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之衅-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
庚申之衅,土木堡之变历史没有记载激烈战事发生?
前言——清代导致了大量的明代书籍被销毁
根据王彬主编《清代 *** 总述》,此书总结、收录3236种被清朝统治者禁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我们今天多数只能看到书名了,内容完全不得而知。
且清代从入关开始,就编辑明史,但销毁对清统治不利的书籍鼎峰时期,是清代乾隆时期,为了编纂四库全书,销毁对清统治不利的书籍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馀种、8万馀块。
除了焚毁各种书籍之外,清 *** 自入关以来,还 *** 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或篡改。因此目前仅存的明代档案只有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很多已经被满清修改过)。估计清代时期焚毁的明代官方档案不少于1000万份。
今天能直接考究到明代“土木堡之变”的 *** 手文字上的资料,主要的来源是清编《明史》、以及仅存的《明实录》,另外还有躲过清代焚书的明代李贤所编著的《天顺日录》《明史》
是由清代史官所编著的。自唐以来,古代的史官多出自于科举考试的学生,这些史官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战争的描绘时,多以春秋之笔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少有描绘战争场面的细节。
《明实录》
则是明代官方撰写的编年史书,一般是记载皇帝的日常、颁布的命令、诏敕、律令等等。
现在没有证据显示清代有篡改《明实录》的依据,但是明代朱棣时期,曾经命人修改过《明太祖实录》,且现今保存的《明实录》是嘉靖时期,明世宗命人重抄的《实录》转藏于皇史宬的,其他的珍藏的《明实录》已经毁于大火之中。
《天顺日录》:
李贤是明中期的名臣,历经了四代皇帝,也是亲身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时的全部过程,是为数不多逃过瓦剌追杀、并返回到京城的明代官员。
李贤的这本《天顺日录》对于“土木堡之变”是相对其他的书籍更为符合史实。
只是李贤此人有个瑕疵,就是很反感明景帝和于谦,认为他们是篡权者,毕竟明英宗还没死,也没有退位(是孙若薇太后为了保国,才提朱祁镇为太上皇的)。所以《天顺日录》此书中对于明景帝和于谦是泼脏水的,尤其是景帝是被说成无日不 *** 。
因此在此书中所描述的土木堡之变,相对更为中肯,详细。
在史学界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史学家在参考《明史》时,会从其他史料中寻求验证其的真实性,因此在现代很多书籍中所描绘的“土木堡之变”,也是多取决于《明史》与《天顺日录》。
如:
1、正统十四年春,北虏遣使二千余人进马,报作三千人。权臣怒其诈,减去马价,虏使回报,遂失和好。秋七月,虏将也先等大举入寇,其锋不可犯,大同失利,边将有弃城走者。权臣挟天子亲出师,百官上章恳留不从,迫促而行。至大同,见虏势猖獗,始惧,旋师至土木。会兵将无斗志,人马饥困,虏众来袭,前锋莫当。追而围之,我师大溃,遂获乘舆,羁于虏庭,八月十五日也。2、明日驾出,总兵官以下亦弗预知,军士俱无备,文武大臣皆匆匆失措而随之。天时、人事极不顺。至 *** 台扎营,方一鼓,即虚惊,众以为不祥。明日,过居庸关,又明日,过怀来,又二日,至宣府。连日非风则雨,人情汹汹,声息愈急。随驾文武连上章留之,振益怒,俱令略阵。明日,当过鸡鸣山,众皆惧,无不叹息怨恨者。予不胜其怒,与三五御史约,谓:“今天子蒙尘,六军丧气,无不切齿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于驾前,数其奸雄误国之罪,即遣将领兵诣大同,而驾可回也。”欲谋于英国公,不得间,竟行,人人自危。未十日,兵士已乏粮矣。方秋,禾稼遍野,所过一空。将至大同,僵尸满野,寇亦开避待我深入。至大同,又欲北行,因镇大同中官郭敬密言其势决不可行,振始有回意。——《天顺日录》3、明日班师,大风,至晚雷雨,满营人畜惊惧益甚。又连日雷雨满营,过宣府,寇追至。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天顺日录》4、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京师。