决定了。谢谢您的赏脸,如果不忙,赏个关注再走呗!

丁未命运-同样都是背水一战

为什么一心要恢复大清?

一提到张勋这个人,大家对他的印象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人愚忠。清朝都灭亡那么久了,他还不肯剪辫子,甚至还带着五千辫子军进京,玩了场复辟闹剧。

要知道,在张勋前面,权势滔天且手下有数十万北洋军的袁世凯,复辟都没能成功。张勋难道穿越到现代从梁静茹身上获得了“勇气”,又穿回去,逆天下之大不违复辟?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过头来谈一下张勋,他作为一名 *** ,为什么始终对清朝忠心耿耿?

一、

张勋复辟是有个前提条件的,而这个前提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跟袁世凯当年称帝是有相同点:

那就是,国家当时的情况确实是乱七八糟,整天开会,又整天争吵,咋咋呼呼,叽叽歪歪,到头来一件事也谈不成。

以前的集权制,最终一个人拍板就行了,现在是谁都想拍板,又谁也拍得不算,所以每次开会都像是打架,一片乌烟瘴气。

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好歹有北洋军坐镇,在国内还找不出第二个比他威望高的人,说话还有点分量。等到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本身众人给他的定位就是“窝囊”、“傀儡”、“无能”。他接任大总统,也是其他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无兵权也就无话语权,这句话不假。

黎元洪是总统,段祺瑞是国务 *** ,一开始这俩人还能勉强往一个壶里尿。可是一旦涉及到大的国家政策,分歧就出现了,比如对待一战的态度上:

其实一战刚刚爆发的时候,西方列强就开始拉拢中国了,袁世凯是想加入协约国的。甚至提出出兵五万,跟协约国一起进攻青岛,以便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彻底驱除德国在华利益。

但是日本人不愿意啊,他们的野心是取代德国,继续获取他们在华的利益。所以,他们自己出兵打败了德国占了青岛,后面就是跟袁世凯签“二十一条”了,这里不展开讨论。

再到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战交战双方都陷入了战争泥潭,段祺瑞开始极力促成对德宣战。

二、

至此,民国 *** 次黎元洪跟段祺瑞的“府院之争”正式进入 *** :

黎元洪不想参战,段祺瑞很想参战,当然,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考虑,肯定是参战有利于中国。

为了迫使黎元洪签字,段祺瑞还把自己手下的十几个督军都叫到了京城,组成“督军团”,给黎元洪施压,其实就类似于武力威胁了。

当然,黎元洪也并非软柿子,也有自己的手段,由于开会的时候段祺瑞就犯了众怒。再加上他向日本人借款的事被扒了出来,民情激愤,黎元洪索性罢免了段祺瑞的 *** 职务。

因为《临时约法》中有规定,总统是无权罢免 *** 职务的,所以段祺瑞当然不服啦,嚷嚷着要武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黎元洪自己引狼入室,邀请“督军团”的团长张勋进京调停。

于是,张勋率领着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开进了京城,随后赶跑了黎元洪,拉出了溥仪,玩了场复辟的闹剧。

1917年7月1日,天刚蒙蒙亮,北京城内到处都是跑动的辫子军,挨家挨户敲门:

“宣统皇帝重登大位,各家各户立刻在门外悬挂大清龙旗。”

这下子整个北京城都沸腾了,尤其那些遗老遗少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急忙翻箱底,把自己当年剪掉的辫子又戴了上去。

而紫禁城内,辫子军的统帅张勋,正跪在地下给坐在龙椅上的溥仪三跪九叩中,恭迎宣统帝重登大位……

三、

清朝灭亡后,确实有很多遗老遗少,但像张勋这种付诸于行动的,还真是独一份,那么他为什么对清朝这么忠诚?

张勋,是江西奉新人,他之所以对清朝忠心耿耿,究其原因还在于清廷对其有恩:

张勋这个人,打小命运就不好,早年父母就双亡了。他身体倒是挺强壮,就是种地不行,种啥啥不长,读书也不行,字认识他,他不认识字。

所以,这辈子他当不了农民,也无法通过正常科举走上仕途。好在这个人从军了,倒也走上了一条捷径,说好听点是他尚武,说难听点是这人打仗不要命。

最开始的时候,他跟随部队跟法国打仗,其中镇南关大捷有张勋的一份功劳。再后来他又大军北上,参加甲午对日作战,可惜这次即使他作战再怎么勇猛,还是败了,自己的部队都被打散了。

就这样,张勋被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收留了,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也就相当于营长的职务。袁世凯去山东的时候,张勋还一道跟着他 *** 过义和团,也算是一员虎将了。

