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字算命诸葛亮测三字-诸葛亮骂王朗的真相是什么
测字算命诸葛亮测三字,诸葛亮骂王朗的真相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93回写到诸葛亮首次北伐,夺得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之后,魏主曹睿急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率领20万大军抵御蜀军。两军对阵之前,王朗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而退。”不料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尽管王朗大谈“天命”,要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却丝毫说不动诸葛亮,反而被诸葛亮痛斥一番,被骂成依附叛逆、罪恶深重、不知羞耻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诸葛亮还严厉质问他:“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又羞又怒,竟“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其实,这个情节完全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和《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即“一出祁山”),而扬言要由斜谷道取郿城,命赵云、邓芝出箕谷以为疑军。魏国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抵御赵云,魏明帝曹睿亲镇长安,命右将军(按:据《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应为“左将军”)张郃抵御诸葛亮。张郃大败蜀军前锋马谡,诸葛亮撤回汉中。由此可见,“一出祁山”时,曹真根本没有与诸葛亮交过锋。? 其次,《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云:“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从“出秦川”三字来看,当是指建兴六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包围陈仓。这一次,战事由曹真指挥,但在 *** 线抵御蜀军的是陈仓守将郝昭,前去增援的则是曹真部将费曜等;曹真身边倒是有军师,但军师却是杜袭,而王朗则已在这年的十一月去世了。? 再次,综观王朗的一生经历,不仅从未任过曹真的军师,而且从未与蜀军对阵,更谈不上与诸葛亮进行舌战了。?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史实来看,都不存在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可能性。? 不过,罗贯中虚构这个情节,也不是毫无因由的。原来,王朗在曹丕篡汉之际,曾积极上表劝进;曹魏建立后,他更是官运亨通,先后任司空、司徒,位居三公。他自以为攀龙附凤,卖力地吹嘘曹魏代天受命,堪称“正统”。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他曾写信给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又以老朋友的身份写信给蜀汉司徒许靖(其实许靖这时已经去世),要许靖说动刘禅,“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三国志·蜀书·许靖传》注引《魏略》)。为此,诸葛亮曾写了一篇《正议》,严厉驳斥了王朗和魏国其他大臣的劝降之辞。在“拥刘贬曹”的罗贯中看来,王朗为虎作伥,应该不得好死;加之王朗恰好死于诸葛亮首次北伐那一年,于是信手拈来,巧加点染,为王朗安排了一个极不光彩的结局。
三个字表示开心的文言文?
欣喜若狂、兴高采烈、喜上眉梢、喜笑颜开、笑容可掬一、欣喜若狂
【解释】: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自】: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译文】:“年轻人得到了回应,惊喜就像发疯。”
二、兴高采烈
【解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译文】:“步夜英俊侠义,所以建立高而采烈。”
三、喜上眉梢
【解释】: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
【译文】:“思考了很久,得到了主意,不由得喜上眉梢。”
四、喜笑颜开
【解释】: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穿过牌楼,人来人往,莫不喜笑颜开。”
【译文】:“穿过牌楼,人来人去,没有人不喜欢笑颜开。”
五、笑容可掬
【解释】: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 *** 琴。”
【译文】:“果然看到孔明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 *** 琴。”
三国演义中以三字开头的故事?
1、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2、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 *** 个故事。
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3、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壁画“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出自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故事背景为曹 *** 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
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4、三让徐州
“三让徐州”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一、十二回。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曹 *** 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 *** 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 *** 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 *** 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 *** 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4、三气周瑜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东吴水师都督周瑜,为借荆州一事,屡向刘备索讨。所有计划终归失败,业已二次受诸葛亮之气。
周瑜耿耿不忘,欲遣鲁肃为刘氏代取西川,换还荆州,实则欲出其不意,袭取荆州,不料又被诸葛先生识破。周瑜领军至城下,赵云严阵以待。周瑜知道有准备,不敢攻城,传令回军。
诸葛亮早派关公、张飞、黄忠、魏延,分四路杀来。气得周瑜箭疮迸裂,坠于马下,退于巴邱。探知刘封、关平又截住水路。诸葛亮送书于周瑜,陈述利害,嘲笑周瑜不达时务。拆阅后,周瑜即气死。临终,荐举鲁肃,继任水师都统驭东吴兵马。
