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兴给朱元璋算命-朱元璋同乡有多少人

admin2022-12-30 21:39:4322

周德兴给朱元璋算命,朱元璋同乡有多少人?

朱元璋起兵时,离开濠州奔赴定远,身边带着24员大将,大部分都是朱元璋老乡。在这24员大将中,有8位是凤阳人,算得上朱元璋的亲将。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一气就杀掉了7个,剩一个还让朱棣灭了门。朱元璋这8位亲将都是谁呢?

朱元璋杀掉的7位亲将分别是周德兴、谢成、陈桓、郑遇春、陆仲亨、唐胜宗、费聚。其中周德兴是因子作乱死,其他6人都是坐蓝玉案死。

周德兴(?—1392年),又名周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从朱元璋起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经略福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十日,因子作乱宫廷被杀。

谢成(1339年—1394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加入朱元璋 *** 军,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封为永平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因蓝玉案被杀。

陈桓(?—139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加入 *** 军,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坐蓝玉案被杀。

郑遇春(1333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总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爵位削除。

陆仲亨(1336年—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朱元璋所招揽加入 *** 军。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封为吉安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

唐胜宗(1335—1390),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早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立战功。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案被杀,削去爵位。

费聚(?-1390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早年便跟随朱元璋,历任承信校尉、永兴翼副元帅等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杀。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耿炳文是朱元璋亲将中的幸存者,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命耿炳文讨伐,结果被朱棣打败。朱棣称帝后,朱棣没有立刻杀掉他。永乐元年(1403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 *** 耿炳文,说耿炳文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饰,逾越制度,大逆不道。耿炳文一害怕,畏罪 *** 。其三子受他牵连,都被朱棣杀掉,耿炳文全家灭门。

周德兴给朱元璋算命-朱元璋同乡有多少人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刘伯温能封个伯爵都算朱元璋开恩了,抛开刘伯温之死的阴谋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封赏算是合情合理,另有照顾的成分。因为封赏的背景是大业初成,国家框架已经建立,朱元璋需要进行统一战线,善治者、善征者才是这个阶段的主角,刘伯温属于善谋者。而且封赏都是有理有据的,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深浅、阵亡将领的子嗣安抚都在考虑范围内。所以刘伯温作为一个元朝旧僚,非淮西嫡系,功大掩盖不了资浅,健存无需安抚,给个伯爵,又任过更高监察长官的实职,“名分”上无可挑剔。

洪武分封的规则定律

“以师直取元顺帝,扩廓帖木儿失势,可不战而降。”——《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背景是远征西北,当时北元的扩廓帖木儿率军攻打兰州,朱元璋便问将军们这仗该如何打,众将一致认为直捣黄龙就能解决兰州问题。所以当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大漠。这场仗打到六月份结束,众将凯旋后才开始的对号封赏。

这次封赏只有公、侯、伯三档,子、男二档不置,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六公之中除了文臣之首李善长,其余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也就是说远征漠北的几位大将里,汤和未封公爵,常茂受父亲常遇春的恩荫得了开国公爵。常遇春的战功恩荫到子弟不足为奇吧?他于前一年北伐中原时暴毙军中,怎么说也算个“工伤”,既然只封六个公爵,总有一个牺牲品,那就是汤和,前边几个他也挤不掉啊!朱元璋找个理由说他“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所以给了个侯爵之首。

开国二十八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 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赵庸、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康茂才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 臣、梅思祖、陆聚。

两个伯爵是刘伯温与汪广洋,公伯八人其实还体现不出分封法则,二十八候才能体现朱元璋的分封思路。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凡今爵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那么朱元璋是怎么至公无私的呢?在谈及明朝的开国功臣时,少不了淮西二十四将的概念,即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独自奔赴定远发展时,带走的二十四人。

淮西二十四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淮西二十四将中,徐达功高封公,其余人等除了阵亡的如花云、耿再成、耿君用等,和一些战功平平的将领外,基本上都拜为侯爵,与开国二十八候重合人数达到了十一位,还有恩荫的子弟封侯者如耿斌文恩荫父亲耿君用。这些重合的人都排在侯爵较前的位置,说明朱元璋分封的时候非常看重跟随他的时间先后,也就是我们说的资历。

