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相信算命-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

admin2023-01-27 12:39:2420

皇帝相信算命,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

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但即使李世民丰功伟绩无数,却也有着非常多的黑点。

图|李世民(影视剧照)

其中最受后人诟病的,就是李世民强娶了兄弟的妻妾,还让她们给自己生了孩子,可以说唐朝之所以被后人称为“脏唐”,与李世民有脱不开的关系。

正因有李世民“珠玉在前”,所以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有学有样,父亲刚死不久,就娶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也不知李世民泉下有知,会不会再气死一次。

更有意思的是,武则天嫁给李世民整整12年,却没有生过一个孩子,而刚嫁给李治不久,就为李治生下了儿子李弘,并且李治在世时,武则天一共为他生下了6个孩子。

可以说,李治不仅给老爹李世民戴了一顶“绿帽子”,还间接指出李世民中晚年时期“能力”不行,空有后宫佳丽无数,却连“播种”都办不到。

那李世民是真的没有“能力”给武则天“播种”么?事实上并不是,武则天是公元627年入宫的,而在同一年,杨贵妃为李世民生下了第十三子赵王李福。

图|武则天(影视剧照)

另外,根据历史记载,李世民在晚年时期,还和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生下了第十四子曹王李明,虽然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曹王李明的准确出生日期。

但按照李明是在贞观二十一年受封曹王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这个“老来子”,应该诞生于贞观十八年前后,也就是公元644年,所以李世民晚年虽然“精力大减”,但确实还有生育能力。

那问题来了,既然李世民和武则天都没有问题,为何武则天入宫12年,却没有为李世民生下任何子嗣呢?综合历史记载,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武则天在李世民时期并不受宠

武则天入宫之时,被李世民封为“才人”,但直到李世民去世,武则天依然是才人,如果武则天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不可能做了整整12年的才人。

要知道,与武则天同时期入宫的徐惠,在入宫时也是才人,但不久后就晋升为婕妤,最后更是被封为二品充容,成为了九嫔之一。

图|徐惠(影视剧照)

所以,武则天在入宫后,可能受到过李世民的宠幸,但这个宠幸的次数和时间必然非常短暂,以至于武则天承受的“种子”不够多,所以无法受孕。

毕竟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汉朝薄姬的幸运,能直接“一枪中靶”,那李世民为何会不喜欢武则天呢?这就要从武则天入宫之时说起了。

公元637年,李世民也不知从哪里听说武则天貌美如仙,恰巧当时群臣建议李世民选秀充实后宫,于是李世民就顺势将武则天召入宫中。

初见之时,李世民发现武则天确实是个标致美人,很符合自己的审美观,所以李世民就将武则天封为“才人”,并赐号“武媚”,能被皇帝赐号,可见当时的武则天还是深受李世民宠爱的。

而且,唐朝时期的“才人”虽在后宫中地位不高,但也有着其他嫔妃没有的优势,才人就如同现在的机要秘书,主要负责记录妃嫔们的饮食起居,以及侍候皇帝吃饭和睡觉。

图|武才人(影视剧照)

另外,在皇帝于内廷中接见大臣时,才人也会充当 *** 员负责记录,有时才人还要代皇帝起草手谕。

因此才人相比于其他嫔妃,可以更频繁地接触皇帝,与武则天同被封为才人的徐惠,就是因为能频繁接触李世民,在加上徐惠自身才华斐然,所以深受李世民宠爱,接连获得了晋升。

按理来说,武则天的才华不比徐惠低,美貌更是颇为出众,但她却没有受到李世民的宠爱,其主要原因就是武则天的性格不受李世民喜欢。

李世民本人虽然戎马征战半生,性格刚毅勇武,但在女人方面,李世民却更喜欢像长孙皇后、杨妃、徐惠这种性格贤惠、温柔的女子。

而武则天虽然才华斐然,且容貌美艳,但在性格上,却是个外秀内坚的女子,从《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则故事,就能看出武则天的性格有多刚强。

