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会算命-是大宋天子赵匡胤的粉丝吗
朱元璋会算命,是大宋天子赵匡胤的粉丝吗?
《水浒传》作者认为,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粉丝。
问题是,《水浒传》就是一部小说,能作为历史依据,来评判朱元璋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吗?且让我们以《水浒传》为的本,按照书中所隐藏的细节,去历史真实中一探究竟吧。
施耐庵一笔写了两个皇帝,都出自正史《水浒传》“开篇引首”中,有这样一段话,写的是赵匡胤降世: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
这是小说文本,自然可以做小说看。但是,这段话却是有出处的。
《宋史·太祖本纪》是这样记载赵匡胤出世的: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毫无疑问,施耐庵写赵匡胤出生时的情况,应当出自正史,而不是虚构。
霹雳大仙赵匡胤《明实录》中,记载了朱元璋的出世,是这样说的:
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
后来的《明史·太祖本纪》采纳了《太祖实录》的记载,几乎如出一辙,基本上是原文照搬。
施耐庵以一段文字,写了两个皇帝,都出自正史。因而,《水浒传》就不是纯虚构的小说,而是隐藏着历史真实的秘籍。从《水浒传》所引用的史料看,施耐庵就绝对不是所谓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
《宋史》在《明实录》之前,朱元璋出世高度仿写赵匡胤出世,朱元璋是赵匡胤粉丝之说,便有了史料依据。这些史料,几乎都隐写《水浒传》中,施耐庵确认,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铁杆粉丝。
那么,《明实录》为何洗稿《宋史》呢?
朱元璋说,大明是火德运除了两朝皇帝出世时的记载高度相似外,朱元璋迷途中发迹,也是“照抄”了《宋史·太祖本纪》。
赵匡胤年轻时,漫游天下,四处求职,迷茫中寄寓襄阳僧寺。寺中的一个老和尚看了赵匡胤的面相,便馈赠了一笔丰厚的川资,告诉赵匡胤往北方去便有奇遇。
赵匡胤按照老僧的指引来到北方,遇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也就是后来的后周太祖。从此,赵匡胤开始发迹,创建了大宋王朝。
《明实录》中,则讲了一个更神奇的故事,说朱元璋是因为他的母亲吃了黄冠道人的白色仙丹而降世。后来,朱元璋又遇到了几个神仙似的人,帮助他解救了困苦。有一天,一个老儒给朱元璋算命,告诉他:今此行利往西北,不宜东南,因历告以未然事,甚悉。
从此,朱元璋也开始发迹,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之所以虚构自己的“前世”,说自己是“黄冠道人”的仙丹化身,恐怕也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有关吧。这样的粉丝,恐怕堪称史上 *** 了。
这些史料证明,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超级粉丝,明太祖崇拜宋太祖,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那么,朱元璋迷信赵匡胤,仅仅只是 *** 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宋史·太祖本纪》中说,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
元末农民 *** ,打的旗号是“反元复宋”旗号,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则建立了“大宋”国号。朱元璋以大宋“火德王”运收拢人心,号召天下英雄,以克制元朝的水德运。
建立大明政权后,朱元璋虽然不像赵匡胤那样,明确地定国运。但是,从他给后世确定的辈分来看,大明王朝就是火德运。朱元璋的儿子辈是“木字辈”,往下就是朱允炆、朱高炽这代的“火字辈”,木能生火,火能生土……五行流转有情,朱元璋希望朱家王朝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朱是国姓,是红色,正合赵匡胤所定国运,“色尚赤”。因而,大明王朝的 *** 个年号就是“洪武”。施耐庵写的“智量宽洪”,也隐藏了朱元璋的年号。
这一历史真实,同样被写进了《水浒传》中,赵匡胤、朱洪武都是“洪太尉”。在小说中,朱元璋与自己的偶像不仅幸运地同框,而且化作一人了。这样的追逐偶像,实在是无以复加了。
洪太尉遇张天师。张天师是霹雳大仙,又是牧童朱元璋。天道循环,大明追随偶像的灭亡之路赵匡胤出世之前,施耐庵说是“感得天道循环”,其实说的就是“五德终始说”。赵匡胤定大宋为“火德王运”,超级粉丝朱元璋也步其后尘,也认为大明王朝是火德运。但是,施耐庵预言,大明王朝将如北宋那样,火德死于水德。
