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几斗米啥意思

admin2023-01-19 00:33:4725

汉中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几斗米啥意思?

斗米,斗为一种测量器具。大小不一样,有的20斤,有的30斤。斗米的意思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普通的意思就是几斗米,并为引申义。。官员的俸禄用米来代替后,斗米又有权贵的意思。张鲁在汉中立五斗米教,五斗米有时又被特点指这个。

算命人说七八斗命是什么意思?江湖术士的话不用信。至于七八斗命的意思就是一生有诸多坎坷诸事不顺。我可以帮你算一算,你应该是单身工作不顺没有几个靠谱的朋友想要做一番事业

汉中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几斗米啥意思

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豪格刚打了胜仗,就被叔叔多尔衮给剁了。是真剁!事后,多尔衮还找人一起瓜分了他的老婆。皇太极那么多儿子,能让多尔衮费尽心机整死,豪格也算一代奇葩了。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是最有希望继承皇太极位置的人。

只可惜,多尔衮横插一家,扶持孝庄的儿子福临即位。豪格一步错,步步错,最后不仅一命呜呼,连老婆都尽数归了叔叔们。

多尔衮为什么要费尽心机整死豪格?

多尔衮想要整死豪格,有2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豪格与多尔衮隔着杀母的血海深仇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享年75岁。为了顺利即位,皇太极一行人,强行逼迫当时唯一知道遗言的大妃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就是多尔衮的母亲,年仅35岁,生了3个儿子,却被硬生生逼着殉葬了。

这是清朝唯一生殉的大妃,完全不合规矩。

这一年,多尔衮15岁,羽翼未丰,无法保护母亲。但他一定会把账算到皇太极头上的。

豪格是皇太极最喜爱的儿子之一,他自小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军功。

换言之,皇太极的势力离不开豪格的功劳,多尔衮自然对豪格恨得牙痒痒。

另一方面,豪格与多尔衮之间,有权位之争

1643年,51岁的皇太极突然去世,匆忙得连遗诏都没有留下。

谁来继承皇太极的位置?

豪格是最有优势的儿子。

其一,豪格是长子,不少大臣、亲王受汉族“立长”的影响,主动表示愿意支持豪格当皇帝。

支持豪格继位的人有: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他威望高;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掌管了镶蓝旗。

其余的图尔格、索尼、巩阿岱、鳌拜等重臣,也表示愿意支持豪格。

其二,皇太极原来掌握的正黄、镶黄旗,也支持豪格。

简单来算,豪格继位,不仅有重臣支持,还获得了正黄、镶黄、镶蓝的军队力量,再加上自己的正蓝旗,基本算得上稳 *** 胜券。

但多尔衮也想要这个位置。

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在血统上,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只是,军事力量上,他还是弱一些,只有正白、镶白旗的支持。

两方如果真的交火,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多尔衮还真不能算稳 *** 胜券。

两方对垒,氛围非常紧张,仿佛大战一触即发。

镶黄旗和正黄旗的大臣拿着剑,气势汹汹的说:“先帝对我们有大恩,如果不是先帝的儿子当皇帝,我们宁死不从!”

僵持不下之际,多尔衮和豪格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大家都不当皇帝了,让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当皇帝,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分别摄政。

《清史稿》:八年,世祖即位,命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

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一个是支持豪格的,也算是为这场皇位之争暂时画下句号。

不过,多尔衮是个有野心的人,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开始一步步算计豪格,并最终打败了他。

多尔衮是怎么整死豪格的呢?

概括来说,一共有四个步骤:

*** 步:打击济尔哈朗的势力,拉拢两黄旗。

福临上位之初,多尔衮并不占优势。

单论摄政王的地位,济尔哈朗的地位要比多尔衮要高一点。为此,多尔衮必须先要把济尔哈朗给排挤出去。

济尔哈朗势力大,要想动他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能动,先让他离开京城不就行了?