洪武三年九月,朱元璋在分封宴上钦定了朝廷“宴飨乐章”,以《起临濠之曲》、《开太平之曲》、《安建业之曲》为首三曲,分别对应了朱元璋 *** 的不同阶段。对号入座,二十八候的前十四位皆是《起临濠之曲》阶段跟随他的老资历或子弟恩荫。

而在谈及资历这一块,也出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即巢湖水军的位次偏靠后。按理说,巢湖水军是至正十五年攻克南京的重要力量,从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到立下的战功,都不逊色于唐胜宗、陆仲亨等。而在封侯时,仅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四人入列。且在分封的解释上,朱元璋说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本可封公,但都存在劣迹,才止于候。这说明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巢湖水军将领赵庸、廖永忠的资历和功劳掩盖不住,存在刻意打压之嫌。

这里汤和、郭兴很有可能是当做打压巢湖将领的工具,朱元璋将发小汤和、妻舅郭兴刻意贬低,然后顺理成章的降低巢湖将领的位次。之所以刻意打压,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 、朱元璋对巢湖水军的归属感存疑。

巢湖水军当时来投时,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也就是说巢湖水军投靠的过早,朱元璋只是个三当家,人家主要是奔着郭天叙去的。他们与朱元璋的从属关系并不如淮西二十四将。

第二,巢湖水军在分封时的战略地位下降。

当时巢湖水军投奔红巾军时算是雪中送炭,其实力雄厚,在天下未定时,于江淮一带的战略作用无人能比。但到大业初成,朱氏政权的战略目标发生偏移,徐达等人领导的野战部队战略地位更加突显。反而是巢湖旧将已经形成小集团式的利益组织,在战略地位下降时,这种小团体更会引起朱元璋的忌惮与打压。

以上就能说明,朱元璋最认可的人,就是在 *** 发展时期跟随他出生入死, *** 是没有任何实力的小白。比如常遇春,以盗匪头子的身份投奔朱元璋,只带去十来个强盗入伙。换个方式理解,就相当于朱氏集团 *** 上市融资,朱元璋最喜欢小股东融入,因为他们不掌握话语权,而且会为公司发展尽职尽责。大股东的进入,必然带有强大的资金做保证,在企业起步的时候,朱元璋欢迎你,但到了分红阶段,对不起,朱元璋要稀释他们的股权,减少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刘伯温的分封合情合理

从上述就已经能够看出,朱元璋对功臣的分封保持了几个原则:首先是资历与功劳并重;其次是现实主义的重武轻文;最后是立场的洁白无瑕。

刘伯温的功劳与资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种评价虽然夸张,但也突出了刘伯温对朱元璋政权的贡献。尤其是他的“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规划了各个击破的争霸战略,对朱氏集团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奠定了战略基础,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

与功劳相比较,刘伯温吃亏在资历上,他是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被朱元璋礼聘而至的。这个时期的朱元璋早已占领了南京,且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宴飨乐章”首三曲刘伯温是一曲都未赶上。如果放在今天,可以说公候爵位都是跟着朱元璋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刘伯温算是帮助朱氏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职业经理人。朱元璋能给刘伯温一个伯爵,算是上市成功后的特别感谢了,那些公候才是原始股份的持有者。

现实主义角度

刘伯温的才能在于谋,这与李善长不同,朱元璋将李善长称为“吾之萧何”,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善治之臣当然是帝国最需要的人才。而善谋之臣的作用就相对下降,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初,以刘伯温为御史中丞,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前身,掌监察一职。也就是说朱元璋有意识的让刘伯温干得罪人的事儿,因为他善于谋划,鬼点子多,又恰好不属淮西派,对于制衡官僚队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期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这是更高行政长官,朱元璋可以依靠他进行建国初期的行政机构搭建,由军事形型权向治理型政权转化。

正因为朱元璋需要这样的政权转型,所以洪武三年的分封中,李善长以文人的身份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这也是向天下传达一个信号,宣传明朝的治世愿望。若从政权的稳定性讲,刘伯温正是因为善谋,且在战争时期献过“遣使试生死”的毒计,朱元璋对其是有忌惮的。为何西汉开国时,萧何能够安安稳稳的做官,张良却要功成身退呢?因为在和平时期,善治的作用大威胁小,善谋的作用小威胁大。就好比一个公司,创业时市场开发部门最受重视,稳定时运营部们最受重视。

立场问题

“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善,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在用人上是有“洁癖”的,他在创业时期就有一个规定,即每次战胜元朝军队后,所有曾在元朝为官的降臣不准参与庆功宴。可以说朱元璋对元朝旧僚是持有偏见的,毕竟他认为爹娘都是死于元朝官僚的腐败上。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从本质上讲,主要就是对元朝降臣的一次清洗。所以曾在元朝为官的刘伯温本身就有“污点”,而且刘伯温有一个特质更加放大这个污点,即对小明王的鄙视!

