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给朱元璋算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刘伯温
刘伯温给朱元璋算命,朱元璋为什么不杀刘伯温?
1、因为刘伯温功高盖主,而且刘伯温当时得罪了不少大臣,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用药使刘伯温慢性中毒身亡。
2、人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 *** 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为女子状告朱元璋最后结局?
最终结局是告老还乡,寿终正寝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居功至伟,一度成为浙党领袖!最后因党争失利, *** 告老还乡,并留下胡惟庸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民间传言,刘伯温病重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往诊治,服完药后病情加重,最后死于非命!这种说法无从考证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帝师刘伯温是怎样做到问心无愧的?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帝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又怎么被贯在刘伯温头上的。其实按照正史上有提及的,令朱元璋以‘师礼’相待的,并不是刘伯温,而是李善长和宋濂。
李善长与宋濂摹本绣像
因为朱元璋的出身不好,在投军之前并没有正规的上过学,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就是私塾旁听生(放牛的时候路过私塾,在窗户外偷听暗记),所以基本上也就属于文盲一个。而在投军之后,在军队中自学过一段时间,但也是仅达到勉强识字而已。至于文化层次那还是半点都谈不上。直到在攻打滁州途中遇到了李善长。李善长因科举落榜正在家中当私塾老师,朱元璋将其 *** 以后,就在那时拜李善长以师礼,由其负责自己每日的‘日讲’授课。所以李善长属于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的 *** 位老师。后来朱元璋在金陵称吴王期间,设礼贤馆,一代大儒宋濂由李善长引荐,被朱元璋拜为‘五经师’,这是有史可查的。而且朱元璋为宋濂的学问所折服,直接又任命其为‘儒学提举’,转给太子朱标为师,一直到朱标去世。所以朱元璋的帝师实际上应该是这两位。
而刘伯温也被认为是朱元璋的‘帝师’,多从民间演义而来。因为民间普遍把刘伯温如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般神话了。塑造的形象可谓能掐会算、前知后晓,替朱元璋出谋划策,更是无有不中。而朱元璋也正是因为对刘伯温言听计从,才最终得了天下,所以在戏曲演义里,朱元璋与刘伯温在一起时的形象就如同学生和老师在一起一样。帝师一名也就贯在了刘伯温的头上。
刘伯温古绘实像
刘伯温民间形象
刘伯温与朱元璋影视形象
至于刘伯温是否对朱元璋问心无愧,这回答案是肯定的。具体原因有三点:
1.尽臣之守,拒绝了淮西勋贵的拉拢。
朱元璋称帝后,手下那些骁勇善战的威武之师摇身一变,就变成了祸国殃民的骄兵悍将,令朱元璋头疼不已。而且这群骄兵悍将的主管将帅无一例外都是淮西一众,譬如文有李善长、胡惟庸,武有徐达、汤和等。这众人即是老乡,又共过患难,那自然享福也要一起享了,所以就形成了一股势力,与那些新科取士的官员对比而称‘淮西勋贵’。这些人无不手握重权,论资排辈谁都治不住,能治的住的又都是他们一伙儿的,所以一旦他们抱了团,对朱元璋这个皇帝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朱元璋就想找一个不是淮西人的来管一管他们,于是就选择了刘伯温,任命其为都御史大夫,专管纠弹不法。而刘伯温也是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甚至连朱元璋的驸马都审查了出来。对此,淮西勋贵就认为刘伯温是一个威胁,便有意进行拉拢,而刘伯温却没有向权贵没低头,最终导致了自己反为淮西勋贵们所 *** 。而且淮西勋贵的第二任带头大哥胡惟庸被朱元璋定罪时,其中一个罪名就是毒死刘伯温。刘伯温是个极聪明的人,他能不知道都御史大夫是天底下最得罪人的官儿吗?他能不知道朱元璋的用意吗?但他没有假辞拒绝,也没有尸位素餐,勤勤恳恳工作,最终以死酬职,这一点刘伯温身为臣子,又能有何愧相言负君呢?
第二点:为臣清白,不朋不党。
御史中丞为古代三公之一,位高权重,手握纠弹监察之权,任你皇亲国戚、功勋权贵,也概莫能外,以寻常之情度之,能居此位者,家资当何其厚也?然而刘伯温这个御史中丞却当的相当清贫,除了朝廷俸禄或节例恩赏,概无外取。甚至艰难时,还要靠变卖典藏度日。胡惟庸听说后不信,还派人秘密调查了好长时间,终究是没有查出刘伯温任何问题,这才不得不承认刘伯温为天下清官的代表。而且刘伯温不仅做人清白,做臣也清白,在面对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勋贵们的打击报复时,依然能做到不结党自保或者反击。如此孤臣自律之性,对于朱元璋这个做皇帝的而言,感动都来不及,又谈何有愧呢?
