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算命水墨-传统文化是否会随波逐流
易经算命水墨,传统文化是否会随波逐流?
文‖陈明朗
思考传统文化的同时,如果将自媒体文化一起比较就会更有意思。以我拙见,传统文化更像唐三藏,自媒体文化更像孙悟空,从意识形态来讲,它们都是取经人,既是九九八十一难的经历者,也是受益者;而从个体角度,我们又认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唐三藏是取经事业的基石,没有基石,也就没有取经这回事,而孙悟空更像是开拓者,没有开拓者,取经的路也更加艰难。
回到传统文化和自媒体文化上来,那就是自媒体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资源,同样传统文化也离不开自媒体文化的流量和创新,这两者是互惠互利的。
你问到传统文化会不会随波逐流,我认为既不会,而且在未来可能还会变得尤其重要,曾经有很多经典文学如《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尤利西斯》都是存在的经典,我们可能不会打开一本,但是一定不会假装不见,它们就像莱特兄弟的飞机,一直存在那里。
《甄嬛传》的作者曾经说她受到最多的影响是《红楼梦》,所以不能说传统文化已经凋零,随波逐流,只能说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相比于现代文化和自媒体文化,我们更需要从传统文化当中吸取精髓。
四川德阳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李调元中文名:李调元
别 名: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
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德阳罗江
出生日期:1734年12月29日逝世日期1803年1月14日
职业: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主要成就方言词汇、诗词创作 “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
代表作品:《方言藻》,《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与遂宁人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更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嘉庆本《四川通志》认为李调元:“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
刘立千中文名:刘立千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省德阳县
出生日期:1910逝世日期2008
职业:藏学家
刘立千(1910-2008),从1946年开始便致力欲 *** 文史和佛学典籍的翻译和介绍。1949年随18军进藏,在 *** 军区编委会从事编译。1956年到北京,先后在翻译局和民族出版社担任藏文室领导职务。 *** 期间受到批判。1979年落实政策后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将过去数十年陆续出版过的300余万字的译著重译并加以注释。2008年2月8日,逝世於成都,享年九十九岁。
黄继光中文名:黄继光外文名:Huang Jiguang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星 座:摩羯座身 高:158cm体 重:48kg出生地:四川省中江县出生日期:1931年(辛未年)1月8日逝世日期1952年(壬辰年)10月20日职 业: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主要成就: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 ***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参军时间1951年3月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 *** 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1] ;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中国 *** 正式党员; ***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更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 ***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杨绘中文名:杨绘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西州
出生日期:1032年(壬申年)逝世日期1116年(丙申年)
主要成就:著有文集八十卷代表作品《时贤本事曲子集》、《劝金船》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 *** 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 *** 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临风中文名:谢临风
外文名:无
别 名:烟波渔子、苦道人、白石道人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德阳市黄许镇出生日期1924年逝世日期2012年
职 业:画家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毕业院校德阳县中信 仰无主要成就工笔、写意、水墨传统中国画创作代表作品山水、人物、花鸟
谢临风(1924—-2012),原名启江,又名渔、泠风,自号烟波渔子,苦道人,白石道人。蜀中著名画家。1924年生,四川德阳人。生前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巴蜀书画院顾问。毕业于南虹艺专,受业于张大千 萧建初!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谢临风画集》。代表作品有《江堤晚景》、《溪山箫寺图》、《万壑松风》、《水阁荷风图》、《长江万里卷》等。[1]2012年谢临风于德阳去世,享年90岁。全国各大拍卖均有先生作品上拍,当然不乏赝品,先生之真迹,笔墨精纯,形神兼备,工整而不板滞,明丽而不甜俗,典雅而不陈旧,飘逸而不荒率,不论山水、人物、花鸟,都贯穿着一种俊秀高雅的风格,确非老于丹青所不能为。《谢临风画集》(2009年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收录谢临风经典画作120幅。涵盖山水、花鸟、人物、鞍马等,山水又分青绿、金碧、写意、泼墨等。序言由徐无闻作。肖建初中文名:肖建初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德阳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逝世日期2002年2月
毕业院校:中华艺术大学
主要成就:世界书画名人代表作品《肖建初作品选》
