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经全文-山西为什么叫三晋
庚申经全文,山西为什么叫三晋?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众所周知,河北省被称为“燕赵之地”,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地”,陕西省被称为“三秦之地”,湖南省被称为“三湘大地”。
三晋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魏赵韩原晋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魏、赵、韩这东方由晋国 *** 而来的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
韩国
韩国是战国时期由华夏族(汉族别称)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为姬姓韩氏。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前230年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晋统指山西。
赵国
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赢姓,赵氏。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赵国建立。 [4] 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一说河南中牟),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后为秦国所灭。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
魏国
魏国是周朝时期由华夏族(汉族别称)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魏氏,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诗经·魏风》当中的“魏”指的就是春秋时代的魏国,而非战国时期的魏国。
前376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魏国建立。也就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魏国后为秦国所灭。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三晋”的叫法来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在春秋末年,曾经非常强大的晋国大权旁落,朝政被六家大夫把持,他们是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史称“晋国六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互相攻打,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先后被打败,还剩下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这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势力更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氏和魏氏不愿得罪智伯瑶就答应了,而赵襄子却不答应。
智伯瑶见赵家敢违抗自己,就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家兵马被围困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智伯瑶又引入晋水,想用水消灭赵军,赵襄子的军队危在旦夕。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但心里却都在想自己家的地形地势也与晋阳相近,倘若用水,两家也会被消灭。
此时,赵襄子派他的门客张孟谈去说服韩、赵二人。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被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后来三家联合 *** 了智伯瑶,智军全军覆没,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瓜分了,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
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 *** 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为韩、赵、魏是从一个晋国分出的三个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三晋。由于晋国当时的势力范围主要在现今的山西省,而且从晋国分出的赵都城就在今天山西省会太原的东南,所以,现在山西又称为三晋大地。
结语:
其实,当时的三秦是指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不包括陕南。后来由于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的变化,就把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为“三秦”。
水浒传中王进出走东京?
王进出走东京,途经史家庄,教了一个名叫九纹龙史进的徒弟。然后,与母亲一道继续西行,前往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此后,王进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书中,算是没有后续交代吧。其实,王教头自始至终都隐藏在《水浒传》中,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去理会作者的意图罢了。