乙未,次 *** 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镇守 *** 郭敬谏,议旋师……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明史 英宗前记》另外《明史》中也记载了其他人在土木堡时的场景,与《天顺日录》的记载是符合的,如:《天顺日录》中“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在《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由于当事人是文官,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战争之中,因此《天顺日录》中记载的土木堡之变,多是以李贤亲耳所闻、或亲眼所见的,如成国公率领五万骑兵与蒙古对战,被伏击最终全军覆没。这应是亲耳所闻,因没有直接参与,所以描写的时候是一笔而过。
但是当在土木堡被围困的时候,李贤的描述就很是详细了,如缺水,挖井二丈深无泉、以及士兵太渴了,已经无力再战瓦剌,干脆解甲等待死亡。
所以,在《大明风华》在土木堡之变时,是很符合明清的书籍所记载的事情。比如行军到宣府的时候,是雷雨交加,武将苦劝,反而被皇帝和 *** 痛骂。还有被围困的时候,士兵因饥渴干脆解甲的场景。
再则,题主所述,少有激烈的战事,其实应该是在参考《明史》时产生的错觉。《明史》中只是述说“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所以明英宗亲征。
可若是参考了明代官职及职权来分析,参将都战死了,这可以说明大同的战事已经陷入崩溃之中了,另外《明史》中记载,明英宗还没出京城之时,明军又被瓦剌所击溃——“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
所以再结合李贤作为当事人的亲眼、亲耳所见闻而著作的《天顺日录》——“将至大同,僵尸满野,寇亦开避待我深入”。
结合两者,明英宗、李贤等亲征大军还没到大同前,战争已经爆发了,且是明军 *** 连败,到了皇帝亲征的队伍快到大同时,“僵尸满野”,可瓦剌人的战术是避开明军锋芒,引诱明军深入。
同时《天顺日录》中又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明英宗的亲征太过匆忙,开始就没有人知道,总兵以下都不知道,群臣匆匆失措而随之,刚刚出京城不到十天,军队就断粮了……
随后就是行军时,瓦剌在侧,而雷雨交加,或不是雷雨就是大风天,军队疲惫不堪。准备到土木堡之时,宣府说援军快到了,而瓦剌也追了上来,最后是派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结果被伏击,全军覆灭。最终瓦剌大军携胜威,兵围明军于土木堡之内……
总述为什么开头要述说清代焚书的事宜,主要是在雍正四年时,雍正颁布了中土历史上唯一的禁武令,随之在民间流传的兵书大都被销毁了,剩余的些官编武书,又被清收归国有。再到乾隆之时,编辑《四库全书》时又销毁了大部分有关兵事的书籍。
所以,现在能看到的描绘土木堡之变的,只能是通过文官的眼观和耳闻;另外就是史学家们辛苦从各种资料中,去验证、考究出来的。
图片均来源 ***
原创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戚家军打仗很猛,尤其是在收拾 *** 的事情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一部《荡寇风云》,把戚家军简直奉若神明,毫不夸张地说,在明朝末年,戚家军绝对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但是,明朝末年,戚家军居然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兵变。兵变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为了讨薪!这可真是奇了怪了,难道明朝朝廷还能拖欠这帮军人的工资?一、《明神宗实录》中记载,戚家军要求双倍工资!戚继光所带领的戚家军,战斗力彪悍,彻底平定了 *** 对沿海地区的 *** 扰。在平定 *** 以后,戚继光的戚家军,一度被调往东北镇守边疆。当时嘉靖皇帝去世了,他儿子明穆宗上台以后,将心腹谭纶调到蓟辽。谭纶来了以后,发现被坑了,因为这里的边防军纪律松散,压根就不足以镇守边疆。因此在谭纶的建议下,戚继光的戚家军,从浙江调到了蓟辽,开始了戚家军镇守蓟辽的20年军旅生涯。这20年时间里,戚家军主要负责修筑长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战事。到了万历十年,戚继光的大靠山张居正去世了,这事儿对戚家军来说打击不小。因为张居正没多久就遭到了清算,而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铁杆粉丝,自然也受到了牵连。戚继光果然被 *** 下台,没多久就病死了,但是戚家军依旧留在了蓟辽地区负责镇守边疆。