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不住财是什么意思 财运衰微风水运势弱-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
压不住财是什么意思 财运衰微风水运势弱,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不是很满意。
蒙古灭夏,足足打了21年!当然并非是年年战争,这21年里,蒙古一共发动了5次战争(也有说法是6次,只是最后两次的争议在,有人认为是一次大型的战役,有人则将其一分为二)。
蒙古为什么攻夏?公元1206年,统一草原诸部的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了忽里勒台(贵族会议),会上宣布建国,众贵族和萨满尊铁木真为成吉思尊位,号成吉思皇帝,俗称成吉思汗。根据《蒙古秘史》的说法,会议上成吉思汗及蒙古贵族们就制定了全面攻打世仇金国的国策。
为了能削弱金国的实力,会议决定了全面攻打西夏,逼降西夏国。
主要原因有三:
一、西夏是金国的附属国,削弱金国实力。
二、西夏与蒙古克烈部有着良好的关系。早在公元1205年时,铁木真就以在公元1203年乞颜部与克烈部之战时,西夏援助克烈部为名,发动过对西夏边境的劫掠战争。
三、练兵!
当时的国际环境,金、蒙、宋,形成了三国鼎立现象(金灭北宋之战时,蒙古诸部为了摆脱契丹辽国的控制,也趁机对取代辽的金,发动了战争,形成了一定牵制女真金国对宋的全面战争局势),同时,金、蒙、夏,又形成了一个三国鼎立的状态。
攻打西夏,与攻打世仇金国而言,是蒙古帝国必然的,是绝对能削弱世仇金国的实力的。而且攻打西夏,能让蒙古军队,能快速适应以后的攻城战术。
最为主要的是,攻打西夏,可以让蒙古获取战争人口、战争科技、垄断丝绸商路。
早期,蒙古仅仅是想让西夏臣服,成为其 *** 个还能保持建制的附从国。在研究蒙古史时,有个普遍的问题,即:铁木真在统一蒙古诸部时,是允许臣服、或联姻的部落并入其军事体制中的,最为典型的就是后来的瓦剌人,当时的乃蛮部及“林中百姓”。
而蒙古攻打西夏时,其早期也沿用了这一传统,并没有全面占据西夏。
*** 次蒙古攻夏战争,是在公元1205年时,铁木真只是领兵劫掠了西夏的边境城市,也算是一次战争侦察行为。
第二次蒙古攻夏战争,是在公元1207年时,已经尊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率大军全面攻夏,但是此次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在进攻斡([wò])罗孩城时,成吉思汗是战败而退兵的。
第三次蒙古攻夏战争,则是在公元1209年时,当时的蒙古已经征服了高昌回纥人,这也就意味着,西夏凭借天险河西走廊四周的 *** 、沙漠,没了功效了。
以前的蒙古只能从河套区域进攻西夏,可这次蒙古可以直接从西面攻入西夏国。
另外个更为主要的因素在于,蒙古人切断了西夏的国本。
西夏的地理位置,西夏国,其本身表面是以畜牧业+农业为国本,实则是以商为本。在北宋时期,西夏还能通过榷场,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可当金国控制了中原之后,金人用苛刻的条件,逼迫了西夏成为他们的附属国,这些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榷场。
当蒙古人占据了高昌之后,也就完全切断了西夏的获取经济的最主要来源。这也为后来蒙古全面灭亡西夏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因此第三次蒙古攻夏之战时,蒙古人从河西走廊攻入了西夏国内,尔后攻下了斡罗孩城,打开了通往西夏国都中兴府的通道。
这次战争,逼迫了西夏国,改变了国策,不再成为金国的附属国,而是成为了 *** 的附属国。最为关键的是当时的金国国主完颜永济,竟然在西夏寻求帮助时,说出了一句话:【“敌人相攻,中国之福,何患焉?”】。
这次战争,蒙古获取了大量的工匠,在 *** 史书《蒙古黄金秘史》中曾提及过,以前的蒙古军队是普遍使用骨箭镞的,可在之后就使用了铁箭镞,并拥有了铁甲等重型铠甲、以及攻城器械等等科技。
