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庚申-古今中外历史上哪个皇帝最成功
守庚申,古今中外历史上哪个皇帝最成功?
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王朝更迭,唐宋元明清,多少帝王,而其中不乏有名的君王,有一扫 *** 的秦始皇,有远征匈奴的汉武帝,有打下更大版图的成吉思汗,又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但论到最成功的帝王,我还是认为非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莫属。
生平简介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年号“建武”、“建武中元”(公元25年-57年在位)。
剿灭新莽
王莽篡权后,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 *** 集团的进攻,日渐焦虑不安,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军,同为当时 *** 力量最强大的两支军队。王莽听到 *** 军立刘玄为皇帝的消息,渐渐坐立不安,又接连丢失了几座城池,更是非常着急,他立即派大将王寻、王邑领兵四十三万,从洛阳出发,一路直奔昆阳。为了虚张声势,王莽军搞怪去物色了一个名叫巨毋霸的人,此人长得个子特别高,一丈有二,身材象大水牛一样的粗壮。他带着自己驯养的一批老虎、豹、犀牛、大象等猛兽上阵助威。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不到一万人。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王莽的军队人马众多,怕对付不了,主张放弃昆阳,回到原来的据点去。刘秀劝大家必须齐心协力抗击强敌。大家觉得刘秀说得有道理,但是又觉得王莽军兵力强大,死守在昆阳也不是个办法。商量的结果,刘秀带十二个勇士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调救兵。刘秀一行人骑着快马,趁黑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王莽军没有防备,就给他们冲出了重围。
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挺坚固。王莽军凭着人多武器精,他们制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楼车,在楼车上不断地向城里射箭,箭像雨点一样向城里射来。城里的人到井边打水,也不得不背着门板挡箭。王莽军又用穜车撞城,还挖掘地道想打进城里去。但是昆阳城里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
刘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马全部调到昆阳去。但是有些汉军将领贪图财产,不愿意离开这两座城。刘秀告诉他们如果不打败敌军,这里的财产也保不住。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带着所有人马跟着刘秀上昆阳来。刘秀亲自带着一千多人的一支步骑兵先锋部队赶到昆阳,他们在离王莽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了阵势。王寻、王邑一瞧汉军人少,只派了几千兵士对付。刘秀趁敌军还没有站稳阵脚,先发制人,亲自指挥先锋部队冲杀过去,一连杀了百八十人。受刘秀的先锋部队勇猛顽强的精神鼓舞,汉军后援的几路人马赶到也一鼓作气赶杀过去,王寻、王邑 *** 后退。汉兵乘胜猛击,越战越勇,以一抵十,以一当百。
这时刘秀又带着三千名敢死队,向王莽军的中坚部队冲杀过去。王寻一看汉军人少,根本就没放在眼里。他亲自带一万人马跟刘秀交战。但是这一万人还真打不过刘秀的三千人敢死队。打着打着王寻的军队开始乱了起来。汉兵越战越勇,大家死盯着王寻围上去一顿砍杀,结束了王寻的性命。昆阳城里的汉军见外面的援军打了胜仗,也打开城门冲了出去两面夹攻,杀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听主将被杀消息,全都慌神逃奔,自相践踏,沿途丢下大批王莽军的尸首。突然,天空暗了下来,一声大霹雳,接着狂风呼啸,带着倾盆大雨。巨毋霸带来的猛兽,吓得直打哆嗦,也没了先前的威风了,不往前冲反而后窜。汉军不顾一切往前追杀,王莽军好像决口的大水一样直往滍水(在今河南鲁山,现名沙河)逃奔,兵士掉在水里淹死的成千上万。当王莽军大将王邑逃回洛阳的时候,四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
昆阳大战消灭了王莽主力消息,传遍全国各地,人们纷纷起来响应汉军。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领汉军乘胜进攻长安。王莽把关在监狱里的囚犯都放出来抵抗汉军。但是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呢?一触即溃。汉军攻进长安城,城里的居民放火烧掉未央宫的大门。王莽走投无路,带了少数将士逃进了宫里的一座渐台。那座渐台,四面是水,火烧不到那里。汉军把渐台一层层围起来,一直围上几百层,等渐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汉兵冲上台去,结束了王莽的性命。至此新朝覆灭,中国历史迎来了东汉的时代。
善待功臣
历代皇帝里能善待开国功臣的非刘秀莫属,云台二十八将大部分都善终。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汉室宗亲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统一天下后,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
休养生息,光武中兴
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立即对当下的民生减轻负担,放出奴隶和犯人,改革制度,减轻赋税。有效地控制了官吏的财富,缩小了贫富差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做了很大的恭喜。赋税减轻,农民就开发了新的耕地,人口和耕地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慢慢的提升和扩大。农民能够吃饱,穿暖。这也就奠定了东汉前期的繁荣昌盛。
