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算命诗词详解-鬼谷子厉害在哪里
鬼谷子算命诗词详解,鬼谷子厉害在哪里?
刀叔观点:经天纬地之才,却拦不住弟子内斗。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名人辈出,贤者如云。但若论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远,那就当首推战国时期半人半仙的鬼谷子了。如果鬼谷子自认第二,相信没谁敢认 *** ,这皆因他身怀经天纬地之才,拥有鬼神造化之功。相传鬼谷子姓王名祤,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鬼谷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其祖籍为河南鹤壁云梦山,现在著名的云梦山王龙山庄文化遗址,就是拜祭先贤鬼谷子的圣地。
鬼谷子之所以被后人如此的推崇,完全是因为他那些不可被超越的历史成就及其他创建的鬼谷门。不光如此,据《史记》记载,鬼谷子的生命时间为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70年之间,其寿命大概在110岁—130岁,这在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战国初期,绝对是神仙级的寿命,这也难怪人们将他誉为半人半仙鬼谷子了。
鬼谷子精通百家学问,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尊他为“王禅老祖”,他集兵法、谋略之大成,兵家尊他为圣人,谋略尊他为谋圣,相师占卜尊他为祖师爷。在道家秘籍《道藏》之中,有一部《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的奇书,该书是专门描写神仙们所居住的洞天福地,现今浙江余杭县境内的“洞霄宫”,就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其中位居第四座左侧第十三位便是鬼谷子,被尊为玄微真人。
据传鬼谷子身具通天彻地、鬼神莫测之学,胸怀斩草成马、撒豆成兵之术,其四大秘术无人能识。即便是鬼谷子所授业过的弟子学生,随便拉出一个,那也都是能够左右历史的风云人物,能把战国时期搅得天翻地覆的孙膑、庞涓,那是鬼谷子的学生,将各国国君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张仪、苏秦,那是鬼谷子的弟子,几乎令楚王血流五步、最后只得辑首请罪的毛遂,那是鬼谷子的幼徒,弟子尚且如此,鬼谷子本人该是何等的鬼神莫测?
庞涓(?—前341年),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庞涓与孙膑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 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大将军。庞涓是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名将,勇冠当时,天下无敌,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为魏国开疆拓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庞涓一生只有两次败绩,而且还都是败给了他的师弟孙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在马陵之战中,庞涓中了孙膑埋伏,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庞涓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
孙膑(生卒年不详),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于鬼谷子,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 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但孙膑最终因为受到齐王的猜忌而 *** 害惨死。
苏秦(?—前284年),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在学有所成之后,便外出游说诸侯列国,最终受到燕文公的赏识,荣任燕国相国并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了合纵六国之力以抗秦国的合纵战略,并最终成功组建了合纵联盟。苏秦荣任“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一步,苏秦的风光一时无两。但后来被他的师弟张仪用“连横之术”将合纵联盟瓦解,苏秦最终在齐国被人刺杀身亡。