于是,于是,福临登基的第二个月,济尔哈朗就被外派到宁远打仗去了。

《清史稿》:九月,攻宁远,拔中后所,并取中前所。

天高皇帝远,多尔衮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他开始一面打击济尔哈朗的心腹,一面拉拢两黄旗的人。两黄旗中,有大部分人是念在皇太极的面子上支持豪格的,而还有一部分人是誓死追随豪格的。

前一类人,他们曾在皇太极的灵前拼命支持豪格,豪格一面想要当皇帝,却又一面来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让不少大臣都寒了心。

这不就相当于,我拼命挺你,结果你自己优柔寡断,关键时候还在推辞。

这类人,多尔衮只要稍加游说,他们很容易改变阵营,就算不支持多尔衮,也不会继续支持豪格。

至于后一类人,多尔衮则是直接打压。

比如图赖、图格尔、遏必隆被废黜,索尼、鳌拜被数次打击报复。

在多尔衮的用心 *** 纵下,豪格原本的优势地位大打折扣,已经不如多尔衮了。

第二步:被人告发,议罪

多尔衮的蠢蠢欲动,豪格也清楚,他也开始反击。

豪格知道多尔衮与弟弟多铎之间关系不和睦,便主动拉拢多铎。

豪格先是在“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的妻子”一案中,包庇了多铎,后来又和多铎交往甚密。只可惜,豪格还没拿到实际的好处呢,多尔衮就来了个釜底抽薪。

他让原本支持豪格的正蓝旗固山额真何洛,揭发豪格,说豪格言语中伤多尔衮。

从辈分上来看,多尔衮与豪格是叔侄关系。

豪格言语中伤叔叔,这个罪名可大可小,关键看说话的内容,而固山额真何洛爆出来的话是:“多尔衮是个无福的人,能活到什么时候还不知道,我们这些人难道不能直接杀了他?”

《清实录》:“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之人,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我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

或许,豪格在气头上真的说过这些话,可一旦被放到明面上,豪格就有些失礼了。

于是,多尔衮以此为由,大发雷霆,大力打击豪格党羽。

他的心腹们,固山额真俄莫克图、议政王大臣杨善、伊成格、罗硕,纷纷被处死。而豪格自己,根据《李朝实录》的记载,是福临拼了命以绝食威胁才保住的。

但豪格也因此,被废为了庶人。

第三步:整垮济尔哈朗。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豪格成了庶人,但也不是任人宰割的。恰如被软禁的张学良,实则住着小别墅、打着高尔夫,日子过得格外悠闲,没人敢让他蹲大牢。

清军入关时,福临考虑到他曾经的功绩,又恢复了豪格的爵位。

不过,此时的豪格,已经无法撼动多尔衮分毫。

如果只是权位之争,或许事情到此就算圆满结束,可前面说了,多尔衮心里还记着仇呢,好好的母亲,硬是被这群人逼着殉葬,是个男人都咽不下这口气。

多尔衮的发难,是从济尔哈朗开始的。

他找人举报济尔哈朗违规修建府邸、威胁官员;在衍禧王、饶余王、贝子和托去世时,不与福晋去吊唁,漠视亲情;宠爱有罪的臣子……

《清实录》:得燕京时,郑王自盛京发银千两,令吞齐启摄政王,求夫役修其府第,我曾谏止。及郑王至燕京,遣达尔岱、博博尔岱、莽加胁我云,我令尔等往启,竟遗忘此语,何人当用官夫修房,何人不当修房耶?我因见其援比失当。故不行启闻。

这几个罪名下来,济尔哈朗就是被处死也不为过了。

不过,多尔衮没有直接对他下死手,而是夺了他郑亲王的爵位,降为郡王,并罚款五千两白银。

经此一事,济尔哈朗不仅彻底倒台,绝对不敢再帮豪格,没准还要从心里感激一下多尔衮手下留情保了他一命。

第四步:找个借口幽禁了豪格。

豪格在灭李自成、张献忠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军功,班师回朝时理应时要 *** 行赏的。

