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学派紫薇斗数-李这个姓氏为什么经久不衰

admin2022-12-16 01:12:3222

中州学派紫薇斗数,李这个姓氏为什么经久不衰?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李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同时也是国际化水平很高的一个姓氏。

李姓图腾

可谓走向世界的一个姓氏。

这一切都源于和李姓直接关联的一个辉煌朝代——唐朝。

中州学派紫薇斗数-李这个姓氏为什么经久不衰

全国李姓的分布图

关于李姓起源的说法很多,有说源于嬴姓,有说源于姬姓,也有说源于李树之图腾。

从李姓的扩展情况来看,由河南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西北方向扩散,似乎与周朝建立之后的分封有关,由此可推测,李姓源于关中的姬姓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

中州学派紫薇斗数-李这个姓氏为什么经久不衰

在大唐之时,李姓成为国姓,要知道,古代就难么多朝代,能够几次成为国姓的,李姓独当一面。并且伴随着大唐的繁荣,李姓也由中原逐渐扩展到周边,并进一步向边疆甚至异域扩散。

到了宋代,编修《百家姓》之时,赵钱孙李,李姓就已经是大姓了。

之后的宋元明清,李姓依然经久不衰,发展很快,到现在,李姓依然稳居全国前五大姓氏之一。

字越大的,此姓氏人数越多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你怎么看待河南这个省份?

河南就是中国!中国的中间刚好就是中原,也就是九州腹地,豫州中州。而这个地方有一个名字叫做河南。因为它大部分是在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南岸。顾名思义,叫做河南。

9000多年的一声笛声。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文明。河图洛书闪耀出华夏文明的 *** 缕曙光。

——河南中华文化的肇始地!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1208位宰相,其中河南籍宰相220位,月占1/5。在中国的51个著名贤相名相中,河南有17人,也位居 *** (陕西有12人,位居第二)。 *** 对几位河南籍的宰相,作过比较高的评价。

《河南文史资料》(2003年第4期,第13页)载文《被 *** 称赞过的信阳人》,写道,1953年 *** 视察信阳时,对时任 *** 信阳地委 *** 的王黎说,《二十四史》里所记“中州名人过半”哟!中国一柔一刚两大武术源头:太极和少林都在河南!

在 *** 上看到的,感觉特别写实。复制过来,一起分享!

中國有四大古都,河南有四大古都。

——这个你在中国找不出来第2个。

中國西南有四川盆地,河南西南有南陽盆地。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南地勢西高東低。

中國人口眾多,河南人口眾多。

中國西部多山,東部多平原。河南西部多山,東部多平原。

中國有黃河,長江,淮河,海河流域。

河南有黃河,長江,淮河,海河流域。

中國有秦嶺淮河分水岭,河南有秦嶺淮河分水岭。

中国為天下之中。河南有天下之中。

中國——最早的中國,指的就是河南的河洛地區!

中不中?

送一张空白的邀请函,给每一位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皆在河洛之间河洛指的哪里?

南洛河古称:“雒水”。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部与蓝田县秦岭箭峪侧木岔沟。

北洛河古称:“洛水”,全境皆在陕西,流经大荔、宜君、黄陵、志丹等地。

而司马迁《史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以为中岳”。而并不是“皆在河雒之间”,“嵩高”也不是嵩山,因为在汉以前就没有中岳嵩山和如今的中岳嵩山是两码事。

首先在汉以前,西岳是指吴岳山,中岳是指华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那时可没有嵩山,那时河南嵩山叫外方山,外方这意思很明显。 而司马迁的嵩高为中岳是指华山。“嵩”在这里不是嵩山,而且形容词,古文字中“嵩”通“崧”“崇”。崇高为岳,古代用嵩高也形容衡山和恒山。这些古文献中记载颇多。

