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算命-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admin2022-12-07 13:57:2056

崇祯皇帝算命,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感谢邀请。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至晚,在商代就已经被用来纪日了;“干支”,分别是古人的两种计数 *** ;其来源,当是“枝干”之“干”,以及“枝干”之“枝”;前面加上“天”、“地”二字,是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以后的事。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证明,那个时候,就是距今3300年前,已经采用干支纪日法。

当时,“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这些字,都已经有了。

以干支配合、循环往复纪日的甲骨卜辞,出土了不少。最著名的一片,是编号为“《合集》37986”的甲骨。

甲骨文中,也有了“干”字,不过是表示武器。狩猎的“狩”字,是人手持武器的象形——人手握“干”。“支”字未见。由此可知,商代,并不以“天干地支”称呼这二十二个字。 (甲骨文中的天干)

商代,不以干支纪时,而是一干支代表一天,分昼和夜,称为“日”和“夕”。纪时还相对粗旷,分为十七时段,“日”间时段多,“夕”间时段少——日夕时段长短不一。

当时,也不以干支纪月纪年。 纪月以数字,即一二三四。这对后世亦有关键性影响。

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阴阳合历是确定的——按月亮朔望确定月,按太阳光的回归计算年。而且懂得了置闰,只是稍有混乱——一般是置闰时一年为十三个月,但从甲骨卜辞看,显然有忘记置闰的时候,以致一年中有多个闰月。

商代的纪年 *** ,目前从甲骨卜辞中,未发现有明确信息。 (甲骨文中地支)

干支的产生,一是一定和农业生产有关;二是很可能与自然现象和计算方便有关;三是和商代祭祀有关,这一点后面说。

比如“天干”。 商代,很明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十进制”计数 *** 。李约瑟曾对此十分感叹。

西方,古希腊也使用的是“十进制”。有学者提出,这与人有十个手指有关。所谓“掐指一算,计上心来”。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最初的古人,肯定是靠数手指头计数的。澳洲原始部落的人们,在上个世纪初,最多就能数到十个手指,能把自己十个脚趾加上的,就是“大天才”了。

为何又有十二个地支呢? 其实,世界上各国的早期居民,以“十二”计数的不少,英制现在还包含这种计数 *** 。

这极大可能,与一年中,月球朔望十二次有关。也有学者说,和人的一只手除拇指外有十二个关节有关——计数的时候,不是扳手指,而是以拇指掐其余四指的关节。亦很有道理。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商代已经有了计数的一到十的文字,为何要专门再创造十个“天干”字呢?

张光直先生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应该可以作为解释这个问题的参考。

商王,都是以“十天干”为名的,如“上甲”,就是 *** 个商王;“大乙”,就是商汤。

张先生认为, *** 个字,是具有区分意义关键性词——可以区分不同的商王,不用去管。后面的甲乙丙丁,才是重要的。 他的假定是,商王族分为十个部分,皆以“干”日为名,商王选自这十个部分或部落,他们死后,则以其所属之“群”为谥名,并按此进行祭祀。

不论张先生这个推论是否正确,但“干支”起于祭祀可以确定。这已被甲骨卜辞中体现出来的“周祭”制度所证实——即,商代王室祭祀,按照“干”名,分十组,以旬为单位,周而复始以祭祀先王。

所以,甲骨卜辞记载:“甲辰卜,贞王宾: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就好理解了——在甲辰这一天,祭祀上述的先王——以“干”日,分别作为祭祀日的名称。

“干”,可能基于“十进制”;“支”,可能起于“十二进制”。这只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商族为了祭祀,而新造了二十二个字作为“干支”——既是对天帝和祖先的尊重,又便于使用——以数字的一至十和一至十二,无法搭配。

这是“干支”的最关键起源。也就是说,“干”名,是商代祭主——商族先王神灵的名称,又用来标注祭日,久而久之,即成为了纪日的 ***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干支” *** ,到了周代,仍被沿用,并逐渐完善。

春秋前后,中国历法基本成熟。此时,“干支”不仅用来纪日,还用来纪年。地支,用来纪时和纪月。 这是因为,日和年为阳;月为阴。月和年相对应;时和日相对应,因此,时亦用地支——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子时开始。

春秋前后,二十四节气也确定了下来。 其实,从战国时期开始,与“干支”相配合的,还有一套“岁阳岁阴”的纪年 *** 。例如,岁在甲子,称为“岁在阏逢困敦”《尔雅》和《史记》都有记载。见下表—— “天干地支”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的阐发有关——天为阳,地为阴。

同时,和周代明确起来的“天人合一”观念有关——《左传》曰:“君,天也”。这恰好是商王皆以“干”名称之的传统一致——“干”名即为“天干”,“支”自然是“地支”了。 宋代绍雍的《皇极经世》,还有蔡沈的《洪范皇极内篇》,都对“天干地支”有记述。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叙述最为详尽。

崇祯皇帝算命-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明朝有哪些奇事?