图|武则天(影视剧照)

据说吐蕃曾向李世民进贡了一批良驹,其中有一匹叫狮子骢的马驹,长得高大威猛,深受李世民的喜爱,但这匹马性情刚烈,一直没被驯服。

武则天知道此事后,立马跑来找李世民自荐,说只需皇上赐给我铁鞭、铁锤、 *** ,我就可以驯服这匹烈马。

李世民听后非常惊讶,就问武则天如何用铁鞭、铁锤、 *** 驯马,武则天回答道:“只需先用铁鞭抽打它,如果它不服,就在用铁锤砸它,还不服的话,就直接用 *** 捅死它。”

从这则故事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性格极为刚强,不然也成不了一代女皇,但这种性格却不是李世民喜欢的类型。

因此,武则天虽然能频繁接触李世民,但因为性格的原因,她在李世民这里根本得不到宠爱,自然也就无法受到李世民的宠幸,而没有李世民的“种子”,靠武则天自己当然生不了孩子。

图|武则天与李世民(影视剧照)

二、李世民中晚年时期,生育能力骤降

李世民一生共有三十多个子女,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就出生了,自武则天入宫后,也就只有杨贵妃和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为李世民诞下过子嗣。

由此可见,在武则天入宫时,李世民的生育能力已经出现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可能是李世民在当时沉迷上了炼丹。

要知道,古代所谓的丹药,基本上都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果长期服用这种丹药,别说生育能力了,就连寿命都会大幅缩短。

武则天入宫时,才仅仅14岁,身体还没发育成熟,本就不容易怀孕,而且武则天还不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本身的生育能力也可能出现了问题,综合下来,武则天自然就无法为李世民诞下子嗣。

皇帝相信算命-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

为什么袁天罡的墓无人能盗?

看过影视剧《神探狄仁杰》的朋友应该都对其中有一个角色有所了解,那就是袁天罡。在剧中,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而在历史上,似乎并没有他谋取皇帝宝座的说法,他只是一个玄学家,风水师,预言家。但是,这样一个我们现在看来没什么科学解释的学说的研究大家,他死后上千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人敢去盗他的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中国古代,相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很多达官贵人或是皇帝在行事之前都会征求相士的意见,而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要说最著名的相士那肯定是非袁天罡莫属了,就连唐太宗还经常向他请教问题。

传说在武则天很小的时候,他就预言出将来武则天可以称帝,当武则天真正做了皇帝以后,还派袁天罡去寻找自己将来下葬的宝地。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武则天的陵墓至今无人敢盗,无人能盗,由此可见,袁天罡的相术水平有多高。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武则天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袁天罡就对武则天的母亲说,她生下了一个贵子,于是她母亲便把武则天的哥哥们叫来给袁天罡看相。袁天罡说:虽然这几个人都有福相,但也只是当官。后来武则天的母亲又把此时男孩装扮的武则天抱来让袁天罡看一看,袁天罡看后说:他如果是个女孩,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天下之主。这一点在武则天长大以后,得到了验证,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在武则天登基之后,曾经派遣袁天罡和他的徒弟一起为自己选择风水宝地作为陵墓,他们二人均选择了现在乾陵的所在地。在武则天去世后的千年中,无数人都想要打开乾陵,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一点上,也无疑显示出袁天罡高超的相术水平。

而袁天罡自己的墓地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也同样没有遭受盗墓贼的光顾,其实这件事情是袁天罡的徒弟在生前就已经算好的,袁天罡的陵墓中虽然没有机关重重的防盗措施,但是却一直有军队“驻守”。原来,袁天罡的墓地一直都是军事管辖区,虽然后来的朝代一直不停地更迭,但是这块地方的用处却从来没有变过。

在建国之后,这里也一直都是军事重地无人敢进,而且在他的墓地上还安装有雷达,这样一来,就更加没有人敢去盗墓了。后来在军队撤走之后,他的墓地上又被安装上了报警器,于是,袁天罡的墓地就这样一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为何没人盗袁天罡的墓?