张勋真正得到清廷的青睐,并让他死心塌地忠于清室,就在于庚子之变的后遗症。

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跑西安“狩猎”去了,但狩猎总不能一直狩下去,总得回京。于是回京过程中,张勋被袁世凯派去迎接太后和皇帝,负责直隶境内的护卫工作。

就这样,张勋获得了直接面对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机会,本人也机灵,鞍前马后地伺候,获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睐。

四、

人心啊,都是肉长成的,张勋掏心掏肺地对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自然也极力回报他:

据说,回京途中,某一天天降大雪,可谓是天寒地冻,慈禧太后半夜起来 *** 。推门一看,门口堆着一个雪人,再一看,原来是张勋,这一下子感动得不得了,回了京城就给张勋升官了。

就这样,张勋成了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并且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扈从。要知道这个差事,向来只有满人能担任,张勋能获得这个职务,足可见慈禧太后对他的信赖。

后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去世,别的大臣也就哭哭做做样子,而张勋是两次都哭到 *** ,足可见其对清室的忠诚。

等到了1910年,张勋被派到了南京,开始在南京任职,直到武昌 *** 爆发。此时张勋的手下有第九镇新军,面对各省纷纷 *** 的情况下,他是坚决地站在了清廷一边,拼了老命也要对抗革命军。

但是清朝大势已去,张勋孤军奋战,终于不敌,万般无奈之下,他逃到了徐州。从此之后,徐州就成了张勋的大本营,他的部队也仍然留有辫子,史称辫子军。

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张勋确实不敢怎么样,说话虽有一定分量,但还没到能影响其他人的程度。

但是袁世凯死了,京城各派又打成了一锅粥,张勋本就对共和不怎么感冒,现在更是觉得他们就是在瞎胡闹,还是重新让宣统帝复辟才是王道。

五、

在这种前提下,张勋在一些复辟派的支持下,开始了清室复辟的策划:

张勋也是北洋元老,袁世凯去世后,他也想到京城主政。所以,他在1916年9月份就在徐州召开了一次军事大会,召集了七省督军,成立七省督军同盟,后来又扩展到了十三省。

作为召集人,张勋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十三省督军盟主,又赶上黎元洪跟段祺瑞闹掰,张勋作为调停人的身份,顺利进京。

在进京之前,张勋召集督军们开会,商量进京后驱赶黎元洪,解散国会,可是干完这两件事后,又该咋办呢?

虽说张勋一直鼓动大家复辟,但这些督军们都没表态,毕竟这是逆时代潮流,前面袁世凯都失败了,张勋怎么可能成功?

其实到这时候,张勋就该及时刹车了,可惜,他还是着了段祺瑞的道儿。段祺瑞想到了一石二鸟之计,他命令派到徐州的徐树铮,联络各省督军,要答应张勋,支持复辟。等到张勋跑到京城赶走了黎元洪,自己再以“再造”共和的身份,驱赶张勋,至此达到重新掌权的目的。

段祺瑞的这个计谋,张勋或许看出来了,或许没看出来,总之他被黄金屎糊了眼,铁了心要复辟。张勋有一个手下,叫张文生,他更先猜到这可能是一个计谋。于是伙同张勋的一个夫人,也就是曹夫人下跪求张勋不要进京复辟。

但是,张勋准备了这么久,好不容易逮到了这个机会,而且当初开会的时候,他还留了一个心眼儿,让十三省督军都在一块黄缎子上签了字,不怕他们不认账。

六、

于是,张勋率领着五千辫子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京的道路,不久后,就有了张勋复辟的闹剧。

为了以防万一,张勋还跟部下张文生定下了暗语,一旦自己复辟遇到了麻烦,就让张文生率领四十营的军队进京协助。

而这个暗语就是发电报,电报内容是:

“速运四十盆花来京!”

当时张文生是一口答应了“辫帅”张勋的,只要收到这个电报,立马派四十营军队入京。

事情果然往最坏的地方走了,张勋还是着了段祺瑞的道儿,复辟闹剧刚刚开始了几天。段祺瑞就在天津组织了数万讨逆军,一路往北京进发,要坚决把张勋赶走:

“反对复辟,拥护共和!”

张勋还一脸懵逼呢,啥情况,段祺瑞不是支持老张复辟吗,咋翻脸不认人啊?

于是急忙给徐州发电报:

“速运四十盆花来京!”

