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算命杨-中国功夫真的存在吗
河南算命杨,中国功夫真的存在吗?
我有幸遇到过一位老人,不知道那算不算功夫,因为没有那些花里胡俏的动作,他打人从来只用一招,只要被他碰到的人,就会直接失去战斗力,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
我出生在河南的巩义,距离少林寺只有一山之隔,就像《少林寺》电影里边演的那个牧羊女一样,我小时候也经常去少林寺附近的山上放羊,唯一不同的是我是个男人。
在登封那个地方武风很盛,遍地都是武校,大大小小的最少也有几百家,每家都号称有自己的独门功夫,可谓是高手如云。
尤其是在《少林寺》这部电影火了之后,来此拜师学艺的人就更多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塔沟武校了,它的名声可谓是享誉世界,是很多习武之人追求的圣地。
那些年,我在嵩山上遇到过很多的少林武僧,但是只看到过他们演练套路,打的都是虎虎生威的,看起来非常厉害的样子,但是真正出手打架,我确实没有看到过。
我从小生活在那种环境中,自然也是个武术迷,也曾幻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像金庸小说里写的那样仗剑走天涯。周围也有很多的习武之人,大多都是祖传的庄稼把式,跟着他们我学了不少的武术套路,打起来也是像模像样的。
每当学校组织活动,需要才艺展示的时候,我都会上台表演武术套路,那是我这辈子更高光的时刻了。听着台下妹子们为我欢呼,那感觉不要太爽,感觉自己在那个时候一定是帅呆了。
为了可以在美女面前露脸、耍帅,那些年我练习武术还真的是下了不少苦功的,现在回头再想想,感觉有些可笑,那时候真的好单纯啊。
说实话,我在少林寺脚下生活了30多年,虽然说那里高手众多,但是打起架来也基本上都是王八拳,还真的没有亲眼看到过什么奇人异士。
像电视里演的那种高手过招的情形,更是从没见过,有一些厉害的人物,那也大多都存在于传说中。
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我认识的一位独居老人了,他是我放羊的时候认识的。当时我家养了十几只羊,那个老人就养了3只,每次我去放羊差不多都能遇到他,一来二去的也就熟悉了。
具体他叫什么名字,有多少岁,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听别人都喊他老宋,我也就跟着别人一起喊了。熟悉之后,只要是放羊遇到了,我们就会坐在一起聊天。
他非常的喜欢讲故事,最喜欢给我讲他打仗的故事了,说他以前是当兵的,参加过很多的战争,最危险的是抗美援朝的时候。
说他以前是 *** 身边的勤务员,打起仗来非常的厉害,犹如砍瓜切菜一般,属于大内高手级别的,直到后来负伤之后,没办法才退役了。
我现在回想起来,老宋当时之所以喜欢跟我一个毛孩子聊天,可能是因为孤独吧,毕竟他自己一个人生活,平时想要找个说话的人都难。
我一直都把他当做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告诉我的那些战争往事,我当时也都是当作故事来听了。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对老宋刮目相看,甚至有一种纳头就拜的冲动。
那天我们一起放羊,中午的时候老宋喊我去他家吃饭,我们走的时候把羊留在山坡上让它们自己吃草。可是等到吃完饭回来之后,发现羊丢了,一只都没有了……
当时真的把我吓坏了,那十几只羊可是我们家的命啊,要是真的丟了,我回去非得被打死不可,急得都哭了。
老宋安慰我说不用急,肯定是丢不了的,还说他能找到我们的羊,让我放心好了。
我跟着老宋一起寻找羊走过的足迹,通过地上的羊屎蛋辨别方位,一直追了很远。这时候就明白不对劲儿了,羊是不会自己跑这么远的,肯定是有人趁我们不在,悄悄把羊给偷走了。
我们两个人一边顺着痕迹追,一边沿路打听,最后在山脚下的武校门口停下了脚步。很明显那群羊就被人给赶到了这个武校里边,羊真的是被偷了。
我们要进学校找羊,可是门卫拦着不让进,说根本就没有羊群进入学校,可是地上很明显散落着许多羊屎蛋,这明确的告诉我们羊一定在里面。
我们的争吵引来了一些学生的围观,他们都在一边看热闹。在我和老宋要强行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们都拦着不让进。
当时我特别的着急,就跟他们起了冲突,被其中一个学员一脚踹倒在了地上,疼得我眼泪都出来了,一时间都站不起来。
这时候让我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老好人形象,好像从来没有直起过腰的老宋出手了。
只见他随手一推,拿脚踹我的那个学员就飞了出去,最少有三米开外,落地之后就起不来了。
周围的学员看到有人被打了,瞬间乱成了一团,都过来要强行制服老宋,他们一拥而上。
当时我也没看到老宋有多大的动作,就是左突右进的躲避攻击,期间还被打了好几下,衣服都被撕烂了,但是只要是被老宋用手碰到的人,都倒在地上,没有一个能站起来的,疼得哇哇叫。
过了最多有2分钟的时间,现场就没人敢再动手了。因为地上已经躺了有20多个人,他们满地打滚,就是站不起来。
这时候学校的领导赶了过来,看着校门口的情况也是惊呆了,先是询问了周围人一番情况,然后可以看到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然后他又蹲下来看学员的情况,地上倒着的学员形态各异,但是大多数都是呈现双手抱膝的状态。
有人尝试着把地上的学员给扶起来,但是发现根本就办不到,把人拉起来之后,仍然是缩成一团,根本就站不直。
校领导走到一个学员身后,用手掌使劲儿地拍打他的后背,一连好几下。突然这名学员咳嗽了两声,然后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只见他神情紧张,满脸通红,一副活见鬼的样子。
学校领导没有再救治第二名学员,而是走了过来,对着老宋拱手说:“俺活了大半辈子,今天总算是遇到高人了,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遇到恁这样会点穴的高人,以前只是听说过,真是失敬了!”