做了皇帝之后他励精图治,朝廷上下清明一片,国家又重新新生隐隐比得上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朝堂上下皆是忠良一片,其中“强项令”(董宣)的典故就让后世多少文人向往。对妻子都恩爱有加,对儿子都是非常疼爱他的儿子大多都是杰出之人,百姓都称赞他的功绩,刘秀就是那样一个奇妙的人,让得跟他有过接触的所有人都禁不住赞美他,他也被称为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之一,要知道就连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都没有这个名号殊荣。
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 *** 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 也盛赞汉光武帝“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一代君王。
李世民战绩?
1、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
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此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他 *** 了。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
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
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 *** 了。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建成身死,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
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了大门,挡住冯立等人,冯立等人无法进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管着宿卫军,驻扎在玄武门。他挺身而起,准备出战,与他亲近的人阻止他说:“事情未见分晓,姑且慢慢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等到兵力汇集起来。
结成阵列再出战,也为时不晚。”敬君弘不听从,便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敌阵冲去,结果全部战死。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此时,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
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 *** 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2、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共2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带领着的,在她同名的年代,政治十分清廉高明,生产力发展的十分快,那个时候,各民族相互融合,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安康,社会环境十分稳定,历史学家就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吸收了前朝是怎么灭亡的教训,所以说他是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之下,他经常是以民为本,他说道老百姓就像水一样,皇帝就像小舟一样,水能载着小舟继续向前进,但是水大的时候也能把小舟给撞翻了。所以唐太宗刚刚当了皇帝后。
他就下令收取老百姓的赋税,让老百姓调养好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唐太宗还十分珍惜百姓劳力,他从不会像其他朝代皇帝一样轻易的就让老百姓干苦力。所以说,在贞观之治的初期,在这位李世民的带领下,皇帝和大臣相处的十分和谐,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经济很快就得到了好转。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出现,也和唐太宗用人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十分善于用人,只要是有能力,有贤能的人在他这里都能不拘一格的接受任用,从中央到地方李世民选取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官吏。例如他的大臣魏征,这位大臣在他还是王爷的时候。
是他哥哥太子李建成的一个重要的参谋,这位大臣曾经劝过他的哥哥要早日除掉他,但是李世民因为他真的能力十分大,李世民并没有对他怨恨,而是让他成为了一个专门向朝廷提意见的大臣,后来又让他担当了许多的大任。李世民对这个大臣说。
你选人的时候一定不要马虎,如果你用错了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是坏人,那么其他的人也就都会来了。有一次李世民让他的一位大臣为他推举,有才华,有德性的人,但是过了很久之后,这位大臣也没有能够为他推举一个人。李世民便责怪他,这位大臣对李世民说。
我不是没有用心去找那些人,实在是没有出色的人才。李世民听了之后就语重心长的对他说,用人就好比使用工具,一样要善于看到他的长处,古代那些能够平定天下的人才难道都是从别的时代来的吗?是你找不下人才,你怎么能说这个时代没有人才呢?