所谓“水浒”,其实隐藏着“天道循环”规律,以水克火,大明王朝终将灭亡。
在“开篇引首”故事中,施耐庵又以这样一段话,把两个王朝的“太祖”又“绑定”在一起:(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中,施耐庵故意遗漏了宋真宗。这是因为,假如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在过了皇帝瘾之后,就应当把皇位传给老四赵廷美。赵廷美之后,就得让太祖的儿子做皇帝。如此,就没有宋真宗了。
而北宋的历史中,确实又有宋真宗这朝皇帝。施耐庵这样写,分明说的是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因为皇位传承违背了“天道循环”礼律,这两个都是“火德运”的王朝便将走上相同的灭亡之途。
朱元璋立孙子做皇帝,是为“孙立”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大胆预言,明朝的灭亡于北宋的灭亡是一摸一样的。梁山大聚义时,天际一声巨响,一只大金盘出现在正西北乾方。这只大金盘:
里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
那声巨响,就是霹雳大仙赵匡胤。西北乾方,就是老儒指引朱元璋发迹的方位。大金盘中卷出的火团,就是大宋、大明两个王朝的国运。
这团火钻进了正南地下,寓意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同时,岂不也是大明王朝建都南方,然后北迁,然后又出现了南明吗?
施耐庵的预言十分惊人,但惊人之处远不止此。
这只大金盘,原本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赵匡胤以红日自喻,殊不知这也是北宋亡于金国的预言。
施耐庵把赵匡胤和他的超级粉丝朱元璋绑在一起写,又以这只大金盘暗示北宋灭亡,预言大明王朝的终极命运。
西北乾方是朱元璋的发迹之地,同时,也是金国兵马来临的方位。北宋亡于金国,大明王朝则亡于来自同一方向的后金。因而,“赶散残星与明月”,“明”朝被大金盘赶散的预言,赫然写在了《水浒传》中。
后金就是取代明朝的清朝,据说,清朝之所以叫做清朝,就是“以水克火”。
水浒的寓意,就是要克掉火德运。施耐庵坚决反对皇帝制度,反对君权神授,任凭你是火德王,都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所以,在施耐庵的笔下,朱元璋就是赵匡胤的超级粉丝。历史真实也证明,施耐庵所言非虚。
道士得知后为什么先挥刀自宫了?
朱元璋没想到为了练功,有人居然真把祖传的宝贝都切了?你还别不信,还真有人干出这件事?
此人名叫丘玄清,外号云谷子,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感觉这人老厉害了,问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刮风,什么时候天晴,一问一个准,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准。朱元璋对他是真心佩服,一次朱元璋和丘玄清聊天,听说丘玄清多年来依然独身一人,琢磨要不考验考验他,正想怎么考验的时候,
恰好见到了站在丘玄清身边,两位如花似玉的宫女,这些宫女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才能入宫,进宫一段时间,已经是 *** 的知书达理非常善解人意,他看着曾为道士丘玄清,就爽快的赏赐了这两位宫女给他,并且吩咐宫女,要好好地服侍丘玄清,如有怠慢定不饶恕。
又乐呵呵看着丘玄清,此时的丘玄清毫无办法,又不好推却,因为他当时也不知道朱元璋葫芦里卖啥药,所以立刻就告谢而退。可没想到的是,他还没回到府中,朱元璋就把两个宫女送过来了。对朱元璋赐给自己的这两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别人可是高兴的合不拢嘴,而丘玄清却是愁的头发都白了,为啥?
因为他琢磨不透朱元璋是真心让两位宫女服侍自己,还是打算让宫女来考验自己的德行,关键一点就是自己当年出仕前,身份就是道人,师父还是大名鼎鼎的张三丰。张三丰可是朱元璋的偶像,他屡次找张三丰都没找到,因此爱屋及乌的非常信赖邱玄清,
那么张三丰本是来无踪去无影的闲云野鹤,又为何邱玄清能得到他的青睐呢?
道家有句老话,徒弟找师父容易,师父找徒弟难,当年汉钟离点化吕洞宾后,让他带个徒弟上山,吕洞宾本想着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没想到三年过去一无所获,最终才知道要找一个合适的传人有多难。
西安富平县出生的丘玄清,少时对道家有很浓郁的兴趣,拜全真教黄德祯为师父,出家学道后,阅读了大量的道家典籍。可陕西富平距离武当山非常远,为何他和张三丰有交集呢?