张文生得到电报后,立马精心挑选了四十盆花,派出两名副官贴身押送进京。

可想而知,五千辫子军抱着四十盆花,哪里是几万讨逆军的对手,辫子军一触即溃,张勋也无奈地躲进了荷兰使馆。

在历史书上,评价张勋此举是:

“逆历史潮流而动,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实际上并非如此,张勋后半生的生活还算滋润,也是高朋满座,死后也受到了当时人们非常高的评价,这里面就包括了 *** 、章士钊、 *** 、张作霖等人。

用张勋酷爱看京剧结尾吧,复辟失败之后,他仍然不肯剪辫子,有人劝他,他却用京剧腔调回应:

“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也。”

或许他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了吧?

水浒传中有几个神仙?

《水浒传》中有很多神仙,一开场就有霹雳大仙,赤脚大仙。然后是洪太尉、张天师、智真长老,以及九天玄女、罗真人,等等。他们就是神仙,没有一个半仙。

这些神仙除了罗真人而外,个个都有预言,但不一定都应验了。最准的预言是洪太尉、霹雳大仙,然后是智真长老、赤脚大仙、洪太尉。九天玄女的预言则是伪“天言”。

洪太尉怎么也成了神仙了?他又有什么预言呢?

洪太尉穿越时空,是《水浒传》的总预言大师

北宋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也就是公元1058年玄武大帝诞辰之日,宋仁宗派殿前太尉为内外提点,去 *** 山请张天师来京师祈禳瘟疫。谁料,赤脚大仙选择了一个穿越人物,竟然来到了宋徽宗时期,然后放走了妖魔。

上清宫的住持真人告诉洪太尉,这代张天师号虚靖先生,是一个小孩。虚靖先生是宋徽宗给第三十代张天师张继先的敕号,当时,虚靖先生十三岁。施耐庵那时,还没有外星人、时空隧道之说,洪太尉能够穿越时空,那就是一个神仙了。

其实,洪太尉就是霹雳大仙、朱洪武,还是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洪太尉背后的这些隐喻,我写过很多文章分析解读,此处就不多讲了。而且,张天师虚靖先生是道家更高法术“雷法”的发明者,他就是霹雳大仙。

虚靖先生确实是九岁嗣教,十三岁得虚靖敕号,就是个孩子,但他绝对没做过牧童。《水浒传》中所涉及到的牧童皇帝,其实是朱元璋。

张天师就是一个能够驾鹤下汴梁的神仙,洪太尉与他是一体,当然就是个神仙了。霹雳大仙、朱洪武都预言了自家王朝的灭亡,《水浒传》就是围绕这两大神仙的预言写故事的。由此可见,洪太尉就是《水浒传》中的总预言大师。

那么,洪太尉的预言是什么呢?应验了吗?

赤脚大仙预言更先应验,妖魔就是该神派人放的

书中说,宋太祖在位十七年,传位给了御弟太宗。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传位给了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止”。

没错,施耐庵漏掉了宋真宗。为什么会把宋真宗写漏了呢?这其中,就隐藏了洪太尉的惊天预言。洪太尉的预言到底是什么,咱们还是留到后面去讲。

那么,赤脚大仙空降做皇帝,原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霹雳大仙、玄武大帝都乐意下界过把皇帝瘾,而赤脚大仙却为何要啼哭呢?因为,他预言妖魔就要出世了。

“上界”当然知道妖魔就要出世,便派了太白金星去安慰他,给他派去了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赤脚大仙这才不哭了。管他呢,反正妖魔闹的那朝皇帝不是我,咱还是安安逸逸地做皇帝吧。所以,宋仁宗时期迎来了天下大治,三登之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百姓得了些快乐。

然而,妖魔还是被放了出来,是赤脚大仙派洪太尉穿越过去,给宋徽宗放出了“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妖魔。

这个赤脚大仙是不是“以邻为壑”,把妖魔转嫁给了他的后人呢?

这就是《水浒传》中写得 *** 的皇帝,他原来早就预料到妖魔要出世,还亲自派人去放妖魔。天上的神仙却没什么好鸟,因而,洪太尉就预言了这些皇帝们最终要走向灭亡。

智真长老的预言成真,鲁智深成就了佛道正果

为何说智真长老也是个全须全尾的神仙,而不是高僧或者是半仙呢?因为,赵员外透露了他的身份。

赵员外写的就是赵家的皇帝,《水浒传》中所有姓赵的都是赵宋官家。因而,梁山上就没有姓赵的好汉了。

鲁达逃到雁门县,赵员外要把他送到五台山出家。赵员外为何选择了五台山呢?因为这是文书菩萨(此后,就被宋徽宗降为道家“仙人”了)道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打压武将,重用文人。施耐庵说,这也是大宋灭亡的一个原因,所以,《水浒传》中的书生都写得很“吴用”。

赵员外让鲁达出家五台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祖上给寺里舍过钱,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檀越。