另外一点是,这时期,蒙古并没有全面占领西夏,而是逼迫了西夏国主“附蒙伐金”的条件,同时将公主嫁给了铁木真的几个儿子,即和亲。按当时的蒙古习俗而言,西夏已经是其部分之一,但按中土的习俗而言,此时的西夏,只是附从国,依旧保留了建制。
此后,蒙古发动了对金之战(公元1211年),而西夏作为其附从国,也随之出兵全面攻取金国。但历史总是重演的:
金人曾邀请西夏一起出兵北宋,事后金人反悔,西夏一条毛都没得;蒙古攻打金国时,西夏跟随出兵,虽然获取了部分战利品,可是蒙古人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的主人,西夏反而在经济上损失惨重。连续十年的战争,导致了西夏国内民不聊生。
公元1217年,蒙古发动了 *** 次西征,征讨 *** 蒙古商队的花剌子模,在对金连年的战争,已经让西夏国内出现了动荡,因此夏神宗拒绝再次出兵附从蒙古。(在此之前的同年,西夏出兵跟随木华黎攻打金国,在宁州打败于金)。
随后统领对金作战的木华黎所部,发动了对西夏的“讨伐”之战,也就是第四次蒙古攻夏之战的开启,但是蒙古只是威逼中兴府,劫掠了一番就退兵了。
夏神宗在公元1223年宣布退位,成为西夏国唯一的太上皇,夏献宗即位后,更改了国策,联合金国,抵抗蒙古入侵。即趁蒙古主力攻打花剌子模时,联合蒙古周围诸国,发动对蒙古之战。
但是消息很快就被驻扎在西夏境内的蒙古大将孛鲁探知,随后攻占了西夏的银州府。当然此时的总领攻打金国的木华黎突然病死,战争并没有继续下去。
第五次蒙古攻夏之战,也是灭亡西夏之战前面四次战争,已经 *** 了整个西夏差不多两百年的国体,加上商路被蒙古人所占据,以及连年的战争(蒙古攻夏、夏附从攻金),已经使得民不聊生。
最为关键的是,蒙古人已经完全了解了西夏的军队,另外,在联蒙攻金时,西夏军队已经出现严重的疲态(此前还能连连攻下城池,可之后就连 *** 败)。再则,西夏的上下已出现了“恐蒙”的情绪在内。
因此当成吉思汗灭亡花剌子模返回草原时,立刻于公元1225年时攻打西夏的沙洲,西夏就立刻宣布投降了。(有人将这认为是第五次战争,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第五次战役的前奏)。
公元1226年,返回哈拉和林的成吉思汗,完全听取了在他西征时,西夏的情况报告后,极为大怒,认为木华黎之死,就是因西夏拒绝出兵所致的,于是,就以西夏违反了和约、为木华黎报仇为理由,发动了全面灭亡西夏之战。
此时成吉思汗的军队只有10万人,而西夏的能战之兵就有30万。
可成吉思汗攻取黑水城时,西夏人竟然不敢去驰援。害怕蒙古军的围点打援,甚至有种害怕与蒙古军野战的局面出现。公元1226年,蒙古全面占据了河西走廊的西夏城池,随后发动了对河套区域的战争。
8月,蒙古大军实行“黄河九渡”,成功占领应理、夏州等地,在围攻灵州之时,施行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围歼了西夏名将嵬名令公所率领的十万精兵(也是西夏最后能战之兵)。
灵州败溃,遣大将嵬名令公以十万众救灵州,蒙古兵渡河邀击,夏兵败走,领军佐里等战殁,遂取灵州——《西夏书事》随后蒙古大军顺利攻占其他城池,只余西夏国都中兴府,直至公元1227年8月,西夏宣布投降。根据耶律楚材的记载,开始时蒙古军只是得到军令,劫掠三日。可是同月25日,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后。
托雷就秘密处决了西夏的王族(迁徙途中全部杀掉),并发布了成吉思汗的遗令,屠城、毁城,有些史书说屠了,但蒙古的秘史说并没有完全屠。
根据《蒙古秘史》的说法,托雷发布屠城令后,之延续了两日,蒙古大将党项人察罕进帐死柬,托雷收回了屠城令。
但是根据考古发掘,认为随后蒙古人并没有停止对西夏的 *** ,所有的西夏王陵基本被毁,西夏文字禁止使用,党项称呼改回唐兀,西夏各部全面纳入蒙古,成为属民。等等毁灭党项文明的措施。
因此到了晚晴时期,当时的史学家突然发现了块西夏碑文,结果问当地人,均无人能懂,且说不出来源。另外,后来研究西夏文字的突破点,是沙俄人盗挖了西夏黑水城时,发掘出了一整套北宋文书,随后在比对汉字之下,才慢慢揭开了西夏的历史面纱。
图片均来源 ***
原创。
如果病情恶化会改变美国政坛格局吗?