那么,施耐庵为何写这样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究竟去了哪儿呢?
高俅为何逼走王进要说王进,必定得先说高俅。《水浒传》中凡是带“高”字的,都与两个明朝人物有关,一个是“太祖高皇帝”,另一个是“孝慈高皇后”。因而,高俅并非实写的北宋时期的高俅。
书中说,高俅是汴梁宣武军人,“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毯。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这段话,就暗藏了高俅所隐喻的诸多历史人物。
首先,“汴梁宣武军”是一个错写,应当写成“宣武军汴梁”才对。宣武军是唐朝中后期以及五代后梁时期藩镇割据的其中之一,辖宋州、汴州、颍州、亳州,汴州的治所就在东京汴梁。施耐庵故意错写,意在照应“开篇引首”中的五言绝句:“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五代十国是因为朱温反叛而开启的一段历史,朱温就是宣武军节度使。在《水浒传》中,“朱”,隐写的是朱明王朝,加上一个“温(瘟)”字,其意不言自明。
朱温又叫朱全忠,原本是黄巢义军的一个将领。故而,宋江题反诗中就出现了“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九天玄女则要宋江“为主全忠仗义”。原来,九天玄女是要宋江 *** 。
宋州除了朱温外,还出了一个大人物,那就是霹雳大仙“太祖武德皇帝”。施耐庵以朱温导致五代战乱,以曾经统帅禁军的“殿前太尉”赵匡胤结束五代纷争,又一击双鸣:“太祖武德皇帝”写的是宋太祖、明太祖两个皇帝。所以,赵匡胤出世的那段文字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更是直接引用了《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
宣武军所辖亳州,也出了一个大人物,那就是自称宋徽宗八世孙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暂以亳州为都城,后来又“迁都”汴梁。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说,朱元璋涉嫌淹死韩林儿,以明代“宋”。所以,把明太祖隐藏在宋太祖身后,书中真正的霹雳大仙是朱洪武。
“高毬”这个名字,施耐庵着重做了强调:“后来发迹,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句话出自《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意思是周王到了燕国,诸侯们以毛发依次觐见,也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排定座次。施耐庵引用这句话,不是要借此给梁山好汉排座次,而是要隐写“燕王”。燕王就是朱元璋的下一代朱棣,是“高二”。
高二因为帮助生铁员外的儿子使钱,被父亲告了一状,开封府便将他脊杖二十,“跌配”到淮西临淮州。朱元璋起自淮西,而“临淮州”又是一个错写,其实是临淮县。元朝时,临淮县名叫钟离县,《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写道:“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三打祝家庄时,有一个钟离老人,隐写的就是朱洪武。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属凤阳府。所以,高俅被跌配,其实写的是燕王朱棣曾经被下放到老家凤阳县接受“再教育”。经此历练,燕王之藩北平。因而,《水浒传》中,高俅是凤阳人,李逵、朱贵、朱富等人也是凤阳人。
高俅跌配、发迹,与生铁员外、柳大郎、董将士、小苏学士有关,这些人还都是明朝的符码。生铁,在《水浒传》中是“ *** ”的意思,柳大郎则将出现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的故事中。董将士其实暗藏的是重八,小苏学士之“蘇”,取其之“魚”以隐喻燕王,取其之“禾”照应了书中的秦明。小苏学士为何是这样的隐喻,我将在其他文章中进一步解读,此处略去不讲。
种种符码表明,“高俅”并非实写的北宋时期的高俅,而是以这样一个多重符码的艺术形象,暗喻了明朝的一段历史。而且,在后文故事中,还以高俅暗藏了燕王的身世,施耐庵说他不是孝慈高皇后的嫡子。
大致讲了高俅的隐喻含义,那么,他逼走王进就意味着梁山禁军就要粉墨登场,上演明朝的大火并——靖难之役。《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其实都是“禁军”,故此,以掌管禁军的太尉开篇,又以禁军教头引出梁山好汉——太祖武德皇帝本身就是禁军头领。
王进为何教史进十八般武艺高俅原本是有些武功的,书中两次写到他“刺枪使棒”,“枪棒”在《水浒传》中就是禁军的代名词。这个隐喻,出自《史记·天官书》。太史公写道:“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紫宫就是紫微宫,对应下面的紫禁城,是帝星所在。紫宫之左是天枪星,之右是天棓星,天棓,就是《水浒传》中的“铁棒”。所以,枪棒便是拱卫紫宫的禁卫军,也就是书中的“禁军”。
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与铁棒栾廷玉对决,这也是《史记·天官书》中说的:“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天一“曰阴德”,指的是月亮,月亮在《水浒传》中就是大明王朝。这些兵器动摇,“角大(焦大)”,就会爆发兵事,引发战争。
禁军教头私走延安府,来到史家庄教授九纹龙史进十八般武艺,其寓意就是《史记·天官书》这句话。所以,书中以十八般兵器象征十八般武艺。施耐庵所写的十八般兵器是:“矛锤 *** 铳,鞭简剑链挝。斧铖并戈戟,牌棒与枪棒。”施耐庵在十八般兵器中,十分奇特地把书中出现频率更高的朴刀以及所有的刀都忽略掉,其意就是在写“角大,兵起”。