即便不管是洛还是雒。首先都源自陕西。

先说北洛河,北洛河流经之地,其中就有司马迁的家乡韩城,韩城古称“夏阳”“龙门”,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另外韩城是西周武王封子的地方,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并非战国的韩国,有可能是有血缘关系)。而大禹又是夏朝的创立者,大禹的地盘又是与韩城(夏阳)隔河相望的山西的阳城。《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可见夏朝名字的来源于大禹一生最重要的治水地“夏阳”和“阳城”。而韩城以北的黄陵县又是华夏始祖黄帝的陵寝,而黄土高原又是黄帝的诞生地也是黄帝部落早期的主要活动区。黄陵北部不远又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更大,更先进的城市遗址距今5000——4100年占地438万平米的石峁古城遗址,四周又有十几座同时期的卫星城,这个遗址又和夏朝时间吻合。而韩城(夏阳)的南部的陕西白水县又是文字始祖仓颉的故里。白水南边的大荔县又是古人类距今20万年的大荔人遗址的发现地。韩城(夏阳)的东部不远又是山西距与夏朝时间吻合的“陶寺遗址”。综合遗迹可看出河洛文明的河洛就是陕西北部的黄河与洛水。

再说南洛河(雒河),起源地是陕西华山南部和蓝田。先不必多说212万年的蓝田猿人,仅这地区“华胥故里”就能说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西边就是著名的仰韶文明早期更大的遗址“半坡遗址”和著名的“姜寨遗址”。而姜寨遗址又是最早的铜的发现处,旁边的仰韶文明更大城市遗址6000—5000年前的西安杨官寨城市遗址,就不多介绍了。而仰韶文化遗址,河南1000处,多为中晚期,陕西2040处,一半为早期。

而“华夏”一词来源于华山和夏阳。可见三代之居的河洛是指的陕西北部洛河与黄河周围。

司马迁的洛水不是雒水。河南除了歪曲史书内容和改变史书的字词,遗迹证剧却拿不出来,仅有的二里头遗址,却被国家文物 *** 否定为夏都,洛阳古称“雒邑”并非“洛邑”。如今为了争经济利益,不仅捏造历史给自己贴金,连祖宗给的名字都改了。

历史上真实的全真七子大家知道多少?

历史上的全真七子,全是山东老乡,全都师承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因为被金人焚毁了自己在终南山所居住的茅庵,于是便远赴山东传道立教。

他先后在山东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并在文登(今天的威海市文登区)、宁海(今烟台牟平区)、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登州(今蓬莱市)、莱州(今莱州市)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 *** 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又因王重阳在宁海所居住的庵堂名为“全真庵”,所以,后人将王重阳祖师所创立的教派,称为“全真教”,而王重阳所收的七位弟子,就是金庸小说中的“全真七子”,道门称“全真北七真”。

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仙逝,由大弟子马钰掌全真教,其余六位弟子,则各自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一带修炼,并开宗立派。

重阳宫全真祖庭

一、丹阳子马钰(1123—1183)

马钰,原名马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改名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宁海人,曾是富甲一方的富豪,人称“马半州”,喜读书、善文学,轻财好施,曾经补试成为郡痒生(秀才),被选为州吏,也算是个基层公务员,娶妻孙不二,生有三个儿子。

大定七年(1167)七月,弃家入道,并斥资为师父王重阳建了一座庵堂,名“全真庵”。

王重阳仙逝之后,便由他执掌全真教,成为全真第二任掌教,并偕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将王重阳葬于终南山刘蒋村昔日曾经结庐修道的地方。

待到服丧期满,在大定十四年(1174)的一个夜晚,四个人在鄠县(今陕西户县)坐在一起论道,各言其志,第二天,便各奔东西,分别去传道。

马钰则返回了宁海祖庭,筑庵闭关修行,四年后出关,行走于关中各地。

后来,金世宗下旨,禁止民间兴建寺观,在大定二十一年(1181),命马钰还俗返乡,马钰在大定二十二年(1182)东归,次年冬天逝世。

一直到了元朝六年(1268),被册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马钰一生,著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璨》、《渐悟集》等著作,所传的道派,擅长以诗词、歌曲等形式来宣扬教义,所以,被称为“遇仙派”。

二、长真子谭处端(1123—1185)

谭处端,原名谭玉,字伯玉,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宁海人,通读经史,书法造诣了得,擅长草书和隶书,为人孝义。

大定七年(1167),皈依全真道,次年和丘处机等人一起,随王重阳入昆山,开烟霞洞。

王重阳逝世后,和马丹阳、刘处玄、丘处机等人结庐于墓侧三年。

后来,居于洛阳朝元宫,创立全真教“南无派”,“南无派”的徒众大多在华北、东北一带活动。

大定二十三年(1183),马丹阳逝世后,继任全真教掌教,成为全真第三位掌教,在大定二十五年(1185)逝世。

一直到至元六年,被册封为“长真云水蕴德真人”。

三、长生子刘处玄(1147-1203)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世称长生真人,莱州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事母唯谨,以孝道闻名。

