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算命视频-民间为什么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admin2023-03-02 17:58:1118

汉中算命视频,民间为什么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提到我国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相信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作为"武庙十哲"的一员,诸葛亮在汉末乱世可谓十分出众,战略上,他制定三分天下的目标,为迷茫的刘备提供了奋斗方向;政治上,他治理蜀地多年,事必躬亲、细致认真,为人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军事上,他南征南中,北伐曹魏,既扫除了潜在的威胁,又在最初的北伐中让人看到了汉室复兴的希望。

历史上的诸葛亮本就已经广受赞誉,被杜甫、岳飞、康熙帝等名人视为偶像,而进到小说当中,诸葛亮就更是神鬼莫测、多智近妖了。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设坛借东风、能设石兵八阵困住陆逊,甚至能用七星灯为自己续命,简直就是神仙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过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造木牛流马等著名事迹。在小说的影响下,诸葛亮智绝的形象深入人心,许多人眼里他俨然是智慧的象征。

不过,却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同时也是史上最败家的丞相。

我们知道,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和孙吴,其中蜀汉的实力最为弱小,不管从领土、人口还是经济实力都远远比不上其它两国。

原本按照诸葛亮的设想,蜀汉应该和孙吴合作来对抗曹魏,但刘备却因为大将关羽被孙吴袭杀而大举 *** ,结果白白损失数万兵马,自己也不久后病重去世。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他一面整顿内政、厉兵秣马,一边制定了先平定南方再北上征伐的战略。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轻而易举便平定了孟获等人发动的叛乱,此战过后,诸葛亮又很快将目光放到了北方的曹魏上。第二年,曹丕去世,年轻的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时机大好,于是立刻点齐兵马北上。临行之前,他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表明自己的忠心,并提醒他自己在朝中时要如何行事。

汉中算命视频-民间为什么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在《出师表》的开篇,诸葛亮便向刘禅说明了当时的情况,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时期,益州已然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百姓疲惫、民生凋敝,即使如此,诸葛亮还是坚持北伐,并不惜举全国之力来支撑这一事业。 *** 次北伐,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成功使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可惜的是,因为马谡失守街亭, *** 次北伐以损兵折将、无奈撤兵告终。 *** 次的失利让诸葛亮痛定思痛,他总结经验教训,在当年冬天再度领兵北上,但是这次,他又遇上了以守城见长的郝昭。面对郝昭,诸葛亮使出了毕生所学的攻城之法,但都被一一化解。

诸葛亮连续进攻二十多天却没有得到进展,只好在粮草不继后选择了退兵,这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物资,却最终徒劳无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北上之前,诸葛亮曾经再度上表后主,这就是《后出师表》。在此表中,诸葛亮颇为无奈地写道:"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对于蜀汉的国力,作为丞相的他比谁都清楚,但他也知道想要保全蜀汉,只有主动北伐以求生机。

总之,在经历数年沉淀后,诸葛亮于建兴九年(231)第二次兵出祁山,这次蜀汉军队尽管斩杀了名将张郃,但还是因为粮草不足 *** 撤离。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诸葛亮在占领区屯田来自给自足,打算打持久战。然而,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和对各项事务事无巨细的 *** 心压垮了本就文弱的蜀汉丞相,他于建兴十二年(234)积劳成疾,不久病死。为了完成先帝托付的匡扶汉室的大业,诸葛亮先后五次出兵北伐,可惜的是次次都没能取得太大的进展,从结果上看甚至只是徒增了军费的支出。

和刘备刚刚去世时相比,诸葛亮去世时的蜀汉已经经历了数次北伐的"摧残"。从军事方面来看,兵员数量减少、经验丰富的老将老兵大多死伤;而在民生方面,许多民众因赋税逐渐沉重和亲人赶赴战场承担起了更加巨大的生活压力,这无疑是不利于蜀汉发展的。

许多人认为是诸葛亮的执意北伐导致了蜀汉国力大大受损,于是给他扣上了败家丞相的帽子。

不过,笔者认为诸葛亮看上去的"败家"是因为遇上了实力确实强劲的曹魏,才显得所有努力都是徒劳。北伐确实有其必要性,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说:"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比起束手就擒,不如主动出击;比起负隅顽抗,不如北伐博得一线生机。

汉中算命视频-民间为什么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功最卓著的武将是谁?