老宋摆手道:“啥高人低人的,别说废话,赶紧给俺的羊还回来。”
校领导满脸尴尬地说:“这俺还真不知道咋回事儿类,要不恁先把这地上的年轻人给放了吧,他们是无辜的,放心肯定给恁一个说法。”
老宋说:“刚才看恁不是会解嘛,自己来呗。”
校领导摇摇头说道:“恁就别笑话俺了,俺也只是听说过那种 *** ,还是 *** 次用,而且是用得蛮力,一个不小心就会把人弄伤了,还是恁老来吧。”
老宋这时候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向前走去,周围的学员都吓得往后缩。
只见老宋走到地上躺着的学员身边,用手掌在他们的背上不同位置拍了几下,然后又揉了揉,这些学员就都能站起来了。
再之后,老宋就和校领导一起进了学校,我被留在了校门口,具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大概等了有一个小时,在我着急地想要去报警的时候,老宋赶着羊出来了,身边还是那位校领导陪同着,就这样我们丢失的羊找到了。
事后我问老宋到底是谁偷了我们的羊,老宋说找回来就行了,你就别管了。不过自那之后,我对老宋的功夫真的是充满了好奇,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点穴这门功夫。
虽然比起电影里边那是差远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是要知道这可是现实中出现的场景啊,也足够震撼了。
我一直缠着老宋让他教我,他说不是他不愿意教,是我早就过了年龄了,根本就不可能学会。
他说这是要从小就开始练习的,必须熟悉身体构造,而且得手把手地教。他小时候就跟父亲睡一个被窝,每天晚上都要给他摸骨,让他体会,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老宋说他无儿无女的,这手艺怕是要带进棺材里了,实在是愧对祖宗啊。
前些年的时候,他想过要收徒弟,可是找了好多人家,都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学,害怕孩子吃苦是一方面,主要是如今这个社会也用不到了。
最关键的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可能需要十几年,哪个做父母的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养啊,时间久了孩子还跟自己亲吗?
听老宋这么说,我也就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既然点穴不能学,那别的功夫总可以吧?我又缠着老宋让他教我别的功夫。
老宋告诉我他不是河南本地人,老家是沧州的,在那里自古就流传有一句话:“中华有绝技,绝技出沧州,轻易不出手,出手必见血。”
老宋说,在沧州只要是习武世家的,基本上都有自己压箱子底的绝技。
什么叫绝技呢?