根据传说张三丰,有一段时间就在宝鸡市金台三丰洞内修行,还在此地修行了许多年,后来恰好得到高人点化顿悟得道。张三丰游历各地,来到这武当山,觉得这里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就经常两边走动,
当时邱玄清虽然年轻但是求道之心坚定,每日都坚持 *** ,可是无法得到要领,一直希望有名师指点,一天他遇上了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虽然看上去平凡,可是却仙风道骨,当时老人家指点了他几句,让他顿时若有所悟,后来他就想拜入老人家门下,老人就着走走着,来到一座大山中,指了一座陈旧的房子说,这是你这几天的住处,你先在这里修行一段时间,饿了就自己想办法找吃的。
老人转身就走了,他进房子一看,里面啥也没有,只有一块大石头。到了晚上他饥肠辘辘,外面却龙啸虎吼的,让他心中深感忧惧,想起老人临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肚子饿了可以烧石头充饥,他就想要不试试。
当他翻起那块大石后,发现石头下压着几部典籍,他拿起来一看,竟然是自己从来没接触古代道家经典,他就如饥似渴的看了一天一夜,忘记了肚中的饥饿,和忘记了屋外的恐惧,看完这几部书后,他顿觉心中豁然开朗。
此时门忽然被推开,他才发现自己就这么过了一天一夜,可却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这时老人点头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原来他就是张三丰,就此丘玄清拜入了张三丰的门下,成为了张三丰的关门弟子,
此后张三丰让他去到武当山的五龙观进行修缮,同时把那里打造成理想的修道栖息地,就这样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丘玄清就一路游历来到了武当山,找到了五龙观的遗址,开始了“拾瓦砾、理故墟、构庐室”的工作。同时他也每天坚持苦修,第二年武当山五龙宫就被修缮一新。
就这样过了几年,因为他为人乐善好施,还经常周济附近的乡亲和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名声不胫而走,谁都知道武当山五龙观内的丘道长是个热心的人。还被众人推举为武当山五龙观的观主,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经历了人生一件大事,这件事对朱元璋影响很大,也影响了丘玄清的清修。
洪武十三年的正月,胡惟庸请朱元璋来自己的旧宅做客,原来他声称家里老水井忽然这几天涌出了醴泉,给朱元璋说这可是祥瑞,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就答应了去胡府品尝甘泉。可是当它队伍来到西华门时,忽然冒出一个叫云奇的宦官,直接扯住了朱元璋车 *** 缰绳,着急指着一个方向,浑身大汗,喘的说不出话来。
锦衣卫立刻上前,差点没把他给结果了,可云奇却一直指着胡府,怎么都不愿意放开缰绳。朱元璋忽然眼皮跳动,心理暗叫不好,当即就找了附近的高塔,登上塔顶一看,胡惟庸家里竟然是刀影恍惚。立刻气的愤怒不已,命锦衣卫把胡惟庸给拉上大殿。
据《明太祖实录》胡惟庸这事,牵连了甚广,最少也有三万馀人,朱元璋还拿他来告诫臣下,且以胡惟庸为鉴。但是这样一来,导致结果朱元璋早朝一看,竟然稀稀拉拉的就那么些人。朱元璋明白过来,立刻提拔一批人才来补充缺口,为此在民间广招栋梁之才,并且让有司去寻找山林中隐逸人才。
为何朱元璋要安排有司去山林中寻找隐逸之士,而不是直接科举中大力提拔呢?其实主要是,当时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有关,据说他初创之时,就听说过武当山张三丰的大名,非常仰慕张三丰,又传说是张三丰几次出手帮助过他,但是历史上确认的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连续寻找了张三丰好几次,可惜张三丰每次都好像事先知道一样,飘然而去,没人知道他去哪里,朱元璋找不到张三丰,听说丘玄清的名声非常好,灵机一动,想想自己既然找不到张真人,但是可以启用张三丰的弟子,为明朝效力啊,朱元璋这个非常满意自己的这个做法。
洪武十三年,经过有司的推荐丘玄清直接从一个道观的观主,被直接提拔至七品,还朱元璋直接任命他为监察御史,还没熟悉多久,业务都没太熟练,就连升级 *** ,成为了明朝的太常寺卿, 正三品,并诰封三代,所谓诰封三代就是连祖上都受到了封赏,这就是真的光宗耀祖了。
这太常寺卿是干啥的,其实是朱元璋在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为了仿效汉唐,以唐朝的太常寺卿为参考建立的,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明朝祈福。丘玄清还由此封赏为"嘉议大夫"。可见朱元璋是对他非常的器重。
那么朱元璋为何短短几年时间,那么喜欢丘玄清,一直给丘玄清加官进爵呢?这完全和当时明朝的大环境明显是相违背的,因为这些年明朝的虽然对外征战屡屡获胜,但是由于朱元璋觉得太子朱标有点心肠软,为了帮助朱标坐稳江山,对自己的一帮来老伙计可是不断的再敲打。
丘玄清这时候被重用,简直是不同寻常,那么为何朱元璋会如此待他?
