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字取名寓意是什么 女孩的名字搭配推荐-清朝时期蒙古和清朝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谕字取名寓意是什么 女孩的名字搭配推荐,清朝时期蒙古和清朝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明代末期,蒙古 *** 为数十个部落,其中以察哈尔部最强。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继位后,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多个部落,实际上成为蒙古各部的盟主。而与女真人临近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已时常卷入建州女真与其他各部女真的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科尔沁部台吉明安等人与女真叶赫、乌拉、辉发等部联合入侵建州,被努尔哈赤击败。次年,明安遣使与努尔哈赤通好。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娶明安之女为妃。之后,科尔沁、扎鲁特等部多次与努尔哈赤家族联姻。开启了近三百年的满蒙联姻。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使蒙古各部感到威胁。于是林丹汗与明朝结盟,联手遏制努尔哈赤的扩张。努尔哈赤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抚、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在辽河大败喀尔喀蒙古军,俘获喀尔喀、扎鲁特的多位头领以及明安之子桑噶尔。次年,后金将扎鲁特部头领色本释放,并让色本立誓:“若不感恩图报,殃及臣身。”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克明军驻守的沈阳,进而攻打辽阳。喀尔喀部乘机偷袭沈阳,试图营救被俘的斋桑诺颜,但被后金击败。于是喀尔喀部以人质、牲畜赎回斋桑。不久,喀尔喀部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等率六百户投奔后金,努尔哈赤将其女松古图嫁予古尔布什。此后,对林丹汗心怀不满的一部分喀尔喀、扎鲁特台吉投靠努尔哈赤。
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努尔哈赤称臣,首先归附后金。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 *** 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
天聪元年(1627年),柰曼、敖汉二部归附后金。次年,喀喇沁部归附,皇太极发兵征察哈尔。之后,扎鲁特部归附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噜科尔沁部归附。天聪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归附。四月,皇太极再征察哈尔,令喀喇沁、扎鲁特、敖汉、柰曼、翁牛特、巴林、科尔沁等部前来会师。但蒙古各部多不愿与察哈尔交战,兵马“多寡不齐,迟速亦异”,有的“仅以一旅从征”。
五月,后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后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次年(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宝”,察哈尔部灭亡,改置八旗察哈尔。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对于归附的漠南蒙古诸部,皇太极以建旗、划界等措施进行管理。至顺治时,蒙古诸部已编为旗,牧地边界固定。为防止蒙古诸旗联合,禁止越界互相往来。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门统管蒙古事务,并派员前往归附的蒙古各部“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
经略漠北、青海蒙古天聪九年(1635年)察哈尔部灭亡,漠北、青海蒙古各部震动。漠北喀尔喀 *** 汗硕垒及乌珠穆沁、苏尼特部落首先遣使入贡。崇德二年(1637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图鲁拜琥(顾实汗)遣使入贡。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定土谢图汗、 *** 汗、札萨克图汗贡物为八匹白马与一匹白驼。次年,苏尼特部首领腾机思、阿巴噶部首领多尔济归附。
顺治九年(1652年),青海顾实汗导 *** *** 入觐。顺治十二年(1655年),居俄罗斯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之土尔扈特部首领书库尔岱青遣使入贡。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噶尔丹入侵漠北,喀尔喀三部大败,土谢图汗、 *** 汗、札萨克图汗部举族南迁,归附清朝,被安置于漠南边内。
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领进兵至赤峰。清军在乌兰布通将其击退。噶尔丹退回漠北后,被其侄策妄 *** 布坦拒于科布多。三十年(1691年)五月,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 *** 汗乌默克、札萨克图汗成衮之子策旺札布、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赴多伦诺尔朝觐康熙皇帝,史称多伦诺尔会盟。
康熙皇帝封策旺札布为札萨克图汗。次年,理藩院将漠北喀尔喀三部编旗,授札萨克玺印。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路出击噶尔丹,康熙皇帝亲率中路军进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西退,在昭莫多被西路清军击溃。三十六年(1697年),漠北平定,喀尔喀三部迁回故地游牧。
平定准噶尔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准噶尔汗策妄 *** 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领兵入 *** ,次年攻占 *** , *** 和硕特部拉藏汗。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将准噶尔军逐出 ***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亲王罗卜藏丹津自号“ *** 珲台吉”,举兵反清。
次年(1724年),清军平定叛乱,将青海蒙古各部编为二十九旗,授以札萨克,不久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偷袭科布多,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并进东至喀尔喀。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在光显寺之战中被清额驸策凌击败,退回准噶尔。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诸子争立,准噶尔陷入内乱。十八年(1753年),原臣属于准噶尔的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率部归附清朝。次年(1754年),清军收复阿尔泰乌梁海。
同时,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被准噶尔汗达瓦齐击败,率部投奔清朝。乾隆皇帝认为消灭准噶尔时机已到。二十年(1755年),清军分两路出征准噶尔,进占伊犁,俘获达瓦齐,准噶尔汗国灭亡。
不久,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伊犁失陷,定北将军班第自尽。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再度调集大军平叛,收复伊犁。二十三年(1758年),阿睦尔撒纳逃奔俄罗斯,不久染天花病死。次年,清军剿除了阿睦尔撒纳残部及“玛哈沁”,天山北路底定。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由俄罗斯迁徙至伊犁,叩关内附。清廷以其部众为旧土尔扈特四路;以叛逃复归的土尔扈特台吉舍棱所属部众为新土尔扈特部。
她的出生地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传言?