这一处细节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说的是霹雳大仙发迹前,寄寓襄阳僧寺。一个老和尚给赵匡胤看了面相,便厚赠了盘缠,指示他投奔北方。从此,赵匡胤到了后周太祖郭威的帐下,北宋才得以立国。

赵匡胤做了皇帝,回报佛教,便成了五台山文殊院的檀越。所以,智真长老就是那位神僧的化身,当然就是一个神仙了。

智真长老知道鲁智深既是道家的妖魔,又是佛门正果弟子,所以预言他的正果是五台山所有的僧众都不及他。而且,鲁智深实现正果的过程便是“遇林而起,遇州而迁。遇山而富,遇江而止”。

续书《征四寇》说,鲁智深在浙江坐化了,那就是“遇江而止”了。这简直就是 *** ,包括征辽凯旋途中的那位智真,也是一个比江湖术士还要 *** 的假智真,续书作者为了污蔑鲁智深,便伪造了一则偈子预言。

鲁智深绝对不可能坐化,他的正果就是要做到皇家寺院的长老,并且以抗金保境的英雄形象,成就佛道两家正果。因而,智真长老预言他“命中驳杂”,驳杂就是“花”,加上背脊上的绣花,鲁智深的绰号就是“花和尚”,花和尚本身就是一则预言。

至于鲁智深验证预言的过程如何,此处就不再解读了。总而言之,智真长老的预言绝对都得到了应验,但绝对不是续书写的那样低俗不堪的应验。

九天玄女的预言是伪天言,罗真人的预言是假的

宋江在九天玄女殿吃了三杯仙酒、三枚仙枣,得了三卷天书,天书长五寸、宽三寸、厚三寸,就是“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因而,九天玄女就是霹雳大仙、赤脚大仙、玄武大帝,分别隐喻的是赵匡胤、赵光义、赵恒、朱棣,以及洪太尉这些皇帝们。

这些皇帝们以自己为天,给宋江传达“天言”。

北宋之前,皇帝们还说自己是“天授神权”,此后,他们干脆说自己就是“天”。宋徽宗说他是教主道君皇帝,道家的教主是谁,其实就宋徽宗所封的昊天玉皇上帝。

朱棣以玄武大帝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明明是为了夺皇位,却说是“奉天靖难”。做了皇帝,便自封是玄武大帝降世,他就是天,靖难之役就是天发起的。

所以,九天玄女给宋江说的,都是“天言”,都是这些皇帝们的妖魔之言。

至于“逢高不是凶,遇苏冲冲喜。内寇及外夷,四处见奇功”,这四句预言更是荒谬至极,是续书作者为了反转《水浒传》,替皇帝们讨回“公道”,继续宣扬君权神授,君就是天这些骗人的鬼话而窜入原著伪造的。

《水浒传》中根本就没有这四句所谓的预言,也就无从验证了,宋江后来根本就不尿天书了。 *** 续书《征四寇》为了验证这一“天言”,写一个故事,就回到原著中篡改一次。所以,九天玄女的“天言”从“两处见奇功”,到“处处见奇功”、“四处见奇功”。

罗真人应当是张天师的徒弟,上清宫的住持真人,因为,他会“雷法”,也就是五雷天罡 *** 。所以,续书《征四寇》又窜入这位神仙体内,伪造八个字的预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别说《水浒传》没有验证这句不知所云粗俗不可言状的假预言,续书《征四寇》也是牛头不对马嘴,公孙胜“遇汴而还”了吗?

洪太尉预言宋明两朝灭亡,简直不要太神奇了

赵匡胤、朱洪武是大宋、大明的开国皇帝,也是《水浒传》中的洪太尉、张天师。上面讲到,施耐庵写北宋皇位传承,写漏了宋真宗赵恒。这是因为,北宋的杜太后有一个“金匮之盟”,干预了皇位传承,但是,宋太宗却违背了这个盟约。假如赵光义履行“金匮之盟”的约定,那就没有宋真宗了。

因为杜太后迁转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杜迁),于是,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王伦),这便要改朝换代(晁盖),断送江山了(宋江)。

施耐庵说,宋太宗把皇位传给了孙子赤脚大仙,影射的却是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孙立)。于是,霹雳大仙就要放出妖魔,闹遍宋国乾坤而夺回皇位,而玄武大帝放出妖魔,也是为了夺取皇位。

《水浒传》的故事主体,就是赵家、朱家两家皇帝们争夺江山,是内部大火并,他们才是真正夺走天下太平的毒蛇猛兽,妖魔鬼怪。

朱家姓朱,所以,书中的“朱红”说的就是朱元璋家的事。朱,又谐音猪,说的是属猪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而霹雳大仙有一首《咏日》诗,预言了北宋的灭亡: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