如何评价三国中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在刘备阵营中,最被他重用的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关羽。这两人一文一武,分别是刘备的丞相之选和武将之首。诸葛亮分管刘备的治国理政,关羽是刘备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可以说,他们肩负着刘备政权兴亡的重任。那么,他们在刘备阵营中地位不相上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一、义薄云天的关羽和风流倜傥的诸葛亮。关羽是刘备起家的班底,他是最早投入刘备阵营的人。在刘备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他和张飞就成为刘备得力助手,为刘备征战沙场。他和张飞跟随刘备在大庭广众之中,侍立在刘备身后,终日毫无倦色。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席,恩若兄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正是这种情谊,使得关羽终生追随刘备,毫不动摇。他在羁留曹营的时候,回答张辽的询问时,就明确地说,我非常知道曹 *** 对自己恩厚,但是我受刘备的厚恩,发誓要和他同生共死,不可背叛。因此,关羽在白马坡斩颜良报答曹 *** 之后,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的麾下。
关羽不接受曹 *** 的笼络,对刘备忠心耿耿,不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在刘备阵营中,关羽是位置仅次于刘备的人。刘备在出兵征战的时候,一般就将后方交给关羽镇守。在夺取益州前后,关羽留守荆州,实际上已经成为刘备的代言人。
关羽受到刘备的重用,不仅仅因为他的忠心,还因为他的才能。关羽不但武艺出众,能够冲锋陷阵,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他也有着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能够指挥包括步兵、骑兵、水军在内的所有兵种,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而且关羽还熟读《春秋》,是刘备起兵早期难得的文武全才的将领。因此,关羽是刘备手下首个担任太守的人。他在刘备和诸葛亮进入益州后,成为了荆州的更高统帅,这正体现了刘备对他的文武才能认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他封关羽为前将军,并成为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
诸葛亮则是刘备阵营中丞相的当然人选。这是因为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才能,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公认。刘备在北方征战失利, *** 南下投靠刘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阵营中缺乏长于治国理政的人才。这使得刘备虽然得到了徐州,可是终究难以守住。
在来到荆州后,诸葛亮千方百计地搜寻人才,在三顾茅庐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来辅佐自己。而诸葛亮也不负众望,首先向刘备进献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然后在刘备的手下为他壮大实力而努力。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集团很快就从兵不满千的状态,发展成为兵力过万,拥有水陆军种的强大势力。
在刘备阵营的外交方面,诸葛亮也大显身手。在曹 *** 南下,荆州失守,刘备在长坂坡大败的时候,诸葛亮挺身而出,和鲁肃前往东吴。在他的斡旋下,双方结成联盟。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进入益州后,诸葛亮已经成为文官之首,总揽治国的重任。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终身担任了蜀汉政权的丞相职务。
从关羽和诸葛亮的生平,我们就可以看到,关羽和诸葛亮分别是刘备阵营武将文官之首,而且双方的地位不相上下。可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如何呢?
二、关羽和诸葛亮最初的抵触关系。关羽和诸葛亮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自然思想理念也有所不同。关羽出身平民,凭借自己的能力出人头地。在本能上,他对于那些咬文嚼字,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十分反感。再加上关羽的性格又十分高傲,在刘备阵营中他凭借着老资格目中无人。在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就是“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而诸葛亮恰恰就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士大夫。诸葛亮的祖上担任过汉朝的 *** 司隶校尉,而诸葛氏又是琅邪的世家大族。晋朝时曾经有过“王葛”和“葛王”的争论。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荆州,在荆州有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可以说,诸葛亮是荆州士族的代表,在他出仕刘备后,为刘备推荐任用了大批的当地人才。
从这一点来看,关羽和诸葛亮之间关系是不会融洽的。在历史记载中,也表现出了这一点。在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们日夜探讨天下大事,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两人的关系“情好日密”。这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刘备为此专门对关羽和张飞进行解劝,说自己得到诸葛亮,如同鱼有了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多说了。关羽、张飞这才停止自己的言行。
我们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主要是在于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上。我们知道刘关张的关系如同兄弟一般,如今又增加了诸葛亮进来。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不同于对关羽、张飞的态度,对他是亦师亦友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差别,关羽和张飞感觉到后,心里自然会有一定的落差。
其实,关羽、张飞的这种抵触情绪,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刘关张三人的情谊是从多年的战争中培养起来的,这中间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而诸葛亮则是在和平时期加入的,他没有为刘备立下尺寸之功,便后来者居上,这当然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我们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在刘备面前多次发牢 *** ,这才引起了刘备的重视,专门向他们解劝。