大定九年(1169),师事王重阳,后奉师命西游开封,在城门边上寄住,乞食炼形。

王重阳逝世后,庐于墓侧,守丧三年后,在洛阳隐居,大定二十一年(1181)东归莱州。

马丹阳去世后,由刘处玄与王处一一起主持了丧事,并派人前往洛阳,迎请谭处端嗣教。

但谭处端未能及时接管有关事务,一年多后,在洛阳去世,刘处玄即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继任了全真掌教。

承安二年(1197)冬,应金章宗之请前往燕京,金章宗向刘处玄询问“至道”,刘处玄回应:“至道之要,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七真人年谱》)

第二年,刘处玄便返回了山东,金章宗赐以“灵虚”“太微”“龙翔”“集仙”“妙真”五个观额。

刘处玄门下弟子众多,较为著名的有:于道显、崔道演……等,其创立的教派,被称“随山派”,刘处玄更著有《仙乐集》、《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传世。

后来,被元世祖封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更被元武宗加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人”。

四、长春子丘处机(1148—1227)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登州栖霞人。

丘处机出身名族,幼聪敏强记。大定八年三月师事王重阳,王重阳逝世后,入宝鸡确溪,穴居修炼六年,后隐居陇州龙门山。

大定二十六年(1186)迁住终南山祖庭。

大定二十八年(1188)春,金世宗召丘处机赴燕京,问以教理,后辞归终南,复居祖庵。

明昌二年(1191)返回山东栖霞。

泰和三年(1203)刘处玄去世后,继任为全真教第五任掌教。

卫绍王完颜永济在位末年,蒙古攻打金国,中都(今北京)危急,丘处机为了消解兵火之灾,要进言成吉思汗,但是,后因胡沙虎弑君乱政而做罢。

贞祐二年(1214),金兵讨山东“红袄军”获胜,当时只有登州、宁海未曾平服,丘处机即 *** 前去抚慰,“所至皆投戈拜命,宁海、登二州遂定”(《甘水仙缘录》),自此之后,金、南宋和蒙古三方争相召请。

兴定三年(1219)应成吉思汗之召,率弟子十八人远赴西域大雪山,被成吉思汗赐号“神仙”,屡次召见问道,丘处机一再进言请止杀,并请敬天爱民,清心寡欲。

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丘处机返归燕京(今北京),应当时朝廷之请,入主大天长观,自此广开教门,遂于燕京建立:平等、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长春、万莲等八个教会。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8),朝廷诏改太极宫为长春宫,赐丘处机以金虎牌,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就在这一年的七月,丘处机病逝。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册封丘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丘处机著有《大丹直指》、《鸣道集》、《摄生消息论》、《蟠溪集》等著作传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真教的主要分支之一“龙门派”,虽然尊丘处机为开派祖师,但其实“龙门派”并不是丘处机所创,丘处机作为当时的全真教共主,没必要再在教内另开一派,根据后世的道 *** 载,称在明代有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以丘处机的弟子赵道坚,为“龙门派”的 *** 代律师,传至张静定、沈静圆为龙门第五代,其后,龙门派就分了律师(张)和宗师(沈),这两条支派。

后来经过后世弟子的整理的《龙门心法》,使得全真道由偏重丹法清修,转向了以严持戒律为主,这对清朝之后的全真道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玉阳子王处一(1142—1217)

王处一,字精通,号玉阳子、全阳子,宁海人,自幼好道。

大定八年(1168)赴昆山拜王重阳为师,第二年遵师命到铁查山修道,炼形九年。

后来往来于齐鲁之地,传教授道,创立全真教“嵛山派”。

大定二十七年(1187)、二十八年(1188),金世宗两度召赴阙应对。

承安二年(1197),被金章宗召问养生、性命之道,对答称旨。

泰和七年(1207),元妃李氏,施道经二藏,分送王处一的圣水玉虚观和丘处机的栖霞太虚观。

大安元年(1209),应参政李术鲁之请,王处一迁住于北京华阳观,成为了金朝最重视的全真道首领,甚至比刘处玄、丘处机的影响更大。

有资料说他曾“奉敕主掌教事”(《甘水仙缘录》)。

蒙古忽必烈汗至元六年(1269),册封王处一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

王处一著有《云光集》、《西岳华山志》传世。

六、广宁子郝大通(1140—1212)