由于唐太宗十分开明,所以说他吸引了一批有有志向有抱负,有担当的人来为他尽心尽力的服务。唐太宗也十分注重法律,他曾经说到国家的法律也不是皇帝一家人的法规,它是整个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所以说咱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
在他的大臣给他把这些法律给制定出来以后,唐太宗就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他都是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真正做到了那句话,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你觉得现代社会赡养老人应该还是不应该?
我国民法典一千零六十七条对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扶助老人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都是法定义务。但在实践中,有的子女豪无人性,七八个子女都成家立业,可八十老父 *** 流浪街头的事时有发生,经常对簿公堂也屡见不鲜。为何有的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理应获得子女扶助和赡养这么难?一是国家对孝敬父母宣传力度不夠,特别是小学阶段,参加工作后各单位应经常提醒。二是父母对子女从小没有教育子女孝敬父母养成习惯,比如:喂爸爸妈妈吃一口,给爸妈留一点,孩子大一点就说先给爸爸盛一碗之类的话从来不说,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爱护他们是理所当然,长大也不知道给父母买吃的穿的。至今啃老的子女很多。三是子女的收入就少,自己生活也不宽裕,再赡养老人就更困难。
李世民如何登上皇位的?
李世民皇位的由来正映那句“皇家之中无父子,富贵之家无兄弟!”
当年高祖李渊废隋兴唐,江山坐定,四海臣服,长子建成立为皇太子,次子世民封为秦王,四子元吉封为齐王。兄弟几人本当一起匡扶唐室,但是却貌合神离。
兄弟之中,世民战功赫赫,功勋卓著,论起文治武功,建成远不如世民,但皇室传统立长子为储君,故此他得了太子宝座,日后李渊退位,他便顺应登基大宝。但是他日夜忌惮太子位会被世民夺走,因为对其进行打击,一心要铲除这个功劳大过自己的弟弟!
为此建成将元吉拉拢过来,合力铲除世民。但是秦王手下多能臣干将,足智多谋者兼有数人。世民自知那两兄弟早晚对自己不利,于是秣兵历马等待时机,手下谋臣尉迟恭、长孙无忌见时机已成熟,又知建成几日内必先行动手,于是告诫秦王当速速起兵。自此,历史上又名的玄武门之变诞生了。
秦王李世民先行进宫面见高祖李渊,状告太子与齐王欲加害自己,李渊听罢命人传二人到宫中询问。口谕传下,儿子前来觐见,却不知此时尉迟恭早已携带精兵良将埋伏玄武门。
待太子与齐王骑马到达之时,猛感气氛不对,想要调转马头往回奔,但是为时已晚。李世民此时从玄武门出现,太子夺下士卒弓箭就要射,但是因为紧张,弓弦竟拉不开。李世民此时搭弓射箭,一箭射出,正中李建成哽嗓,令其跌于马下一命呜呼。而后李元吉持剑奔逃,被尉迟恭追上,一钢鞭打于后背之上,栽下马去 *** 而亡。
然后一众官军冲入宫中,见到李渊便说:“太子与齐王欲谋反害主,被秦王得知,将二贼拿下处死,特派我等前来护驾!”
李渊听罢,苦笑一声,而后老泪纵横,他知道此时回天无力,自己儿子兄弟残杀,自己此时以被人软禁于此。唯有重立新君,自己退位坐太上皇此时才可罢休。
而后李渊颁布谕旨,将建成、元吉加以罪名处治,废除建成太子封号,改立秦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史为唐太宗!
虽然看来李世民是篡位夺权,但是以李建成胸襟气度绝难与李世民相比,而且就国家而言,李世民做皇帝比任何人都强。最终这位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被四海尊奉为“天可汗”!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为何被赞誉为女中尧舜?