当然,经过刘备的解劝,关羽和张飞知道了刘备的态度,也就不发诸葛亮的牢 ***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诸葛亮的态度会有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尤其是关羽,他对诸葛亮的态度更是不会很快就会转变的。
三、关羽和诸葛亮的相知关系。不过,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顶点。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成为关羽在事业上的帮手。在夺取益州后,发生的一件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夺取成都的时候,西凉的名将马超投奔了刘备。在他的帮助下,成都的刘璋开城投降。马超作为名门之后,再加上拥有的爵位,在刘备阵营中排名靠前。在荆州的关羽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情况。
诸葛亮在给关羽的回信中答道,说马超虽然十分出色,他的才能跟汉初的猛将英布、彭越一样,不过他也就只能和张飞一样并驾齐驱,根本比不上关羽那样的绝伦逸群也。关羽得到这封信后大悦,还把这封信给宾客进行展示。
我们看这件事,就能够看出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十分融洽地步。马超在加入刘备阵营中,由于他的能力和资格,已经能够和关羽分庭抗礼,关羽对此当然十分关注。可是他又不能为此去询问刘备的态度,只能去向诸葛亮写信,寻求诸葛亮的帮助。
诸葛亮给关羽的回信,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在信中贬低马超,抬举关羽,说明了自己是与关羽站在一起的。这当然让关羽十分高兴,才会将诸葛亮的信件向宾客展示。而诸葛亮的一些行为,也得到了关羽在千里之外的支持。
比如在刘备封赏部下的时候,在封赏到后将军这个职位时,有着两个人选,一为黄忠,一为赵云。刘备在经过考虑后,决定让黄忠担任后将军。诸葛亮为此说,如果关羽知道此事,是不会满意的。刘备说自己会去劝解关羽。果然,在向关羽传达封赏的命令时,关羽对封赏黄忠十分不满,拒不接受封赏,还说什么大丈夫不与老兵为伍。经过使者的劝说,关羽才接受了封赏。
其实,对此事稍加思考,我们就会明白,诸葛亮和关羽其实是为赵云打抱不平,想要让赵云担任后将军。按照赵云的能力、武艺和贡献,他担任后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刘备经过通盘考虑,选择了黄忠担任后将军。诸葛亮虽然不同意,但是也只能以关羽的态度为借口来劝说刘备。
当刘备没有接受诸葛亮的建议,依然封赏了黄忠为后将军后,关羽为了和诸葛亮配合,上演了一场拒绝封赏的喜剧。关羽和黄忠本无仇怨,再加上封赏已经决定,他就算是再闹也无法改变现实。关羽熟读《春秋》,当然明白这些道理。因此,他拒绝封赏,也是为了配合诸葛亮,为加重诸葛亮以后建议的分量而做的努力。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相知的程度。
四、诸葛亮和关羽关系转变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从最初的抵触关系,变成了后来的相知关系呢?这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诸葛亮和关羽有着相似的经历,具备相知的基础。关羽是出身草莽的将领,他和刘备、张飞一样,都来自平民。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乱世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他们在社会底层的时候,备受当权者的冷眼,这使得他们对那些腐朽没落的世家子弟不屑一顾。
而诸葛亮与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他虽然出身世家,也有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但是他却躬耕陇亩。这是因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遭到了当权者的疑忌。虽然诸葛亮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他却遭受了当权者的打压,连他结婚都遭到他人的嘲笑。
正是这种共同的经历,才会使得诸葛亮和刘备一拍即合,决心共同创建自己的江山。自然,诸葛亮和关羽和张飞也有着共同语言。在刘备劝解后,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他们的关系自然也慢慢变得融洽起来。
其次,诸葛亮的才能折服了关羽。关羽虽然自傲,但是他傲慢的对象是那些不如他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当他和诸葛亮相处久了,诸葛亮的才能就慢慢显现了出来。这些才能让关羽自愧不如,当然对他另眼相看。
在治国理政方面,虽然关羽也当过太守,从事过类似的工作。可是像诸葛亮那样,在短期内就让刘备达到足食足兵的程度,关羽是做不到的。而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前往东吴联络孙权,结成孙刘联盟。这种大智大勇的行为,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因为当时东吴上下大部分人要求孙权迎降曹 *** ,如果孙权答应了这个要求,诸葛亮到东吴无异于自投罗网。但是为了刘备阵营的前途,诸葛亮义无反顾地去了东吴。并且凭借着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双方达成联盟,取得了赤壁大捷。可以说,诸葛亮的这些才能和为刘备阵营立下的功劳,彻底折服了关羽,让他对诸葛亮刮目相看。
第三,诸葛亮的忍让大度感化了关羽。我们看到历史上记载关羽、张飞向刘备说诸葛亮不是,却没有看到诸葛亮对他们的反击。这里面说明了诸葛亮的大度,这种胸怀难能可贵,感化了关羽等人。
诸葛亮在策划《隆中对》的时候,就专门为关羽留出了位置。他将镇守荆州,并且率领荆州人马北伐宛洛的重任留给了关羽。这既为关羽留下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也确立了关羽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
关羽对此自然清楚,他对于诸葛亮的善意当然也能领会。诸葛亮用这种姿态表明了自己无意与关羽争夺地位,关羽在明白这一点后,自然也会投桃报李,支持诸葛亮的工作。正是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的阵营才会文武和谐,共创辉煌。
结语:诸葛亮和关羽两人在最初时的关系并不好,关羽、张飞向刘备抱怨,在史书上写明的事情。为此刘备还专门对关羽和张飞进行调解,不过虽然关羽和张飞不再明说,也不可能马上能够转变态度。不过,在此后,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一起共同镇守荆州,抵御曹军的进犯。在诸葛亮入川后,双方的关系达到了顶峰。
在很多事情上,诸葛亮和关羽虽然远隔千里,他们的意见还是能够达成一致。正是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让刘备阵营上下团结,打下了一片江山。这主要是由于诸葛亮和关羽有着相似的经历,共同的理念,再加上诸葛亮用才能折服了关羽,用大度的态度感化了关羽,双方才有了这种相知的关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字孔明三字中什么与什么同义?
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如诸葛亮自称“亮”),表示谦虚;称人用字(尊称诸葛亮为“孔明”或“诸葛孔明”),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