大金盘出现在了梁山,又化作一团火,然后钻进了正南方向,就是那块决定梁山好汉大排名的石碣。这是北宋被金国灭亡,赵匡胤“火德王”运终结的大预言。

大明王朝同样是火德运,朱元璋的王朝也是被一只大金盘所灭——后金。明月也被“大金盘”赶散了。

而且,施耐庵说,大明王朝不过二三百年的运气,将亡于朱家“木字辈”,更有一位“木字辈”的人要上吊自尽。……

这些预言全部成真,皇帝们的下场就是这样。

此处,再说一则历史典故。这则典故出自宋濂作序的《嗣汉张天师世家》,说的是虚靖先生曾经给宋徽宗预言了“赤马红羊之祸”,也就是丙午年、丁未年间的靖难之役。这也是《水浒传》中,以张天师虚靖先生放走妖魔的原因之一。

洪太尉张天师的预言全部应验,施耐庵简直不要太神奇了吧。

为何却能成为晚清首席军机大臣?

从1644年入关算起,到1912年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满清一共统治了中国268年。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前后只出现过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可谓是尊贵至极。

在这12个铁帽子王中间,最初的八位都是满清帝国的开国功臣。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十三弟胤祥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被正式加封为怡亲王并且“世袭罔替”;而到了道光时期,他长期在立嗣问题上左右摇摆,临终前才下定决心传位于皇四子奕詝,但加封了皇六子奕訢“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

如果说,以上的十位铁帽子王还算是名正言顺的话,那最后的两位实在就太过儿戏了。奕譞并无任何能力和政绩,仅仅因为迎娶了慈禧太后的胞妹而得到重用,竟然也被加封为亲王并且“世袭罔替”;而奕劻就更加不堪了,他无才无德也就罢了,长期贪墨银两竟然也能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庆亲王。

今天,文史不假带您还原历史,探究满清帝国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的发家史和“奋斗史”。本人所有的原创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这两个平台,其余皆为可耻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满洲镶蓝旗人,首任内阁 *** 大臣。他是乾隆皇帝的曾孙,是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是辅国公绵性的长子,长期位居晚清的权力中枢。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彻底推翻了咸丰皇帝的临终部署,完全攫取了国家的朝政大权。而作为此次政变的积极策划者和参与者,恭亲王奕訢也被委以重任,受封议政王后直接掌管军机处和 *** 衙门。

由于被咸丰皇帝长期压制,奕訢长期以来一直都怀才不遇。如今得到重用,他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立志于实现国家的中兴局面。

首先,奕訢在中央运筹帷幄,重用汉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成功 *** 了席卷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其次,通过与英法等国的积极媾和,满清换取了相对安宁的外部环境,二十多年没有大战发生。在这种背景下,清朝社会出现了一种短暂的复苏迹象,史称“同治中兴”。

经过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同意,奕訢积极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在地方进行改革,不断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向西方学习。对于这次自上而下的自救行为,后世称为“洋务运动”。

由于成效斐然,恭亲王在国家的政治威望和地位也越来越高,被誉为是“定乱绥邦的一代贤王”。甚至于,就连慈禧太后本人也由衷地称赞:

如果没有奕訢,大清何至有今日?

或许真的是同患难容易,同享福难。在功绩面前,奕訢内心的“豪横”也日益明显。他对于慈禧太后长期干政历来反感,终于搬出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偕同宗室一同奏请撤帘归政于同治皇帝。

面对奕訢的态度,慈禧终于决定展开反击。在她看来,今日的恭亲王和昔日的顾命大臣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谁敢夺权就向谁开刀。

1865年,在慈禧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御史蔡寿祺等人联名上疏 *** 奕訢的一系列不臣之举。据《清史稿》记载:

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

慈禧太后终于说服慈安太后,两宫太后颁下懿旨进行彻查并且责令恭亲王停职反省。深谙权术之道的奕訢自然明白,这是慈禧太后在故意找茬,于是不做任何辩解就直接上疏乞罪。

慈禧太后终于迫使恭亲王服软,她不顾慈安太后的劝阻,执意免去了奕訢议政王的头衔和其他的一切差事,只保留了恭亲王的爵位。因为,这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是道光皇帝临终前加封的。

奕訢被免职后,满清宗室纷纷上疏力保,就连各国公使也出面进行担保,联合向慈禧太后施压。面对巨大的压力,慈禧最终同意恭亲王复职,但是却没有恢复他议政王的头衔。

在1868年时,慈禧太后最宠信的 *** 安德海目无法纪,竟然以“南下购置龙袍”为由出宫。一路上,他招摇撞骗并且大肆敛财,沿途搜刮民脂民膏,在山东境内被巡抚丁宝桢拘押并请示朝廷该如何处置。