第三点:留身后之谏。
朱元璋因为出身的缘故,在称帝后,面对着这么大的‘家业’该如何处置的问题上,格局忽然一下子从天下枭雄掉到了‘小地主’的意识形态上去了。觉得老子挣得家业就该留给儿子,否则都是便宜了外人。于是乎,朱元璋这位好父亲就拿过来地图开始根据儿子的数量在上面画圈圈。除了太子之外,剩下的每个儿子,不管嫡庶,无大有小,一个不落,全都有份。他这样一搞,自己是痛快了,但是朝中可不乏熟读史书的饱学之士,无不暗自砸舍:乖乖!这么搞,不就是汉初的七王之乱吗?
(当年刘邦得了天下后,认为天下作乱的根源在于非我族亲,其心必异。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异姓封王者,天下共诛之。然后高高兴兴的开始给自己的儿子画地盘。结果满以为将来有这帮亲兄弟们镇守天下,外人绝对反不起来,于是就放心的闭眼去了。可是讽刺的时,刘邦刚死没多久,他分封的七个王就开始作乱了起来。史称景帝七国之乱)
当朝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朱元璋这么干的下场就是总有一天藩王作乱时,但朱元璋却根本听不进去建议。甚至以为这是在图谋他家的天下。没有办法,这群大臣再硬的脖子遇到带血的屠刀也要往后缩,所以就不管不问了。反正一番上谏也算尽了臣礼,至于你听不听那就是你的事儿了。而当这些人都放弃了的时候,唯独刘伯温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既然劝不了朱元璋,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后世之君身上。将藩王分封的害处一一点明,告诫后世之君务必尽早削藩为要。
明朝的藩王之祸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刘伯温生人死谏,为后世之君点明厉害关系,完全是在弥补朱元璋这个‘任性’的错误。所以再加上前面两条理由,可见刘伯温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臣,对于朱元璋而言,都绝对是问心无愧的。
(文:原创.图为公共素材。如有侵权,请 *** 更删。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指正。)
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刘伯温临终前有没有吃烧饼,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刘伯温的确在病榻上对子孙千叮嘱万嘱咐,让他们以后不要学“算命”之类的玄学,当一个普通人也无妨,而刘伯温当时留在这世上的,最经典的“预言”就是《烧饼歌》。
后世历史总把刘伯温捧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与历史上的诸葛亮相呼应,在民间的玄学家的体系里,这两位都是“祖师爷”,都能算出几百年后的事,堪比人间神仙。
可事实上,刘伯温自跟随朱元璋起,地位一直都没有很高过,比起常遇春、徐达、李善长之流,刘伯温远远不及,如果刘伯温真的“料事如神”,朱元璋又怎么不会把刘伯温当作神来供呢?
所以刘伯温的一生,该从另类的角度去解读。
刘伯温从小就是个聪明人,善于思考的他加上有文化背景的家庭,十二岁就考中了举人,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举动了,很多人一生的理想就是个秀才,烧香拜佛才敢乞求举人,而刘伯温则是年少得此功名。
刘伯温十四岁的时候,就到他们地方的“府学”进习,刘伯温所学的乃是儒学的大成文化,当时以“春秋经”为主,这部书让任何初学者来看,头几遍都只能说不懂,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却不懂了,可刘伯温却是一遍就看会了,这意味着他的精神境界,从小时候就已经很高了。
在府学的时候,人人都为了应对科举专门的试科而读着单调乏味的书本,只有刘伯温敢“全面发展”,他不管是天文之学,还是地理之道,都能看一些,也都涉猎,他看过的书很多、懂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刘伯温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辩证的思想很强。
这也是刘伯温后来“神算”的根基所在。
刘伯温二十三岁时,去了元朝的大都进行“礼部试”(会试),对于其他学子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寒窗苦读数十载”的重要环节,刘伯温却是连过两关,通过了礼部试,然后又直接进入殿试,成为了“进士”,而这些年里,刘伯温对众多学科和其他的知识的吸收,从未懈怠。
在学习方面,刘伯温是很强大的,可在做官的这条路上,刘伯温似乎命运并不好,因为他的 *** 次“出道”,就没有如同他的少年一般,横空出世,惊艳众人,在刘伯温二十七岁的时候,他被朝廷任命为江西高安县的二把手,也就是县丞。
说实话,以进士之身担任县丞,实在是有点浪费了,更何况他还是见多识广的刘伯温。
不过相信命运随遇而安,刘伯温没有抱怨什么,在高安县的时候,刘伯温一样对自己的岗位十分负责上心,刘伯温把县令都不愿意轻易惹毛的地主豪强、恶霸凶人都给政治了,一下子就把高安县的风气调整了过来。