万历二十年,日本枭雄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以后,发动了入侵 *** 的战争。大明朝作为 *** 的宗主国,没理由不出手相助。因此万历派遣李如松带领大军前去支援 *** ,其中戚家军将领吴惟忠、楼大有、胡大受等人,也带领戚家军前往 *** 参战。这场战役大明朝算是惨胜,其中戚家军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了。可仅仅过了2年时间,戚家军就不安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明神宗实录》中对此是这么记载的: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 *** ,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戚家军要求发双倍工资,否则就要发动兵变。因此蓟辽这边的官员,将其中带头的几个人给杀掉了,剩下闹事的人都给赶回了南方。带头其实远不止几个,所以说这场兵变中被杀的到底有多少人呢?亲自处理这件事的王保,在其传记中记载: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
也就是说,这场兵变中,有数百名戚家军被诛杀。而按照 *** 方面的记录来看,却有3000多人遭到屠戮。不管怎么说,都不是《明神宗实录》中的几个带头的人。如果戚家军坐地起价,真的在战争爆发前,向朝廷索要双倍工资,这的确非常过分了,战斗力再强也不能留着,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二、画大饼的人走了,合理诉求成了无理要求。明朝当时普通士兵的年薪是18两,但当时正值抗日援朝期间,丰臣秀吉的军队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而且这次出征是到国外去,肯定要求出差补贴。因此,当时的 *** 经略宋应昌拍着胸脯向出征的士兵们表示:你们放胆子去前线打仗,军饷方面,我给你们提高到年薪43两,打胜了,我们还有额外奖励。好家伙,这下不光戚家军兴奋了,当时所有参加 *** 的将士,全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没办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戚家军到了前线再次发挥了他们强悍的战斗力。可没多久,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主张议和,而宋应昌则主张留守备战。双方爆发矛盾后,宋应昌就被撤回来了。宋应昌走了不要紧,关键是当初他答应 *** 士兵的43两年薪,也跟着走了,这就有点儿扯皮了!甭说43两年薪了,由于万历年间连年征战,连最初的18两年薪,朝廷都出不起了!大家对明朝的兵制可能不太了解,当时明朝绝大多数地方所采取的,都是卫所制度,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人,他们有田产,类似于古代的屯田制度。所以一时半会儿,朝廷发不出钱来,这些军户还能靠当地的田产养活一大家子。可戚家军比较特殊,他们在北方没有田产,他们从浙江来到北方打仗,本身就有点儿雇佣兵的意思,完全是靠拿工资养活一大家子。如今朝廷不给发工资,北方士兵们大不了靠田产养活家里人,可南方来的戚家军,靠什么养活一大家子呢?房贷、车贷、孩子的补习费、老人的医疗费,这可都是巨额的开销啊!工资不给的情况下,奖金就更别提了,一根毛都没看到。因此,戚家军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兵变一点儿毛病都没有。三、这场兵变的处理结果,寒了浙江兵的心。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发动兵变,其实也没闹出什么大事儿,主要就是为了讨薪水,哪里还真的能 *** 啊!但是刚上台的蓟镇总兵王保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他把这帮戚家军诱骗到了校场之上,随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 *** 。好家伙,不给人家发工资也就算了,居然还要 *** 人家,还有天理吗?剩下没有被 *** 的戚家军,都被打发回了原籍,别提什么工资和奖金的事情了,说到底,朝廷这回是白嫖了,你们看着办吧!这事儿按道理影响不会小,毕竟戚家军战斗力强悍,又曾经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在遭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引起朝廷的重视呢?精心设计八大顾命臣和两宫太后共同执政?