在中国冷兵器时代,打仗全靠人命往上堆,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想成为一个让历史记住的人物,所付出的心血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下面为大家盘点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12位武将,文无 *** 武无第二的他们该怎样排名才能让人信服呢。

第12位:常山龙胆——赵云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 *** 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

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 *** 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

他曾以数十骑拒曹 *** 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一袭征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 。

赵子龙排第12,恐怕许多人会不解,但排除演义,结合史实,赵云成就只算一般,武力也没到冠绝群雄的地步,但赵云的知名度确实甚广,家喻户晓,固排12,实至名归。

第11位:隋唐上武——秦琼

秦琼,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

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秦琼为何排第11,因他武功高强,帮李氏父子建立了大唐,让中国成为当时 *** 强大的国家。况且原来每年春节都能在门上见到他,他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小说《西游记》里说: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皇大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

第10位:忠义千秋——关羽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

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 *** 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关羽为何排在秦琼之上,就因他是关圣帝君,他恐怕是中国最知名的武将,没有之一。

第9位:飞羽将军——李广

李广(?-前119),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汉中算命视频-民间为什么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 *** 。

李广是古诗中提及最多的名将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见李广当时之威信名誉,李广长年与匈奴斗争,立下汗马功劳,这份爱国之情,足以名垂千古。

第8位:真我猛将——廉颇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汉族,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初,东方七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

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

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廉颇负荆请罪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由此观之,廉颇是一个真汉子,敢作敢当,知错能改。而结合上例,他的武力、谋略也不遑多让,但都不算 *** ,且影响力稍逊。固排8位。

第7位:常胜天威——卫青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因姐姐卫子夫而发迹,连破匈奴,其中龙城之役大破了汉朝建立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收复河套地区,将右贤王彻底打废。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华夏杰出志士,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第6位: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

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 *** ,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 *** 之患,被 *** 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是抗倭名将,保卫中华,这份赤子之心与勇猛之魂,让后世传颂。知名度、成就均高,故排6位。

第5位:国士无双——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 *** 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第4位:万世忠将——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岳飞,不用多说,只把满江红附上,以表敬意。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3位:封狼大将——霍去病

霍去病 (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

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霍去病,马革裹尸,封狼居胥,年少成名,千古流芳。

第2位:西楚霸王——项羽

(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 *** 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 *** 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 *** ,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项羽战绩辉煌,智勇双全,生平80余次战斗,百战百胜,所有碰到项羽的武将都是一合之将,基本上都是一回合被挑于马下。24岁时,力劝当时的天下 *** 英布抗秦,布不肯,项羽当众举起千斤铜鼎,众人当场震痴,英布也自叹不如,拜服于项羽。

第1位:兵家识神——孙武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

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更大之武将,没有之一。无悬念 *** 。

诸葛亮与庞统谁更厉害?

庞统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加厉害呢?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并且这句话后来流传的很广,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那么,庞统和诸葛亮到底谁更加厉害呢?

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论沉着,诸葛亮更胜一筹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先去投靠孙权,但是因为庞统恃才傲物,得罪了孙权,结果自然很明显,孙权发誓终身不用庞统,这个时候鲁肃推荐庞统去刘备那里效力,庞统因此去了刘备集团,但是去了之后,刘备并没有重视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有点邋里邋遢,刘备不相信他有什么能力,就派他去当一个小县官,后来张飞接到人举报,说庞统整天喝酒睡觉不办公,张飞是个性格刚烈的人,他马上就去兴师问罪,这个时候庞统露了一手,用不到一天的时间,把县里积压的案件全部处理的井井有条,无人不服,张飞慧眼识英雄,马上厚待庞统,同时向刘备大力推荐庞统,而诸葛亮为庞统写的推荐信也及时到来,刘备才开始重用庞统。

但是我们看看诸葛亮,他的见识非常广,他没有像庞统那样自己出去找门路,他是选择在家里等待,并且要考核刘备,三顾茅庐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说,单单从这点来看,庞统的性格便不如诸葛亮那么沉稳。

论忠心,两人赤胆忠心并无二致

《三国演义》中,虽然庞统昙花一现,没怎么表现就去世了,但是他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心怀感恩的,同时,他对于刘备也是赤胆忠心,这个表现在他的谋略方面。

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从来是全盘托出、直来直往,他不会像曹 *** 手下的谋士那样,出谋略得看曹 *** 的脸色行事,刘备是他的主公,更像是他的朋友,他全心全意的为朋友效力,助朋友成就一番大业。

所以说,在对刘备的忠诚度上,诸葛亮和庞统一般无二,两人都是忠义之士。

论知识储备,诸葛亮卓绝于世

关于诸葛亮的能力,小哥在多篇文章有过一样的评价,纵观《三国演义》,论能力,除了南华老仙、左慈、于吉等等神仙外,下来就是“半仙”境界的诸葛亮了。

剩下的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和“半仙”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文化程度非常高,熟读四书五经等古典文学,同时精于心理学、天文、兵法、道法,同时在机械制造上面,也是无敌的存在,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即便是放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依然会是传奇般的人物。

