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几点钟-饿死老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dmin2023-03-10 04:13:0615

庚午几点钟,饿死老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九尽正月,饿死老爷”,啥意思?2023年什么时候出九?年景如何?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而农民靠天吃饭,天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干旱、冰雹、大风、寒潮等是造成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只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国是农耕文明古代,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里总结出很多经验,而农谚就是生产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有很多农谚反应了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可谓道理深刻。农村有句老话叫“九尽正月,饿死老爷”,是什么意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九尽正月”?

立冬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进入寒冷的冬天,严格意义来说只有日平均气温连续降到10℃以下才算进入冬季。立冬正处于孟冬时节(农历十月),在我国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之说,说的就是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太冷,冬季最寒冷的时间段一般在冬至之后。

我国古代如何计算“寒天”呢?没错就是“数九”,“数九”是我国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 *** ,通过“数九”农民就能大概判断一年中什么时候最冷、一年中什么时候开始暖和,这样便于农民安排农业生产。

在民间流传着众人皆知的“九九歌”,即“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 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三九和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当数到九九八一天时,也就意味着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

数九时每“九天”为一九,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不是“数八”或者“数十”?这是由于在我国传统阴阳学中“九”为极数,为“指阳”之数,表示更大或者最长久的意思,九的累计表示阴气的日益消减,九九到头表示“春以深矣”。

那么怎么数九?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而冬至后的 *** 个“壬日”就是入九的 *** 天。

我国古代用干支历来纪日,分别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固定的顺序来组成60个单位,每个单位分别表示一天,周期为60天,即从甲子日回到下一个甲子日需要60天。因此这里的“庚日”和“壬日”就是表示带有“庚”字或者带有“壬”字的日子,如庚午日、庚辰日、庚中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壬申日、壬午日、壬辰日、壬寅日、壬子日、壬戌日。

今年12月22日冬至,这天为“己酉日”,冬至后的 *** 个壬日在12月25日,为“壬子日”,因此我们在12月25号开始数九。

特别注意:由于冬至后的 *** 个“壬日”每年几乎都不一样,为了方便数九,人们习惯于从冬至日开始数九,因此冬至就是数九的 *** 天,到了冬至也就意味着进入“数九寒天”了。“九出正月”的“九”即表示“数九”。

“九尽正月,饿死老爷”是什么意思?

“九尽正月”说的就是在正月里“数九”就已经结束了,即“数九寒天”结束在正月里。“饿死老爷”说的就是家里最有地位的老爷都会挨饿,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却表明年景不好,粮食可能会减产。

最新的数九时间表:

2022年12月22日入九,来年的3月13日“出九”,九九的最后一天为3月12日(对应农历二月初十),很明显2023年是“九出正月”,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说,年景会相对比较好。

为什么“数九寒天”在正月里结束不好呢?数九寒天在正月就结束了,意味着气温回升得快,暖天来得早。一般来说,“数九寒天”都会在农历的二月结束,如果在农历的正月就结束“数九”了,往往预示着会有“倒春寒”发生,因此农村有着“九尽正月,饿死老爷”的说法。

倒春寒是发生在春天的一种低温冻害天气,倒春寒会导致处于返青期或者拔节期的冬小麦遭受冻害,会使土壤种尚未出土的种子出现烂种,会使已经出土的幼苗被冻死,会使果实的开花坐果率降低。如果早春天气暖和,那么作物就容易徒长,徒长的幼苗抗寒能力会降低,一旦后期出现倒春寒天气,作物就极易遭受冻害而减产。

那么有没有“数九”在正月就结束的情况?翻开日历,我们会发现,2021年正月二十八(3月11日)是数九的最后一天,去年倒春寒确实也相对比较严重,因此早春天气很暖和可不是好事。

如何预防倒春寒?在春天寒潮来临前,我们可以通过覆盖地膜、覆盖草苫、搭建小拱棚来给作物保暖,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前喷施“磷酸+芸苔素”来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

总结,数九结束得早可不是好事,预示着可能会有倒春寒发生,对农业生产不利,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总结,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乙酉时出生的女命什么时候正缘到来?

子息宫酉金被午所克,子女缘分薄,但是有2子女,姻缘波折不顺,吵架

庚子前是什么时间?

庚子是我国古代创造并沿用至今的干支纪年历法中的记载年份,它是由10天干与12地支互相搭配组合成60年为一个周期,反复循环使用而固定不变的纪年历法,又叫甲子纪年历。甲子纪年首起为甲子…末尾为癸亥共60个词组,庚子在其中排位37序号,前面(倒数上去)有巳亥.戊戌…等。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1900年是农历庚子,史书称为‘庚子’赔款,这样,每60年如往前有1840,往后1960、2020年都是农历庚子年。

2月24阳历是什么时候?