因为咸丰帝在确定八大臣辅政的格局时,只考虑到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制衡关系”,而忽略了他的六弟——恭亲王奕訢的力量。
八大臣指的是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以肃顺为核心。肃顺为咸丰宠臣,精明能干,但是行事跋扈,曾经得罪了小皇帝载淳的生母,同样喜欢揽权的懿贵妃。不过,从“战略”上说,咸丰并不讨厌她的“跋扈”。
咸丰临终前,赐给皇后一颗“御赏”印,懿贵妃一颗“同道堂”印,后来八大臣拟定的诏令,头尾要分别盖上这两个印章。这就是两宫“太后”对八大臣的制衡。
皇后,也就是后来的东太后慈安,为人老实,但是有“正妻”的名分,可以约束懿贵妃;懿贵妃,后来的西太后慈禧,才干出众,可以制衡八大臣;而因为慈安的“正妻”身份,八大臣又对她很尊重。这个“铁三角”本身,稳定性还是很高的,但是,奕訢的存在,很快就瓦解了铁三角。
奕訢只比咸丰小两岁,两人一起由奕訢的母亲静贵妃教养长大,比其他皇子要亲近得多。奕訢曾是咸丰帝奕詝的皇位竞争者,咸丰对他和养母静贵妃,一直怀有心病。因此,当咸丰继位后、静贵太妃病重,希望被封为太后时,咸丰和奕訢起了很大的争执,最终,奕訢被赶出了政治核心,赋闲在家。
如果是传统的王朝格局,奕訢基本上是没有“本钱”翻本的。但是,偏赶上第二次 *** 战争,洋兵打进北京,皇帝 *** 逃亡到避暑山庄。咸丰在危局之下将奕訢留在北京与洋人谈判,虽然危险困难重重,但是也给了奕訢机会。通过和谈,奕訢成为清廷上层中最早接触“洋人”、大开眼界的人,也组织了自己的“班底”,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具备了较“热河集团”更大的政治资本。而远在热河的咸丰帝,根本没有察觉到奕訢的“迅速强大”,依然纠结于旧恨,将他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犯了致命的错误。
对比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虽有皇帝遗诏,却没有兵力,又远在热河,对京城的情况并不了解。奕訢在赴热河奔丧期间,首先说动了两宫太后;之后回京布局,在咸丰帝“梓宫”运送回京期间,分别逮捕了肃顺,载垣,端华等人,罗织罪名,分别处死和罢免。再然后,两宫太后垂帘,奕訢则大权在握。这一场“北京政变”或“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以奕訢完胜结束。
1205年发生了哪些大事?
1205年
公元1205年,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是一个平年,农历乙丑年(牛年);西夏天庆十二年;大理天开元年;金泰和五年;西辽天禧二十八年;南宋开禧元年;越南治平龙应元年;日本元久二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1205年
份
乙丑年
事件
金主还都
通鉴记载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开禧元年(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
春,正月,癸酉朔,初置澉浦水军。
乙亥,金主诏有司:“自泰和三年,郡县三经行幸,民尝供亿者,赐今年租税之半。”
丁卯,金主如先春宫春水。
壬申,金主朝献于衍庆宫。
丁丑,金调山东、河北军夫改治漕渠。
二月,己卯朔,金主谕曰:“近制,按察司以静镇而知大体为称职,苛细而暗于大体为不称。由是各路按察,以因循为事,莫思举刺;郡县以贪默相尚,莫能畏戢。自今若纠察得实,民无冤滞,能使一路镇静者,为称职;其或烦紊,使民不得伸诉者,是为旷废。”
癸卯,诏国用司立《考核财赋之法》。
三月,庚申,太白昼见。
金主还都。
癸亥,金更定两税输限。
辛巳,以淮西安抚司所招军为强勇军。
金唐州得宋谍者,言韩侂胄屯兵鄂、岳,将谋北侵。
癸未,参知政事费士寅罢。韩侂胄欲以士寅镇兴元,为宣威之渐,士寅固辞,遂罢。
金群臣屡请上尊号,是月,复以为请,金主不许。诏侍讲学士张行简作批答,因问行简宋范祖禹作《唐鉴》论尊号事,行简对曰:“司马光亦尝谏尊号事,不若祖禹之词深至,以为臣子生谥君父,颇似惨切。”金主曰:“卿用祖禹意答之。仍曰太祖虽有尊号,太宗未尝受也。”行简乞不拘对偶,引祖禹以微见意,金主从之。
夏,四月,戊子朔,以钱象祖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刘德秀签书枢密院事。
癸卯,以江陵副都统李奕为镇江都统,皇甫斌为江陵副都统,兼知襄阳府。
金边臣奏宋兵入秦州界,又入巩州来远镇。癸巳,金主命枢密院移宋,依誓约撤新兵,毋纵入境。
甲寅,武学生华岳上书,谏朝廷未宜用兵启边衅,且乞斩韩侂胄、苏师旦、周筠以谢天下。侂胄大怒,下岳大理,编管建宁。
五月,己巳,赐礼部进士毛自知以下四百三十三人及第、出身。自知对策,言当乘机以定中原,韩侂胄大喜,遂擢为 *** 。
乙亥,诏以卫国公?严为皇子,进封荣王。
甲申,镇江都统戚拱,遣忠义人朱裕结弓手李全,焚金涟水县。全,潍州人,锐头蜂目,权谲善下人,以弓马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
金主闻南朝将用兵,召诸大臣问之。承晖、孟铸及太常卿赵之杰皆曰: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在土木之变后拥立明代宗?