但是反观庞统,他唯一表现的就是兵法、管理(判案)、心理学,比起诸葛亮这位“半仙”来,差的很多。

论心理素质,诸葛亮更强

诸葛亮的心理素质有多强?“空城计”自不必多说,但是因为庞统的兵法展现不多,所以他在计谋方面的能力如何,我们也不好判断,今天讲的心理素质,则是其他方面。

庞统本来可以避免一死的,因为别人告诫他,的卢马防主,同时,诸葛亮亲自写了一封信,告诫庞统要注意安全,因为天上将星不明,但是庞统偏偏就不信邪,反而认为诸葛亮是怕自己立功,单单从这个方面来看,庞统的心胸不够宽广,同时也太傲了,很难听取别人的建议。

但是诸葛亮则不同,他自己本身实力就非常强悍,但是他也能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这是庞统所不具备的。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玄幻描述,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既然我们讲的是《三国演义》,就要以小说为主,也就是说,“的卢马防主,这虽然听着是迷信,但是它却非常有可能变成现实”。

论谋略方式,诸葛亮更得刘备之心

庞统的谋略和诸葛亮的谋略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非常简单,庞统的谋略讲究的是“王霸”策略,而诸葛亮讲究的是“皇者”策略。

这点在庞统助力刘备夺取西川就可以看的出来,当初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刘备没带多少人马,刘璋宴请刘备,庞统就提议,让刘备在宴会上把刘璋杀了,川中群龙无首,刘备迅速上位,但是这样的策略刘备怎么会接受?他可是讲究仁慈的。反观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赢得了对手的人心。

所以说,诸葛亮和刘备的组合,才是正真的如鱼得水、水 *** 融,而庞统很明显太刚。

小哥点评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因为和刘备换了坐骑,骑了刘备的的卢马,才在落凤坡被万箭 *** ;史书则记载庞统是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箭射中身死。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两人能力的高低,诸葛亮一生经历了那么多次战争,他没有受一点点伤,有人说诸葛亮武功高强,毕竟是“武候”嘛,但是抛开“武功论”不谈,单单以两人在战场的表现来看,诸葛亮的能力很明显更强,庞统为什么会被乱箭 *** ,但是诸葛亮多次在阵前痛斥对手,也没见敌人伤他分毫,他更是以道法“缩地成寸”诱骗司马懿大军,将司马懿几十万大军跑的筋疲力竭,玩弄于股掌,在以《三国演义》来看,从来都是诸葛亮在山谷或者山坡算计别人,而庞统呢?在落凤坡被别人算计了,为什么他会被算计,原因就是他自傲,甚至可以说他不懂兵法,如果他懂兵法,那么就不会选择那条路,即便选择那条路,他也要提前侦查,纵观《三国演义》,被敌人在山坡如此轻易算计的,就只有庞统了。

如此看来,庞统真的有负于“凤雏”两个字啊。

谢谢大家!

刘禅是不是个聪明人?

刘禅是个聪明人,但不是明君。

刘禅

关于刘禅的智力,诸葛亮曾有过一番评价,记载在《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为先帝与后帝遗诏”中,原文是: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即刘备在临终前曾对刘禅说,丞相感叹你“智量甚大”,进步也很快,远超丞相预期。如果真如丞相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也许诸葛亮有安慰刘备的嫌疑,但以诸葛亮正直的人品,恐怕是不会颠倒黑白,把没有说成有。故刘禅也许是真有点智慧,至少不是一个草包。

刘禅

同时,今人尹韵公教授在其著作《刘禅与诸葛亮》中还记载了两件事也证实了刘禅的智慧:

一是诸葛亮死后,刘禅为实现大权在握,即废除了“丞相制”,如果刘禅真如演义所描述的草包样,有丞相在,不是更轻松吗,为何要废除了呢。且刘禅废止丞相这一做法也十分智慧,有兴趣可以搜索阅读。

刘禅与诸葛亮

二是在公元238年时,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刘禅看到机会,但给蒋琬下了道很有艺术的指令,即“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也就是说,机会是有的,但不可轻举妄动,重蹈覆辙,只要吴军一动,我们立马行动,极有水平。