张氏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一步步从燕世子妃、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升到太皇太后,别的不说,单说她的这种资历就足够吓人,但她一直保持初心,之前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从未动过非分之想。国家需要她,她就挺身而出,不需要她,她就本本分分做她的后宫之主。
贤内助在永乐一朝,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太子之位摇摇晃晃,原因很简单,他的父亲朱棣不怎么看重他,相反,十分看重他的弟弟朱高煦。
朱高炽不但长相肥胖,而且身体残疾,走路都得需要两个 *** 扶着,朱高煦则长相威武霸气,与靠 *** 起家的父亲如出一辙。
是个父亲都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棣也不例外。正是因此,朱高炽虽然坐在太子这个位置上,但是这个位置随时都可能易主。
况且朱高煦不是一个安分的主,朱棣先是分封他到云南,他不去;后是分封他到青州,他也不去。总而言之,他就是要时时刻刻待在朱棣的身边,待在京城。
如果说到云南或者到青州,那么天高皇帝远,见皇帝一面都难,更别提有朝一日将朱高炽从太子之位上踢下来,自己坐上太子之位了。
知子莫若父,更何况是像朱棣这样精明的父亲。关于朱高煦打的主意,朱棣比谁都清楚,但是他却选择了默认。因为对朱高炽,实在是看重不起来,毕竟身体上的缺陷太明显了。
朱高煦尽一切力量买通朱棣的 *** ,买通朱棣的侍卫,连绵不绝的说朱高炽各种坏话,只要朱高炽有一丁点问题,朱高煦买通的人就会进行各种抨击。
小的说成大的,大的说成更大的,总而言之就是各种篡位夺权,图谋不轨。
永乐十二年九月的“东宫迎驾事件”,就是朱高煦多年以来向朱棣灌输朱高炽不满于现状思想的结果。原本“东宫迎驾事件”并不算是一件大事,只不过是朱棣北巡回来,朱高炽接驾的时间晚了一点。
对于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朱棣从来不怎么在意,可是却因为长期接受朱高煦灌输朱高炽不满于现状的思想,认定朱高炽盼自己早点死。
因此,将太子府的一大部分属官都抓进诏狱当中,以至于朱高炽的力量受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朱高炽是一个老实人,弟弟朱高煦虽然对他屡次攻击,但是他却从未对朱高煦有过一次攻击。他只想老老实实的做他的太子,过安生日子,可是朱高煦偏偏不让。
以至于他天天过得十分憋屈,这要注意,那也要注意,生怕哪一天惹朱棣不高兴,就把自己给废了,到时候找谁去说理。
太子妃张氏对于朱高炽的现状十分清楚,为了减轻朱高炽的压力,她尽自己所能。每次看到朱高炽眉头紧锁,就主动过去排忧解难。
与朱棣与徐皇后在一起时,从来不会表现出作为太子妃的高贵,相反一直谦卑的伺候着朱棣与徐皇后。
也因此,无论是朱棣还是徐皇后,都疼爱这个儿媳妇。
有一次,朱棣举行家庭宴会,坐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炽可能是因为朱棣长期给他的压力,以至于突然间坐在朱棣的身旁不适应,脸色变得惶恐不安,朱棣看到他这个样子,大发雷霆,指着他大骂了一顿。
气消之后,朱棣看着张氏,指着张氏说,如果不是她贤慧,我早就把你废了。张氏一听到这话,连忙站起来跪在朱棣的身旁谢恩。
张氏意识到,如果仅此而已还不够。
张氏亲自跑到御膳房做了两份汤饼,献给朱棣与徐皇后。朱棣感动,徐皇后也感动,甚至流下了泪水。朱棣一改之前的态度,将朱高炽叫到身前赐酒。
朱高炽最终能够坐上皇位,其中绝对有张氏的原因存在。
劝谏、同情朱高炽仅仅继位十个月就驾崩,张氏当了十个月的皇后,就 *** 性地成为皇太后。
作为朱高炽继承人的朱瞻基,虽然是一位明君,但是却有着一项在当时人看来是不能够有的缺点,那就是喜欢玩。
在他统治期间,宫中有各种飞禽走兽,奇珍异宝。他最喜欢的是斗蟋蟀,还曾因为到江南一带征收蟋蟀,引起江南一带的轰动。
张氏生怕他的这个儿子有一天会玩物丧志,所以只要情况得当,他都会提醒他的儿子该以天下为重。
就比如宣德五年的清明节,张氏与朱曕基一块去祭祀先祖。