明朝 *** 人妖:少年苦学奇书,糟蹋女子99人,最后被千刀万剐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京城内接连出现两起妙龄女子上吊 *** 事件。少女 *** 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两起 *** 事件都与一个叫“周娘”的妇人有关。人们纷纷传言,周娘是个貌美女子,一旦她进入某户人家,某户人家的女儿就会 *** 身亡。一时之间,关于周 *** 流言到处都是,人们不知真假。

第二年春,河北保定府城郊的谢家村走进来一个貌美的女人,这个女人来到谢员外家围墙下哭泣。谢员外和夫人出门探视,见围墙下的女子哭哭啼啼,自称在家中打碎珍贵花瓶被丈夫赶出家门,如今无处安身,天又即将下大雨,恳请老爷太太可怜收留。

谢员外夫妇见女子貌美,且说话温柔得体,顿生怜悯之心,当即就把女子请入家中。女子自称芸娘来自京师郊外,芸娘被谢员外夫妇收留,赶紧磕头谢恩。芸娘换洗了衣服之后,活脱脱的成了一个大美人。

谢员外有一个宝贝女儿叫谢采芝,年方十八,长得如出水芙蓉般,又是谢员外唯一的女儿,坐拥万贯家财。所以谢采芝是时下所有青年追求的对象,芸娘来到家中后,展现出了高超的刺绣、茶道技艺,深得谢员外夫妇喜欢,谢采芝被芸 *** 高超技艺所迷,二人情同姐妹,寝则同居,眠则同眠。

一天,谢员外的一个外甥张少山来家中做客。此人在衙门当差役,因为在附近办案所以顺道来看看舅舅、舅妈。张少山见家中多了一个貌美女子,忙问舅舅此人是谁。谢员外把芸 *** 来历说给了张少山听,张少山听罢深深被芸娘所迷,恳请舅舅把芸娘嫁给他。

张少山有这个心,谢员外也不好拒绝,他告诉张少山:芸娘不是家中丫鬟,她愿不愿意出嫁全凭她自己做主,若她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张少山恳请舅舅帮忙去说,结果芸娘说她暂时还未想过嫁人,一来夫家那边的关系还未交割完毕,深怕夫家来找麻烦;二来她在谢家暂住几日后要回娘家了。

张少山被拒绝,心中懊丧不已。他被芸 *** 美貌所迷,已经深深不能自拔。张少山在心中盘算:芸娘应该是害羞不敢接受他,但若生米煮成熟饭,芸娘不答应也得答应了。张少山心中如此计划,便想来个霸王硬上弓。

当天半夜,张少山住宿在谢家,半夜起来 *** 时,他悄悄摸到表妹的绣楼前,想寻机与芸娘温存。也是巧合得紧,芸娘此时也起床如厕。张少山趁芸娘不备,冲上前去抱住芸娘,芸娘抗拒不已,张少山伸手往下身一探,发现芸娘竟然是个男子。

张少山吓得不轻,便大声呼喊起来,谢家都被惊醒,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当谢家人知道实情后,都非常愕然。谢员外查验了芸娘,果然是一个男子,家中出了这等丑事,想把芸娘驱赶出去算了,免得引来外人知晓女儿没法做人。张少山却不依不饶,一来他是一个公差,二来此事若不禀告官府,将来只怕会有更多人遭殃。

第二天,张少山把芸娘押去官府报案,经过一番审问之后,众人才知道芸娘就是在京城假扮周娘,祸害两个少女上吊 *** 的人。大刑伺候之下,芸娘交代了所有罪行:

原来,芸娘原名叫桑冲,他原本姓李,是太原府人氏,由于家境贫苦,桑冲从小就被家人卖给了一个姓桑的人家做义子。桑冲从小长得眉清目秀,面容与女子一般。十岁时,有一个相面者告诉桑冲,他这一辈子将有100个貌美女子做他的妻妾。

桑冲信以为真,于是就拜此人为师,平时缠住装扮女子,并学习声音吐纳之法,能将嗓门练到如女子发声一般。相面师还教他学习针线刺绣,茶道花艺,桑冲非常聪明,这些技艺都学得非常精湛。