史进绰号九纹龙,隐写的是北宋、南宋各九代皇帝。同时,也是明代九大塞王的暗喻,九大塞王中,燕王朱棣“角大,兵起”,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水浒传》的主题故事,就是隐写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发生在“天一”之朝,是两个皇帝的皇位争夺战。因而,参与战争的军队就是禁军。
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引首”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 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大宋建立于猴年,大明同样也是猴年立国的。这段话中,因为故意写漏了宋真宗,就隐藏了大宋、大明的两场大火并:金匮之盟以及烛影斧声,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导致靖难之役。
因为这两场大火并,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王伦)。因而,王进的父亲是王升,父子两代禁军教头,对写的是赵匡胤父子同时掌管禁军的真实历史。《水浒传》中的禁军,都是帮助皇帝谋朝篡位的,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其目的就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宋江等人绝不会投降招安。
上文讲到,施耐庵以“汴梁宣武军”暗藏了朱洪武涉嫌淹死韩林儿,所以,明朝得国是因为承袭了韩林儿的“明”。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韩林儿就是九世孙,这是“九纹龙”的另外一层寓意,王进是“王进”,也就是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的意思。禁军教头教武艺,引出了梁山好汉大闹宋朝,明朝就是另类的宋朝,也就暗藏了燕王奉天靖难。
这就是施耐庵写“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又没有给他安排结局的意图所在。后文书中,王进自始至终存在,是“不写之写”。
王进到底去哪儿了书中说,史进大闹中秋夜, *** 上了少华山。除了史进在中秋节之夜搞事情外,宋江也在中秋之夜杀了阎婆惜。武松在中秋之夜被张都监陷害,十月十五月圆之夜杀了张都监一门十五口。除此之外,“十五”这个数字在书中反复出现,隐写的是朱棣在建文元年中秋之夜袭击耿炳文的历史。
史大郎到底不愿意做强盗,便前往延安府寻找师父王进,阴差阳错地史进走错了路,来到渭州城引出了鲁提辖,也就是后来的花和尚鲁智深。在渭州城与鲁达分手后,大概过了一年多时间,史进又在瓦罐寺附近的赤松林遇到了鲁智深。
瓦罐寺,其实暗喻的是朱洪武与瓦罐的一段奇缘,赤松林就是“朱”家二代,木字辈的这辈人。
在赤松林中,史进说他离开渭州城后,便去延安府找师父,还是没有找到。几经辗转,史进又回到了少华山,做了山寨之主。王教头仿佛人间蒸发,自史家庄教授史进武艺后,便再也没有出现在书中了。其实,“王进”自始至终地存在,梁山四任寨主其实都是“王进”。
上面点到了梁山第二任寨主王伦,在王伦之前的寨主是杜迁,“杜迁”暗喻的是杜太后以金匮之盟迁转了皇位传承世系,因而,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然后就晁盖(朝改)、断送江山(宋江)。由王而皇,就是“进”。梁山四任寨主,除了杜迁似乎有“让位”的意思外,晁盖取代王伦,宋江取代晁盖,都是以“火并”的方式“王进”的。
王进 *** 投奔延安府,因只顾赶路,这天错过了宿头,便来到史进家借宿。书中写道:“当时转入林子里来看时,却是一所大庄院,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却有二三百株大柳树”。进到院中,王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王进征得史太公的同意,“挑着担儿,就牵了马,随庄客到里面打麦场上,歇下担儿,把马拴在柳树上”。
这段描述中,不断出现柳树、“打麦场”,还有牛羊、鹅鸭等。这些符码隐写的都是大明王朝的大火并,也就是靖难之役。同时,还暗藏了施耐庵在书中对明朝国祚的惊天大预言。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是这样记载朱洪武出世的:
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舍南麦场”就是《水浒传》中的打麦场,史进家有打麦场,桃花村刘太公家也有打麦场,揭阳镇穆太公家还有打麦场。王进把马拴在了打麦场的柳树上,周通、李忠也如法炮制,来到桃花村之后,也把马拴在了打麦场的柳树上。
“柳”,也出自《史记·天官书》,是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之柳宿,当然也是暗喻的明朝,甚至是暗喻了建文帝。史进家里外有二三百株大柳树,意味着明朝的二三百年国祚。
这样的“预言”,在梁山大聚义时再次强化。书中以“大金盘”暗示,明朝将亡于“水”。梁山大聚义时,霹雳大仙一声裂帛似的巨响,西北乾方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化作一团火快,钻进了正南地下。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了赵匡胤的两句《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这两句诗,被后人讥讽为赵匡胤预言了北宋被金国所灭。而施耐庵又借用“明月”,暗示大明也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国。而且,两个“火德王”都将熄灭于“水浒”、“水泊”。同时,大明恐怕也会有一个“南宋”。
因为杜迁、孙立而“王进”,历史前进的步伐无法遮拦——这就是施耐庵写王进,把这个人物深深隐藏在故事之中的意图所在。
80年的属什么?