简单来说就是杀招,是习武世家根据人体结构薄弱部位的不同,特地研究出来,专门针对这些人体弱点的招数。
都是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个比一个狠毒,只要出手就是必杀,基本上是无解的。
在以前很多练武的人都不敢去沧州,去了也都是老老实实的守规矩,就是怕这个绝技。因为绝技都是家传的,外人根本就从来没有见过,见过的也基本上都挂了,所以根本就无从防备,有人就是因为小看儿童和妇人送了命。
老宋告诉我,他父亲就是在他13岁的时候跟人比武输了,被当场打死,后来为了躲避仇家,妈妈带着她跑到河南躲在了少林寺附近。
所以他们家里祖传的功夫他是一样也没有学会,就这点穴的功夫当年学的也是半吊子,主要靠年轻的时候在战场上自己慢慢摸索总结了一下,之后才能真正的使用出来。
老宋告诉我,他虽然没有继承家里的武学,但是从母亲那里得到了父亲练功的 *** ,只要肯坚持每天练习, *** 个人还是不能近身的。
具体的 *** :
找一棵树,每天对着它踢100脚,打100掌,用肩膀撞100次。
不用管方式 *** ,按照你的习惯就可以,因为你每天都在练习,身体会本能地自我调节,从而找到最适合你的发力方式。
就像劈柴一样,次数多了自然就快了。
只要能坚持下来,那么:
5年之后,你打架就不可能输。
10年之后,你出手要小心,很可能会伤人。
20年之后,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手,一般人扛不住你一下。
30年之后,出手就得进监狱。
总结:我听了老宋的 *** ,感觉真的很简单,但是我坚持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放弃了,实在太枯燥了,而且我这个人也确实没有毅力,天生不是习武的材料。
再到后来,老宋在我去市里上高中的时候去世了,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还是村集体出钱给他办的丧事。
我到现在为止,遇到过最厉害的武术高手就算是老宋了。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招式,姿势一点也不潇洒漂亮,但是真的很厉害,都是一招制敌,出手既结束,根本就没有人能跟他对上一招。
你们对武术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码字不易,喜欢的点个赞,支持一下呗[祈祷])
洛阳栾川一男子20年后拦路扇老师耳光?
不幸者的更大不幸,在于旁人不知晓或者不理解其不幸。
据说,很多人在用一生治愈童年,用难为外人道的煎熬和挣扎忘记抑或淡化过往的不堪回首。
对栾川小常、老张的瓜葛,来龙去脉、事实真相很容易条分缕析。
我相信小常确是乡邻所称的好孩子,也相信老张当年恐真有不当、不仁之行为,但我们只能服膺法律。
法律,在多数时候只看结果,而遑论过程,因由更不值得一提。此案事实简单明了,又有 *** 多角度关注、全方位助阵,法律定会做出公正判决。而且,以舆情、 *** 一以贯之的做派看,此事很快将烟消云散,往事俱往矣,但谁能帮小常永远释怀过去,谁又能助老张真的释然?
但愿,不会有新的老张或者老王老李,再以职业之便对孩子行使“合法伤害权”,更愿不再有新的小常忍辱负重、处心积虑而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如此,才是真的救救孩子、救救老师。
*** 玛利亚,原宥你有罪的孩子吧。
杨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言谈及隋朝的名将,杨素若称第二,无人敢称 *** ,此人不光武略高大,而且文采颇丰,写得两手刚劲有力,风角突出的草、隶书法,此外还天生高颜值,配上一副美髯,简直集帅哥、学霸于一身。
杨素天赋极好,也肯吃苦,却于德有亏,只认利益,毫无原则,实在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下场不免悲惨。
一、初涉江湖仕途坦荡杨素的父亲生前官至北周汾州刺史,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但杨素还在少时,他父亲便战死在征伐北齐的战场上,家室很快败落,杨素也尝尽人间炎凉,少年时的杨素并不显得出众,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也使得他能静下心来学习充电,为后来的厚积薄发积累资本。
杨素仕途的 *** 站,是先在北周权臣,宰相宇文护手下做秘书,一直做到了大都督。靠着宇文护这颗大树,杨素本应该可以很安稳的跑步前进。可是政治风云突变,一直牛得像大爷一样的宇文护被装了很久孙子的北周皇帝宇文邕设计击杀,杨素遇到了平生 *** 个危机。
但是皇帝宇文邕雄才大略,用人之际,并没有对宇文护余党穷追猛打,只是慎用这批人,这就避免了一场浩劫,也稳定了人心。对普通人来说,身为宇文护余党,能保得性命就属万幸,哪里还会奢望更多,但杨素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他认为自己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天生是做官的料,就是为做官而生的,因此在没能找到其他渠道的情况下,直接上奏章向宇文邕伸手要官。