主要是丘玄清除了熟悉道家典籍外,懂看云之术,朱元璋发现丘玄清在对天气预报上非常准,历史记载,他经常“问以晴雨之事,玄清奏对立有应验”‘,由于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可是自然界总会有规律的,而丘玄清在这方面可以说尽得张三丰真传,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对张三丰非常的仰慕,两者结合让丘玄清成了朱元璋身边最信赖的人之一,
其实,朱元璋重用丘玄清还有自己的小心思,就希望丘玄清能透 *** 什么秘诀,哪怕自己不能长生不老,起码也能够延年益寿。而这也影响了他的儿子朱棣还有后世的明朝众多天子,这也是后话了。
但是为啥朱元璋忽然想到赏赐两个宫女给丘玄清呢?
其实主要是朱元璋非常的节俭,他的童年在挨饿中成长,长大了为了生计还出家为僧,后来 *** 无奈加入了红巾军,后来虽然逐渐地显贵,可节俭的习惯一直没变,而从平凡的农民出身,他是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他即便是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自己还是和省吃俭用,
所以他赏赐别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赏赐宫女,而不是赏赐金银珠宝,本来其他人收到了朱元璋的赏赐,都是高兴的不得了,可丘玄清却犯愁。
本来这两个宫女不出现也丘玄清也没啥压力,和众多徒弟在观中修持,等朱元璋召见或者大型活动,他才去参与。
可现在不同了,这两个宫女要她们天天要服侍自己,保不准哪天自己把持不住,那么就等于是破了道门的清规,虽然在当时其他的道教门派,道人可以娶妻和延续后代,可丘玄清的师父不是别人,可是当时最神秘的张三丰,他可不能因此丢了师父的脸。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丘玄清的偶像是全真教的祖师之一丘处机,全真教的清规和别的道家门派不同,就是不能娶妻生子,一门子的专心致志的勤修苦练,
而更重要的有可能当时丘玄清是考虑许多综合因素,没办法琢磨透朱元璋想干啥,是试探自己还是真的一时起意,找两个人服侍自己?
对此事他是翻来覆去地想了一个晚上,就这样两个女子被他好吃好住地安置起来,可是从来没敢让她们服侍自己,甚至还害怕见她们两人。
他为啥那么怕这两个宫女,因为他在洪武十三年出仕,在洪武二十六年圆寂,这其中明朝初年经历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空印(洪武十五年)、郭桓(洪武十八年)、蓝玉(洪武二十六年),虽然他的道行高深,深得朱元璋信赖,但是越是如此让他更是如履薄冰。
可如果拒绝了朱元璋结果会如何呢?