郝大通,原名郝升,宁海人,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年少丧父,自小侍奉母,至孝,喜爱读《易》,通阴阳律历之术,却不喜仕途。

大定八年(1168),师事王重阳,后改名磷,号恬然子,传大定十二年(1172)在岐山,遇上了神仙,就改名为大通,字太吉,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世称广宁真人。

大定二十二年(1182),郝大通到了真定(今河北正定),据说又与仙人相遇,被仙人传授了《易》的真正秘义,自此“为人言未来事不差毫发”。

后来,郝大通到了阳居观,升堂演道,远近来听者,常数百人。

明昌元年(1190),郝大通回到了宁海,最后,在宁海的先天观逝世。

郝大通开创了全真教“华山派”。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被册封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到了元武宗,更被加封为“广宁道玄妙极太古真君”。

郝大通著有《太古集》、《太易图》、《心经》等著作传世。

七、清静散人孙不二(1119—1182)

孙不二,名富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人称孙仙姑,宁海人,马丹阳之妻,全真道“清静派”创始人。

大定九年(1169),出家事道,师从王重阳,得授天符云篆秘诀。

大定十五年(1175),居于洛阳风仙姑洞,广收门徒,创立“清净派”,于大定二十二年(1182)羽化。

孙不二主炼内丹,重视性命双修,并建立坤道修炼理论,是坤道丹法的创始人,被称为坤道丹法之祖。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被册封为“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后被加封为“清静渊贞玄虚顺化元君”。

孙不二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一卷、《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三卷传世。

声明:图片源自 ***

螺蛳粉闻起来很臭?

感谢悟空官方!!!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很生动,很容易理解的跟大家解释一下:之所以觉得(臭),多是因为我们的味觉还没有遇到过此类的味道,我们大脑感知 *** 会习惯性的开启保护模式,让我们觉得这个是臭的,不好的,应该规避之。

或许还会有伙伴持不同观点,为了让大家赞同我所说的,下面我将举例子,摆事实来证明

10岁以前,我妈妈喜欢晚上煮面条吃,但是她基本上都是喜欢起锅放生的姜蒜沫。我前几次吃的时候,姜蒜的味道怪怪的,还特别辣,我吃了一口,赶紧扔了,还叫妈妈另外给我煮了一份没有姜蒜的面条。

好像是后面几次吧,我也不知道具体哪一次,我竟然爱上了生吃姜蒜,基本上不吃就感觉面条不好吃了!你说怪不怪?

第二个就是鱼腥草(我们重庆俗称侧耳根),那个玩意在很多地方都是摘回来晒干做泡茶喝的,也可以做药用。但是你们可知道在云贵川,重庆,湖南等很多地方是用来凉拌的?

记得我 *** 次吃的时候,那个味道难吃得让我怀疑人生,心里想再也不会碰这玩意!可是接下来的几次又让我改变了主要,以前闻着怪怪的的味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侧耳根的香味,越吃越好吃,越吃越开胃!这么说吧,只需一份凉拌侧耳根,我可以餐餐吃饱饭!

三的个就是榴莲了,由于之前就听说榴莲很丑,而且堪称奇臭!但是好奇心驱使我还是买了一小块,开始了(挑战),鼓起勇气试了一小口,我不但感觉臭,而且感觉头晕。赶紧扔了,现在想起来,好浪费啊!因为我第二次就彻底爱上了榴莲,要是换我现在,我可以一口气吃下5斤的榴莲肉!

第四个就是到我们的主人公(螺蛳粉)了,记得那时候是在广东沙坪,有一次跟朋友去吃螺蛳粉,进店 *** 感觉是有明显的怪味,但是还能接受。毕竟打工一族,闻的怪味多了去了,倒是朋友整蛊我,给我点了爆辣的!我去,那次的美味变成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怜过程!无语。。。所以 *** 次螺蛳粉给我的印象是 太辣了

后来又去吃,我特意叮嘱店里,中辣就好,那才叫美味嘛!酸爽开胃,好吃不贵!

20年来,吃过无数螺蛳粉,可以称为吃螺蛳粉的元老级别的了,正宗与否,我只需闻一闻,尝一口,就知道了。

很多美食,在我们 *** 次见面时,就像我们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一样,需要机遇,勇气和耐性,你给它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机会,它给你一份永远的美食食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