张仪(?-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与苏秦一同拜在鬼谷子门下,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当苏秦用“合纵”之术使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一步后,张仪便用“连横”的策略游说入秦,被秦惠王封为相国。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 *** 出逃至魏国,并出任魏相,但也在一年后被害惨死。
鬼谷子一生学究天人,才绝当世,并创建了“鬼谷门”,但他的学生弟子们却最终都是同室 *** 戈,同门相伐。在鬼谷子最著名的“四大弟子”之中,庞涓、孙膑师承了他的兵法,苏秦、张仪则研习了他的谋略。
然而这“四大弟子”,最后在内斗中竟无一人能够得到善终,这究竟是“鬼谷门”的绝学中存在着先天的弊病,还是这四人学艺不精?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创精品,全网总曝光15亿次的优质MCN自媒体)
第四位号称万人敌是真的吗?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拳不过金”,“王不过项”指西楚霸王项羽;“将不过李”指唐朝末年的猛将李存孝;那么这“拳不过金”指的就是北宋武学奇才金台了,金台何许人也?他乃周侗的老师(没有正式拜师,但教了很多功夫于周侗,其实就是周侗师父之一。至于说金台是周侗师兄一说,这是源于金台比周侗只大8岁,后人的猜测而已)是也!周侗还有一位师父,正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少林武学宗师谭正芳,周侗之所以后来成为一代武学名家、教出那么多武功高强的徒弟,首先就和他这两位武功盖世的师父有关,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于他是这样,他 *** 弟亦是如此!其次是他自己悟性高,终成为一代宗师。
周侗,生于北宋康定元年(即1040年,宋仁宗时期),字光祖,华州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人;周侗从小长得很好大壮实,且臂力过人,书中记载他成年后身长九尺,年幼时就拜少林派武学大师谭正芳为师,将少林派螳螂功、鸳鸯腿、玉环步、鹰爪功等悉数学成;他也是谭正芳最小的徒弟,谭正芳晚年的武功是最成熟的时候,能教的都教给了周侗。
周侗成年后又得到武林高手、素有“拳不过金”说法的金台的指点,学到了金台的上乘轻功、枪法、骑马射箭等,因为这个金台以前是北宋仁宗年间一名爱国将军,对骑马射箭、枪法这些技能非常精通,后来由于朝廷奸臣当道,他甚为不满,这才隐退江湖,一心钻研武学。
根据小说《今古传奇》、《金台奇侠传》
中的记载,他当年还传授过蔡京武功,支持过王安石变法,后来不满朝廷,隐退于嵩山脚下,经常与少林派高僧切磋武功,后来还和李沧海比试过,从此爱上了李沧海,书中暗表——“又把行藏付海山”。
单拎出来写这么一段,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周侗为什么教的那些徒弟马上、马下功夫都如此了得,什么骑马射箭、刀枪棍棒都会,原因就是周侗的师父当年就把这些教给了他。
周侗武功大成后,也是金台力荐他去了开封府教拳(后被包拯推荐于军中教拳),金台认为包拯是个好官,自己当年是跟错了人,希望周侗一身武功要用在保国为民上面,其实后来周侗也把这一点传承给了林冲等人,这都是一种传承关系。
这里必须要说明:周侗当时的武功除了谭正芳和金台传授的,他自己也在此基础上精进了不少,例如“五步十三枪戳脚”、“鹰爪翻子拳”、“关中红拳”等功夫,江湖人送外号——“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
后来战争爆发,周侗一身武艺想去战场施展,报效国家!无奈朝廷却很软弱,皇帝无能,朝廷只是一再的退让的态度让周侗心灰意冷,他选择了退出官场,一心去精修武艺,招收高徒,把自己和老师金台的愿望寄托于下代弟子当中,这才有了本文中提问到的“五大弟子”。
那么这五大弟子都是何许人也?第四位号称“万人敌”是真的吗?
*** 位:“玉麒麟”卢俊义!卢俊义,根据《水浒传》记载,他出生于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身躯九尺如银,眉分八字,目炯双瞳,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惯使一条棍棒,护身龙绝技无伦。京城内家传清白,积祖富豪门。杀场临敌处,冲开万马,扫退千军。更忠肝贯日,壮气凌云。慷慨疏财仗义,论英名播满乾坤。卢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
卢俊义在梁山一百单八将排行第二,仅次于宋江,由于宋江武艺有限,而卢俊义又有“大战金沙滩”、“活捉史文恭”等英勇事迹,实际上他是梁山头号猛将。卢俊义在征辽过程中,大显身手,一人跃马挺枪与辽国四元猛将大战一个时辰,胜辽国猛将耶鲁宗霖,而后耶鲁宗雷、耶鲁宗电和耶鲁宗云等人纷纷被卢俊义勇猛高超的武艺吓跑。
故此,卢俊义也被誉为“棍棒天下无双”!