作为领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也没有徇私,直接就将此事奏报给了慈安太后定夺。

对于这种事关大清体面的事,慈安太后没有犹豫,也没有顾及慈禧的颜面,当即下令就地处死安德海。据《清史稿》记载:

立命诛之。

此事无异于公开打脸慈禧太后,虽然相当于奕訢扳回了一局,可也为双方日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慈禧心中虽有不满,但却丝毫不敢表露出来,只得明发上谕:

我朝家法森严,有犯必惩, *** 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招摇过市,实属罪有应得。

1874年,在同治帝即将亲政前,他在征得慈禧默许后提出重新修葺圆明园以供两宫太后居住。对此,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立即就明确表示反对,还以“耗费国帑太巨”为由奏请两宫太后自己定夺,使得此事最终作罢。

在这件事上,恭亲王显得有些太过于决绝了,既得罪了同治皇帝,又得罪了两宫太后。为了平息慈禧的怨气,同治帝只好降旨惩处奕訢,还以“语言失仪”的罪名革去他的亲王之职,降为了恭郡王。

这次处置明显过分了。别忘了,上次慈禧太后都没有敢革去奕訢的亲王爵位,同治皇帝以“语言失仪”的罪名就敢革去爷爷临终前赐给叔叔的亲王爵位,的确显得太过于不敬。

于是,无论是汉臣还是满臣,纷纷称病或者请辞,表面是在向同治帝施压,实际却是向慈禧施压。半年以后,眼看朝局运转不畅,慈禧只得勉强同意恢复奕訢的亲王爵位并且重新复出。

1881年4月,唯一能够制约慈禧的慈安太后过世了,两宫垂帘也变成了独自垂帘。与此同时,连续多次的浮浮沉沉和起起落落,恭亲王奕訢也逐渐丧失了当初的锐气,遇事开始议而不决,尽量避免与慈禧太后产生矛盾,尽量维系着朝廷的正常运转。

此后几年间,恭亲王和慈禧太后尽管心有嫌隙,但在朝政事务上还算和谐,没有发生过太大的矛盾。直到1884年,随着中法战争的爆发,慈禧太后终于找到了击垮奕訢的机会,决心新账旧账一起算,发动了“甲申易枢”。

中法战争前,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显得太过于谨慎,采取了“积极避战”和“消极对战”的态度,导致法国人得寸进尺,导致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以此为由,言官御史们开始接二连三进行 *** ,要求慈禧太后严惩军机处的丧权辱国。

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突然颁布懿旨,以“委靡因循”的罪名,不仅免去了恭亲王奕訢的一切职务,还将他的嫡系宝鋆和李鸿藻等人也一同逐出了军机处。于是,自从雍正时期诞生军机处以来, *** 次出现了空无一人的“打烊”局面。

奕訢倒台后,慈禧不给他重新复出的机会,很快就重新组建了军机处。据《清史稿》记载:

礼亲王世铎著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学习御前大臣,亦毋庸带领豹尾枪。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均著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孙毓汶著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命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 *** 衙门,并命遇有 *** ,先与醇亲王商办。

看来,慈禧太后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再不使用“人才”,而改用了“奴才”去管理朝政事务。此次事件,成为慈禧太后一生中三次政变的第二次,史称为“甲申易枢”。

奕譞作为幼帝光绪的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还是利用“商办”直接影响军机处和 *** 衙门。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奕劻却不断被委以重任,不仅晋封庆郡王,而且还接任 *** 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全面主持满清帝国的外交事务。

很明显,“甲申易枢”后的新一班军机大臣全都庸碌无为,完全仰仗慈禧太后的鼻息行事。自此,慈禧太后完全掌控了满清帝国的所有权力,真正成为了无限接近武则天的女帝。

甲午战败后,正在北京待考的举子们群情激愤,在康有为的组织下发起了“公车上书”。以此为标志,维新派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宣扬变法图强的维新理论。

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对于这次变法,慈禧太后虽不看好,可也没有坚决反对,抱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看待。

戊戌变法期间,急于求成的光绪帝竟然在一天之内连续下达十几道旨意,包含的改革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基本上涵盖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显然,太过理想化的他完全不知道“顽疾不能下猛药”的浅现道理。

期间,除了大量的顽固派予以反对变法外,就连一向都拥护和支持光绪皇帝的恭亲王也上疏进行劝谏:

变法当慎重, 不可轻信小人言。

在此背景下,慈禧太后只得为这次变法踩刹车。遭遇到阻力后,光绪帝竟然采纳了康有为“以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的主张,暗中联络袁世凯发动兵变并且准备采取决绝的手段对付慈禧太后。