肖建初、名朴(1910.11-2002.2),德阳县城西街人。曾任四川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重庆市政协书画研究室顾问、四川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会顾问、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谢娜谢娜,1981年5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今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中国内地主持人、歌手、影视女演员。1996年,谢娜拍摄了个人 *** 部电影《青年 *** 》。2002年,因主持湖南卫视嘉宾访谈游戏秀节目《快乐大本营》被观众熟知。2008年,参演古装武侠剧《射雕英雄传》[1] 。2013年,主演喜剧片《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2] ;同年,她还获得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奖[3] 。2015年,参加明星生 *** 验秀节目《偶像来了》[4] ;同年,她还主持了两季伪音乐类纯 *** 综艺节目《偶滴歌神啊》[5-6] 。2016年,除了主持喜剧脱口秀节目《娜就这么说》和剧情式吐槽脱口秀《暴走法条君》[7-8] ;谢娜还参与了明星女神生 *** 验真人秀《我们来了》[9] 。2017年,主持儿童智趣才艺脱口秀节目《神奇的孩子》[10] ;随后,以补位歌手的身份加盟明星跨界音乐真人秀节目《跨界歌王第二季》并获得亚军陈欧陈欧,1983年2月4日出生于四川德阳,中国企业家、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1] 。16岁留学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成功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G-Game。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009年回国创业,迅速成为中国80后青年的创业榜样。2012年、2013年,陈欧两次荣登福布斯中文版评出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2-3] 并荣获“2014年中国互联网十大风云人物”称号。[4] 2012年陈欧为公司拍摄的“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 *** 引起80后、90后强烈共鸣,在新浪微博掀起“陈欧体”模仿热潮[5-6] 。2014年5月16日,聚美优品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 上市,市值超过35亿美元。陈欧成为纽交所220余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7] ,其所持股份市值超过11亿美元[8] 。2015年,陈欧以11亿美元获得亚洲十大年轻富豪第六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区别?
《中华文化能够引导人类的未来走向光明,西方的文化却面临着种种的末日危机,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篇文章:《一起毁灭世界?美俄专家:美俄核冲突必将导致共同灭亡》,这告诉我们什么呢?毁灭,西方文化,有把人类引向毁灭,引向末日之境的危险,这西方文化他们没有智慧的体现。
这是人类的聪明呢,还是人类的愚蠢呢?当现代的人类欢呼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变化的时候,现代的人类随之就要受到来自科学的各种困境的困扰,西方人,很快就会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军事力量,这是立足于他们的进化论弱肉强食的理论指引造成的行为结果状态。在人类的历史上,大约产生过20多种文明形式,但是,大部分文明的存在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只有中华的文明能够恒久光明。为什么中国的文明能够这么长久呢?因为中国的文明是智慧的文明。他教育他的所有人民,就是普通的人也要参赞天地化育,对于很多人,他还要求,能够开启自己的妙德,成为宇宙中的高级智慧生命,我们对中华的文明有了解的话,就知道中华文化的各大 *** ,都非常强调天地人宇宙万物一体的大和谐境界,尊道贵德,这是中国智慧的一个出发点。现代的人类特别西方社会,他们已经造成了太多的末日危机,这一点西方人的感受最为亲切,如果西方人不接受中国智慧的教育,人类的未来非常的堪忧。
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有训练 *** 。同样的,中国的智慧,他也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对于这一点新来的中国人基本上不了解了。
中国的智慧 *** 。首先,他可以教授人们在生灭的当中,悟解不生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大智慧,了解了污染的法,清净的法。最后来解决人的烦恼根本。
现在的学术文章,我们要发现,中国的智慧来应用于时代,这才是优秀的学术研究 ***
例如,不要把中国的宗教等同于西方的宗教,也不要用西方的哲学观点来观察中华的智慧学,100年以来,我们一直用这种 *** 来观察中华古老的文化,这样的 *** ,没法发现中华文化的奥妙。我们应该了解,中国的宗教与西方的宗教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的智慧学,不等同于西方的哲学。中国的宗教,教育人们,打开,自己心性的妙德,告诉我们 *** 仙都是有人做,用中国的这种 *** 来观察西方的宗教,很快能够抓住西方宗教的本质。也能抓住西方科学研究 *** 的本质。也能把握西方哲学的本质,以及他们的缺陷不完美之处。这100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西方的 *** 来观察中国的文化,无形中一直都在自我矮化,让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也让我们新来的中国人,不能打开古老的智慧应用于时代。现在对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 *** 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洛克站在西方的体系中,很难发现这哲学的毛病,用中国的智慧来观察,就知道西方的哲学,用逻辑的思维,这是一种不完美的思维 *** ,这种思维 *** 没法开启人的直觉灵觉 *** ,也就是说,没法打开人的本身潜能来认知万物,西方的这种哲学思维 *** ,也影响了西方科学的 *** 。西方的科学 *** ,始终把人 *** 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之外。就是带了两只口,有时代,他们发现量子与意识相关,但是他们还是没法解开人的意识,与量子的正常关系。所以西方人认识到的宇宙,它不是宇宙的全貌。因为他放弃了一个真正的客观存在:人本身。这就是说,按照西方的哲学观念,科学 *** ,再等到下个千年,他们还没法究竟宇宙与人的实相,这是由西方人摸象式的研究 *** 所决定的。中国的宗教,他就是智慧的存在,这种智慧能够正确的了解人的本质,宇宙的实相,能构建了人与宇宙的天人相应的超级文化大 *** ,这是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很久光明的奥妙。西方的哲学科学的 *** ,也是西方人的种种危机的产生的根源。既然,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 *** ,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我们为什么不能了解中国本身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化导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引道人类走向宇宙的恒久光明。
中国的智慧他有自己许多美妙的特性。如:归源,是中华智慧高级层次。如果我们把握了中华智慧的这个特点,在这个时代,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大创造。
无碍,观察万法归源了,就能做到这一点。中国的智慧如何体现呢?观察万法归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常见的词叫:万法归一,说的就是这种境界。中国的古人做学问,他们的目标,就是要达到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初步的智境界,就这个门,进入这个智慧的大门,才能了解我们人本身的奥妙,也能了解了解中华文化的奥妙,也能了解宇宙的奥妙。古人没说,这是科学,这是哲学,但是显然的,这里面包括了高深的真正的智慧哲学,也有智慧的科学 *** 。既然能够达到无碍之境,那么,用中国的智慧来观察西方的科学,观察现代的文明,同样也能够达到理事无碍的境地,一旦到达这个地方,现代的你不想创造都难。
哪些传统文化才算是优秀的?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很多以下总结几点。
1) “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2)“先祖者,类之本也”为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3)“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