从十五岁时起,桑冲就开始穿上女子的衣服,假扮成女孩。她被富贵人家请入闺房,教授富家千金刺绣,桑冲以此糟蹋富家 *** 并且窃取财物。桑冲足迹遍布山西各地,还延伸到京城、河北等地区,先后祸害女子99人,谢采芝是他最后的目标。

桑冲想凑足100之数,完成他自己的“天命”,就此收手不干了。就在要完成100之数时,却没想到在谢家露出了马脚,张少山这一抱、这一告,终于抓住了这个采花大盗。此案案情重大,经过有司核验之后,把桑冲及其徒弟67人被判处凌迟之刑,成华帝御笔朱批判处桑冲及其门人千刀万剐。桑冲死后,他的这一门绝技被列为禁术,以防止后人学习效仿害人。

桑冲的徒弟有漏网之鱼,后来一直到康熙年间,蒲松龄还见过一个桑冲的门人王二喜兄弟,最后王二喜被人发现后 *** 当了丫环,一辈子陪在主人身边,主人死后被安葬在主人墓边。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用“人妖”一章记录了这件事情。

康熙朝以后,桑冲门人就此绝迹,再也没有被人记录过。桑冲是明代 *** 人妖,他分明是个男子却男扮女装作奸犯科糟蹋99人,广收门徒,其人罪大恶极,也是明朝一个奇葩怪诞的人物。

几百年来,桑冲之事一直被人们提起,桑冲是明朝 *** 人妖,今天看来也令人惊讶。

你知道中国古代发明家科学家有几个?

其实严格来说其中很多人不能说是科学家,不过我把和科学沾边的都算进去了。这个文章盘点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家,因此难免有遗漏

1.墨子

对数学、声学、光学等都有巨大的贡献,提出完整宇宙论。

2.甘德

发现木卫三,绘制了 *** 古老的星表。著有《天文星占》等书,后人把它和石申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作《甘石星经》

3.石申

*** 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了121颗恒星方位,对四分历的完善和 *** 化有重要贡献。著有《天文》一书,后人把《天文》和甘德的《星占》合称为《甘石星经》,大多内容已失传。

4.刘歆(别名刘秀)

他是中国古代 *** 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交食包括日食和月食。编写《三统历谱》,是 *** 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是 *** 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

5.耿寿昌

精通数学,修订《九章算术》,又用铜铸造浑天仪观天象,著有《月行帛图》等。

6.张衡

发明地动仪、瑞轮荚,改进浑天仪,制造指南车、计里鼓车等。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

7.魏伯阳

著有《周易参同契》,是炼丹学著作,同时也含有不少化学现象,比如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

8.赵爽

为《周髀算经》作注,证明了勾股形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24个命题。他还研究了二次方程问题,得出与韦达定理类似的结果,并得到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之一。此外,使用“齐同术”,在乘除时应用了这一 *** ,还在‘旧高图论”中给出重差术的证明。注文中一段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是数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文献。

9.刘洪

发明珠算,发现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确立了黄白交点退行的新概念。建立月亮运行轨道——白道的概念,它标志着自战国时期以来对月亮运动轨迹的含混不清的定性描述局面的结束。

10.李梵

编写后汉四分历,后汉四分历首次测定了二十八宿的黄道距度,使计算日月运动和位置变得方便易行。改正了冬至点。

11.郗萌

创立宣夜说,是我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之一。

12.徐岳

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著作。

13.边冈

总结和创造出一系列二次和高次函数计算法,以取代传统的数值表格加内插法的经验数学模式,完成了我国古代历法中数学 *** 的一次重大变革,首开唐宋历家以公式算法 *** 天文表的先河。创立的晷影公式──中国历法史上 *** 例三次函数。

14.毕昇

发明活字印刷术

15.李时珍

著有传世巨作《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16.徐光启

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军事等都有非凡的成就,翻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外国著作,撰写《农政全书》等,编译《崇祯历书》。

为何军师宋献策的两条妙计都失败了?