说起盗墓这项绝活,咱们我国人要是自称第二,恐怕全国际没有人敢当榜首。古往今来,摸金校尉层出不穷,不论是皇陵仍是 *** 的坟墓,几乎都惨遭损坏。那些从前唯我独尊的大角色身后也没能得到安宁,真是让人唏嘘。

但历史上曾有位牛人,坟墓在那放着却没人敢盗。是不是很猎奇他是谁?他即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国师——袁天罡。特别是袁天罡和他学徒李淳风所著的《 *** 》和明朝开 *** 师刘伯温所著的《烧饼歌》,这两本预言书,在我国可谓是神乎其神,预言了几百年后的今日。

这里有一个对于袁天罡师徒两人堪舆之术高明的故事,话说武则天登基之后,想要检测众臣对自个的忠心,这天找到的袁天罡两人,所以就让他两个分别去为自个寻陵点穴,这也是为了检测他两人的水平怎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觅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 古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 *** 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 *** 五官完全,一对胸部坚硬对称,连 *** 、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 *** 双腿稍稍分开,中心还有一淙清泉在整天流动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所以抓住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而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的地。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刚好与斗鸡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所以匆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当地扒开浮土,惊得半响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这即是后来的乾陵了。

乾陵历经上千年,被冷武器年代的刀剑劈过,被热武器年代的 *** 、大炮轰过,1200多年当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间规划更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地点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但是乾陵至今无缺无缺,乾陵也是目前我国已知保留最无缺、文物贮藏最丰厚、并且没有被盗的帝王坟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国际第九大奇观”。

袁天罡两人的堪舆之术可谓是空前绝后了,可也是凡胎俗体,生老病死在所难免,所以在他们晚年时,也需要为自个组织一个绝佳的掩埋之地才说得过去。结果他们又看上了同一个当地,后来李淳风因为身体不适病倒了,与他亦师亦友的袁天罡前去看望他,恰好看见气色欠安的李淳风在核算自个的墓穴,所以开口问道:“李兄,核算的成果怎么?你的墓穴百年后有何改变?”李淳风此刻气色愈加难看了,无力地摇着头叹气说:“世事难料啊,我经过无数次测算,可无法墓穴最后都是难逃被盗的命运,可悲可叹!”李淳风也告诉他说也为你核算了一下未来的墓穴,成果显现千年以内没有任何被盗的迹象。袁天罡正要诘问因素,李淳风却两眼一闭,与世长辞了。

袁天罡心里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李淳风会这么笃定地以为自个的墓穴千年不被盗呢?所以袁天罡回家之后也开端核算因素,但是核算还未出成果,就因为劳累过度,倘暂是亡!果不其然,百年之后,如李淳丰所言。李墓门户洞开,游人亦可下至墓室“观赏”。地下墓穴中空空如也,所有遗物早已荡然无存;而袁墓则一冢黄土,青草萋萋,无缺无缺。倘或究其因素,但听守墓者言:袁墓所在之地,历代均为兵营,无人勇于盗掘。即便解放以后,破旧立新之时,这儿也是军事重地,闲人免进,何况坟头还装置一个雷达。后来戎行撤走,当地 *** 又在坟头安上一个报警器,也属国家保护设备,因而无人敢动这根毫毛,所以此墓便这么幸存下来。

由此可见袁天罡的墓地可以历经千年仍然保留无缺,一方面得益于他本身超凡的风水预测之术,另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那即是沾了戎行的光。

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吗?