朱元璋对小明王其实是比较尊敬的,在受吴国公后,朱元璋在元帅府摆上御座,每天议政前都要领下属跪拜这个空座位。而唯独刘伯温不拜,并说“牧竖耳,奉之何为?”意思是一个放牛娃,拜个屁啊!这句话体现了元朝旧僚心中的等级观念,这个观念朱元璋虽慢慢接受,并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个人。但在吴国公阶段,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个放牛娃出生,正是元朝旧僚的“狗眼看人低”,才放纵了贪腐和不作为,导致这些放牛娃成了孤儿。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缴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明史.廖永忠传》

所以这件事情让朱元璋与刘伯温心里的隔阂越来越大。后来小明王在廖永忠的护送下,翻船落水而死,成为一桩迷案,朱元璋在分封时为影射过这件事,说廖永忠本可封公,但曾经和亲近的儒生窥探他的意思,所以只给个侯爵。这个窥探圣意就是指小明王被廖永忠故意害死于湖中,这里的儒生虽未点明,但通过所善二字大致能猜出是杨宪,而杨宪的资格与地位根本指挥不动廖永忠,从派系上讲,杨宪的背后很有可能是刘伯温在指点,毕竟刘伯温才是那个最不喜欢小明王的人。

综上,刘伯温能够得一伯爵,已经算是朱元璋开恩了,这里的用意还包括制衡权势滔天的淮西官僚集团。刘伯温属于浙东体系,汪广洋属于中立体系,除此之外,汪广洋算是文官集团里治理能里拔尖的官员,洪武三年李善长因病修养,所以汪广洋得伯爵也沾了这个光,否则伯爵甚至可以不置。刘伯温获封诚意伯,意思很明显,表达了朱元璋邀请刘伯温出山的诚意满满,并不是表彰刘伯温的功绩,这就是意外的恩典!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五虎朝金狮典故?

话说“五虎朝金狮”阴地落成后,引来了当朝皇帝朱元璋的一场恶梦,梦中五只老虎气势汹汹逼向“金交椅”,他在梦中摇晃,在梦中惊呼,醒来时,方知是一场惊梦。于是,朱元璋请来了在朝为官的江夏侯周德兴破此惊梦。周德兴屈指一算,便洋洋得意对朱元璋奏道:“皇上,江南有人做法,让臣前往一破,便知分晓。”

朱元璋一听,万分高兴,于是命江夏侯周德兴南巡破法。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

对于古代这些王朝的开创者而言,没有哪一个创业集团是能够被轻松搞定的,他们的实力在同时代绝对是高出一筹的存在,这是不需要质疑的事情,就像秦始皇集团、刘邦集团、刘秀集团、李渊集团甚至这里提到的朱元璋集团和努尔哈赤集团,能够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哪一个军事集团会简单呢?

当然像这种隔空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的军事集团的强弱,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手不同,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绝对让人满意的答案,除非有人能够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时空真刀 *** 打一架,我们才能够知道真实的结果,这就像现在社会,我们不能够仅仅对比不同国家飞机 *** 舰艇这些军事纯数据的东西,就敢断言如果发生战胜谁多谁就一定能够胜利,要知道绝对胜负的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实力上,还有后勤、经济、战略、意志力等等各个方面,否则的话,这个世界上发生过那么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怎么解释呢?

回归到问题本身,如果要比较两者的强弱,就要将各自军事集团放在各自的真实历史上,去看一看各自与对手交战的表现,以及一些纯军事数据,比如人数、武将、谋士以及后勤补养等问题,这样比较的结果才会相对来说让人们更加能够信服了。

先来说一说朱元璋集团的基本情况吧!