慈禧的出生地在哪里,一直以来都扑朔迷离,不得其解,而关于慈禧的出生地目前存在六种不同的说法:北京、内蒙、安徽、浙江、甘肃、山西。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
甘肃说
这个说法来源于慈禧的父亲惠征曾经担任做甘肃布政使的笔帖式,而慈禧的父亲确实曾做过笔帖式,但是任职的部门是北京的衙门,且惠征一生都没有去过甘肃,所以慈禧出生于甘肃兰州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
浙江说
这个说法来源于199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文中写到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15年至道光18年间,在浙江乍浦做正六品武官骁骑校,而慈禧出生于道光15年,慈禧生于浙江乍浦的说法似乎很可信。
但是这篇文章有三个地方与历史事实不符合
1. 时间不对
惠征的履历显示,道光8年24岁做了笔帖式,道光14年为吏部二等笔帖式,道光19年升任八品笔帖式,道光23年为吏部一等笔帖式。而这段时间,惠征一直在北京做笔帖式,没有外放到地方做官。
2. 官职不匹配
笔帖式属于低等的文职,主要做一些抄写、拟稿类的工作,相当于普通文员。这样的小书吏是不可能一下子调到地方做武官的。而且道光15年,惠征是八品笔帖式,而骁骑校是正六品。
所以出生浙江这个说法,也纯粹是编造。
内蒙说
这个说法来源于慈禧的父亲惠征曾担任山西绥远城(今呼和浩特)的道员,携带全家在归化城生活了3年,慈禧的外祖父惠显从道光11年至道光17年,任归化副都统,所以慈禧与归化城确实是有关系的。但是惠征做归绥道道员的时候是道光29年,此时慈禧已经15岁了。
安徽说
《满清外史》记道:“那拉氏者,惠征之女也,惠征尝为徽宁池太广道,其女生长南中、、、、
这段记载中还提到慈禧擅长南方小调,所以很受咸丰的喜爱。慈禧擅长南方小调,又生于南中,所以有学者就认为慈禧是出生于南方,而她父亲惠征又担任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而道员的衙门在安徽芜湖,因此确定慈禧出生于安徽芜湖。
而这个说法也是有明显的漏洞的,道光29年,慈禧的父亲惠征到山西归绥道做道员,他在归绥道上恪尽职守,得到好评,于咸丰2年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此时慈禧已经18岁了,都已经入宫封为兰贵人了。
最离谱山西说
小编认为这6种出生地的说法中最不靠谱的就是山西长治的说法。
这个说法来源于长治当地人提出来的,是也近几年的说法,猜测一下,估计是为了旅游资源而瞎编乱说。
慈禧生于山西潞安府长治县的一个 *** 王姓农家取名叫王小慊,家里人多地少,无法养活就将她卖出去,辗转卖到了潞安知府中做丫鬟,长到12岁时出落成大姑娘,如花似玉,两个脚心各长了一个痦子,知府夫人觉得此女将来一定大富大贵,于是就将她收为干女儿。
为了论证这个说法,当地人还准备了三条证据:
1. 族谱,族谱上记载“王小慊后来了慈禧太后。当然这个家族也只是一个手抄本,毫无参考意义。
2. 慈禧出生了房屋遗址,而这个遗址现在变成了猪圈。
3. 村里有慈禧生母的墓碑,而墓碑是一块新的石碑。
以上种种证据都表明,这一说法纯属胡编乱造。
北京说
慈禧出生在北京一个三代为官的官宦世家,《清史稿》记载:”考钦显皇后(慈禧),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
《玉牒》记载:“兰贵人那拉氏,道员惠征之女。
《实录》咸丰11年12月谕:”慈禧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
此书明确记载,慈禧的母亲为富察氏,封一品夫人,兄弟姐妹四人,慈禧为老大,妹妹为老二、老三照祥,老四桂祥,这些都明确无误的说明慈禧是满族人,叶赫那拉氏,其家族长期居住在北京。
证据一:
从发现的慈禧妹妹参加选秀的排单来看,可以明确知道慈禧之妹属于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氏,父亲名叫惠征,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证据二:
慈禧的父亲道光8年至道光19年,一直在北京做笔帖式,这个时期惠征并没有离开北京,所以他的家肯定就在北京,那么慈禧就只能出生在北京。