属猴,1980乃庚申猴。乃灵气相纳之运,丰登相伴。
一月出生之庚申猴,天资聪颖,宜为人师,受人敬仰。无忧相伴。
二月出生之庚申猴,富有前瞻力,晚年平安喜乐。灵气纳身之运。
三月出生之庚申猴,乃无心受禄,福运自来。家宅庇护。
者于谦是什么朝代的人?
谢邀。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 *** ,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 *** 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 *** 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硃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却敌彰义门北,擒其长一人。帝喜,令谦选精兵屯教场以便调用,复命 *** 兴安、李永昌同谦理军务。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寇窥德胜门。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砲死。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 *** ,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诸府州,请以大臣镇山西,防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硃谦奏敌二万攻围万全,敕范广充总兵官御之。已而寇退,谦请即驻兵居庸,寇来则出关剿杀,退则就粮京师。大同参将许贵奏,迤北有三人至镇,欲朝廷遣使讲和。谦曰:"前遣指挥季鐸、岳谦往,而也先随入寇。继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不见上皇而还。和不足恃,明矣。况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贵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移檄切责。自是边将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
初,也先多所要挟,皆以喜宁为谋主。谦密令大同镇将擒宁,戮之。又计授王伟诱诛间者小田儿。且因谍用间,请特释忠勇伯把台家,许以封爵,使阴图之。也先始有归上皇意,遣使通款,京师稍解严。谦上言:"南京重地,抚辑须人。中原多流民,设遇岁荒,啸聚可虞。乞敕内外守备及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召还所遣召募文武官及镇守中官在内地者。"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上皇既归,瓦剌复请朝贡。先是,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至三千余,赏赉不餍,遂入寇。及是又遣使三千来朝,谦请列兵居庸关备不虞。京师盛陈兵,宴之。因言和议难恃,条上安边三策。请敕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京兵分隶五军、神机、三千诸营,虽各有总兵,不相统一,请择精锐十五万,分十营团 *** 。团营之制自此始。具《兵志》中。瓦剌入贡,每携故所掠人口至。谦必奏酬其使,前后赎还累数百人。
初,永乐中,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也先入寇,多为内应。谦谋散遣之。因西南用兵,每有征行,辄选其精骑,厚资以往,已更遣其妻子,内患以息。杨洪自独石入卫,八城悉以委寇。谦使都督孙安以轻骑出龙门关据之,募民屯田,且战且守,八城遂复。贵州苗未平,何文渊议罢二司,专设都司,以大将镇之。谦曰:"不设二司,是弃之也。"议乃寝。谦以上皇虽还,国耻未雪,会也先与脱脱不花构,请乘间大发兵,身往讨之,以复前仇,除边患。帝不许。
谦之为兵部也,也先势方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拥众僭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至性过人,忧国忘身。上皇虽归,口不言功。东宫既易,命兼宫僚者支二俸。诸臣皆辞,谦独辞至再。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乃取前后所赐玺书、袍、锭之属,悉加封识,岁时一省视而已。
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谦一言即止。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谦据祖制折之,户部尚书金濂亦疏争,而言者捃摭不已。诸御史以深文 *** 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
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徐珵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稍稍进用,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总兵十营,畏谦不得逞,亦不乐谦。德胜之捷,亨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诏赴京师,辞,不允。谦言:"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亨复大恚。都督张軏以征苗失律,为谦所劾,与内侍曹吉祥等皆素憾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 *** 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坐以谋逆,处极刑。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素病痰,疾作,景帝遣兴安、舒良更番往视。闻其服用过薄,诏令上方制赐,至醯菜毕备。又亲幸万岁山,伐竹取沥以赐。或言宠谦太过,兴安等曰:"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逵, *** 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
成化初,冕赦归,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诰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天下传诵焉。弘治二年,用给事中孙需言,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有司岁时致祭。万历中,改谥忠肃。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绝。
这是明史中关于于谦的记载。
总的来说,当年明月没有夸张于谦其人,他真的可以算是大明帝国的救赎者。当年明月笔下的于谦基本算是真实的。
明朝后期毛文龙驻扎的皮岛是今天什么地方?