政坛巨变应该不会发生。
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还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
虽然即使老拜出事,也有副总统顶上来。
但是,时移世易,现在的世界不再是美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时代了。
美国开始走向保守,收缩。拉各种圈子,以阻止中国强大。这景象,像极了100多年前,我们闭关锁国,不要和他们做生意。现在反过来了,美国人使劲包裹着他最后续命的所谓尖端技术。
他能阻挡世界发展的潮流吗?
不能!
美国媒体统计有1/3的人考虑会 *** 了,反抗 *** 。而美国 *** 对此无计可施。
美国当前不是 *** 首脑的问题,而是国内矛盾越来越不可控。美国的政局越来越被国内矛盾所左右。尤其右翼分子越来越活跃,他们轻松占领议会,就是美国社会 *** 的预演。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种政治、宗教、文化在美国境内持续交融,早先造就了美国一派繁荣的景象。在美国国力的上升期和鼎盛期,大家还能够相安无事,但是近几年走向衰落,这些多样化的张力所带来的对社会族群的撕裂,也开始暴露无遗。
美国人口占比
为何张作霖还是 *** 本人炸死?
皇姑屯一声巨响,当时实际上的民国大总统、最有实力的奉系首领张作霖就此殒命。
说起来张作霖一生那是绝对的传奇,比乞丐和尚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也不遑多让,说起来两人还有点相似之处。
按现今资料所说,张作霖出身很不好,先祖是逃荒到东北垦荒的灾民,直到他祖父时期才家里有点积蓄,可很快被好赌的父亲给败光了。
张作霖才十三岁,父亲就因赌桌上的事被人打死了,母亲王氏带着四个孩子又逃到镇安县谋生,张作霖是吃四方饭长大的。
稍大点,张作霖靠着岳父赵占元的帮忙,在土匪横行的辽西赵家庙成立了一个保卫团,负责周围村子的安危。
不像那些盲目乱闯的散兵游勇,张作霖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长年的逃难让他累积了不少人情世故和办事能力,敢想敢做。
凭着手里几十杆枪,两年的时间,这支野鸡团就成了新民府巡警前路游击马队,张作霖摇身一变成副营长,正式入了当地 *** 的编制,积极配合官兵剿匪。
几年下来,张作霖累积了不少功劳,受到时任清朝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青睐,此后地位一路直上,在清末北洋军阀混战的情况下,长袖善舞,在东北舞出了一块大地盘。
1912年清朝灭亡后,张作霖已是东北最有实力的军阀,袁世凯皇帝梦碎后,他被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
当时在军阀的地盘中,都是督军管军事、省长管政务,两者是分开的,基本上不由一人兼管,张作霖手握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一人兼任地方两大职务,可谓唯一。
随着地位的提高,张作霖野心也慢慢变大,他不满足于东北三省,一直在向关内进发,不断和北洋军阀实力开战。
1922年 *** 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宣布东北自治,自成一国,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安 *** 建立,张作霖自立安 *** 司令,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更高统治者,也是最后一任北洋军阀首领。
可是1928年在 *** 、晋系阎锡山、直系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的合击下,张作霖全线溃败退出北京,乘坐火车返回东北时,在沈阳皇姑屯车站附近被炸死。
此案在当时还没有定论,各方猜测很多,直到抗战胜利,日本海军大臣冈田启介在远东国际法庭作证,才让世界知道这一起泼天大案,原来是日本人搞出来的。
按理说日本人一直支持张作霖,帮助他平定郭松龄叛乱,稳定东北,施压力给南方革命军,稳定张在北京的势力,可是这一切都是有利益在前的。
日本妄图控制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作为侵略战争基地,在这一阶段,张作霖就是他们的扶持对象,但是等到张作霖坐稳东北后,又成了日本方面侵吞满蒙计划更大的阻碍。
张作霖前期的是非功过咱暂且不讨论,但在和日本交易方面,他确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将领,当日本提出要在东北建铁路时,东北人民群起 *** ,张作霖也乐得拖延,在文书上弄花样,搞到日本人有口难言。