卢俊义武功如此之高,其实都是从他师父周侗那里学来的,卢俊义在《水浒传》里曾经说过:“我在东京(河南开封)学艺时曾与他见过一面,”这里的东京学艺指的就是跟随周侗学武,其实他只是跟周侗学了半年而已,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悟性,学起来特别快,半年的时间就把师父周侗的武功精髓学到不少。这里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卢俊义是周侗 *** 个弟子,周侗对卢俊义为人很看重,所以教起来也是毫无保留。
《说岳全传》第三回,周侗初次登场,与老友见面时有提到:
“老妻去世已久,小儿跟了小徒卢俊义前去征辽,殁于军中。就是小徒林冲、卢俊义两个,也俱被奸臣所害。如今真的举目无亲了。”
周侗说他的儿子跟随卢俊义征辽,然后死于军中,他敢把儿子交给徒弟卢俊义,说明对卢俊义的信任和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呼应了前文,他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一直未变!他之所以提到了卢俊义和林冲这两个徒弟,应该是那个时候最为喜欢的两个弟子了。
第二位:“豹子头”林冲!林冲,出生于东京(开封),《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马军五虎将之一,曾经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的这个禁军教头其实就是当年他师父干的差事,他师父周侗不干了以后,林冲学艺大成就顶了这个差事。
林冲的武功在当年的北宋时期也是 *** 高手行列,要不然也坐不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交椅,特别是他的马上功夫,十分了得,他的丈八蛇矛、花枪耍得出神入化,鲜有对手。
换言之,周侗的二弟子武功会差吗?肯定不会!只不过要稍逊于他的同门师兄卢俊义,《铁臂金刀周侗传》里,有提到周侗在东京分别传授卢俊义、林冲等人武功的事情,这与《说岳传》里的说法一致!也与《水浒传》里卢俊义说“见过林冲一面”完全对得上。说明他们是师兄弟,不过关系不熟,跟周侗学艺时不是一个时间段。
第三位:“曾头市教头”史文恭!说史文恭是周侗的徒弟,有些人会有一些不同意见,因为周侗自己就没主动说过这件事,这里主要原因是史文恭后来的所作所为有 *** 门,周侗觉得丢人,所以不愿意提他,可以看做是品行不端被逐出师门了。
《水浒传》里,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这史文恭武功高强,当年一支毒箭就要了晁盖的性命,就连林冲和他对打也占不到便宜,基本处于下风,但是只有卢俊义的武功能够克制他,什么原因?一个师父教的呗,大师兄卢俊义知道他的武功路数,对付这个师弟,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这还真不是瞎扯,也不是什么巧合,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史文恭就是周侗的徒弟。
《说岳全传》里也有交代:周侗的大徒弟是梁山泊第二把交椅“玉麒麟”卢俊义、二徒弟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三徒弟就是一箭射手晁盖的曾头市教头史文恭。
史文恭武功也是十分高强,曾经二十回合胜了“霹雳火”秦明,一箭射中晁盖,他若不死,曾头市就很难拿下。
我曾经看过一本叫《周侗传奇》的连环画,其中就记载了周侗和史文恭的故事:周侗与石佛寺贼人、绰号“瘦猴”的惠明正在恶斗,因屋内狭小,施展不开,故将惠明引入院内,史文恭冲出来与惠明厮杀起来。惠明不是等闲之辈,史文恭和他打的难解难分,十多个回合后,史文恭逐渐招式被惠明压制,史文恭已经气喘吁吁,此时,周侗大喝一声:“文恭退下,让老夫来收拾狂徒!”周侗抄起银枪来战惠明,不到十个回合,那惠明汉如雨珠,脸色苍白,孜然无力招架周侗的攻势,周侗趁机用银枪罩住惠明命门,“噗嗤”一声,银枪戳入惠明咽喉,惠明当场毙命!史文恭在一旁看得傻眼。
第四位: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民族英雄岳飞,岳鹏举!岳飞,字鹏举,生于1103年3月24日,河南汤阴人。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更是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年少时期就广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后拜周同为师,这里的“周同”在后来的小说里即称之为“周侗”,跟随周侗学习武艺,骑马射箭、刀枪棍棒、打拳踢脚样样精通,那时候就已经是“汤阴县无敌”的存在。
《宋史·岳飞列传》记载:“岳飞学射于周侗,尽其术。”
在岳飞 *** 岁时,汤阴县里来了一个老者,大家伙都说这个老者武功高强,是个世外高人,此人正是周侗。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周侗怎么突然来到了汤阴?原来是周侗唯一的儿子死于军营后,老人家悲痛万分,在相国寺隐居了一段时日,此次来到河南汤阴正是应曾经的官场好友刘光世的邀请,一是邀请老人家出来散心,二是希望周侗能够在当地招弟子教拳,不然一身武艺后继无人了太可惜!而刘光世当时驻军在河南汤阴一带,消息这才传开了。
岳飞知道后就跟母亲说自己要去拜周侗老爷爷为师,学习武功,将来保家卫国!岳母随后同意!