可还没等福临颁布嘉奖的诏书,多尔衮就直接将豪格下狱了,罪名是:隐匿正蓝旗参领希尔艮冒功一事、启用罪臣扬善之弟吉赛为护军统领。

简单翻译一下,豪格藏了个有罪的部下,启用了罪臣的弟弟打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比起他几年征战、灭了清朝心腹大患的功绩来说,豪格这个行为,真的不算什么。

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汉中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几斗米啥意思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传六》:五年二月,师还,上御太和殿宴劳。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系豪格於狱。

就这样,多尔衮把豪格给幽禁了起来。

豪格自然很生气,被关押过程中,他多次放出狠话:“将我释放则已,如不释放,勿谓我系恋诸子也,我将诸子必以石掷杀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赶紧把我放了,如果不放我,我以后出来了,一定把你的儿子全部用石头砸死。

汉中算命比较准的地方-几斗米啥意思

只可惜,这些狠话注定无法实现,因为他不可能获得自由了。

后来,见大势已去,豪格在狱中选择了自尽。当然,也有人称,豪格不是 *** 而是被多尔衮害死的。

毕竟,一个历经风雨、多年征战的皇长子,怎么可能刚被幽禁就放弃生的希望,直接认输 *** ?

在《老 *** 的回忆》一书中提到,豪格其实在得胜归朝的路上,刚进城门就被多尔衮派来的人剁了。是真剁的那种!

当时,还有一个叫做王忠的 *** 扑在豪格身上想要保护他,结果两人都被剁成了肉酱,尸身分不开,一起装进了棺材里。

不过,我想,以谨慎和智谋著称的多尔衮,应该不会采取这样鲁莽的做法。因此,正史中的记载“豪格是在幽禁后死的”这种说法,更为合理。

豪格死后,他的老婆们,被多尔衮等人尽数瓜分。

正妻博尔济吉特氏,成了多尔衮的五福晋,另外还有两个侧福晋分别被济尔哈朗、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娶走了。

多年后,多尔衮身死,福临处置了多尔衮,为豪格平冤昭雪,重新册封他为和硕肃亲王,并追谥为肃武亲王。

其实,仔细来看豪格的死亡之路,我们可以发现,他完全属于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早在皇太极死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绝对势力的支持。如果当时的他和多尔衮硬刚,起码有九成的赢面,可他偏偏要说自己“福少德薄”;

后来,最支持他的心腹们、臣子们,一个个被多尔衮废黜、杀害,他也没有站出来团结势力,保护追随者;

弟弟福临明显是站在他这边,希望豪格能够与多尔衮势均力敌的,可豪格也没能利用好兄弟情谊,让福临想帮都帮不上;

多尔衮的确有勇有谋,心思缜密,豪格斗不过也不算丢人。

但偏偏,豪格实在输得太难看,看起来毫无还手之力。

邱尚周给他的评价十分中肯:

“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更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

我想,这样的人,就算当上了皇帝,迟早也会被拉下来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诸葛亮出山算不算逆天而行?

汉末三国,群雄争斗,读《三国演义》的确是能让咱们了解到很多三国历史的细致,虽然大多数都是美化过了,但是有的地方依然是可以作为历史的借鉴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也是数千年来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一起看看。诸葛亮出山算不算逆天而行?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国人眼中,他是士大夫的典范,智慧和忠臣的化身。但是,就其历史作用而言,却是有许多让人诟病之处。

诸葛亮也算出身名门,其先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只是到了东汉未年,家族日渐势微,没落了下来。诸葛亮天资聪敏,自幼饱读诗书,识天文,晓地理,洞察天机,而且他志向高远,常自比春秋时名相管仲和名将乐毅,自视甚高。

东汉末年,黄巾大 *** ,天下豪杰并起,诸候争霸,诸葛亮恰逢乱世,一直等待时机,一展抱负。他在南阳卧龙岗草庐隐居,时刻关注天下大势,对天下形势了然于胸,其未出茅庐而能三分天下,足见其战略眼光之独到。