刘伯温嫉恶如仇的个性让他得到了两种态度, *** 种是被欺负已久的百姓,他们很感谢刘伯温的援手,第二种则是当地的豪强势力,他们很厌恶刘伯温这样的人,所以多次“谋害”于他,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刘伯温后来只能辞官。
这个过程中,刘伯温都没有展现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
他终究是个文化人,而脾气也有点特别,总是喜欢得罪人,虽然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因为名气后来还担任了江浙儒副提举、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可刘伯温在元末朝廷的统治下,处处感到暗无天日的贪腐和挫败,所以在反对招安方国珍失败后,刘伯温彻底辞官。
而这,也就给了朱元璋机会。
公元1360年,在龙凤政权已经成为中流砥柱的朱元璋打听到了浙东地区有个奇人,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算刘伯温,此时的朱元璋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出于对手下人才的填充,还有不同地域的参照,朱元璋拜访了刘伯温,请刘伯温出山辅佐。
刘伯温知道这个“布衣”能人,从一个和尚出身,一步步走上了起兵抗元的道路,因为朱元璋本身的身份让刘伯温这种对基层亲切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好感,加上他了解到朱元璋创业的历程,便应允朱元璋,加入朱元璋的团队。
从“能力”上来说,刘伯温和朱元璋的“淮西团队”是不同的,刘伯温偏向板正的路子,多年的传统儒家教育和他的官宦生涯,让他做事情、做计划有条理,思路很明确,所以在一开始,朱元璋就因为刘伯温提出的计谋大感惊喜。
但问题是,刘伯温并不是很受淮西团队的喜欢。
刘伯温这个人并不是卑微出身,和朱元璋的初创团队代表着“两个类型”,实际上在朱元璋称帝之前,他用得最多的,还是李善长的计谋,而不是刘伯温的,不过刘伯温说的话他都会听,偶尔还会让刘伯温用“龟壳”算上一卦,这也是刘伯温后来“大名鼎鼎”的原因。
朱元璋得以“脱离”小明王,倒是有刘伯温很大的“鼓舞”原因在其中,所以在朱元璋和国内势力争雄,并且顺势灭元的计划中,都有刘伯温的身影在其中,不管怎么说,刘伯温的“计划书”那是 *** 看的,在朱元璋的“吴元年”,刘伯温成为“太史令”。
也是这个时候起,刘伯温开始犯毛病了,他把原来幻想规范元帝的那一套,开始用在了朱元璋身上:
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上《戊申大统历》。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 *** ,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吴元年,荧惑守心,这不是什么好天象,在历朝历代,这都是大凶之兆,所以刘伯温让朱元璋下“罪己诏”,其实刘伯温是想用这种方式让朱元璋用另一种方式潜移默化“代表”大统,即便是道歉,但也是皇帝才能用的道歉。
可问题来了,朱元璋的脾性会一下子就接受这个事情吗?
刘伯温自己的确是很信“玄学”,但对于淮西集团的众人而言,他们每一步哪里不是用血汗去拼出来的,包括朱元璋自己,正是出身越卑微,才越讲究人定胜天,若都盲目信天命,那么何必还去造元帝的反,纷纷引颈就戮还更实在。
所以从刘伯温做事的 *** 上,朱元璋注定不可能怎么太过依赖刘伯温了。
后来朱元璋的确把刘伯温当作这种“玄学”人才,就类似于以前钦天监部长的长官一样,让他们以“人和”与“天时”相勾连,找出规律,然后决定做一些什么事情,比如天不下雨,大旱,那么朱元璋就让刘伯温去释放罪犯,以此来求雨。
若以刘伯温的工作去对照李善长的工作,不难看出来两者做的事情截然不同,李善长是真的成为了朱元璋最核心的文臣,帮朱元璋注定主要路线以及管理政事,朱元璋创业多年,基本盘这么稳,和李善长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到了朱元璋称帝后,人家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任命为“左丞相”,特别是洪武三年,李善长还被加封为左柱国、太师,改封为“韩国公”,乃是大明初六国公之一,再看看刘伯温,却仅仅是上护军、诚意伯。
不管后世再如何说朱元璋“依赖”刘伯温的占卜之术,刘伯温到头来只是一个“伯爵”的事实不可否认,而一个伯爵和一个国公公爵之间的差距多少,自然是不用说,李善长年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却只有二百四十石,差距堪称天上地下。
而在朱元璋即位后,他对刘伯温的“安排”其实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想靠着“浙东”出身的刘伯温来“压制”他的这批“淮西集团”的老臣们,其实说压制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两股力量根本不对等,毕竟朱元璋也没有办法用非常规手段“拔高”刘伯温的地位。