周侗 *** 次见到小岳飞,就问:“孩子,你来学武是为了什么呀?”
岳飞:“学好武艺将来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周侗又仔细打量了小岳飞一眼,点头示意:“好,好,好啊!”说完还捋了捋胡须。
周侗收徒不是小事啊!第二天他就亲自领着岳飞去往岳飞家中,岳飞母亲请周侗上座,沏茶倒水,招呼一番。
周侗四下环顾,就看到了墙上有一副字,周侗问:“这壁上的佳句,可是尊作么?”
岳飞抢答:“是先人命为鹏举二字。”
岳母赶忙回应:“小子年幼无知,望老先生莫要见怪!”
周侗叹息一声,道:“老朽见令郎小小年纪很有抱负,将来必成大器!但需要一个名师点拨,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不是老夫夸海口,空有一身本事,传了两个徒弟,俱被奸臣所害!”
周侗说着说着眼睛还红了,接下来就把他儿子的事情也说了出来,然后就把收岳飞做义子的想法说了:“不改名姓,不是过继,只想把一身本事传给岳飞,在自己百年以后,岳飞把他埋于土即可!”
其实就是义子,岳母当然同意,岳母也巴不得呢!不过这件事并没有举行什么仪式,没有张扬。只有他们三人知道!从此周侗于岳飞的身份就是亦师亦父了。
一开始周侗也就教岳飞基本功,从蹲马步起,蹲马步时让岳飞头顶一只碗,碗不能落地,每天蹲马步就是仨时辰,可把小岳飞累坏了,他还不高兴,反问师父说这不是什么武艺!周侗一开始没有回复他,只是让他自己去领悟。
回家还和母亲说,学不到武艺,师父天天让他蹲马步, *** 妈告诉他,学武要打好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
有一天,周侗拿出一把弓,对小岳飞说:“鹏举啊,你不是要学真正的武艺吗,来来来,你把这张弓拉开了,你能拉开了我就教你骑马射箭!”
岳飞喜出望外,这就攒足了劲去拉这张弓,哪知道怎么也拉不开,周侗在一旁客了,说:“怎么样,拉不开吧!说明你基本功还不行!”
从这之后,岳飞练习基本功时用心多了,也没有质疑和抱怨,每天就是苦练,终于到了十岁出头,他就能拉开写张弓了。
后来,周侗又教他骑马射箭,一开始岳飞也射不准,周侗就把他带到树林里学习,让他射大树,大树射中了又教他射细竹,最后就教他射树叶,岳飞最厉害的是射击树上落下来的树叶,这是动态射箭,岳飞在十三岁时就能做到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一次岳飞在骑着马练习射箭,他发现一只兔子,准备开弓射击,哪知道周侗大喝一声:“住手!”岳飞还没明白怎么回事,骑马来到师父面前,周侗告诉岳飞:“教你射箭不是用来伤害无辜动物的,是将来上战场对付敌人、保家卫国的,以后切莫伤及无辜!”岳飞听完点头说好。
周侗见时机成熟,就开始教岳飞真正的、比较高深的拳脚功夫和枪棒功夫,包括“鹰爪翻子功”、形意拳、“关中红拳”等等。
岳飞在周侗那里习武近十年,把老先生一身武艺大部分学成,19岁参军为大宋效命!