可是,他即使有天纵之才,但始终未被人发现启用。他的好友徐庶,是汉室宗亲刘备的军师,曹 *** 慕其才名,用计将他诓至曹营,在辞刘备时,因感念刘备厚恩,才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因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启了不平凡的人生。时刘备势微力寡,素有问鼎天下雄心的刘备,闻知诸葛亮之才后,亲往草庐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感于刘备的诚意,遂出山辅佐他争霸天下。

诸葛亮为什么在刘备三请之下才出仕,这里是有许多原因值得考究的。首先,诸葛亮洞晓天机,知道天下纷乱之后的结果,统一天下的心然是曹魏一伙人,所以他对刘备的邀请,只好迴避。他不想逆天道而行事,遭到天遣。也许,此时他内心的期待是被曹 *** 所赏识重用!顺天意,助曹 *** 平定天下。只可惜,曹 *** 对诸葛亮并不知晓。在刘备三次邀请之后,诸葛亮知道命该如此,况刘备素有仁厚之名,只好认命辅佐他。

其次,古代读书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如此赏识看重自已,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虽知逆了天道,也只好勉为其难。

最后,士大夫立世无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也想建立功业,既然有人赏识自己,为求青史留名,也只好出山,否则就辜负了自己的满腔抱负和卓识才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诸葛亮才出仕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

曹 *** 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当时实力更大的诸侯袁绍,统一了北方,一跃成为无人可比肩的势力。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帮助刘备联吴抗曹,使曹 *** 大败。东吴孙权解除了危机,刘备趁机壮大了自己,有了立足之地,随后,刘备取汉中,夺西川,尽得巴蜀之地,终于成为可与曹 *** 和孙权分庭抗礼的一方诸侯。至此,天下基本形成了鼎足而立之势,诸葛亮也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分天下的意图。诸葛亮也因此名扬天下,功成名就。

诸葛亮做为一个位极人臣,被君王倚重的丞相,其治国理政的才能和对君王的忠心无可厚非。他不但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不负刘备托孤之重,忠心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让后世人敬仰。但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推迟了中国的统一,实在是有违历史的潮流。

他为保住弱小之蜀国,以攻为守,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使国力只相当于曹魏五分之一的蜀国穷兵黩武,耗尽了国力,加重了中国的战乱。他这么做,也只是延续了蜀汉灭亡的时间,从根本上意义不大。如果,他能顺应历史客观的发展规律,使曹魏早些统一中国,那历史必然是会另一个样子。那样的话,司马氏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也就不会代魏统一天下,建立晋朝。司马氏所建立的晋朝,可以说是对历史没什么贡献的王朝。

由于晋朝注重门阀制度,崇尚黄老思想,西晋仅存在了不足百年,而东晋耽于偏安一隅,导致了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比较黑暗的时刻。不但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汉文化遭受了极大的摧残,遗祸后世,影响中国历史的文明进程,也开启了外族人大举入侵中原的先河。

没有外族人的大举入主中原,也许就没有后世的元朝和清朝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如是,中国就不会有近代的百年耻辱,历史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诸葛亮27岁出仕,辅佐蜀汉27年,亡故时54岁。也许,诸葛亮在出山时,就知道自已逆天行事,命不会太久。但不晓得他知不知道,由于他阻碍了中国的统一,致使五胡乱华,对后世所造成的遗祸呢?

小编结合史 *** 载分析了以下,诸葛亮一直都非常感激于刘备当初“三顾茅庐”之恩,所以对刘备忠心不二,刘备死后给诸葛亮托孤让其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虽然明知机会不大,但是向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去对得起刘备,所以在他有生之年选择连年北伐,但是最终都没有取得实际性的战果。

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表达出了诸葛亮的忠心不二,诸葛亮出山,不为天下统一,不为建功立业,只为顺应天命。为隐者,我忍苍生受难;为相者,不想天下三分。

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

刀叔导读:看过三国演义的看官们都知道,蜀主刘备在早期创业时经常说一句话‘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那么,这位中山靖王刘胜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传说中他有一百二十多个孩子,这一切又是真是假呢?