杨素的父亲是死在征伐北齐的战场上,所以杨素要官的理由,是他父亲“守节陷齐”,朝廷应该给再给分封。
宇文邕是个好皇帝,为人宽厚,他没有理会杨素,以为采取冷处理方式就会打消杨素异想天开的想法。没想到杨素并不气馁,一次不成又来第二次、第三次,兵法所云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他不管用,这下宇文邕没有耐心了,下令把杨素推出砍了,杨素拼命挣扎喊叫:“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
宇文邕雄才大略,有足够的自信,听杨素的喊叫,很欣赏他的胆量,《隋书》说宇文邕“壮其言”,他不仅收回了成命,还全盘接受了杨素的要求,给杨素父亲追封大将军称号和“忠壮”谥号,进一步封杨素为车骑将军。
一段时期后,杨素极好的文化素养让宇文邕越来越刮目相看,他的仕途也因此一路顺畅。一次宇文邕让他试着拟诏书,他略微思考后提笔一气呵成,将一篇诏书写得文辞优美,气势磅礴,宇文邕看后大喜,拍着他的肩膀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
善于揣摩圣意的杨素当即便脱口而出:“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一句话让宇文邕哈哈大笑。
宇文邕要统一天下,首要目标就是东面的宿敌齐国。
杨素的老爸是死于北齐的战场,一来为了报仇,二来也是要展现自己在武略方面的才华,他 *** 个报名上前线,而且要求带父亲的老部队。宇文邕很高兴,他给杨素一份竹策:“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杨素接过竹策那一刻的心情,想来是非常激动的。
这是杨素平生打的 *** 仗,总指挥是宇文邕的五弟齐王宇文宪。
*** 年也确实打得很顺,杨素被加封清河县子爵,封地上有五百户,有如此成绩,已经显示出他的战争天赋了,但是第二年,在齐国皇帝高玮亲率大军反击下,宇文宪大军全军覆灭,杨素和他手下十几员骁将保护宇文宪回到北周。
此次败仗的杨素,之后却如有神助,其对战争的驾驭越来越熟,几乎是每战必胜。灭齐国后,他的爵位由县子升到了县公,封地户口涨到了一千五百户。
二、灭陈战役摧枯拉朽宇文邕是个英明皇帝,只可惜活了三十几岁,他的儿子宇文赟即位,宇文赟也短命,宇文赟之后是宇文阐,宇文阐是个才七岁的小皇帝,这时的丞相是他的外公,名叫杨坚。
北周的朝政,很快转移到了杨坚身上,《隋书》说“素深自结纳”,杨坚也“甚器之”,二人一拍即合,杨素由县公升到郡公,封地户口两千户,两个弟弟也被封公爵。
很快杨坚取了宇文家族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创立了大隋朝。
杨素成了大隋朝的御史大夫。
杨坚也有雄才大略,他完全接纳了宇文邕的思想,要完成雄心勃勃的大一统,积极南下灭陈,他知道杨素是将才,让杨素全权负责灭陈大计。
杨素以奉节为基地建成大型军舰,之后大举南下,轻松灭陈,夺得灭陈首功,爵号由郡公升为国公,钱财,珍宝物品赏赐无算,更让杨素有成就感的是,杨坚不仅把陈国国主的漂亮妹妹赏赐给他,还送她十四个能歌善舞的女明星。
杨素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南下剿灭江南剩余力量,他一路摧枯拉朽般从浙江又打到福建,并收复福建全境。
这仗之后,杨素由内史令升为 *** 尚书右仆射,相当于 *** 副宰相,他的儿子也受到体制内的嘉奖,金钱无数,织锦三千段,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别墅一幢。
现在,全天下比杨素大的只有两人,一个是皇帝杨坚,一个是宰相高颎。
三、才高八斗却无仁义北方突厥南犯,杨坚命杨素为宁夏军区总司令“灵州道行军总管”,带队北上迎战。杨素一到前线就看出了隋军阵法的缺陷:“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
杨素引入新战术,“令诸军为骑阵”即大力扩充骑兵,以己方骑兵和突厥骑兵展开对攻,结果,他的隋军大破宁夏突厥军,但是,山西晋北的突厥又猖狂起来,杨素又被任命为大同元帅,又将晋北的突厥军打扫干净。
这时的杨素,引起了杨坚儿子杨广的注意。杨广担任元帅,让杨素做他的参谋长,这个时候,不是杨素巴结杨广,而是杨广巴结杨素,杨元帅对杨参谋长极力巴结的程度,几乎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
杨素对山陵风水也有独到见解,杨坚宠爱的皇后死后,她的坟墓建造工程,下葬仪式制度等等,都由杨素负责,这又增加了杨坚对杨素的好感,杨坚是爱才的人,毫不吝啬的赏赐杨素大量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