即使是四大集团合力北伐,张作霖在北京的统治岌岌可危时,他也丝毫不向抛出“橄榄枝”的日方妥协,以“东三省及京、津为中国领土, *** 所在,不容漠视”的强硬答复,回绝了日本人的好意出手。
战事失败后,张作霖做好逃回东北的打算,因为担心自己可能会成为日方傀儡,身不由己,于是抢先通过新闻发布声明,表明愿意南北合一,共御外侮,在他看来,吵吵闹闹,甚至动刀动枪,那都是我们一家人的事,不需要外人来指点。
也就是因为张作霖这样的态度,让有意侵吞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急火攻心,不顾 *** 压力,制造出这样一起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变。
1928年6月3日晚上六点,张作霖乘坐特制的大型钢板防弹汽车,开往火车站,他早就料到日本人不会让他这么轻松就退回东北,对沿途保卫工作也做了严密布控,可是偏偏漏了一段。
在制定炸死张作霖计划后,关东军开始派人视察专车会经过的路线,足足一个星期才选中南满线与京奉线交叉的皇姑屯附近的三洞桥,这里是日军和东北军分管的铁路,有相对而言较大的活动空间。
日军制定了两手计划,首先是炸车,在三洞桥底200磅强力 *** ,在专车经过时引爆,阻挡专车前行,趁混乱之时用暗杀小队进入刺杀,严禁任何人进入三洞桥。
说起来张作霖和日军都是吃了运气,因为当时刺张计划一出,就遭到全体官员的反对,而且日本动作过大,连远在大洋对岸的美国也知道了,不允许如此违规 *** 作。
毕竟公然 *** 一个国家领袖,这事说出去只会引起更大的对抗力量,而不可能是屈服,所以暗杀行动其实是夭折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已撤回所有军队,但那200磅 *** 还是被留下了。
晚上八点,张作霖专车经过三洞桥时,关东军少壮派首领河本大作,命令原本负责引爆的大尉东宫铁男,在背离内阁命令的情况下,引爆 *** ,炸毁三洞桥,巨大冲击力波及到了专车,张作霖被炸出三丈多远,咽喉破裂,但没立时死去,其他人或死或伤,被赶来的官兵紧急运往沈阳。
大帅府中,重伤的张作霖只留下了一句授命少帅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后就去世,惊闻刺杀行动进行的关东军,也急忙部署,调配军队进军奉天,进行军事演习,在奉天城内投掷 *** ,制造混乱。
还假惺惺地派人去慰问大帅,就是看他死了没,众人经过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等张学良回来,医生正常上班开药,厨房一日三餐按时送到,大帅府中不闻哀声、 *** 丧服。
这里还得单表张作霖的五姨太一下,日方见明的不行,就让官员太太进府查探虚实,五姨太每日浓妆艳抹,周旋与各方女眷之中,神情从容,让日方更坚信张作霖真的没死的消息。
听到父亲被炸的消息,张学良乔装打扮,剃了光头,火速潜回沈阳,数天后到达,被一致推举为东北保安总司令,宣告张作霖死讯,通告南京 *** ,表示愿意服从,高挂 *** 旗,史称“东北易帜”。
可以说张作霖之死完全就是一场意外,虽然日方已经准备好刺杀计划,张作霖也做好迎战的准备,可是谁也没想到,关东军抛开内阁命令,私自引爆重型 *** ,把张作霖炸成重伤。
可是最后他们也没在这次暗杀中占到便宜,东北易帜,全国归于一统, *** 反帝的浪潮越加高涨,如果不是后面蒋、张的 *** *** 作,日本要进入东北三省,恐怕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东周的开始,实际上也标志着周王室的彻底衰落,那么,为何周平王要东迁呢?
宗周,也就是周王室直接控制得丰镐地区,是周王室的核心区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宗周两个城市组成,一个是宗庙和园囿所在地的丰京,另外一个是纣王居住和理政的镐京。它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经济、军事、行政中心。
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公在洛水以北、瀍水东筑了两座城,西面为王城,是宫寝之所在,东面是成周,为周王室宗庙之所在。周武王迁九鼎至此,周成王“初迁宅于成周”,举行安放九鼎打点,正式定都洛邑。
所以,西周历史上是有两座都城的!更准确的来说,是包括了丰京、镐京、洛邑王城、成周在内的四座城邑!但丰镐地区是周的发源地,也是其直接掌控的地区,相较被中原分封诸侯包围的洛邑,其战略威慑力更为重要,所以宗周在西周时,才是周王们行政办公的都城,洛邑成周虽然是作为统治天下四方的行政中心而建,但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行政中心。
那么,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呢?