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与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母为贾夫人,后世称为西汉中山靖王。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多妻妾多子女者不足为奇。后宫佳丽无数的康熙皇帝,一生生育了55个子女,其中儿子35个,女儿20个(存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女儿有12个),其子女之多,为历代皇帝之最。但有一个人的生育能力远在康熙之上,康熙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个人,就是西汉时代的中山靖王刘胜。从部分史 *** 载来考证,刘胜是古代当之无愧的生育冠军。

然而,当我们重读《史记》,却发现刘生育一百二十多个孩子,这其中疑点重重。

关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生子之事,《汉书·景十三王传》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汉书》作者班固是东 *** ,其生活时代与刘胜相隔近二百年,他对刘胜的记载可信吗?我们还是看看史学泰斗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吧!

《史记·五宗世家》载,“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为中山王。十四年,孝景帝崩。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因此,相对东汉的班固,可能西汉司马迁说的话更靠谱一些。两部史书中的记载大体相同,不过关于刘胜生育的事情,核心关键词是“枝属”。

枝属意为旁系亲属,古今史书多用这个词汇。如:

《吕氏春秋·慎行》:“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枝属,烧其室屋。”

《史记·外戚世家》:“ 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

《旧五代史·唐书·李克让等传论》:“昔武皇发迹於阴山,庄宗肇基於河朔,虽奄有天下,而享国日浅,眷言枝属,空秀棣华。”

因此,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看,中山靖王刘胜的一百二十多个子女其中包含了他的旁系亲属。

河北涿县是刘备的老家,属于汉朝中山国的地界,中山靖王刘胜是中山国的 *** 任国王。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开始削藩,要求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再由国家封他们为列侯。堂堂中山国一下子被分割成许多小封地,刘胜的儿子刘贞,就是在元狩六年被封为刘备的老家--涿县陆城亭侯的。

刘胜当了四十二年中山王才死去,后裔人数极多,中山和客家一带姓刘的几乎都是刘胜的后代。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在地域上是合理的。汉武帝在主父偃的辅佐在开始实行推恩令,中山王的那点地盘要分给自己的儿子门,然后儿子再继续往下分,到刘备这代成为破落户就很正常了。

刘备只好白手起家创业,但是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对他帮助太大了。当时汉朝刘氏是正统,自己姓刘,正好混个刘皇叔的名号,这样一来打天下就出师有名了。

但从真实性上来考证,那可就真不好说了。您认为刘备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其中有多少水分呢?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

谁才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自己确定的继承人,不是姜维,而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费祎之后诸葛亮自己也不太清楚了。

可见姜维当时在蜀汉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命蒋琬接管诸葛亮的职务。与此同时,姜维被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很可惜,这是一个杂号将军。

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曾经写信给刘禅,他表示如果自己出了什么事情,那么军国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可见诸葛亮对蒋琬的才能和忠义都是十分信任的。

01姜维属于后起之秀,毕竟是曹魏来的,需要磨练。

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将领,跟诸葛亮本来是对手。可是几番交战以后,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就用了计谋把人家给诓来了。

到了蜀汉以后的姜维,并没有立刻成为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是耐心跟随在诸葛亮身边,跟着他学习兵法。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三国志》

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马谡死了以后,诸葛亮的兵法基本上就是姜维来继承了。不过光懂兵法是不可能担当丞相重任的。

带兵打仗只是国家事务当中的某一项而已,显然姜维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将他列为继承人的人选。

因为诸葛亮需要一个综合实力比较强大继承人,尤其是懂得治国和调节官员关系的人,所以诸葛亮当然更看重蒋琬和费祎这种老成持重之人。况且姜维是从曹魏那边投降过来的,说实话,蜀汉上下对这个降将有多少信任呢?其实并没有多少。刘禅后来之所以信任姜维,那也是因为姜维为蜀汉服务了二十多年,劳心劳苦。后来夏侯霸从曹魏逃过来以后,姜维对他十分倚重。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姜维对自己曹魏降将的身份,还是比较在意的。