明朝有两座长城,一座是我们都熟知的明长城,一座(个)就是辽东蓟辽督师袁崇焕。
之所以将袁崇焕比作长城,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有型的长城,即是他亲手建成的长约200公里牢不可破的关宁锦防线,关宁锦防线分两半,一半是宁远防线,袁崇焕在这里击败了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导致努尔哈赤抑郁而亡,另一半是宁锦防线,袁崇焕在这里大败天聪汗皇太极。经过两次大战,关宁锦防线在袁崇焕生前固若金汤,成了清军不可逾越的障碍。
另一个则是无形的长城,袁崇焕代表着一种中华民族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他本人就是一座精神长城,而以袁崇焕的结局,其悲剧性的英雄地位,也堪与岳飞比肩。
不过,以今天对袁崇焕的复盘来看,袁崇焕虽然在关宁锦防线上做得尽善尽美,却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重大错误,这个错误是导致他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袁崇焕杀了本不该杀的毛文龙。
要理解为什么不该杀毛文龙的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毛文龙是个什么样的人。
毛文龙其人毛文龙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的伯父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任百户,毛文龙进入军队就是从为他伯父掌握印信开始,由于他的骑射很厉害,而且擅长使用先进的火器,在军中一路升迁,先是千户,之后做到守备。毛文龙一直都非常重视火器,他的部下孔友德成为火器专家孙元化培养的炮兵专家,不能不说受了毛文龙先入为主的影响。
后来广宁巡抚王化贞征召武将,毛文龙前往应征成了王化贞的练兵游击。其时辽东等地相继陷入后金之手,王化贞就组织了一支200人的武工队,其中包括4名千总,他将这支武工队交给毛文龙,毛文龙领着这支精干的小分队深入辽东敌后,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了 *** 自主的抗金游击战,同时,他边打游击边发动群众,建立辽东敌后根据地。
毛文龙骑射武艺高强,又擅长火器,正是游击战好手,他领着武工队将敌后游击战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得辽东半岛2000余里的沿海地区都成了他的游击区,期间不断招降纳叛,人员不断壮大。
在合适的时机,毛文龙搞出了一个大动静,奇袭镇江堡。
镇江堡在今日的辽宁丹东,清军守将是佟养真,佟养真乃是赫赫有名的满清贵族,他的孙女佟佳氏日后就是康熙帝的生母。毛文龙通过内线得知佟养真有部分兵力出了镇江堡增援别处后金军,本堡内兵力空虚,便联合堡内反正的伪军进行夜袭,一战就俘虏佟养真和他的儿子,将他们押送京师处死。
镇江堡一仗在政治上有着极大的意义,大涨了明廷上下战胜后金军的信心。毛文龙的领导王化贞特别高兴,因为他和辽东经略熊廷弼不和,毛文龙的胜仗正好增加他和熊廷弼斗争的砝码,他大力给毛文龙加官进爵,可是,事情总是有两面性,毛文龙受宠于王化贞,就得罪了熊廷弼,而熊廷弼背后是庞大的东林党,毛文龙自然也就得罪了东林党,远在敌后爬冰卧雪的毛文龙,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明朝的党争,也为他以后为东林党人攻讦埋下了祸根。
毛文龙奇袭镇江堡让明廷高兴,却让后金努尔哈赤大为震怒,派四个大贝勒大举 *** 镇江,在清军强大压力下,毛文龙不得不率领游击队退出镇江,渡鸭绿江进入 *** ,后金军尾随追击,由于 *** 在后金强大压力之下自身难保,因此给予不了毛文龙实质上的支持,毛文龙率领游击队在后金军围剿下四处躲避周旋,在后金军进剿时分散,后金军离开时又集结,玩起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游击战,如此反复,人员不断减少,还常常陷于饥饿,后金军以千金悬赏毛文龙人头,并以刺客混入游击队,毛文龙的游击队在 *** 的陆地上实在难以立足,不得以进入海上的皮岛。