受到皇帝父子两代人信任和重视的杨素,迎来了他人生的 *** 个高峰,所谓一人得道鸡犬 *** ,他的兄弟,叔伯,全部进入国部级,毫无半点功劳的几个儿子也都官至省军区司令,家里佣人数千,漂亮的美姬就有一千人,别墅的豪华程度不亚于宫廷。史载,杨素“亲戚故吏,布列清显,素之贵盛,近古未闻。”
杨素帮杨广谋取了太子之位,而后又帮着杨广构陷蜀王杨秀。朝廷的大臣们,哪怕有一身的本领而且忠心为国,但是只要和杨素不对付,就没有好果子吃,而和杨素沾亲带故者,溜须拍马者,哪怕一无是处,都会加官进爵。大隋朝开国时开明清新的政治气象被杨素扭转,阿谀奉承,说假话,内斗的风气开始抬头。
但是杨坚毕竟是一 *** 国皇帝,雄才大略,手下也还有一批敢言之臣,他的女婿, *** 长柳述就 *** 杨素,更高法院院长梁毗也上表 *** 杨素,只是他们并没有 *** 到要点,只是说杨素有点专横跋扈,作威作福。饶是如此,也引起了杨坚的警惕。
杨坚知道杨素是人才,既要用杨素,又不能让他坐大,便采取了表面上优待,实际夺权的策略。让杨素在家休息,官职不变,很多文件不再需要杨素签字,很多大事也不再让杨素知道,只是让杨素三五日来朝一趟,亮个相表示一下存在感即可。
四、助杨广上位又过了几年,杨坚大限将至,照规矩,老皇上有病,太子要住到宫里陪伴。杨广便住进了宫里的大宝殿,安顿下之后,他给杨素写了封信,信中表达了他的担忧,写完后封好,让宫人传给杨素。杨素收到后,将杨坚的言谈起居详详细细写了封回信,也封好派宫人交给太子。
但是,这个负责传信的宫人,不知道是出于责任还是疏忽,将杨素给杨广的信交给了杨坚,杨坚当场气得 *** ,病情立刻加重。
紧接着,第二桩让他闹心的事情来了。
杨广竟然杨坚卧床不起的机会调戏杨坚的宠妃陈贵人,结果陈贵人却跑到杨坚身边告状了。《隋书》中对这两件事的记载是:
“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
杨坚对一切都明白了,他立刻命令招 *** 回来。
但是此时为时已晚。
杨素立刻拟了一份假诏书,命令宫内 *** ,将宫内宿卫的军队全部换成杨广的兵,又将杨坚身边的人全部换成两人的亲信。
这期间,除了杨广,谁都无法靠近杨坚,这时候,历史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谜团:杨坚死了。有说杨广进去看望了一下父亲杨坚;还有说是被亲信毒死,或者手刃。
杨坚死了,杨广当了皇帝,他和他的父亲杨坚完全不同,是个利己而又心胸狭窄的人。
五、缺乏大智慧的归宿杨广能坐上龙椅,杨素是当仁不让的 *** 功臣,他满腔热忱的投入到为杨广扫清政敌的战争中。
杨广的主要政敌是他的兄弟们,杨素对杨广的这些兄弟们毫不手软,他们联手除掉了曾经的太子,杨广的大哥 *** ,四弟蜀王杨秀,而后杨素又亲自上阵围剿杨广的五弟汉王杨谅。
杨谅是杨广的同母兄弟,占据今山西大部,拥兵数十万,兵精粮足,杨广对兄弟们斩尽杀绝的姿态,将杨谅逼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仗着手上军权还没有被收走,他孤注一掷起来反抗。但不幸的是,他的对手是杨素,杨素是不会因为他的皇室血统而对他网开一面的。
杨素领着数万人马到并州境内的 *** 仗,就是用五千轻骑攻占了杨谅数万军队驻守的蒲州,紧接着以迂回穿插战术破了杨谅十余万大军,再后的两军会战,打得十余万杨谅军狼奔琢突,迫使杨谅不得不在并州(今太原)开城投降。
杨谅是杨广弟兄中更具实力的人物,他的投降让杨广再也无所顾忌,更加大刀阔斧向杨氏宗亲开刀,他的后辈侄儿们,几乎都被处死和流放。这些事件中,杨素又参与了多少,不得而知,但是以杨素的本性,即便他不是发起人,至少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因此,杨素获得的名利在杨广时代达到了顶峰,但是他天才的战争才华再也没有得到应用,而是彻底沦为了杨广的家臣,为杨广扫荡政敌,再也没有看到他在对外战场上的表现。
杨广和杨素两人的相似点非常多,当杨广成了万人之上之后,两人关系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政敌的一一瓦解,杨素成了杨广更大的心病,他有太多的理由对杨素不信任。之所以要说是理由,因为杨广的真实心理,恐怕除了萧皇后,实在是无人能知晓,笔者也只能站在第三者角度,根据杨广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一种推测和分析。主要有三点:
*** :从宇文氏到杨坚再到杨广,杨素每次都能在适当的时候实现他的华丽转身,如果不教条的考虑杨坚和杨广的父子关系,“三姓家奴”的头衔用在杨素身上实在贴切不过。
第二:杨素对于战争得心应手的驾驭能力,也是杨广对他不放心的原因。战争对杨素来说宛如游戏,他是游戏的主导者,他的指挥艺术已经在朝野上下被神话,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只要有杨素参与的战争,胜负就完全由杨素说了算。史载:“素将行也,计日破贼,皆如所量”。这对于杨广来说犹如双刃剑,杨素能对付宇文,能对付杨坚,有什么理由不会对付他杨广?