证据三:
慈禧的外祖父曾经担任归化城的副都统,但是归化城离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她的母亲不可能到偏远的地方去生孩子,因此,只能在北京舒适的家中生产。
所以从以上种种分析可以明确的知道,慈禧的出生地确实是北京。
清朝奉行满汉不通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汉不通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也有特例,而且也不是一层不变的。
满清建立整个时期,曾经有过三个阶段。
*** 个阶段就是入关站住脚之前。当时由于根基不稳,加上各种制度还很粗陋,根本没有限制什么通婚问题,顾不上。
第二个阶段就是入主中原稳定了以后,因为满清是少数民族,唯恐被数量绝对优势的 *** 彻底通化,制定了严格的不通婚政策。
不过,具体执行时候也有反复和疏漏,并不是铁板一块。
第三个阶段是光绪时 *** 始,当时满清已经风雨飘摇,加上满族高度汉化,再执行这个政策已经意义不大,干脆放开。
另外,满汉不通婚,其实严格来说是旗人和普通 *** 不通婚,也就是 旗汉不通婚。
所以旗人,并不仅仅是满族人,也包括蒙古人和被当做奴才的 *** 。
这些旗人中的 *** ,被当作也是满人,只是地位低下而已,不被当作普通 *** 对待。
然而,这种属于一种特例,并不能作为满汉可以通婚的现实。
另外,满人秉承游牧民族的特点,通婚主要指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
也就是说,满人认为自己民族的男人娶别的民族,比如汉族的女人,并不算什么跨民族通婚,无关紧要。因为满人认为只有父亲的血统,才是孩子的血统,母亲是什么民族无所谓。
所以,满人的普通男性老百姓从始至终,都可以娶 *** 女孩为妻妾。
然而,相反的话,比如满人女孩嫁给 *** 男人,就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属于跨民族通婚。
在皇太极时代之前,满族还是野蛮民族,一切制度都没有建立,婚姻也是比较草率,压根没有什么规矩可研。
满族男人可以娶任何民族女人,根本没有什么顾虑。而即便是满族皇室女人,也作为和亲的工具,下嫁蒙古人和汉奸,也没什么稀奇。
大家都知道的建宁公主,就是例子了。
随着多尔衮时代满族入关,满汉就开始禁止通婚。目的很简单,主要是避免自己的民族消亡。
到了康乾时期,彻底成为国家制度。
类似的法律有很多,比如
顺治时代,只要是跨民族结婚,无论是满男娶汉女,还是满女嫁汉男,都必须上报朝廷,得到批准以后才可以结婚。
而实际上,对于满男娶汉女,一般朝廷大多批准,但对于满女嫁汉男则难以通过。
而当时满人也非常忌讳自己的女人,嫁给 *** 。
乾隆三十年(1765),军机大臣复议明确指出满族、蒙古、锡伯、巴尔虎、汉军包衣等,不能同汉族联姻。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三条制度。
乾隆二年( 1737) ,内务府宣布, 明确指出不允许各民族间互相联姻;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要求宗室之女不得与八旗别载册籍之户结亲;
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 年规定,皇室贵族不得与普通百姓结亲,违反者要接受一定的法律制裁
然而,法律上并不阻止旗人之间互相联姻,也就是除了普通 *** 以外,旗人内部可以互相通婚,蒙古人和满族人,锡伯人和汉军包衣都可以通婚。
满 *** 正无法控制满汉通婚,还是嘉庆年间开始的。
满族已经高度汉化,尤其是满族平民已经同 *** 没什么区别。而满族毕竟属于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有限,一些男人试图找媳妇甚至纳妾,找不到满族女人,就只能从 *** 里面挑选。
这是涉及传宗接代的大事,满清 *** 已经无力控制,只能规定娶了汉女的满族人将会失去在婚丧喜庆中领取红赏 的机会。 这样的规定,其实已经开始默认满汉通婚了。
在嘉庆时代之前,非入旗的 *** 和满人擅自通婚,是违法行为。
尤其, *** 男人擅自娶了满族女人,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乾隆时期有个叫做王世新的 *** ,就娶了满族女人为妻,还生下了女儿。