因而,刘禅是不傻的,要刨根问底儿,只能说刘禅的先辈太强了,一对比,他确实是个“草包”。

刘禅

虽然刘禅不傻,但绝不是“明君”。

一、亲信小人,荒废朝政。宠幸宦官黄皓与侍中陈衹,弄得蜀汉上下朝纲乱纪,一片乌烟瘴气。连功臣姜维都无奈到要躲到乡下去种麦子。而诸葛亮也早就看到这一点,故在北伐之前所写的《出师表》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刘禅与宦官

在刘禅的治理下,蜀汉百姓过得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百姓实在苦,但刘禅依旧夜夜笙歌,蜀汉政权依旧坚持北伐,穷兵黩武。

二、不战而降,乐不思蜀。先人费尽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在谯周的一番言语下,居然最终打开城门投降之,无甚过多抵抗,江山拱手让人。投降后到洛阳,还发生了众人皆知的“乐不思蜀”故事,可以说是既无勇气,又无骨气。

此间乐不思蜀

三、冷血无情、忘恩负义。赵云对蜀汉的贡献有目共睹,还救过刘禅的性命,但刘禅给了关张马黄封侯的时候,独不封赵云,直到姜维等人的打抱不平,刘禅才最终给赵云封了侯。诸葛亮死后,百姓想给诸葛亮立庙祭祀,刘禅不允等等。

赵云单骑救主

因而,刘禅是个聪明人,但不是明君。

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

问题:“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生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前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最著名一首“边塞诗”,被后世称为唐诗七绝的扛鼎之作。人所共知,诗歌里面的“龙城飞将”,说的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飞将军”的李广。

“飞将军”李广何人也?

李广,职业军人,他的一生充满战争传奇。他戎马倥偬,有生之年先后历经了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可谓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他曾任北方边疆“七郡太守”,参加指挥大小战役无数。他身经百战,作战勇猛顽强;他治军有方,且身先士卒,勇冠三军;他的军旅岁月,始终奋战在抗击匈奴 *** 线,以骁勇善战,令匈奴人闻风丧胆,战功赫赫。

然而,就这样一位“战神”,令人不解的是:他无论如何努力,一生都没有被封侯。“初唐四杰”的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曾调侃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为何“李广难封”?

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是一个谜,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就连老李本人也想不通,于是乎越想越生气。

老子抗击匈奴几十年,为大汉立下如此功劳,朝野上下有目共睹,可为什么一到 *** 行赏,总是被忽略?一到加官晋爵就没有老子的份儿?

我“老李”到底得罪谁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每次干部提拔都与我失之交臂?这到底是为了哪般?在大汉的历史上,为什么非要“封侯”?“封侯”跟“不封侯”到底有多大区别?举个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如果不封侯,不管你行政职务有多高,哪怕是公司总经理,也只是个“高级打工仔”,可以拿很高的工资,但没有股份。如果“封了侯”就另当别论,相当于进了企业“董事会”,自然属于公司“股东”之一,工资不一定能涨多少,但开大会坐 *** 台,对公司重大决策有表决权,最主要的是可以参与“年底分红”。更重要的还不是 *** 问题,而是个“荣誉问题”。公司那么多业绩不如自己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下属,年纪轻轻一个个都进了董事会,我老李不要面子的吗?这老脸往哪搁呀?不可封侯,“组织部门”如是说了解大汉王朝“ *** 行赏制度”,以“老李”的功绩早都够封侯条件了。据史册记载:有关部门解释说,大汉军功奖励制度有个硬指标,那就是“人头”即杀敌数量定军功,李将军在边疆威名远扬,所向披靡,匈奴望风而逃,导致杀敌数量总不达标,所以数次落选。然而组织部门的官员勉励他:老李呀!不要灰心,继续努力为国杀敌,下次还有机会。“呵呵!我呸呸呸——老子砍下的人头串起来,能绕长安城几圈你信不信?”,飞将军就是飞将军,瞧瞧这火爆脾气!不可封侯,“算命先生”如是说当官的最讲迷信,“老李”很迷惑,就去找“大师”算命,大师名叫王朔,仙风道骨,星相命理,奇门遁甲,易经风水,阴阳八卦,婚姻事业,星座运势等等无一不精,似乎姓王的都有做大师的天赋。“老李”虔诚地向大师请教:“打匈奴的战役我每次都参加了,部队里校尉以下军官,水平不咋地的,有几十个人被封侯, *** 得也不比别人差,为啥封侯总没我的事儿?是我命该如此吗?大师您给我好好看看是咋回事。”王大师微闭双目,偷偷瞄了一眼桌上红包的厚度,掐指一算:“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将军回想一下,干过啥后悔的事儿吗?老李苦思冥想:我当陇西太守的时候,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缴枪不杀,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当时有八百多人放下了武器,我一天之内把他们全给杀了,如今回想起来,我最后悔的就是这件事王大师当即说道:“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报应啊!没有比杀战俘更缺德更惹祸的事了,这就是将军始终不能封侯的原因。这和那个“王林大师”,异曲同工,不知道有没有渊源?“不可封侯”的历史原因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李广时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驰援梁国,平定诸侯叛乱,大功告成。梁国大汉诸侯国之一,梁王已故汉文帝的儿子,当朝汉景帝的兄弟,对皇位觊觎已久,兄弟二人素来不和,叛乱平定后,梁王对李广十分赏识,当即授予李广大将军之印。消息传出,汉景帝很是不爽,心想:你老兄是总部派过去的人,怎么能随便接受当地诸侯(分公司)的封赏?明知道梁王对朝廷有二心,还跟他走那么近,有没有一点政治敏感性?你还有没有一点“政治觉悟”?其结果当凯旋回朝,犒赏三军, *** 行赏,唯独没有老李的份儿。难道你老李心里没个数吗?