第三:杨素参与甚至主导了杨广从太子到皇帝系列计谋的全过程,而此人又见利忘义做事决绝,可以翻脸不认人,如何能让杨广安心坐在龙椅上?
于是,杨广和杨素两人就有了一番表演和较量。
在公开场合,杨广对杨素大肆表扬,分封和奖赏,称杨素“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而杨素也以“虽百殒微躯,无以一报。”回复,两人的关系如此亲近,以致让外人感觉杨广和杨素是最亲密的战友加同志。
杨素为杨广 *** 汉王杨谅后的第二年,两人亲密的关系达到顶峰,除了为杨素兄弟加官进爵,奖赏杨素金银珠宝,美姬,绫罗绸缎,田园馆舍不计其数之外,杨广还下诏为为杨素立碑树撰。而杨素也借送朋友的五言诗,用七百字讴歌杨广领导下的太平盛世,写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但最清楚两人关系的还是两人自己,杨素很清楚杨广对他的猜忌,杨广也知道杨素知道他对杨素的猜忌,两人还极力维持着这种辛苦关系。现在无从知晓杨素心里怎么想,当初宇文氏和杨坚对杨素是充分的信任甚至是偏爱,现在的杨广则是“外示殊礼,内情甚薄。”杨素知道,杨广的心狠手黑也丝毫不输他,也许对自己下手就缺一个机会和借口而已。
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杨素便不问时事,大肆敛财,营求产业,到处建造豪华别墅,也许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杨广,他并没有野心,他只是个贪财小人。他的这一手,让很多人信以为真,但是杨广并不买账,因为他们相互间实在太了解了。
背着这样沉重的包袱,杨素非常辛苦,也许实在不堪重负,他写了那首五言诗后不久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杨广则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怀,让全国 *** 的医生为杨素看病,亲自赐药,私下却吩咐医生给杨素来个“医治无效”。杨素也防着这点,就是不吃医生的药,不过他也感觉到这样活着生不如死,对他的弟兄们才能说出自己的苦闷:“我岂须更活耶?”
结果杨素,一个才高八斗毫无仁义的人死了。
六、总结杨素到底怎么死的,没有人说得清楚,后来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终于起兵 *** 了,如果杨素不死,会不会反杨广?或者杨玄感的 *** 和杨素的死有没有关系?无从知晓。
杨素的死可能有很多原因,但缺少难得糊涂的智慧是其中原因之一,这让他始终被眼前的利益牵着,短视而看不到长远,办事决绝,刻薄寡恩又不留后路,一路走去,就走到了死胡同。
你怎么看河南岳村集是一个普通的村子?
这种现象如果要说实话的话只能说这是一种当代中国世俗文化中的一种“脏乱差”的折射现象。
因为相声这种娱乐方式是发源于中国北方天津北京地区的“地摊文化”,娱乐性强,文化品位并不高,但北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成为了一种北方百姓 *** 的娱乐节目而流传保存至今。
曾经在央视春晚上看过这个大众口中所谓的“小岳岳”的相声表演,做为一个喜欢听相声的北方人,说老实话,感觉太差了!说相声,我认为天份是 *** 位的,就比如某些人天生就没有幽默感,从春晚的电视直播中你就可以看到,有些人看相声节目笑的是七荤八素的,眼泪也笑出来了腰也直不起来了,但他旁边的某个人,一脸的茫然,一幅不屑、不可思议和严肃的样子,这个人就是缺乏幽默细胞的人,或者也许是江浙一带的南方人,人家本身大都不喜欢听北方相声。
当然,岳云鹏做为中原人,他应该是喜欢相声的,但无奈,他却是一个根本没有幽默细胞和幽默天份的人反而从事了相声这个主要是生产快乐的工作,因为通过他的表演,我发现他根本不知道笑点在哪里,也不知道幽默的妙处和火候在哪里,所以表演时只能是说了一堆廉价的俏皮话,靠相声脚本硬撑撑门面罢了,结果只能是,自己的脸皮都笑僵硬笑抽筋了,口水也说干了,观众也只能是跟着他一起难受,不笑吧,是俏皮话,笑吧,总觉的不对劲,别扭无聊,最后观众被害的也跟他一样了,都变成了皮笑肉不笑张着嘴傻笑了😆……
说一句题外话,当然,郭德纲做为中国当代最后一位民间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他不可能不知道岳云鹏没有从事相声表演艺术的天资的,之所以选择大力培养小岳岳,一方面是小岳人品忠厚老实,一方面是德云社在师徒相处中郭大师因为一些天资聪慧的高徒另立山头而内心受伤颇深,故转而求其次,其言外之意的自负是:人只要老实,没天赋?我一样给他捧红喽!😀🤣
至于说河南省岳村集这个中原的普通农村出了个岳云鹏这么个有点虚名的相声演员,当地 *** 就大张旗鼓的把岳村开发成了旅游度假村,这个出发点实属牵强附会,说严重点是当地某些领导一拍脑袋的乱作为,因为一个平庸的相声演员对当地经济并没有什么持久和利民的品牌价值,相反,当地的一些古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和农副土特产品却有着大力开发利用的前景和品牌价值。
在当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了这种:出了个相声演员就搞旅游度假村,出了个“大衣哥”就全村上下不干农活全堵在人家家门口抢拍抖音视频挣钱的这种乱哄哄的文化“脏乱差”现象,确实是到了有关部门应该加以警醒和引导的时候了……
因为人的文化品味也是需要培养、引导、影响和提高的,如果放任低俗无视高雅,那就不是什么所谓的自由和“百花齐放”了,如果放任低俗平庸和无聊的“文化赃乱差”现象在社会上横流,那直接的后果就是民族文化品质的整体滑坡和堕落!🙄👇
2020年9月1日云上牧哥【原创】于塞上银川
河南有哪些名人?