然而被人举报以后,王世新被流放,妻女都被卖给贵族为奴,妻子的娘家也被处罚。
即便是嘉庆时代,开放的只是满人娶汉女为妻妾。对于皇族就要求极高,根本就不允许娶汉女为妻为妾,违者重罚。
嘉庆二十五年,郡王绵志由于私自买民女纳妾。皇帝大怒,认为他贪图美色,没有遵守法律,也没有去包衣庄头家挑选。
因此,倒霉的郡王绵志被废除了郡王职位。
随后,皇上有对所有皇族下令,宣布以前购买汉女为妾的事情不再追究,但以后一旦发现从严惩处,郡王绵志就是榜样。
直到晚清的光绪时代,禁止满汉通婚的的法律才逐步被取消,允许满汉通婚。
自然,满清时代同中国历朝历代一样,皇权不下乡,官场也是瞒上不瞒下。
一般来说,如果是旗人平民偶尔出现满汉通婚现象,也就是娶了汉 *** 妾,除非有人举报,一般官府也不会刻意去抓。
有意思的是,一些满人为了名义上避免违法,让些汉族女子采用“ 顶名 婚”的方式嫁给了满族男子,以规避法律。
对于皇族以及八旗贵族,这些制度还是很严谨的,不允许违反。
所以,整个满清时代,制度上的不允许通婚是客观存在的。
这些东西,随便找个论文看看就知道了。
不过,今天这种论文也成为了敏感文章。。。
慈禧临终前究竟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论语》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再坏的人,到临终的时候,也会流露出一些善意,说一些真心话。
但是,统治晚清朝政数十年的“老佛爷”慈禧偏偏不这样。在她临终前,清廷发生了许多大事。慈禧临终前两天,光绪皇帝暴病而亡。1908年10月,73岁的慈禧太后重病缠身,眼看着随时都有一命呜呼的可能。同样卧病在床的,还有38岁的光绪皇帝,听闻自己的亲姨妈慈禧太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光绪帝内心狂喜,病怏怏的身子也充满了力量。当天晚上,光绪帝难掩激动的心情,他写下了一篇日记:“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这光绪皇帝还是太年轻了,慈禧太后虽然病入膏肓,但她却有诸多心腹在盯着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很快,大 *** 李莲英就向慈禧汇报了一切。慈禧听闻光绪帝如此大逆不道,咬着牙恨恨地说道:“我不能死在他之前!”不到一个月之后,光绪帝的肚子突然产生剧烈的腹痛,疼得他浑身乱颤,病情也突然严重。经御医诊断,光绪皇帝的病症与他自身所患疾病毫无关系。那么,光绪皇帝年纪轻轻的,得的是什么病呢?早在光绪15岁时,他便已经弱不禁风,主要表现为感冒和脾胃虚弱,身体抵抗力差很差,每天都需要吃很多药,28岁之后,病情不断加重。光绪皇帝曾在37岁时亲笔写过自己的病源“遗精已有20年,前期每月10多次,今年每月两三次,腰腿肩背酸疼,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也有10年的光景”。他的病症属于长期的精亏气虚,身子羸弱,绝不是急剧暴亡的重病。在名医屈桂庭所写的《诊治光绪帝秘记》中,他提及光绪帝肚子疼痛十分剧烈,"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莫名腹痛三天后,公元1908年11月14日晚6点,38岁的光绪皇帝暴病而亡。光绪之死,死得蹊跷且神速,更为巧合的是,光绪帝驾崩不到两天,慈禧也死了,这让人不免细思极恐。光绪帝腹痛之前发生了什么?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慈禧太后。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慈禧病重期间,他的曾祖父曾经亲眼看到 *** 从慈禧的宫中拿出了一个带盖的碗,说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是一种食物,类似于优酪乳。小 *** 送去给光绪帝吃后不久,隆裕皇后身边的小德张 *** 就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指证慈禧的还有钟里满,他根据检验结果认为,慈禧担心光绪在自己死后翻案,所以才赶在病危时对光绪帝下毒手。