他自己都这么在意,更别说蜀汉君臣们的态度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姜维暂时得以安宁,可是诸葛亮去世以后,失去庇佑的姜维,必须要努力做事,才能赢得蜀汉上下的认可。

02蒋琬是老成持重之人,综合能力比当时的姜维强太多。

蒋琬是诸葛亮非常看重的人。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执掌朝政,将姜维任命为东曹掾,后来升任丞相参军,相当于是诸葛亮的秘书。

诸葛亮北伐期间,丞相府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蒋琬来打理。所谓丞相府可不是诸葛亮的宅子,而是 *** 办公机构,这就相当于 *** 一样。

当诸葛亮成为北伐中坚力量的时候,蒋琬便充当了当年诸葛亮的职责,负责北伐军的一切后勤工作,比如说粮草的筹集,兵源的补充,以及运输过程的 *** 控。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 *** 蚕食,先摧其支党。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 *** 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遂还住涪。---《三国志》

打仗什么最重要?其实后勤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一般都是后勤有保障的军队。

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被提拔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此后又被升任为大将军,相当于是丞相一样。

此后刘禅发现曹魏内乱,便要求蒋琬开府,准备北伐事宜。这件事就很奇怪了,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是一位庸主,而是在伺机而动罢了。

蒋琬被刘禅封为大司马,同样也有开府之权,成为了和诸葛亮有一样权势的人。不过很可惜的是,蒋琬在军事上才能真的很一般。当时蜀汉大军驻扎在汉中长达6年之久,虽然曹魏没有前来进犯,可蜀汉这边也没有相应的攻击措施,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蒋琬认为过去翻山越岭北伐实在是太累,所以打算从水路走。不过这件事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因为从水路走一旦失败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壮志未酬的蒋琬,此刻恰好病重了,所以就没有实施这一计划。综合来看,蒋琬的能力是要比姜维强的,唯独军事这一块,是蒋琬的短板。

03姜维军事能力独树一帜,可惜不懂政治。

姜维的确是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蒋琬去世以后,费祎成为了蜀汉实权派。

他是坚决反对北伐的一位同志,因为此刻的费祎已经意识到了蜀汉在经济上的困局。必须要先发展经济,以后才能谈北伐。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

所以有军事才能的姜维,此刻依旧处于被雪藏的状态。不过看姜维升迁的速度,就会发现,刘禅是希望北伐的。

刘禅毕竟是蜀汉之主,他心心念念地想着北伐,所以姜维不久之后便升任卫将军,和当时的大将军费祎一起处理朝中大事,当然费祎还是大权一把抓。因为费祎的节制,使得姜维所能统领的兵马始终不超过一万人,这是姜维最头疼的一件事,直到他俘虏了魏将郭循。郭循在宴会上宰掉了费祎,从此姜维成为了蜀汉大权在握的人物。九伐中原的故事也就从此展开了。姜维手里的兵马数量是不能和曹魏相比的,但是他依旧可以打得曹魏只有防守的可能,没有进攻的希望。可见姜维的军事能力是很强悍的。

可惜姜维军事能力再强,却也弥补不了不懂政治的缺点。他与宦官黄皓的矛盾爆发后,居然当着黄皓的面在刘禅面前告发他,并且希望处死他。

结果刘禅偏偏袒护黄皓,使得姜维只能逃难到沓中。也正是因为他远离了政治中心,使得蜀汉后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总结:蒋琬和姜维侧重点毕竟不同。

文武双全的诸葛亮,这世上又能有几个呢?一方面治国有方,一方面带兵有方。这是千古难寻的,所以不能要求蒋琬或者姜维也做到这一点。

蒋琬更加侧重于治国和后勤工作,他实在是不擅长军事。而姜维正好相反,他更加擅长军事,对治国和后勤方面的事情,却一窍不通。

如果这两个人能够打配合,或许蜀汉还是有希望的。只可惜的是,这两个人处于同一时代的时候,彼此地位差距太大。蒋琬是大司 *** 时候,姜维还只是一个杂号将军。

参考资料:《三国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