河南省的历史名人很多,我来说两个困守孤城,几乎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这两位一个叫王坚、一个叫铁弦,一个折蒙哥上帝之鞭、一个摧朱棣兵峰于正锐,都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有意思的是,这二位还是老乡,都是河南邓州人。
宋理宗宝祐六年二月(1258年),蒙哥吸取了之前攻南宋多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迂回长江上游的侧击与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略,分兵四路南下。
其中,忽必烈领一支蒙军围攻鄂州,塔察儿、李璮领兵南下两淮,兀良合台自云南经广西进攻湖南。
在此三路之外,蒙哥汗自领主力蒙军4万人(号称10万)进攻四川,准备夺蜀地后,沿顺江东下出夔门,与其他三路大军会师荆湖,直捣宋朝行在(即临时首都)临安(今杭州)。
十二月,蒙哥大军一路所向披靡,逐渐逼近合州钓鱼城,驻守钓鱼城的便是王坚。王坚早年,曾在南宋名将余玠账下与蒙军在四川兴元、文州等地血战,深知四川地形军备特点。
当他于宝祐二年(1254年),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时,心知蒙军必然再次进攻四川。
便以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为核心,构建钓鱼城防御体系。他征集所辖五县军民数万人,加筑从城上至南北江边码头的一字城墙,屯田练兵,还在城中开掘大小池塘、水井数十处,以备长期固守。
在他的调动下,“秦蜀之人,望风响应”,很快便形成了上可控扼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下可屏蔽重庆(今重庆市)的江防要塞。
次年二月(1259年),当蒙哥大军到达时,仰望着三面环水,山形突耸,落差高达300余米的钓鱼城要塞,蒙哥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高气傲的蒙哥,没有听从手下绕过钓鱼城,迂回夔州东下的建议,而是派降将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结果他收获只是从钓鱼城城头扔下的晋国宝的脑袋。
感到遭受侮辱的蒙哥暴跳如雷,发誓城破后以屠城血洗耻辱,钓鱼城攻防战随即爆发。
为了孤立钓鱼城,蒙哥命人分兵进攻礼仪城(今四川渠县东北)、平梁城(今四川巴中西)、合州旧城(今重庆合川),又在涪州蔺市(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造浮桥、重庆铜锣峡夹江建造要塞,阻滞南宋的援军。
随后,蒙军对钓鱼城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钓鱼城的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护国门都成了双方激烈肉搏的战场。而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更是双反反复易手的砺血之地。
但凭借着地形的优势,虽然蒙古军队攻城器具齐全,但巍峨的钓鱼城城墙却始终是蒙古军人的噩梦。
围城数月之余,四川潮热多雨的气候让蒙古人痛苦不堪,疫病逐渐在军中蔓延,虽然强悍的蒙军依旧有能力多次打退宋军的援救,但仰望坚城却让他们心悸不已。
就在此时,王坚还玩起了心理战。一日,城外的蒙军忽然发现宋军从城头扔下几个箱子,当他们拿回营中打开一看才发现,里面装的是两条15公斤的活鱼和一百多张面饼。除了食物外,还有一封写给蒙哥汗的信,信上写着:“城里有的是存粮,就算再围个十年八年也有吃的。”
看到书信后,蒙哥无比愤怒命人在东新门外堆土建台,窥视城中虚实,王坚发觉后,以城中投石机相应对,阴差阳错间蒙哥为飞石所伤,蒙古军遂撤围北还。
关于蒙哥去世的原因,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是督军攻城受伤所致(《合州志》);另说是身染痢疫而亡(《元史》、《史集》);还有说返程被宋军凿沉了坐船淹死的;金庸先生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扔石头砸死蒙哥汗的是神雕大侠杨过,不过金庸先生的考证似乎有偏差,因为他认为蒙哥死在襄阳城下,哈哈!