第五位:“行者”武松!其实武松是周侗不记名弟子,武松当年打死老虎以后,送虎膏到京城给 *** ,正是这期间遇到了周侗,周侗一看这武松长得,呵~颇有几分当年自己的形象,五大三粗的,臂力过人,虎背熊腰,是个练武的好材料。
武松也是久闻周老前辈大名,此次遇见,甚是幸会,也希望老爷子能教他几招。周侗是个热心肠的人,看到好材料,岂能错过?于是就开始教他武功。
但是武松只在京城待了两个月,周侗也只教了武松一些形意拳、鸳鸯腿和一些刀法。这也是为什么武松在打虎以后不用棒改用刀的原因,也是武松在打虎后武功比之前进步很多的原因,他受到了周侗的指点,虽然只有两个月,毕竟那是名师指点,武松也算功夫人才,练起来很快。
武松算周侗不记名弟子,没有学到周侗武功精髓,学习时间太短了,武松自己也没有把这段说出去。跟鲁智深的情况类似,都是受到周侗指点,说是他的弟子也可以,就是没有那么正式的、全面的去学习。
周侗第四位弟子岳飞号称“万人敌”是真的吗?纵观整个历史和传说,被称为万人敌的也就几人,其中“西楚霸王”项羽首当其冲,《史记》有记载他在垓下之围时一人杀了汉兵数百人,有以一抵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能力,称其为“万人敌”,无可厚非!他有这实力。
第二位是有着“南朝 *** 帝”之称的刘裕,曾经用几万兵力击败了北魏二十万大军。
第三位是“将不过李”的猛将李存孝,此人和项羽齐名,勇猛无敌,虽然说他率领十八骑就拿下长安有些夸张,不过此人确实很猛,若是李元霸是真实人物,那么李存孝就是李元霸这个级别的。
这第四位,要么是杨再兴,要么就是岳飞岳鹏举了(按小说是高宠),杨再兴是名门之后,老杨家的绝学武功他都继承了下来,一杆长枪打遍天下无敌手,在《说岳全传》里他被誉为“百万军中 *** 人”。再来看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这是《宋史·岳飞列传》原文记载。
说岳飞天生神力,能拉300斤的弓,南宋300斤比现在300斤要重不少,而他腰张弩(依 *** 部和腿部力量的强弩)达八石,约等于现在的1200斤。
另外,岳飞曾单人单骑冲进金营,其独池迎敌,对面有骁将挥刀迎前,被岳飞斩于马下,敌大败!而其中著名的战役要属“郾城大捷”和“朱仙镇大捷”了。
首先看郾城大捷:由于宋高宗求和政策,当时的岳家军孤军临敌,金兀术看准时机,抢先向郾城发动进攻,大将杨再兴一马当先,杀金军将士近百名,而自己也身中数十枪。岳飞此时亲自出马,率领四十骑左右开弓,箭无虚发,麓战数十回合,岳飞击退金军,获得胜利!金军只好出动拐子马、铁浮图来战,再次被岳家军大败而归!金军从此心理落下阴影,只要听到是岳家军,就胆怯三分!之后金营里更是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
再看朱仙镇大捷:金兀术十万大军在离开封西南四五十里地蓄势待发,与宋军展开对攻态势,岳家军五百铁骑率先出战,双方交手,金军溃败,而且是接连溃败,节节败退!岳飞高呼:“此次要杀到黄龙府!”
评书里更有岳飞八百人在青龙山破敌十万的说法,虽然这有些夸张,但不得不说岳飞确实厉害!
综上所述,岳飞武功高强、天生神力、用兵如神!称他是“万人敌”一点都不为过。所谓“万人敌”并不是指某个人能杀敌一万,而是指此人能抵万名敌人的能力,不止是勇,还要谈智和谋。古代打仗人多不一定会获胜,但是有了岳飞这样的名帅良将,又是有勇有谋,真能抵万人!说岳飞是“万人敌”是真的!