山穷水尽的毛文龙进入皮岛时,手下只有四千名没有甲胄和兵器的光杆士兵。
《明史》中记载的皮岛是个生存环境很恶劣的地方:“皮岛亦谓之东江,在登、莱大海中,绵亘八十里,不生草木,远南岸,近北岸,北岸海面八十里即抵大清界,其东北海则 *** 也。”由于地处鸭绿江以东,因此也称东江。
皮岛虽然生存环境恶劣,战略地位却很重要,他往南可以护卫莱登半岛,往北可以进攻辽沈,往东可以联络 *** 。
对毛文龙这支远在敌后的游击队,朝廷也在尽力帮助,先是王化贞授予他总兵头衔,这是明朝武将的更高级别,而后又给他送来一柄尚方宝剑,如果说他之前的行动都要请示报告,现在则可以自己随机处置。再后是先后分批送来5万两饷银,“米豆八万三千石,布二万匹。”这些军费虽然远比不上内陆的军队,但是足以解燃眉之急。
对毛文龙来说,扩军不是困难的事,因为当时辽东地区饥民遍地,皮岛上也有一批先期到达的辽东 *** ,俗话说“竖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毛文龙开始了大批征召辽东的百姓来岛上的运动,他的口号很简单:“老乡,来岛上吧,每人每月给粮三斗。”顿时,大批饥民进入皮岛,为毛文龙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只两三年时间,麾下就聚集起劲兵数万,虽然装备简陋,只是“杖头插铁”,但比起之前的战斗力强了很多,皮岛根据地建立起来了,从天启二年到崇祯元年短短五年时间,毛文龙麾下由四千光杆士兵发展成“兵越二万几千,战马三千余匹,旗帜弓矢一切器械无不整齐。”
稳固了根据地之后,毛文龙就腾出手来进行军队的整编和根据地建设,由于敌后严酷的环境,为了维系军队的稳固,他以亲戚,宗族、乡亲,姻亲为纽带维系军队关系,部队按省籍贯编组,他本人也收养了不少养子养孙,最著名的养孙是尚可喜,孔友德和耿仲明,这三位都是能打的悍将,以后为清军入关立下汗马功劳,这是后话。
本是不毛之地的皮岛,被毛文龙又开荒又扩军,愣是建设成了一个模范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连成一片,“分布哨船,联接登州,以为掎角计。”
毛文龙以皮岛为根据地的活动,使身处敌后的辽东地区被盘活了,好多在清为官的 *** 也开始心向明朝, *** 对清的态度也硬气起来。
毛文龙又主动向敌后开展破袭战, *** 清军的后方,《明史》记载,天启年间,毛文龙主动和清军展开了数次大的战斗:
天启四年五月,毛文龙从鸭绿江跨越长白山袭击清军;五年六月,袭击 *** 境内的耀州官屯寨清军;六年五月袭击鞍山驿,杀清军千余人,后又袭击撤尔河。
毛文龙的敌后游击战终于收到了战略效果,天启七年,皇太极对 *** 和毛文龙部进行了大规模进剿,使得袁崇焕得以有时间修缮关宁锦防线的“锦州、中左、大凌三城”。
可是之后不到两年,毛文龙就被袁崇焕所杀。
袁崇焕志得意满,却压力大而没有退路袁崇焕取得了大胜清军的“宁远”和“宁锦”大捷后,本应该 *** 行赏,但当时的朝廷正是魏宗贤当权,其他各将领获赏丰厚,唯独首功的袁崇焕不仅没有赏,还被 *** 宁锦战役时不救锦州之罪,魏忠贤如此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搞党争,袁崇焕不得已放下自己一向傲气的身段向魏宗贤输诚,并请求为魏宗贤建祠。
袁崇焕这么做是想做一番事业,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缓和和魏宗贤的关系,以便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国战争中,但是魏忠贤不为所动,只给他象征性的加封一级,袁崇焕知道在魏忠贤手下做不了事,也为了避祸,便愤而辞职还乡。
这时的袁崇焕,对魏忠贤和他的党羽深恨到极点。