人员配置方面。

君主:朱元璋。

武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汤和、沐英、冯胜、邓愈等等。

谋臣:刘伯温、朱升、李善长(主要负责后勤粮草)。

与对手交战情况。

朱元璋真正的成为一股势力,是在郭子兴去世之后,此前朱元璋只能够算是高级打工者,因为此前朱元璋在回乡募兵的时候,招揽了一大批小伙伴,这些人后面也都成为了朱元璋的核心人员,这些人中间有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李善长,以及投奔朱元璋而来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当然还有他收养的20多个义子,这里面最出名的也就是沐英了,加上早已经在军中的汤和等人,可以说这些招募来的兵力,也成就了朱元璋的嫡系,在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为了这支军队事实上的主帅,此时的朱元璋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自然也就有其他的 *** 军投奔他,这里面有一个重要武将,那就是常遇春,当然廖永安和俞通海更是给朱元璋带来了水师,可以说此时的朱元璋绝对具备了与其他势力一争长短的实力。

再加上朱升给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朱元璋默默的发展自己的实力,不显山也不露水,后面更是趁着无人注意到朱元璋的时候,攻占了应天府,也就是南京,成为了朱元璋的老巢,此时刘伯温给他的建立就是避免两线作战,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因为此时朱元璋所处的位置并不理想,因为东面是占据江浙富庶地区的“私盐贩子”张士诚,而西面则是实力强大的陈友谅,这两个势力的军事实力都不弱于朱元璋,可以说刘伯温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接下来也就是朱元璋开启开挂人生了,先是在1363年亲自统兵20万像陈友谅杀去,两大势力最终在鄱阳湖展开决战,经过三十六天的激战,朱元璋获得胜利,更大的对手陈友谅被乱箭 *** ,在这场战役中,徐达和常遇春等人都有着上佳的表现。

打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集团也就腾出手来解决张士诚的问题,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朱元璋亲自统兵出征,派出以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的组合横扫张士诚等实力,基本上统一了江南地区,然后就是开启了北伐之路,依旧是徐达常遇春这对老搭档配合,两人统兵25万一路向北,最终攻下元大都,元顺帝等人逃亡蒙古草原的上都,明朝建立后,明朝 *** 多次讨伐北元政权,像我们熟悉的明朝武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蓝玉等人都投入到其中。

取得的战果。

朱元璋集团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北上灭亡元朝,将中原王朝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重新收回,当然像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纳入明朝版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明帝国。

再来看看努尔哈赤集团的情况。

人员配置方面。

周德兴给朱元璋算命-朱元璋同乡有多少人

君主:努尔哈赤。

武将: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等五大臣,以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四大贝勒。

谋臣:基本没有,像范文程等人都是皇太极时期投奔的。

与对手交战情况。

努尔哈赤25岁用父祖遗留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的战争。

万历十一年五月,努尔哈赤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八月,努尔哈赤攻打甲板城,收尼堪外兰部众后而还。

万历十二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李岱驻守的兆佳城发动攻击,取胜并生擒李岱。

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

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再攻哲陈部山寨,杀寨主阿尔太,又派额亦都攻打巴尔达城。

万历十六年九月,苏完部长索尔果、董鄂部长何和礼、雅尔古部长扈尔汉率三部军民归附努尔哈赤,经过5年的征战,努尔哈赤相继征服建州5部。

万历十九年正月开始,努尔哈赤挥师东向,攻取鸭绿江路。

万历二十一年末,相继征服珠舍里路和讷殷路。

万历二十一年,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败九部联军,阵斩布寨,生擒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从而为其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努尔哈赤以背盟为由,灭掉哈达部,擒杀猛格孛罗。

从万历二十六年正月至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努尔哈赤连续进兵东海,东海库尔喀部亦纷纷归附。

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命令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三员大将率三千兵马即刻赶至蜚悠城收服部众。万历四十年九月,布占泰联合蒙古科尔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属的虎尔哈路,努尔哈赤率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亲征乌拉,建州兵沿乌拉河南下,连克河西六城后,兵临乌拉城下。

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率代善、侄阿敏、大将费英东、额亦都、安费扬古、何和礼、扈尔汉等三万大军再征乌拉,建州攻占乌拉城,乌拉灭亡。最终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统一女真各部,在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