在此期间,奕劻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慈禧太后,成功进行了政治站队,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后,他在“己亥建储”中也同样支持慈禧废帝,最后因为西方列强的强势干预才作罢。

由于奕劻在 *** “戊戌变法”中尝到了甜头,从此开始执行起强硬政策,可惜是“盲目强硬”。在义和团运动中,他多次上疏要求严厉 *** ;在庚子事变中,他多次表示强硬对外。待慈禧和光绪西逃后,留在京城协同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3年,随着荣禄病死,奕劻正式成为了军机处的领班大臣,并集财政、外交和军事大权于一身。

掌权以后,奕劻与其子载振等人开始大肆贪墨和卖官鬻爵,而且花样和种类还十分的繁多。据英国《 *** 》披露,当时他在英国银行的存款高达712万英镑。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写下《进化论》的达尔文购置了一处豪华别墅,价格也就2000英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史赵启霖 *** 奕劻父子,可因为慈禧太后包庇而不了了之,更加纵容了他的嚣张气焰。第二年,在奕劻七十诞辰之际,当天就收到了五十万两白银的现金和一百万两白银的礼物。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于 *** 仪鸾殿病逝,临终前选定宣统即位,由其生父载沣监国。按理说,失去慈禧庇护的奕劻应该陷入被动才对,载沣最恨的两个人除了袁世凯就是他。

可是,载沣因为忌惮奕劻与欧美列强的关系,也因为自己与隆裕太后的矛盾而打消了排斥奕劻的念头,反而开始积极拉拢他。因此,奕劻不仅没有垮台,反而在成立“皇族内阁”时出任了首位 *** 大臣。

武昌 *** 爆发后,奕劻竭力主张起用被载沣罢黜的袁世凯。不久,随着袁世凯被重新起用,入京代他出任了内阁 *** 大臣,奕劻只好改任弼德院总裁。

面对袁世凯北洋系和 *** 革命党的双重压力,奕劻主张接受《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后宣统主动退位,以保证宗室的既得利益。清帝退位后,奕劻携全家前往天津避难,后并病故于天津的租界内,时年七十九岁。

奕劻过世后,内务府拟选定“哲”作为谥号,但却遭到了溥仪的坚决反对。他亲自圈定“谬、丑、幽、厉”这四个字让内务府选择,溥仪之父载沣认为总归是宗室,劝其网开一面才勉强赐谥“密”字。但是,气愤难平的溥仪还是这样评价:

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了奕劻之手。

吴三桂献关过程?

话说那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大明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带领四万关宁铁骑(号称五十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内迁的百姓)赴京勤王。

吴三桂这五十万军民孩子哭老婆叫,俨然刘玄德兵败当阳,虽然吴三桂走得比刘备快一点,但是每天也只能前进三四十里。按照这速度,别说解京城之围,能赶上给崇祯皇帝朱由检烧头七,那就算快的了。

果然吴三桂刚走了四天,也就是三月 *** ,大军到达丰润,就传来了崇祯吊死煤山的噩耗:“怀宗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丁未,贼李自成陷京师,帝崩于煤山。”

当然,对吴三桂来说,这也许不是什么噩耗,他等的就是这个消息:既然皇帝已经殉国,咱们还是先办丧事,打仗的事情看看再说。

吴三桂的“看看”,就是要看李自成的态度。

三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的态度来了,不过不是李自成亲自表态,而是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了一封亲笔信。

丁未命运-同样都是背水一战

吴襄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打仗没赢过,出卖战友倒是不含糊,大凌河之战,驰援的吴襄不战而逃,导致明军一败涂地。

贪生怕死的吴襄落到李自成手里,二话不说马上投降,并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盛赞李自成秋毫无犯,命令儿子吴三桂马上改换门庭。

盼来了父亲这封亲笔信,吴三桂心中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遵从父命,顺应民心,弃甲倒戈,问心无愧。

正当吴三桂满心欢喜准备脱下明朝平西伯官服,迎接李自成封王封公“圣旨”的时候,噩耗传来:老爹被抓,爱妾被掳。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写信跟吴襄断绝父子关系

李自成在处理吴三桂父子的时候,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或者说进京之后,牛金星刘宗敏等人迅速腐化,已经不受控制:李自成送给了吴三桂四万两白银,刘宗敏却抄了吴襄的家,抢走了陈圆圆。

于是吴三桂在接受李自成四万两白银之前,跟进京侦查先后赶回军营的三个密探还有一番对话。

吴三桂先问: “吾家无恙耶?”

*** 个密探回答“为闯籍(抄没)矣。”

吴三桂并不着急:“吾至当自还也。”

第二个密探回来,吴三桂接着问:“吾父无恙耶?”