李自成,明末农民 *** 领袖。唯一的错误就是他失败了。

李自成在攻打开封的时候,被守城方的犀利武器“万人敌”击退了数次进攻。但李自成带兵数十万,一心要吃掉开封,又岂能轻易罢休。那么李自成在第二次攻开封接下来的对决中,为何军师宋献策所献的两条锦囊妙计都失败了呢?且看奔回分析。

鉴于开封城头的大炮站得高、瞄得准、打得远、威力大,对攻城的义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解决开封守军的大炮威胁,不仅严重影响这帮义军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今后工作的开展也很不利。宋献策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货不愧是中华传统糟粕——神棍文化的优秀代表人,拿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 *** 阵。

大年初一这天,天还没有蒙蒙亮。开封城内,周王在宫里急得团团转,又是拜天地,又是求祖宗,希望开封能有惊无险的度过此次危机。开封城里没有守城任务的官员和百姓则拜关公拜岳飞,恳求这两位猛将兄能大显神通,帮助守军打败李自成。其它的文武要员全都在城上密切的注视城外的一举一动。

天刚亮的时候,城上的军民注意到李自成大营里走出了一队人马,数量也不多,也就是一二十人,也没有携带重型攻城设备和武器,不像是来攻城的。城上守军密切地观察这伙人的动向。只见这群人缓缓走到城壕边上停了下来(再往前走就要挨箭了)。

这时,光线也好了,才看清楚这队人马有几个贼兵和十几个妇女组成,最关键的是这些妇女们没有穿衣服,全部赤身 *** 。在这数九寒天、点水成冰的日子里,这是闹啥妖呢?当时也不行冬泳这一套,何况还是大早晨。

崇祯皇帝算命-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只见这十几名妇女在带队的小头目指挥下,沿着城壕一字排开,然后对着架设大炮的垛口,开始破口大骂,骂的叫一个难听,把国骂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城上的军民遵循好男不和女斗的原则,也不和这伙泼妇一般见识,静静地看她们表演,这么冷的天,冻不死你个龟孙?果然,骂了一会,这群妇女冻得受不了,就打道回府了。

这就是宋献策解决城头大炮威胁的好办法。据说使用这个 *** 阵能使城头的大炮打不响,如果强行使用的话,还能发生炸膛等严重安全事故。

守城的军民也有一些高人,看出了门道,赶紧将此时报告给了王燮。王燮对装神弄鬼这一套嗤之以鼻,对此不予理会。但是守城的官兵还是很害怕这些民间法术,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据说从上方寺找来几个和尚,同样 *** 衣服,站在城墙上也骂了一阵,据说这样的阳门阵专破 *** 阵。据我看来,这纯粹是城上官兵吃饱了没事干,专门找乐子,逗底下农民军兄弟玩呢。

鉴于 *** 条锦囊妙计不灵(当天城上的大炮依然犀利,左一炮、右一炮,打死大量攻城的农民军兄弟,为守城做出突出贡献)。于是宋献策的第二条锦囊妙计闪亮登场。

开封城的大炮为啥打得远、打得准?主要原因是架设在城墙上,所谓站得高打的远,说白了就是占领制高点的问题。这个道理宋军师还是懂的,如果把我们的大炮能架设的比城上的大炮更高,我们占领制高点后,不就可以更加从容的瞄准开封城一打一个准?

宋神棍一拍脑袋,说出了好主意,我们用大木料搭建一些比城墙高的平台,上面垛上沙包,安放大炮,不就行了吗?真是好主意,我老李咋没想到呢?说干就干,立马叫手下小喽啰们去搭建炮台。

搭建炮台需要大量的木材,开封城早都在城外坚壁清野了,城外能拆的,能带走的早都运到城里去了,不能带走的也被 *** 掉了,唯一没有 *** 的地方就是散落在田间地头群众的祖坟,房子可以拆、可以烧,坟地坚决不能 *** ,所以坟地里还保留着大量的松柏等树木。去哪找这些建筑材料呢?小喽啰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些参天大树。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封城周边墓地里的大树被砍伐一空,全部被运到城边用来搭建炮台。开封城的军民在城上看得一清二楚,大家的祖宗墓地都在城外,砍坟头上的树,和挖大家的祖坟没啥区别,何况许多坟墓也真的被 *** 了。这一下,大家伙都气得不行,纷纷发誓要和李自成拼命。这让我想起战国燕人骑劫挖了齐国人祖坟,结果被打的大败的故事。

当然,城上的军民气归气,现实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毕竟农民军的炮台一旦修建好,对城上的确是个大威胁。于是城上军民也开始搭建炮台,但是城里也缺少木料,于是军民就把周王府的花园和上方寺里的许多房屋拆除,把拆出来的木料运到城上,开始搭建炮台。对此,周王表示大力支持,缺多少,拆多少,不够再来拆。