很明显常遇春的妻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朱元璋曾经赏赐了一位宫女给常遇春,可大将常遇春据说非常惧内,他的妻子也很喜欢吃醋,一次常遇春和妻子聊天,在聊到其中的一个宫女手很白的时候,转身没多久,妻子就让人将那双很白的手给端上来了。这可吓得常遇春不轻,这件事后来据说被朱元璋知道,感觉常遇春的妻子冒犯了龙威,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丘玄清左右为难,既不能不接纳,又不能完全地接纳,同时为师尊和道家的声誉,还有为了两个宫女,和武当山的未来,他思前想后,做了一个让朱元璋都为之惊讶的举动,一个晚上他学了长春真人,将自己的宝贝给切,以此来明志。这个做法的确是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之外,朱元璋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当然既然木已成舟,他也就无奈收回了成命,
而根据传说这一天是正月十九,后来因为丘玄清弟子众多,特别是武当山在明朝时期的地位,后来朱棣登基后,更是大张旗鼓的建设武当山。武当山的兴盛也让丘玄清历史地位随之提高。所以他的事迹后来和白云观内的丘处机相互结合,让燕九节成为了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丘玄清在五龙观内忽然感觉到大限将至,当时他已经进入了花甲之年,他比朱元璋小一岁,平常无事的时候,朱元璋准他在武当山五龙观管理事务,有重要事务才赶去面见朱元璋,这天晚上他通知徒弟第二天早上在大殿中 *** ,告诉徒弟们“我当谢天恩弃尘去也”。
第二天徒弟们穿得整整齐齐的到来后,他见人都差不多了,就交待了几句,在众目睽睽中盘腿而坐,闭目而去,当时享年为67岁。明洪武二十六的二月十五日,朱元璋得到了消息后,特起草了圣旨,遣礼部侍郎张智带着自己的圣旨,赶到了武当山“谕祭于太常卿丘玄清之灵”。而丘玄清没想到,自己身后会得到朱元璋的文告祭礼,而他也是武当山道士中,仙逝后而受到的明朝更高礼遇的一人。
后来这两名宫女如何,历史典籍中没有提起,丘玄清的这一做法,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能看出他坚定的求道之心,也值得后人们钦佩,因为面对功名利禄,还有人的本性面前,能够做到丘玄请如此的人冷静而坚韧的人,能有多少呢?
所以无论怎么说,他身为张三丰的高徒,的确为武当山,为中华的道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时代存在所谓的怀才不遇吗?
我认为怀才不遇,只是自己的一种意念而已,这个时代更不存在: *** ,怀才像怀孕一样,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行为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反复的实践,有的人总以没有机会为由,不愿意参与实践,其实是一种过于自信,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眼高手低行为。说理论点也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需要修正自己的认知。正如一些所谓大学毕业生,自认为有很多才能的人,总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这就是出现了认知上的问题。那么怎么修正自己的认知?我认为首先请问自己,我们真正具备别人所没有的才华吗?我们真正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接受高等教育是我们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我们在大学所学习的行业基础知识带给我们的优势在逐渐缩小。但有些人始终固执地认为,学历可以确保自己衣食无忧,这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学历带给我们的只是一块好的敲门砖,代表着你的起点,而绝非永久的能力。所谓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各行各业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一味地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和积累上,往往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盲目自信,最终被时代所抛弃。第二,所谓的怀才,必须经过实践来检验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还才与否的金标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想要具备才华,就需要不断努力,我们只有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把握住它。当我们感叹怀才不遇的时候,你的才能经受过检验吗?那只是你自己想的而已。此外,才能既不可一蹴而就,又不可以吃一辈子。当代歌手薛之谦曾说过,这个世界上的自媒体,已经足够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才华,但关键是,你必须真的具备才华。换句话说,当我们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最关键的原因往往并不是伯乐没有发现千里马,而是我们本身的才华还不够强大。第三,这个时代不存在所谓的怀才不遇。如果说在古代认知度比较单一的社会情况下,或者是在计划经济思想相对僵化的情况下,能出现怀才不遇,那么现在凡事靠竞争,各种才能竞相显现的时代,包括接纳各种各类人才的机制基本完善,给个人的技术、格局,赋予了更多,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还要靠自己,怎么脱颖而出?这才是真正的才能。因为“从大趋势看,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扁平,能让更优秀的人才,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有挑战的事情,同时能展示才能的出口越来越多。只不过竞争越来越激烈,正如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是后天就是美好的。你必须懂得爱拼才会赢的道理,敢于挑战。换句话说:“真正的才人,面对恶劣的环境,自然就会千方百计的寻求突破,不可能坐等机会上门找你”,如果硬要说所谓的怀才不遇,那只是你的才能还不是够罢了。总而言之,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们总是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包装得独一无二,并且逃避各种对于其能力不足的质疑,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自诩怀才不遇都是在找借口,基本上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就说是一种想象中的才能,外人也无法去衡量,又没有科学依据,就默认了这种现象,当今社会属于开放竞争型时代,有什么本事自己去争取好了,如果还在埋怨怀才不遇,那就只能是一个笑话!