但是风水轮流转,几个月后天启皇帝明熹宗驾崩,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这位崇祯皇帝是个想做事的人,他设计除掉了魏忠贤后就立刻启用袁崇焕,先封袁崇焕为右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封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这是一个 *** 长兼 *** 司令的高职,而在天启帝明熹宗手中,袁崇焕只是一个 *** 副职的兵部右侍郎,因此,崇祯的封官对袁崇焕来说是个天大的恩蔽,
也说明此时的袁崇焕得到了崇祯皇帝至高无上的信任和重用。
崇祯启用袁崇焕,自然是因为他最关心的对后金战争,而新上任的袁崇焕面对崇祯的期许,却夸下了五年收复失地的海口,觉得失言后,又对崇祯提了额外的条件,总起来说有两点:
1、 不能随意听朝中其他大臣的意见而影响自己对后金的方略;
2、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崇祯一一答应,并加封袁崇焕“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荫锦衣千户。”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袁崇焕虽然在崇祯这里获得了莫大的信任和封赏,内心承受的压力却很大,他的给事中许誉卿对他说:“皇上是很英明的,你说的5年复辽,他可是当真的,到时候按5年给你定绩效,你怎么办?”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听了“怃然自失”,有一种相当的失落感,可见他身上担着的压力。
袁崇焕担着5年复辽的压力,他就必须保证他的策略能贯彻到前线的所有将领,但是他对能否驾驭住毛文龙心里没数,因此他对毛文龙的处理也很犹豫。
毛文龙是游击战起家,又长期孤悬海外,有一股有组织无纪律的游击习气,再加之他本人又是一身江湖气的武将,很多行为做得出格,袁崇焕对他的反感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虚报军队数量,冒领军饷:
毛文龙的军队总人数为2到4万不等,但是他为了多要军饷,把自己的军队人数报十余万人,耗费朝廷不少军费。
2、 虚报战绩,杀民冒功:
毛文龙虚报作战兵力,虚构战斗场景,虚报斩获。
3、 勾结阉党,拜魏宗贤为父:
实际上毛文龙和魏忠贤有过交往,但是远谈不上密切,因为当时明代官场为魏宗贤唱赞美诗和建生祠已经成为一股风气,并没有发现毛文龙为魏忠贤颂美的证据,也没有他为魏忠贤建的生祠,所谓认魏忠贤为父也只是风传,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但魏宗贤的干儿子不计其数,既然风传毛文龙认魏宗贤为父,在袁崇焕心中,那就是十之 *** 的事,而对阉党,袁崇焕是恨之入骨。
袁崇焕既反感毛文龙又自感无法驾驭,因此对他的处置,袁崇焕曾考虑过两种方案:
1、 将毛文龙撤职并调回山海关和宁远一线,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
2、 通过减少毛文龙军饷的方式加以控制,但是被毛文龙上疏反驳而无法实施。
袁崇焕没有想好怎么处置毛文龙,但等到他见了毛文龙一面后,他突然定下了杀毛文龙的主意。
因为两人见面后,袁崇焕以礼对待毛文龙,而毛文龙却大大咧咧,当仁不让。
袁崇焕是进士出身的文官,以韬略掌军获得宁远、宁锦大捷,而毛文龙是掌印出身的武将,靠前线厮杀建立了皮岛根据地,他的手下又都是自己的亲信子弟兵,俨然是自成一体的“毛家军”,因此袁崇焕和毛文龙两人难以找到契合点,而如果皮岛的毛文龙难以节制,袁崇焕担心会在其他将领中引起连锁反应,让他难以驾驭前线将领,影响5年复辽的计划。
崇祯二年六月三日,袁崇焕以在旅顺双岛阅兵的名义又和毛文龙见了一面,这时,袁崇焕还没有完全定下杀毛文龙的决心,他先在酒桌上打听毛文龙的口风,首先是对毛文龙说打算对“毛家军”进行整军,建立支部,即“设监司”,毛文龙反对;后又提议“毛家军”撤出皮岛根据地,进入内地休整,毛文龙又反对。