一、周平王是弑父 *** 上位的!大多数人印象中西周的灭亡,在于荒 *** 无度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最终导致周王室被犬戎攻灭而无诸侯救援而亡。其实,这是一种极大地误解。
周幽王到底是不是一个荒 *** 无度昏君这不好说,但西周到了他统治的这个时期,对诸侯的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特别是对于逐渐崛起的申国。周宣王时,淮夷等南方民族威胁到了周王室的统治,周王室却无力直接抵御,需要借助舅舅申侯的力量在今天南阳一带建立南申来保卫王畿,由此可见西周王室的衰弱。
导致西周灭亡的导火索,是周幽王想要废申后立褒姒,同时也要废太子宜臼(周平王)而立伯服。这并不是周幽王昏聩无能的表现,而是其为了重振周室权威的“ *** *** 作”。
当时,在太子宜臼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势力集团,这个集团以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为主,申国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姜齐、东方的郑国联盟,后来还要加上晋国。
面对这样强劲的一个政治集团,周幽王必然是十分头疼的,如果太子宜臼成为周王,那么周王室的权威势必更加衰落得厉害,所以扶持没有什么根基的褒姒,废掉申后 *** ,以此打击申国集团来重振王室,是周幽王的选择。
但周幽王高估了周王室的军事实力,低估了申国集团的整体实力。虽然跟申国交好的郑、晋不可能直接参与 *** 这种事情,但申国还有个好盟友犬戎。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干掉了周幽王,事发之后,晋、卫、秦、郑四国联军勤王姗姗而来,勉强“光复”了镐京,永历周平王继位。
周平王继位后, *** 件事就是封赏有功之臣。卫侯晋爵位卫公;晋侯加封河内土地;本来只是附庸的秦国国君,加封为伯爵,正式成为诸侯之一。
大封功臣之后,按照一般情况发展而言,周平王应该争取更多诸侯的俺支持,洗清自己杀父弑君的污点。但周平王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迁都洛邑。
二、周平王迁都的政治目的!周平王迁都的理由十分轻率:犬戎不断在岐丰挑起争端,并不时威胁镐京;宫室被犬戎烧毁,有损天子仪容。
这两个理由显然有问题。犬戎是周平王杀父夺位的盟友、首要功臣,怎么会来侵扰周平王呢?难道是因为犬戎向周平王索取的要价没有得到满足,或是因遭到四路诸侯的驱逐而反目成仇?可这显然不是问题。因为凭借申侯和犬戎的世代关系,这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周平王还可以和犬戎讨价还价达成和解,没没有必要放弃丰镐。
再者,即便真的和犬戎难以调和,周平王还可以依靠四路诸侯来驱逐犬戎,护卫镐京。至于宫室破败,就更加荒唐了。周平王连座位都坐不稳,哪还有心思惦记宫室?而且除了周平王自身原因外,好不容易帮外孙夺取天子之位的申侯,刚刚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丰镐,怎么会愿意周平王东迁而带走自己煮熟的鸭子呢?公元前770年,经过一番告祭宗庙的仪式后,由秦伯赢开开道,周朝官民一起踏上了东前迁之路。周平王迁都之后,要求秦国将犬戎驱逐出丰镐地区,作为回报,秦国完成任务后可以完全拥有该地。
继任的秦文公满心欢喜,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杀得犬戎远逃西部荒漠,岐丰一带的千里土地尽为秦国所有,秦国自此跻身大国行列。仅凭当时弱小的秦国一国之力,就能大败并驱逐犬戎,由此可见,所谓犬戎威胁更多是一种夸张。
再来看看晋国,除了获得周平王所赐的河内土地外,还将黄河以西、渭水以北的其他土地并入晋国,基本上是和秦国瓜分了整个丰镐地区。
显然,周平王是以土地换取秦国和晋国的支持。因为 *** 两国紧邻丰镐地区,他们的支持是最有效的,利益也是最直接的。他高调的宣布让秦国去攻打犬戎并获得丰镐地区,就是在向天下表明犬戎是杀父夺地的入侵者,这完全是周平王为自己洗脱罪名的一记狠招——依靠犬戎 *** 父亲和伯服,登上王位,接着又依靠秦国攻打犬戎,来为自己正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周平王自己不去做这些事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周平王是个光杆司令啊!