后来的考古发现,以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的《清载湉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指出,光绪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而且在他的胃腹部衣物上发现了大量的砷,也是因为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导致的。在2008年,专家经过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发进行鉴定,证实他当年确实是死于砒霜中毒。历史的尘埃掩盖了真相,但掩饰不了光绪皇帝中毒身亡的事实。慈禧临终前一天:开会、立新君,忙得不亦乐乎。公元1908年11月14日下午,光绪帝驾崩,慈禧眉心舒展,但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人生也开始倒计时了。她没时间想自己的后事,依旧将心思放在“国家社稷”。她充分利用生命中最后20个小时,忙活出了一场大戏。光绪帝去世当晚,慈禧首先忙着光绪帝的后事,一直忙到很晚才休息。虽然辛苦,但是精神反而还不错(也许是回光返照的作用)。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林黛玉讨厌薛宝钗?
首先,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薛宝钗明明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有感情,可还是非要在其中插一脚。
在两性关系中,最令人不齿的就是第三者插足,可薛宝钗却乐此不疲,为了做上“宝二奶奶”的位置,不惜笼络人心,还时时刻刻把金锁挂在胸前,仿佛暗示着自己和贾宝玉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而林黛玉因为没有人给她做主,每次都因此伤心流泪。林黛玉为贾宝玉担心,所以念佛,薛宝钗就嘲笑林黛玉是想向佛祈祷自己的姻缘。林黛玉的一片好心,却被薛宝钗解读成这样,也是在侧面说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在她的心中就像是一根长长的刺,她无时不刻想要找机会把这根刺 *** 。向薛宝钗这种暗示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私情的行为,在那样的年代中,通常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其次,就是薛宝钗爱听别人的墙角。
小红和坠儿在说关于手帕的事,也是关于私情,不巧被薛宝钗听见了。原本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应该懒得理会,立马走开,免得污了自己的耳朵才是,可是在原著中的描写是“刹住脚步细听”,由此可见,她必定是想要一听究竟了。从这一点来看,薛宝钗小人的一面一览无余。还有,薛宝钗被小红发现了之后,竟然是使出了一记“金蝉脱壳”,立马就把自己这种不齿的行为嫁祸到林黛玉头上。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她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才当真是令人觉得恐怖。谁敢跟这样的人交朋友呢?平时相处得好好的,关键时候就把坏事全都扣到你头上。
与薛宝钗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林黛玉,林黛玉也曾在屋外无意中听到了袭人、湘云说她的坏话,但是与薛宝钗不同的是,林黛玉驻足细听,而是转身就离开了。林黛玉的转身离开和薛宝钗的“刹住脚步细听”之间,不仅出卖了薛宝钗的品行,也显示出了林黛玉心性。
第三,薛宝钗也爱背后打小报告。
从金钏的事情可以发现,薛宝钗就是王夫人肚子里的一条蛔虫,对于怡红院的丫头,只要有点不守规矩的行为,薛宝钗便要和王夫人打报告,她不懂得贾宝玉的博爱,也不管姑娘们的死活,只要是能够讨好王夫人,她就一定会去做。在她的眼中,最容不下的就是个性,所有人都应该守规矩,这也就是来连贾宝玉的玩笑都忍受不了,还在贾母面前大发雷霆的原因了。
以上三点就是很多读者不喜欢薛宝钗的原因了,从这其中可以反映出薛宝钗在做人做事方面上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