岳飞被誉为“武圣”,综合整个历史,能达到他这种全面能力的人寥寥可数,“万人敌”之称实至名归。
最后谈一下他的武艺,他是周侗最小的徒弟,又是义子,跟随周侗学习武艺时间最长,基本上周侗的武功他都悉数学会,所以真的要论纯武功,岳飞在当年也是近乎无敌的存在。已然超过了他的所有师兄们!
不过周侗公开承认的几个徒弟(除了坏人史文恭),他们都太忠,导致下场都不太好,都是被奸臣所害!岳飞也没能逃出这个怪圈。
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绝伦的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 做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角色,他在 *** 先生去世之后,采用两招登上了 *** 老大的位置,可谓政治权谋高手。
1925年3月12日 *** 先生在北京逝世, *** 先生的逝世对中国革命的打击很大,中国革命不仅失去了精神上的领袖,而且 *** *** 人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 之后 *** *** 人首先是汪精卫,他被誉为“ *** 先生的学生”,其次是胡汉民,这两位是党内排位最靠前的两位大佬,所以当时的 *** 人斗争也主要是围绕他们两之间展开。
汪精卫、胡汉民之后是廖仲恺和时任粤军总司令的许崇智,然后才是 *** 。也就是说 *** 在 *** 先生逝世之后,排名第五位, *** 人与他相距甚远,然而 *** 同两次运作,直接成为了老大。
汪、蒋借廖仲恺被刺杀案做局,打压胡汉民、许崇智。1925年8月20日 *** 要员廖仲恺被刺杀于于 *** 中央党部门外,由于廖仲恺先生是比较亲共的左派人士,属于 *** 先生的政策的忠诚执行人。他的遇刺,就表示 *** 内 *** 势力的猖獗,直接决定了 *** 政治方向的走向,当时柳亚子写碑文时称他“以一身而系革命前途之安危”。
廖仲恺当时是 *** 的三号人物,他被刺之后, *** 立即成立由汪精卫、许崇智、 *** 组成的“廖案特别委员会”, 调查组成立之后,汪精卫和 *** 便借这次机会直接攻击胡汉民,接着攻击粤军。
汪、蒋两人首先先发制人,他们通过多方调查,逐渐将线索引导向胡毅生,而胡毅生是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有嫌疑,胡汉民自然也难以逃脱嫌疑。汪精卫还当面做好人的在 *** 中央常会上说:“胡毅生虽与汉民同志为兄弟,然胡毅生此次 *** 廖仲恺同志举动,汉民同志事前毫不知情,何能代为负责?”背地里却逼着胡汉民出洋。
胡汉民眼看局势部队,加上他又缺乏勇气和担当,所以在汪精卫和 *** 的一番恐吓之下,就跑出洋了。解决了胡汉民,汪精卫已经坐上了老大的位置,但是 *** 却没有收获,他还要将许崇智逼下台。
*** 又先入为主的要求粤军负责,因为粤军之前就与廖仲恺发生过矛盾,而且粤军当时控制广州的城防,他们有能力 *** 作者一系列事件。当然 *** 还有一个如意算盘,因为这些粤军都是许崇智的手下,只要将责任算到粤军的头上,许崇智也必然受牵连。
果不其然,一切如 *** 所预料的,粤军的一些将领却又关联,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有关联就足够了, *** 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打击粤军将领,最终许崇智被罢官卸职,其部下被驱逐、被逮捕、被枪毙,其部队被并吞。
汪精卫与 *** 的这一次联手,两人利用廖仲恺被刺一案,乘机设局,最终逼走胡汉民,赶走许崇智,汪精卫则成为了一把手, *** 则一下子从第五越到第二。