这似乎才是噩梦的开始,失去景帝信任,调离京城派往边疆,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戍边生涯。老李呀!你这是幼稚病害了你。

自古以来在官场上混,谁不晓得业务能力差点儿没关系,最要紧是对领导忠诚,千万不能站错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例如:上错床是“作风问题”;收错钱是“腐败问题”;吃了不该吃的“药”,那是“智商问题”;说不该说的话,那是“情商问题”;那么站错了队,那可是“政治路线问题”。不可封侯,生不逢时。

据《史记》记载:李广乃先秦名将之后,骁勇善战,力大无穷,尤其擅长骑射。有次打猎,天色已晚,李广误把一块石头看作斑斓猛虎,张弓而射,竟然把箭 *** 了石头里。唐代诗人卢纶有诗曰: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汉文帝时期,年轻的李广作为随从侍卫,陪皇帝狩猎,临危不惧,数次与猛兽搏斗。文帝就赞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很明显,小伙子太可惜了,生不逢时,要是在高祖时期,战争年代,封个“万户侯”还不小菜一碟。

然而,当战争真的来了,汉朝与匈奴在边境地区连年发生武装冲突,李广四处征战, *** 无数,威震敌胆,以“闪电战”闻名,大漠“飞将”的名号由此而来。

当然,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干活儿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李广曾打过败仗,甚至还被敌人活捉过,而且虽侥幸逃脱,但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

这件事若按大汉军法当斩,李广花了不少银子,免于死罪,被贬为庶人。

李广老矣,尚能战乎?

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边境争端,对匈奴发动了著名的“漠北之战”,大胆启用年轻一代的卫青、霍去病为统领,远征匈奴本部。

这时体弱多病,已经退居二线的李广听说后,跃跃欲试,积极要求参战。软磨硬泡之下,武帝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统辖。

然而年轻气盛的“后浪”——卫青根本就不想用李广。他认为这些老家伙,战术思想落后,只知道猛拼硬打,还动不动就摆老资格……总而言之,不好指挥。

在发动总攻的时候,卫青自己带大部队从正面进攻,命令李广带一部分人从东路,经过沙漠,迂回包抄。

其结果因为导航失误,倒霉的李老将军在沙漠里迷路了,等好不容易走出来,战斗已经结束,汉军大获全胜,但单于溜之大吉。李广寸功未立,十分沮丧。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后果。

依照军中惯例,每一场战役结束后,要给朝廷写战况总结汇报材料,卫青派秘书到李广军营中了解情况。罗列出一系列其所犯的低级错误,让李广感受到了巨大的侮辱。

已经天命之年的老将军义愤填膺,一怒之下,竟然拔刀自尽。据史册记载:“李广死后,三军恸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诗云: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时间到了南宋,著名军旅词人,“豪放派”一代宗师辛弃疾夜读史书,当他读到“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后,感触同命相连,感慨万千,继而作《八声甘州》词一首: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结束语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有偏见吗?综上所述,一目了然。

我们在替古人惋惜的同时,同样应当“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几千年前的人和事总归是过眼烟云,但留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依旧熠熠生辉,值得后人深思!

@兵法天下 如是说

【打油诗•茂陵感怀】

文/@兵法天下 【原创】

汉家五陵气宇宣,咸阳紫气槐里烟。

国兴君崩贪奢华,文治武功惜圣贤。

辅国当效骠骑后, *** 堪赞冠军前。

祁连卢山两相望,马踏匈奴趁少年。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敬请文友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一话题,此文纯属个人观点。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