于谦“谦哥”,我敬你是英雄,是条汉子!
今天要给大家说说民族英雄于谦,小伙伴肯定会说:“吁!你说“谦哥”谁不知道呀,他不是刚还在《战狼》2里演了一个无良奸商吗?”此言差矣!今天这于谦光称为“谦哥”可实在是配不上他的丰功伟绩。
今天这位于谦是何等牛逼呢,先来看看他干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结果一个不小心在土木堡被抓,大家可以想想想被俘之后一般人会是怎样,但我们神奇的皇帝居然在被俘期间凭借自己超强的个人魅力和智慧征服了瓦刺,在瓦刺被敬若上宾,据说夜夜都有瓦刺美女服侍的呦。啊,扯远了。书归正传,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瓦刺当然是用他当人质,以此来要挟大明王朝,就像后来的清朝一样割地、赔款。更重要的是,当时大明朝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折在土木堡,瓦刺大军压境,已经直逼北京了。当时,明朝内有人说要立还在襁褓中的朱见深为帝,干脆学习怂透了的宋朝迁京回南方,就在这个时候,于谦挺身而出,大明朝京都从南方迁北京时就是为了要“天子守边关”,在当时国家已处于危亡之际,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立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为帝,根本没有什么正能量,因此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帝(也就是了明代宗),之后他更是亲自率领将士抵抗敌军来袭,取得的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于谦是力挽狂澜,拯救人民于水火,拯救民族于危难,拯救国家于将亡。民族英雄当之无愧。(小编在《这个王朝宇宙最强悍!让你笑到自豪?》一文中阐述了明朝的强悍“天子守边关”、不赔款、不割地)
胜利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明英宗朱祁镇被接回北京,明代宗朱祁钰自然不想皇位再还给他(说实话搁谁谁都不愿意),于是下令将朱祁镇软禁。不仅如此朱祁钰还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之位。朱祁镇那么有魅力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就这样听之任之,在朱祁钰病重之际,搞了个“夺门之变”,奇迹般的把皇位又夺了回来。明英宗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后,便下令处死了于谦。朱祁镇对于谦肯定是有很大芥蒂的,于谦帮朱祁钰夺走了他的皇位,搞走他儿子的太子之位,他重登大宝之后,必会处置于谦。那这期间于谦干什么去了,明代宗时他可是护国有功、手握大权的国之重臣,怎么可能不防备着点吗,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搞死了?这从于谦写的一首诗中我们就可窥一斑: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能说于谦太不懂政治,有一身傲骨,以他当时的能力,想阻止“夺门之变”,也未为不可,何至于变成有些孤芳自赏的悲剧。
记得关注我呦,会带来幸运欧,会人月两团圆呦!请看其他好文: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那年“正圆“的她,现在美的要上天啦
“清朝出嫁的格格大多不能生育”这事怨她,她比窦娥还冤
因为有她在,《人间至味是清欢》才能火爆暑期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