#头条品书团#

“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之浅见

鲁迅先生是近、现代史上名动中外的大文豪、文学斗士,有关其生平事迹及伟大贡献、深远影响等,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尽人皆知,故于此不再赘述。除了其令世界为之惊诧的文学理论研究及世界名著翻译作品外,真正把鲁迅先生推向巅峰的是其小说、散文等伟大成就,还有与之并驾齐驱的杰出诗歌作品。

在先生的诗作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因首句“运交华盖欲何求”中有“运交华盖”一词,勿庸置疑其中已涉及到一些命理学概念!其原因则至为简单:“运交”或“交运”这个词汇,是中国传统命理学说中最常见的专业术语之一;而“华盖”一词,则既为星象学名词,又为命理学专业名词。

“运交”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交上了……运”的意思。而“华盖”一词的概念则稍为复杂,需要在此简单说明一下。《三命通会》说:“华盖者,喻如宝盖,天有此星其形如盖,多主孤寡,纵贵亦不免孤独作僧道。”《命理新论》则云:“人命带华盖, 必主聪明勤学,清静寡欲,但不免较为孤僻。”《烛神经》又说:“华盖为庇荫清神, 主人旷达神清, 性情恬淡寡欲, 一生不利财物。”《三车一览》称:“华盖乃聪明之士。”古歌亦有云:“生逢华盖, 主文章艺术。”《通明赋》概括为:“华盖临身,定为方外之人,留心于莲社兰台,容膝于蒲圃竹偈。”总的意思就是说:命带华盖星之人性情恬淡, 雅洁高致,并主其人资质聪敏,富于文才与艺术性,其性情较倾向于哲学、宗教。百度则大约是这样解释的:“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在《自嘲》诗中,鲁迅先生主要借用的可能也是这方面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自嘲》诗创作的背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被北洋军阀 *** 免职并通缉,受到不少 *** 文人的恶毒攻击和陷害;三十年代初,他在上海又受到 *** 统治当局的种种卑鄙威胁和 *** : *** *** 一面禁止书报出版,封闭进步书店,修订颁布新的恶毒《出版法》,通缉当时在沪的著名进步作家;一面大肆逮捕、拘禁左翼作家,甚至秘密处死。所以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据《鲁迅日记》载: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郁达夫和王映霞于聚丰园宴请鲁迅及柳亚子夫妇,结合数日前有关时局的谈话,有感而作写成了这首千古名诗。至于这首诗中的意思,各位老师们均早已理解透彻,想亦不必再加啰嗦!

那么,结合诗中的内容,就有某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鲁迅在《自嘲》诗里有一句:运交华盖欲何求,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吗?”个人以为:“鲁迅对命理也有研究”倒说不上,但先生对命理亦有所涉猎,则是肯定而又必然的!下面我们依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

一、鲁迅先生没有学过命理学,也就是没有专门深人研究过!原因及理由如下:

1·鲁迅在其《华盖集·题记》中曾说:“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若是专题研究过、学习过,以先生的风骨及道德、人格,是决计不会说这种话的!

2·先生乃是罕见之文学大豪、文化大儒,凡其学习、研究过的学问,基本都有丰硕成果,且均有精僻论述。可在其浩如烟海的各类著述之中,却没有一篇是专写命理之学的!虽有两篇带有尖锐批评观点的《运命》(1)、《运命》(2)杂文,所针对的批评焦点也是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借助“命运”之说大肆推行 *** ,而并非针对“易学”或命理学说本身而批判!

皇帝相信算命-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

虽仅有以上两点,但足以肯定他没有深入“研究”过命理学。

二、虽然没有深入“研究”、学习过命理学,但鲁迅先生对命理学之类的相关知识也是有着广泛涉猎的!原因及理由如下:

1·在下亦曾稍涉命理之学,据个人了解,“华盖星”在命理学中并非重要、常用的名词,实践中仅在判断“僧道命”或“艺术职业”之类的问题时以作参考,远不如天德、月德、禄、马、贵人之类的紧要!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就是平常以算命为生的从业人员,其中也有七、八成左右是很少用或从不用“华盖星”的!而鲁迅先生却能把“华盖”了解得如此清楚准确、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早已远非马路边哄人钱财混口饭吃的算命先生之命理学基础知识可比矣!可能你仍怀疑先生对“华盖”的了解程度,那就请你看下他是如何说的!《华盖集·题记》:“这病痛的根柢就在我活在人间,又是一个常人,能够交着“华盖运”。……这“华盖”在他们口头上大概已经讹作“镬盖”了,现在加以订正。所以,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我今年开手作杂感时,就碰了两个大钉子:一是为了《咬文嚼字》,一是为了《青年必读书》。”以此而言,各位还能认为先生对于“华盖”仍仅限于道听途说吗?