蒙哥猝然而亡,对当时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大汗之位兄弟阋墙,展开了血腥战端。而他另一个弟弟旭烈兀正在西征途中,当他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匆匆忙忙带兵东归,只留下部将怯的不花领二万蒙军固守叙利亚。
随后在阿音扎鲁特战役中,埃及苏丹率领的马木鲁克骑兵联军大败蒙军,让蒙古人未能染指埃及,蒙古帝国西征的狂潮就此落下帷幕。
“钓鱼城之战”本身的规模并不算大,在蒙古帝国波澜壮阔的征伐史上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它不但延续了南宋二十年的国祚,还打断了蒙古铁骑向非洲的扩张,难怪后世有人称之为“上帝折鞭之处!”
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感觉侄子身边没啥好人,便在北平起兵“靖难”。
建文帝派自己最信任的官二代李景隆为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平叛。说真的,管李景隆叫“草包”都是在夸他,他简直就是个卧底。
这兄弟先是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被朱棣打的丢盔弃甲,第二年又带着六十万人来送礼,把全部辎重交在朱棣手里。
跟坚持不懈 *** 的李景隆相比,真正让朱棣难受的反倒是个文官,他就是时任山东参政的铁弦。
铁弦(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人,元朝色目人后裔。明洪武时期因断案果决,深受朱元璋器重,特意赐予表字“鼎石”。
李景隆领兵北伐期间,铁弦作为山东本地官吏,负责大军粮草辎重的供应。只可惜,李景隆实在太坑,将铁弦四处奔走筹集的物资,连续不断的送给了朱棣。
李景隆败退后,山东重镇济南便暴露在燕军的刀锋之下。当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指挥的少量军队,正在人心惶惶之时,负责押送粮草的铁铉火速赶到济南。
他先是与盛庸歃血盟誓相约死守城池,又四处张贴告示痛陈朱棣为逆贼,鼓舞周边壮士应征入伍共同守城。
朱棣围困济南城后,曾一度考虑以劝降的方式收服铁弦,但回应他劝降书的,是一封铁铉亲笔所写的《周公辅成王论》。
铁铉很明显是想告诉朱棣,“皇帝大位,您就甭惦记了,还是学学“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的周公吧!”
朱棣也是聪明人,一看软的不灵,那就来硬的吧!结果攻城三月,济南依旧岿然不动。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朱棣命人掘开河堤,准备放黄河水灌城。铁铉眼看济南城即将不守,便想出一条诱杀之计,干脆给朱棣来个“斩首行动”。
他先派城中士绅首领来到燕军大营,跪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请求不要放水灌城以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
然后又忽悠朱棣说:“朝中却有奸佞,我等皆知之,愿举城而降,请千岁入城检视。”
燕军见济南这块沟通南北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全军欢呼雀跃,朱棣也有点飘飘然了。次日,朱棣带着少数亲卫走向济南西门(泺源门),城上城下的士卒见到朱棣后,齐声高呼“千岁!千岁!”
这把朱棣乐得,可他没想到,士卒的喊声就是一个信号,在济南城西门的城门里,铁弦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
朱棣刚进城门,城头的千斤闸突然落下,可惜时间稍微早了一点,只把朱棣的马头切了下来。
这是士卒们的喊声,从千岁变成了杀朱棣。所幸,护城河上吊桥一时半会儿升不起来,朱棣换了卫士的战马逃出生天。
惊魂未定的朱棣回到大营气的暴跳如雷,发誓要拿铁弦的人头祭旗,但这时建文帝的南军已经威胁到燕军的后路,朱棣只能咬牙切齿的撤军回到北平。
建文四年(1402年),再次南征的朱棣学乖了,他也知道济南是块硬骨头,因此他带兵绕过济南直插沛县、徐州,突破了淮河防线后,兵围南京。要说南京的城防比济南还壁垒森严,关键时刻又是李景隆建功。他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一拥而入,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了新皇帝。
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据城死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铁铉被俘后,怒火难平的朱棣将他凌迟处决。
铁弦虽被朱棣孽杀,但他的忠义依旧成为美谈,即便是朱棣在日后提及铁弦时,也咋咋赞叹。
万历初年,明神宗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特意修建了包括铁弦在内的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