至此,袁崇焕终于定下杀毛文龙的决心。
六月五日,乘着所有将校观看射艺表演的机会,袁崇焕将毛文龙拿获,当场公布事先拟好的十二条罪状,随后处斩。
四、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后果
袁崇焕杀毛文龙后,一切都变得不顺,他本人和整个明朝面临的形势都恶劣起来。
首先,袁崇焕本人在崇祯皇帝心里有了心结。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罪状之一是“冒领军饷,侵盗军粮。”他上报崇祯说毛文龙的实际军队不到2万,却上报10万,而且空设了1000多名将军名额,可杀了毛文龙后,反而给皮岛驻军增加饷银十八万。
袁崇焕的心里是担心“毛家军” *** ,就以金钱进行笼络。
可是崇祯皇帝的心结并不是那么容易解的,他见袁崇焕把毛文龙的军队数量报少了,饷银还增加了,这个“兵减饷增”的矛盾让他搞不明白,但是他要倚重袁崇焕,也就难得糊涂一下,只是这个事情在他心里打了问号。
“兵减饷增”这件事,让很多人都觉得不靠谱,如果袁崇焕“兵减饷增”是合理的,就只能说明当时的毛文龙皮岛根据地生存环境恶劣,袁崇焕对他公布的十二大罪状中很多诸如开马市,抢掠商船,远窃人参等行为也都构不成罪,毕竟根据地的生存 *** 。
崇祯是个自认为聪明却疑心很重的人,普通人这么想,他何尝不这么想?
而失去了毛文龙后,“毛家军”的心散了,远不是袁崇焕增加饷银就可以笼络住的,其中不断有人叛逃清军,即便没有立即叛逃的,也不在袁崇焕这儿待了,而是投往别处,直接造成抗金力量的损失。
最典型的就是孔友德和耿仲明,两人投奔到山东巡抚孙元化手下,孔友德常叹:“大将军功名卓卓,尚且不免,我辈死固晚矣。”耿仲明更说:“我与若直几上肉耳,可郁郁久居此乎?”四年后两人带着最精良的大炮投降后金,孔友德的大炮和炮兵技战术得之于葡萄牙,他的投降直接使得后金的炮兵超过了明军,扭转了后金军武器装备的劣势,为此受到皇太极隆重欢迎,被封为王爷,之后孔、耿两人攻打旅顺,尚可喜又投降后金,也被封王,加之后来也是“毛家军”的皮岛总兵沈世魁侄子沈志祥降清,被封为续顺公,这四人为后来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对明朝和袁崇焕本人而言,杀毛文龙最直接而且最迅速的后果就是 *** 了皮岛根据地,而此时袁崇焕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是必须要和皮岛根据地的牵 *** 用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效力,没有了毛文龙的皮岛已经不再是清军顾忌的皮岛,袁崇焕关宁锦防线的作用就减小了一半。
果然,毛文龙被杀不到三个月,清兵大举入关,这次清兵并没有理睬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而是绕道蒙古,攻破长城龙井关和大安口防线,一路攻破遵化,三屯营,蓟州(蓟县),最终打到北京,袁崇焕急忙从关宁前线回援北京,和清军在广渠门下大战,袁崇焕和手下大将祖大寿都带伤奋战,终将清军击退。
如果毛文龙在,清军就不敢举大兵绕道蒙古,因为绕道蒙古的战线太长,而后方又空虚,一旦毛文龙在清军后方对各据点和城镇发起攻击,清军主力将回援不及。
而这次清兵到达北京城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要了袁崇焕的命。
清军退后,崇祯立刻将袁崇焕逮捕。
崇祯只是个平庸之辈,因此考虑问题很简单,坊间一直传说袁崇焕通敌,而袁崇焕刚杀毛文龙,后金军就兵临北京城,这不能不让崇祯产生联想,再加之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就坐实了袁崇焕的通敌。
可见,袁崇焕杀毛文龙,实在是个大错误,不但毁了他自己苦心经营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也毁了他自己的生命,更给大明朝带来了加速 *** 的恶果。