2·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六日,鲁迅用倪朔尔的署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运命》,其实也就是其对命运的评论;后收入《花边文学》。文中说道:“豫言运命者也未尝没有人,看相的,排八字的,到处都是。然而他们对于主顾,肯断定他穷到底的是很少的,即使有,大家的学说又不能相一致,甲说当穷,乙却说当富,这就使穷人不能确信他将来的一定的运命。 不信运命,就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但这于国家,现在是不能说没有益处的。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运命既然不可知,穷人又何妨想做皇帝,这就使中国出现了《 *** 》。据宋人说,五代时候,许多人都看了这图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希望应着将来的吉兆,直到宋太宗抽乱了一百本,与别本一同流通,读者见次序多不相同,莫衷一是,这才不再珍藏了。”这文章虽是对倡导“运命”学说、教人“安分守贫”等 *** 的批判,但先生对命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控,亦由此而可见一斑矣!

3·他所作《运命》的第二篇则署名为公汗,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 *** 《太白》半月刊 *** 卷第五期。在文中写道:“才知道日本的丙午年生、今年二十九岁的女性,是一群十分不幸的人。大家相信丙午年生的女人要克夫,即使再嫁,也还要克,而且可以多至五六个,所以想结婚是很困难的。这自然是一种迷信,但日本社会上的迷信也还是真不少。我问:可有 *** 解除这夙命呢?回答是:没有。……许多外国的中国研究家,都说中国人是定命论者,命中注定,无可奈何;就是中国的论者,现在也有些人这样说。但据我所知道,中国女性就没有这样无法解除的命运。“命凶”或“命硬”,是有的,但总有法子想,就是所谓“禳解”;或者和不怕相克的命的男子结婚,制住她的“凶”或“硬”。假如有一种命,说是要连克五六个丈夫的罢,那就早有道士之类出场,自称知道妙法,用桃木刻成五六个男人,画上符咒,和这命的女人一同行“结俪之礼”后,烧掉或埋掉,于是真来订婚的丈夫,就算是第七个,毫无危险了。……中国人的确相信运命,但这运命是有 *** 转移的。所谓“没有法子”,有时也就是一种另想道路──转移运命的 *** 。等到确信这是“运命”,真真“没有法子”的时候,那是在事实上已经十足碰壁,或者恰要灭亡之际了。崇孔的名儒风水,符咒,拜祷……偌大的“运命”,只要化一批钱或磕几个头,就改换得和注定的一笔大不相同了──就是并不注定。……假如真有这一日,则和尚、道士、巫师、星相家、风水先生……的宝座,就都让给了科学家,我们也不必整年的见神见鬼了。”这篇虽仍然是批判与抨击,但其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则似乎更庞杂、广泛了,如果对此类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你能写得出这样的文章吗?

4·《故乡》:“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类似于此类命理学知识的运用,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多有出现,且运用得流畅自然而无一点生涩滞碍,难道不能说明点儿什么吗?

类似以上的情况还有一些,现在只是聊举数例以资证明,故不再堆砌罗列!

三、鲁迅先生对命理学的观点及看法:就个人认识而言,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的命理学说是持辩证批判且又不尽否定的客观态度而对待的。原因及理由如下:

1·除上述两篇批判借“命运”之说而推行愚民之实的《运命》杂文之外,未见到过鲁迅先生有针对性地批判命理学说的作品(当然也有可能是在下未读到)。

2·《祥林嫂》:“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鉴此,对于“魂灵”的态度及观点,又何尝不是鲁迅对于命理或者说命运的观点呢?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热烈欢迎广大师友们踊跃指导探讨!#头条品书团#

(图片来源于 *** ,有侵则删)

刘伯温是被朱元璋杀害的吗?