是阳历2008-03-31

二月廿四

戊子年 鼠

乙卯月 庚午日

庚午几点钟-饿死老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安全教育日

星座:

白羊座,黄道十二星座之 *** 宫,位于双鱼座之东,金牛座之西,出生日期为阳历3月21日~4月19日。

白羊座就像小孩子一样,直率、热情、冲动,但也以自我为中心和十分孩子气。白羊座是黄道和春天的 *** 个星座。

你有什么鬼故事?

公元前529年, *** 晋国的楚国公子子干联合少弟弃疾发动了对郢都的突袭,成功将不可一世的楚灵王赶下王位。

但就在子干入主郢都之后,郢都的深夜里却悄然流传开了一个神秘的鬼故事。这个吊诡的故事吓坏了郢都的国人,甚至最终吓死了自封楚王的子干。究竟是谁炮制了这个鬼故事?它又有何可怕呢?

01

公元前529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就像初夏的暴风骤雨席卷了楚国的郢都,楚灵王的太子被攻入郢都的子干和公子弃疾 *** ,远在乾谿的楚灵王也在不久之后绝望自缢。

只是这一番改天换日,却没能让郢都收获暴风雨后的宁静。

一个吊诡的流言混合着腐烂的青草味在郢都的街市中悄然蔓延开来:

“楚灵王杀回来了!”

每到深夜,这样令人心悸的骇呼就像幽幽的磷火,在郢都此起彼伏的闪烁,搅得公子弃疾心绪不宁。但真正让他担忧的还不是鞭长莫及的王兄楚灵王,而是近在咫尺的盟友子干。

庚午几点钟-饿死老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推翻楚灵王的行动进展如此迅速,可能让公子弃疾始料未及,但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胜利之后的内斗来得比这还要迅速!

因为攻入郢都的同盟军甚至都来不及确认被推翻的楚灵王是生是死,就已经有人暗中调转枪口,指向了自己的盟友。

《左传》记载:

观从谓子干曰:“不杀弃疾,虽得国,犹受祸也。”子干曰:“余不忍也。”子玉(观从)曰:“人将忍子,吾不忍俟也。”乃行。

——《左传·昭公十三年》

推翻楚灵王的始作俑者——那个 *** 蔡国的楚国庶民观从对自称楚王的子干进言:“眼下夺占郢都,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处死公子弃疾。”

想当初,弃疾是在观从的裹挟下 *** 同意与子干合作的,这个楚灵王时代一人之下的实力派人物可远比子干的根基深多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杀弃疾,你子干能坐得稳 *** 底下这把龙椅?

可面对观从的切谏,子干却摆出一副碍难从命的表情:“手足相残,于心何忍吶!”观从愤怒地批评他道:“你有妇人之仁,他弃疾却有蛇蝎之心!”或许在观从看来,此刻已经正位九五的子干只需一纸王命就可以逼弃疾引颈就戮。

但要真是这样,连王兄楚灵王都敢暗算的子干又凭什么对少弟弃疾这么偏爱呢?子干的这份“仁慈”怎么看都透着一股邪乎劲儿。

说句实话,当我翻开《左传》,读到观从与子干的这段对话的时候,脑子里 *** 时间跳出的画面竟然是《三国演义》里的“刘表托孤”:

却说荆州刘表病重,使人请玄德来托孤。玄德引关、张至荆州见刘表。表曰:“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玄德泣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刘备拒绝了刘表双手奉送的荆州,怕也不是真的高风亮节,重情重义吧?更可能是对刘表的这份慷慨赠送是真是假,心怀狐疑——万一刘表只是要试探他刘备有无不臣之心呢?那笑纳荆州就是召祸速死。

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刘备就算对荆州垂着三尺长的涎水,也不得不矫情自饰,表一表忠心。更何况,刘表的姻亲蔡瑁一族人在荆州的势力盘根错节。荆州的主人名义上是刘表,实际掌权的却是蔡家。就算刘表真心要搞大派送,蔡家人也不能答应。

说白了,用纯粹的道德动机取代利害考虑去分析一个政治家的决策,那只是小说家一厢情愿的演义,多半靠不住的。对刘备是这样,对子干也不例外。

02

子干为什么不杀弃疾?因为他也在攻入郢都后的夜里,一次又一次地听到那个鬼故事:

“楚灵王又杀回来了!”