因此,小编建议,凡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可能都有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想干的习惯,觉得干小事有损于自己的脸面,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做好小事,你的“才能”才会慢慢凸显出来,你的才能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成就你的人生。
纯属个人见解,欢迎留言讨论。感谢阅读点赞,感恩关注转发!吾主万子万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这段对话源于民间传说。话说公元1366年的一天,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军队正在战场上殊死搏斗,刘伯温有事去见朱元璋,恰遇元璋忙里偷闲,正在吃烧饼。
听说刘伯温来访,朱元璋灵机一动,想和这位以能掐会算、足智多谋著称的奇人开个玩笑,同时试探一下他到底有多神。他把咬剩的半块烧饼藏在碗里,用衣袖遮住。
刘伯温施礼毕,元璋问他道:“先生知道我碗里放的是什么吗”?刘伯温微闭双目,煞有介事的掐指一算,回答道:“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听罢瞠目结舌,惊喜道:“先生果然慧眼如炬,未卜先知啊”!
其实,刘伯温不可能有隔空视物的特异功能 , 他一进朱元璋的房间,一股浓郁的烘烤馅饼香味扑鼻而来,心里早就知道朱元璋碗内之物一定是一块没啃完的烧饼。他装模作样掐指一算,纯属逢场作戏,应景应景。
朱元璋却没想那么多,内心对刘伯温的神奇预测本领心悦诚服。
朱元璋兴致大增,乘机问道:“先生帮算算,看我这份偌大的家业,能延续多久呢”?
刘伯温闭目捻须,苦思冥想了半天,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含混莫名地答道:“万子万孙才尽,您不必细问(茫茫天数,吾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朱元璋大喜,自己好不容易创下的这份家业,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朱氏子子孙孙能安享荣华富贵,且绵延不绝,想想也是醉了。高兴是高兴,但仔细一想他疑窦顿起,觉得万事万物皆有荣枯,世间哪有长盛不衰的事物呢?
朱元璋又问:“自古有枯荣,世间一切皆有定数,有盛必有衰,天下怎么可能永远是一家一姓的呢”?
刘伯温沉默无语。元璋当然不知道,刘伯温所说的“万子万孙”,其实是指明王朝的最后四位皇帝:万历帝朱翊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都是万历帝的子孙,所以叫“万子万孙”,明帝国最后在万历帝的子孙手上风雨飘摇、房倒屋塌,最终灰飞烟灭。
据说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后,成了明太祖。一日,元璋与伯温对坐闲侃,他又请登高望远的刘伯温掐算一下大明的运祚能有多少年。刘伯温沉思半晌,缓缓答道:“八百嫌多,三百嫌少”。
元璋不解。刘伯温小心翼翼解释道:“江山的长久与否,在于民心所向。只要您以民为本,建立法度,世代遵循,何愁大明江山不传承千秋万代、基业长青?所以说“八百嫌少 ” 。
朱元璋似有所悟,点头称是。他没有继续追问“三百嫌多”有何深意。
后来明王朝享国祚276年,差24年才满300年,“三百嫌多”即是此意。于是民间认为,早在大明开国之初,刘伯温就已经算出朱家江山的气数了。
传说刘伯温的所有神奇预测最终都汇编入他那部迷雾缭绕的《烧饼歌》中。而这部明显由后世杜撰的奇书堪称刘伯温封神之路上的一座丰碑,围绕着这部声称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伪作”, 刘伯温未卜先知的半人半仙形象被塑造完成,而朱元璋的终极梦想似乎也得以实现......