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隐退了,走之前给文种说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千古名言,文种没有听,后来还却被勾践给杀了。

其实不仅仅是勾践,很多皇帝都干过这种事情,例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好不容易得到了皇位,老是担心这些有能力的功臣抢自己子孙的皇位,于是大开杀戒,几乎把当初跟随自己的人都杀尽了。

于是很多人说,刘伯温也是朱元璋杀的,其实这件事情也许真的冤枉老朱了,因为刘伯温知进退,也不在乎名利,朱元璋没必要去杀一个归隐的老人吧。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家,但是他最初是给元朝做事的,虽然因为看不惯元朝官员的腐败而几次辞官,但是他还是一个元朝旧臣的身份,怎么看都还是有点不舒服了。

很多人说也是因为此,所以虽然刘伯温是明朝的大功臣,但是却还是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完全信任,他也有自知之明,不仅推辞不做丞相,在死的时候还让自己的儿子上缴天书,目的是要保子孙的安全。

刘伯温性格耿直,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据说朱元璋问过他几个人是否能胜任丞相都被否定了,问到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更是心直口快地说了不合适:“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刘伯温是据实回答,可是传到胡惟庸那里后,就被记仇了,而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还是做了右丞相,而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已经是半隐退状态了。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还给刘伯温抓了药,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有了,因为刘伯温吃药之后,病得更厉害了。

刘伯温给朱元璋说了这件事,可是朱元璋却没有什么反应,刘伯温失望透顶就告老还乡了,他回去后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在5月16日去世了,终年64岁。

那刘伯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害死的了?

胡惟庸被抓的时候,有个罪名就是给刘伯温投毒,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刘伯温正月生病,五月病逝,期间是好几个月了,胡惟庸要是真的投毒,不会这么久才死吧。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是因为朱元璋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不和,还派了胡惟庸去探望,就是给胡惟庸害人的机会,事后又可以清算下毒的人,把胡惟庸也杀了。

这想法有点腹黑,我个人觉得,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已经64岁了,还淡泊名利处于半隐退状态了,朱元璋没必要下死手吧。

刘伯温应该就是死于疾病,

朱元璋 *** 多,给他加个罪名很多人也信。

为何后来把皇位传给了皇九子李治?

01

太子李承乾,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看重的儿子。

小时候的他,聪明可爱,上进好学,让大臣们连连赞扬,让李世民颇为骄傲。

同时又因为是嫡长子,八岁时,就被李世民立为太子。

可是随着慢慢长大,李承乾又身有腿疾,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李承乾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不再聪慧好学,而变得阳奉阴违,行为不端,同时敏感多疑,动不动就想派人刺杀别人。

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身为太子的李承乾,还没等灾殃降临,就因为“犯事”被李世民从太子位置上拎了下来。

而一向名不见经传的皇九子李治,却“白白捡了个 *** 宜”。

02

大唐武德二年,在一代贤后长孙皇后的产房里,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

这个小婴儿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从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取名为李承乾。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改元贞观不到两个月,当即封时年8岁的李承乾为当朝太子。

从幼时起,李承乾是聪慧好学、德才兼备,史 *** 载李承乾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貌、仁孝纯深”,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非常符合一代优秀储君的典范,这让李世民颇为满意。

皇帝相信算命-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

李世民也将这位嫡长子作为下一任继承人培养,给他选了德高望重的老师们,比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初唐名臣,让他们来悉心教导太子。

太子李承乾早期尊师重教,为人颇为稳重,李世民也常常把一些朝政事交给他,也能处理得很好。

然而,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的性情就发生了大变,很多史料记载大多偏于负面。原本稳重懂事的太子,忽然变成了一个性情乖戾的人,做了许多荒唐事。