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率军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发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击败,同年远征蒙古喀尔喀,1626年七月努尔哈赤身染重病,八月病逝。

取得的战果。

努尔哈赤主要的成就就是统一建州女真,而后经过不断努力,最终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迁都沈阳,攻下辽东70多座城池,最重要的就是创立了八旗制度,将原本涣散的女真各部整合成为纪律性强,战斗力突出的军事组织,可以说为后面满清统一东北,进而入关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综合下来我们就能够看到,朱元璋除了早期蛰伏积蓄力量外,无论是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以及元朝,基本上都是摧枯拉朽,甚至没有遭遇失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明王朝;而努尔哈赤努力了一辈子的结果,就是统一了女真各部,打下了明朝70多座城池,甚至不能够突破明朝的关宁防线,建立了后金政权,统治的区域还不曾扩展到整个东北,可以说凭借着明朝晚期的军事实力,努尔哈赤都不能够突破,对抗战斗力更加强大,名将辈出的朱元璋集团,如果对抗的话,努尔哈赤集团基本上没有胜算,无论是朱元璋集团还是努尔哈赤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的对手,那就是蒙古了,朱元璋对抗的蒙古,虽然丢失了中原地区,但是主动退到草原,实力还是非常强大了,但是依旧不是明朝诸将的对手,而经过明朝200多年打击的蒙古,早已经 *** 成不同的部落,但是努尔哈赤依旧对抗起来也是非常费劲,对于满清而言,蒙古问题直到皇太极的时候才彻底解决,还是联合漠南蒙古才取得的,这就是满蒙联姻了。

至于名将方面,努尔哈赤多依靠八旗这个军事组织,主要的战将都是他的儿子或者侄子们,但是无论是武将的质量还是数量,还真的无法与明初朱元璋麾下的猛将相提并论,就是比较单纯的军事实力,也就是军队人数方面,朱元璋北伐就出动25万大军,而努尔哈赤麾下的八旗,满编还不到10万人,这样的对比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军队人数不占据优势,名将也不占据优势,至于君主方面,朱元璋被 *** 认为古代帝王军事能力第二,仅次于李世民,而努尔哈赤呢?可能在古代君王中,军事能力能够压制他的人绝对不少于两手之数。

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

对朱元璋的能力,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说法。

主要是明朝开国之前和明朝开国之后,其说法截然不同。

周德兴给朱元璋算命-朱元璋同乡有多少人

咱们先来说一下,明朝开国之前,各路豪杰对朱元璋的看法和评价。

创业初期的朱元璋奉行九字真言,也就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朱元璋的能力之所以开始被低估。

就是因为朱元璋采取了“缓称王”的策略。这个时期,朱元璋的能力是被隐藏的。

比如陈友亮和张士诚,都没有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认为朱元璋一个放牛娃,能有什么本事呢?

所以,陈友亮早早的就称王称霸了,张士诚也是比较早就称王了。唯独朱元璋是最后才称王的,所以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朱元璋的能力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严重低估了。

所以,他才能够轻而易举的战胜各路豪杰,最终成为一 *** 国皇帝。

那么在明朝,朱元璋的能力,显然是被高估了。特别是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之后,他就被神话了。

真实的朱元璋打天下用了15年时间(1353-1368),这15年时间,应该是朱元璋的黄金时代,也是充分体现他的个人能力的15年。

但是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时间更长一些,有将近30年时间(1368-1398),这30年时间,事实上,朱元璋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个人魅力。

很多行政工作都是大臣们兢兢业业完成的,像刘伯温估计就是累死的。朱元璋仅仅是掌握全局。这个时期,朱元璋的能力,往往就可能被高估了。

但是到了清朝之后,朱元璋又开始被说成是一个暴君。

这个时期,朱元璋的能力,肯定是被人为的掩盖了,被清朝统治者刻意的掩盖着。

清朝灭亡之后,朱元璋开始被重新评价

到了民国时期,因为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很多民国人物需要重新解读明朝的历史。

这个时候很多学着,开始大力宣传朱元璋的一些历史故事。朱元璋的历史又开始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经过几十年的民间宣传和传播。朱元璋的历史形象越来越高大上。

目前,朱元璋的传记估计有几千种,所以说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他的能力事实上已经是被过度解读,当然经常有被高估的可能性,因为历史上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的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