在回来的路途中,经过一处农家院,张氏将农家院的主人招到身边,故意问他一些日常生计以及农业收成,意在提醒朱曕基多关心关心民间疾苦。
在正常人看来,皇后绝对是皇帝喜欢的女人,但朱曕基的皇后胡善祥并不是朱曕基喜欢的女人,朱曕基喜欢的女人是孙妃,因为孙妃在张氏母亲的介绍下,早在年幼时就已经入宫,作为未来皇后的继承人,与朱曕基青梅竹马。
如果不出意外,当皇后的应该不是胡善祥而是孙妃,可是偏偏出现了意外。
由于朱棣害怕一个地方连续出现两位皇后(孙妃与张氏同样是出自河南永城),不利于皇帝的统治,有可能会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所以故意称天像有变,另择太孙妃。
以至于原本应该是太孙妃的孙妃落选,而朱曕基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一直感觉自己对不起孙妃,所以在继位之后故意冷落胡善祥,逼迫胡善祥自己退出皇后之位。
面对丈夫的冷漠,胡善祥只能无奈的退出皇后之位,将皇后之位让给孙妃,到长安宫去当尼姑,过上一天比一天寂寞的生活。
虽然张氏对于半路杀出来的胡善祥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随着长时间的接触,渐渐也有了好感,对于朱曕基逼迫胡善祥退出皇后之位的决定,张氏坚决反对。
但是由于朱曕基是皇帝,手中有实权,而她手里没有实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由于同情,张氏时不时的就将胡善祥招到自己所居住的清宁宫与自己一同居住,有的时候开宴会,还会将胡善祥安排在皇后的位置之上。
这一举动,一度引起孙皇后的不满,但是张氏不为所动。
张氏可以说是胡善祥的支柱,如果没有张氏,胡善祥很有可能一退出皇后之位,就不会再有机会踏足后宫。
张氏于正统七年去世,而胡善祥则于正统八年去世,中间恰好相隔一年。基本上可以肯定,胡善祥的去世与张氏的去世有着一定的关系。
由于张氏的去世,胡善祥对生活几乎感到绝望,因此紧随张氏其后。
尽力辅佐幼主,坚决不垂帘听政朱曕基继位十年就驾崩,将江山传到了他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祁镇手中。
“主少国疑”,由于朱祁镇年仅八岁,流言四起,传言,朝廷即将招朱曕基的第五个弟弟襄王朱曕墡继承皇位,人心惶惶,如此下去,朝廷定会混乱。
张氏为了安定住局势,亲自出面,将群臣招到身边,当着群臣的面,指着朱祁镇表示,这就是大明帝国的天子,这才平息了流言。
张氏明白帝王年幼,朝政肯定要多多仰仗群臣,所以时不时的就将当时的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张辅等人招到宫中叙旧,有的时候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打了好一手感情牌)。
当时有很大一部分的大臣,以朱祁镇年幼为由,请求张氏垂帘听政。这是有基础的,朱曕基的遗旨中就明确表示,国家重大事务必须要上呈皇太后(张氏)。
张氏以 *** 祖宗之法为由,拒绝垂帘听政,将处理朝政的权力交由内阁。
如果说当时这个时候张氏动了垂帘听政的念头,开了后宫干政这个头,那么明朝之后的后宫也不会那么平稳了。要知道有明一代,从未出现过后宫明摆着干政的女人。
结语
张氏这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可能就是没有除掉 *** 王振。王振作为陪伴朱祁镇长大的 *** ,早在张氏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专权的势头。
就比如故意在朱祁镇的身边说一个人的好话,进而致使朱祁镇对这个人有好感,提拔这个人。
张氏意识到王振是个威胁,想要除掉王振,但是却由于朱祁镇的求情,放了王振一马,采取了时不时就将王振叫到身边敲打的策略。
但还是改变不了王振后来专权的事实,以至于“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前任皇帝留下来的盛世直接被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