比如他开始蓄养男宠称心,甚至宠爱到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的地步。唐太宗知道了这事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处死称心,而李承乾却因此大受打击,甚至在宫中挂起称心的画像,做了称心的雕像放在宫门前,让宫人拜祭。

比如他开始叛逆无道,原本的尊师行为消失不见,他变得越来越叛逆,面对老师们的建议和批评,他再也不能谦虚听取了,反而愤怒地想要杀掉老师张玄素。

更过分的是,他还常常在东宫模拟突厥人的行为,抽出佩刀割羊肉吃,大声对别人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这种话。这样的肆无忌惮和疯狂无度,俨然与昔日的稳重太子判若两人。

03

让李承乾失掉皇位的直接原因,是怀疑弟弟李泰威胁自己的太子位而刺杀,进而逼宫谋反。

虽然李承乾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可同样是皇后所出的嫡子,除了他,还有两个人,分别是三子李泰和九子李治。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尤为宠爱三弟李泰,而这种宠爱在李承乾看来,绝对是危险的信号。

李承乾自知自己的荒唐行为让老爹失望,一旦自己被废,那么下一个被立为太子的,就数李泰可能性更大。

出于对自己太子位的捍卫,李承乾再也不顾手足之情,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去刺杀李泰,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一母同胞。

然而刺杀失败,李承乾越想越不放心,他既害怕李泰向李世民告状,加剧自己被废,又害怕李世民知道了这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心一横,索性效仿老爹吧,逼宫。

当然,他的谋反再次失败,被李世民 *** 。谋反逼宫这问题本是严重的,可毕竟是自己的嫡长子,李世民还是心软,将他贬为庶民,相关参与其中的大臣们也被斩尽杀绝、处理干净,这事就算那么过去了。

可两鬓斑白的李世民再立太子,回想起这事,想必也不禁会无限后悔:好好一个孩子,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04

或许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太子这个身份的压力。李承乾8岁就当上了太子,那时 *** 刚当上皇帝,而初唐时期大局并不稳定,开创贞观盛世也是后期的事。李承乾小小年纪,就被强行扶上了那个位置,被无数直言进谏的大臣和老师告诫:你是未来的储君,你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所以年少时的他,是很懂事也很努力的,但他的努力却并没有被看到,只被 *** 李世民和一众大臣们视为理所当然,他做好事情是应该的,如果做错就是应该责罚,包括我们后世在讨论起他时, *** 想到的是他未来储君身份,而忘记了他也是个孩子。

更何况,他还不是个完全健康的孩子——他有腿疾。可以想象到他身处太子这个位置,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对他期望很高,而“腿疾”却成了他的缺陷和软肋,再加上其他孩子对他的冷嘲热讽,心理问题不知不觉滋生出来。

尤其是后期他变得叛逆而癫狂,对男宠称心“不正常”的宠爱,更像是一种宣泄的突破口。而他觉得李泰是危险的,大概率是敏感察觉到了李泰对自己的威胁和攻击性,李泰有这个想法和表现,才会让李承乾尤其戒备与警惕。

05

而皇九子李治,则纯粹属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无辜型选手。

虽然废了太子李承乾,按理说李世民那么宠爱三子李泰,应该把皇位顺其自然地给他才对啊,可结果并没有。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李世民这句话说得特别有智慧,选择李治成为他的下一任 *** 人,也是保全三个儿子比较好的一个决定。

李泰或许是有当太子这个想法的,如果废了李承乾,紧接着立李泰,旁人就会以为太子这个位置,可以通过算计谋划得来,会给其他人立下不好的榜样,更何况李泰一旦成为太子,被废为庶民的李承乾,也必然不得好下场。

只有皇九子、也就是最后一个嫡子李治成为太子,才能保证他们兄弟能相安无事。

或许,这就是李世民的“为君之道”。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李一鸣《太子李承乾被废之谜》、《资治通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