申侯联合犬戎一起进攻镐京,已经把周王室的军队全军覆灭了。周平王身边都是诸侯,申侯想要渗透丰镐地区,前来勤王的四位诸侯也不怀好意。虽然坐上了天子,但周平王应该十分清醒,没有任何军事力量依靠的他,已经失去了周王室的龙兴之地。名义上
丰镐地区还是周王室直辖,但就现在自己这种无兵的状态,丰镐丢掉是迟早的事情,倒还不如拿来扶植一个曾经的附庸,且华夷参半的秦国以制衡东方诸侯,同时在争取同宗晋国的支持,以此来摆脱申侯的控制。
所以,周平王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量,丰镐地区,从他弑父夺位开始,就已经无法掌握在王室手中了,诸侯,特别是申侯蠢蠢欲动,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以岌岌可危的丰镐扶植秦国,拉拢晋国,然后迁都天下之中心洛邑,以 *** 为后盾,保持周王室的威严,这是周平王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周平王没有直属自己的军队呀!
总而言之,周平王迁都洛邑是无奈之举,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周王室的急速衰落,周幽王为了对抗诸侯不得不上演了一出废长立幼的闹剧,结果导致了周王室彻底的葬送。在完全丧失了赖以维持号令诸侯的起码军事力量后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把无法控制的王室大本营丰镐拱手让出来,扶植一个跟中原诸侯玩不在一起的“蛮夷”秦国,讨好同宗的晋国。丰镐都让了出去,周平王自然只能选择西周的副首都洛邑了。
秦穆公的公不是公的爵位吗?
秦穆公的公必须不是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中的那个公,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中,鲁、 宋等国是公国,但肯定没有秦!鲁国的始祖是周公旦、宋国的始祖是微子启,一个是曾经辅佐周成王的“王叔”,一个是商纣王帝辛的胞兄、周天子分封的“三恪”之一。对号入座一下,大概其也就可以知道公国的含金量了,一个给周天子养 *** 部落,就算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恐怕也没有受封公国的资格!即便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太公望(姜子牙)的齐国,也不过侯国而已,更何况是秦国?
秦国到底什么级别周孝王六年,秦国的先祖秦非子以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请注意,“附庸国”不是诸侯!后来,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了西垂大夫,同样不是诸侯。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正式受封为诸侯——伯,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官方史料中称秦国国君为秦伯的依据所在。
秦穆公为何称公既然秦国只是伯国,为何国君可以称公?此公非彼公,最初秦公的称呼只是一种尊称而已。什么意思呢?就是往脸上贴金,大概其就和现在不少人称副局长为局长差不多。虽然平日里在家可以被称为公,但到周天子面前或者在正式书面行文中,秦国国君依然只能称秦伯。
周平王东迁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日渐式微、中国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公旦主持指定的周礼不断遭到践踏,僭越之事也越来越多。最初诸侯还不敢明目张胆,充其量也就是在死后陪葬的冥器上做做文章。在楚武王熊通以“我本蛮夷”为由僭越称王开始,这种僭越逐步走向了公开化!随心周天子的实力越来越弱,诸侯们也越来越不把周天子当道菜了,最后原本只是尊称的公成了诸侯们共同的选择,逐渐成为了诸侯们公开的称呼。也可以理解,楚国一个子国都敢称王,我们侯国、伯国称公又如何?当然,在官方正式行文中,有时候还是会用各自的正式等级如秦伯、楚子等等。
列国相王进入战国之后,周天子几乎沦为了“夜壶”一般的存在,需要时诸侯们就拿来用用,不需要时,有多想您滚多远……尤其到了战国中后期,周天子基本上已经是可有可无了,诸侯们也再不把周天子当道菜!原先楚武王称王,多少还有些自己咯吱自己乐的味道。战国时期的列国相王就不仅仅是自己逗自己乐乐,诸侯们完全无视周天子、将自己置于了与周天子同等的地位!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连王都已经看不上眼了,于是拉上齐 *** 王玩起了互尊为帝的游戏,将自身完全凌驾于了周天子之上!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取消了帝号,但秦国的国君早已不是当年的秦伯了!谁敢再称秦伯,恐怕就要小心脑袋了……
综上所述,从秦伯到秦公、秦王,再到西帝,实际上就是周天子逐步衰落、秦国逐步崛起的过程,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