双方炮台搭建好后,立即展开对攻。守城军民借助城墙搭建的炮台要比城外的炮台高出不少,在高度上占优;城外的炮台大多都建在沙丘上,基础还不牢。一经对射,在大炮的轰击下,城外的炮台纷纷中招,一个接一个的被摧毁。

宋军师的两条锦囊妙计屁作用也没发挥, *** 条被城上军民戏耍了一番倒是没啥。关键是第二条,小喽啰们出力砍树不说,关键是白白搭上了炮台上许多喽啰们的命,你说冤不冤,看来领导做决策一定要考虑实际、考虑周全,不能一拍脑门,用 *** 做决定。

我一直在想,为啥李自成不能像刘邦、朱元璋这两哥们一样成大事呢?后来看史书,看到他们的智囊团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刘邦的手下,出主意的是张良、陈平,管后勤的萧何,打仗的是韩信,人才济济,就这样刘邦还团结大多数人,如英布、彭越等一同对付自己的老冤家项羽兄弟。朱元璋的智囊团也是了不得,朱升(被 *** 赞为古往今来 *** 谋士)、宋濂、刘基,哪个不是大知识分子,个个智谋超群,深谋远虑啊!

再看看李自成手下,牛金星充其量是个举人,品行太差,在家乡混不下去了,来投奔李自成,被当成宝贝供起来了。这个宋献策,充其量是个跑江湖的神棍,竟然当上了李自成的总参谋长,看他出的这两条 *** 计策,都知道水平有多高,靠这些人,还想成大事?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谁也吃不了谁,开封军民能守住大城已经很不错,根本不敢奢望出城消灭这伙强盗,李自成苦恼的是再不打进开封城,不但朝廷的援军开来了,就是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可不要忘了当时可是数九寒天。

先看开封城是怎样解决守城军民食宿问题的。为了确保城墙上有足够人马守卫。曹门总社的社长李光壂每天都招募二三百个壮丁,为了解决这些人吃饭问题,城中的富商和大户人家也纷纷出力,每天 *** 大概上万个油饼送到城上。这样一来吃饭不成问题了。另外还在上方寺中摆了几百口大锅,日夜不停开火做饭,确保守城人员能吃上一口热饭,喝上开水。

开封城临近黄河,从河上刮来的北风异常寒冷,为了确保守城的将士们不被冻坏,李光壂又发动全城老百姓捐献棉被活动,一天之内就收集了两万多条棉被和毛毡,基本做到了登城人员每人都能披上一条棉被进行御寒。

黄澍后来在《汴围湿襟录》深情地回忆道,当时巡抚高名衡感谢群众对军队的大力支持说:“你们把棉衣棉捐献给官军御寒,你们一家老小却要忍受冻饿。”群众的风格也很高,说,官兵顶风冒雪站岗执勤,为了守卫开封流血牺牲,我们受冻挨饿又算啥呢。

周王更是充分发扬高风格,对于在作战中负伤牺牲人员,周王都要拿出白花花的银子进行抚恤慰问,对于能杀伤攻城义军的人员更是重金奖赏。这样一来,开封城的士气不但没有颓废,反而日渐高涨。

对比之下,李自成这边,情况就很不妙。本来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啥后勤保障,就指望着能快速打进开封城里抢个底朝天,谁知道碰上个硬茬子,后勤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李自成的精锐部队有两三万人,这就是所谓的老八营,这些人每天还能勉强吃上两顿饭,剩下的几十万人就没这个待遇了,一天能吃上一顿饭就不错。跟着李闯王出来 *** ,命都不要了,闯王竟然还不管饭!另外能住上帐篷,盖上棉被的也是少数人,大多人为了御寒,只好挖个深坑,弄点枯草垫垫,几个人在一块,取暖全靠挤。

为了迅速打开僵局,李自成又把战术调整为原来的挖洞方式,鉴于以前挖城墙的方式太累,伤亡也太大,这次用了全新的挖洞战术——地道战。这次挖洞战术不再直接挖城墙,而是从城壕附近开始向城墙方向掏地洞。让守城人员头疼的耗子打洞又来了。

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家发表新的见解与评论,若有喜欢的,请您关注一下!在此谢谢各位了!!

南京明故宫为何没有保存下来?