*** 布局“中山舰事件”,成功成为 *** 老大;在 *** 北伐前夕,广州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这次事件是 *** 自导自演的一个局, *** 利用这次事件主要的目的在于排挤汪精卫,而他采用的却是迂回策略。
汪精卫当上 *** 的老大之后,汪精卫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还是遵循 *** 先生的意愿,所以也聘用了一些苏联的顾问。当时苏联的总顾问鲍罗廷,军事顾问季山嘉,都与 *** 又矛盾,而其深层次的矛盾其实是 *** 与汪精卫权力之争的矛盾。
*** 为达目的,决心利用 *** *** 的力量,来逼走汪精卫。 *** 的计划是三步: *** 步,以退为进,让汪精卫放松警惕;第二部、虚造声势,夸大苏、共的威胁;第三部,攻击左派,逼迫汪精卫下野。
*** 为了完成这三步,首先他就以与苏联顾问有矛盾为由,于1926年2月,即中山舰事件前一月,向汪精卫正式提出赴俄休养,开始汪精卫并不同意,但禁不住蒋坚决要求,同意了他的请求。汪精卫看到 *** 提出修养,便放松了对 *** 的警惕。
*** 实际上在暗地运作,1926年3月18日 *** 指使亲信制造假命令,以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将把中山舰调出广州,第二天早上当中山舰开往黄埔后,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向上汇报,这才得知没有任务,所以他们又原路返回广州。
而此时 *** 却安排亲信在广州城内大肆宣扬“李之龙要 *** ”和“ *** 派谋倒蒋、翻 *** ,建立工农 *** ”等消息。有了这些谣言, *** 随即在中山舰回到广州时,逮捕李之龙、解除中山舰武装,自己全面掌控中山舰。
由于李之龙是 *** 员, *** 就借此诬陷 *** ,第二天 *** 调动军队宣布 *** ,断绝广州内外交通,在广州城内制造恐慌,夸大的苏、共的威胁。当这些目的达到之后, *** 当天下午就解除了广州的 *** ,但是他制造恐慌的 *** 达到了。
经过 *** 的这么一折腾, *** *** 立即攻接着这个机会攻击 *** 的左派,作为左派之首的汪精卫自然难辞其咎,最终 *** 出洋, *** 就此成为了 *** 党内一号人物。
从1925年3月12日 *** 逝世起算,到1926年3月20日 *** 全面接掌党政军大权, *** 从 *** 人之争中胜出仅仅花了一年零八天,不得不说 *** 的局布的好,也不得不说 *** 的政治权谋之术的确高超。
劝人闭嘴少说话的诗句?
1、言多必有数短之处。——春秋鬼谷子《鬼谷子·中经》;译文: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2、知君思归情谊切,一切尽在不言中。——《落红》宋佚名;译文:我知道你想要回去的心情非常迫切,不用你说我也能明白。;
3、眼来眼去又无言,许人一句,纵未也心安。——《少年游·眼来眼去又无言》 宋 晁端礼;译文:看来看去还是少说话为妙,答应人家的话,没做到也是心难安。;
4、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在懵腾双睫。——《好事近·相见两无言》宋 李之仪;译文:相见又没有话可以说,惆怅满满,眨着眼睛不知所措。;
5、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望江南/忆江南》宋苏轼;译文:都不要说话了桃花梨花都要谢了,赶紧干活吧。春雨过了,哪里不催耕。
鬼谷子读不懂?