【插图源自 *** 】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草莽又沦为乞丐?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原名叫朱重八,1328年出生在濠州附近的钟丽县,是正儿八经的穷苦农民的孩子,朱元璋17岁的时候,父母去世,穷的连个棺材都买不起,乡里乡亲的邻居看他可怜,一起出钱安葬了朱元璋的父母,还介绍他到附近的寺庙做小和尚,挑水打杂赚口饭吃,元朝末年天下百姓都十分疾苦,寺庙的日子也不好过啊,没几天就连在寺庙都吃不饱饭了,没办法朱元璋和其他和尚一样,带着木鱼食钵外出讨饭,这一讨就是三年,也正是这三年朱元璋走过许多州府,看了太多的流民疾苦,也增加了很大的见识。
三年后朱元璋回到寺庙,听别人说郭子兴在濠州城里举旗 *** ,朱元璋决定去投奔。郭子兴本是濠州城里的财主,为人行侠仗义,因为受不了官使的窝囊气,召集了几千人杀掉他们,做起了元帅,郭子兴一共有5个元帅,他们就是以义气相交,也不讲什么纪律和规矩,朱元璋投了郭子兴后,朱元璋的见识和手段十分让郭子兴欣赏,郭子兴非常高兴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亲兵,还把自己的养女嫁给朱元璋。
这几个元帅无胸怀大志,只知道吃喝玩乐,还把郭子兴给绑了起来,要加以谋害,急的郭子兴家属团团转,朱元璋出马利用几个元帅之间的猜疑和矛盾把郭子兴救了出来,这时候朱元璋就给郭子兴说,在你这里我很难发展,想自己出去闯一闯拉拉队伍,郭子兴十分赞赏,给了朱元璋一笔钱后,就同意让朱元璋出去闯闯。很快朱元璋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还打了几场胜仗,收编了好几万元军,郭子兴知道后很开心,就下令让朱元璋去攻打滁州,在怎么说朱元璋的顶头上司是郭子兴,还是自己的岳父,那就打吧,没用几天就攻下来了,还占领了和州,这时候朱元璋名气大振了,不少谋士前来相投,朱元璋知道这天下要变了,很希望自己能在这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
统一天下重建太平,朱元璋也知道郭子兴这人无胸怀大志,自己读的书少,所以看到很多谋士来投奔自己,朱元璋十分高兴,还经常和他们交流,朱元璋一天就问一位姓李的谋士,说“先生啊,这天下大乱,怎么才能太平啊”,这个谋士就告诉朱元璋,秦朝的时候也天下大乱,亭长出生的汉高祖气量就很大,能容人,还不滥杀无辜,所以他就当了皇帝,朱元璋认为他的话很有见解,认真的按照他的话去做,还把他留在身边做了谋士。
朱元璋在以后的作战中,每攻占一城就严格吩咐手下,不能伤害老百姓,更不能抢老百姓的钱财,谁知道从濠州过来帮助朱元璋的几个将领寇气很重,居然纵容部下抢夺财务,还 *** 妇女,滥杀无辜,朱元璋听说后,十分生气,立马派人处理这几个将领,把财物一一归还,这个事件朱元璋得到了老百姓的极力拥护,从此以后更多的谋士来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这个时候势力很大了,就决定渡过长江往北发展,过了长江攻下太平后,又占领了几个城池,和朱元璋势力差不多的几个人,像什么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等的早就称帝了,这个时候郭子兴已经病死了,身边的很多人都建议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就去请教一个叫朱升的谋士,这个谋士十分的厉害,告诉朱元璋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是能正儿八经称霸天下的人,朱元璋一生是十分敬佩这些谋士,十分牢牢记住,也一直按照这9个字的方针走,最后朱元璋完成了帝业。
朱元璋两次大 *** 的对象,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这两次大 *** 不过是成批地死亡,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 *** ,前后 *** 了四万多文臣武将。像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朱元璋尊称他是“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因他孙儿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昔日的上宾一眨眼成了阶下囚。宋濂被贬到穷困的蛮荒,没几年就死在那里。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他对明王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王国的功绩不相上下,但他的结局和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最后朱元璋将其毒死后嫁祸于胡惟庸身上。
如果仅仅是出身低贱和没有文化,朱元璋大可不必有如此浓厚的自卑心理。出身高贵的人也有曾经贫寒的历史,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比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果实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没有文化的人不见得就没有能力;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除了李世民出身高贵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外,其余的不是市井 *** 就是草莽英雄,文盲绝不是个别现象。刘邦和朱元璋的身世大同小异,可刘邦没有那么浓烈的自卑心理,对出身和文化比他高的人兼容并蓄,依其才能和特长分别委以重任。
刘邦的智囊张良、陈平、萧何和胡惟庸、李善长、刘基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但命运有天壤之别;前者一直得到刘邦的礼敬并寿终正寝,后者则被朱元璋处以极刑且屠灭三族。朱元璋 *** 功臣,不仅对当世的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把人们的历史观导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即皇帝 *** 功臣是逼不得已的,是为了国家的千秋大计和王朝的长治久安,不杀掉那些打天下的患难兄弟,他们就会 *** 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