在朱元璋登基后,李善长时不时表现出对刘伯温的“敌意”,根本原因就是李善长也明白朱元璋的“意图“,这本就是常见的“帝王心术”,所以李善长就算是“演戏”,都要把这个态度给表现出来,只有“权臣”和臣子在斗争,皇帝才放心。
朱元璋一开始让刘伯温当的官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御史中丞”,所谓御史,就是监察体系的官员,让刘伯温来当监察,目的很明显,直指淮西这群不怎么守规矩的老臣,只可惜刘伯温的确力量不够强,当了几年御史中丞,也没有太大的 *** 建树。
再到后来,朱元璋又进行了一次对刘伯温的试探,他询问刘伯温,他觉得李善长这个丞相现在做得不好,想要让刘伯温来担任,试问刘伯温意下如何。
在明面上,刘伯温和李善长应该是“死对头”(两人分别代表着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所以朱元璋把这个问题交给刘伯温来回答,就是看刘伯温是否能够“以德报怨“,而刘伯温的答案也确实如此,他回答朱元璋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丞相,李善长又比杨宪、胡惟庸等人更好,还是让李善长来当。
看似朱元璋很重视刘伯温,很尊重他的意见,可刘伯温当时乃是御史中丞,也只是一个诚意伯,论资排辈,根本轮不到刘伯温,朱元璋即便真的有意这么做,刘伯温也不可能一下子上去这个位置的,这其中的“鸿沟”太大了,不是刘伯温能够跨越的。
在被加封后的第二年,刘伯温就因为被“排挤”不得不辞官告老还乡,其实刘伯温整一个在朱元璋身边辅佐的人生阶段,都是很无奈的: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
因此在刘伯温和朱元璋一次以“烧饼”为主体的交谈,反而成为了刘伯温的“绝唱”。
某一天,朱元璋正吃着烧饼,恰好此前他已经召来了刘伯温,因此把吃了一半的烧饼拿碗盖着,就让刘伯温“猜猜”碗里面盖的是什么,从而引发出了刘伯温的一大段“预言”,也就是《烧饼歌》。
《烧饼歌》之所以是“预言”,那是因为刘伯温在这首似诗似诉的“作品”中,说出了大明天下未来会覆灭于“胡人”之手,而其中的押韵和读腔旋律朗朗上口,在后世流传甚广,譬如其中一段:
“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从后世大清入关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刘伯温这一招“预言”是相当的准,从一个烧饼的试探引发出的思考,这或许不再是刘伯温的“猜测”那么简单,因为当时的大明实则还没解决北方草原对中原的侵扰,刘伯温也许看出来了大明最终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会被“覆灭”。
朱元璋认真地把刘伯温所说的东西听了,但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却是不知道了,刘伯温在和李善长等人的“斗争”失败后,一样是要离开离开南京,在洪武八年,刘伯温忽然染上风寒病重,朱元璋听说后,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和药物去看望刘伯温。
谁知道就是这次“看望之后”,刘伯温的病情更加严重,他一方面暗示朱元璋,这是胡惟庸给他下的“套”,一方面就是在交代后事了,而朱元璋也是对刘伯温的“暗示”置之不理,也许在朱元璋的心里,《烧饼歌》就和此时的刘伯温一样,没有重视的必要。
所以刘伯温最后在病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自己所拿的这本《天文书》在他死后要立马贡献给朱元璋,而且以后不允许子孙后代学习,可见此时的刘伯温对“玄学”忌惮非常: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就这样,刘伯温病死家中,而在刘伯温病死之后,朱元璋“才开始”愤怒,后来胡惟庸案大量的人被清算,其中一部分就和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有关。
所以这个烧饼刘伯温到底吃没吃,这件事已经不清楚了,可是能确定的是,刘伯温在大明初期的确没有那么地位而后世称之为“料事如神”,无非就是被《烧饼歌》打响了他的名声。
结语:比起兔死狗烹,过河拆桥,刘伯温的人生从转折再到下坡直至病亡,并没有那么多被“辜负”的色彩。
只能说在朱元璋的眼里,“治世”的能人更强于在语言上威风凛凛的非能人,刘伯温虽然是朱元璋“另类”的军师,但经过无数场大小战斗后、前线的官员肯定要比刘伯温更受朱元璋信任,而至于刘伯温,当故事听听了也挺好。
直到后世大清入关,有人才想起《烧饼歌》的内容,顿时钦佩刘伯温,只可惜,到了最后的关头才知道,一切都已经晚了。
本文原创自“ *** 的尾声”
刘伯温传奇大结局?
明朝洪武年间,太祖宠奸官信谗言,刘伯温有感于国基初定却奸臣当道,自料久处其间,早晚必遭谗言所害,故决定功成身退,告老归隐。
胡丞相素与伯温不和趁机向太祖进谗言,谓伯温知天机必因预知朝廷气数已衰,不愿辅佐求去,太祖一怒准伯温告老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