虽然在观从向子干进言 *** 弃疾的当时,楚灵王实际上已经在芋尹申亥的家中自缢身亡,但忠心耿耿的申亥为免他的遗体遭到政敌的侮辱,选择了悄悄地将楚灵王埋葬。是以楚灵王去世的原委曲折要迟至多年之后才最终大白于天下。

而在真相未明之前,对楚灵王的恐惧就像魔咒一样,每晚随着湿热的熏风在躁动的郢都街市中弥漫、延烧,惊醒了沉睡的国人,也惊醒了焦灼的子干。

已经失败下野、众叛亲离的楚灵王怎么还能有这么强的威慑力,以致让窃据王宫的子干坐不安席,寝不安枕?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历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原因:

在公元前530年(也就是子干入郢的前一年) *** 吴国的时候,楚灵王将麾下的 *** 军分为了两支。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和陵尹喜五位大夫奉了楚灵王的命令,率领前锋部队围困吴国的与国徐国。

为了保证这支部队全力以赴攻取徐国,不至于被吴国抄了后路,楚灵王又亲率一军赶赴州来(后又北上乾谿),为五大夫稳固后守。

当子干和弃疾连手破郢之后,随即派观从到乾谿向驻地官兵宣布了这一消息,并威胁他们说“先回郢都投效新君的人将会获得宽宥,迟迟不归者,等待他们的必是严刑峻法!”

这迅速引发了乾谿驻军的溃退,以至于身在徐国的五大夫失去后援,最终在吴军的截击下全军覆没:

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

——《左传·昭公十三年传》

这支前锋部队被吴国彻底消灭,连五位主帅都做了吴国的俘虏,可先行溃退的乾谿驻军真的悉数回到郢都投效子干了吗?

没有。

因为就在破郢之后的第二年,《左传》记载:

(公元前528年)夏,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中略)使屈罢简东国之兵于召陵,亦如之。

——《左传·昭公十四年传》

破郢的第二年,最终上位的楚平王(即公子弃疾)首先将楚灵王的信臣——那个在最后关头抛弃楚灵王,投靠新 *** 的郑国人然丹派往宗丘,清查方城之内的散兵游勇。在他的任务结束之后,平王又派屈罢到方城之外继续清查兵勇的工作。

这说明,在乾谿驻军经方城一路溃退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因为担心遭遇 *** ,并没有回郢都报到,而是散落在方城内外潜伏了起来。

站在公元前529年的郢都去看这件事情:楚灵王生死未卜,他指挥的军队又下落不明,这当然会让郢都的国人产生谜一样的恐惧感——谁知道楚灵王会不会、会在什么时候杀回来复仇呢!

假如楚灵王真的率领乾谿驻军杀了回来,在国内素无根基的子干能靠谁来抵挡楚灵王的 *** ?除了少弟弃疾,他别无选择。所以子干不能听观从的话,对弃疾下手,自撤藩篱。

但这个外强中干的自封楚王又不愿意让观从瞧出他的虚弱来,情急之下,只得做了一把“刘备辞荆州”式的道德秀。

03

虽然这把道德秀让弃疾侥幸逃过一死,但观从的话却为弃疾敲响了警钟:

子干这个暌违多年的哥哥不过当他是一副自卫的人肉盾牌,而子干身边的亲信则一个个儿巴望着弄死他弃疾,好叫他们弹冠相庆,高枕无忧。先下手者制人,后下手则受制于人。既然子干这么害怕楚灵王,何不将计就计,用这个“幽灵”吓死他呢?

于是乎,一幕“死人吓死活人”的宫斗剧在郢都上演了:

弃疾遣出自己的部下,在郢都的深夜里四散游走,幽幽呼喊:“楚灵王杀回来了!”郢都的空气被这吊诡的呼声所搅动,恐慌迅速在国人的心中蔓延开来。

正当子干被这突如其来的 *** 动吓得坐立不安的时候,弃疾又派他的心腹——破郢功臣蔓成然装作亡命一般去向子干报警:

“楚灵王杀到了!大司马弃疾已经被倒戈的国人 *** 。灵王复辟在即,国人怒如水火。大事去矣!我等再要苟延残喘,必受无尽之辱!”濒临绝望的子干战战兢兢地捉起佩剑,架在了脖子上。可手就是软吶,颤颤巍巍的,就是抹不下去。

正当这时,又一伙人呼号着闯进了宫来:“大队人马突破宫门,说话就到了!”

喧嚣之中,只听“咔”的一声。众人寻声望去,只见佩剑落地,子干的脖子上喷出殷红的鲜血,溅在冰凉的青石地板上,散着腥臭。人群之中,卸下伪装的弃疾缓缓走了出来。面无表情地擦干子干的鲜血,他摇身一变,成了楚国新君——楚平王。

子 *** 后,楚平王命人从监狱里提出一名死囚,给他穿上楚灵王的衣服, *** 之后抛尸于汉江当中。当尸体在下游被捞上来,楚平王向郢都的国人宣称先君灵王的遗骸已经找到,奉入陵寝了。

于是,夜夜搅扰郢都的“灵王复辟”的谣言渐渐熄灭了。直到多年以后,芋尹申亥向楚平王报告了楚灵王真实的死讯,入土已久的楚灵王终于获得了楚国朝廷隆重的改葬。

直到这时,经历过那场血雨腥风的人们才如梦初醒,原来那所谓“灵王复辟”的鬼故事,只是楚平王自导自演的恐怖 *** 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