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更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更高代表是圣人。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儒家讲求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以上从“农耕文化、血缘纽带、君师合一”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质,其中,天地是农业经济之本,血缘关系是宗亲之本,“君师合一”是伦理政治之本。
四个基本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讲完这些那么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
一)思想文化
诸子百家: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以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标志着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二)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三)传统文学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四)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五)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六)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七)汉字汉语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我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 *** 、满族、畲族也基本转用汉语。
八)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九)宗教哲学
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十)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
十一)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
十二)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十三)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十四)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
十五)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文学家诗人?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诗人、文人这样的职业,所有文化人都是 *** 人员。
中国写诗前三名是爱新觉罗·弘历,杨万里,陆游。弘历有五万首之多,杨万里有两万多首,陆游流传下来的有一万多首。但他们都不是专业诗人,弘历本职是皇帝;杨万里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陆游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主职还是官员,文人也是御用文人。
政治家会写诗的也不少,曹 *** 、王安石、于谦都是政治诗人。 *** 更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诗词作家。
今天着重介绍一个全才的文学家,美食家,政治家,他就是宋朝的苏东坡。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 *** 深刻的道理,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苏轼词语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 *** 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的词有很多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 *** ,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的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的新风格,以至大家称他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的文章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 *** 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 *** 融。如《石钟山记》就是这样的典型。《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文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在文学领域苏轼是全才,但他的艺术才能不仅于此,他还是书法家。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画墨竹,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国宝。
苏轼还有更广泛的成就,其中就有美食一项。苏轼美食的名声来自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除了猪肉,苏轼喜欢过的菜肴材料还有各种鱼(包括黄鱼、鮆鱼、鲈鱼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其一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拼死吃河豚的勇气。
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他先后发明过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以上这些都是苏轼的业余生活,他的职务是官员,他的官声也是很好的。
苏轼从小就是学霸,20岁那年就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他 *** 次来到杭州的那年,他在冬春季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洪水。因此,他一再要求法院拨出大米来救灾,甚至先用他用来修理官邸的钱来购买大米,以救济人民。他非常重视水利建设。除了西湖的苏堤,他还疏浚了运河的钱塘江航道。
宋哲宗元祐时期,苏轼作为当朝翰林学士,经常奉命接待外国使节。在很多重大的外交场合,他将自己杰出的文学艺术转化为高超的外交艺术,为大宋王朝赢得了崇高的声誉,维护了皇朝天国的尊严。
由于刚正不阿,又不懂人情世故,苏轼一生多长被贬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了《自题金山画像》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是在被贬之地他也积极地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他醉后被贬到最远的海南岛儋州,在那里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中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表明了海南人民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也是苏轼心系人民的见证。
这样一个人,我们钦佩他的才艺高尚,更敬仰他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