我国的北京故宫、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白宫并称当今世界五大宫殿。这其中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更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位居世界五大宫之首。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曾几何时在我国历史上还曾存在过比北京故宫更大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营建的南京明故宫: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国号为明。事实上在正式定都南京的两年前(1366年)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营建宫殿建筑,到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宫殿建筑工程基本完工,整个营建工程历时26年,宫殿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 *** 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 *** 宫殿”。南京故宫101.2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比今天我们看到的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还要大29.25万平方米,如果保存至今的话南京故宫才是世上规模更大的宫殿建筑群。

如今一说起故宫往往更先想起的就是北京故宫,实际上中国现在被承认的故宫一共有四个——分别是南京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 *** 。南京故宫是其中历史最为悠久者,其他三大故宫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南京故宫的风格;北京故宫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入关之前仿照北京紫禁城而建,由于北京故宫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南京故宫的风格,所以沈阳故宫也可以视为是间接继承了南京故宫的风格; *** 是 *** 当局迁台以后于1965年夏建成的仿北京故宫的宫殿式建筑群。这其中较为遗憾的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典范的南京故宫如今并没完整保存下来,尽管目前南京故宫的确还残留有部分遗址,但占地面积已只剩大约55474平方米,只及原南京故宫的5%左右,相当于如今的北京故宫的8%左右。即使是面积相对较小的 *** 也有16万平方米,这相当于南京故宫遗址面积的近3倍左右。就连面积最小的沈阳故宫也有6万平方米,是南京故宫遗址面积的1.08倍。现在南京故宫遗址已被辟为公园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典范的南京故宫没能完整保存下来呢?这得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说起。

事实上明代的迁都是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酝酿的,这是因为南京对朱元璋而言:只是在其削平张士诚、陈友谅等南方诸雄的过程中一个临时性过渡性的都城,因为在这一时期朱元璋赖以起家的基本盘就是江南地区。可在蒙元势力退回北方草原后从西北的嘉峪关到关东的白山黑水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这时地处长江下游的南京已不再适合作为这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在此之前南京从未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定都于此的无不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南京距北部边疆千里之遥,定都于此对北方边防而言是不利的。在唐代以前无论是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统一中国,在数千年间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从宋 *** 始以关中为基础进而东出一统天下的东西格局为主基调的中国历史转变为南北格局: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更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赵宋因失去燕云而偏 *** 方;辽、金因占据此地而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尽管如此,但当明军刚从元朝手中收复大都城时这里已先后由辽、金、元三个异族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和中原文明已出现了一些隔阂,加之战乱的 *** 还显得有欠繁华富裕。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明朝开国集团多起自江淮一带,北京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域,定都于此多少感觉不踏实。不过这并使朱元璋放弃迁都的念头——他委派太子朱标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然而此时的关中已然残破,不再具备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资格,洛阳的情况也大致相仿,开封则处于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金灭北宋和元灭金时开封守军都吃够了无险可守的苦。无可奈何之下的朱元璋甚至一度考虑过把都城迁到自己的故乡凤阳,事实上在整个有明一代凤阳也的确是明王朝的中都,不过凤阳在明代更多只是作为开国皇帝龙兴之地的精神象征意义,并不适合实际担负首都职能。

尽管定都南京对朱元璋而言: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然而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不过朱元璋不会想到明王朝的都城问题会在他死后因为一场皇族内部的夺位战争而得到解决——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就没瞧得上自己,于是他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战火中不知所踪。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继位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更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崇祯皇帝算命-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严格意义上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3年)北京才成为明朝的正式首都,在此之前北京一直称为行在——皇帝率领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南京则称为留都——置官留守的首都。留都南京几乎完整保留了一整套朝廷体系:不仅六部、都察院、五府等行政官僚机构应有尽有,连后宫内廷的 *** 、宫女、侍卫也一应俱全,也就是说尽管这时皇帝不住在南京的皇宫之中,但南京的皇宫中仍住着一群 *** 、宫女、侍卫。由于皇帝不住在这里,对南京的 *** 、宫女、侍卫而言是无法通过攀附皇权上位的,一般来说在北京宫中犯错的 *** 、宫女、侍卫就会被打发到南京,表面上看是平级调动,实则等同流放。尽管南京的行政机构和后宫 *** 就重要性而言远远不及北京,但相当于是给北京朝廷复制了一个备份,所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福王朱由崧在群臣拥戴下在南京即位,由此开启了南明王朝。

清军攻陷南京后将南京皇宫改为八旗军军营——设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这使南京故宫建筑遭到很大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首次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于是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由此可见此时的南京故宫已相当荒凉。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在南京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用于修建天王宫,到太平天国灭亡时南京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南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 *** 后也到处纵火,南京明故宫再次遭到 *** 。经过这番折腾后南京明故宫彻底成为一片残垣断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