《鬼谷子》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历代学者的追捧,并进行了认真的注释和辑校,以及较为认真的考辨分析,其中不乏有影响代表作。
1.皇甫谧注释
皇甫谧是为《鬼谷子》作注的 *** 人。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东汉太尉皇甫嵩的曾孙,拜乡人席坦为师。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活了68岁。
皇甫谧小时候,过继了给他的叔父,迁居新安(含河南渑池县)。他自幼贪玩,无心向学,人们笑他是傻子。叔父、叔母很疼爱他,尤其是叔母。到了十七岁时,仍“未通书史”,叔母为此十分气愤,为他的前途而忧虑。有一天,叔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以此来教训他。走出家门的皇甫谧买了一切甜果,回家呈献给叔母,表示“孝顺”,以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反而更加气愤,将瓜果摔于地上, *** 眼泪劝他要“修身笃学”。皇甫谧这才醒悟发,誓要悔过自新、矢志苦学。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却不见记载,可能皇甫谧注《鬼谷子》在唐时已经散佚。在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上却保留了皇甫谧《鬼谷子》佚注两条。从《隋书·经籍志》上的记载来看,《鬼谷子》三卷本应定型于皇甫谧注。除《隋书·经籍志》外,唐代长孙无忌的《鬼谷子序》、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中均载有皇甫谧注《鬼谷子》。
2.陶弘景注释
陶弘景为《鬼谷子》作注的第二人。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著名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10岁读葛洪《神仙传》,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36岁梁代齐而立,他便隐居句曲山华阳洞。梁武帝称帝之后,想让陶弘景出山做官以辅佐朝政。不想,陶弘景画了一张画给梁武帝。面中有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见画便知其意,不再让他出山,却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因为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今嘉庆刊本、道藏本《鬼谷子》均署为陶弘景注。陶弘景注《鬼谷子》的特点是逐篇逐段注释,所有注文不引他人之说,而全出于已意,而且《鬼谷子》各篇篇题也加以注释。陶弘景注《鬼谷子》共三卷本,在唐代长孙无忌的《鬼谷子序》、宋代陈骙的《中兴书目》、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清代藏书家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中均被收录。
陶弘景注的《鬼谷子》是保存最完好、影响面更大的一家注言。
3.乐一注释
乐一是第三位给《鬼谷子》作注的学者。
乐一,唐代人,一名“乐台”或“乐壹”,其事迹不详。据《中国人名大字典》载:“乐台,唐人,有《鬼谷子》注”。唐代马总的《意林》以及《新唐书·艺文志》中均做“乐台注”,而《隋书·经籍志》中,均作“乐一注”。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中作“乐一”。
4.尹知章注释
尹知章,唐前期大臣,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人。尹知章从小勤学,精通六经,遂以儒学称著。尹知章终其一生研究学问,并热衷于教育事业,以讲授《周易》、《老子》、《庄子》三书著名。在未任官前,就以讲授为业。任官期间,还利用节假日讲课。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记《鬼谷子》有尹知章注。宋代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已不见记载,可能该书在南宋时期亡迭。到目前为止,尹知章注《鬼谷子》国内依然不见其书。一说,尹知章注尚存于日本,日本有《鬼谷子考订》一书,似以尹知章注为底本。
5.杨慎注释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著名文学家,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
杨慎《杨升庵先生评注先秦五子全书》中有注《鬼谷子》之内容,主要为眉批。
6.俞樾注释
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清末浙江德清人。
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号称“门秀三千”。俞樾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潜心学术达40余载,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以经学研究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并广泛涉及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卷十三》中著有“《鬼谷子》注”。俞樾注《鬼谷子》不像其他注家那样是逐句、逐字加以考据、注释,而是则其重点而引证。
7.俞棪注释
俞棪(yǎn),清末民国人,生平不详。著有《鬼谷子新注》、《鬼谷子先生事略》、《中国政略学史》。
俞棪所著《鬼谷子新注》一书,对历代各说作了综合和评价,提出了比较客观的看法。另,还著有《鬼谷子其伪考》一文,对《鬼谷子》之其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写有《鬼谷子篇目考》一文。
8.尹桐阳注释
尹桐阳,近代人,字侯青。民国初年名列全国县长考试 *** ,任命为湖北大冶县长,后任湖南大学讲师、光华大学教授。对先秦诸子及《六书》有深刻的研究,著述有《墨子新释》、《管子新释》、《论语质释》和《小学定律》等,汉学大师章太炎对他十分很赏识。郭沫若的《十批判》和《马叙伦论文集》中,都引用过他的著述。
尹桐阳著有《鬼谷子新释》,该书注释《鬼谷子》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鬼谷子》文句的断句上,与古今多数注释者多有不同不处,因此其对《鬼谷子》文意的理解亦与多数注释者存在差异;二是,多从语音音韵上加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