密探回答:“为闯拘絷矣。”

吴三桂自信满满:“吾至当即释也。”

第三个密探回来,吴三桂问出了自己最想问的问题:“陈夫人(圆圆)无恙耶?”密探的回答宛如晴天霹雳:“为闯得之矣!”

家产可以讨回,父亲可以释放,但是陈圆圆被拿走之后,就是还回来,也不是完璧归赵了,吴三桂气急败坏拔剑砍掉桌案一角,表示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要说吴三桂还真是个“忠臣孝子”,皇帝死了他不哭,父亲被抓他不急,陈圆圆被掳,他却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的吴三桂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其实是给李自成看的:“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吴三桂说了狠话,意思是就是李自成把吴襄煮了,他也要死战到底。

但是说狠话的吴三桂并没有做狠事儿,不但没有杀奔京城替君父报仇,而是崛起铺盖回了山海关。

吴三桂跑了,李自成可没客气:“自成怒,戮吴骧,并其家人三十余口。”

回到山海关,吴三桂给多尔衮写信,名为借兵,但其用意不言自明

吴三桂虽然号称有五十万人马,但他自己知道,这里有四十六万连酱油都打不了,只能拖后腿。

吴三桂退守山海关主动把自己放在驴肉火烧的位置上,当然不是要当那块炖得稀烂烤得金黄的驴肉,他是另有所图:跟明朝的死敌做一笔交易,宁肯把疆土送给外人,也不能便宜了李自成。

吴三桂在山海关刚站住脚,就马上给大清睿亲王多尔衮写了一封信。《清史稿》似乎没有收录吴三桂的书信,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过程:“自成胁襄以书招之,令通以银四万犒师,三桂引兵西,至滦州,闻其妾陈为自成将刘宗敏掠去,怒,还击破自成所遣守关将;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上书睿亲王乞师。”

《清实录》《燕行录》等多部史料收录了吴三桂的“借兵信”:“乞念 *** 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这是“借兵信”的结尾,前面吴三桂还向多尔衮描述了请军入关有多少东西可抢:“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

吴三桂这一举动,也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到好像是历朝历代一脉相承的。连清朝人也写诗嘲笑吴三桂:“此行勉效秦庭哭,岌岌孤城待救兵。策马出关终辱命,引狼入室太伤情。”

吴三桂名为借兵,其实是引狼入室,请神容易送神难,清军入关还能退出去,这话连吴三桂自己都不信。所谓“借兵”,不过是为投降铺路而已。

吴三桂的循序渐进投降思路,自然瞒不过多尔衮毒辣的眼光,他马上对吴三桂做出了承诺。

多尔衮回信,坚定了吴三桂降清决心,达成了既灭李也灭明的协议

吴三桂向多尔衮借兵,并许诺割地以酬,但是多尔衮是既要吴三桂的数万铁骑,也要大明朝的万里河山,他马上给吴三桂回信:“昔管仲射桓公中钩,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伯(大明平西伯吴三桂)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雠可报,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

多尔衮的意思很明显,吴三桂当然一看就懂,剃发易服来不及了,清军一时间有凑不齐那么多军装给吴三桂换,于是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师(清军)至关,三桂出迎。王命设仪仗,吹螺,偕三桂拜天毕,三桂率部将谒王,王(多尔衮)令其兵以白布系肩为识,前驱入关。”胳膊缠上白布,这做法读者诸君都很熟悉,但是在当时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当时参战三方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李自成的部队是民军打扮,连李自成自己也是带着毡笠,而吴三桂所部,是明军制式盔甲,至于八旗兵,那就更好区分了——红缨大帽金钱鼠尾。

吴三桂臂缠白布,就表示他们跟明军已经有了区别,属于投诚部队,只不过还没来得及换装而已。

从缠上白布那一刻起,吴三桂就已经跟明朝一刀两断了:“明福王由崧称帝南京,使封三桂蓟国公,又遣沈廷扬自海道运米十万、银五万犒师,三桂不受;寻遣其侍郎左懋第、都督陈洪范等使於我,复赍银币劳三桂,三桂仍辞不受。”

吴三桂之所以拒绝明朝的国公封号和十五万钱粮,是因为他已经当上了清廷王爷,这待遇,是他在明朝永远得不到的:与清军合力击溃李自成之后,“王(多尔衮)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世祖(顺治皇帝福临)定京师,授三桂平西王册印,赐银万、马三。 ”

已经当了大清平西王的吴三桂,自然不稀罕大明的蓟国 *** 衔,并且对明朝(南明只是清朝人的说法)皇帝展开了不死不休的追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